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7, 2018

見證人,是「看見」上主的人

復活主日


復活前夕

聖週五



聖週四

 



若望書信開始的話令人非常感動:「我們聽見過,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之言,……我們也傳報給你們」(若一1:1- 3)。他的經驗讓人羨慕,可是無法重複。然而,要成為「基督的見證人」,並不是必須要與納匝肋的耶穌,一起走上巴勒斯坦的路途。


保祿,他也沒有直接見過耶穌,卻也成了見證人:「為你見到我的事,以及我將要顯現給你的事作證」(宗26:16),並且從耶穌那裡領受了任務:「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證,也該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證」(宗23:11)。


要成為見證人,需要的是「看見」活著的主,超越死亡。


見證並不是要一個好榜樣,這當然有用,但見證其實是另一個含義。一個經歷死亡進入生命的人;一個被復活的光照耀,肯定他的生活方式改變並獲得了新的意義的人;一個在基督的信仰中獲得了對喜樂和痛苦的意義,不論是喜樂還是憂傷的時刻都不會失去希望的人,這些人就成為見證人。


讓我們來問問自己:我們的一切計劃是否一直都以復活的基督為基礎?當我們購買、銷售、交談、繼承遺產、選擇是不是再要一個兒子……等等,我們有想過復活的耶穌嗎?或者我們認為這個現實世界與逾越節沒有任何關係?


誰「看見」過主,沒有了主就不能做任何事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如果我們打開心靈去理解聖經
我們就會看主。

 


讀經一 (宗10:3437-43


伯多祿遂開口說: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
我們就是他在猶太人地域和耶路撒冷所行一切的見證人。他們卻把他懸在木架上,殺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叫他顯現出來,不是給所有的百姓,而是給天主所預揀的見證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的人。他吩咐我們向百姓講道,指證他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與死者的判官。一切先知都為他作證:凡信他的人,賴他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

今天的讀經是宗徒大事錄中伯多祿八篇講話中的第五篇。背景是凱撒勒雅,在百夫長科爾乃略家裡,聚集了一群正在等待接受洗禮的異教徒。


這段經文很珍貴,因為這是表達初期基督徒團體如何講授信仰。作者把它放在伯多祿的口裡,是為了贏得權威,保證其官方價值。我們來看看這個宣講中有甚麼重點


首先,談到耶穌的生活。「他行了很多善事,照顧所有被惡傷害的人們,因為在他內有天主的力量」(37-38)。文中也指出了他開始做這些事情的地點和時間,一切都開始於加里肋亞,在接受若翰洗禮之後。之前,他在納匝肋度過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可是與我們的信仰沒有關係。

伯多祿強調的是具體的事件,可以驗證的,人們都知道的,因為基督徒的信仰不是建基於神秘沉思,或者神話人物,而是一個具體的人,生活在一個確的時間和地點。我們期望伯多祿至少也有宣講福音的提示,但取而代之的是他直接進入到這個現實世界,他因為耶穌而產生的轉變,一個新世界開始了。

這篇宣講的第二個要點是:人們做了什麼?他們沒有接納受天主派遣的耶穌,而是把他釘死在了十字架上。 (39


天主怎樣反應呢?伯多祿說:祂不能拋棄自己忠誠的僕人,不會讓他做死亡的囚徒,祂復活了耶穌。天主的工作與人的相反,他們把他置於死地,把他推向墳墓。天主是安慰生命和給予生命的主。這是我們信仰的基本信條。 (40.


最後指出弟子們的使命:他們是這些事情的見證人(3941),被派遣去宣講和見證耶穌是生者和死者的審判官(42)。這條真理是信經的一部分不是威脅,而是喜樂的信息。宗徒們需要告訴一切人,耶穌不是判罪的審判官,而是天主檢視每一個人生活的標準,衡量一個人成功和失敗的度量衡,沒有更高的實例。猶太人不能自恃信仰天主和遵守法律就高枕無憂。天主建立的參考坐標不是法律和傳統,也不是人確定的什麼標準,而是耶穌,也只是耶穌。


宗徒們是耶穌的見證人,因為他們曾經與他一起生活,與他一起吃喝,親耳聆聽他的教導,看見他完成的奇蹟。他們的見證是他們與耶穌在一起的唯一經驗,這足夠那些願意以虔誠和純潔的心聆聽的人們享用。


讀經二 (哥3:1-4



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衪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

保祿寫信給哥羅森的基督徒,回憶他們領受洗禮的那天,獲得新生命,這生命的完滿實現不是在這個世界,而是在天主的世界。 .



關於這個新生命的信仰,基督徒與無神論者不同。無神論者相信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奮鬥,在這個世界上就可以獲得救恩。


可是,即使所有的物質方面問題都解決了,有足夠的食物給所有的人吃,痛苦和疾病也都被征服了,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人心深處: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死?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只有死後而復活的耶穌才能夠給這些問題以滿意的答覆。


保祿並不是告訴基督徒不要對這個現實世界不感興趣,他們都要像其他人一樣,要工作和努力。儘管如此,基督徒相信完滿豐盈的生命不是在這個世界上可以達到的。 (2

善行是不能缺少的,這些是新生命的實際展示,是耶穌臨於我們生命中的記號。如同果實需要長在活力充沛的樹幹上,人的善行也需要耶穌。


福音 (若20:1-9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
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
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裡去了。
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1)復活節福音讀經的前幾個字讓我們感覺到,或者幾乎可以呼吸到死亡已經獲得勝利的記號。大地覆蓋著沉默、靜寂,一個婦女孤獨、無畏地行走在黑暗中。似乎死亡自動接掌了權力,沉默和黑暗在慶祝勝利。權力、罪惡、不正義、狡猾似乎決定性地壓倒了生命的力量。

 


可是我們看到什麼事情發生了呢?當瑪利亞發現墳墓空了時候:場景像施了魔法一樣變化了。被一個顫抖的聲音打中,所有的人物都從麻木中震醒,開始快速運動:瑪利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2-4)一切都讓他們震驚,安息日之後的這一天,生命以全部的力量重新爆發了。天主介入了,墳墓被分開了,可是瑪利亞瑪達肋納還沒有明白,她以為遺體被偷走了。她的反應是本能、自然的,任何人面對這樣的空墳墓都會這麼想。


我們可以肯定這第一個意見,但是也可以繼續追問其意義。面對死亡,我們可以屈服,或者痛哭,也可以向高天的光明打開心門。


現在瑪利亞瑪達肋納離開現場了,在跑向信仰的競賽中,她的見證傳遞給了另外兩位宗徒。一位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伯多祿;另一位沒有名字,一般認為是宗徒若望。但是這種身份的澄清在很晚以後了,大約在若望去世後一百多年。我們可以認為就是這位耶穌最愛的宗徒,儘管如此,在若望福音中,這個形象肯定有一個象徵意義。


這個宗徒沒有名字,但總是與伯多祿經常有些聯繫:

1、他與安德肋一起進入場景。有一天他們兩人看見耶穌路過,問耶穌在哪裡住,就跟隨他去了他住的地方,整夜留在那裡。這與伯多祿有什麼關係?關係在於他比伯多祿更早到達耶穌那裡(若1:35-40)。

2、關於這位宗徒,直到最後的晚餐前一直再也沒有提起過。在晚餐上耶穌說十二宗徒中有人要出賣我。誰會知道是哪一個出賣老師呢?誰能夠認出來哪些人與耶穌站在一起,哪些人反對耶穌呢?不是伯多路,而是這位沒有名字的宗徒,他頭靠在耶穌胸前(若13:23-26)。
3、在耶穌受難期間,伯多祿停下了,而且否認老師,可是無名宗徒有勇氣跟隨耶穌,進入大司祭的家,在整個審訊過程中陪伴在耶穌附近(若18:15-27

4、在加爾瓦略山,伯多祿不在,他逃跑了。耶穌的愛徒,這位無名宗徒與耶穌在一起,陪伴耶穌的母親站在十字架下(若望19:25-27)。

5、然後是今天的讀經,伯多祿不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的競賽過程中都再次落後了,後面我們馬上會看到(若20:3-10)。

6、在提伯里亞海,是這位無名宗徒先認出了站在海岸的那個男人是復活的主,然後伯多祿才認出來(若21:7)。

7、最後,耶穌派遣宗徒們跟隨他,伯多祿沒有勇氣一個人出發,感覺到需要耶穌愛徒陪伴身旁(若21:20-25)。

 

那麼這些信息告訴我們什麼呢?為什麼他沒有名字呢?

 

他代表真正的耶穌弟子。當他第一次遇到耶穌的時候,毫不猶豫地直接跟隨了耶穌,。為了和耶穌在一起,聆聽師傅的講話,他連睡覺都不顧了。他了解耶穌,而且能夠馬上發現誰是耶穌的朋友、誰是敵人。即使在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他仍然跟隨耶穌。這位宗徒沒有名字,因為每一個人都被邀請擁有這個身份。


現在我們看一看跑向墳墓的這兩位宗徒。無名宗徒率先到達,彎腰低頭看到殮布在地面上,但是沒有進去。後來伯多祿到了,他進了墳墓,看到殮布和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沒有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
沒有任何奇蹟,沒有天使顯現,所能夠看到的只是死亡的記號。或許兩位宗徒有個直覺,像若望克里斯托莫所說:不論是誰把遺體搬走了,不可能鎮定自若、井然有序地先把殮布解下來,把汗巾整齊地捲起來放在頭旁邊。遺體看來不應該是被盜。

 

伯多祿又停下來了,感到震驚和驚訝。他感覺到了,可是沒有能力再往前超越。他的思路被鎖在所看到的死亡場景下。而無名宗徒步伐更加超前:他看到了就開始相信了(8)。這是走向信仰復活的主的步伐中關鍵一步。面對死亡的記號,墳墓、殮布、汗巾……,無名宗徒開始領悟到生命的勝利。


接著經文繼續同時及到兩位門徒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9)這似乎不合邏輯,至少對於無名宗徒。可是,在這裡,若望不是在冷漠地編輯編年史,而是在對他的基督徒團體指出信仰的路徑。從記號出發,也就是福音書中記錄的材料(若望20:30-31),但是如果不學習聖經,聆聽並且執行天主的話,這一切都會仍然繼續留在奧秘和無法理解中。是聖經和天主的話照耀我們的心靈和頭腦,啟發我們的內心而使我們發現復活的主。真正的宗徒不需要其它驗證,不需要天使博士托馬斯陳列的邏輯推理。

 

耶穌曾告訴門徒:「如果落在土地裡的種子不死去,仍然是一粒;只有死去了,才結出數倍的果實」。誰如果仍然不相信這一點,仍然認為生命的贈與是荒唐和瘋狂的,那是因為他在贈禮後所看到的只是死亡的記號。可是在逾越節的光輝下,真正的宗徒「開始」理解,為了兄弟姐妹贈出的生命,明白了天主的祝福。


這一段讀經的結尾部分,兩位宗徒返回到家裡10)。給人的印象好像是一切都回到了過去,沒有任何改變,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位宗徒認識了耶穌,見證了那些事情,看到了那些記號。他們每一天繼續的生活,可是一個繼續沮喪和失望,另一個被光明所引導,升起新希望。

 



Wednesday, March 21, 2018

耶穌是人,不是超人

聖枝主日




十字架曾經是最殘酷、最可怕的刑具。這是為強盜、造反的奴隸、社會的邊緣人和犯下滔天大罪的人的刑罰。生活於公元前一世紀的西塞羅,他是羅馬帝國著名的演說家和作家,提到十字架刑罰的可怕,他說:「這種刑罰,其名稱不僅應該從羅馬公民身上被除去,還應該從他們的思想、眼睛和耳朵中都除去。」
可是,基督徒竟然宣稱跟隨一個被釘在十字架的人?瘋狂!恥辱!違反常理。保祿對格林多人寫道:「猶太人要求的是神蹟,希臘人尋求的是智慧,而我們所宣講的,卻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2-23)。

 

從教會的初期,基督徒就選擇了一些象徵信仰的圖形。在基督徒的墓地裏,我們看到魚、漁夫、牧人,但是沒有十字架。我們知道,在很長時間裡,基督徒羞於承認十字架。從第四世紀開始,十字架才成為卓越的象徵符號,人們開始用貴金屬製作十字架,或者在珍珠上雕刻十字架。在聖周期間,十字架的象徵成為我們默想的對象。
朝拜十字架,並不是說在一個物體面前下跪,也不是徘徊在受難耶穌的痛苦層面上。十字架標誌著一種生活的選擇,是贈與的生命。面對十字架默想,意思是讓十字架成為我們每一個決定的反省標準。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不論你往哪裡,我都要追隨你。」—新娘對愛人說。

讀經一 (依50:4-7

吾主上主賜給了我一個善教的口舌,叫我會用言語援助疲倦的人。他每天清晨喚醒我,喚醒我的耳朵,叫我如同學子一樣靜聽。吾主上主開啟了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抗,也沒有退避。我將我的背轉給打擊我的人,把我的腮轉給扯我鬍鬚的人;對於侮辱和唾污,我沒有遮掩我的面。因為吾主上主協助我,因此我不以為羞恥;所以我板著臉,像一塊燧石,因我知道我不會受恥辱。

在主受洗「上主的僕人」。今天的讀經,同樣是這位神秘人物來到,並且與我們講話。首先談到他被賦予的使命:他被派遣是為了向沒有安慰的人們和沒有希望的人們宣告安慰的信息。
誰在錯誤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正確的步伐;誰被黑暗圍繞,在迷霧中摸索 不要害怕:我們不會從他那裡聽到責備和威脅,而總是安慰的話語。然後介紹他完成使命的方式(第4-5節)。天主給了他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和一張敏於溝通的嘴巴。
他所聽到的不是他喜歡的,但是他沒有妥協,也沒有退縮,他知道如何堅持。(第5節)

最後敘述發生了什麼事,結果是怎樣。他忠誠地傳遞了被交託的信息,他被毆打、被侮辱、被扇耳光,他們向他臉上吐唾沫,;可是他一直沒有回手反擊,他繼續相信天主。(第7節)

如果我們認真地反思,尤其是經文的後部份,自然地會把這位僕人貼在耶穌身上。事實上,基督徒在復活節,已建立了這種聯繫。像「上主的僕人」一樣,基督聽從天主聖父,宣告了安慰的信息和希望,給予沒有信心和被拋棄的人,他自己的生命遭遇了悲慘的結束。 (瑪27:27-31

若只默想和欣賞耶穌的忠誠是不足夠的,為他承受的一切感動,為他遭遇的不義憤怒,在他面前屈膝,仍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勇氣像他一樣面對那同樣的境況,那位上主僕人痛苦的經驗

不是英雄,而是每一位信徒,都被召叫像這位上主僕人一樣:聆聽天主的話,把聽到的付諸實踐,並且產生效果。

 

讀經二 (斐2:6-11


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

斐理伯的團體曾經是很好的,保祿為此自豪。不過像經常發生的一樣,在基督徒之間也有一些嫉妒。有些人希望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願意把自己的意志凌駕於他人之上

因此保祿在書信的第一部分諄諄地教導他們說:「你們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斐2:2-4

為了讓這教導深刻印入斐理伯人的頭腦和心靈裡,保祿向他們介紹基督的榜樣。他引用了一首一世紀的基督徒非常熟悉的著名頌歌。其中兩節是講述耶穌的故事。
他在成為人之前早已經存在,他「自我空虛」自己的天主性,道成肉身,同意成為死亡的奴隸。他完全與我們一樣,接受了我們的脆弱、無知、激情、感覺和我們必死的狀態。他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卑微、被歧視,承受了羅馬人最可恥的十字架刑罰(6-8),但是他所行的路是未完結的,隨著的是屈辱和死在十字架上。

 讀經的第二部分(第9-11節),頌揚他被高舉時的榮耀。聖父把他復活了,使他成為每一個人的榜樣,賦予他權威和統御萬物的權柄。整個人類將終結於與他結合,在那時天主的計劃完滿實現。

福音 (谷14:1-1547



兩天後就是逾越節和無酵節,司祭長和經師設法要怎樣用詭計捉拿耶穌,而把他殺害,因為他們說:「不要在節慶內,怕民間發生暴動。」
當耶穌在伯達尼癩病人西滿家裡,正坐席的時候,來了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珍貴的純「納爾多」香液。她打破玉瓶,就倒在耶穌頭上。有些人頗不滿意,就彼此說:「為什麼要這樣浪費香液﹖這香液原可以賣三百多塊銀錢,施捨給窮人!他們對那女人很生氣。
耶穌卻說:「由她罷!你們為什麼叫她難受﹖她在我身上做了一件善事,因為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你們幾時願意,就能給他們行善;但是我,你們卻不常有。她已做了她能做的:提前傅抹了我的身體,是為安葬之事。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什麼地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

於是,那十二人中之一,猶達斯依斯加略,去見司祭長,要把耶穌交與他們。他們聽了以後,不勝欣喜,許下給他銀錢;他就找尋良機,將耶穌交出。無酵節的第一天,即宰殺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願我們往那裡去,給你預備吃逾越節晚餐﹖”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 “你們往城裡去,必有一個拿著水罐的人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去;他無論進入那裡,你們就對那家主說:師傅問:我同我的門徒吃逾越節晚餐的客廳在那裡﹖他必指給你們一間鋪設好了的寬大樓廳,你們就在那里為我們預備罷!
到了晚上,耶穌同那十二人來了。他們坐席吃飯時,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與我同食的要負賣我。」他們就都憂悶起來,一個一個地問他說:「難道是我嗎﹖」耶穌對他們說:「是十二人中的一個,同我一起在盤子裡蘸的那一個。人子固然要按照指著他所記載的而去,但是負賣人子的那人是有禍的!那人若沒有生,為他更好。」
他們正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從杯中喝了。耶穌對他們說:「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我在天主的國里喝新酒的那天。
他們唱完聖詠,就出來,往橄欖山去了。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有記載說:『要打擊牧人,羊群就要四散。』
但我復活後,要在你們以先,到加里肋亞去。 」伯多祿對他說:「即便眾人都要跌倒,我卻不然。耶穌就向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這一夜裡,雞叫兩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伯多祿更加激烈地說:「即便我該同你一起死,我也決不會不認你。眾人也都這樣說了。
他們來到一個名叫革責瑪尼的莊園裡;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去祈禱。」遂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與他同去;他開始驚懼恐怖,便對他們說:「我的心靈悲傷得要死;你們留在這裡,且要醒寤。」耶穌往前走了不遠,俯伏在地祈求,如果可能,使這時辰離他而去,說:「阿爸!父啊!一切為你都可能:請給我免去這杯罷!但是,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你所願意的。」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伯多祿說:「西滿!你睡覺嗎﹖你不能醒寤一個時辰嗎﹖你們醒寤祈禱罷!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耶穌又去祈禱,說了同樣的話。他又回來,見他們仍是睡著,因為他們的眼睛沉重,也不知道要回答他什麼。

他第三次回來,對他們說:「你們還睡下去嗎﹖還安息嗎﹖夠了!時辰到了,看,人子就要被交付在罪人手中了。起來!我們去罷!看,那負賣我的來近了。」耶穌還說話的時候,那十二人中之一的猶達斯,遂即到了,同他一起的,還有帶著刀劍棍棒的群眾,是由司祭長、經師和長老那裡派來的。那出賣耶穌的人曾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口親誰,誰就是;你們拿住他,小心帶去。」猶達斯一來,便立刻到耶穌跟前說:「辣彼!遂口親了他。他們就向耶穌下手,拿住了他。站在旁邊的人中,有一個拔出劍來,砍了大司祭的僕人一劍,削下了他的一個耳朵。耶穌開口對他們說:「你們帶著刀劍棍棒出來拿我,如同對付強盜一樣;我天天在你們當中,在聖殿裡施教,你們沒有拿我;但這是為應驗經上的話。」
門徒都撇下他逃跑了。那時,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人們也抓住了他;但他撇下麻布,赤著身子逃走了。
他們把耶穌帶到大司祭那裡,所有的司祭長、長老和經師也都聚集在那裡。伯多祿遠遠地跟著耶穌,直到大司祭的庭院裡面,同差役們坐在一起,烤火取暖。司祭長和全體公議會,尋找證據反對耶穌,為把他處死,卻沒有找著。原來有許多人造假證據告他,但那些證據各不相符。有幾個人站起來,作假見證告他說:「我們曾聽他說過:我要拆毀這座用手建造的聖殿,三天內要另建一座不用手建造的。」連他們的這證據也不相符合。於是,大司祭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這些人作證反對你的事,你什麼也不回答嗎﹖」耶穌卻不作聲,什麼也不回答。大司祭又問他說:「你是默西亞,那應受讚頌者的兒子嗎﹖」耶穌說:「我是,並且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乘著天上的雲彩降來。」
大司祭遂撕裂自己的衣服說:「何必還需要見證呢﹖你們都聽見褻瀆的話了,你們看著該怎樣﹖」眾人都判定他該死。
有些人就開始向他吐唾沫,蒙起他的臉來,用拳頭打他,對他說:「你作先知罷!差役且用巴掌打他。伯多祿在下邊庭院裡時,來了一個大司祭的使女,看見伯多祿烤火,就注視他說:「你也是和那個納匝肋人耶穌一起的。」伯多祿卻否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什麼。」他遂走出去,到了門廊,雞就叫了。那使女看見他,就又給站在旁邊的人說:「這也是他們中間的人。」伯多祿又否認了。過了一會兒,站在旁邊的人又再對伯多祿說:「你確是他們中間的,因為你也是個加里肋亞人。」伯多祿就開始詛咒,並發誓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立時雞叫了第二遍。伯多祿遂想起耶穌給他所說的話:「雞叫二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就放聲大哭起來。
一到清晨,司祭長、長老及經師和全體公議會商討完畢,就把耶穌捆綁了,解送給比拉多。比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司祭長控告他許多事;比拉多又問他說:「你看,他們控告你這麼多的事,你什麼都不回答嗎﹖」耶穌仍沒有回答什麼,以致比拉多大為驚異。
每逢節日,總督慣常給民眾釋放一個他們所要求的囚犯。當時有一個名叫巴辣巴的,他是與那些在暴動中殺人的暴徒一同被囚的。群眾上去,要求照常給他們辦理。比拉多回答他們說:「你們願意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君王嗎﹖」他原知道司祭長是由於嫉妒才把耶穌解送來的。但是,司祭長卻煽動群眾,寧要給他們釋放巴辣巴。比拉多又向他們說:「那麼,對你們所稱的猶太人君王,我可怎麼辦呢﹖」他們又喊說:「釘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對他們說:「他作了什麼惡事﹖」他們越發喊說:「釘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願意滿足群眾,就給他們釋放了巴辣巴,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他們,釘在十字架上。
兵士把耶穌帶到庭院裡面,即總督府內,把全隊叫齊,給耶穌穿上紫紅袍,編了一個茨冠給他戴上,開始向他致敬說:“猶太人的君王,萬歲!然後用一根蘆葦敲他的頭,向他吐唾沫,屈膝朝拜他。他們戲弄了耶穌之後,就給他脫去紫紅袍,給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然後帶他出去,把他釘在十字架上。
有一個基勒乃人西滿,是亞歷山大和魯富的父親,他從田間來,正路過那裡,他們就強迫他背耶穌的十字架。他們將耶穌帶到哥耳哥達地方,解說“髑髏”的地方,就拿沒藥調和的酒給他喝,耶穌卻沒有接受。他們就將他釘在十字架上,並把他的衣服分開,拈鬮,看「猶太人的君王。」與他一起還釘了兩個強盜:一個在他右邊,一個在他左邊。這就應驗了經上所說的:“他被列於叛逆之中。”
路過的人都侮辱他,搖著頭說:「哇!你這拆毀聖殿,三天內重建起來的,你從十字架上下來,救你自己罷!同樣,司祭長與經師也譏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默西亞,以色列的君王!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罷,叫我們看了好相信!連與他一起釘在十字架上的人也辱罵他。到了第六時辰,遍地昏黑,直到第九時辰。在第九時辰,耶穌大聲呼號說:「厄羅依,厄羅依,肋瑪,撒巴黑塔尼﹖」意思是:「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旁邊站著的人中有的聽見了,就說:「看,他呼喚厄里亞呢!有一個人就跑過去,把海綿浸滿了醋,綁在蘆葦上,遞給他喝,說:「等一等,我們看,是否厄里亞來將他卸下。」耶穌大喊一聲,就斷了氣。
聖所裡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

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斷了氣,就說:「這人真是天主子!
還有些婦女從遠處觀望,其中有瑪利亞瑪達肋納,次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瑪利亞及撒羅默。她們當耶穌在加里肋亞時,就跟隨了他,服事他;還有許多別的與耶穌同上耶路撒冷來的婦女。
到了傍晚,因為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天,來了一個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他是一位顯貴的議員,也是期待天國的人。他大膽地進見比拉多,要求耶穌的遺體。比拉多驚異耶穌已經死了,遂叫百夫長來,問他耶穌是否已死。既從百夫長口中得知了實情,就把屍體賜給了若瑟。若瑟買了殮布,把耶穌卸下來,用殮布裹好,把他安放在岩石中鑿成的墳墓裡;然後把一塊石頭滾到墳墓門口。那時,瑪利亞瑪達肋納和若瑟的母親瑪利亞,留心觀看安放耶穌的地方。

全部四位福音書作者都花了很大篇幅記載耶穌的受難和死亡。事件的基本事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表達方式和角度有些差異。每一位福音書的作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在細節、插曲和重點方面略有側重,同時也考慮到讀者對象、教理講授的目標和對本團體更有意義和更重要的方面。今天我們聽到的耶穌受難敘述是來於馬爾谷的記載,我們的釋義亦只限於某些特殊的。

 

第一個重要的元素是:耶穌對猶大出賣的吻沒有回應,以及在場的人中有一個動了暴力。 (谷14:46-49
其他福音書作者在談到這個情節時,記載耶穌「把劍收回去!(瑪26:52)。馬爾谷卻介紹耶穌沒有任何反抗,幾乎是被動地接受了一切,只是最後說:「一切都應驗了經上所記載的」(谷14:49
馬爾谷描繪了一位溫和、無助的耶穌,他沒有任何反抗,幾乎自動把自己交付給敵人。他這樣記載考慮到他的團體,為了在宗教迫害時加強基督徒的信德。天主聖父絲毫沒有給自己的獨生子留下任何特權,沒有讓他從不正義、背叛下逃脫,而是允許他像所有普通人一樣承受屈辱。而且他的門徒們也都要像他一樣承受虛偽、出賣、審訊和暴力。聖經裡提到很多義人都是這種的命運,他們常常成為惡人邪惡的犧牲品(詠37:1471:11。馬爾谷認為,伯多祿的行為不恰當,也沒有意義,故不值得耶穌出言責怪。他手提利劍,這與福音原則太遠,不值得一提。
像伯多祿這樣的門徒,以為靠暴力就可以解決不正義的問題,而事實上只能讓情況複雜化,最後不得不逃跑。誰使用暴力就會遠離耶穌,最後消失在黑暗中。
所有福音書作者都講述,宗徒們一看到耶穌不反抗,不爭鬥,也不讓他們搏鬥,大家就都逃跑了。只有馬爾谷記述了一個讓人好奇的細節:「一個年輕人跟隨他,赤身披著一塊麻布,人們也抓住了他;但他撇下麻布,赤著身子逃走了」(谷14:51 -52)。

這個細節確實好像不很重要,可能是作者自己插入的,是他自己當時的情況。事實上,教會傳統也認為這個少年就是馬爾谷本人。
這個「赤裸的年輕人的漫畫場景」再現,其實是作者意圖通過年輕人赤身裸體逃走,表達許多基督徒的冷淡行為,他們很容易對領受洗禮時的使命感到不再投入。為了跟隨耶穌,宗徒們被要求捨棄一切(谷10:28;現在,當他們意識到這旅程的目標是贈與生命,要放棄所有。這時,他們不再跟隨師傅,而逃跑了。馬爾谷暗示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很多基督徒身上。
福音書作者都提到,從開始時人們很熱情地接納了耶穌,但到後來人群逐漸脫離他,最後只剩下那十二人跟隨他。可是這些人在最關鍵的時刻也逃離了。只有馬爾谷強調了耶穌在他受難的時候是何等孤獨。其他幾部福音書總看到有些人陪伴在耶穌身邊,或者支持、幫助他。例如在革責瑪尼山園有天使(路22:43,在審判過程中有一個宗徒或者比拉多的妻子(若18:15;瑪27:19,一大群人和一組婦女跟隨耶穌上加爾瓦略山(路23:27-31,聖母、愛徒、幾位女性朋友和善盜(若19:25;路23:40)。
可是,在馬爾谷福音中,耶穌身邊沒有任何人。群眾拋棄了耶穌,而寧願留下巴拉巴;士兵嘲笑他、毆打他、侮辱他;過路人和各種首領們譏諷他。圍繞著他的,只有黑暗。只是在最後,在敘述了死亡之後,才用了一句話說:「還有幾個婦女,站在遠處觀望」(谷15:40-41
徹底的孤獨!耶穌經歷了焦慮和失敗感。他高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我?」(谷15:34)似乎讓人難以接受和理解,但是這表現了耶穌內心深處的悲痛。在死亡的時刻,他體驗了與不正義、謊言、壓迫進行的宗教與政治權力鬥爭的失敗經驗。
這個信息是馬爾谷希望提醒自己團體的基督徒,誰真誠投入於自己的信仰,應該知道,在關鍵的時刻,他會是孤獨的 ,可能被朋友出賣,被家人拒絕,甚至感覺到被天主拋棄,最後會自問是不是值得承受這麼大的痛苦,結果落得慘敗。在那個時候可以向天主呼求,但是,為了不至於陷入失望的深淵,他會與耶穌一起呼喊。只有到那時,我們痛苦的焦慮才會得到回答。

馬爾谷講述的耶穌受難史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強調耶穌面對死亡的極人性化表現。只有馬爾谷提到,在橄欖山園,耶穌意識到人們正在尋找他,要把他置於死地,他「開始驚懼恐怖」14:33。其他幾位福音書作者都避免表現一個膽小的耶穌,幾乎被恐怖壓倒;他們只是說耶穌很疲憊,但是仍然能夠控制自己。
歷史充滿了英雄,他們面對死亡的寧靜和無視痛苦,但耶穌不在這些人中間。耶穌哭了,他害怕,他渴望有人理解他,在他生命面臨最痛苦的選擇時刻,他希望有人能夠陪伴他。
馬爾谷的敘述給我們很多安慰。面對這樣的耶穌,一個普通人,而不是超人,我們痛苦中的伙伴,像我們一樣為了服從天主聖父而經歷了艱難和痛苦,我們感覺到有勇氣跟隨他。
在馬爾谷的耶穌受難史中,耶穌一直是沉默的。宗教權威問他是不是默西亞,彼拉多問他是不是王,耶穌的回答都簡單至極:「是,我是」(谷14:6215:2,再沒有別的話。在整個受審期間,他沒有講一個字。面對侮辱、挑釁、謊言,他一概保持沉默,沒有任何回答(谷14:6115:4-5。他知道那些要置他於死地的人們知道他是無辜的,他也知道敵人已經決定要處死他,不值得降低自己的身份與他們處於同一水平,去作無謂的爭論。
有一種沉默是因為脆弱,缺乏勇氣:他們沒有勇氣指出不正義,因為擔心失掉朋友,讓自己陷入某種麻煩或對抗那些人。也有另一種沉默:那是堅強的靈魂的力量,他們面對挑釁不對抗、面對傲慢不理睬、面對侮辱和誹謗仍然沉靜。這是高貴的沉默,他堅信自己的忠誠和正直,他知道自己為之奮鬥的正義終將會勝利。
基督徒不應是膽小投降的人,他們為了戰勝邪惡而奮鬥,為了真理和正義而努力;但是他們也要學他們的老師一樣,有力量保持沉默,拒絕與敵人採用不正當的手段:誹謗、謊言、暴力對抗。基督徒不害怕失敗,不擔心敵人的勝利,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勝利是短暫的。
只有馬爾谷,講述耶穌向天主聖父祈禱時,同時引用了耶穌的原話阿拉美語:阿爸,父啊! (谷14:36
阿爸,有很多含義,我們現在一般家庭的孩子也這樣稱呼自己的父親。猶太辣   說:「當一個孩子開始品嚐小麥,可以斷奶的時候,學習叫爸爸和媽媽」。成年人都不會用這個稱呼,不過當父親年老了,成了爺爺,需要幫助和照顧的時候,孩子又會這樣稱呼他。「阿爸」,是一個表達信託和溫柔的詞彙。

在全部福音書中,「阿爸」這個稱呼只出現在這裡。耶穌在他自己生命最痛苦的時候用了這個稱呼,他請求過天主聖父免去他這個苦難,現在他把自己完全交託在聖父手中。
作者邀請我們不要懷疑,不論看來是多麼荒謬的情況下,都要堅信天主聖父的愛,牢記祂是父親。
馬爾谷敘述耶穌受難史的高峰是站在十字架下的百夫長的信仰宣誓。「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斷了氣,就說:『這人真是天主子!(谷15:39
自從一開始,馬爾谷福音就記載群眾和門徒們都不斷地詢問耶穌是誰(谷1:274:416:2-314-15),可是沒有任何人明白他的真實身份。當有人喊他是默西亞的時候,他馬上保持沉默,而且不許別人講(谷1:443:12)。他的身份要保密到最後,因為只有在他死亡和復活後,人們才可能理解他的真實身份。
現在讓我們驚奇的是,發現和歡呼耶穌是「天主子」的人不是宗徒中的一個,也不是門徒們,而是一個異邦人。出自一個陌生人,一個羅馬士兵的口宣告了這個稱呼,這也將是初期基督徒對耶穌信仰的宣誓。這個稱呼的簡單讓人吃驚。
讓這位羅馬士兵睜開眼睛看到事實,認出被判處十字架酷刑的耶穌是「天主子」的原因,不是地震,不是太陽失光,或者其它奇蹟,而是耶穌死去的方式。是他聲嘶力竭的呼喚,那是義人的呼喊。聖詠中也談到(詠22:36:25)。
他曾平息風浪,治癒病人,增餅,都沒有被認出他的真實身份;只是在他交出自己生命的時候,有人認出了他是誰。他以愛塑造的生命奇蹟,打開了百夫長的眼睛。
在這個背景中,聖殿帳幕「自上而下,一分為二」的含義明朗了(谷15:38)。它不是告訴我們一個訊息,分割開聖殿和至聖所的帳幕(出26:33)不是靠什麼奇蹟割裂的,如同耶穌洗禮的時候,天並不是物理性的裂開。
馬爾谷在講述一個更大的奇蹟:一個靈性精神上的奇蹟。在耶穌公開生活開始的時候,天「裂開了」,也就是天地之間,天主的家與人類的家之間建立了和平、共融與溝通。現在,耶穌至高的愛摧毀了存在於人間的一切障礙。
在至聖所,那裡被認為是天主的家,只有大司祭才可以進入;一年一次,在贖罪節的隆重慶典中。現在,每一個人,不論是猶太人還是異邦人,像這位百夫長,都可以自由出入至聖所,因為那是我們的父親的家。天主不能再被人們誤解為遙遠的,不能接近的。今天即使是大罪人也可以滿懷信心地靠近天主,因為我們是祂的兒女。
耶穌去世後,所有傳福音的人都進入了現場,他是議會成員之一,他向比拉多准許他埋葬被釘十字架的那一位。 但是,只有馬爾谷指出他以一個勇敢的姿態出現(15:43)。 當人群歡呼他時,宣布自己為耶穌的門徒很容易,但是在判決他死刑的權威前,要作他的朋友,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對馬爾谷來說,阿黎瑪特雅人若瑟是提醒那些沒有勇氣相信自己的信仰,為基督教導的道德價值感到慚愧的反復無常,機會主義,軟弱的門徒,並且為了避免麻煩或者不被嘲笑 ,他們很容易適應當前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