Thursday, May 26, 2016

蒙召共赴聖言與聖體的宴席

丙年- 基督聖體聖血節
耶穌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雕像、相片或遺物,衪願意繼續與門徒們同在,成為他們的食糧。食物放在桌子上不是為了觀看,而是為被吃掉。基督徒如果參與彌撒而不領受聖體,應該意識到這不是完滿地參與感恩聖祭。

食物成為人體的一部分,領受基督的體血意味著接受衪的邀請,成為另外一個「衪」。我們對天主和團體說,我們願意與基督成為一體;願意與祂一樣,實踐愛人的行動,為兄弟姊妹奉獻自己的生命。我們不是單獨來做這個具有挑戰性的選擇,而是與整個團體一起的使命。聖體聖事不是個人獨自享用的食物,而是需要擘開,並與他人分享的食糧。聖體聖事在一方面,象徵合一、分享、平等、互相給予的愛德行為;而另一方面,人彼此衝突、仇恨、嫉妒、積存財物、容忍壓迫的行為。這是很難理解的。 正如保祿所說,不相稱的慶祝與領受基督聖體是在吃喝自己的罪狀(格前112829)。這是將聖事變成謊言的團體。這如一個女孩,一方面懷著笑從男朋友接受象徵婚姻愛情不可拆散的戒指,而同時卻與另外的人談戀愛,背叛自己的愛人一樣。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聖體聖事使我們敏感地對待弟兄姊妹的一切渴望:對食物的渴望、對愛的渴望、對被理解的渴望、對被寬恕的渴望、尤其是對天主的渴望。

讀經一創141820
18撒冷王默基瑟德也帶了餅酒來,他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19祝福他說:「願亞巴郎蒙受天地的主宰,至高者天主的降福!20 願將你的敵人交於你手中的至高者的天主受讚美!」亞巴郎遂將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給了默基瑟德。

這篇讀經取自創世紀第十四章,敘述是一個獨特的事件。記載亞巴郎是一個不尋常的勇士。聖祖當時住在赫貝龍的瑪默勒橡樹區,得知有些來自東方的君王擄走了他的侄子羅特。亞巴郎隨即召集了自己訓練的兵馬,追擊那些搶劫的人,一直追到位於巴勒斯坦北部遠郊的丹地方。將他們打敗,奪回了失去的財富,以及羅特,他的財產,婦女與人民。

他們在返回的路上經過撒冷城(耶路撒冷),默基瑟德是那裡的王。他是君王,也是至高天主的司祭,當他得知亞巴郎經過時,就走出城來迎接,向他奉獻了餅與酒,並以天主之名祝福了他。

為了理解這段經文的意義,需要知道的是,在亞巴郎的時代,耶路撒冷在數百年間一直是一座外邦人居住的城市。直到公元前1000年,達味佔領該城,並立為以色列王國的首都。

在亞巴郎英勇反擊劫掠者的記載中,還插入了他與撒冷王默基瑟德的相遇,其原因如下。
這段敘述寫於事件發生後1000多年,在成書的當時,以色列子民對耶路撒冷、君王及王宮再也不感興趣,並且極不情願地交稅。作者以技巧的方式引用亞巴郎的示例,勸勉以色列子民服從耶路撒冷的君王,並交納十一稅。作者運用這一智慧的敘述表達了,天主有時候也運用人們不太高尚的意圖來表達一些崇高的故事和道理,因為聖經中充滿了宗教的象徵意義。

作者敘述亞巴郎在面對撒冷王時謙卑與虔誠的態度,不只是為了勸勉以色列子民納稅,特別是要教導他們,不要懷著敵意對待外邦人。天主不僅向以色列人啟示了自己,也向外邦民族顯示自己。

默基瑟德是迦南人,是外邦人,但他卻向創造天地的至高上主獻上祭獻與敬禮。亞巴郎在他面前也作了一個令人驚奇的行動:低頭接受他的祝福。這是在舊約中唯一一次記載外邦人的司祭受到如此尊重的對待。

將這段經文選作今日的讀經一,因為它與今日的慶祝有著明顯的聯繫。首先,基督徒常以默基瑟德為新約司祭基督的預像,在祭台上奉獻餅與酒作為祭品。
在這位君王與司祭的行動中,也有些因素與聖體聖事有關。默基瑟德與那些飢餓的人分享餅和酒,這一慷慨的行動提醒人們要彼此分享。

最後,默基瑟德奉獻的餅與酒由兩個民族的子民共同分享,有著重要的意義:撒冷的子民和「特選的」亞巴郎的子孫,猶太人。雖然兩個民族在政治、文化與宗教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卻能聚在一起分享同一的餅與酒。這象徵著基督徒的團體聚在一起分餅,在那裡彼此相遇、接納,分享及彼此的祝福。

讀經二 格前112326

23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主耶穌在他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24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25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記念我。」26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

為了明白這段重要的經文,首先需要理解保祿為何在書信中敘述建立聖體聖事。然後我們來看耶穌的動作的意義。

格林多的教會團體中有非常嚴重的問題:放蕩、騷亂、嫉妒、醉酒、更有甚者就是團體中的分裂。因為倫理方面的爭論,產生了分黨分派,甚至認為黨派的正常性:富人與窮人的分派,貴族與純樸人之間的分派。

分裂常是破壞性的,但是在慶祝聖體聖事的時候產生分裂,這就成了惡表。
格林多的基督徒通常在舉行主的晚餐前一起用餐,就如同兄弟姊妹一樣。因為他們知道,為了更好地舉行主的晚餐,首先要與人分享物質的食物。
與我們今日不同,他們當時不在教堂舉行主的晚餐,而是在比較富有的基督徒家庭中慶祝。

而那些富有的人、老闆與貴族---他們不需要勞動,而是使他們的僕人工作---他們願意在下午的早些時候聚會,聚在莊園內,在花園中散步,悠閒地躺在沙發上談笑宴樂。當夜幕低垂的時候,那些勞累的信徒來到了,他們是都是在社會底層的人,農民、僱工、港口的工人等。富有的人就譏笑他們,開不尊重的玩笑。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正營造痛苦的情境,他們就開始舉行主的晚餐。

為了讓他們明白這種行為的荒唐性,保祿提醒格林多人基督如何建立了聖體聖事。最深刻的經驗和最重要的信息都是無法用言詞來形容的。人於是就用行動來表達:我們用甜美的目光表達溫柔,用長時間的握手表達對朋友的完全認同,用擁抱表達與兄弟的和好,用難看的動作表達內心不可抵制的憤怒。

是否可以用一個獨特的動作來概括耶穌的整個生命,工作與人格呢?可以的,這一動作就是耶穌在祂受難前夕所舉行的動作。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擘開的。然後拿起一杯葡萄酒,說:這一杯是用我的血訂立的新約。耶穌想要告訴自己的門徒們說,我整個的生命就是給人的禮物與恩賜;我沒有保留生命的任何一刻,也沒有保留任何一個細胞或任何一滴血。我奉獻了所有,犧牲了一切。基督徒每次聚在一起,耶穌都邀請他們舉行分餅禮,因為愛而奉獻自己的耶穌就臨在他們中間。保祿問格林多人說,你們怎麼可能一方面舉行象徵祭獻與犧牲、與基督和兄弟保持共融的聖體聖事;而另一方面,卻在生活中紛爭、分裂、甚至有等級之分呢?
在基督徒團體中,生活並不總是和諧的,在這樣的境況中,我們怎麼還在慶祝聖體聖事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問。我們不要忘記的是,聖體是恩賜,不是僅僅保留給義人的獎賞。是為罪人的食物,而不是為義人的(因為沒有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雖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配,我們仍繼續走近感恩祭宴。這也在提醒我們罪惡的狀態,並激發我們向著尚未達到的目標努力:為弟兄姊妹成為被擘開的餅與傾流的酒。

福音 911b―17
11b那時候,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 12天將要黑的時候,那十二人前來對他說:「請遣散群眾,叫他們往四周村莊田舍裡去投宿尋食,因為我們這裡,是在荒野地方。」13耶穌卻向他們說: 「你們給他們吃的吧!」他們答說:「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一切人購買食物。14原來男人大約有五千。他卻對自己的門徒說:「叫他們分夥坐下,約五十人一夥。」15門徒就照樣做了,叫眾人坐下。 16他遂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望著天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群眾前。 17眾人吃了,也都飽了;把他們所剩的碎塊,收集了十二筐。

有很多種闡釋聖體聖事的方式。保祿敘述說,耶穌在最後晚餐的時候建立了聖體聖事;路加卻用另一方式敘述---用耶穌生命中的增餅奇蹟,在聖體聖事的角度下去理解。他這樣敘述是為了使自己的基督徒團體明白,在每個主日時「擘餅」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把今天的福音按照史實報導來理解,我們將會遇到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五千個男人到曠野的地方去做什麼(12節),這麼多人都是從哪裡來的(14節)。奇怪的是,魚也被擘開了(16節),那十二個筐是從哪裡來的(17節),人們是否隨身攜帶了空筐?人們是在天要黑的時候吃餅,門徒們是如何安排這麼多的人,並在黑暗中給人分派食物呢? 12節)

很明顯地,這不是一篇史實報導,因此詢問事件的詳細發生也是沒有意義的。通過記載耶穌生命中的一個事件,福音作者記述了一個神學反思。與其關注事件的細節,不如留意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訊息。

首先需要將這段經文與舊約聯繫起來。路加當時的基督徒團體熟悉了聖經的語言,可以理解語言表達和舊約人物背後的指示;但為我們來講並非如此。他們可以從增餅的奇蹟中得知:
——「瑪納」的故事,天主神奇地給曠野裡的子民降下食物(出16,戶11)。耶穌所給的食物也是從天降下的。
——梅瑟的預言:上主你的天主要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申1815)。耶穌行了梅瑟曾經行過的標記,因此耶穌就是眾人期待的先知。
——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語:你們為什麼為那些不能充食的東西花錢,為那些不足果腹的東西浪費薪金呢?你們若細心聽我,你們就能吃豐美的食物,你們的心靈必因脂膏而喜悅(依5512)。
——還有,厄里叟先知所行的增餅奇蹟(列下442-44)。耶穌所行的奇蹟比厄里叟更大。
福音中參照了這些舊約章節,因為路加也有意提起這些章節,而且也指示了基督徒團體中慶祝的聖體聖事。
我們首先來看第11節,今日福音並非全部引用了這一節的內容。完整的章節是這樣的:群眾一知道,也跟隨他去了;他就迎接他們,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只有路加這樣敘述說,當人群到達貝特賽達後,耶穌迎接他們,並向他們講解天國的道理。耶穌與門徒們退到一邊,可能想靜靜地休息片刻。但人群需要衪的話語與幫助,就找到了祂,祂就迎接了他們,給他們宣講天國的喜訊,治癒各種疾病。「迎接」的意思是關注、投入他人的需要,以及對他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表達出關懷。
這一節清楚地在指出感恩祭的慶祝:主日的禮儀常常是以主祭接納團體的行動開始,歡迎他們,祝願他們平安,並宣講天主的國。主祭如同耶穌一樣接納所有的人。歡迎一切的人,善人、罪人、窮人、病人、軟弱的人、邊緣人、尋求希望與寬恕的人;而任何人都不會被拒絕。

保祿也在今日讀經二的結束部分勸勉格林多的基督徒說:我的弟兄們,當你們聚集吃晚餐時,要彼此接納(格前1133)。
12節強調了耶穌分餅的「時刻」:天將要黑的時候。前面我們提到,若是字面理解這一記載是比較困難的。天將要黑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且令人感動的描述。厄瑪烏的二位門徒對那位陌生的同伴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路2429)。這一細節告訴我們,路加當時的團體是在周六的晚上慶祝主的晚餐。
荒野的地方(12節)也有著神學的重要意義:以色列子民離開了為奴之地,開始了走向自由的旅程,並獲得了瑪納的滋養。

慶祝聖體聖事的團體是由正在出谷的旅途者組成。他們勇敢地離開了自己的家庭、村莊、朋友、以及生活方式,來聆聽老師的教導並為了得到衪的治療。他們像以色列子民一樣,進入曠野,走向自由。而有的人,可能也聽到了上主的話語,卻選擇留在原地,因為他們不願意任何挑戰。可惜的是,他們得不到耶穌賜予那些跟隨祂的人所擁有的食糧。

耶穌命令那十二位給人群食物(1214節)。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驚奇、吃驚、感覺這是一個重擔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他們向老師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建議:將他們遣散回家,讓他們離開,使他們分散。各人盡力解決各自的問題。

門徒們沒有意識到耶穌將要給予他們的禮物:聖言的餅與聖體的餅。他們不明白耶穌的祝福可以無盡地增餅,滿足人的各種饑餓:對幸福、愛、正義、和平、的饑餓;對尋找生命意義,以及對新世界的渴望等。
這是一種急迫甚至不可抑制的需求,有時會促使人去吃無法滿足人的食物,甚至會更加劇人的飢渴,或引起反胃。為此,耶穌強調說:世界正等待著你們的食物,你們要給他們吃的食物。

耶穌的話就是餅,可以奇妙地增加:接受福音並用福音來滋養生命的人,領受感恩祭餅吸收了耶穌的人,也應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發現和喜樂,也就開始向他人分享使自己飽飫的食糧。這種不停止的分享得到了激發,十二筐的剩餘常是富足的,並隨時準備向人分施。以基督聖言和聖體為滋養的人們越多,就越能增加向飢餓者分施的餅。

14節有個奇怪的細節:耶穌不希望讓人單獨享用祂所賜予的食物,每人只顧自己,就像吃自助餐一樣。然而,祂甚至也不希望人群太大,因為人們彼此不認識,沒有對話,無法建立彼此的友誼,互愛互助,與弟兄互愛的關係。
在路加的時代,「五十」可能是團體成員的理想人數。我們知道,初期教會並不是在教堂舉行擘餅禮,而是在家庭中(路246),因而參加的人數就相對有限。今天有些團體出現懶散、冷漠、缺少活力,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就是人數太多。

在整部新約中,只有路加敘述了五次「坐下」(15節)。坐著是自由人參加盛大宴席時的姿勢,以色列子民斜靠著吃逾越節晚餐。但在今日福音中運用這個詞彙似乎並不合適,也就是讓身在戶外荒野的人採用這一姿勢,而他們習慣盤著腿坐在地上。

路加這樣敘述有其神學意義上的原因:暗示另外的宴席,就是基督徒團體圍坐在感恩祭的餐桌旁,是自由人享用的新逾越節晚餐。

我們都很熟悉耶穌增餅時的行動: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向天,祝福了,擘開交給他們(16節),這也是主祭在慶祝感恩祭時的動作(路2219)。
路加似乎有些褻瀆聖事的言語,將地上的事與天上的事相混淆,將物質的需要與精神的需要相混淆。這種物質和精神的摻合對信德不會造成危險;反之卻是危險的:就是使聖體聖事與人的生活隔離,與世隔絕。如果不在具體的現世生活中慶祝聖體聖事,不把信仰和具體生活實踐聯繫起來---使物質食物增加,眾人都足夠,而且還有剩餘---那麼慶祝聖體聖事就是謊言。


我們常常會想到「魚」是怎麼一回事,似乎所有都關注在「餅」上。實際上「魚」也被擘開了,與「餅」一起被分施出去(16節)。在路加的時代,「魚」已經成了基督的象徵。希臘文中的「魚」這個詞的字母代表的就是「耶穌基督、天主之子、救世主」。「魚」和「餅」同是一樣,是在聖體聖事中作為食糧的耶穌。

Saturday, May 21, 2016

與人共融的天主

丙年天主聖三節


基督徒的身份證是什麼?他們有甚麼特點是將他們從其他宗教的信徒區分出來?不是對近人的愛,我們知道其他宗教的信徒也做善事;不是祈禱,穆斯林也祈禱;不是對天主的信德,外邦人也相信。僅僅相信天主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相信的是那一位天主。祂是「人」還是「物件」?祂是希望人們分享自己生命的父親,還是尋找下屬的僱主?

穆斯林說:天主是絕對的。祂是住在天上的創造者,從高天統治大地,從來沒有來到人間,祂是等待執行審判的判官。

猶太人卻相反,他們說天主是與祂的子民同行的,在歷史中顯示自己,並與人訂立盟約。

基督徒在今天慶祝他們信仰有其獨特的一面:他們相信三位一體的天主。相信天主是以智慧與慈愛創造整個宇宙的大父;並相信天主不是留在天上,而是通過自己的肖像——祂的聖子,來到人間,成為人類的一份子;還相信天主以衪的德能,即祂的聖神,完成了祂慈愛的計劃。

對天主的各種理解都會對人的身份有直接的影響。在每位基督徒身上都應被認出有聖父,聖子及聖神的面容。教會是天主聖三的可見形像,她從天主接受一切,並白白的給予一切。教會應如同耶穌一樣,無條件地與弟兄姊妹分享。在教會內,「多元化」並沒有因「團結」而被消除,反而使教會更加豐富。

在家庭中也必須要反映出天主聖三的印記,就是彼此之間要有愛的真誠對話,互相理解,開放心靈,使彼此之間都能感受到愛與被愛。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我尋求你的面容,求你不要隱藏你的面容。

讀經一 82231
22 上主自始即拿我作他行動的起始,作他作為的開端:23 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遠自太古,從無始我已被立;24 深淵還沒有存在,水泉還沒有湧出以前,我已受生;25 山岳還沒有奠定,丘陵還沒有存在以前,我已受生。 26 那時,上主還沒有創造大地、原野、和世上土壤的原質;27 當他建立高天時,我已在場;當他在深淵之上劃出穹蒼時,28 當他上使穹蒼穩立,下使淵源固定時,29 當他為滄海劃定界限,令水不要越境,給大地奠定基礎時,30 我已在他身旁,充作技師。那時,我天天是他的喜悅,不斷在他前歡躍,31 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

讀經一引出天主聖三的主題,提到天父,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用生動的形象描述了天主的智慧工程,為了更好理解其意義,需要簡略地提及當時的人對宇宙的認識。
古人認為世界建立在三層結構上:
——在地上居住著一切有存在生命的;
——地下是死亡的國度,在那裡有地獄的河流與深淵的黑暗之水,還有支撐著大地的巨大支柱;
——最後就是被「永恆山岳」所支撐的上天(申3315),穹蒼,由發光透明的晶體組成,支撐著上面的水。天主通過打開或關閉天上的水,給大地降下雨和雪,露和霜。穹蒼上有許多天體,星辰、行星、月亮和太陽,都按照各自的軌道運行。

這個圍繞著我們並在我們之上的神奇宇宙是怎樣產生的呢?本篇讀經告訴了我們。

首先,天主創造了智慧。箴言的作者把智慧描寫成一個迷人的女性,自起初就在上主的身邊,使她看到並默思上主的一切行動(2223節)。上主在智慧面前創造了世界。

天主從地下開始自己的工作:有秩序地安置深淵,準備滋潤江河海洋的水泉(24節),固定山岳的基礎,使大地從水中浮出並使大地形成(2526節)。智慧一直在天主身邊,驚奇地看著天主所做的一切工程。天主還用雲彩裝點天空,將穹蒼之上的水與深淵的水分開,並限制了海洋的界限(2729節)。

讀經的結束是令人喜樂的話語,並能使人想起天主在創造工程結束時所說的話:天主看了自己所創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好(創131)。

這一切都是喜悅的流露。智慧說自己永遠是上主的喜悅,不斷在上主面前歡躍,上主也因智慧的臨在而喜悅。最後,上主表達了願意永遠居住在地上的願望,祂的喜悅就是生活在人們中間(3031節)。

這些圖像的含義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反思世上發生的一切,災禍與各種暴行時,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宇宙就是偶然的結果,一切都是無序和混亂,沒有任何意義。這篇讀經卻向我們保證:世界是由一位充滿智慧的天父所創造,衪時常以智慧照顧並保管著一切。受造物是天主愛的工程,雖然人的智慧並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意義。我們就像一群站立在一座建築中的巨大建築物前的小孩子,看到的只是無序和混亂,到處堆積的材料,沙堆、鋼筋、石頭、磚頭、錘子,釘子等。只有在工程結束時,才能明白之前表面上的雜亂無章,其實完全符合建築師的智慧安排。

這篇讀經的信息就是,對天父懷有信德,相信天主以愛和智慧掌管著一切。

讀經二 515

1 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天主和好了。 2 藉著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並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而歡躍。 3 不但如此,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4 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5 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天主用智慧創造了宇宙後,並沒有宣布工程的結束;祂沒有撤回天上,拋棄人類與整個宇宙,任其放任自流。

人的理智把天主從這個世界趕出去,我們的不潔把天主放置在一個不可到達的境界。亞巴郎說:我只是塵埃灰土,怎敢如此對我主講話呢? (創1827

在聖經的開始,向人啟示自己的天主就令人驚奇:祂不僅不考慮自己的聖潔會因受造物的不潔而受到沾污,更表達了願意與人們同住的強烈願望。天主用泥土塑造人的時候就撫摸他,並把自己生命的氣息吹入他內(創27)。而且從天上降來乘著晚風與人在花園裡散步(創38)。

這一切與本篇讀經給我們的信息完全吻合:天主的智慧不僅不擔心會被沾污,而是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

時期一滿,天主的智慧從高天來到我們中間,成為人類的一份子。這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天父完美的肖像。衪就是讀經一中所說的天主的智慧。

天主為什麼要進入人類歷史呢?讀經二告訴我們說:藉著對耶穌的信德,天主進入人類歷史是為了使人成義。為此,人可以因著分享天主光榮的希望而歡悅(12節)。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人們面前,人時常誇耀自己的能力,力量,財富和成功;但在天主面前,人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呢?或許有人回答說:人可以誇耀自己的善行。如果人行善,天主就會喜悅;如果作惡,天主就會憤怒並懲罰人。

天主子來到世界,向人宣布了一個聞所未聞,令人讚嘆甚至不可置信的好消息:天父決定使人成義,也就是說,使所有人都白白的在天主內成義。

人並不因著善行而自豪,而應因著更為穩固的事:就是天主無條件的愛。這並不意味著天主將人的罪隱藏起來,假裝看不見人的罪,這不是天主的救恩。天主使所有人成義,因為天主要人自由地選擇。天主因著祂的愛,改變人的內心,並使他們成為聖善。

以一個做媽媽的例子:即使孩子不願進食,固執地不張開嘴巴,媽媽也不會洩氣。面對孩子的行為,她不放棄任何的努力與執著,輕輕地愛護著他,總能想出辦法使孩子得到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我們無法想像,全能天主的愛要比一位媽媽的愛還微弱。

如果人只關注自己,人就只有一件可以誇耀的:就是自己的軟弱(3節)。保祿說,這種認識不應使人失望,卻能使人向天主的愛開放,信賴天主的愛,並懷有希望與信心,因為希望不使人蒙羞(5節)。

對天主子懷有信德,就是相信祂愛了人類,甚至分享了生命的軟弱與脆弱;這意味著在任何境遇中都懷有希望,有天主無限的愛,可能會有暫時的失利,但絕非最終的失敗。

福音 161215
12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我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然而你們現在不能擔負。 13 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因為他不憑自己講論,只把他所聽到的講出來,並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你們。 14 他要光榮我,因為他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 15 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為此我說:他要由我領受而傳告給你們。

在若望福音中,這是耶穌第五次許諾派遣聖神,並許諾聖神將完成父的計劃。如果沒有聖神的工作,人類將不能獲得天主的救恩。

耶穌在福音的開始時說:我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然而你們現在不能擔負(12節)。這句話似乎在告訴我們,耶穌與門徒共同生活的幾年中,並沒有機會將全部的訊息傳遞給門徒們。因此,為了不因自己的死亡而令其使命中斷,祂將派遣聖神繼續教導門徒們未完成的教導。

這不是耶穌說話的意思。耶穌清楚地說明並沒有留下什麼沒有教導的: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若1515)。今日福音中說聖神不會增加耶穌的任何教導:「因為他不憑自己講論,只把他所聽到的講出來。他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1314節)。聖神不是要補充或擴展耶穌的訊息,而是要光照門徒們,使他們正確地理解老師所教導的一切。耶穌沒有解釋一切,不是因為時間倉卒,而是因為門徒們還不能明白衪的訊息,「不能擔負」,這是什麼意思呢?為門徒們來講,哪些是他們不能擔負的沉重話題呢?
就是十字架的道理。依人的理解與智慧很難明白天主的救恩計劃是要通過天主子的失敗,甚至死在惡人手中而完成的;也不能明白生命只有通過死亡與自我奉獻才能獲得。這就是「全部的真理」,非常沉重,若是沒有聖神的力量,人是很難理解並接受的。
讀經一記載了天父創造的計劃。讀經二告訴我們,這一計劃在天主子的身上得以實現;但是我們還不明白,通往救恩的道路不僅奇怪,甚至讓人認為荒謬,這就是需要聖神工作的原因。只有聖神才能使人有能力接受天主的計劃並與祂合作。

聖神要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你們(13節)。這不是對世界末日的預言,而是耶穌宣講的訊息的具體實踐。閱讀福音書中的記載還不夠,我們還應將這些教導實踐在具體的環境中。如果基督徒隨從聖神的指引,他們就不會錯誤地解釋聖經。因為聖神要引領他們進入一切真理(13節)。

聖神要啟示給誰呢?耶穌的所有門徒都要接受聖神的引領與光照:「你們由他所領受的傅油,常存在你們內,你們就不需要誰教訓你們,而是有他的傅油教訓你們一切。這傅油是真實的,決不虛假,所以這傅油怎樣教訓你們,你們就怎樣存留在他內」(若一227)。

宗徒大事錄中記載了,聖神向人顯示自己的獨特場合與方式。

在安提約基雅,當門徒們聚在一起舉行敬禮主的儀式時,聖神「講話了」,向人啟示祂的計劃、意願與決定(宗1312)。祈禱、反省、默想天主的話、弟兄般的交流都是聖神自我啟示的環境。聖神不會奇蹟般地從天上降下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偏愛某些優越的人、也不代替人的努力,而是與基督徒一起熱切地尋求天主的旨意。因此,在初期教會的聚會中,每位基督徒都被邀請與兄弟姊妹們分享自己的所有,聖神是為建樹所有的人(格前14)。

「衪將光榮我」(14節)。「光榮」意味著掌聲、歡呼、獻香、輝煌等。耶穌並不需要這樣的光榮。當完成了天父的救恩計劃時,耶穌就受到了光榮:惡人成為義人、窮苦的人得到幫助、憂傷的人獲得安慰、失望的人獲得希望並相信生命的意義、跛子行走、癩病人得到潔淨。耶穌光榮了父,因為祂完成了天父託付給祂的救恩使命。


聖神光榮耶穌,因為聖神打開人的心靈,並使人向耶穌的福音開放;給予他們愛的力量,甚至去愛他們的仇人,更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建設一個建立在愛的法律之上的社會。這就是天主父,子及聖神的光榮: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天主的子女,並生活在幸福與喜樂中。

Saturday, May 14, 2016

聖神:新世界的希望

聖神降臨節丙年

聖經中常用最能打動人們想像的自然現象,來描述天主的顯現,如火、雷聲、洪水、閃電,地震(出19:1619)。
聖經作者也用圖像來描述聖神的傾注:描述聖神是生命的氣息(創2:7)、灌溉土地的時雨、將沙漠變成花園(依32:1544:3)、恢復生命的力量(出37:1-4)、使天空隆隆作響、強力的風、巨大的響聲、火的舌頭(宗2:13)。這些有氣勢的圖像都清楚地顯示出聖神有不可抑制的能力。
聖神的來臨常常會帶來徹底的轉變:障礙被清除,大門敞開;所有由人手所造並以「世界的智慧」所建構的塔會動搖;害怕、被動和死寂消失了;主動性得以激發,敢於去做勇敢的決定。那些不滿足於現世,而渴望更新世界與人類的人們應當依靠聖神:什麼也無法抵抗聖神的能力。
一天,耶肋米亞先知失望地說:「雇士人豈能改變他的膚色,豹子豈能改變它的斑點?那你們這些習於作惡的人,豈能行善?(耶13:23)我們可以回答說:可以。天主的聖神在哪裡,一切都是可能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天主的神充滿世界,將會更新世界。

讀經一 2:111
1五旬節日一到,眾人都聚集一處。 2忽然,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像暴風刮來,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全座房屋。 3有些散開好像火的舌頭,停留在他們每人頭上,4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話說起外方話來。 5那時,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 6這聲音一響,就聚來了許多人,都倉皇失措,因為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 7他們驚訝奇怪地說:「看,這些說話的不都是加里肋亞人嗎?8怎麼我們每人聽見他們說我們出生地的方言呢?9我們中有帕提雅人、瑪待人、厄藍人和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及卡帕多細雅、本都並亞細亞、10夫黎基雅和旁非里雅、埃及並靠近基勒乃的利比亞一帶的人,以及僑居的羅馬人、11猶太人和歸依猶太教的人、克里特人和阿剌伯人,怎麼我們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話,講論天主的奇事呢?」

耶穌向門徒們許諾,將不會留下他們為孤兒,並要給他們派遣聖神(若14:1626)。今天我們慶祝的就是復活主的這個恩賜。

閱讀宗徒大事錄的記載,我們會對五旬節這一天所發生的很多奇事感到驚訝:響聲、暴風、從天上降下的火舌、宗徒們講各種語言。還令我們感到奇怪的是:天主為什麼要等待五十天才給門徒們派遣聖神呢?
為了理解這些神學信息,而不是新聞;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作者運用的象徵性語言。路加敘述聖神是在五旬節降臨;而今天的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在復活的當天就派遣了聖神(若20:22)。如何解釋這不同之處呢?
我們必須留意的是,基督的逾越奧跡是唯一的。耶穌的死亡、復活、升天與聖神的恩賜發生在同一時間,就是在耶穌死的時候。若望在描述加爾瓦略山上所發生的事時說:耶穌低下頭,呼出了祂的氣息(若19:30)。
路加為什麼要把這個唯一、崇高且無法形容的逾越奧跡分成三個階段敘述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層面。若望描述,派遣聖神是在復活節當天,表達了聖神是復活主的恩賜。現在我們來看路加記載聖神降臨是在五旬節的原因。
五旬節是猶太人的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在逾越節後五十天慶祝,紀念以色列子民到達西乃山的日子。我們都知道在西乃山發生的事:梅瑟上了山,在那裡與天主相遇,接受了天主的法律,並將法律通傳給以色列子民。以色列人對這個恩賜感到非常自豪。他們說,天主在揀選他們之前,也把法律賜給了其他民族。但他們都不接受,情願留在邪惡的生活中。為了感謝天主對他們的特選與恩賜,以色列人設立了五旬節。路加記載,聖神在五旬節那天降臨在門徒身上,是要教導我們,聖神代替了舊約的法律,成了基督徒新的法律。
為了明白作者的用意,我們作一個對比。一天,耶穌說:「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瑪7:16)如果精心照管荊棘,修剪、在合適的溫度下培植,指望可以收穫葡萄的話,這樣的做法很愚蠢。然而,如果通過基因改良的方法,可以使荊棘結出葡萄,那外在的干預就不是最為重要的,荊棘將會自然地結出葡萄。
在領受聖神之前,世界就像一片荊棘叢。天主給了人類很好的指引:規條、法規、很多勸勉。天主期望的果實就是正義與仁愛的工作(瑪21:1819)。但這樣的結果卻沒有出現,因為樹木是邪惡的。「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路6:4345)。
那麼天主做了什麼呢?天主決定改變人心。天主說,如果人擁有了一顆新的心,他們將不再需要任何外在的法律,人就會遵循內心的推動而去行善。這就是聖神的法律:一顆新的心,天主的生命。當聖神的法律進入人的內心後,就會將人改變,將荊棘變成結果的樹,能夠自然地結出天主的工作。人若被聖神所充滿,一些耳所未聞的事就會發生在他身上,用天主的愛去愛。那時,就不會再需要別人教訓他們了(若一2:27),也不再需要其他的法律。若望說,被聖神推動的人甚至也不會犯罪:「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因為天主的種子存留在他內,他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天主生的」(若一3:9)。
雷聲、風聲、火舌表達的是什麼呢?在《出谷紀》中,伴隨這些現象的是舊約法律的恩賜:「到了第三天早晨,山上雷電交作,濃雲密布,角聲齊鳴,此時在營中的百姓都戰戰兢兢」(出19:16);「眾百姓看見打雷、打閃、吹角、冒煙的山,都戰兢害怕,遠遠站著」(出20:18)。
拉比說,在西乃山上,五旬節那天,當天主頒賜法律時,天主的話以七十個火舌的形式出現,表達了天主的法律是給所有民族的(當時認為共有七十個民族) 。如果舊約法律是通過雷聲、閃電、火舌而賜予的,路加也用了相同的方式描述了新法律的恩賜:聖神。為使人更清楚地理解,路加就用了同樣的圖像來表達。
宗徒們說很多語言是什麼意思呢?也許路加是在描述初期教會的一種非常普通的現象。在領受聖神後,信徒們開始懷著喜悅的心情讚頌上主。甚至狂喜地說出奇怪的語言。路加以象徵的意義記載這一現象,用來表達教會的普世性。聖神是賜予所有的人和一切民族的恩賜。面對天主的恩賜,所有語言和種族的障礙都被消除了。在五旬節那天,發生了與巴貝爾塔完全不同的事情(創11:19)。在巴貝爾塔,人們彼此誤解,甚至彼此遠離;而聖神卻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行動,使四散的人再聚集起來。
那些讓自己被福音帶領,被聖神引導的人,就會說出人人都能理解的話語:愛的語言。這就是聖神轉變整個人類成為一個大家庭,人人互相理解,彼此友愛相助。

讀經二 8817

8 反隨從肉性的人,決不能得天主的歡心。 9 至於你們,你們已不屬於肉性,而是屬於聖神,只要天主的聖神住在你們內。誰若沒有基督的聖神,誰就不屬於基督。 10 如果基督在你們內,身體固然因罪惡而死亡,但神魂卻賴正義而生活。 11 再者,如果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有死的身體復活。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欠肉性的債,以致該隨從肉性生活。 13 如果你們隨從肉性生活,必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們依賴聖神,去致死肉性的妄動,必能生活。 14 因為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 15 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並非使你們作奴隸,以致仍舊恐懼;而是使你們作義子。因此,我們呼號:「阿爸,父呀!16 聖神親自和我們的心神一同作證:我們是天主的子女。 17 我們既是子女,便是承繼者,是天主的承繼者,是基督的同承繼者;只要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也必要與他一同受光榮。

保祿時代的拉比們認為,人被兩種相反的力量所拉扯和影響。善的力量只在十三歲時才顯示出來,而邪惡的力量從人在母胎中就存在,並開始展現其力量。為了抑制惡的勢力,他們建議:讓自己熟知天主的法律。他們教導自己的門徒們說:如果有一個卑劣的誘惑引誘你,將它帶到學習天主法律的地方,這樣,它將喪失誘惑力。
保祿有些悲觀的情緒。他在《迦拉達書》中列舉了一系列邪惡勢力的表現行為,稱之為本性私慾的作為: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醉酒、宴樂以及兇殺,與這些相類似的事(迦51921)。
保祿與拉比的認識不同,保祿認為,天主的法律無法戰勝本性的衝動,也不能將它制服。因此人處在一種失望的境界中:「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保祿承認法律是善的,但在人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人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並把人擄去,叫人隸屬於那在人肢體內的罪惡的法律」(羅7:1423)。面對這種對天主保持忠信的無能為力,保祿呼喊說:誰可以將我從這該死的肉身救出來呢? (羅7:24)他回答說,絕不是法律。雖然法律是聖的,但法律無法使人獲得抵抗邪惡的內在力量。法律如同路標,但我們駕駛的卻是一輛沒有燃料的破車。路標其實並沒有什麼幫助,只是提醒司機所處的境況,以及與預定目標之間的距離。只有上天的恩賜才能徹底改變這種情況。因此,保祿講述了聖神的能力:聖神可以穿透人的內心深處、改變人的心靈、向人通傳生命的力量、賜人對天主保持忠信的能力,這一轉變的結果就是使人從罪惡的奴役中獲得自由。
在讀經的第一部分(810節),保祿宗徒進一步闡述這一思想,將之引伸到倫理層面。他提醒羅馬的基督徒,你們不再是處在肉性的權下,而是處在聖神的德能下。而那些不向聖神開放心靈的人,不能取悅天主,也不屬於基督。
在第二部分(11節),保祿強調聖神臨在於人身上的另一個重要效果,就是死亡被徹底打敗了。的確,人的現世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天,但這不是一切的終點。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聖神也住在我們內,也會將永遠的生命賜給我們有死的身體。
保祿再次提到那些接受了基督之神的人所體現出來的新生命和生活行為(1213節)。他說,我們希望領受了洗禮的人能夠與他們內的聖神保持一致的行為。如果他們繼續按照本性的私慾生活,那麼他們選擇的就是死亡。
然後,保祿用感動的話語提醒基督徒,他們已不再是簡單的受造物,也不是屬於主人權下的奴隸,而是兒子,因為他們領受了主的生命。天主不只是居住在我們中間,而且使我們融入到祂的生命。正如伯多祿勸勉當時的基督徒說:「天主的大能將各種關乎生命和虔敬的恩惠,賞給了我們。天主藉著自己的光榮和德能,將最大和寶貴的恩許賞給了我們,為使你們藉著這些恩許,能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伯後1:4)。聖神在內心的推動使人懷著無比喜樂的心情呼喊說:阿爸,父啊(15節)。
在這裡,保祿區分了耶穌是唯一子和我們是天主義子之間的不同(1617節)。他用了義子的表達方式,這種制度在以色列並不存在,卻在希臘羅馬世界中很流行。義子與親生子女擁有同樣的權利,包括繼承財產的權利。同樣,保祿敘述說,天主將人帶到了天主的家中,使人白白獲得義子的身份,並享有同樣繼承的權利,與天主唯一聖子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福分。
天主子女的地位是奇妙的。正如若望所說的一樣:「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旦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怎樣(若一3 :2)。

福音 1415162326

15 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16 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23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4 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25 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26 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故事發生在最後晚餐中,門徒們意識到耶穌將要離開,他們內心煩亂、憂傷,於是詢問說,如果沒有了耶穌的臨在,他們的生命還有何意義﹖耶穌邀請他們首先要信賴衪說過的話(15節),愛就是他們與基督保持合一的標記。
耶穌還許諾必不留下他們做孤兒,沒有保護和引領。祂向父祈禱,將為他們「派遣一位護慰者」,永遠與他們同在(16節)。這就是耶穌許諾將祂的聖神賜予門徒們(路411418),使他們充滿聖神的德能。
聖神被稱為「護慰者」,但是這個詞卻不是希臘原文的很好翻譯。護慰這個詞屬於法律用詞,指的是站在被指控者的身邊,辯護人,是身處困難中的人的保護者。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耶穌是「護慰者」,正如若望一書中所敘述的:我的孩子們,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你們不犯罪;但是,誰若犯了罪,我們在父那裡有正義的耶穌基督作護慰者(若一21)。
耶穌是我們在天父面前的「護慰者」,這並不是因為耶穌使人逃脫天父的義怒——天父實際上從不反對我們,而是永遠與我們同在——而是因為耶穌保護我們免於控告者的控訴,保護我們免受罪惡的傷害。我們的仇敵就是罪過,耶穌知道怎樣使它變得弱小無能。
如今耶穌許諾另一位「護慰者」,並不是要代替耶穌,而是要完成耶穌的使命。聖神是「護慰者」,因為聖神助佑門徒們與世界作鬥爭,就是反對邪惡的勢力(若16711)。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護慰者」是如此強有力的保護者,為什麼邪惡的勢力還在繼續戰勝善,罪惡為什麼常常統治我們?當時在第一世紀末的小亞細亞的基督徒也不得其解,新天新地為什麼沒有立即以奇蹟般的方式得以建立?面對這種疑慮與無信,耶穌回答說: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3節)。
耶穌願意把自己和天父顯示給人,不是通過奇蹟,而是要住在門徒們中間。以色列人相信,天主臨在的地方是耶路撒冷聖殿。但是,從撒落滿王開始,人們就質疑人手所造的聖殿無法容納宇宙的主宰(列上827)。天主通過先知們的口許諾,祂將居住在人們中間:「熙雍女子,歡呼喜樂罷!因為我要來住在你中間」(匝214)。
天主指的並不是人手所造的聖殿,而是天主在耶穌身上實踐了自己的許諾,並居住在人們中間(若114)。現在,耶穌保證說:天主將有形可見地居住在像耶穌一樣實踐愛德的門徒們中間。因此,人們就不難認出:是邪惡的力量臨在人身上,還是耶穌與天父臨在於其身上。
在最後一節,耶穌許諾聖神,「那護慰者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26節)。耶穌教導了全部的真理,沒有隱藏什麼;但仍需要聖神的繼續教導,因為耶穌無法將其訊息的一切具體實踐闡明清楚。耶穌知道,在世界歷史中,門徒們將會常常面對新形勢、新問題,他們需要在福音的光照下回應並解決這些問題。耶穌向他們保證,如果他們與聖神的推動保持一致,他們將會找到符合福音精神的答案。
聖神時常要求人作出徹底的改變,但卻不會將人領向與耶穌教導相反的道路上。在聖經中,「教導」一詞有著更深的含義。聖神教導人並不像教授在學校講課一樣。聖神以動態的方式教導,使之成為內心的推動,無可抗拒地將人帶向正確的方向,激發善心和善行,使人作出符合福音精神的選擇。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解釋說:真理之神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若望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說:你們由他所領受的傅油,常存在你們內,你們就不需要誰教訓你們,而是有他的傅油教訓你們一切。這傅油是真實的,決不虛假,所以這傅油怎樣教訓你們,你們就怎樣存留在他內(若一22728)。

聖神的第二個使命就是「使人記起」。耶穌說了很多話,雖然福音中有記載,仍有可能被忘記或不被留意。尤其是當福
音的教導不太容易被接受時,因為不符合世界的「常理」。因此,門徒們更需要不斷記起耶穌的這些話,並需要聖神的時常教導。

Thursday, May 5, 2016

祂常常與我們同在

耶穌升天   丙年

隨著耶穌進入天父的光榮中,地上的事物有否改變呢?表面上是沒有改變的,人們的生活依然如以往:播種、收割、買賣、建屋、旅行、哭泣、聚會,所有的一切都如以往一樣。宗徒們也沒有比其他人少了經歷憂慮與考驗。然而,不可思議的新事物發生了:一道新光照耀了人類的存在。
在霧濛濛的一天,太陽突然出現了。山岳、海洋、大地、森林中的樹木、花的香味、小鳥的歌唱,都與以前一樣,但觀察的角度和心態卻不同了。同樣,那些蒙信德光照,相信耶穌升天的人也是一樣:他們用新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有了意義;沒有什麼值得害怕,也沒有什麼值得憂傷。
此外,在人類的死亡、不幸和失敗中,得以看見建立天國的天主;故此,我們可以從這個全新的眼光來看人的生命。我們見過有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嫉妒那些比他們年輕的人,他們以年老為恥。總之,他們總看過去,而不是看未來。耶穌的升天改變了這種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基督徒感到很滿足,因為他們確信與基督見面的日期越來越近了。他們對自己在世生活的日子感到滿足,不再嫉妒年輕人,而用溫柔與慈愛看待他們。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現世的痛苦與將來要顯示的光榮是不可比擬的。

讀經一:宗1:111

1德敖斐羅!我在第一部書中,已論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2直到他借聖神囑咐了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去的那一天為止;3他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 4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5「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6他們聚集的時候,就問耶穌說:「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嗎﹖」7他回答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8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9耶穌說完這些話,就在他們觀望中,被舉上升,有塊雲彩接了他去,離開他們的眼界。 10他們向天注視著他上升的時候,忽有兩個穿白衣的人站在他們前,11向他們說:「加里肋亞人!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了天,也要怎樣降來。」

十字軍曾經在橄欖山上建築了一座小的八邊形聖堂,穆斯林在1200年將其改成了清真寺。我向朝聖者介紹說,今天這座小的建築物有屋頂,但原來是沒有的,是為了記念耶穌的升天。人群中有一個人開玩笑說,這裡原來沒有屋頂,如果有的話,耶穌升天時可能會撞到祂的頭。有人不喜歡這個不尊重的玩笑,但也有人認為這對深入理解宗徒大事錄的相關記載是個挑戰。
驟眼一看,耶穌升天的敘述似乎非常流暢;但如果留意一下所有的細節,就會發現有些不可思議的問題存在。似乎不太可能的是,耶穌好像一位宇航員一樣,慢慢離開地面,升到天空,隨後消失在了雲彩中。敘述中也有一些前後不連貫與很難解釋的地方。
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路加在其福音的最後部分敘述說,復活的主領門徒們到了伯達尼附近: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他們叩拜了他,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路24:5053)。我們暫且不看這些奇怪的表述,「皆大歡喜」,(在朋友離開時,我們會覺得喜悅嗎?)以及地理位置也不相符(伯達尼離橄欖山有點距離)。還有令人驚訝的是日期的明顯不同:路加福音24章記載耶穌升天與祂的復活是同一天,而宗徒大事錄記載耶穌升天是在復活後40日(宗1:3)。奇怪的是,作者描述了兩個不一致的訊息。
如果我們來看第二種說法,耶穌在復活後四十天升天,那麼問題就是:在這些日子裡,耶穌做了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時,不是許諾右盜「今天你就要同我在樂園裡」嗎?耶穌為什麼沒有立刻去天國呢?
這些問題不需要我們太過關注。也許路加的用意不是要告訴我們耶穌什麼時候在哪裡升天,又是怎樣升了天。他想要說的有另外的意思,是為了回應當時的團體中所出現的問題,並解除他們的疑惑,使當時的基督徒確信復活的奧跡是不可錯誤的。為此,路加運用了當時人們易懂的一種文學體裁與圖像,來表達神學的訊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路加所用的語言。
在耶穌時代,人們都在期待天國的來臨。默示文學的作者認為天國的來臨就在眼前,他們期待著:天上降下大火來淨化世界,義人復活以及新世界的開始;甚至在有些門徒的心中,也激起了這樣的氛圍。耶穌的有些話很容易就被人誤解了:「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人子來到時,你們還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瑪10:23)。
然而,隨著耶穌的死,他們所有的希望都化為泡影。厄瑪烏的兩位門徒說:「我們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24:21)。耶穌的復活喚醒了他們內心的這種等待:門徒們相信耶穌的第二次來臨迫在眉睫;甚至有些狂熱份子,聲稱得到了啟示,開始宣布上主來臨的日期。所有的團體都在呼喊說:瑪拉納塔(主耶穌,請來吧)!隨著時間的過去,主並沒有來臨。許多人開始嘲笑說:「哪裡有他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
路加就是在這樣的危機背景下寫的。他意識到,基督徒傷心失望的原因是誤解福音的訊息:耶穌的復活標誌著天國的開始,而非歷史的終結。
新世界的建設剛剛開始,需要很長時間,也需要門徒們付出很多努力。怎樣糾正這種錯誤的期待呢?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的開始為我們敘述了耶穌與門徒們之間的對話。
現在我們來看看門徒們提出的問題:「是此時你要復興以色列國嗎?」(6節)這也是第一世紀末所有的基督徒問的問題。復活耶穌的答覆是對那十一位門徒說的,更好說是對路加的基督徒團體說的:「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7-8節)。
這段對話之後,耶穌升天了(9-11節),耶穌與門徒們坐在一起進食(4節)。他們為什麼不在晚餐後說話呢?為什麼要去橄欖山呢?還有另外的細節:雲彩,向天觀看,兩個穿白衣的人,這些細節是事實記錄還是文學手法呢?
在舊約中也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敘述:厄里亞被帶到天上去(列下2:9-15)。一天,這個偉大的先知與他的弟子厄里叟來到約旦河邊;當厄里叟知道他的老師將要被接到天上的時候,他勇敢地請求能夠繼承老師的精神。厄里亞答應了,但是只有一個條件:當我被接去的時候,如果你可以看到我。忽然,天空中出現了一輛火馬車,當厄里叟向天上看的時候,厄里亞被接到天上去了。從那時起,厄里叟繼承了厄里亞的精神,使厄里叟繼續他在這個世界的使命。列王紀敘述的是厄里叟的工作,與厄里亞所做的一樣。
我們很容易在宗徒大事錄與厄里叟的敘述中找出共同之處,並從中得出結論:路加用厄里亞被接到天上的隆重場景,來表達一個無法用感官證實,或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事實:耶穌的逾越奧跡,他的復活與升天進入父的光榮。
在舊約中,雲彩標誌著天主臨在於某個地方(出13:22)。路加運用這樣的圖像表達耶穌,這位失敗者,被建築者拋棄的廢石;敵人希望他永遠停留在死亡的陰影中,卻被天主所接受,並被立為主。復活當天在墳墓那邊也出現了兩個穿白衣的人(路24:4)。按照聖經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的是天主的世界。這兩個穿白衣的人所說出的話就是天主對逾越奧蹟的解釋:耶穌,天主忠信的僕人,被人釘死,卻受到了天主的光榮。他們的話語是真實的(兩個人是可信的證人)。
最後:向天觀看,如同厄叟一樣,宗徒們和路加時代的基督徒也在默想遠去的主耶穌。他們的目光表達了對基督馬上再來的希望。他們期待,在短時間的等待之後,天主會繼續祂的工作。但是,來自天上的聲音說:不是耶穌將要完成一切,而是你們。你們將要繼續耶穌的工作,而且你們將有能力去做,因為你們與祂一起度過了四十天的時間(按照猶太人的語言,四十天的時間是為準備成為門徒的時間),而且也領受了聖神。
門徒們也如同厄里叟一樣,看到老師被接去的圖像表達了傳遞的含義。在路加時代,有些向天觀看的基督徒,也就是說,他們把宗教看成了逃避,而不是付出努力改變人們生命的邀請。天主對這些人說:「不要向天上觀看了。你們需要在地上見證信德的真誠。耶穌的確還要再來,但是對耶穌再來的希望不應成為你們面對問題的原因和藉口。當主人來到時,發現那些醒著的僕人才是有福的。」(參路13:37
耶穌升到天上去了嗎?當然,說耶穌升天了就是同樣在說耶穌復活了,受到了光榮,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耶穌的身體確實被埋葬墳墓了,但天主沒有讓祂的身體腐朽,而是賜給了祂復活的身體,就如保祿所說的「屬神的身體」(格前15:3550
復活後四十日升天並不是一個空間的轉移,不是從橄欖山到天上的轉換。耶穌死後隨即就升天了,雖然門徒們開始理解並相信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然後才升天。
路加的描述是要表達一種神學思想,而不是一段實時報導。在這段敘述中,路加想要告訴我們,耶穌是第一個經過將人類與天主隔離開的聖殿帳幔的人。耶穌向我們顯示了,地上的一切事情:成功、災禍、不義、痛苦、甚至荒唐的事情,比如羞辱的死亡,都在天主的計劃之內。耶穌升天的意義就在這裡。因此,我們就應明白門徒們滿懷喜樂地看到耶穌升了天(路24:52)。

讀經二 92428101923

9:24 因為基督並非進入了一座人手所造,為實體模型的聖殿,而是進入了上天本境,今後出現在天主面前,為我們轉求。 25 他無須再三奉獻自己,好像大司祭每年應帶著不是自己的血進入聖殿一樣,26 否則,從創世以來, 他就必須多次受苦受難了;可是現今,在今世的末期,只出現了一次,以自己作犧牲,除滅了罪過。 27 就如規定人只死一次,這以後就是審判;28 同樣,基督也只一次奉獻了自己,為除免大眾的罪過;將來他要再次顯現,與罪過無關,而是要向那些期待他的人施行救恩。
10:19 所以,弟兄們!我們既然懷著大膽的信心,靠著耶穌的寶血得以進入聖殿,20 即進入由他給我們開創的一條又新又活,通過帳幔,即他肉身的道路;21 而且我們既然又有一位掌管天主家庭的偉大司祭,22 我們就應在洗淨心靈,脫離邪僻的良心,和用淨水洗滌身體以後,懷著真誠的心,以完備的信德去接近天主;23 也應該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
    
我們今天所說的司祭指的是司鐸,主持聖體聖事和修和聖事的人員。梵二大公會議在這方面則比較謹慎,把司祭一詞僅僅指向基督,正如新約中一樣,指向基督以及與基督結合的天主子民,奉獻中悅天父的精神祭獻。本篇讀經從兩個方面強調了耶穌是真正唯一的大司祭。
首先,舊約的司祭在人手所造的物質的聖殿中奉獻祭獻,而耶穌在天上執行祂的司祭職務,在非人手所造的聖所奉獻祭祀(希924)。
其次,舊約中的司祭職務是為了潔淨人們的罪過。為了補贖人民的罪過,舊約中的司祭懷著害怕的心情獨自進入至聖所,將動物的血灑在石頭上,人們認為那石頭是天主放在那裡作為世界的基石;也有人說這塊石頭正堵著深淵之水的出口。在贖罪日,如果人們的罪沒有通過舉行合適的贖罪儀式而得蒙赦免,那麼深淵的水就會再次淹沒世界。大司祭每年都重複這些儀式,但卻不能赦免任何罪過。人們仍然邪惡,仍需要贖罪。
耶穌的司祭職卻完全不同:祂奉獻了唯一且完美的祭獻,不需要動物的血,而是以愛的行動,通過自己的血,永遠除去了罪惡(希92527)。
基督還要再來,不是要重複獻祭,而是要把祂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人類帶到父那裡去(28節)。
作者在讀經的第二部分(希101923)強調了基督祭獻的價值,並用神學的語言闡述了耶穌的升天。作者稱呼收信人為「弟兄們」,並告訴他們:舊約的祭獻已經結束,基督開啟了新的祭獻。在宗徒大事錄中,路加用了空間的圖像來記述這一真理,邀請人們默想上升到天上的耶穌。
希伯來書的作者用神學語言敘述了同樣的事件,耶路撒冷聖殿的禮儀。這位真正唯一的大司祭耶穌,經過了使人類與天主分離的會幕,進入了天上永恆的聖所,並向天父獻上了永恆的祭獻:不是天主不中悅的動物的血,而是為了愛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因此,祂為所有的人打開了通往天父之家的大門。
對信徒們的最後規勸就是:心靈既然因著耶穌的血得到了潔淨,被洗禮之水所淨化,就應保持忠信,也應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希1022 23)。

福音 244653

46 那時,耶穌顯現給十一位,向他們說:「經上曾這樣記載: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要從死者中復活;47 並且必須從耶路撒冷開始,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48 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49 看,我要把我父所恩許的,遣發到你們身上;至於你們,你們應當留在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50 耶穌領他們出去,直到伯達尼附近,就舉手降福了他們。 51 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 52 他們叩拜了他,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53 常在聖殿裡稱謝天主。

我們可以運用理智和洞察力學習並研究物質世界,但卻無法洞察天主的奧秘;天主的奧秘只有由天主啟示給我們,因為天主的智慧是不可洞察的。
如果我們按照人的智慧來理解耶穌的生命歷程,我們就會大惑不解,被黑暗所籠罩。從開始到結束,一切都是奧秘。當天主的計劃開始在孩童耶穌身上展現時,祂的母親瑪利亞同樣也不理解,也感到驚奇(路23350)。她在信德中將一切事件保存在心中,反復思索(路219),期望發現上主的計劃。如何理解這些事件的意義呢?
在今天福音的開始,復活的基督回答了這個問題(4647節)。路加記載,耶穌開啟了門徒們的心,使他們明白聖經:經上這樣記載……。只有從先知口中所宣講的天主的話語才能光照逾越奧蹟的事件。耶穌說,聖經中已經預言了默西亞必須要先經歷痛苦與死亡,才能復活。
舊約中並沒有這一明確的記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門徒們的心轉變了,他們明白了天主的默西亞與人們所等待的默西亞不同。依撒意亞先知提到了上主的僕人「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他要看見他的後輩延年益壽。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依53
復活的主說,聖經中還預言了另外一個事件:「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47節)。這裡引用的聖經非常明顯,指的就是上主僕人的使命: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依496)。
按照先知的預言,默西亞的使命就是將救恩帶給普世萬民。如果耶穌的行動只針對祂自己的子民,只向以色列子民提供救恩,那先知的預言如何實現呢? (瑪1524)。
耶穌在福音的第二部分(4849節)回答了這個問題:耶穌將通過門徒們的見證成為「萬民的光明」,這是遠遠超越人的能力的使命。為了完成基督的使命,良好的意願及個人的才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依靠耶穌的力量。因此,耶穌許諾說:你們應當留在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49節)。
耶穌預許要派遣聖神,聖神將要成為教會時代的明星。宗徒大事錄中,時常敘述聖神在宗徒們決定性的時刻所做的工作,並臨在這些事件中。
路加福音以耶穌升天的事件結束(5053節)。在進入天父的光榮之前,耶穌祝福了門徒們(51節)。在聖殿禮儀結束時,司祭由至聖所出來,向聚集在一起祈禱的人宣布隆重的降福(德5020)。祝福之後,他們各人回到各自的地方去,相信上主將會祝福他們的努力與工作,使之產生果實。耶穌的祝福陪伴著門徒們的團體,是他們即將要開始的工作成功的許諾與保證。
 門徒們的最後反應就是喜悅,他們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52節)。路加是一位充滿喜樂的聖史。路加福音的開始就敘述,天主的天使對匝加利亞說:你必要喜樂歡躍,許多人也要因他的誕生而喜樂(路114)。隨後,在耶穌誕生後,天使顯現給牧人說: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路210)。
雖然門徒們肉眼看不到耶穌,但他們喜悅的第一個原因是,耶穌並不像祂的仇敵所認為的那樣,耶穌不是死亡的囚徒。
他們經驗到耶穌的復活,他們確信耶穌是第一個通過了隔離天主與人類的「聖殿帳幔」。耶穌向人類顯示了世上所發生的一切:成功、不幸、不義、痛苦、即使最荒謬的事情,就像在耶穌身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不能逃出天主的計劃。如果復活是每一個人的最後命運,死亡將不再使人害怕。耶穌將死亡轉變成了在天主內的新生命,這是門徒們喜樂的第一個原因。因此,即使在最痛苦與充滿災禍的境況中,門徒們也要充滿希望。

門徒們在聖經的光照下明白了:耶穌沒有離開他們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也沒有離他們遠去,而是與人同在。耶穌臨在的方式雖與以前不同,但仍是真實的臨在。在逾越奧蹟之前,耶穌與我們一樣受著人性的限制;如今不再受任何的限制,卻永遠與人同在。耶穌升天並不影響祂與人類同在的方式,而是更加增強了,更與人親近了。這就是門徒們和我們喜悅的第二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