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8

將臨期與聖誕節 丙年


為了使人認識並在各處傳揚認識基督的芬芳(格後214),教會將一年分成幾部分,稱之為禮儀年。每個節期都慶祝一個重要的節日。
這樣禮儀年就是輪流不斷地去慶祝幾個重要的節日。它的目的是使我們可以默想基督不同的面貌,認識祂奧跡。教會在一年的週期內,發揮基督的全部奧跡,從降孕,誕生,直到升天,聖神降臨,以至期待光榮的希望,及主的再來(教會禮儀憲章 102)。

誕節與將臨期
      世俗年份以元月一號開始,但是教會禮儀年卻以每年將臨期的第一主日開始。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個事件的開始,總是以一個人的生命形成開始為計算的時間,以這個人的出生為標準。
其實在教會初期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在第一世紀,除了在每個星期日慶祝基督的復活外,沒有別的節日。直到君士坦丁堡皇帝時,一周的第一天被稱為「太陽的日子」,這一天並且是工作的日子。基督徒們聚在一起是為了聆聽上主的話語,一起擘餅,一起分享食物。然後所有人回到自已的家裡,並約好下個星期日再聚會。
過了不久後,教會覺得有必要在一年中有一天去默想基督在世生活的最精彩部分:為此而確定了逾越節。在第二世紀中葉,這個節日在基督徒團體中流行開了。但是如果只用一天來慶祝基督的復活似乎不足夠,他們想使這樣的喜樂得以延長直到七個星期,也就是直到五旬節。

聖誕節在基督徒日曆中是較晚慶祝的節日。直到354年才確定1225號以此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當然這沒有在納匝肋找到了任何有關耶穌誕生的戶籍資料—故此我們並不知道耶穌誕生的具體的年份與日期。這樣的選擇,是因為羅馬人在這天慶祝冬至與春天臨近的日子。這是一個以無法抑制的喜悅慶祝的節日,因為太陽又重新開始照耀它的光芒。
  在教會初期,教會採用了外邦人的禮儀風俗。基督徒放棄慶祝羅馬人的農神節,而將之改變其名字與慶祝的意義,將之放在耶穌身上,稱之為「使旭日由高天向我們照耀」。他們說:「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並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路179)。而衪是進入並普照世人的真光(若19),是那顆明亮的晨星(默2216)。

藝術家在羅馬製作的第一個基督徒馬賽克 在梵蒂岡的墓地中的朱利葉陵墓 (公元前250年)在太陽的戰車上描繪了基督。
在公元後660年,基督徒認為必須要用一段時間去準備聖誕節。這樣就出現了在聖誕節之前用四個星期日準備,並決定以第一個星期日為一年禮儀年的開始。因此,教會的新年是在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


「將臨期」的意義
       外邦人「將臨」是指他們的神即將要來臨。在一年的某一天,他們將他們所信的神的雕像供奉出來,並確信他們的神臨在於他們中間,準備祝福他們,並賜予所有的各種所需。「將臨」這個詞也用於一位國王即將來視察一個城市,或者是國王登基的日子。
督徒也採用這做法,他們的天主來到世上,在耶穌身上顯示出來。 然而,他們將「將臨」一詞保留到再來時的準備時期。
現在也許有人會問,耶穌不是已經來了嗎?為什麼要準備,好像衪還要來一次。
聖誕節是慶祝耶穌的生日,將臨期是準備耶穌的來臨。跟隨外邦人的做法,我們要準備自己去慶祝「旭日光照」的節日。

上主道路不是我們的道路
當某人等待另一位時,可以並沒有遇到。這是因為可能是地方或時間發生錯誤。這樣也可以有發生在人與天主相遇時。天主在人類歷史中已經來臨過很多次,並向人顯示在哪裡可以遇到衪。也許是我們理解錯誤,因此在我們所等待的地方並沒有遇到衪。
現在讓我們列舉幾個我們所等待的地方:當我們生病時,希望衪可以再給予我們健康在遇到經濟困難時,希望祂可以幫助我們;在感到孤獨時,希望祂可以使我們與自己所喜愛的人相遇,並重建彼此的關係;在失敗的時候,祂可以幫助重新開始,並獲得成功;在不義的事情中,看到我們所應有權利;在年老時可以恢復體力與精力,像年輕時的盛氣。我們常常不斷祈禱,尋找我們痛苦的解決方法,希望天主可以介入我們的計畫,希望與天主來往而從不失約。我們失落時,希望可以找到方向,而天主好像沒有出現。祂讓我們失望,取代我們,甚至使我們感到迷惑。
奧斯威辛集中營,在聖誕節那天,一群婦女被送進一間毒氣的房間裡。她們試圖逃跑,卻被殺害了。在這樣的一個悲劇性的事件前,一位猶太經師的兒子這樣呼喊說:「天主,向他們顯示祢的權能,所有一切都是反對祢的。」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然後那位青年驚呼:「天主並不存在」。
我們請求天主顯示自己的力量,而衪卻被釘在十字架上。與天主預約好像並不是件簡單的事,要明白天主來臨的方式,時間與目標。而我們自己也要醒悟,時刻注意,證實我們的希望並要明白我們所等待的是否與天主所提供給我們是否相吻合。
當大地還是一片混沌的時候,天主帶了衪的光明(創112)。在亞巴郎感到絕望的時候,天主與他立約,並許諾他的後裔要多像天上的星辰與海邊的沙粒(創15)。萬籟俱寂,黑夜已奔馳一半路程時(智 1814),天主眷顧了自己的子民並將他們從奴隸中解救出來。
衪來是為照亮我們心靈的黑夜:來尋找失落的與處在痛苦中的人、被邊緣化與失去希望的、受到恥笑與被人捨棄的,並將人帶往平安的境界。尤其是要將我們從各種偶像崇拜中釋放出來,就是那些受造物雖然沒有感覺與知覺,而我們卻將之事奉為神靈:財富,成功,健康,子女,學問,友誼等。
這些阻礙我們生活:使人產生妄想,對人提出過多要求,限制人的行為,使人失去生命的活力與氣息。使人痛苦並與人掙鬥,但是我們卻對這些產生濃厚興趣與甘心情願做它們的奴隸。耶穌來是為了釋放我們,但是先要有所準備與等待衪,並走衪所走過的道路。


帶來希望的真先知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s  
   在統治世界及人類罪惡的巨大能力前低頭與投降,為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誘惑。 那些悲觀的先知們這樣說:「沒有必要努力,什麼也不會改變。沒有什麼值得做,邪惡的勢力太強大了。饑荒,戰爭,不義,仇恨仍時常存在。」
   不要聆聽他們。誰如果像保祿一樣,懷有基督的心願(格前216),用一個不同的眼光看待一切,發現新的世界正在來臨,並懷著樂觀的心態向所有人宣布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即要發生,你們不知道嗎(依4319)?
      失敗,疾病與貧窮,軟弱與不忠信時常陪伴著我們。我們也不能除掉身上的各種缺點與不良習慣。無節制與無規律的痛苦時常統治我們,我們被迫要去接受那些沉重的充滿各種陰謀的重擔與虛偽的謙虛。害怕,譏諷,後悔,不幸使人無能力露出笑容。我們還可以重獲對自己及他人的信心嗎?是否有人可以給人帶來希望,勇氣與和平呢?
      沒有上主不能釋放的奴隸,也沒有上主不能寬恕的罪過。衪所希望的唯一就是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狀況,並像聖詠》作者一樣向衪祈禱說:「上主、我從深淵向你呼救。」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確信:上主必將向人顯示自己所做的善。」
   Commentary with Voice-over in English by Fr. Alberto Rossa 

 讀經一  331416

 14 看,時日將到──上主的斷語──我要實踐我對以色列家和猶大家預許賜福的諾言。
15 在那些日子裡,在那時期內,我必由達味出生一正義的苗芽,在地上執行公道和正義;16 在那時日裡,猶大必獲救,耶路撒冷必居享安寧,人用以稱呼她的名字將是「上主是我們的正義」。

要重建房屋,當人們仍然看到前一個熏蒸劑的餘燼需要非凡的精神力量時,還有的是如果一個人已經多年來的進步,而並沒有刺激未來前景的支持,那麼失望和絕望導致熱情減退,及會出現難以克服的困難
當先知開始宣講這段話的時候,以色列所處的環境,與那些面對著自己的家園被欺毀,只留下一堆廢墟時所懷的心情一樣。
 一群從巴比倫返回家園的人,所看到自己的城市被毀。被毀的家園成了豺狼的巢穴(耶1022)。環視周圍,除了看到象徵死亡與毀滅的標記外,沒有找到別的東西存在。
 現在開始重建家園,但是其進度卻相當緩慢。在每人心中都產生一種黑暗的心情與想法,就是在看到新城建立起來之前,我們就會閉上眼睛與我們的祖先同眠。於是彼此問道說:為什麼我們會受到如此嚴重的災禍。是不是天主永遠捨棄我們了?是不是天主忘記了對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和達味的許諾?
 先知對這群失去信心與希望的人宣佈了一個希望的未來:因著他們的不忠信才要承受了如此的災禍,但是不能阻止上主實現自已的許諾,因為衪是始終忠信的(14節)。先知說,天主的計畫正在實現,將有一天,從達味的家室中,將會產生一顆嫩芽,衪要執行正義與公正(15節)。
如果天主的正義與審判像是在法庭上的申辯一樣,那麼以色列人就沒有必要等待天主的審判。但是天主不是來為宣判衪的審判,而是為實現正義而來,天主的正義就在於人的參與,將人帶向救恩的道路上。
為耶路撒冷改名象徵著天主的工作的成功。這個被所有人所希望的城市,將被稱為「上主是我們的正」,意思是,上主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正義(16節)。
先知的許諾喚醒了很多人的希望,並期待著天主奇跡般的介入,希望天主可以立在這座被毀的城市門口。但是卻使他們感到蒙羞,因為城市的重建工作非常緩慢,並需要太多的犧牲與辛勞。
很長時間過去後,天主的許諾才實現。但是天主卻對自己的許諾始終是忠信的。
由天主所許諾的達味的新苗,正如我們今日所知道的,天主已經派遣 納匝肋人耶穌— 到世上來,在衪身上開始了正義與和平的王國。可是還是一顆很小的樹苗,還在成長,需要人的委身及協作。
 在困難面前失去信心與勇氣,並向困難投降,對自己與別人缺少容忍與接納,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別人,並認為這種改變可以是立竿見影的,如果是這樣想,就說明還沒有認識與理解天國成長的步伐了。
 真正的先知是幫助人去發現新世界正在實現的標記的人,給人帶來希望與信心的人。邪惡的王國沒有未來與希望,即使面對著毫無希望的情況,也會指出充滿希望的道路,可以帶來一個在世人眼中永遠無法毀滅的生命之路。

 讀經二 得前 31242 

 312 願主使你們彼此間的愛情,和對眾人的愛情增長滿溢,就像我們對你們所有的愛情,13 好堅固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同衪的眾聖者來臨時,於天主我們的父前,在聖德上無可指摘。
 4:1 此外,弟兄們,我們在主耶穌內還請求和勸勉你們:你們既由我們學會了應怎樣行事,為中悅天主,你們就該怎樣行事,還要更向前邁進。2 你們原來知道:我們因主耶穌給了你們什麼誡命。

 選用這段經文,作為將臨期第一主日的第二篇讀經的目的,是因為在這篇讀經中出現「耶穌基督同衪的眾聖者來臨」(得前313),並告訴我們怎樣準備耶穌的來臨。

    保祿對得撒洛尼的基督徒團體說,他們都非常聖善,但他祈求上主使他們在對兄弟間彼此的愛中成長(12節),他說這是朝向成聖的道路,並且是唯一保持醒悟等待基督來臨的道路。
     宗徒的話語對今日的基督徒準備迎接上主也有益,也許彼此的關係已經相當稱心如意,但是卻總可以有改善的空間。也許彼此間還有些需要澄清的誤會,還有需要化解的矛盾,更有需要彼此消除的緊張狀態。保祿叮囑得撒洛尼的信友們,兄弟間彼此的愛德服務,對所有人的愛情服務是任何虔誠的奉獻都不能代替的。正是這樣的方法去準備聖誕節。

福音  2125283436

25 在日月星辰上,將有異兆出現;在地上,萬國要因海洋波濤的怒號而驚惶失措。26 眾人要因恐懼,等待即將臨於天下的事而昏絕,因為諸天的萬象將要動搖。27 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威能及莫大光榮乘雲降來。28 這些事開始發生時,你們應當挺起身來,抬起你們的頭,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
34 你們應當謹慎,免得你們的心為宴飲沉醉,及人生的掛慮所累時,那意想不到的日子臨於你們,35 因為那日子有如羅網,臨于全地面的一切居民。36 所以你們應當時時醒寤祈禱,為使你們能逃脫即將發生的這一切事,並能立於人子之前。」


在今日福音中可以看到很多清楚的有關世界末日充滿可怕與悲劇性的敘述,有人想耶穌是不是提前給予一些有關世界末日的資訊呢?

 這樣解釋的人真不少。不僅那些充滿各種幻想主義的基要派主義者,而且在過去教會內也有不少的人這樣寫詩。
   在福音中敘述了那些令人可怕的象徵:太陽,月亮與星星的標記,天上的能力要介入世上,在地上也有可怕的事情發生,在海上有波濤的怒號使人驚惶失措。使人覺得這就是世界末日來臨前的標記,好像天上的天使要用號角喚醒所有生者與死者。在天上,耶穌審判者借著雲彩降來。是一位嚴厲的審判官(很難想像是不同的一位,瞭解人類的歷史),要來向人類施行不可更改的審判。
     在今日這種可怕世界末日的宣佈實際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可能會引起某人的心理反應,而使那些不信的人認為是笑話,因為尋求其中的理由與原因。
     如果耶穌的目標是為了使人害怕,那麼耶穌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耶穌並不想引起人的害怕與膽怯,而是相反的目的。衪是要將人從害怕中釋放出來,將人帶向喜樂,使人獲得希望。我們慢慢會發現:衪不是在宣佈威脅,而是向人宣佈一個喜悅的事件。
     現在我們尋求這段難以理解的經文的意義。因為它不是採用我們的語言在敘述。
     為了描述天主的干預,世界的改變,一個根本的變化,--聖經中常常用一些引人入迷的圖像來形容:就是所謂的「末世的圖像」。在耶穌的時代這種語言很受那些宣講者們所喜愛。
首先要注意的是,福音所敘述的現象(太陽,月亮,星辰,天主的能力,海洋)這些都是在天主創世時就出現了。
《創世紀用以下的話開始: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創12)。沒有任何的光明,生命的形式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混亂的與黑暗的,直到天主用衪的話語介入才有了光明;然後才開始出現太陽,月亮與星星,要它們指示白天,黑夜與季節的任務。

  在古代認為「海」就是邪惡的象徵,它侵略大地,海水洶湧如出母胎時,是誰用門將海關閉﹖是我用雲彩作海的衣裳,用濃霧作海的繈褓。是我給海劃定了界限,設立了門和閂,並下令說:「你到此為止,不得越過;你的狂潮到此為止(約38811)。」
這樣,就由無序到有序,使大地成為適合人類居住,動物繁殖與植物成長的環境。
 在今日福音中卻描述一個相反的運動:描寫回到創世之初時的那種無序。維持宇宙秩序的力量被戰勝了,重新回到混亂的狀態,在創世之前的那種無序與黑暗重現。
耶穌採用這種末世的圖像,並不是在講天體的爆炸,星辰相撞所帶來的災害,而是講今日所發生的一切。我們的世界變得不再適合居住與生活:濫用權力與不義,被仇恨所統治,暴力與戰爭,不人道的待遇,人類的自然環境被過度的採伐所破壞,時間與季節的變化不再有規律。
  充滿憂傷的人便問道: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人類就這樣結束呢?
      這就是人類的害怕。在不可戰勝的惡勢力前,人類只知道感到害怕,正如今日福音所說的一樣:眾人要因恐懼,等待即將臨於天下的事而昏絕,因為諸天的萬象將要動搖(26節)。這種害怕是因為人類拒絕所有的自然規律,不再看重神聖的價值與尊嚴,並失掉了所有的倫理行為所引起來的。那麼,人類的歷史是不是要向著不可抗拒的災禍走去呢?


     耶穌保證說,不是的(這就是今日福音的中心意思),而是朝向一個新的創造方向前進。當然發現了由罪惡所造成的無序的標記,卻等待著人子帶著光榮與能力而來。衪要使無序混亂的世界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將有一個新世界將出現(27節)。
               耶穌想警告我們面對邪惡時恐懼和灰心的危險 他邀請我們敞開希望的心扉不公正,惡意,自私,傲慢主宰的世界已經結束,一個新的已經出現了。
     在等待時可以做什麼呢(28節)。
     雖然無序仍然存在並令人害怕,但門徒們卻沒有崩潰。他們不會像別處在痛苦與憂傷中的人,在邪惡前驚惶失措。而是挺起身,抬起頭。並不是幻想天主奇妙的干預,也不幻想一種不切實際的希望,好像一切事情都會改變,好像一切都是預備好了似的。正如在創世之初一樣,新世界可以在任何的一種無序與混亂中出現,重要的是讓天主的話語來工作。
    我們看到很多人的人生道路在走彎路,被痛苦與不幸,害怕所折磨,自己也變得麻木了。他們沒有勇氣抬起頭,因為他們失掉了所有的希望:丈夫離棄了妻子,父母因為子女錯誤的選擇而被嘲笑,因為同伴的嫉妒而失去了自己的才能,暴力與仇恨的受害者,對權力充滿欲望的人….
     今日福音邀請所有人要「抬起頭」。天主可以從無序與混亂中使一個嶄新與奇妙的世界出現。這個在片刻間更新的世界同時也允許天主在我們的生命中實現自己來臨的計畫。
     在面對邪惡的勢力時,常常覺得未來是美好的,另外感到失去信心,就是逃避邪惡的危險,尋找權宜之計,尋找假的解決之道(3435節)。
     路加也許親眼看到了自己團體中一些人的荒唐行為,於是很直截了當的指出來。他首先強調的就是暴飲暴食,酗酒。這些是驕奢淫逸,回避問題,放蕩行為的象徵。希望借此,我們可以在失敗與嘲笑中尋找到自我安定的辦法,這樣的行為不是「羅網」(35節)。很多人都陷入了這張「羅網」中,被它所纏住,而再也沒有機會與生活的主相遇。
      怎樣保持醒悟,隨時準備在上主來臨的地方與時間與主相遇呢?我們很容易受到外在的欺騙與被外在的假像所迷惑,認為上主不會來到某些地方(如我們不良的習慣,我們喜愛這個世界的財富的心,在我們心中想為王的時候)。
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保持醒悟:祈禱吧(36節)。耶穌強調,祈禱有兩種作用,給予力量使之能逃脫即將發生的這一切事,並能立於人子之前(36節),就是使我們用天主的眼光看待所發生的一切,使我們不致於害怕。沒有什麼可以使人感到害怕的,因為我們知道接納任何一個時刻:高興,憂傷,在悲劇性的事件時也一樣。上主要來使我們成長,使人成熟,與衪靠近。
 祈禱使人能立於人子前,就是充滿希望與不害怕的等待人子的來臨。使人準備接納衪,並與衪一起朝著自由之地邁進,那裡是衪想將人帶去的地方。祈禱使人從這個世界腐朽的思想中解放出來,使人體會與品嘗天主對世界的審判和與人接近的喜樂。 

Thursday, November 22, 2018

基督君王 被打擊者的勝利


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

Commentary by Fr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s
「那時,比拉多命人把耶穌帶去鞭打了。然後兵士們用荊棘編了個茨冠,放在他頭上,給他披上一件紫紅袍,來到他跟前說:『猶太人的君王,萬歲!』並給他耳光」(若19:1-3)。
耶穌為什麼不反抗呢?大司祭的僕人打他的時候,他為什麼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呢?(若18:23
模仿君王登基的遊戲在古代很流行。囚徒在被處決前幾天也有時被穿上君王衣服,當做君王戲弄。耶穌也曾經被這樣的虐待。
若望福音中詳細記載了這種君王登基遊戲的細節:冠冕、紫色外氅、歡呼聲。
耶穌接受了這種惡意的作弄,他希望借此以更明確的方式,表示他對在這個世界渴望權力、尋找榮耀是怎樣的態度。為了獲得榮譽和鞠躬而渴望坐在寶座上對他來說是一場鬧劇,但不幸地,人們卻普遍熱衷這種怪誕的喜劇。
在審判的結尾部分(若19:12-16),比拉多把耶穌帶到外面,讓他坐在一個高臺上。那是中午,太陽當空直照,面對廣場上所有的人,指著被戴上荊棘冠冕、披著紫色外氅的耶穌,大聲宣告:「看!你們的君王。」那是登基時刻,是引見新王國-天主之國的君王的時刻。
對於猶太人來說,比拉多這個引見是荒和具挑釁性的。他們瘋狂地憤怒反對耶穌:「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若19:15)。一個君王如此不被接納,甚至不想看到,真是出乎意料。
耶穌在那裡,在高處,所有的人都能夠看到他,燦爛的陽光包融著他,閃耀著最輝煌的光芒。他沉默不語,一句話都不說,因為該說的他都說了。他只是期待著每一個人做出自己的選擇。
可以選擇這個世界的偉大和王權,或者選擇跟隨他,拋棄一切財富,為了愛寧可失敗。一個生命的成敗,是決定於人的選擇。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誰像他一樣為兄弟姐妹服務,將與他一起為王。」
 Voice over in English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達7:13-14

我仍在夜間的神視中觀望;看見一位相似人子者,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走向萬古常存者,遂即被引到他面前。他便賜給似人子者統治權、尊榮和國度,各民族、各邦國及各異語人民都要侍奉他;他的王權是永遠的王權,永存不替,他的國度永不滅亡。

今天讀經的兩小節選自兩段奇特的夜間神視。古代中東人民認為海洋代表仇視和混亂,在那裡,升起四隻巨獸:獅子、熊、豹子和第四個獸,它非常可怕,極其兇猛,有巨大的鐵牙,十隻角。(達7:2-8

語言和圖像都是默示錄風格, 需要了解人們歷史的參考和暗示。
四大野獸的象徵意義由作者自己解釋(達7:17-27)。它們代表四個大帝國,都曾經壓迫天主的選民。獅子代表嗜血的巴比倫,是被詛咒的帝國;熊代表粗暴好鬥的瑪待民族;四隻頭的豹子指到處掠奪的波斯人;第四只野獸最可怕,指大亞歷山大王國及其繼承者,尤其是安提約古四世,他殘酷迫害遵守天主法律的聖徒們。安提約古四世掌握權力的時候正是達尼爾書寫成的時候。
以色列的歷史一直是對弱者的殘酷和無情的統治。殘忍的大帝國侵犯各民族的權利,像野獸一樣殘暴和蹂躪人民。
世界歷史難道永遠是傲慢的統治者借他們的神祇之力,肆無忌憚、為非作歹的犧牲品嗎?天主對他的人民飽受壓迫無動於衷嗎?
神視者又被啟示了另一個壯觀的場景:天上放置了一尊寶座,出現了一位萬古常存者,那是天主。祂坐在寶座上,開始審判:野獸被剝奪了權力,並且被殺死,剁成碎塊,扔入烈火。(達7:9-12)然後發生了什麼呢?
這時到了我們今天讀經的場景。達尼爾繼續神視:「我仍在夜間的神視中觀望;看見一位相似人子者,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走向萬古常存者。」天主,萬古常存者, 把權力、榮耀和王國都贈送給人子。
人子,是希伯來語用法,意義很簡單,就是「人」。在許多動物之後,終於出現了一個人。人是天主的肖像,他的職責是管理和統治動物。(創1:28;詠8:7-9)這個人子是誰呢?代表什麼人呢?
他不是來自海洋,與那四隻野獸不同;他是來於天空,來於天主。達尼爾書作者可能並不是把這個人子形象與某一個具體的人聯繫,而是指以色列民族。在安提約古四世殘酷的迫害之後,從天主那裡得到一個永恆的王國,再不會消失的王國。他們再不會受壓迫和欺淩,因為他們的君王有一顆人心。
作者在安提約古四世時代(前167-164)寫這篇預言,是為了鼓勵和安慰苦難中的以色列人民,給予他們希望。迫害正在接近尾聲,不多幾年後,天主要把世界的統治權賦予以色列。
這個預言什麼時候實現呢?
二、三年之後以色列實際上就獲得了政治自由。這是「人子」的國度來臨了嗎?
像所有的權力擁有者一樣,一旦把權力和統治當做目標,即使是新的解放者,比如馬加伯,也會很快轉變成為壓迫者和人民的剝削者。
預言只能實現在耶穌身上,為聖者的國度揭幕的這位「人子」(谷14:62)。在基督之前的所有王國都是建立在同樣的殘忍原則之上:競爭。強者壓迫弱者,富人欺凌窮人,有能力的人讓能力小的人服侍。新統治者代替前面的,並沒有為人民帶來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更加糟糕,因為思想和感覺沒有任何變化,都是貪婪、殘暴和壓迫。
耶穌,中斷了,永遠中斷了這種野蠻王國的交替,他徹底顛倒了價值觀,不是把權力放在高峰,而是服務。他引入了一個新標準,那是人心,與野獸殘忍的心相反。
辣彼講述說,在一個昏暗的夜裡,一個人點亮了一盞蠟燭,但是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這個人又點了第二次、第三次,也都被吹滅了。這時,人說:我還是等候太陽升起來吧。同樣,以色列人民曾經從埃及獲得解放,但是他們的自由又被巴比倫人吹熄,再次獲救後又馬上受到瑪待人壓迫,隨後是波斯人和希臘人。這時他們只能說:我們期待太陽升起來,默西亞王國來臨。
猶太人至今仍然在期待這個太陽。我們也期待,因為太陽雖然已經升起來,但是還沒有完全照亮世界。納匝肋耶穌,他的王國:像黎明的曙光,越來越明亮,直至成日中。」(箴4:18

讀經二  (默1:5-8

            耶穌基督是忠實的見證,死者中的首生者,和地上萬王的元首;
他愛我們,用他的血把我們從我們的罪惡中解放;
他使我們成為司祭的國度,侍奉他的天主聖父;
願光榮與權能歸於他,直到萬世萬代。阿們。
看,他乘著雲彩降來,眾目都要瞻望他,
連那些刺透了他的人,也要瞻望他,
地上的各種族都要哀悼他。
的確這樣。阿們。
「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這樣說。

在派特摩海島,愛琴海上一個小島,一位被流放的基督徒,「因為天主的話,並為給耶穌作證」(默1:9),給小亞細亞七個教會寫了這封信,以鼓勵他們的信仰,那裡正在遭受多米仙皇帝發動的殘酷迫害。
今天的讀經來自七封書信的序言,屬於默示錄全書的第一部分,以對耶穌的認識開始,賦予他四個非常有意義的頭銜:基督、忠誠的見證人、死者中的長子、地上萬王的元首。(5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的是最後一個稱銜:地上萬王的元首;因為他邀請我們以新眼光看待世界歷史。所有的人都把羅馬皇帝看做是掌握各民族命運的主宰,他權威無限,自稱為神,他的塑像遍佈羅馬帝國各地。但是,世界的命運不是掌握在他手中:他屬於另一個君王,那是基督,天主聖父把任何人不能摧毀的王國交付給了他。
一個帝國的影響,首先看他的領土有多大。可是基督的王國不佔有任何地理空間,不是建立在武裝力量之上。這個王國的人民,既不是士兵,也不是奴隸,也不是臣屬,而是司祭,他們被召叫,為了天主的光榮奉獻他們的生命,也就是實踐愛的工程。這是他們從君王那裡獲得的唯一等級。所有領受洗禮的人,都是基督的司祭。

他們所完成的每一個慷慨行為,都是司祭職務的實踐。當他們因為忠誠福音而遭受迫害時,那是奉獻給天主的最好祭品,因為這是對那些不正義地迫害他們、殺害他們的劊子手,所付出的大愛。
作者邀請小亞細亞的基督徒團體,從迫害中振作起來,抬頭觀望正在來臨的上主(7)。他的勝利必將來臨,每一個人都將看到,他的凱旋不像普通人所期望的那樣侮辱他的敵人,也不處罰戰敗的人,他的勝利將是皈依人心。所有的人都將認識到自己的罪過,所有的人都將投入他的愛。這是他唯一的勝利,是基督徒團體唯一需要期待的。
讀經結尾的部分(8),天主為默示錄作者的神視簽字蓋印。自我介紹為:起始和終結。希臘文字母中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在希臘文化中用來表示聖經中所說的:「我是元始,我是終末,在我以外沒有別的神。」(依44:6)世界的歷史是一個中間階段,起於天主,歸於天主。基督徒雖然經受了巨大的,幾乎無法承受的苦難,但是羅馬皇帝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插曲。

福音 (若18:33-37

那時比拉多對耶穌說:「你是猶太的君王嗎?
比拉多答說:「莫非我是個猶太人?你的民族和司祭長把你交付給我,你作了什麼?」
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假使我的國屬於這世界,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
於是比拉多對他說:「那麼,你就是君王了?」
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

在耶路撒冷城的最高處,曾經是大黑落德王的宮殿,比拉多拿來做了他的行宮。在那裡,希伯來逾越節前守夜禮的黎明,猶太人把耶穌帶來了,他們控告他是一個罪犯。在行宮的內部,展開了今天我們聽到的讀經中的話。這位總督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中,第一個最敏感的問題:「你是猶太王嗎?」
公元前六十三年,龐培征服耶路撒冷,把猶太納入羅馬統治權下,人們在會堂裡開始誦念一首新聖詠,那是一位辣彼在聖經啟發下寫作的:「上主,你是我們的君王。我們天主的王權永遠統治萬國列邦。你選擇了達味作為以色列的君王,你曾經發誓他的王權在你面前永遠興盛。現在,因為我們的罪過,罪人們開始反擊我們。看啊,主,達味之子在興起,在你所選定的時間,統治以色列」(詠17)。
這是對異邦統治的絕對拒絕。
自從公元前四世紀黑落德死後,推翻羅馬政權不切實際的努力已經開始了。在佩雷亞,西滿,一個宮廷奴隸領導了起義,燒毀耶里哥城的宮殿,然後把戰火燒遍整個巴勒斯坦。猶太,在一位身材巨大的牧人阿提熱領導下,給羅馬士兵造成重創。公元六年,人口登記的時候,加里肋亞人猶大煽動人們拒絕給凱撒納稅,數百人跟隨。所有這些起義都以流血失敗告終。自從公元六年到三十六年,猶太在羅馬統治下享受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將近公元四十年的時候,羅馬總督腐敗殘忍,導致熱誠派掀起新革命。

即使在比拉多統治比較平靜的時期(西元26-36),民族主義和重建達味王朝的嘗試仍然是非常危險的。
比拉多與耶穌的對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羅馬總督的第一個問題:「你是猶太王嗎?」直接針對猶太人對耶穌的指控。可是羅馬總督面對這個手無寸鐵,孤身一人,沒有軍隊,甚至被他自己的朋友拋棄、被大司祭的僕人扇耳光的人,很迷惑。他似乎不是那種危及羅馬權威的人。
耶穌以一個反問回答他,讓這位羅馬總督自己負起責任。「這話是你由自己說的,或是別人論我而對你說的?」也就是說:你有什麼理由認為我是一個煽動戰爭的人嗎?你沒有聽說當我的一個門徒使劍動武的時候,我是怎麼樣反應的嗎?(若18:10-11
比拉多的回答幾乎很不高興:「難道我是猶太人嗎?」含義是:我是羅馬官員,有自主審判的權力。然後接著說:「是你的人民和司祭長把你交在我手中的,你到底做了什麼?」(35
到此,基督王權的主題開始生動起來。耶穌嘗試幫助這個羅馬官員明白:「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36
比拉多明白的只有這個世界的王國。如果有人跟他講提庇留王朝,他馬上就會知道那是廣大無邊領土上的統治權。他也明白這個世界上的王國有什麼樣的特徵:靠人的野心推動向前,靠武力和金錢保持穩定,靠嚴格的法律壓制百姓,靠等級制建立服從。
可是耶穌的王國與這種模式完全不同。他不殺害任何人,而是自己去死;不是命令別人,而是自己服從別人;不與強權和富豪結盟,而是與窮人站在一起。對於人來說,佔有、征服、屠殺,是力量的象徵;對於耶穌,他的特徵是脆弱和失敗。因為,對於耶穌來說,偉大意味著服務。
比拉多不明白耶穌在說什麼,想了很久只能夠問了一句含糊的話:「那麼你是君王?」(37)耶穌一向非常反對有人試圖把他與這個世界的王權聯繫起來,自從他公開活動一開始就把這種建議斥為來自魔鬼的力量(瑪4:8-10),他讓門徒們的默西亞期盼失望,逃離擁他為王的群眾(若6:15)。現在他失敗了,他的時間屈指可數,再不需要隱蔽,面對這個世界的代表,隆重宣告:「是,我是君王」。


然後他進一步澄清:「我來世界,是為給真理作證。」他不是來教導真理,像智者那樣,而是為了作見證。
對於希臘哲學家來說,真理是發現事物的本質,也就是揭開面紗,揭示每一個存在物的意義。另一個是歷史真實,客觀尋找過去確實發生的事情真相。他們都與希伯來文化中的真理不一樣。聖經中,真理是對於所講的話的忠實,是話語的堅固和持久,是可以被信靠的人。天主是真理,因為天主不食言,祂實現自己的承諾,被愛所推動;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削弱一點點。(出34:6
對於希伯來人來說,真理不是邏輯,而是具體歷史事實的意義。為了照亮達尼爾書的神視者,安慰他被以色列悲慘歷史所驚嚇的心靈,天主向他揭示《真理之書》(達10:21)。其含義是,天主向他啟示正在進行的「救恩規劃」。真理,是天主愛的計畫;認識真理,意思是理解這計畫,並且讓自己投身於這計畫中。
耶穌來見證真理,因為他把天主的計畫實踐,帶向完成,因此他是「真理」(若14:6)。他臨在世界上,為了愛付出整個生命,以此展示天主對於天人盟約的忠誠。
現在我們應該對若望所使用的許多詞彙更加明白了。「履行真理」(若3:21)和「在真理內生活」(若二4),是指把自己的生活全部交付基督;「真理之神」(若14:1715:2616:13)是指投入在天主的計畫中之後,那持續的神聖動力,賦予力量保持忠誠和持久;「真理給予自由」(若8:32),因為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生活與福音吻合,才是真正自由;如果偏離福音就是慾望和偶像的奴隸。
耶穌澄清:「凡是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37)以此結束關於他的王國的談話。比拉多的理解力實在很有限,他模模糊糊地問:「真理是什麼?」羅馬總督對耶穌不感興趣,但是他想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對羅馬帝國的權力有威脅。他對天主的計畫也沒有興趣,他只考慮這個世界的王國,真理與他沒有關係。他對耶穌的話沒有任何感覺,懶得再聽那些沒有意義的空談,於是他打斷對話。
比拉多代表這個世界,他們拒絕聆聽真理之言。不過他也沒有感覺到有任何理由把耶穌處死,但是沒有勇氣採取措施釋放耶穌,最後只能接受選擇死刑。
羅馬總督比拉多決定交出耶穌釘十字架,並不是王權戲劇的落幕。在十字架上,比拉多用三種文字寫了一塊牌子,包括希伯來文、拉丁文和希臘文,為了讓所有的人都知道:「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若19:19)。他果斷地,不聽從任何勸告,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帝國的官員,以官方形式宣告耶穌的王權。大司祭抗議,要求修正寫法,總督決然肯定:「我寫了就寫了」(若19:22)。這位羅馬皇帝權力的代表,不打算修改:被征服者的勝利自從他們的君王被舉起在十字架上時已經開始了,這個世界上的任何王國都不再能夠限制它的發展。
這就是天主給予我們的最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