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30, 2018

惡存在 — 但不會勝利

乙常年期第五主日



大約於公元前2200年,埃及有一齣著名的劇名為:「絕望與自己的靈魂對話」。這是一部獨角戲,主角因個人的不幸悲劇而思慮自殺。「他承認,今天死亡在我面前的立場是為了治愈病人,如囚犯得到自由,像沒藥的香味,又像在涼爽的微風吹過的那天,坐在棕櫚樹下的樂趣。這是埃及文學的黎明時期,他們馬上注意到的是人類的苦難。為什麼人注定要受難呢?
以色列對這個難題的傳統解答是「報應」說,如同約伯的朋友厄里法次所說:「哪有無辜者喪亡﹖哪有正直者消逝﹖照我所見:那播種邪惡的,必收邪惡;散佈毒害的,必收毒害」(約4:7-8)。但是實際生活卻完全顛覆了這種猶太傳統觀點,面對承受苦難的人,「報應」說明顯表現出沒有說服力及有挑釁性。

把罪過歸咎於人,是指原罪的故事,同樣是未能令人接受。還有「天主的教育」說,認為天主讓人承受苦難,而人將變得成熟,這被稱為「虐待狂神學」,由於那些人沒有意識到惡的可怕和對無辜者的傷害。此外,誰說痛苦讓人更加人性化呢?

對這種存在的呼聲給予理論上的解釋,相當於「給那些渴望飢餓的人們上了一堂關於食品衛生的課程」。耶穌面對痛苦,沒有涉及關於痛苦的理論研究。他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對於存在的惡,不是去解釋,而是去克服。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當我們每次擦乾一滴眼淚的時候,就是參與基督救恩的大業。

讀經一 (約7:1-4,6-7


人生在世,豈不像服兵役﹖
人的歲月,豈不像傭工的時日﹖
有如奴工切望陰涼,傭工期待工資:
這樣,我也只有承受失意的歲月,為我注定的苦痛長夜。
我臥下時說:「幾時天亮﹖」我起來時又說:「何時到黑夜﹖」
我整夜輾轉反側,直到天亮。
我的日月速於織梭,也因無希望而中斷。
請你記住:我的生命無非是一口氣,我的眼再也見不到幸福。
約伯的故事發生在古代中東地區,作者假想的一個地方。主人 是天主的僕人,富有而幸福;可是遇上突如其來的災禍,一夜之間失去了兒女、財產和健康,渾身上下長瘡流膿,坐在灰土裡用瓦片刮身。甚至他的妻子也厭惡他,衝著他大吼大叫:「你還保持你的完善嗎﹖你倒不如詛咒天主,死了算了!(約2:9)。
這只是序曲,故事接下來是一系列的爭論,約伯和他四個來自特曼和東方智慧國度的朋友,關於約伯所承受苦難的原因展開討論。
關於苦難問題,約伯與人類所有的智慧抗爭,文章的銳利和激情在世界文學史上無有匹敵,擊敗所有的傳統解釋和理性思考,並且給予無情的嘲諷。
約伯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角色,像訓道篇一樣,一直被全世界喜愛。
今天的讀經是他關於人類在世界上所處境況的一段著名反省。生命沒有別的, 就是痛苦。人被殘酷地犧牲著,完全是個奴隸,得不到任何好處;是一個整天在別人的田地裡從早忙到晚的僱工,承受炎熱酷暑的太陽,焦灼地期待晚上的來臨。 2-3
約伯甚至自認比奴隸更不幸,比僱工還可憐。他們在夜晚仍然可以休息,消解疲勞,而他即使在夢中也沒有安慰。痛苦讓他輾轉反側從傍晚到黎明。 4
改變狀況的希望只是空想,時間過得很快,像風一樣消失,而他在沒有選擇下悲傷地總結說:「我的眼再也見不到幸福」(6-8)。
為什麼天主讓他陷入如此絕望的境況呢?如果為他帶來的只有痛苦和不幸,為什麼要讓他出生呢?約伯不是聽天由命的人,他不要默默無語地承受苦難,他向天主傾訴他的痛苦,要求天主解釋他的苦難和災難的原因。他的呼叫幾乎讓我們震驚,這似乎是叛逆、褻瀆,而不像是祈禱。
希伯來語為了指出「祈禱」這個概念有十三個詞彙。屬於三種循序漸進向天主祈禱的方式。最低的一級是語言祈禱,是最簡單最普通的,從人心發出進入天主的心。第二級是呼叫,是更加有效的呼求。第三級是哭號,是向天主更加強烈的請求幫助。辣彼教導說:「沒有眼淚敲不開的門」。聖詠作者也祈禱說:「上主,求你俯聽我的祈禱,求你側耳靜聽我的哀告,莫要作聾不聽我的哭號」(詠39:13)。
面對惡,人沒有義務聽天由命,人可以而且應該為其醜聞而呼號,他有權利告訴天主,不明白為什麼祂創造了熱愛生命和喜樂的人,卻把他們扔在痛苦和死亡之中。
約伯的祈禱是呼號和哭喊。為自己的痛苦呼叫、哭喊的人,就是在呼求天主,要求光明和力量!

 

讀經二 (格前9:16-19,22-23

我若傳福音,原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因為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假使我自願作這事,便有報酬;若不自願,可是責任已委託給我。
這樣看來,我的報酬是什麼呢﹖就是傳布福音時白白地去傳,不享用我在傳福音上所有的權利。
我原是自由的,不屬於任何人;但我卻使自己成了眾人的奴僕,為贏得更多的人。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為贏得那軟弱的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我所行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為能與人共沾福音的恩許。

對人最大的服務就是可以向他宣講福音,天主的話可以改造人的思想和心靈,並賦予生機。認識到這個真理,有些人決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投入到這個使命中。可是生活的必品怎麼來呢?
這個提問是合理的,耶穌曾經回答:「你們不要謀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憂愁掛心,因為這一切都是世上的外邦人所尋求的,至於你們,你們的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些。你們只要尋求他的國,這些自會加給你們」(路12:29-31)。弟子們的經驗證實了老師的教導是可靠的:「我以前派遣你們的時候,沒有帶錢囊、口袋及鞋,你們缺少了什麼沒有﹖」他們說:「什麼也沒有缺」(路22:35)。
保祿在給格林多人寫信的時候,重提這個問題,同時要求基督徒保障使徒的生活:「傳福音的人,應靠福音而生活」(格前9:14);耶穌親自教導:工人自當有他的食物」(瑪10:10)。
可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個原則卻並不是很容易,因為人總是軟弱的,常常可能濫用。有人可能利用這個權利為自己發財致富,享受特權,尋獲舒適優越的生活。而且還有一個危險,教會團體的領導人可能真正的變成聖「職」工作者,對工作沒有熱情、慷慨,不是無私地熱愛福傳,而是當做一個工作,為了薪水。當有了這種態度的時候,即使這個人再善講、有能力,也已經失去了可信度,因此耶穌囑咐弟子們:「你們白白得到的,也要白白給予」(瑪10:8
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保祿提出在某些環境下,福傳人最好放棄讓團體供養的權利。這種決定是在可能發生第二種情況,也就是為了薪水的情況時採用。
保祿自己和巴爾納巴的方式是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福傳的同時繼續從事自己的工作,不給任何人增加負擔。
誰像保祿這樣決定投身於福傳,完全無償,不依靠團體養活,那麼應該獲得什麼報酬呢?沒有別的 ,只有喜樂!。當意識到可以奉獻自己的生命為兄弟姐妹服務,幫助他們獲得認識天主的喜樂,這就夠了,不需要其它酬報。 18
保祿傳福音不是為了獲得報酬,而是為了服從內心無法壓制的激情。信服自己所獲得的恩賜的巨大和崇高,無法讓自己獨自享受,不得不與他人共享。

福音 (谷1:29-39


他一出會堂,就同雅各伯和若望來到了西滿和安德肋的家裡。那時,西滿的岳母正躺著發燒;有人就向耶穌提起她來,耶穌上前去,握住她的手,扶起她來,熱症遂即離開了她;她就伺候他們。
到了晚上,日落之後,人把所有患病的和附魔的,都帶到他跟前,闔城的人都聚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患各種病症的人,驅逐了許多魔鬼,並且不許魔鬼說話,因為魔鬼認識他。
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西滿和同他在一起的人都去追尋他,找到了他,就向他說:「眾人都找你呢!耶穌對他們說:「讓我們到別處去,到鄰近的村鎮去罷!好叫我也在那裡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
他遂到加里肋亞各地,在他們的會堂裡宣講,並驅逐魔鬼。


面對惡的問題,有必要區分倫理惡和物理惡。對於倫理惡,負責任的是人,人可能犯下駭人的罪行。奧茲威辛事件不可能歸罪於天主,而是人的惡性變態。可是問題仍然是開放的:天主能不能介入人類歷史呢?如果能夠,祂為什麼不干預呢?回答這個問題,前提已是不承認天主的全能。

 

真正的難題是惡的構成是不依人而存在:自然災害、遺傳疾病、死亡,人對它們都無能為力。為什麼天主允許這些悲劇發生呢?人們常常會對信徒說:「告訴你的天主這是不可能的。或是祂對壞事沒有一點辦法,還是天主本身是壞。」在今天的福音讀經中,耶穌面對惡,他沒有尋求及給予任何的神學解釋,他沒有問為什麼世界上存在著不幸、疾病和痛苦。面對痛苦,把罪過歸罪於天主或者人都沒有意義,我們需要做的是和受難者及掙札者站在一起,共同努力,對抗惡。


馬爾谷通過三個場景,介紹耶穌這位解放者的介入。
第一個是治愈伯多祿的岳母(29-31)。經文中沒有特別指明她患的是甚麼病,只是告訴我們她發燒躺在床上。耶穌走近她,拉起她的手,扶她起來;她就站了起來,並且可以給耶穌和他的弟子們做飯了。
敘述非常簡明,這是關於耶穌行奇蹟的故事中最簡短的一個,但是每一個動作都很有意義,馬爾谷所提供的,可用來做教理講授。
首先是弟子們的態度,面對困難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做了最明智的選擇:去告訴耶穌。這就是弟子們被邀請做的是:在著手解決一個問題之前,在回答和給出答案之前,在處理混亂棘手的問題之前,應該先「與耶穌談談」,和耶穌詳細討論。只有這樣才會有能力認清每一種疾病,不論是倫理的還是物理的,以耶穌的眼光和他面對痛苦的感受,靠他話語的力量進行治愈。如果不是先祈禱,就試圖治癒人的發燒,不僅不能治癒疾病,反而可能被傳染。
然後 ,另一個重要的細節:當他們對耶穌說關於這位患病的婦女時,耶穌沒有離開,逃離或躲避,而是主動接近她。 門徒也不能忽視阻止人們對生活的熱情,他們不能疏遠自己,假裝不看,等待別人解決問題。 誰認同了師父的思想感情,就使自己成為那些非人道境況下生活的受害者的鄰居。

耶穌不是離很遠,而是拉起她的手,扶她起來。作者不是簡單的紀實,而是指出神聖力量的傳遞和救恩的給予方式。馬爾谷用的希臘詞彙是egéiro,在福音中是用來復活,從死亡中起來,從沒有生命的狀態起來。病人躺在床上,沒有活動能力,被高燒囚禁,代表囚禁的人類耶穌靠近我們,把我們帶入生命。
基督徒被邀請重複老師的這個動作。
奇蹟的事件都是以表現出完全治癒來結束。在眾目睽睽之下,癱子起來,拿起自己的床走了;瞎子說明自己確確實實看清楚了;雅依洛死去的女兒復活了而開始吃飯。伯多祿的岳母也確實痊癒了,她開始服務耶穌及其門徒。誰被基督重新站起來的標誌特徵是:服務弟兄。在此之前治癒從未發生或仍未完全。
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耶穌曾經居住過的這個房子,它已經被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改為聚會的地方。他們在那裡慶祝感恩祭,這件聖事賦予在信仰中領受的人站起來的能力,並且永遠保持準備好幫助兄弟姐妹。

第二個場景(32-34),耶穌治愈各種各樣疾病。安息日,人們都遵守規矩,不遠行,不拿重東西,不治病;直到晚上開始第二天, 人們都帶著他們的病人往耶穌這裡聚集,放在伯多祿家門前。他們都知道在這家可以遇到有能力治愈病人的人。
耶穌治癒了許多人,但是並不想擴大人們對他的這種認識,不想讓人們誤會他的身份和使命。他不是一個遊走鄉醫,他的目標是指出新世界的標誌,指示給弟子們他們被召叫要開展的工作。

在耶穌身上我們可以找到天主對於惡的回答。

天主對於人類痛苦的呼叫不是無動於衷的,冷漠無情的天主是哲學家發明出來的。聖經中的天主要求:「不要遠離流淚的人們」(德7:34),祂「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羅12:15),因為祂與人一同受難、受苦、哭泣、感動,祂與母親一起感受,分擔我們人間的境況,站在我們身邊與我們一起奮鬥對抗邪惡,同時教導我們創造機會建設愛的環境。
讀經的最後一部分(35-39),我們看到耶穌在祈禱。
以色列人有不同的祈禱方式。團體祈禱都是歌頌讚美天主,開始時都是「願上主受讚美」。個人祈禱反而很相似自己,有衷心的祈禱、有抱怨、有痛苦的呼喊,有求助的呼喚等等。讚美詩集中有很多這樣的祈禱。
安息日早晨,耶穌與團體在會堂祈禱;第二天,黎明還沒有到的時候,他就從家裡出來,獨自上了山,在寧靜的夜色中向天父作個人祈禱。
就是在這個與天父的單獨祈禱中,他獲得了面對人間痛苦的光。

並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窮人總和你們在一起」(若12:8)。世界上如果沒有了悲劇、不安、疾病、死亡,就不再是現實世界了。祈禱不是讓我們逃脫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不是天真地請求奇蹟,而是與天主相遇,因為祂幫助我們像祂一樣看到人,以及他們的困難。
這並不容易明白奇蹟是「記號」,是指向新世界;奇蹟常常被誤認為力量的展示,是天主對某些人的特殊照顧。甚至宗徒們對耶穌的治愈奇蹟也有過這種想法,他們沒有理解信息。在早上,他們在路上尋找到耶穌,對他說:「眾人都找你呢。」(36
他們尋找耶穌是對的,但是尋找的原因錯了。他們希望他繼續行奇蹟,試圖為了實現他們的夢想,為了獲得群眾的擁護,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耶穌當做工具。他們還沒有接受應該擔負的責任,沒有去執行等待他們開展的工作。
耶穌拒絕捲入他們的計劃,而是邀請他們「到別的地方去」,跟隨他走遍所有的村莊,為了在各地實踐他在葛法翁做的事情。
天主不打算代替人類,祂用話語光照人,以祂自己的臨在陪伴人,但是他希望人類自己與惡鬥爭,戰勝惡。

 

 



Wednesday, January 24, 2018

神的力量在人的說話中

常年期第四主日




話,在現代人好像是對立;而對於古人,說話是思想的具體化,是感覺和情感的結晶傳遞的不只是想法和信息,而是表達發表人的創造性或破壞性。偶像不能成就好事,也不能做壞事,因為有嘴卻不能說話(詠115:5),而天主用祂的話創造了天地:因天主的一句話,諸天造成;因上主的一口氣,萬像生成。他一發言,萬有造成,他一出命,各物生成(詠33:6,9)。
因天主的聖言,創造了宇宙、保存天地(伯後3:5-7)來到了世界,「成了血肉」(若1:14),讓盲人復明、啞說話、瘸子行走,給飢餓的人吃飯,給囚犯自由,給苦痛的人喜樂。他使罪人成為門徒、不誠實的稅吏成為徒、稅吏長成為亞巴郎的子女、強盜進入天國宴席的首位
神父、父母和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常常說他們很失望,他們抱怨福音啟發的勸告好像落在聾人的耳朶中,或只有許的影響難道是天主的話語失去了效力嗎?如果不能改變思想和心靈,不是讓新世界萌芽成長,那就不是天主的話,那是人的話。這很容易被誤解我們常常可能只是在宣講自己,卻自以為宣講福音。好的勸誡,合理的警告,這個世界的智慧經常表明它們是有用的,但是它們從來沒有創造過奇蹟。 只有宣布的話是主人的話,奇蹟才會出現。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們不是宣講自己,而是宣講主基督的話。」


讀經一 (申18:15-20
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中間,由你兄弟中,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應聽信他。正如你在曷勒布集會之日,求上主你的天主說:惟願我再不聽見上主我的天主的聲音,再不看見這烈火,免得我死亡。
上主遂對我說:他們說得有理,我要由他們的兄弟中,給他們興起一位像你一樣的先知,我要將我的話放在他口中,他要向他們講述我所吩咐他的一切。若有人不聽信他因我的名所說的話,我要親自同他算賬。但是,若一位先知擅敢因我的名說我沒有吩咐他說的話,或因其它神的名說話,這位先知應該處死。

人在內心一直渴望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入天主的世界,窺探神的奧秘和意願,了解過去,尤其是預知未來的事件他們利用算命和占星,解讀夢境,通過禮儀獲得神諭,以便預防有威脅的負面力量。巫師、法師、占卦人、占星師、招魂師自古就存在於人類所有的族群,都嘗試超越時空。在基督降生前一個世紀還出現了星象家。
從一方面來,這種神秘學很有吸引力,讓人著迷,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給人安慰;從另一方面看,也產生尷尬,因為它表示人面對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力量所產生的擔憂。
以色列人與其它民族非常不,他們絕對拒絕這些神秘術,並且尖刻嘲諷那些允許做這些法術的民族(依47:12-13)。以色列人認為這些法術都沒有意義,因為是天主在引導歷史,不能容忍人懷疑天主的愛和關懷,所以法律規定:在你中間,不可容許人使自己的兒子或女兒經過火,也不可容許人占卜、算卦、行妖術或魔術;或念咒、問鬼、算命和求問死者(申18:10-11)。
那麼,人如何知道天主的意願和計劃呢?
今天的讀經告訴我們唯一合法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先知。
梅瑟描述這些人的特徵和職能,他們與巫師和占星術非常不同:先知是普通人,是兄弟姐妹中的一個,與君王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由人民選出來的,而是直接由天主啟發的。天主向祂選中的先知,與他們溝通祂的想法和計劃,交給他們任務讓他們傳達給兄弟姐妹們,不能增加或者減少任何部分(15,18)。
梅瑟是先知的楷模:作為天主的發言人(16)。面對天主令人畏懼的權威,人民非常害怕,請求天主不要直接對他們講話,而是通過一個中間人轉告他們。梅瑟上到山上,會見天主,聽到天主的聲音,然後下山把聽到的話轉告百姓。這就是先知:上到山上的人,以某種方式作上主的參議(亞2:7),持續生活在與天主的對話中,在感覺和思想上都與天主不斷靠近,然後獲得力量和勇氣轉告給人民,甚至常常與人們的普通認識和善願相違背。
他們的權威來自哪裡呢?
如果他們忠實地傳達天主的話,他們的話就擁有天主同樣的權威;如果他們宣講自己的想法,他們的話就沒有比其他一般人超越的價值。
也可能發生這種情況,有的人以天主的名義發言,實際上是為其他神祇偶像說話。讀經告訴我們,這種人應該死,他們注定會失敗。他們的話不會有任何影響,隨風而逝不留踪影。 20
即使的人同樣渴望進入天主的奧秘世界,像過去的時代一樣,嘗試先知的代替品,找法師或者通神的人等等。
這不是與天主相遇的方法。個人不像盜賊穿越秘密裂縫那樣潛入天主的世界。天主希望透過先知,將祂的話語啟示給眾人。
梅瑟祝所有的人都成為先知,成為有能力聽到天主聲音的人,像他自己那樣(民11:29)。宗徒大事錄向我們肯定,因聖神在五旬節的傾住在人身上,所有的基督弟子都成為先知(宗2:17-18)。每一個基督徒被福音所照耀,都有能力辨識天主的願望,向兄弟姐妹溝通。

 

讀經二 (格前7:32-35

我願你們無所掛慮:沒有妻子的,所掛慮的是主的事,想怎樣悅樂主;娶了妻子的,所掛慮的是世俗的事,想怎樣悅樂妻子:這樣他的心就分散了。沒有丈夫的婦女和童女,所掛慮的是主的事,一心使身心聖潔;至於已出嫁的,所掛慮的是世俗的事,想怎樣悅樂丈夫。我說這話,是為你們的益處,並不是要設下圈套陷害你們,而只是為叫你們更齊全,得以不斷地專心事主。

以色列和古代其他民族的人們一樣,不結婚和沒有孩子的男人女人被看不起,被認為不正常,或者魔法的犧牲品;他們被輕視,因為不能傳宗接代,導致家庭和部落衰弱。你們要生育繁殖(創1:28)是天主給予人類的第一條命令。拉比研究說,傳宗接代非常重要,如果一對夫沒有孩子,丈夫就應該和妻子離婚,另外再找妻子生孩子,傳宗接代。

 


保祿給格林多人寫信,對這種傳統思想進行改革,請他們接受獨身,充滿激情地讚揚獨身生活方式,甚至降低對婚姻生活的評價。

勸告的開始是一系列的論證,他肯定婚姻是好的,是神聖的但是有一種危險,結婚的人會陷於對現世生活的投入,會把天主放在第二位,甚至忽略天主。結婚的人,心也會不能專一在天主上,會追求這個世界的事情,討好妻子丈夫。而不結婚的人就可以全力以赴投身於天主的事業。 32-34

保祿並不是說獨身生活高於婚姻生活,也不是說夫妻恩愛和性生活讓人遠離天主。保祿只是單純地指出,沒有結婚保守貞潔的人不僅不應該被輕視,而且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加成熟,更加有利於與天主結合。沒有自己家庭的人,他們的心能夠更加自由、更加徹底地投身於天主,為兄弟姐妹服務。他們像先知一樣是被天主特別揀選的他們的選擇不是人的選擇,而是來於天主。
還有,獨身的人是婚姻生活中的人們的楷模。他提醒人們,婚姻生活屬於這個世界,不是最終的形式,只是過渡,注定要過去。在未來的世界,在天國,所有的人都好像天使,沒有妻子,也沒有丈夫。
保祿把獨身的貞潔生活看做恩賜,是服務天國和兄弟姐妹充滿喜樂的自由。但是如果遠離人群去尋找與天主的內在溝通,這種貞潔是假的,因為那樣只會關注自己,製造孤獨和憂傷。真正的貞潔不是遠離人群,相反,而是把愛心投向所有的人,接近他們,幫助他們。

 

福音 (谷1:21-28
他們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非常有權威,不像經師們一樣。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裡,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
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耶穌在召叫了最早的四位門徒後(谷1:16-20),便選擇在葛法翁定居,作為他的城(瑪9:1)。耶穌住在伯多祿的家裡,那是湖邊的一座房,離會堂很近。他在這裡開始講道、治癒疾病。馬爾谷在福音的開始講述這些,概括指出耶穌的作為,是為了告訴我們耶穌一直是在人群中,幫助人們。
安息日,猶太人都進會堂祈禱,聽讀經,聽經師講解天主的話。聚會由辣彼主持,每一個成年猶太男人都可以自我推薦或者被邀請讀經及評經文。講道一般都很簡單可以參考著名辣彼對於那段經文的解釋。用自己的觀點講解是非常危險的,至少可能被認為傲慢自負。
耶穌,像平常一樣,來到會堂參加聚會,他選擇了讀經。第一部分是選自法律書,其它的選自先知。閱讀第二部分時,如果願意也可以講道,耶穌利用人們專心聽講的機會和祈禱創造的安靜氣氛,宣講出他的信息,受到熱情歡迎:與經師不同,他的話充滿權威(谷1: 21-22)。他的講道受到熱烈歡迎有可能是他並非簡單重複人們講過的話,而是對經文出自己新穎的解讀。
在講道結束的時候發生了突發事件。角落裡坐著一個被邪魔附體的人,他本來一直很安靜,沒有打擾人們的祈禱、唱經和聆聽突然在快要結束的時候,他開始猛烈攻擊耶穌。誰是這個附魔人呢?
耶穌時代的人不懂得我們現在的科學,不知道細菌、病毒、激素等等,把癲癇、神經病等所有心理或者精神疾病都歸為惡魔附身,不潔淨,因為它們會導致死亡。
所有的古代宗教都有驅魔術,是為了把人從惡魔下解放。按照一定的儀式和動作,常常類似法術,宣讀咒語,呼求重要人物的名字,以便獲得正能量的支持。
穌的驅魔方式與周圍的環境極不相同。 然而,在說話方式上,他適應了當的思路,借助於他那個時代的文化範疇與疾病相互作用。 他和每個人一樣,講邪靈惡魔
我們再來看看附魔的人。在會堂禮儀開始的時候他已經在那裡了,一直很安靜。在某一個時刻,他突然發生了什麼,開始爆發咒罵。
很明顯在這個人內有種性格,他已經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在他內有邪惡的死亡力量控制,消滅他本人的能力,把他完全非人化。
在耶穌到來之前,會堂裡很安靜、和平,一切正常進行。其實惡神早已經佔有了那個人,不過只要不讓魔鬼很難過,他就可以保持安靜。
但是耶穌到那裡,這種安靜不能繼續。基督的臨在與魔鬼、與惡勢力不能相容。二者是對手,彼此不能相容,只能互相攻擊。
惡魔總是找虛弱的人附身。現在它感覺到強大的人(瑪12:29)來了,有能力摧毀它的王國,因此倍受驚嚇,喊叫出來兩個問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嗎?
惡魔用了複數人稱,這不奇怪,因為拉人離開天主和生命的惡勢力有很多,有許多勢力因為耶穌的臨在和話語感受到威脅。
耶穌沒有用他那個時代常用的方式,詛咒和法術回答它,而是給了它兩個絕對命令:閉嘴!從他身上出去!很簡單。惡魔馬上服從,所有在場的人都驚訝萬分,看到在他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先知,宣講新教義,擁有攜帶著天主力量的話語,擁有權威,也就是有能力實現自己所說的。
現在我們越過經文字面意思看一看。
那個被惡魔附身的人代表一個人在遇到基督之前的狀態,因此仍然受惡勢力的控制。惡魔的力量推動憎恨,使人自私,煽動不正義和暴力,貪婪金錢、權利的慾望.....
魔鬼是使自己成為那些入的主人然後自己孤獨的離開。他們命令、講話、推動,只要不造成大損失,一般人們都傾向於讓他們在平靜中不理會他們這種非人道的生活和被惡勢力操縱的狀態。
耶穌卻不是這樣,耶穌是解放者 他與這個負面的現實鬥爭。,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依靠「強而有效的說話
 我們也可以理性地設想,這個附魔的人參與會堂禮儀可能不是第一次,所以是經常聽聖經,也尊重講道,可是他的狀態並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因為天主的話沒有效力,而是辣彼錯誤的研究和解經削弱了天主話語的治愈力量,阻擋了驅魔的能力。
而耶穌出現的時候一切都改變了在人身上產生了奇蹟轉化,因為他以權威講話,讓附魔的人不舒服,所以開始暴力反抗。魔鬼不願意主動接受命令,它要堅持,要繼續控制它的犧牲品,所以它開始大呼小叫。
這種鬥爭表現了惡勢力的固執和反抗,這些惡魔存在於人身上、社會中、意識形態中、甚至在宗教及民間機構內。它們控制、操縱一旦被打擾他們就開始反抗、呼叫。
在附魔人中,沒有遇到耶穌之前,魔鬼居住得很平安,它可以承受經師和許多基督徒的能力。對日常權力的妥協、對世俗精神和偽善的讓步、對被削弱了福音本質的宗教活動,魔鬼都可以平安馴服。只要教會和基督徒仍然這樣不冷不熱,沒有激情,魔鬼就會保持沉默,讓一切平安運。可是,一旦有先知的聲音發出,有真正的信德和仁愛見證出現,魔鬼就要發動它操控的一切力量反抗。
天主對祂揀選的人賦予力量,但是人常常削弱這力量。
講道,如果不能祛除魔鬼,不能改變人和世界,那就不是耶穌的話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