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8, 2017

虛懷若谷

甲年常年期十三主日 


「房屋」這個詞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並不只是指一所建築物,而也是指社會最核心的單位「家庭」。尤其在古代,它指的是可以找到個人庇護的地方,覺得在那裡被接納與受保護。
                                             
人不能缺乏這雙重意思的「房屋」。「生活的主要物品是水,食糧和遮羞的衣服房屋」(29:28)。為此,在中東一帶,正如在《聖經》中所說的一樣,「接待客人是件非常神聖的事情:要彼此款待,而不出怨言」(伯前49)。「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希132)。

一個人想開始一個新家庭,就要離開自已的家。「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創224)。只有先放棄原有的,才會引領到使生命延續的意圖。

耶穌也放棄了在納匝肋可以為自己帶來安全的居所。「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瑪820)。他也離開了自己的家庭:他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他的手,指著自己的門徒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124850)」

耶穌對那些想跟隨他的人也提出同樣的要求:勇敢的放棄所擁有的,去追求一個更高的真實,這樣是為了進入一個新的家鄉,進入一個新的家庭,就是屬於天主子女的家庭。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宗徒就是耶穌,他向我們敲門,要求我們款待。

讀經一 列下 48111416a

8 有一天,厄里叟路過叔能,那裡有一個富貴的婦人,曾挽留他吃飯;因此,厄里叟每次路過那裡,總到她家裡吃飯。 9 婦人對丈夫說:「現在我看出:這個時常路過我們這裡的天主的人,是位聖者。10 我們可以在房頂上,給他蓋一間小房,裡面放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盞燈;這樣,他幾時來到我們這裡,可在那裡休息。」11 一天,厄里叟又到了那裡,就進入那間小房休息。
14 厄里叟就問革哈齊:「我們究竟能為她作什麼﹖」革哈齊說:「可憐她沒有兒子,丈夫又老了。」15 厄里叟說:「快再叫她來! 」僕人又將婦人叫來,這次她卻站在門口,
16 厄里叟對她說:「明年這時,你必懷抱著一個兒子。」
叔能這座城位於摩爾的一個小山丘上,這裡陽光普照,有一個水泉。它成名的原因是撒烏耳在這裡戰勝了斐里斯特人(撒上284);也有美麗的阿彼沙格,在這裏照顧了年老的達味(列上13)。在厄里叟的時代,住在這裡的人都是有豐富出產的農家地主們,而今日福音正是敘述發生在這裡的事件。

先知時常經過這個城市,他早與這城中的一對年老但沒有子女的夫婦成為好朋友。尤其那年老的婦人,她對「天主的人」懷著敬意和愛慕。知道先知從遠方而來,在這裡沒有家庭及居所,於是熱情的招待了他。她分享了先知的使命,並以母親般的慈愛歡迎他。她與自己的丈夫商量,為先知在屋頂上搭起了一個小房間,在那裡放置了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張椅子與一盞燈 ,使先知可以休息。

這位年老的婦人很富有,她可以只給先知厄里叟一些金錢,然後就讓他繼續前行。但相反地,她並沒有這樣做,有一點要強調的就是,她不只是給先知一點幫助,而是接待他到自己家中,希望先知感受到他也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之一。

這位婦人的行為取悅天主,為了回報她對先知所做的一切,對先知的熱情接待,與宣報天主福音的人合作;天主賜給她一個更大的超乎她想像的喜悅,就是賜給她一個兒子。


厄里叟是代表那些,甚至現今,離開自己的家鄉、家庭、或者富裕及寧靜的生活,卻選擇為了服務天主及福音而完全奉獻自己的宗徒。與擁有豐富的物質相比,他們更願意與人分享他們的信念與思想,與人建立深厚的友誼,尤其是在別人孤獨,困難與失去信心和勇氣的時候,願意與他們在一起,支持及陪伴他們。

讀經二 634811

3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 4 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要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
8 所以,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他同生,9 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死亡不再統治他了,10 因為他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他活,是活於天主。 11 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

在耶穌的時代,洗禮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儀式,所有跟隨洗者若翰的人都會接受洗禮。那些放棄信奉異教而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甚至當奴隸的,當主人決定給予他們自由時,他們都來接受洗禮。洗禮是外在的一種儀式,它表明生命的徹底改變:由過去的死亡進入重生。

基督徒的洗禮也有同樣的意義。在初期的教會,在逾越奧蹟的晚上,有很多的成年人接受洗禮。浸在水中,象徵著與過去的死亡,仇恨,姦淫,偷竊,腐朽的生活斷裂關係:從水中上來是進入重生的生活中。從此時開始,顯示自己是一個新做的人,隨時準備跟隨基督,走基督所要求的道路。

洗禮池的水被視為基督徒團體的母性象徵,象徵藉此而生育新的天主子民。
這樣就可以理解保祿為我們所說的,在今日讀經二中所強調的一樣: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要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4節)。首先是基督出死入生,然後是衪的門徒們。


 最後一節,保祿說明這個事件的實際後果:如果洗禮是新生命的日子,它同樣標誌著是一個完全新的道德生命的開始;基督徒不可能繼續舊生命所過的生活,他一定要「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11節)。


103742

37 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誰愛兒子或女兒超過我,不配是我的。 38 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不配是我的。 39 誰獲得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 40 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就是接納那派遣我來的。 41 誰接納一位先知,因他是先知,將領受先知的賞報;誰接納一位義人,因他是義人,將領受義人的賞報。 42 誰若只給這些小子中的一個,一杯涼水喝,因他是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失不了他的賞報。

《瑪竇福音》中耶穌五篇教導的的第二篇,是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傳教。今日福音正是這篇教導的結束。

在第一部分(3739節)強調的是跟隨做耶穌門徒的要求,要求的是人們從未聽說過的,要從根本上捨棄一切。更甚的是,耶穌在每個要求後都附有一句,如果不符合這樣的要求,「就不配是我的」。沒有任何一位猶太經師奢望有很多人跟隨自己,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有一天猶太人問耶穌說:「你把你自己當作什麼人﹖」(若853)。

除此,耶穌要求門徒更高,甚至要捨棄最親密、最自然的情感,要離開自已的父母及子女。

在這篇教導的最後一部分提出這樣的要求,令人感到互相矛盾。衪聲明說自己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刀劍(瑪1034)。

在聲明了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瑪59)與邀請要愛仇人後(瑪644),耶穌也不得不提醒要注意仇人對我們的人身攻擊。天主的話語就是可以帶來衝突與分裂的刀劍,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分辨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12)。這就是西默盎對瑪利亞所說的的將要穿透她心靈的利劍(路235)。

耶穌並不是否認梅瑟法律要求孝敬父母的誡命,甚至更加強調這項誡命(瑪154),但是耶穌也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使命,衪的來臨要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與復起,並成為反對的標記,因為要使許多人內心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耶穌知道自己說的話語,將會在家庭內引起誤會、分歧及緊張關係。

《瑪竇福音》是在受到外在迫害的情況下寫成的。門徒們的經驗是,為了成為耶穌忠信的門徒,有時甚至要捨棄自己最親愛的人。猶太經師們將那些承認耶穌是默西亞的人驅出會堂,將他們從天主的選民的名單上除名。聲明說誰如果皈依基督,就被認為是裂教者,有可能被趕出自己有家庭。不單單只是從感情的角度,從社會性與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排斥的後果是嚴重與充滿痛苦的,

耶穌要求自己的門徒要勇敢地不要以物質為安全與保護,只要相信福音的能力,相信天主的愛。最後,耶穌要求他們不僅要隨時捨棄一切,甚至要求要為了福音而隨時捨棄自己的生命。

十字架的圖像就是來描述那些按照福音的精神生活而即將面對的後果:像師傅一樣,將遇到十字架,就是受到世界的敵視。即使沒有像那些殉道聖人一樣捨生致命,但也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將自己當作奉獻祭與贖罪祭的祭品。

「衪來到自已的領域,而衪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衪」若111),這就是人對天主發出邀請要求接納天主來到世界的回應。這是時常臨在耶穌身上的命運(路953),也是耶穌所派遣的門徒的命運(瑪1014)。

在這篇教導的第二部分(4042),是對那些接納宣講福音的人的許諾。「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就是接納那派遣我來的」40節)。不僅只是物質上的支持與幫助,像叔能那對夫婦幫助厄里叟一樣,而更是接納福音的信息。猶太經師們也這樣說:接納受派遣者就是接納派遣者。耶穌在這裡是證實由自己所賦予門徒們的權力真實性:在門徒們所說的話語中,迴響著耶穌的聲音,而通過耶穌,天父在說話。

在這裡,可以重新看看今日的讀經一。「誰接納先知,因為他是先知,將會受到來自先知的賞報。即便像給一杯涼水到門徒們喝這樣很小的一個愛德行為,即使一個沒有外在榮譽的人,一個小孩子,也不會失去賞報的。」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到天主同樣的恩寵與禮物。但是天主以不同的方式向所有的人廣施仁慈與憐憫。因此每位真正的信徒都受邀請去支持與扶助那些直接宣傳福音的人。甚至,在得到物質的支持與幫助之前,為宣講福音的人來說,他們首先要感受到他們的努力與付出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讚賞,他們宣講的信息得到別人的接納。


接納宣講福音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們接納到每個家庭中,尤其是應該將那些為了宣講福音而捨棄了自己「家鄉」的人。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逃避現實,單獨孤立的生活,遠離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基督與自己的弟兄們,自己屬於每個家庭。怎樣評價宣講福音者的服務呢?怎樣更好將他們看待是基督團體中的成員呢?每人的家庭將他們視為自己家庭的成員還是外人呢?怎樣對他們慷慨宣講福音的行為,而表達感激呢?

Wednesday, June 21, 2017

逆行真的是危險嗎﹖

甲年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在進入一條主幹道前,必定會專注路標,以確保是否有機會,因錯行方向而冒險。

如果基督徒的精神與世俗精神不符合時,別人馬上就會意識到這是反潮流的。如果基督徒選擇放棄世俗,與人分享財富,無條件與不圖回報的愛,無條件的寬恕,對天主的話語保持忠信;就會被別人認為是與一般人不相同,與世俗不相往來。他意識到,無論他多麼謹慎與小心,與世俗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他將會是時常受苦的人,被認為是不識時務者,被指責違反所有人接受的規則。

正義的人為那些邪惡的來說,是自充我們思想的裁判員,我們一見他,就感覺討厭(智214);反對我們的作為,指責我們違犯法律,控訴我們品行不檢(智212)。並且令人討厭,因為他的生活與眾不同,他的行徑與人兩樣(智215)。

基督徒面對迫害的時候,也是受考驗的時候;在這樣的境遇中,會常常的捫心自問,甚至懷疑自己選擇的生活的方向是否正確。

決定跟隨走在師傅所要求的道路上後,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師傅所要求的道路是正確的,是衪開啟人的眼睛,將人帶向光明的真理。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並非要人的勝利或者失敗,只是要求人為正義而奮鬥。

讀經一 201013


10 實在,我聽到了多少人私相耳語:「驚慌四起!你們揭發,我們就必對他提出控訴。」甚至我一切的友好都在偵察我的破綻:「也許他會入彀,那我們必能制勝他,對他施行報復。」
11但是與我同在的上主,好像是一位孔武有力的戰士,為此迫害我的人只有失敗,決不能製勝;由於謀事不成,必蒙受極大的恥辱,永不可磨滅的羞辱。 12 噫萬軍的上主!你考驗義人,洞察人的肝膽肺腑;我既給你訴說了我的案情,願你使我見到你對他們的報復。 13 你們應歌頌上主,讚揚上主,因為他從惡人的手中,救出了窮苦人的性命。

耶肋米亞先知生活的時代是以色列子民處在困難的時期。拿布高的軍隊包圍了耶路撒冷,侵略與掠奪了這座城市。而猶大國王與指揮官們這時束手無策,做出了愚蠢的抉擇。而那些宗教領袖們,即使在面對毀滅的邊緣時,也妄自斷言說:一切都好了,沒有任何邪惡發生(耶61314)。而這時,他們正要面對一場嚴重的災禍。

耶肋米亞先知似乎是進入這衝突的可能性較少,他年輕、害羞、敏感、喜愛平靜的生活,遠離爭吵。他的夢想就是與他的家人在阿納托特城過平靜的生活。但是上主卻召選了他,委託給他一個充滿挑戰與困難的使命,「對抗猶大君王和首領,司祭和當地的人民。」,「至於你,你要束上腰,起來向他們傳示我命令你的一切。在他們面前,你不要畏懼,免得我在他們面前令你畏懼。看啊,我今天使你成為堅城、銅牆、鐵壁,…………..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上主的斷語」(耶11719)。

耶肋米亞所誓言的仇人就是主管聖殿的耶米(IMMER)的兒子帽斯庫(PASCUR)司祭。他佔用聖殿的財產並將司祭置於木柴的火焰中。第二天先知從牢房中獲得自由,遇到了他,先知佯裝成四肢畸開,並自我嘲笑說自己的名字是瑪哥(MAGOR,意思是害怕遇到(耶2013)。而先知說司祭帽斯庫(PASCUR)不再害怕任何人。先知說在不久的將來,當敵軍包圍耶路撒冷城的時候,他要在此城內尋找藏身之地。敵軍要將他帶往異鄉充軍,與那些撒謊與受騙的人一起死在曠野。他答應有有和平,而災禍與害怕的日子正悄然來臨。

今日讀經一介紹的是人們對先知話語的反應。重新以先知的「害怕相遇」這個綽號開始。而人們卻戲弄與嘲笑先知的這個稱號,對他說現在面對的不是那個司祭,而是你自己。我們所有人看到你現在面對著死亡的恐懼。

耶肋米亞先知的敵人並不只是限天流言蜚語與譏諷,密謀造反,圖謀不軌。更是張列一系列假的理由準備控告他,想使先知受到審判。甚至想將先知迫害致死。(10)

在這些呼喊的人群中,也有先知的朋友們。先知孤寡一人,感覺到自己的使命失敗了,並認為自己被人民所拋棄了。面對這樣的情形,先知不可避免的失去了信心,產生懷疑,不確定性,甚至懷疑自己上當受騙了。於是在上主面前大聲疾呼,表明自己所有的痛苦,甚至詛咒自己出生的那天,認為是有禍的(耶201418)。

這是非常勇敢的祈禱,也是很真實與虔誠的祈禱。相信天主始終是忠信的。失望,衝突與迫害可以使人產生懷疑,甚至是動搖的念頭;但是不能使人失去希望與信心,也不能熄滅人內心的渴望與信念。因此才這樣呼喊說:但是與我同在的上主,好像是一位孔武有力的戰士,為此迫害我的人只有失敗,決不能製勝(11節)。這確實是有保證的:天主將要介入,使真理發光,並使那些因堅守正義而受苦的人獲勝。

今日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213節),包含著對敵人的報復內容。耶肋米亞先知的話語並不是仇恨的表示,而是一個正義的人的希望,想看到自己的話語的勝利。使別人認識到自己的無辜,並希望敵人的邪惡可以暴露出來。

先知職務充滿挑戰,先知的使命也是困難的。說出真理是件難事,向人宣布那些不值得追求與追隨的東西。為了更好討好別人,應該將自己隱藏起來。只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希望的是別人去做這些事。但是如果需要一個新的符合福音精神的教會與人類社會團體,就需要有像耶肋米亞先知一樣的人物出現,即使生命在面對威脅時,也毫無畏懼的說出上主對人類的信息。

讀經二 51215



12 故此,就如罪惡藉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成義也是如此。 13 沒有法律之前,罪惡已經在世界上;但因沒有法律,罪惡本不應算為罪惡。 14 但從亞當起,直到梅瑟,死亡卻作了王,連那些沒有像亞當一樣違法犯罪的人,也屬它權下;這亞當原是那未來亞當的預像。 15 但恩寵決不是過犯所能比的,因為如果因一人的過犯大眾都死了;那麼,天主的恩寵和那因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寵所施與的恩惠,更要豐富地洋溢到大眾身上。

這是羅馬人書中很難理解的一部分。保祿將亞當與基督相比較:將基督的救贖與第一個人所犯的罪的後果對立起來。

從開始,人類就犯了罪,但是這不是天主的計劃。在多個世紀中,人卻繼續犯罪並做出很多違反正義的事,跟隨亞當違命的行為繼續犯罪,繼續走在遠離天主的道路上。

耶穌的行為卻與亞當相反:服從天父的旨意,直到死亡的時刻。
亞當的罪的後果就是死亡,這並不是生物學上的死亡,而是一個自然的事實,是拒絕天主所帶來的沒有生命的後果。因著基督的服從給人帶來的恩寵,遠甚過人類違背天主所帶來的後果與影響。因著基督的服從,天主將這樣的恩寵賜給了全人類。

102633

26 所以你們不要害怕他們;因為沒有遮掩的事,將來不被揭露的;也沒有隱藏的事,將來不被知道的。 27 我在暗中給你們所說的,你們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報告出來;你們由耳語所聽到的,要在屋頂上張揚出來。 28 你們不要害怕那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的;但更要害怕那能使靈魂和肉身陷於地獄中的。 29 兩隻麻雀不是賣一個銅錢嗎﹖但若沒有你們天父的許可,它們中連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 30 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一一數過了。 31 所以,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呢! 32 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33 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

當多米提亞皇帝(8196年在位)開始為自己在整個羅馬帝國內豎起雕像時,在他發出的官方文件上這樣命令說:這就是我們的主與神,要求你們做他所吩咐的一切,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朝拜他。他的臣僕,就是他的堂兄弟弗拉維(FLAVIO CLEMENTE),因為皈依基督而拒絕朝拜他的雕像而被處決了,為了信德的原因而殉道,他的妻子多米提納(DOMITILLA)也被充軍到了撒德納(SARDEGNA)島上。

對皇帝的個人崇拜在小亞細亞一帶非常流行。在厄弗所的一個聖殿裡,豎起了一尊多米提亞皇帝的雕像,地方的臣僕們,因為是皇帝的下屬,命令所有的臣民們都朝拜它 。默示錄中的長老們稱之為「獸」(默13412)。

基督徒當然不能將受造物放在天主的位置進行朝拜。因此,基督徒開始受到迫害,懲罰,種族歧視,財產沒收。有很多基督徒難以承受這種如此嚴厲的打擊與迫害,有放棄信仰與背教的危險。那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度過如此困難的時期呢?

瑪竇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他的福音。為鼓勵團體的基督徒,他在福音中寫出,師傅論及遇到困難及迫害時,門徒不得不忍受。


為基督徒來說,迫害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而是一個必然發生與不可抗拒的事件。《弟茂德後書》的作者也這樣說:凡是願意在基督耶穌內熱心生活的人,都必要遭受迫害(弟後312)。

耶穌對受迫害的基督徒說了什麼呢?

首先,耶穌提醒他們遇到困難及迫害時會「害怕」,但「害怕」也可以引起積極的效果:它會指示危險,阻止魯莽,風險及愚蠢的動作。但是如果人逃避這樣的機會,就失去了勇氣與決定的機會。

對那些決心跟隨基督的人,害怕時常是個很大的敵人。它顯示人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害怕自己在領導面前失寵,害怕失去友誼,害怕會失去自己的財富,害怕受到懲罰,被貶抑,甚至為某些人來說是殉道。誰害怕就不再是自由了。 害怕是自然的,但若以恐懼為主導,操縱自己,那就像人患有麻痺症一樣,不能自由行動。

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三次強調「不要害怕」(262831節)。而每一次都說明不要害怕的原因。

宣講福音的人,首先是因為擔心基督仇人的暴力而感到害怕,他們擔心自己的使命會失敗。
面對這樣的擔憂,基督許諾:雖然要面對很多的挑戰與困難,但福音將存於世上並要改變世界。為了清楚說明,耶穌引用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的例子。在派遣自己的門徒出外宣講前,他們私下培訓弟子們。弟子們的智慧隱藏了很久,但是總有一天,別人將會發現與驚訝他們的智慧,並向他們學習。耶穌說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自己的門徒們身上。也許他們並不能看到自己在困難與勞苦中所播種的種子發芽,但是他們一定可以在喜悅中收穫豐富的果實。他們的工作不會無效。即使面對死亡,也沒有任何敵對勢力可以阻止天主實現自己的計劃。

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件可以使我們得到啟發:仇恨衪的人用一塊大與不可移動的石頭堵住了墳墓,相信以為這樣就可以使衪永遠保持沉默了。但是在逾越節的晚上,像一粒落在地裡的種了,死後卻生了百倍的粒子來。衪復活了,賜給人永生。

第二種使人害怕的原因:是因為擔心會受到虐待或者死亡(28節)。


耶穌提醒人去反思:仇人的迫害是什麼?攻擊,控訴,迫害與打擊,沒收財產,殺害等。就是這些,沒有別的迫害了。沒有任何暴力可以使門徒們缺少唯一的持久的財產:就是由天主而來的生命,沒有任何人可以去掉它。保祿也這樣肯定說:那麼,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正如經上所載:『為了你,我們整日被置於死地,人將我們視作待宰的群羊。 』然而,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835 39)。

耶穌繼續說,如果要害怕,只有一位應該害怕的,就是那位可以殺害肉身與靈魂的那位。並不是一位外在的可怕的人,而是邪惡的勢力,從我們出生的那個時刻起,就一直在我們的身後,使人可以走在與基督為我們指示的道路相反的方向前進。首先要害怕的就是我們自己與內在的膽怯。我們是不是有很多次,害怕孤獨與孤單,尋找模棱兩可的友誼;或者與那些可以使人成為奴隸與阻止生命的勢力保持聯繫呢?我們是不是也因為害怕及膽怯的行動,做了撒謊與不義的行為呢?誰如果感到害怕就不能實現自己生命的計劃,因此,喪失了自己。

第三個令人害怕的原因是迫害有時不僅只是發生在我們身上,也會牽連到那些與我們最近的人,甚至剝奪他們最基本的生活所需(2931節)。

面對這樣的疑問,耶穌邀請人要相信天父的照顧。耶穌並不許諾什麼也不會發生,不會時常有奇蹟伴隨,也不會常常是幸運兒。如果對天主的話語保持信心與忠信,天主會滿足他們真正的生活所需,只要看看人頭上的頭髮,其數量只有天主知道。天主對受造物的愛與慈祥照顧可以戰勝人間的一切邪惡。天主照顧世上的每一個受造物,即使是那些最弱小與渺小的也細心照料。

福音以許諾結束:凡在人前承認耶穌的人,耶穌在天父前也將承認他(3233節),耶穌所說的並不是說最後的審判,而是指今天發生的事情。耶穌的門徒們生活在現在這個世界,他們中有的人的行為可以使人認出他們是耶穌的門徒,而有的卻不能。只有在那些即使失去生命,而仍然向世界宣講福音的人身上才能認出基督來;而那些不能在自己身上活出基督面容,不能生活出天主話語的人,在他們身上便認不出基督來。在天父前,耶穌親作證。

 

 在今日,有很多人因為福音的緣故而被殺害;即使沒有流血,迫害仍繼續,且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時候是通過公開羞辱,譏笑嘲諷;有時甚至是對基督徒邊緣化、排斥,種族歧視…..

誰如果不關心他人,在世上過著安逸與舒適的生活,接受了世界的準則,他就會在沒有意識下,放棄了追求天主的國。

 



Wednesday, June 14, 2017

現世與永恆的生命之糧

甲年

基督聖體聖血節  



當我們進入一所建築物,就立時意識到那建築物預設的用途。一個教室的裝置以別於醫務室、的士高或辦事處。一所教堂也很容易被認出:有祭台及聖體櫃、有聖人的繪畫、雕像及洗禮池。神聖的氛圍讓我們立時意識到這環境是特別為祈禱、祟拜及虔誠的敬禮。
然而,有些教堂的建築及過度的裝飾,並未能時常提供一個理想的地方,讓團體得到聖言及聖體的雙重滋養。
在非洲森林的一些小教堂,當你進入時便即時掌握到聖言及聖體的信息。這些小教堂只是用簡單的泥土及稻草搭建而成,沒有任何裝飾。我記得很清楚,並懷念這樣的場所:椅子是圍圈排列,讓參禮者可以面對面,以增進集會者的團結,而非面向著他人的背部。祭台是在小教堂的中央,是一張桌子;當然這桌子肯定在村內是最好的,但它也是很簡單且殘舊的;還有一個讀經架放在祭台上,上面放著一本翻開當天讀經部分的福音書。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這樣的擺設,很清楚的標誌著:兩個麵餅,或可說一個麵餅的兩個形式、又或是說兩張桌子。這些就是標記:聖體的祭台及聖言的讀經架。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這樣說:「教會常常尊敬聖經,如同尊敬主的聖體一樣。因為特別在神聖禮儀中,教會不停地從天主聖言的筵席,以及從基督聖體的筵席取用生命之糧,而供給信友們。」(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21)
為了更好的理解今天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語:物質的食糧只支持現世短暫的生命,天主的話語卻賜予人永遠的生命。
                                                                                             
讀經一  (8:2-314B-16A)

你當記念上主你的天主使你這四十年在曠野中所走的路程,是為磨難你,試探你,願知道你的心懷,是否願遵守他的誡命。他磨難了你,使你感到飢餓,卻以你和你祖先所不認識的「瑪納」養育了你,叫你知道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生活。
由埃及地,由為奴之家領你出來的上主你的天主,領你經過了遼闊可怖,有火蛇蝎子的曠野,經過了乾旱無水之地;是他使水由堅硬的磐石中為你流出,是他在曠野內,以你祖先不認識的「瑪納」養育了你。

《申命紀》所記載的是在梅瑟死前對以色列子民的訓話。實際上,這部書成書時間很晚,大概在君主制度與耶路撒冷的毀滅之後才寫成。這部書是對出谷事件過程中的反思,有時重複提及以色列子民在曠野的生活經歷:時常受到敵人的威脅,甚至面臨被毀滅的危險。面對這樣的情況,以色列子民能做什麼?
梅瑟在《申命紀》中的演說辭就像一個記號,一個對以色列子民傷心與悲痛的邀請:要記住,不要忘掉過去。請看看過去,天主為了以色列人的益處,如何在他們身上行了偉大奇事,天主向他們所實施的救恩工程值得他們永遠懷念。「你應記得:你在埃及地也曾做過奴隸,上主、你的天主以大能的手和伸展的臂,將你從那裡領出來」(申515);「你回想往古的時日,思念歷代的歲月;問你的父親,問你的長輩,他必給你講述」(申32:7)。
這樣的勸告與叮囑也在今天的讀經中出現,讓以色列人記住他們在曠野裡所遇到的挑戰與天主神聖的干預。實際上就是提醒今日的基督徒,要對天主懷有信心。對以色列人在曠野裡所遇到的麻煩及困難的描寫,充滿了特別意義:「因為是天主領你經過了遼闊可怖,有火蛇蝎子的曠野,經過了乾旱無水之地」(15節)。如果只憑他們自己的能力與力量,他們一定要滅亡,他們從哪裡獲得拯救呢?今日的讀經給了一個答案:從天主口中所發出的每一句話(第13節)。也許這樣的解釋為我們很難理解,如同一個謎;但在埃及卻可以理解,意思是說,天主的話語,有能力創造人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食物。
麵包是每人都認識,但是「瑪納」卻是一種奇妙、不認識與意想不到的食物;突然地出現在曠野中,作為以色列子民充足的日用糧。為他們來說,這就是從天主口中所發出給他們的食糧。天主以這樣令他們感到驚喜的食物飽飫他們,是為了使他們變得更加謙虛,而且想考驗他們(第2-3節)。
天主曾經對以色列子民許諾,以色列將在一個肥沃的土地上安居:「因為上主你的天主快要領你進入肥美的土地,那裡有溪流、有泉水、有深淵之水由谷中和山中流出;那地出產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和石榴;那地出產橄欖、油和蜂蜜」(申87-8);他們卻忘記了祝福,也忘記了對他們許諾的天主。他們建造了房屋,並居住在那裡。他們的牛羊增多,金銀增加。「你所有的一切都增加了,你要小心,不要心高氣傲,以致忘記了由埃及地、由為奴之家,領你出來的上主你的天主」(申813-14)。
進步、繁榮、舒適的房子、友好待客、愉快地生活,這些在這段經文中都有積極的意義;然而他們有著危險的一面,就是財富和舒適的生活容易使人忘記天主的恩典,將人帶向遠離天主的方向。這就是梅瑟向他們發出邀請的理由,要他們記住曠野中的經驗。在那裡,天主教育了以色列子民,要他們明白什麼為他們是必要的,什麼是他們生命中基本生活的要素;哪些是來自他們的貪慾,哪些是來自內心對物質享受的無休止地貪婪,渴望積攢財富。生活中的誘惑、無節制、懶散與追求享受的生活使人遠離天主。正如保祿所證實的一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這一切事,都是為給人作鑑戒」(格前10:11)。他邀請讀者記住過去所發生的事,這樣的邀請也是對我們的。按照聖經的象徵意義,以色列子民在曠野40年的經歷,也代表所有的世代,即所有人的整個現世生命。
從我們在曠野出谷的生活直到我們到達天上的家鄉(格後5:1),天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食糧,與人在現世所體會到和所吃的絕對不同,是一種從天主口中發出的食糧,由天上而來,就像「瑪納」一樣:天主口中的話語變成了精神食糧。

讀經二  (格前10:16-17)

我們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

在基督徒團體中,要想有完全一致的意見與完全的和諧共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雖然所有人都是在同一信德內相聚,但一定會有不同的意見,正所謂仁者風仁,智者見智,尤其是當大家對教義的理解不同且要做一個倫理選擇時,那就更難。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格林多教會,那裡的基督徒團體在面對要將祭肉怎樣獻給他們所相信的偶像時,也發生過爭論。
格林多的基督徒團體成員是由那些崇拜偶像的人歸化而來的,他們的一些家庭成員繼續為他們所相信的偶像獻祭。團體中的一些人,為了不被團體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人,為了避免被所屬團體不接納或邊緣化,他們彼此商議是否可以從市場買祭獻偶像的肉,而來獻給他們相信的神、天主。
在格林多教會團體中,大家不只是意見不同,而且有衝突,互相指責與辱罵。保祿介紹團體的這種情況日益惡化,氣氛緊張;因此他要介入。怎樣使格林多的教會團體在意見不同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一致,且成員之間彼此尊重呢?保祿為他們展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介紹主的晚餐。大家領取同一個餅:雖然有很多人,但餅卻是一個。這樣就要求基督徒團體在不同之中保持一致: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格前10:17)。
聖體聖事不應該只是一個人領受,而應該與團體中所有的人分享,,分享這同一個餅;只有這樣,所有的團體成員才能明白一心一體(宗4:32)。聖體聖事給我們的信息是:擘開的餅帶來合一,只有在聖體聖事內才有真正的合一。要求基督徒團體保持合一,其實也是多元的一個標記,要求在合一中保持各自的不同之處。
在《致格林多人前書》的後面幾章裡,保祿邀請格林多的基督徒團體認識天主的恩寵與聖神的臨在,即通過各種不同的神恩、職務與服務表達出來。在多元中表現合一可為合一作證,在多元中達到彼此的合一:「就像身體只有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肢體雖多,卻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格前12 :12)。

福音:若6:51-58

「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這段是《若望福音》所謂耶穌有關「生命之糧」言論的結束部分。被認為是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神蹟之後,在葛法翁會堂裡所講的。
耶穌所行的神蹟喚起人們的慾望,他們在看到耶穌的神蹟後,激起了狂熱心情,並有一個集體性的決定:他們想強迫耶穌為王(若6:14-15)。為什麼這群人很狂熱地尋找並追隨耶穌,想立衪為王呢?答案是:因為他們看到耶穌是以天主的名字行事,因此相信衪。實際上這是一個充滿危險與模棱兩可的選擇,是信德不成熟的標記;他們相信並跟隨耶穌,是因為他們看見耶穌可以用神蹟來滿足他們物質的需求。
相反,成熟的信德卻是另一回事:就是去明白耶穌並不是用神蹟來滿足人的好奇心,而是將人帶向一個更加成熟與更深的層次。在耶穌治好胎生瞎子的神蹟中,真正的信友通過這樣的神蹟明白耶穌是世界的光;在變水為酒的神蹟中,耶穌賜予人聖神,是喜樂的泉源;在復活納匝祿的神蹟中,耶穌是生命的主人;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耶穌是生命之糧的泉源,耶穌是人真正的食糧。
在葛法翁,人們不理解耶穌,他們只從事情的表面來看耶穌。擔心「現世的食物,並尋找永恆的生命之糧,這為人來說太難了;但為耶穌來說,卻很容易。
耶穌從講述天主的食糧開始(若6:33-35)。祂聲明,誰聽了衪的話、衪所宣講的福音,並領悟其中的意思,衪的話就成為他們的永恆生命之糧;相反,誰不相信祂的話,雖然也喜歡或者受到吸引,但卻是汲取死亡的毒素。耶穌這種宣講是前所未有的。為猶太人來說,從天而來的食糧是天降瑪納(詠78:24),滋養人的是天主的話(依55:1-3);「若瑟的兒子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權威呢?」他怎麼可能是從天降下的食糧呢?於是他們憤怒(若6:42);就連那個撒瑪黎亞婦人也感到驚訝:你難道比我們的祖先雅各伯還大嗎? (若4:12)。
面對別人的這些疑惑,耶穌對自己的身份做了更大的聲明。使人生活的食糧並不單單是自己的教訓,更是他自己:「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若6:51)。這是今天福音的第一句話。
在聖經中說:「人是屬於血肉的」(創6:3),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為:不是說人只是由許多塊肌肉所組成,而是說人軟弱、脆弱、容易犯罪,並且會死亡。例如:在《聖詠》中,天主要以色列人正確面對自己民族的可憐處境,以色列人祈求天主平息義怒:「他又想起他們不過是血肉,是一陣去而不復的唏噓」(詠78:39),在《若望福音》開始的聖言讚美詩中說:「聖言成了血肉」(若1:14),就反映天主聖言的謙卑,天主聖子屈尊降卑,來到人間;強調天主聖子接受了人的脆弱與軟弱的本質。
吃來自天上的食糧,吃這位天主所賜予的肉,意思是去認識和接受通過天主聖子來到世界的天主的啟示,就是去接受在「木匠之子」身上所展現的天主的面貌;而天主的智慧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
除了這些,耶穌的有關生命之糧的言論也有很多引起我們誤解的地方。當人們聽到這樣的話語後,他們的反應似乎可以理解,而且似乎很正確:「這個人怎麼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若6:52)?他們明白,耶穌所說的並不單單是神性方面的話語,而是去吃一個真實、實在的血肉之軀。如何理解呢?耶穌並不擔心他們的反應,也不怕為他們成為絆腳石,而是繼續祂的言論,「必須喝我的血」(若6:52-56),這很可能引起人們更大的反應。聖經很多章​​節都明確禁止喝人的血,因為血是代表人的生命(肋17:10-11)。生命並不屬於人,而屬於天主,就是相似天主的生命。
耶穌從這裡開始了有關「生命之糧」的言論。
在開始解釋言論的意義之前,耶穌說這是所有基督徒生命的中心與高峰。有一些教理講授這樣認為:聖體聖事是「神聖的牢獄」,認為耶穌在聖體中的臨在對耶穌來說如同「精神上監獄」,因為耶穌整天被鎖在聖體櫃中。這樣的教理講授勸人多去朝拜聖體,「安慰」聖體櫃中的耶穌。實際上,聖體聖事並不是為了「拘留」耶穌,也不是為了更易拉近人與耶穌的距離,更不是為人提供大好機會而渴望天主賜予更多的恩寵;而是天主透過聖體聖事更好地慰問自己的子民,並來到我們心中。耶穌建立聖體聖事,就是為了成為天主子民精神上的食物。在聖體盆中或聖體光中的聖體,完全成為人的食物;也只有領受了聖體聖事,人才可以明白聖體聖事的意義。
有時候也會聽到一些言論:只要相信耶穌的話語,就可以與耶穌在生命中合一;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我們還要領受聖體聖事呢?為什麼耶穌向我們提出這個非常困難的要求呢?為什麼祂要我們去吃麵餅中隱藏的耶穌聖體,並喝葡萄酒中隱藏的耶穌寶血呢?
我們知道,很多基督徒團體,因為缺少神父,他們在星期天禮儀聚會時不能領受聖體,只能聆聽天主聖言。因為我們相信並確認,透過天主聖言,基督徒在星期天禮儀聚會中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豐富。
要特別注意的,也是極有意義的是:在第54節中,耶穌說誰吃衪的肉並喝衪的血,就會有永生;這與第47節中所證實的一樣,即誰信衪的話,將會有永生。如果這樣,為什麼還要有聖體聖事?首先需要強調的是,聖體聖事是復活基督的真實臨在,並不代替相信天主的話語;領受聖體不等於去完成一個魔術行動,聖體聖事也不是一種藥丸,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都不可以像魔術一樣自動地治療某些疾病;也不是說領受很多聖體才能接受天主的恩寵。耶穌沒有要求領受「很多」聖體,只是說吃衪的肉並喝衪的血。
每次領受聖體前需要聆聽一段福音,因為天主通過衪的話語所帶來的許諾與聖體聖事的恩寵是不可分的。
人與人簽訂一個合同或者訂立一個盟約之前,必須仔細閱讀和審查每一項條款。誰想與基督在聖體聖事內合而為一,就必須對基督所言所為有所認識,並從心裡接受基督的建議。聖保祿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人應省察自己,然後才可以吃這餅,喝這杯。 因為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格前1128 -29)。
伸手去領受耶穌聖體的動作,是內心渴望接受耶穌的標記,並對耶穌的要求回應「是」。這樣,耶穌的思想就變成我們的思想,衪的話就是我們的話,衪的決定就是我們的決定。聖體聖事中,耶穌的形象隱藏在我們所看到的一塊麵餅中。
內在的變化是很漫長的過程,人的生活也伴隨著成功與失敗。然而,謙卑地聆聽天主的話語,並領受基督的身體,將帶來奇蹟。總有一天,耶穌的門徒們將在所帶來的改變中喜悅,並將看到聖神在聖體聖事內的工作;而像保祿一樣自發地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他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2:20)。

Wednesday, June 7, 2017

天主在你心中的形象是什麼?


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天主聖三節)





只相信天主的存在是不足夠的,還必須明白,天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斯蘭教相信,安拉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並從高處掌管著大地。安拉給人規定了什麼是正義的事,也禁止人做某些事;獎賞行善的人,處罰作惡的人。但是,他們不明白安拉如何從高處俯視諸天和大地,與人相遇,並可以與人交談。這就是我們所相信的神嗎﹖洲的一個部落生活過。他們只在天旱時祈求天主,因為他們相信,下雨是取決於天主的能力,而其他事情則呼求祖先的助佑;他們甚至相信天主對人類的疾病、不幸與災禍、人類生活的規律、人類的活動等,都漠不關心。難道這就是我們的天主嗎?
作為基督徒,我們當然不同意這種認識,天主的形象當然不是這樣。現在我們捫心自問:在我們各自的信念裡,天主的形象究竟是什麼?也許有的人還很模糊;或者我們是否認為,在審判的日子,天主會按照各人的行為給予審判呢?是不是基督徒習慣了只在困難與需要幫助時才向天主祈求恩寵呢?我們所認識的天主是:祂是唯一的,但祂為我們還有多種不認識的面貌;我們有時甚至懷疑天主的存在,或者觉得祂一個很嚴厲的天主,離我們很遙遠。
今天的節日是教會大約在公元1350年定的。天主今天對我們所說的話,為我們提供了反思天主形象的機會,幫助我們淨化自己心中的天主形象,發現我們還不認識的天主形象,為我們帶來驚喜。
為了更好理解今天福音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句子:天主,求你向我們顯示你的聖容!

 讀經一  34:4-68-9



梅瑟便鑿了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照上主的吩咐,清早起來,上了西乃山,手中拿著兩塊石版。上主乘雲降下,站在梅瑟身旁,他便呼喊「雅威」名號。上主由他面前經過時,大聲喊說:「雅威,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于發怒,富於慈愛忠誠。」梅瑟急忙俯伏在地朝拜,說:「吾主,若是我真在你眼中得寵,求吾主與我們同行;這百姓固然執拗,但求你寬免我們的過犯和罪惡,以我們為你的所有物。」

在聖經中我們常看到天主向人說話,如在《創世紀》一開始,天主就說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出谷紀》的結尾部分,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說明,天主怎樣介紹自己如在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所聽到的那样 。有一天,梅瑟請求天主向他顯示自己的聖容,天主回答說:「當你在我前呼喊「雅威」名號時,我要使我的一切美善在你面前經過。我要恩待的就恩待,要憐憫的就憐憫。」 又說:「我的面容你決不能看見,因為人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出33:18-20)。梅瑟的願望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願望:想看見並認識天主最深奧的一面。為了滿足梅瑟的願望,天主很慈祥地向梅瑟顯示了自己的憐憫、忍耐、仁慈和忠信。祂對那些遵守誡命的人顯示衪的慈愛,直到萬代,並寬恕他們的過犯、罪行和罪過(出34:6-7)。
那些沒有認識天主的外邦人認為,天主是非常有能力、是嚴厲且可怕的神;常常對不祭獻的人、或者不遵守誡命的人發怒,並降災或用疾病懲罰他們。但是以色列的天主卻向梅瑟顯示了一個新的面容:天主並不是隱藏和易怒的,不是常常威脅別人,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嚴格和多變,在天主前也並沒有必要感到害怕和不安。天主用溫柔的眼光看人,理解人所犯的錯誤;即使人在犯罪之後,天主也常常愛人。
天主給人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仁慈,這樣的形象對我們來說也許不容易理解。因為我们会自然想到,天主從高處仿佛賞賜人一切所需,並寬恕人的一切過犯,但對人所犯的罪卻視而不見,根本不懲罰罪人。在希伯來文化中,人的內心深處和思想的最高境界,以及表示人所有的中樞活動中心在「腹部」。對於這樣的思想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媽媽懷孕,就是腹中孕育自己的孩子;天主也這樣安慰那些因犯罪而害怕失去天主慈愛的人: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49:15
天主與人的形象也一樣。歐瑟亞就是用這樣的形象,向天主不忠的新娘以色列說:厄弗辣因!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我怎能拋掉你。我怎能使你如同阿德瑪,待你如同責波殷?我的心已轉變,我的五內已感動(歐11:8)。天主的仁慈可以戰勝因著人類的罪過而帶來的影響與後果。人往往憑著衝動急躁地行事,而天主卻是緩於發怒,充滿慈祥、忍耐、寬恕,祂並不是憑自已的衝動行事,從不報復。
天主這樣的形象改變了希伯來人和斯蘭教對天主的認識。天主的仁慈在聖經中也時常被提到,正如在飽含天主慈愛與良善的聖詠中所提到的一樣:上主,你是良善又慈悲的天主,你緩於發怒,極其寬仁又極其忠信。 求你回顧我,求你憐憫我,將你的能力賜給你的僕役,救拔你婢女所生的兒子(詠86:15-16)!
天主向人啟示自己的仁慈時這樣說:對於恨我的人,我必在子孫身上追罰他們祖先的罪惡,直到第三代,第四代;對於愛我,守我誡命的人,我對他們施行仁慈,直到千代。天主好像並不是賞罰分明:祂從來不懲罰人【如何解释“追罚直到三代四代呢?不是惩罚吗?”】,對人只是愛與拯救。聖經中常用希伯來人的思想與語言描述天主怎樣懲罰人。實際上,如果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一種比喻的寫法。所謂「天主的懲罰」,就是人犯罪後所帶來的後果。
詞語「犯罪」或「罪過」來自拉丁語【原文也是希伯来文吧?】,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腳有缺陷,走路不穩'又且走在偏離正道的路上,因此而走了彎路,走在錯誤的路上,在磚頭上摔跤,並骨折了,或將腳扭傷。當然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願意這樣。所有的人都希望幸福與喜樂。如果有人失去了目標,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什麼(路23:34),就會帶來災禍與不幸、悲劇,傷害自己與他人,這樣帶來的後果會不斷地重複,一次又一次,也會為未來的世代帶來不幸。
天主不處罰犯了錯誤的人,不在人類的不幸上增加別的痛苦,祂不會在人的傷口上撒鹽。天主介入的行動只是為了拯救人類的不幸,治療因人類的罪惡所帶來的創傷。天主用來治療人類罪惡的名字是「耶穌」。因為正如瑪竇所描述的那樣:「因為衪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瑪1:21)。
這段經文的結束部分是向天主祈求寬恕。以色列人民違反天主的命令,崇拜偶像。他們建造了一隻金牛並向它朝拜,卻遠離了將他們領出埃及的天主。然而,梅瑟為他們求天主的寬恕:「吾主,若是我真在你眼中得寵,求吾主與我們同行;這百姓固然執拗,但求你寬免我們的過犯和罪惡,以我們為你的所有物」(出34:9)。梅瑟向以色列子民顯示他與天主如此接近;天主通過梅瑟,與以色列子民訂立盟約。
今天這個節日給我們的第一信息就是:重新認識我們的天主的形象。天主對我們來說,是一位正義的法官,還是一位充滿慈愛與憐憫的父親?我們是不是可以肯定:「富於慈悲的天主,因著他愛我們的大愛,竟在我們因過犯死了的時候,使我們同基督一起生活──可見你們得救,是由於恩寵」(弗2:4-5)?

 讀經二  格後13:11-13


此外,弟兄們!你們要喜樂,要勉力成全,要服從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樣,仁愛與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要以聖吻彼此問候;這裡的眾聖徒都問候你們。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相偕。

這段經文是保祿《致格林多後書》的最後幾句話。這裡有一個非常溫和的畫面,天主充滿了親切感,就像基督徒團體所必須擁有的美德一樣。喜悅,是天國在人心中臨在的第一與最美的標記,也是發現天主公正(正義)面容的果實。就像保祿所說的,基督徒團體內的弟兄姊妹們應該充滿喜悅,要努力成全自己,並且要互相鼓勵,共同培養同一的心情,在平安與天主的愛內生活(11節),這也是天主聖三內在有福生命的內涵與外在表達,在信友團體中的互祝平安禮也是天主聖三內臨在的標記,並與天主聖三聯合的記號。通過這個記號,所有信徒都表達與天主聖三的共融。
在做了簡單的介紹後,保祿問候格林多教會,問候的格式就是我們今天在主日彌撒中所用的話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相偕」(13節)。很可能當時在格林多的團體中就是用這樣的言語來互相問候,互祝平安。保祿用這樣的問候提醒格林多教會,讓他們記得天主已經開始了救恩的工程,天主希望在天父家裡讓所有的人都擁有幸福與永恆的生命,而這個生命是聖子通過他的逾越奧跡完成的一一那就是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並對天父忠信致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聖神就是聯繫父與子的愛的力量,藉著洗禮已經住在每個信友的心中;而從領受聖神的那一刻開始,信友就已經進入與天主聖三共融的家庭中,並成為其中的一員。
這就是為什麼天主聖三是平安的標記,並在天主聖三內互助平安:因為基督徒團體中的每一人都是天主聖三的家庭成員,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都是同一聖子的兄弟姊妹,並由同一聖神所祝聖。

 福音  3:16-18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

今天的福音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意義卻非常深刻。這段經文可以幫助基督徒糾正腦海中對天主不正確的認識:天主只是一個嚴厲與無情的判官。天主的這種形象阻止人們信賴天主的勇氣。「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這是在聖經中天主對整個受造物、生命與人類命運最高的啟示。
當若望默想天主為人類安排的命運時,感到驚訝。原來福音作者發現,所有事物的根源與存在的理由就是天主對所有事物白白恩賜的愛;與在《若望一書》中講述天主的愛一樣,这爱已經傾注在信友團體中了(若一4:7-12)。在這裡,福音作者強調天主的愛的特徵:天主的愛向外擴展,天主無法抵制對人的愛,祂的愛沒有限制,充滿整個的宇宙。這與我們所想的世界完全相反:我們認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無序與混亂的結果,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那就是邪惡的勢力所為。
這一點為以色列人來說也十分奇怪,如果我們留意歐瑟亞先知的宣講(公元前八世紀)會發現,先知宣講天主與以色列的關係有如戀人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彼此互愛的形象是通過二者之間的親密關係來表達的。同樣,我們也可以用戀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來表達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愛護。

若望證實他曾經用眼睛看見,並用手摸過生命的聖言(若一1:4),並證實天主就是愛;天主對人的愛就是通過降成人的聖言反映出來。耶穌並不只是降生成人,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生命在十字架上交出,且在十字架上天主揭開了自己臉上所有的面紗,顯示了自己真實的面貌。
在保祿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告訴我們天主怎樣愛了世人:「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面對天主賜予人這樣的禮物,人該祈求什麼?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像新娘將所有的一切都託付和依靠新郎一樣,投靠與信賴對我們賜予大愛的那位。在生命的無確定與懷疑中,將生命的一切都交付在愛我們的那一位手中。
當我們想到天主成為我們人類的一員,即納匝肋人耶穌時,是否覺得好像不可以理解,並感到悲傷呢?是否覺得這並不是天主的面容:天主來到人間,只在人間停留了三十三年,受苦並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回到天鄉,在天上度著一種比在地上幸福和幸運的生活?並不是這樣,天主降生成人並永遠與人在一起,衪沒有遠離我們的世界;祂永遠與人同在,祂是厄瑪奴耳,即天主與人同在(瑪28:20)。
在猶太人的信仰中,他們認為天主就是每個人善功與罪過的審判者【欧瑟亚先知不是犹太人吗?】;因此他們認為默西亞的使命不應該是背負人的罪過,而是天主這種判官形象的代言人。這樣的思想實際上在新約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若翰洗者宣佈那即將來臨的審判,那時將沒有任何一個人能逃脫天主的懲罰(瑪3:7-10);保祿宣佈,在天主忿怒和顯示他正義審判的那一天,祂要照每人的行為予以報應(羅2:5-6)。耶穌有時也用這種審判的語氣警告人:「那時我必要向他們聲明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吧」(瑪7:23)。
但是在《若望福音》中,父與子的形象都不是以判官的形象出現,他們也不審判人、判斷人,而是以世界的救主形象出現:「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若3:17),「因為我不是為審判世界而來,乃是為拯救世界」(若12:47)。
今天的福音信息與我們的想法也許不同。雖然所用的語言與圖像與我們所接觸到的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同樣的信息——審判人的天主永遠且只帶來救恩。這並不是在生命終結時的審判,而是天主在今天放在人面前的一份寶貴恩典,要人自己選擇。這個恩典是由天主真正的智慧所引導,並不是由現世的價值所帶領,因為現世為人帶來死亡,而基督的智慧卻帶來生命。
在這種意義下,讓我們看看今天福音的第三句話,面對天主的愛,每人都要在天主愛的感召下做一個決定:「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若3:18)。天主並不是在生命的終點宣佈衪的審判,而是在現世,在現在的時刻:人如果選擇信靠天主的話語,將自已託付於基督,就是選擇生命;如果人拒絕天主愛的建議與邀請,偏離天主的道路,就是審判。天主在今天召叫我們接受天主賞賜給我們的喜悅。我們完全可以自由地選擇拒絕祂的邀請和對天主的愛漠不關心,拒絕祂慈愛的擁抱。天主永遠希望人對他說「是」,因為當人每一次犯罪,拒絕天主的愛時,就是一個分裂與遠離天主的時候。
天主向我們提供了哪些標準,使我們在面對審判時去獲得有智慧、聖善和充滿正義的生活呢?
在《若望福音》中我們找到一個答案。作者這樣介紹這位審判者耶穌:「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若9:39);「父不審判任何人,但祂把審判的全權交給了子」(若5:22)。只有在將自己的一切建立在天父借著子所宣佈的話語與生命的建議上,人才能找到永恆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如果拒絕,就只有失敗。
這並不是說天主在最後總是拒絕犯罪的人,或者那些跟隨了另外的標準與審判的人。天主不拒絕任何人,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得救(弟前2:4)。為了證實人的想法的荒謬,以及天主與人想法的不同,保祿用了一系列的問題,來證實天主的意願:「面對這一切,我們可說什麼呢?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他既然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他交出來了,豈不也把一切與他一同賜給我們嗎?誰能控告天主所揀選的人呢?是使人成義的天主嗎?誰能定他們的罪?是那已死或更好說已復活,現今在天主右邊,代我們轉求的基督耶穌嗎」(羅8:31-34)?最後的結論是可以預料的:「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8:39)。

在我們塵世生命終結時,「各人的工程將來總必顯露出來,因為主的日子要把它揭露出來;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格前3:13)。每個人的正確的行為或錯誤的行為,都要在天主前顯露無遺;而天主會以自己仁慈的懷抱擁抱所有的人,這其中也包括那些因為身不由已或者因為缺少自由選擇而做錯事的人,這也是天主的恩寵治療他們的一個時刻。正如聖保祿所警告的一樣:「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格前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