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6, 2019

忘記過去,注視前方

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Subtitles 

在托辣(梅瑟五書)中表達天主介入世界時最常用的圖像是。梅瑟對人民說:上主是燃燒的火焰(申424在西乃山上,上主以火的形象降來(出1918)。火在衪面前行走(詠973上主的話語像火一樣(耶514)。由上主那裡發出了烈火(戶1635)。在聖經中常常出現,表達的是上主帶來的淨化。哪裡有天主的臨在,哪裡就會有徹底的改變,先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當上主進入人的生命時,這樣的事也會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生:過去的一切都不見了天主的臨在聖善不相符的一切都會被消滅:不相符的行為、生活方式、信念、習慣、關係、艱難的處境等。

叟焚燒了耕田的工具,他過去職業的象徵,如今決定進入厄里亞召喚他的新生命。

宗徒被耶穌邀請跟隨衪時,他們就捨棄了漁網,肋未放棄了一切(路527)。耶穌要求那些願意作祂門徒的人要變賣所有(路1822),與衪一起開始新的程。不要猶豫不決,難以取捨,顧慮太多。

耶穌來是為將帶到世上(路1249):讓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是需要很大的信德。我們擔心自己可能會失去很多的安全感,也許會失去我們多年來的賴與希望,祂也可能會焚燒我們目前生活的全部意義。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唯有你是我的幸福,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讀經一列上19161921
16在那些日子裡,上主對厄里亞說:去給尼默史的孫子耶胡敷油,立他為以色列王;再去給阿貝耳默曷拉人沙法特的兒子厄叟敷油,立他接替你為先知。
19 厄里亞於是從那裡起身,去找沙法特的兒子厄叟。他正在耕田,在他面前有十二對牛,他自己趕著第十二對;厄里亞走過他身邊,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20 叟丟下那些牛,追上厄里亞說:「請你讓我先回去和我的父母吻別,然後來跟隨你。」厄里亞對他說:「你去罷!要再回來!因為我應為你作的,已經作了。」21 叟離開了厄里亞,回來牽出一對牛宰殺了,用駕馭牛的用具煮熟,分給眾人吃;然後他便起身跟隨厄里亞,作了他的侍從。


厄里亞是一位像火一樣的先知,他的話語像燃燒的火焰(德481。他生活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時代,但也是宗教與倫理生活敗壞的時代。阿哈布王迎娶了一位外邦公主,外表美麗卻背信棄義,使以色列崇拜她的神靈。朝拜天主的人遭迫害,連厄里亞先知也被迫逃

這篇讀經就是在這樣艱難的背景下展開的。厄里亞已經年老,而且也感到疲倦了,因此需要有人來繼承他的使命天主告訴他誰將是他的繼承人:就是沙法特的兒子厄叟(16節)。

有一天,厄叟正在田間辛苦地工作,厄里亞走到他身邊,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沒有說一句話,然後繼續前行。他甚至也沒有回頭去看厄叟的反應。厄里亞為什麼如此行事呢?
在那個時代,人們認為衣服就是穿衣者的一部分,他的力量與特殊的能力也在衣服內。實際上,通過厄里亞的外衣,厄叟將會如同老師厄里亞一樣,行一些特殊與奇妙的事蹟(列下24)。

叟是如何回應這一召叫呢?他跑在厄里亞的後面,請求他允許自己回家向父母道別。厄里亞允許了他,對他說:去吧,然後回來(20節)。
回到家裡,厄叟宰了兩頭牛,燒掉了自已以前謀生的工具,將肉放在火上烤熟,分給在場的人吃(21節)。他的動作具有深刻的意義,是表明他決定捨棄一切,放棄那種富裕的農民生活,擁抱一種新的使命:跟隨厄里亞履行先知的使命。

叟的蒙召是每一種召叫的楷模:首先是基督徒生活的召叫,然後蒙召在團體中實踐使命

叟的回應顯示,被召的人不是懶惰的人他有自己的職業,可以養活自已和家庭。
不願意工作與基督徒的每一種聖召都不相符。團體內的使命不能達成,是因為人不想去做,或者想獲得一些益處。奉獻自己為服務他人的人沒有任何的他不會幻想得到益處或特權,只有犧牲與奉獻在等待著他。

讀經二511318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
13 弟兄們,你們蒙召選,是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這自由作為放縱肉慾的藉口,惟要以愛德彼此服事。14 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15 但如果你們彼此相咬相吞,你們要小心,免得同歸於盡。16我告訴你們:你們若隨聖神的引導行事,就決不會去滿足本性的私慾,17 因為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二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18 但如果你們隨聖神的引導,就不在法律權下。


讀經二以這樣的勸勉開始: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1節)。
迦拉達人懷著熱誠的心接受了福音,但由於他們的單純,被一些狂熱份子迷惑,這些人宣講說為了得救,必須要遵守舊約的規定與傳統的法律。保祿擔憂忠於法利塞人的傳統會使他們忘記基督徒唯一的誡命:愛你的近人,全部法律的總綱(1314節)。

迦拉達人相互吞咬,互相敵對,彼此攻擊,甚至想要同歸於盡(15節)。但是自由是否意味著人人都可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呢?保祿說:不是的,自由不可成為放縱私慾的藉口(13節)。這是什麼意思呢?

那些人相信的天主是嚴厲、苛刻、且要求嚴格並至高無上,要求人遵守祂的誡命的天主。這樣的人就不是自由人,而是奴隸。他們生活在焦慮、苦悶中,並恐慌因犯一而遭到懲罰。如果只是為了得到工資,僕人可以不樂意地接受並臣服於這樣的主人但是新娘絕不會接受與新郎之間的這種關係。
聖經告訴我們,人與天主的關係不是僕人屈服於主人的關係而是新娘以愛跟隨新郎,在愛中彼此關懷與照顧。

在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618節),保祿提出了本性的私慾與聖神的引導之間的衝突。肉性這個詞指的不是對性慾的貪戀,而是導向邪惡的一切勢力。舊約法律沒有將人從這些敗壞的勢力中解救出來,因此使人毫無希望地處於罪惡的奴役中,只會讓人意識到自己處失望況中
保祿說,人如今領受了聖神,就是從邪惡勢力中獲得解救的神聖力量。被聖神引導的人就生活在自由中,不需要法律可行善。

福音 95162

51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他遂決意朝耶路撒冷走去。52 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他準備住宿。53 人們卻不收留他,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54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55 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56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57 他們正走的時侯,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裡去,我要跟隨你。」58 耶穌給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59 又對另一個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60 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61 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62 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

如果一個朋友邀請我們跟隨他,我們立即會問:你到哪裡去?耶穌很明確地告訴了門徒們自己旅程的終點:到耶路撒冷犧牲自己的命。今天的福音是耶穌這段行程的開始(51節),然後介紹撒瑪黎亞人不接納衪(5256節)最後,敘述了對召叫的三種回應(5762節)。
也許事並不是如同敘述的先後次序(這三次的召叫不大可能是這樣發生的)。路加把這些敘述編輯在一起,是為出福音的第二部分,就是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旅程。

為了明白這段福音,我們需要記住,福音中用了在路上跟隨耶穌的圖像來描述做門徒的意義。相信的意思是與老師一起走在同一路上。在宗徒大事錄中,用聖道一詞描述其意義。保祿迫害那些跟隨這聖道的人(宗199)。在厄弗所,有些人心硬不信,在大眾面前辱罵聖道(宗199在那時候,關於主的道,起了不的騷動(宗1923),斐理斯總督對於這道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宗2422)。

這些事件可以幫助路加去回答當時團體提出的問題:應當如何面對那些阻礙他們的道路,反對這聖道的人們?對那些想要加入這聖道的人,是否要隨即且明確地告訴他們跟隨耶穌的條件呢?或者溫和一些,降低基督徒生活的要求標準?

首先來看耶穌開始朝向耶路撒冷走去的旅程(51節)。路加敘述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堅定,衪板著臉決意要去。這是一個取自舊約的強烈表達。依撒意亞先知在論述上主的僕人時,也記載了他要完成使命的決心:我板著臉,像一塊燧石(依507)。與這個僕人一樣,耶穌也決意去面對等待自己的命運,就是痛苦,羞辱與死亡。祂不是去自找痛苦,但是祂知道,自我犧牲是達到目標的必經之路,通過死亡與十字架向人顯示天父對人類的愛(路2426)。

這不是一個隨意的決定,而是需要認真嚴肅地對待。如果只是心血來潮,虔誠的願望,良好的意願,或是把信仰基督看成是滿全一些宗教儀式,這就不需要嚴肅地板著臉。但是,如果接受了基督的生命教導,那就需要勇敢地作出大膽且根本的選擇。如果沒有戰勝自己棄絕自己的勇氣,那就只能做耶穌的欣賞者,但不是耶穌的門徒。

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已經開始了,耶穌和祂的門徒們如今遇到了阻礙他們前行的人。撒瑪黎亞人的拒絕代表著每個時代的基督徒團體必須要面對的挑戰與反對。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阻礙天主的聖道。有許多人更願意跟隨世界的思想而不是福音的原則。面對這樣的反對,基督徒應該如何去做呢?雅各伯與若望不經思考的反應代表的是不可取的做法。

他們二人記得厄里亞先知使火從天降下吞噬了當時的惡人(列下11014)。他們認為,對那些反對福音的人也應這樣做。若翰洗者也用火來威脅當時的人(路3917)。因此,他們認為用強有力的方式的時候到了,於是問老師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嚴厲的責斥他們。他們提出了愚蠢的建議(52-56節)。

門徒們的被召不是為了反對別人,也沒有領受發動聖戰的責任;不反對那些不義的人或放火燒死他們,他們的蒙召是去跟隨老師。舊約中出現的狂熱時代已經過去了, 唯一從天而降的火就是改變人心的聖神,這是耶穌要帶到世界上的火(路1249)。
基督徒不可以用攻擊作為回應,只能用愛。如果有人用謊言、欺騙、暴力攻擊基督徒只能為他們呼求天主的祝福作為回應。

由於雅各伯與若望的攻擊性態度,耶穌給他們取了一個綽號雷霆之子(谷317)。今天的狂熱分子、基要主義者、缺乏寬容的基督徒,不尊重那些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這些人應當反省這個綽號的含義。

這件事以後,耶穌繼續前行。福音告訴我們,一個人前來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裡去,我都要跟隨你(57-58節)。
耶穌的回答似乎令人灰心,而不是鼓勵這個想做門徒的人。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自己,不要想追求一種舒適的生活,而是像一個沒有固定居所的旅。他必須準備好在星空下過夜,要對別人提供的一切感到滿足,即使是臨時的住處,或許貧窮也要接受。

聽到老師這個令人感到前景艱巨的回應,很難理解人是否還會接受這樣的信德或者為了得到益處、特權和榮譽而去為團體服務。


在路上,耶穌遇到另外一個人並邀請他跟隨自己(5960節)。這個人表示願意,但希望先回去埋葬他的父母。耶穌回答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為猶太人來說,這是最無法容忍,最令人憤怒,最不虔敬的回答了。在以色列,兒子最神聖的責任就是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猶太辣彼說,為了完成這樣的責任,人可免除遵守法律的任何規定,包括安息日的誡命在內。大司祭是不得進入墓地,甚至不得靠近遺體的,應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墳墓。

如果只從字面理解耶穌的話語,將顯得沒有意義但若減弱祂話語的強烈程度,也同樣不恰當。老師說的意思是,通過運用這個圖像,任何事物都不能成為決定跟隨耶穌的障礙即使是最深刻的感情,就如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得阻礙跟隨耶穌的決定。

為閃族文化來說,父親代表著與傳統,與過去,與古人習俗,與生活的文化環境的聯繫。路加希望當時團體的基督徒知道,決定跟隨基督是不可拖延的,是急不可等待的。不要等到合適的時機(實際上從來沒有過),也不可能得到家庭所有成員的同意,或者朋友同伴的滿意,等到他們的同意後才決定是否跟隨耶穌。

聖神要求人的立即回應,放棄舊的一切,迎接新的自我。聖神不是靜止的水,而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清泉,是通向永恆生命的活水(若4;13-15),是隨意往哪裡吹的風(若38)。被聖神推動的人會以新的眼光看待一切,因為聖神是使大地更新的力量(詠10430)。忠於聖神的推動會在門徒們與固執守舊的人之間帶來不和諧的氣氛。這些固執守舊的人也可能是家人和朋友耶穌不接受猶豫不決的門徒任何阻止或妨礙人跟隨耶穌的束縛就是使人成為奴隸的鎖鏈,應當毫無畏懼地打破。

第三個人來到耶穌跟前(6162節)。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耶穌邀請跟隨我59節)的當下要求與這個人回答的未來語氣之間的衝突我要跟隨你,但是……。這個人願意跟隨耶穌,但是想首先與自己的父母告別,就像厄叟所做的一樣。其實他的要求並不高,只是耶穌也沒有同意。跟隨耶穌不能拖延,不能猶豫,沒有如果但是這些前提條件。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成為延遲跟隨耶穌的原因。

耶穌對那些拒絕跟隨自己的人也不感到奇怪,祂甚至完全尊重那些不接納自己的人。但是,對於那些想要跟隨耶穌,卻不把祂放在首位的人,耶穌也同樣不接受。

當然,我們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耶穌的這些話,否則就與耶穌在其地方的教導相矛盾。衪讚賞孝愛父母的誡命,批評那些以遵守法律來代替孝敬父母的做法(瑪1539)。祂也參加了瑪竇與家人朋友的離別聚會(瑪9913)。這是在告訴我們,事情有輕重緩急。與遵循天父的旨意相比,一切的親情關係都是次要的。為此,在耶穌幼年時,衪給人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祂回答母親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249?

耶穌託付給門徒們的使命比厄叟的使命更加緊急,且更為重要。
整個受造界都在焦急地等待著天國的來臨與實現任何時間都不可浪費,每個時刻都很寶貴。

路加通過對耶穌召喚的第三種回應,想要告訴自己的團體一個息:不可以在閒談、無用的討論和爭論上浪費時間,而整個世界都迫切需要聆聽福音。

Monday, June 17, 2019

蒙召共赴聖言與聖體的宴席

丙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Subtitles 

耶穌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雕像、片或衪願意繼續與門徒們同在,成為他們的食糧。食物放在桌子上不是為了觀看,而是為被吃掉。基督徒如果參與彌撒而不領聖體,應該意識到這不是完滿地參與感恩聖祭。

食物成為人的一部分領受基督的體血意味著接受衪的邀請,成為另外一個我們對天主和團體說,我們願意與基督成為一體願意與祂一樣,實踐愛人的行動,為兄弟姊妹奉獻自己的生命。我們不是單獨來做這個具有挑戰性的選擇,而是與整個團體一起的使命。聖體聖事不是個人獨自享用的食物,而是需要開,並與他人分享的食糧。聖體聖事在一方面,象徵合一、分享、平等、互相給予的愛德行為而另一方面,彼此衝突、仇恨、嫉妒、積存財物、容忍壓迫的行為。這是很難理解的。 正如保祿所說,不相稱的慶祝與領受基督聖體是在吃喝自己的罪狀(格前112829)。這是將聖事變成謊言的團體。這如一個女孩,一方面懷著笑從男朋友接受象徵婚姻愛情不可拆散的戒指,而同時卻與另外的人談戀愛,背叛自己的愛人一樣。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聖體聖事使我們敏感地對待弟兄姊妹的一切渴望對食物的渴望、對愛的渴望、對被理解的渴望、對被寬恕的渴望、尤其是對天主的渴望。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創141820

18撒冷王默基瑟德也帶了餅酒來,他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19祝福他說:「願亞巴郎蒙受天地的主宰,至高者天主的降福!20 願將你的敵人交於你手中的至高者的天主受讚美!」亞巴郎遂將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給了默基瑟德。


這篇讀經取自創世紀第十四章,敘述是一個獨特的事件。記載亞巴郎是一個不尋常的勇士。聖祖當時住在赫貝龍的瑪默勒橡樹區,得知有些來自東方的君王擄走了他的侄子羅特。亞巴郎隨即召集了自己訓練的馬,追擊那些搶劫的人,一直追到位於巴勒斯坦北部遠郊的丹地方。將他們打敗,回了失去的財富,以及羅特,他的財產,婦女與人民。

他們在返回的路上經過撒冷城(耶路撒冷),默基瑟德是那裡的王。他是君王,也是至高天主的司祭,當他得知亞巴郎經過時,就走出城來迎接他,向他奉獻了餅與酒,並以天主之名祝福了他。

為了理解這段經文的意義,需要知道的是,在亞巴郎的時代,耶路撒冷在數百年間一直是一座外邦人居住的城市。直到公元前1000年,達味佔領該城,並立為以色列王國的首都。

在亞巴郎英勇反擊劫掠者的記載中,還插入了他與撒冷王默基瑟德的相遇,其原因如下。
這段敘述寫於事件發生後1000多年,在成書的當時,以色列子民對耶路撒冷、君王及王宮再也不感興趣,並且極不情願地交稅。作者以技巧的方式引用亞巴郎的示例,勸勉以色列子民服從耶路撒冷的君王,並交納十一稅。作者運用這一智慧的敘述表達了,天主有時候也運用人們不太高尚的意圖來表達一些崇高的故事和道理,因為聖經中充滿了宗教的象徵意義。

作者敘述亞巴郎在面對撒冷王時謙卑與虔誠的態度,不只是為了勸勉以色列子民納稅,特別是要教導他們,不要懷著敵意對待外邦人。天主不僅向以色列人啟示了自己,也向外邦民族顯示自己。

默基瑟德是迦南人,外邦人,但他卻向創造天地的至高上主獻上祭獻與敬禮。亞巴郎在他面前也作了一個令人驚奇的行動:低頭接受他的祝福。這是在舊約中唯一一次記載外邦人的司祭受到如此尊重的對待。

將這段經文選作今日的讀經一,因為它與今日的慶祝有著明顯的聯繫。首先,基督徒常以默基瑟德為新約司祭基督的預像,在祭台上奉獻餅與酒作為祭品。
在這位君王與司祭的行動中,也有些因素與聖體聖事有關。默基瑟德與那些飢餓的人分享餅和酒,這一慷慨的行動提醒人們要彼此分享。

最後,默基瑟德奉獻的餅與酒由兩個民族的子民共同分享,有著重要的意義:撒冷的子民和特選的亞巴郎的子孫,猶太人。雖然兩個民族在政治、文化與宗教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卻能聚在一起分享同一的餅與酒。這象徵著基督徒的團體聚在一起分餅,在那裡彼此相遇、接納,分享及彼此的祝福。

讀經二 格前112326


23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主耶穌在他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24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25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記念我。」26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

為了明白這段重要的經文,首先需要理解保祿為何在書信中敘述建立聖體聖事,然後我們來看耶穌的動作的意義。

格林多的教會團體中有非常嚴重的問題:放蕩、騷亂、嫉妒、醉酒、更有甚者就是團體中的分裂。因為倫理方面的爭論,產生了分黨分派,甚至認為派的正性:富人與窮人的分派,貴族與純樸人之間的分派。

分裂常是破壞性的,但是在慶祝聖體聖事的時候產生分裂,這就成了惡表。
格林多的基督徒通常在舉行主的晚餐前一起用餐,就如同兄弟姊妹一樣。因為他們知道,為了更好地舉行主的晚餐,首先要與人分享物質的食物。
與我們今日不同,他們當時不在教堂舉行主的晚餐,而是在比較富有的基督徒家庭中慶祝。

而那些富有的人、老闆與貴族— 他們不需要勞動,而使他們的僕人工作他們願意在下午的早些時候聚會聚在莊園內,在花園中散步,悠閒地躺在沙發上談笑宴樂。當夜幕低垂的時候,那些勞累的信徒來到了,他們都是在社會低層的人,農民、僱工、港口的工人等。富有的人就譏笑他們,開不尊重的玩笑,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正營造痛苦的情境,繼而他們就開始舉行主的晚餐。

為了讓他們明白這種行為的荒唐性,保祿提醒格林多人基督如何建立了聖體聖事。最深刻的經驗和最重要的信息都是無法用言詞來形容的。人於是就用行動來表達:我們用甜美的目光達溫柔,用長時間的握手達對朋友的完全認同,用擁抱表達與兄弟的和好,用難看的動作表達內心不可抑制的憤怒。

是否可以用一個特的動作來概括耶穌的整個生命,工作與人格呢?可以,這一動作是耶穌在祂受難前夕所舉行的動作。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擘開的。然後拿起一杯葡萄酒,說:這一杯是用我的血訂立的新約。耶穌想要告訴自己的門徒們說,我整個的生命就是人的禮物與恩賜;我沒有保留生命的任何一刻,也沒有保留任何一個細胞或任何一滴血。我奉獻了所有,犧牲了一切。基督徒每次聚在一起,耶穌都邀請他們舉行分餅禮,因為愛而奉獻自己的耶穌就臨在他們中間。保祿問格林多人說,你們怎麼可能一方面舉行象徵祭獻與犧牲、與基督和兄弟保持共融的聖體聖事而另一方面,卻在生活中紛爭、分裂、甚至有等級之分呢?
福音 路 9:11-17


那時候,耶穌向群眾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
天將要黑的時候,那十二人,前來對耶穌說:「請遣散群眾,叫他們到附近的村莊田舍,去投宿覓食,因為我們這裡是荒野。」
耶穌卻向他們說:「你們給他們食物吧!」
他們回答說:「我們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些人購買食物。」原來男人已大約有五千。
耶穌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叫眾人分組坐下,約五十人一組。」門徒就照樣做了,叫眾人坐下。
耶穌於是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群眾前。眾人吃了,也都飽了;他們把所剩下的碎塊,收集了十二筐。

在基督徒團體中,生活並不總是和諧的,在這樣的境況中,我們怎麼還在慶祝聖體聖事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我們不要忘記的是,聖體是恩賜,不是僅僅保留給義人的獎賞;
---用耶穌生命中的增餅奇蹟在聖體聖事的角度下去理解。他這樣敘述是為了使自己的基督徒團體明白,在每個主日時擘餅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把今天的福音按照史實報導來理解,我們將會遇到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五千男人到曠野的地方去做什麼(12節),這麼多人都是從哪裡來的(14節)。奇怪的是,魚也被擘開了(16節),那十二個筐是從哪裡來的(17節),人們是否隨身攜帶了空筐?人們是在天要黑的時候吃餅,門徒們是如何安排這麼多的人,並在黑暗中給人分派食物呢? (12節)

很明顯地,這不是一篇史實報導,因此詢問事件的詳細發生也是沒有意義的。通過記載耶穌生命中的一個事件,福音作者記述了一個神學反思。與其關注事件的細節,不如留意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訊息。

首先需要將這段經文與舊約聯繫起來。路加當時的基督徒團體熟悉了聖經的語言,可以理解語言表達和舊約人物背後的指示但為我們來講並非如此。他們可以從增餅的奇蹟中得知:
—「瑪納的故事,天主神奇地給曠野裡的子民降下食物(出16,戶11)。耶穌所給的食物也是從天降下的。
  梅瑟的預言:上主你的天主要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申1815)。耶穌行了梅瑟曾經行過的標記,因此耶穌就是眾人期待的先知。
 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語:你們為什麼為那些不能充食的東西花錢,為那些不足果腹的東西浪費薪金呢?你們若細心聽我,你們就能吃豐美的食物,你們的心靈必因脂膏而喜悅(依5512)。
  還有,厄叟先知所行的增餅奇蹟(列下442-44)。耶穌所行的奇蹟比厄
叟更大。

福音中參照了這些舊約章節,因為路加也提起這些章節,而且也指示了基督徒團體中慶祝的聖體聖事。
我們首先來看第11節,今日福音並非全部引用了這一節的內容。完整的章節是這樣的:群眾一知道,也跟隨他去了;他就迎接他們,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只有路加這樣敘述說,當人群到達貝特賽達後,耶穌迎接他們,並向他們講解天國的道理。耶穌與門徒們退到一邊,可能想靜靜地休息片刻。但人群需要衪的話語與幫助,就找到了祂,祂就迎接了他們,給他們宣講天國的喜訊,治各種疾病。迎接的意思是關注、投入他人的需要,以及他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表達出關懷
這一節清楚地在指感恩祭的慶祝:主日的禮儀常常是以主祭接納團體的行動開始,歡迎他們,祝他們平安,並宣講天主的國。主祭如同耶穌一樣接納所有的人;歡迎一切人,善人、罪人、窮人、病人、軟弱的人、邊緣人、尋求希望與寬恕的人;任何人都會被拒絕。

保祿也在今日讀經二的結束部分勸勉格林多的基督徒說:我的弟兄們,當你們聚集吃晚餐時,要彼此接納(格前1133)。
12節強調了耶穌分餅的時刻:天將要黑的時候。前面我們提到,若是字面理解這一記載是比較困難的。天將要黑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且令人感動的描述。厄瑪烏的二位門徒對那位陌生的同伴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路2429)。這一細節告訴我們,路加當時的團體是在周六的晚上慶祝主的晚餐。
荒野的地方(12節)也有著神學的重要意義:以色列子民離開了為奴之地,開始了走向自由的旅程,並獲得了瑪納的滋養。

慶祝聖體聖事的團體是由正在出谷的旅途者組成。他們勇敢地離開了自己的家庭、村莊、朋友、以及生活方式,來聆聽老師的教導並為了得到衪的治療。他們像以色列子民一樣,進入曠野,走向自由。而有些人,可能也聽到了上主的話語,卻選擇留在原地,因為他們不願意接受任何挑戰。可惜的是,他們得不到耶穌賜予那些跟隨祂的人所擁有的食糧。

耶穌命令那十二位給人群食物(1214節)。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驚奇、吃驚、感覺這是一個重擔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他們向老師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建議:將他們遣散回家,讓他們離開,使他們分散。各人盡力解決各自的問題。

門徒們沒有意識到耶穌將要給予他們的禮物:聖言的餅與聖體的餅。他們不明白耶穌的祝福可以無盡地增餅,滿足人的各種饑餓:對幸福、愛、正義、和平、的饑餓;對尋找生命意義,以及對新世界的渴望等。
這是一種急切甚至不可抑制的需求,有時會促使人去吃無法滿足人的食物,甚至會更加劇人的飢渴,或引起反胃。為此,耶穌強調說:世界正等待著你們的食物,你們要給他們吃的食物。

耶穌的話就是餅,可以奇妙地增加:接受福音並用福音來滋養生命的人,領受感恩祭餅吸收了耶穌的人,也應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發現和喜樂,也就開始向他人分享使自己飽飫的食糧。這種不停止的分享得到了激發,十二筐的剩餘常是富足的,並隨時準備向人分施。以基督聖言和聖體為滋養的人們越多,就越能增加向飢餓者分施的餅。

14節有個奇怪的細節:耶穌不希望讓人單獨享用祂所賜予的食物,每人只顧自己,就像吃自助餐一樣。然而,祂甚至也不希望人群太大,因為人們彼此不認識,沒有對話,無法建立彼此的友誼,互愛互助,與弟兄互愛關係
在路加的時代,五十可能是團體成員的理想人數。我們知道,初期教會並不是在教堂舉行擘餅禮,而是在家庭中(路246因而參加的人數就相對有限。今天有些團體出現懶散、冷漠、缺少活力,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就是人數太多。

在整部新約中,只有路加敘述了五次坐下15節)。坐著是自由人參加盛大宴席時的姿勢以色列子民斜靠著吃逾越節晚餐。但在今日福音中運用這個詞彙似乎並不合適,也就是讓身在戶外荒野的人採用這一姿勢,而他們習慣盤著腿坐在地上。

路加這樣敘述有其神學意義上的原因:暗示另外的宴席,就是基督徒團體圍坐在感恩祭的餐桌旁,是自由人享用的新逾越節晚餐。

我們都很熟悉耶穌增餅時的行動: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向天,祝福了,擘開交給他們(16節),這也是主祭在慶祝感恩祭時的動作(路2219)。
路加似乎有些褻瀆聖事的言語,將地上的事與天上的事相混淆,將物質的需要與精神的需要相混淆。這種物質和精神的摻合對信德不會造成危險反之卻是危險的:就是使聖體聖事與人的生活隔離,與世隔絕。如果不在具體的現世生活中慶祝聖體聖事,不把信仰具體生活實踐聯繫起來— 使物質食物增加,眾人都足夠,而且還有剩餘 — 那麼慶祝聖體聖事就是謊言。


我們常常會想到「是怎麼回事,似乎所有都關注在「餅」上。實際上也被擘開了,與一起被分施出去(16節)。在路加的時代,已經成了基督的象徵。希臘文中的這個詞的字母代表的就是耶穌基督天主之子救世主」和「」同是一樣,是聖體聖事中為食糧的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