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une 29, 2020

甲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吃飽的人也會再餓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上主為被欺的人作辯護,上主給饑餓的人賜食物,上主使被囚的人得自由」(詠146:7),這是虔誠的猶太人對天主做的信德宣誓。聖母瑪利亞也在她的《讚主曲》中歌頌上主:他曾使饑餓者飽饗美物(路1:53)。如今,面對將近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困與饑餓中,天主的這句話怎樣理解呢?如果每天成千上萬的兒童死於饑荒,同時有很多人在垃圾中不停地尋找食物吃;那麼,照顧田野的百合花與空中飛鳥的天主是不是忘記了自己的子女們?為什麼天父不俯聽人每天所做的祈禱: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貧困的人感到饑餓,富有的人也有煩惱、憂愁和孤獨,因為各種財富不可能是恒久的。家財萬貫的人,感到滿足後,在很短日子裡,就又開始煩亂,且感到內心空虛,他們必須重新開始尋找別的可以滿足的東西。擁有的越多,就越感到不滿足和空虛,內心不滿足的慾望使自己掉進死亡的漩渦裡而不能自拔。

壓緊的彈簧是有可能斷裂的。人一定可以找到使自己吃飽的麵包與宴席,在那裡充滿了喜悅的美酒;但是只有一條路可以將人帶向那裡,且沒有捷徑。當人們在禮品店、珠寶店、古玩店前行走時,感到好像找到了一條「幸福之路」,其實這些都是騙人的;而那些宣講各種奇蹟的發生,幻想各種超自然事情的發生與天主神聖奇蹟的介入,其實也是一種幻想,因為天主的行為並不代替人的行為。

奇蹟是天主所許諾,並由天主的話語而完成的:哪裡天主的福音被人接受,哪裡的人內心就會從自私自利的毒害中釋放出來,並樂意與人分享,與人共融。當人擁有這種心情時,對現世麵包的饑渴就會消失,將會被天主的愛所飽飫。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通過人手,滿足衪子女們的需要。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依55:1-3

1!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那沒有錢的,也請來罷!請來買不花錢,不索值的酒和奶吃!2你們為什麼為那些不能充食的東西花錢,為那些不足果腹的東西浪費薪金呢﹖你們若細心聽我,你們就能吃豐美的食物,你們的心靈必因脂膏而喜悅。3你們如側耳,走近我前來聽,你們必將獲得生命;我要與你們訂立一項永久的盟約,即誓許于達味的慈惠。


 

現在我們在巴比倫,離耶路撒冷被毀和異鄉充軍生活已有五十年了。他們生活在異鄉的經驗,使他們感到非常灰心,希望有一天聽到先知宣佈巴比倫王國立刻滅亡,使他們獲得自由,返回故鄉的消息。

在今日的讀經一中,這段聖經給人列舉了一個充滿食物與美酒的盛筵。不需要付錢就可以參與,唯一的條件就是感覺到對盛筵的渴望(1節)。先知其實意識到,也明白,大部分充軍者並不饑渴,他們已經在巴比倫安定下來,對這裡或好或壞的環境已經習慣了,而且並不想返回自己的家鄉,開始一種新生活。他們願意留在現在的環境中。如果他們家中有積蓄,那是因為他們想在美索不達米亞購置家中所需;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正處於危險與不幸中,這些都可以為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事。總之,他們對這個「盛筵」並不感興趣,所以他們拒絕這個邀請。

先知堅持試圖讓他們去反思:他們現在的生命是沒有意義與空虛的,因為他們雖然花費財富購置家產,卻不能使他們得到滿足(2節),只有那些有勇氣出發的人,才可以體驗到由上主所準備的真實生活的喜悅。但是,先知的宣講沒有得到接納,只有少數以色列子民離開了巴比倫,其餘大部分人都沒有感到即將臨於他們生活中的危險,並沒有覺察到這是他們新的出谷」。那些返回到自己故土的人,也沒有找到什麼筵席,而且覺得很多事情更糟糕了,必須面對各種災禍、困難、不幸,因此返回家鄉的人覺得他們上當受騙了。

現在必須回到以色列人在充軍前的生活情景中。天主對他們的許諾,不能只從物質角度理解,天主是要實現他的許諾,但並不是立刻,或在很近的未來,天主的盛筵是天主為人提供救恩的一個標記。

以色列人在巴比倫充軍,其實就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成為奴隸的一個象徵。人為了不能滿足的事情而花費自己的錢財。那一位邀請人去赴筵並許諾真正的喜樂,而人對未來通往自由與幸福的路卻感到害怕,這種情形,在今日的社會與教會中還是一樣存在,而且與以色列子民的經驗也一樣。

天主並不將自己的許諾擺在人面前,讓人看見,也不給一個確信的依據。祂所要求的就是人對衪的許諾無條件地相信,並滿懷信心。只有雙腳踏上了通往天國台階的人,才能作證自己找到了天國的盛筵。天主的喜悅可以感染很多人,並使不信的人改變自己而進入天國。

 

讀經二:羅8:3537-39

35那麼,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饑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37然而,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38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39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人失去信德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人的逆境使人失去信心,但同時它也是成功的機遇。如果生命一帆風順,人就會覺得不需要天主,且不與天主的旨意合作,因為渴望的都已經擁有了;衝突、疲勞、災禍、不幸,令人難以忍受,使人失去信心,遠離天主與基督。保祿為我們列舉了七種這樣的困難:困苦、窘迫、迫害、饑餓、赤貧、危險、刀劍(35節)。其中有些,保祿在他的生命中體驗到了(格後11:24-33)。每一個人都可以由保祿列舉的這些困難中感受到這樣的經驗,感受到給自己帶來的挑戰。今天,我也試著列舉一些例子,為了基督而使我們冒險的例子:怕失去成功與享受的機會,對基督失去信心,自己人性的軟弱所帶來的挑戰,與人作惡的傾向,因害羞而不感承認自己的錯誤,因後悔而使人感到自己的可憐,產生悲傷,帶來失望,以及懷疑是否被天主所愛。

人時常受到誘惑,就是選擇一個與福音精神和原則相反的生活方式;但是保祿卻保證:沒有什麼可以將人與天主的愛隔絕(35節),是天主為人打開了大門,只有天主將人帶上了要人走的那條路後,天主才會將打開的門關閉,因為只有天主知道怎樣做。

 

福音:瑪14:13-21


13耶穌一聽說這消息,就從那裡上船,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群眾聽說了,就從各城裡步行跟了他去。14他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15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16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17門徒對他說:「我們這裡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18耶穌說:「你們給我拿到這裡來!19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掰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20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21吃的人數,除了婦女和小孩外,約有五千。

 

如果將這個耶穌增餅的奇蹟只看成他顯示自己神性能力的一個例子,那麼就有很多我們不能明白的難點。「遣散群眾」的敘述並不像是真實事件,因為是一大群人。敘述「時間很晚了」暗示黑暗即將來臨,已經不適合給一群人發放麵包了,從哪裡來的這十二個蘿筐?他們將這十二個蘿筐隨身攜帶在身上嗎?……還有另外更大的問題是:有誰會相信,耶穌在二千年前使五千人吃飽了,但是事實是在今天,天主還允許許多人是因溫飽問題而死亡呢?

現在很難確定,在那天晚上,在提比利亞海邊到底真的發生了什麼事,這個並不重要。福音作者用了六個「版本」來描述這個片段,每一個都帶出不同的信息。現在讓我們看看今天福音給我們的信息。

在耶穌時代,人們普遍認為,默西亞會給人們一些認識自己的標記,並行大奇蹟,默西亞將集合自己的子民,並將他們帶到曠野,在那裡重複行「瑪納」的奇蹟。

耶穌離開城市,並有一大群人跟隨衪進入曠野(13節),福音作者借此想讓人知道這位就是新梅瑟。以色列子民由埃及出來並進入天主所許諾的福地,但是還沒有獲得自由,還沒有與拯救並帶領他們出來的天主共融。這就是為什麼要重新進入曠野的原因。

如果還要明白更多的消息,就要進入這一福音片段所處的前後背景中去瞭解。瑪竇在此之前寫了黑落德王的生日宴會,就在這樣的場景下若翰洗者被告殺害了(瑪14:3-12)。這樣的宴會代表社會的腐敗、壓榨與對別人的血腥統治;而如果誰跟隨基督,就必須放棄這些。在曠野中,以基督為基礎與中心的社會建立起來。其特徵如下:首先是由耶穌帶領的,並和每個人之間都有一種新而合一的關係。耶穌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14節)。這個動詞片語並不只表示一種表面和廣泛的心理反應,而是一種觸動內心、由腹部發出的感覺(猶太人認為一個人的中心是在腹部)。之前我們已經見過這個動詞片語:「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瑪9:36)。

面對別人的需要,耶穌不是無動於衷,他認為有必要參與。耶穌從內心明瞭。人的需要觸動耶穌內心的感覺。然而,耶穌對人的憐憫並不是帶給人灰心喪志和詛咒,不像一些無用自責的話,或者像一顆不開花結果的植物,而是對受苦者的立刻行動:「他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14節)。

憐憫,也就是與別人一起受苦,是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也要求耶穌的門徒們盡力建設新的社會。只有與師傅有相同感受的人,才能感受到有必要完全效法耶穌的行動:愛的憐憫。保祿這樣勸誡說:「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2:5),「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聰明」(羅12:15-16)。在這種緊迫的內在要求下所完成的善工,是一個標記,是基督的神臨在宗徒們身上的標記。

耶穌並不只是面對疾病的挑戰,也接受了人性軟弱與無能的挑戰。他不僅像人一樣面對缺少食物的擔憂,也感受到缺少生活必須品所帶來的困難。面對世界上的饑餓問題,耶穌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耶穌想用奇蹟來解決這樣的問題,那麼今天福音的片段對我們就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耶穌並沒有為我們中的任何一人行同樣的奇蹟。耶穌的行動告訴自己的門徒們,他們可以也必須幫助每一位饑餓的人。天主不願意將人放在一邊而單獨解決人類的問題,沒有人的合作,天主解決不了人的問題。

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人想放棄自己的責任,特別是擔任領導的責任,就是「請你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15節)。這是門徒們的建議,他們不明白,跟隨耶穌就意味著負起責任,要特別照顧有需要的人。而耶穌的回答是,不能遣散他們,你們同樣也要給他們吃的(16節)。面對這個答案,門徒們也將自己的困難說了出來,其實這也是我們的困難:意思是我拿出所擁有的也不夠(17節)。如果每人只是很自私地只為自己保存財物,害怕會失去所擁有的,那麼這個世界饑餓將是永久存在的。

耶穌要求門徒們將自己的所有,即使耶穌也覺少得可憐的,分施出來。五個餅與兩條魚:七塊很小的食物,可是這已是全部的象徵。沒有什麼物質值得保存的,人的慷慨必須是無條件的和沒有限制的。財物共用是耶穌的建議,和唯一與天父旨意相吻合的方法,因為天父願意自己的子女們表現出真正的兄弟友愛之情,不只為自己積蓄,或不壟斷為所有人所準備的財富。當在每人的思想與行動中為他人考慮一份時(不僅是財富,而是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時間、態度、智慧、能力……),奇蹟就會出現:就會有滿足和使人不再饑餓的食物,社會就會進步。實際上,在人的慷慨大方的行動上,常伴隨著天主的祝福。

耶穌所賜予的食物並不單是物質的層面。如同水的意義一樣,在以色列,麵包也是天主智慧的象徵。舊約中的先知與智者都這樣說:「智慧建造了房舍,雕琢了七根石柱,宰殺了牲畜,配製了美酒,鋪設了飯桌,派出自己的使女,在城市高處吶喊:誰是無知的,請轉身到這裡來!她對愚鈍的人說:『你們來,吃我的食糧,飲我配製的』」(箴9:1-5!亞毛斯先知也宣佈饑餓將臨於此地:「看,那日子一來臨──吾主上主的斷語──我必使饑餓臨於此地,不是對食物的饑餓,也不是對水的饑渴,而是對聽上主的話的饑渴」(亞8:11)。

耶穌也證實:「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4:4)。耶穌賜予人,且使人得到營養的食物,就是從天主口中所發出的每一句話,甚至耶穌自己就是使人得到飽飫的食物,對天主的話必須吸收。

瑪竇這樣敘述:「耶穌拿起餅來,舉目望天,祝謝了,擘開,分給門徒們,門徒們將這餅分給群眾」(19節)。這樣的動作與這些話語使我們起起了聖體聖事。福音作者為了使自己的基督徒團體明白,在吸收了通過宗徒們的宣講所帶來的精神食糧,就是天主賜予他們的麵包後,也應該參與聖體聖事這個盛筵,可以使他們得到飽飫的食物。

饑餓的人有五千,這個數字是以色列人的象徵。天主賜予這些人食物,他們是第一批受邀參與先知所宣佈的筵席的人。以色列人吃飽後,碎屑收集了十二筐。「十二」是新的基督徒團體的象徵,就是由十二宗徒所組成的圍繞在耶穌周圍的團體。這們的團體從來不缺少食物,那就是基督,因為基督就是基督信徒團體永不枯竭的食物,永遠是豐盛與富足的。

耶穌通過自己的門徒們,就是那些分施麵包的人,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都繼續滿足著饑餓者的需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