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8, 2018

嘴唇的宗教和心靈的宗教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在古埃及從來沒有一部法典,也不存在「法律」這個詞彙因為法老是拉神轉世,他以自己的話語為法律,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埃及文獻記載:「他從自己的心裡想出建議,便向文書講述,寫下卓越的話語」,並命令法院強制執行「他的言論」。
這與以色列完全不同。在以色列,法律不是來自君王,而是來自天主。君王的權力和義務是執行天主的法律,根據天主的法律進行審判,他的任務是在國家中建立正義與和平(詠72:1-2);同時他自己也必須服從天主的法律,一切按照天主的法律行事。君王登基那一天,他會獲贈一本法律書,為了讓他每一天閱讀、默想(申17:18-20),而避免按照他自己的意思修改,或者加減,以致被政治或者人的狡智利用,偏離天主的智慧。
誰如果像法老那樣,幻想自己像神一樣充滿智慧(創3:5),並決定以這個世界的智慧來管理自己的生活,這被譴責為失敗。決定這些人,儘管聰明,有文化,聖經卻從來不承認他們智慧(詠14:1),因為真正的智慧只出現在「敬畏上主」的地方(箴1:7)。嘴唇的法律是人的狡詐,是掩飾對天主的不忠;只有心靈的法律是真誠的,因為是來自天主的話語,是出於愛。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純潔無瑕的宗教是這樣的:幫助孤兒和寡婦,不讓自己受物質世界的束縛。」

讀經一       (申4:1-26-8


        梅瑟對人民說:「以色列!現在你要聽我教訓你們的法令和規律,盡力遵行:這樣你們才能生活,才能進入佔領,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賜給你們的地方。
我吩咐你們的話,你們不可增刪,而應全守我向你們所訓示的,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因為這樣,在萬民眼中,才能顯出你們的智慧和見識。他們一聽到這一切法令說:『這實在是一個有智慧,有見識的大民族!』有哪個大民族的神這樣接近他們,如同上主我們的天主,在我們每次呼求他時,這樣親近我們呢﹖又有哪個大民族,有這樣公正的法令和規律,如同我今天在你們面前,所頒佈的這一切法律呢﹖」

這篇讀經選自申命紀中第一篇講話,是梅瑟在摩阿布宣佈的。那時以色列人正在結束四十年沙漠流浪的時期,而梅瑟也臨近生命的終結(申1:1-5)。作為他最後的話語,如同遺囑,他回憶過去的事件,勸告以色列人民忠誠於上主的法律,以便在即將進入的土地上建設一個幸福的生活。
然而把法律書的作者視作為梅瑟,是為了獲得權威,得到認可,實際上,法律書在公元前五世紀才有了固定的結構。
今天讀經的選文,是在巴比倫時期編輯而成的,很可能是出自一位耶路撒冷的司祭,是向面對悲慘的命運失望和頹喪的以色列人民所說的。作者邀請他們振作起來,並不是一切都失去,因為即使他們失敗了,受到屈辱,即使他們遠離故土,再也沒有聖殿向上主奉獻初熟的果和全燔祭,但是他們一直擁有天主最珍貴的禮品,那就是法律書,這使他們聲名遠播在全世界各民族中。
讀經的第一部分(1-2),陳述絕對價值,法律的不可侵犯,它不可以被篡改,因為它不是人的創造,而是天主的規定。有兩項誘惑必須避免:刪去其中嚴格、困難、沉重的部分;或增加新的規條,補充那些來自人的智慧的條款。
上述第二項誘惑,最危險,因為常常藉著天主意旨的名號,而實際上它是完全來自人為。由此誤解產生對法律的偶像崇拜,而忽略對人和人的良知的尊敬。那些增加條文的人們,常常自以為是解讀天主的思想,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天主身上(則28:1),把自創的規條加上天主的名字,而有意無意忘記這只是他們自己的臆想。
針對這些不當的添加,耶穌請他的門徒保持自由和安祥的態度,卸下沉重的負擔,不必擔心批評,甚至來自藉主名而負責的人的不公正的威脅。(瑪11:28-30
讀經的第二部分(6-8),表示虔誠的以色列人對天主贈與他們的法律感到自豪,對純粹的法律的熱愛,它們沒有被增加人為的嚴格苛刻闡釋。
即使今天,以色列人民仍然保持了對法律的敬愛和禮儀,讓人感動。法律書卷一旦被損壞或者太陳舊,不再適合使用,他們從來不會把它毀掉,而是小心翼翼放在一個陶罐裡,然後藏起來,如同對於珍愛的人下葬一樣。在會堂讀經前,負責禮儀的人會先舉起打開的法律書,莊嚴宣告:「這是法律書,梅瑟受天主的命令頒發給以色列兒女的。為遵行的人,它是生命樹;誰按照法律作為,將會獲得喜樂。」

讀經二         (雅1:17-1821-2227


我親愛的兄弟姐妹,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從上,從光明之父降下來的,在他內沒有變化或轉動的陰影。他自願用真理之言生了我們,為使我們成為他所造之物中的初果。 
你們要脫去一切不潔和種種惡習,而以柔順之心,接受那種在你們心裡,而能救你們靈魂的聖言。不過,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
在天主父前,純正無瑕的虔誠,就是看顧患難中的孤兒和寡婦,保持自己不受世俗的玷污。      

從今天起,雅各伯書將陪伴我們五個主日。這被視為對福音倫理的默想,是由耶路撒冷一位基督徒在公元六十年左右完成。「耶穌」的名字在當中只出現了一次(2:1),但是反省的全部都是耶穌的講話,尤其是山中聖訓(瑪5-7)。作者假託雅各伯的名字,「天主和耶穌基督的僕人」(1:1)。今天的讀經,題目是「天主的話語」。
第一部分(17-18),回答一些人認為惡是來於天主的問題。雅各伯肯定,從天主來的只有善,因為天主是光,在祂內沒有黑暗。「真理之言」也就是耶穌完成的救恩,是來於天主的恩賜,來於光明的天主聖父。
但是為了獲得救恩,只聆聽聖言是不夠的。為了產生更大的效果,我們需要「溫順的態度接受」(21),也就是,以開放的心靈。如果心靈不向真理打開,聖言,像種子一樣就會跌落在岩石上、乾枯的土地上,枯死。
若只聆聽聖言而不改變生活,仍是是沒有用的,必須做出最後一步,即決定性的一步:將話語付諸實踐。好比一個人照鏡子,看到裡面的自己有瑕疵,除非去修改它,否則鏡子沒有用。(23-24)天主聖言是鏡子,照出我們的形象,反映出天主肖像的成分;但是也告訴我們那些讓我們不安的缺點,它們阻擋我們在天主和人面前變得更加可愛。
最後,對那些把「心靈的宗教」與「禮儀形式」細緻執行混為一談的人,雅各伯提出辨別實踐真宗教的標準是:「幫助困難的孤兒和寡婦,不受世俗玷污。」
聖經中,寡婦和孤兒代表所有貧困的、需要幫助的人。聆聽天主的話,要求人效仿天主對窮人的感覺和照顧。為了把心靈的宗教付諸實踐,雅各伯繼續告訴我們,必須要保持「純潔」,「不受這個世界的沾污」。誰自私地為自己聚集財富,而不與窮人分享,就不是真正的基督門徒。天主喜歡的真正祭獻是「財富的施與和分享」(希13:16

福音     (谷7:1-8,14-15,21-23


        法利塞人和一些從耶路撒冷來的經師,聚集到耶穌跟前。他們曾看見他的幾個門徒用不潔的手,就是用沒有洗過的手吃飯。
原來,法利塞人和所有的猶太人,都拘守先人的傳授: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街市上回來,若不先沐浴,也不吃飯;還有其它許多按傳授應拘守的事:如洗杯,洗壺,洗銅器等。
法利塞人和經師們就問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不遵守先人的傳授,而用不潔的手吃飯?」耶穌對他們說:「依撒意亞論你們這些假善人預言的真好,正如所記載的:
『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
他們恭敬我,也是虛假的,因為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
你們離棄天主的誡命,而只拘守人的傳授。』
耶穌又叫過群眾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且要明白! 不是從人外面進入他內的,能污穢人,而是從人裡面出來的,才污穢人。因為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是些惡念、邪淫、盜竊、兇殺、姦淫、貪吝、毒辣、詭詐、放蕩、嫉妒、譭謗、驕傲、愚妄:這一切惡事,都是從內裡出來的,並且使人污穢。」


我們用了五個主日連續反省耶穌關於生命食糧的講話,現在我們重新閱讀瑪爾谷福音,直到禮儀年結束。
今天讀經突出的一個問題是「潔淨」,這涉及到猶太教的一個核心元素。
古時人看世界分為對立的兩部分:純潔的世界裡生命的力量運行,不純潔的世界裡,死亡的種子潛伏。
以色列人認為任何與無生命的偶像接觸的東西都是不純潔的,這是與「真實生活的天主」無法支持的生活(得前19他們對拜偶像世界的本能反感表現為極端的分離形式。 例如,當他們進入陌生的新土地時,五年之內不會吃當地的出產,直到所有的不潔淨都消除完畢。(肋19:23
不潔淨的外邦人被稱呼為「狗」,甚至耶穌也這麼用過(谷7:27)。以色列人民是聖潔的(申7:6),首先因為他們有上主居住的聖殿。

任何與異邦人的接觸,以及接觸異邦人接觸過的東西,都被認為是不潔淨的,都要求嚴格的取潔禮儀。辣彼們關於取潔禮的規定非常繁瑣細緻,幾乎不放過任何細節;詳細區分不潔淨的程度,應該以什麼樣的沐浴取潔,使用哪一種水;從市場買來的東西在使用前應該如何清潔等等。如果不知道這些條文,那是不能被寬恕的,甚至會受到詛咒(若7:49)。對違背這些規條的都被認為是對天主的不忠誠和對聖潔傳統的背叛。
讀經的第一部分(1-8),介紹耶穌和一些來自耶路撒冷的法利塞人及經師之間的辯論。他們指責耶穌的罪名是耶穌的門徒們沒有區分潔淨和不潔淨:「用不潔淨的手取食物」,這種錯誤舉動肯定來於耶穌的影響。
指責涉及到的不是關於衛生規條,而是沒有按照禮儀規範行事。因為任何方便之後,或者與異邦人接觸之後,都需要清潔,否則就是不潔的。
這些條文是從哪裡傳下來的呢?「古代傳統」,這是常用的藉口,也就是辣彼教導,他們甚至把這些規條看得與聖經一樣重要。

聖經指出,在聖殿裡吃祭肉之前,司祭需要洗手和腳(出30:17-21),可是有一些老百姓,特別是非常虔誠的人,他們把司祭在聖殿的規矩移到家裡,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普及到社會上,後來甚至以為這種規定是天主的要求。洗潔禮儀的經文一般是:「主,上主,我們的君王,您應受讚美,您以您的法律祝聖了我們,您命令我們把手洗淨」。
精神領袖們非常欣賞這個條規,比擬為天主的法律,如我們在第一篇讀經中聽到的(申4:2),成為不可以以任何藉口違背,不能增減,不能修改。
如果這個規條被放在適當的位置,那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它只不過是一種基本的需要。根據現代心理學研究,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它變得不正常,是因為被放在與天主聖言同等的位置,模糊天主的容貌,混淆人與天主的關係。當這種模糊和牽強被無意識或者潛意識地執行後,其後果在今天一樣存在。
有一點很嚴重,也就是把潔淨與不潔淨、義人與不義的人之間的分離歸罪給天主。這種歧視和避免與不潔接觸的條文,製造了孤立主義,促生不寬容和暴力侵犯。這不是天主所願意的。對天主來說,一切人都是潔淨的(宗10),在不同的種族、性別和社會地位的人們之間,不存在區分(迦3:28),同樣在潔淨的造物和不潔淨的造物之間,在聖潔的地方和不潔淨的地方,彼此的區分,都不是來於天主,而是來於人。天主「愛一切造物,不輕視任何一種」(智11:24)。
辣彼教導說,「在天主的審判中,人要為眼睛所享受而卻沒有感恩的一切美善交帳。」這裡表達的是聖經作者健康的思維方式,應該為造物的美麗感謝天主,為食物、葡萄酒、健康、性喜樂等等,為一切恩賜,感謝天主。(申8:10
把所謂的「古代傳統」放在與天主聖言同等位置導致另一個錯誤,就是把禮儀方式絕對化。如果它們被認為是來於天主的命令,那就需要一絲不苟地遵行,而這樣做了之後就自以為盡了對神和兄弟姐妹應該盡的義務。
在辣彼中最有智慧的意識到了這種危險,指出只遵行禮儀規條是不夠的,還需要心的皈依。谷木蘭隱修士實踐很多禮儀規範,可是也教導說:「地方和河流不會聖潔我們,任何水洗也都不會清潔我們。只要我們不按照天主的法律生活,不潔就一直存在。」
耶穌在先知和同時代虔誠辣彼教導的精神下,更加強調生活更新的重要性,嚴厲反對把宗教信仰縮減到遵守規條。他宣告,天主對外在的清潔不感興趣,不喜歡形式主義和聖殿禮儀外在的隆重。先知們也曾經這樣譴責假宗教(亞5:21-27;依1:11-2058:1-14),如耶穌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宣告:「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恭敬我,也是虛假的,因為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6-7)。
瑪竇參考了另一句先知宣告,可能是耶穌常常用來批評傳統禮儀守護者的話:「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9:1312:7)。

       今天的讀經中,把禮儀傳統神化的人們被認為是偽善者,如同戲劇演員用面具掩蓋真實的容貌,他們用禮儀形式掩蓋宗教的真實容貌,強調忠誠、順服,而忽略對兄弟姐妹的愛,只是用言語和嘴唇敬拜天主,而心卻是封閉自私的。(申6:5
       如果不是意識到可能經常會有禮儀偽君子,把人的傳統強加於天主的話語同等層次上,福音書作者可能就不會給我們講這些嚴厲的話。
       嚴格遵守規條,讓人覺得自己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該盡的義務,面對天主心安理得,因為守了信用。
       可是建設天主兒女自由的生活,保持對兄弟姐妹持續不斷的照顧才是更加困難的。人的需要會發生變化,誰真的愛,就應該詢問到底需要什麼,在每一個時刻需要做什麼,兄弟姐妹需要什麼。愛不是法律規定的,而是時時刻刻的發現,要求想像力、關注、完全的投入,毫無條件的。
       心靈的宗教,只有成熟的信仰才能夠達到。這樣的人對天主聖神的推動和天主的光照是自由的、肯定的和開放的。「基督內的新生兒」(格前3:1)比較擔心犯錯誤,喜歡具體、細緻的規條,儘管他們內心知道這樣的宗教信仰不能給予自由、喜樂,而只會帶來緊張和焦慮,可是他們還需要時間走向自由的成熟。
       讀經的第二部分(14-23),耶穌確定純潔和不純潔行為的標準。指出污染人的不是來於外在,而是來於內在,來自人的內心。
       列舉的十二條產生不潔的惡習,(六個單數,六個複數),這是負責宗教的人應該檢視自己。善行與惡行區分不是在於有沒有遵守規條,而是在於有利於人還是傷害人。 對於從古老的傳統」中衍生出來的所有其他戒律,所說的是有益的。
       在耶路撒冷聖殿南門臺階的中間,準備了很多罎子,用於給前來聖殿獻祭的司祭和朝聖者取潔。對於基督徒,這些罎子再也沒有用了,因為耶穌只要求心靈的潔淨。如聖詠作者提問:「誰能來到天主的聖殿?誰能來到聖潔的地方?」,回答是:「是那手潔心清,不慕虛幻的人,是那不發假誓,不行欺騙的人」(詠24:2)。可能還需要加上:「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裡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裡,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瑪5:23-24)。只有與兄弟姐妹和平友好的人才可能靠近天主。



Wednesday, August 22, 2018

天主的要求有時確實很多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乙年)


         一個檢查的結果、一個超聲波的測試、一個治療、一個醫生的診斷,都可能會擾亂一個人的生命,都可能瓦解了一對夫婦的規劃和夢想。如何作下一步的選擇,這就是區分出這個世界的智慧與基督智慧的不同。
         奉獻自己的生命不是容易的,不是舒適的,這要求犧牲、放棄和節制。接受天主的邀請,就是跟隨「照耀每一個人的真光」(若1:9),即使所有人都被認為是不合邏輯和不確定的。
         聽從聖神的推動,把自己的意志與天主合一,關注永生,這是不容易的。進入寬敞的門,選擇開闊的道路,常常更加舒適,但是也常常讓人失望(瑪7:13)。沉浸於物質世界,忘卻它是「正在逝去的場景」(格前731),可是即使贏得全世界,對人又有什麼好處呢?(瑪16:26)根據肉而做選擇似乎更加合理,即使在我們內心深處知道「凡有血肉的都似草,他的美麗似田野的花;上主的風吹來,草必枯萎,花必凋謝」(依40:6)。
         即使「嘗過天主甘美的言語,和奇妙未來世界的人」(希6:5),也會遇到誘惑,背離基督,「愛上現在的世界」(弟後4:9)。
         感恩祭是一個邀請。決定接受它,就是對光明說「是!」,同時棄絕黑暗。這種選擇是決定一個基督徒的品質。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當一切理由都在另一邊反對基督時,我仍然選擇在基督這一邊。」

讀經一(蘇24:1-2a15-1718b
         若蘇厄又聚集以色列眾支派來到舍根,也召集了以色列的長老、首領、判官和官長,叫他們立在天主面前,若蘇厄對全民眾說:「若是你們不樂意事奉上主,那麼今天就選擇你們所願事奉的,或是你們祖先在大河那邊事奉的神,或是你們現住地的阿摩黎人的神;至於我和我的家族,我們一定要事奉上主。」百姓回答說:「我們絕對不願背棄上主,去事奉其他的神! 因為上主是我們的天主,是衪領我們和我們的祖先出離了埃及地,為奴之家,在我們眼前行了那些絕大的神跡,在我們所走的一切路上,在我們所經過的一切民族中,始終保護了我們。為此,我們必要事奉上主,因為衪是我們的天主。」  
若蘇厄書這樣開始:上主的僕人梅瑟死了以後,上主對農的兒子,梅瑟的待從若蘇厄說:『我的僕人梅瑟死了,你現在起來,和全體百姓過約旦河,往我賜給他們,即以色列子民的地方去。你們的腳踏過的地方,照我對梅瑟說的,我必賜給你們;從曠野直到黎巴嫩,由大河,即幼發拉的河,赫特人的全境,直到大海日落之地,都是你們的領土』(蘇1:1-4)。這本書有一些讓人尷尬,尤其是對當代人,因為裡面講了很多以天主的名義發動的戰爭、暴力、大屠殺,君王被征服、人民被驅逐,這一切都是為了給來自埃及的以色列人讓出地盤。
         這些征服福地的敘述實際上寫於事件發生的數個世紀以後,雖然有些事件被考古學所證實,但是絕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歷史記錄。它們是對於歷史的神學思考。以色列無論如何已經是這片土地的擁有者,後來反省其原因,他們是如此微小、羸弱,卻佔有了原來不屬於他們的土地,這不是來於他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所以把這成果歸功於天主。
         今天的讀經選自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若蘇厄與他的人民的告別(蘇22-24):「我已年老,上了年紀。你們都親眼見了上主你們的天主,為了你們對所有的民族所作的一切;因為是上主你們的天主在替你們作戰」(蘇23:2-3)。他沒有把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榮耀歸於自己,沒有為自己做任何炫耀,而是把一切都歸功於天主對以色列的眷顧。
         在他結束自己的使命之前,他要求百姓做一個決定性的選擇。要求他們公開地、決定性地明確宣告,要侍奉哪一個天主。做了這些最後的事情,他才在110歲時從容閉上眼睛,安詳離去,埋葬在厄弗辣因山。(蘇24:29-30
         他聚集百姓在舍根,提出建議:請你們選擇你們的天主;你們可以返回過去,侍奉亞巴郎離開卡爾德人的烏爾前,你們的祖先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祇;或者你們現在居住的阿默黎人地區的神祇;或者是帶我們離開埃及,把我們從奴隸狀態解放的我們的天主;同時,他馬上聲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族,我們一定要事奉上主」(15節)。
         這種考驗讓人驚訝!我們難以想像,一個民族經歷了那麼多奇跡,跨過紅海、吃過瑪納、喝過岩石裡的水、看到耶利哥城牆的倒塌,怎麼可能拋棄這位幫助他們、保護他們,甚至讓他們從一無所有成長為一個民族的天主呢?
         然而這一切都不值得奇怪,這正就是我們人類的歷史。天主的愛給予我們存在,把我們安排在一個朝聖旅途的世界上,賜給我們無數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恩寵;可是我們卻被這個世界上沒有意義的東西所束縛——金錢、權力、慾望,忘卻創造我們的天主,忘卻藉著基督,新梅瑟,把我們從奴役和死亡中解救出來。
         以色列人民毫不猶豫,立時作出回應:「我們絕對不願背棄上主,去事奉其他的神!(16),我們要繼續侍奉把我們從埃及解放,在沙漠裡陪伴了我們的天主。我們肯定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神祇可以給予我們那麼多的愛護(17-18)。選擇敬拜一位天主 -- 他們仍要需要的天主 -- 不是一勞永逸的選擇;而是需要時刻堅持選擇,因為總有很多其他神祇誘惑,提供幻想,但是最後結果是摧毀依靠它的人。只有天主,以色列的天主,完全值得信任。
         被賦予帶領百姓使命的人,需要首先澄清自己的信仰,像若蘇厄那樣,以言語和生活見證自己對唯一真天主的忠誠。

讀經二(弗5:21-32
你們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如同基督愛了教會,並為她捨棄了自己,以水洗,藉言語,來潔淨她,聖化她,好使她在自己面前呈現為一個光耀的教會,沒有瑕疵,沒有皺紋,或其他類似的缺陷;而使她成為聖潔和沒有汙點的。作丈夫的也應當如此愛自己的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體一樣;那愛自己妻子的,就是愛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恨過自己的肉身,反而培養撫育它,一如基督之對教會;因為我們都是他身上的肢體。“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
這奧秘真是偉大!但我是指基督和教會說的。

對基督的忠誠會徹底改變家庭成員的關係,厄弗所書最後一部分大篇幅談到這個問題。(弗:21-6:9
家庭成員之間的對抗、不和諧、不理解,常常引發於一方試圖控制另一方,被對方服侍:或者是丈夫對妻子,或者是妻子對丈夫,兒女對父母,主人對奴隸。
今天的讀經給我們提供一個新原則,這應該成為我們經常提到及遵守的規則,以此規範我們的態度:互相依賴,不應該存在任何強者控制弱者,富人控制窮人,地位高的控制地位低的;但只有交出,在對基督的敬畏中彼此服務。(21)敬畏:在聖經中不是指害怕懲罰,而是指出於愛的依戀,在意天主,無條件信任天主。「敬畏天主的人」是那些按照主的話語作出選擇的人,並且從不違反其指示行事。
基督教導我們:「在你們中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亭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席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2026-28)
確認了這個標準之後,作者給予我們一些關於家庭成員間的建議。「你們作妻子的,應當服從自己的丈夫,如同服從主一樣。」(22) 「服從」不是原文有的而是後加的,最好刪除,困為這可能讓婦女不安。 經文的背景是當時的社會,但是在書信中,
人們立即注意到,只有最易受傷害的妻子、孩子、奴隸才提出建議:「兒女要服從父母」(6:1),「奴隸要服從主人」(6:5),隨後提出平衡的建議:「父母不要激怒子女」(6:4),「至於你們作主人的,要同樣對待奴僕,戒用恐嚇,因為你們知道,他們和你們在天上有同一個主,而且他是不看情面的」(6:9)。
         作者首先要求婦女遵守這個原則。如果說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以服侍的心態對待他人,那麼要求妻子服從丈夫就不應該引起反對。這可能在今天讓婦女很受刺激,因為似乎這條原則應該首先是要求丈夫做到。
     這裡有一個神學概念。教會要服從基督,基督是頭,是一切肢體的總指揮(22-23)。但是頭的權威不是壓迫,而只是服務;教會對基督的服從是接納祂的恩賜、犧牲和愛的成果。
         結尾部分,沒有繼續發展和落實這個講話,而是重提「服從」的主題,妻子應該在任何場合服從丈夫(24節)。這種堅持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很過分,它是作者所處時代的文化特徵。彼此服務的原則,同時也是一個審判,任何濫用、揮霍以及男權主義,都會受到審判。
         讀經的第二部分(25-32),作者面向丈夫講話,「你們要愛你們的妻子,如同基督愛了教會,並且為她付出生命」。(25節)    我們可能期待同一個詞彙「服從」也用在丈夫身上,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愛」。愛,指感覺,指徹底忘卻自我,忘卻自身利益的,積極熱誠,完全只為對方好處考慮的行為。這正是作為愛的天主的生命特徵(若一4:8)。為了實踐愛,丈夫應該保持在任何時刻、任何狀態、任何環境,完全徹底地為妻子服務。
         丈夫的楷模是基督,因為祂「愛教會,並且為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25)。愛創造了傑作:他轉化了妻子,用水清潔她,用言行使妻子成為美麗動人的婦女,『光耀,沒有瑕疵,沒有皺紋,或其他類似的缺陷;聖潔和沒有污點』(26-27)。
         這是每一個基督徒新郎在新婚夜應該做到的目標:在整團體前,我們有責任向世人見證基督對他的教會,所作出的巨大而堅定的愛。(28-32節)
         因為說服婦女們服從丈夫,保祿被指控有恐懼女人症。如果我們明白在這段經文中,他複雜的思維邏輯,並且注意到實際上他囑咐丈夫的話語是囑咐妻子的四倍,就會明白對他的指控是沒有依據的。 

福音(若6:60-69 

他的門徒中有許多聽了,便說:「這話生硬,誰能聽得下去呢?」
耶穌自知他的門徒對這話竊竊私議,便向他們說:「這話使你們起反感嗎?那麼,如果你們看到人子升到他先前所在的地方去,將怎樣呢?使生活的是神,肉一無所用;我給你們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但你們中間有些人,卻不相信」。原來,耶穌從起頭就知道那些人不信,和誰要出賣他。所以他又說:「為此,我對你們說過: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
於是耶穌向那十二人說:「難道你們也願走嗎?」
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主!惟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

 今天的讀經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講道的最後部分。猶太人追隨他,是為了請他行奇跡,可是卻因一個讓他們迷惑的要求停滯不前了:接納他是從天上降下的食糧。他們需要做一個選擇:繼續像過去那樣生活,順應這個世界的智慧,為物質食糧知足;或者做一個質素的改變,根本的提升,選擇福音,生命的食糧。

在讀經的開始(60節),很奇怪地加入了新的質問者,不再是「猶太人」,而是「耶穌的門徒」。
這個人物轉換是因為牧靈的需要。福音書作者看到人們對耶穌行奇跡給予的物質食糧的追求,和對於食糧象徵的拒絕,看到當門徒被置於老師的嚴格要求前,每個門徒的危機都反映在其中。作者面對自己的基督徒團體,也邀請他們做出決定性的選擇,他們到底相信誰,相信什麼?
人們的反應讓耶穌傷感:許多門徒看到奇跡和聽了耶穌的話之後,不能接受耶穌的邀請。他們認為太「生硬」。他們一點都沒有明白。而且完全誤會了。有人甚至想到過吃人肉的問題,現在他們清楚了,他們知道耶穌在講什麼,但是並不接受他。他們認為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與耶穌結合,奉獻出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信靠他,或者不信靠的,不是任選其一。
耶穌的邀請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絕,但是不可以討價還價,不可以改變。通過聖體聖事的食糧,而不只是通過理智和心靈接受耶穌,可能更加容易。但是這引起另一個問題。如果為了尊敬聖體,為了真正有資格領受聖體,我們真的徹底下定決心,從根本上決定把一切奉獻給基督嗎?如果這樣,誰還敢領受聖體呢?
我們先放下這個問題,聽聽面對門徒們的反抗心理和困難,是如何做的?

你們不要驚奇,因為無法理解和拒絕都屬於人良知的奧秘(61節)。然而,耶穌不是減弱自己的要求,而是突出另一個新的奧秘,在劇劇性的時刻,他向基督徒團體宣告:他是從天而降的食糧,還要返回天上去。
這個神秘的宣告:「如果你們看到人子升到他先前所在的地方去,會怎麼樣呢?」(62)我們可以這樣轉述:如果現在我還在你們中間的時候,你們就是這麼困難接受我的邀請;那當我回到聖父那裡去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呢?那時,對你們的信德提出的要求將更加生硬,將沒有任何可以驗證的,不能親眼看到,不能親自觸摸到耶穌。
為了讓他們有能力進入這種純粹的信仰,門徒們被邀請拋棄肉的世界,進入精神世界。「肉一無所用」(63),誰願意接受福音就需要明白這個福音信息。純粹的人類智慧沒有能力進入天主的奧秘。「屬血氣的人,沒有能力領受天主聖神的事,因為為他是愚妄;他也不能領悟,因為這些事只有藉聖神才可審斷」(格前2:14)。不必驚奇,人如果試圖把福音與人的一廂情願相吻合,是不可能的。         結局令人沮喪,但可以預見。「他的門徒中有許多人退去了,不再同他往來。」(66        
這類門徒在我們的團體中也有很多,他們並不壞,不是背叛者,只不過是隨波逐流,不動腦子的人。他們意識到耶穌要求太多,他們不願意給予,所以選擇離開。耶穌尊重他們的自由,並不強迫他們分享他的選擇,不強迫他們「吃他的肉」。可以肯定,這樣的人還會有很多;但願每一天都領受聖體聖事的人們,能夠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給予見證。
         但是經文並沒有因為猶太人的拒絕或者猶大的背叛結束,而是以十二門徒的積極正面回應而劃上句號。(67-69
     耶穌對追隨他的這些大多數人的反應很失望,但是有一個團體,儘管他們也不瞭解,卻仍然完全徹底信靠他,接受他宣講的一切。
         信仰不是建立在可以明確地、毫不模糊的證明上,而是以愛去信靠一個人。我們也不必奇怪,這信靠往往也有懷疑和迷惑,甚至很多人長期猶豫不決。對於耶穌的問題:「你們難道也要離開嗎?」,伯多祿以大家的名義回答,表示全部團體對耶穌的信仰:「主,只有您有永生的話,我們還去投奔誰呢?」
         這也是耶穌基督在今天期待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的回答。
         可是仍然有疑問:誰真的配得上領受聖體聖事呢?誰能如此輕率地與基督宥如此隆重的承諾,奉獻出來自己的生命呢?
         如果說聖體聖事是給予義人的獎賞,肯定沒有人有資格及敢去領受。但是聖體聖事不是給予天使的食糧,而是奉獻給塵世朝聖旅途中的人們 罪人、脆弱的人、疲憊的人、需要幫助的人。
     在關於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中,瑪竇轉述耶穌舉杯給門徒們時講的話:「你們都由其中喝吧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瑪26:27-28)。
不是為了慶祝人的純潔和聖善,我們才領受聖體聖事;而是為了從天主那裡獲得「罪過的赦免」。對於領受聖體聖事的人,不要求倫理上的完美無瑕,而要承認自己的不配和卑微,願意靠近那可以治癒自己的主。以這種謙卑和真誠的信德接受聖體聖事的人,聖體食糧會成為藥物,治癒倫理疾病,癒合傷口,戰勝一切罪惡。

Wednesday, August 15, 2018

聖言成為聖體食糧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愛撫,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表述:你是我的知己,我很高興你信任我。但是如果對方退縮,你會感到被拒絕或被誤解。握手、鮮花、點燃在聖人像前的燭光,都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溝通。當吹熄蠟燭,隨後朋友的掌聲和祝福的歌聲,標誌著生日會的高峰。
         僅憑手勢看似不合邏輯,儀式即使與實證主義推理不同,也充滿了意義和信息。
我們出生時發出的第一聲哭聲,如果朋友們當時並不在場,他們怎能表現對我們出生的喜樂那出生的一天已久遠了,我們無法返回那個時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儀式重播那個日子……。當我們吹熄蠟燭的時候,也送走了過去的多年,重播我們的第一次呼吸時的情景,並提供機會慶祝我們進入這個世界。 若只是吃生日蛋糕是沒有意義的。
人出於灰土,與其它生物密切聯繫,被召叫與其它造物共同建設和諧、繁榮、美麗的世界,共同以具體可見可感的方式彰顯不可見的神聖。
            聖事就是天主對於人類的這種需求而給予的回應。

     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建立禮儀來表達他最愛的行動,為人類徹底的付出生命。天主的聖言,天上來的食糧,現在我們不只是通過頭腦和心靈,而是透過聖事,可以真實地吸收祂。即使有這可見的記號,只要我們還在這個世界朝聖的路途上,我們仍常感到饑餓。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我們重複以下的說話:
         「我們生活不只靠餅,而要靠天主的聖言。」


讀經一(箴言91-6

「誰是無知的,請轉身到這裡來!」她對愚鈍的人說:
你們應放棄無知,好使你們得以生存,並在明智的道路上邁進。」

         在古代中東的各民族中,被帝國認為最富有和最贏得人敬重的是智者(箴24:5)。他們因著高齡而獲得的豐富經驗,有能力給人們提供好建議。「白髮老人,善於判斷;年高的人,會出主意,是多麼美好!」(德25:6),擅長箴言和法律,洞察隱秘和意外,有能力講述吸引人的故事,教育年輕人言行舉止,規範社會風俗,矯正宗教。智者首先是天主法律的專家,因為他們「充滿智慧」(德24:23),引導人進入幸福。
         箴言的作者,像一位智慧的父親,溫柔地面對兒女,以智慧的教導循循善誘,向他們保證:「你應聽你父親的教訓,不要拒絕你母親的指教,因為這就是你頭上的冠冕,你頸上的珠鏈」(箴1:8)。
         箴言的前九章,是介紹整個智慧文學,是以色列智者數個世紀反省的集大成。今天的讀經選自這幾章的最後部份,當中,介紹了兩位婦女,一位是「公主」,另一位是「妓女」;分別代表智慧的女士和愚蠢的女士。她們相互競爭,都準備了宴席,邀請的都是無知和愚蠢的人(4,16節)。讀經只選擇了第一部分,介紹「智慧」女士的作為,但是為了完整理解經文給我們的信息,我們也看看愚蠢」女士的行為(箴9:13-18)。 
         智慧女士建設了一座輝煌的房屋,有七根柱子(1)。柱子代表堅固,數目七代表完美。
         天主的智慧,是我們唯一應該信靠的建築師,因為她的規劃一向堅固,不能被摧毀。而其他智慧是虛偽的,脆弱的。意識形態和哲學新舊更替,變幻無常,而天主的智慧不被時代控制,不受意識形態動搖,時尚、風俗和新的理論都不能操縱她。把生活建設在天主智慧上的人,不會左右搖擺像牆頭草,不會害怕天主的審判,「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瑪7:24-25)。
         智慧的女士建設了自己的住房,派遣侍女到城市的各個交通要道,邀請人們來赴宴(2)。無償提供讓人吃飽的麵餅和給人喜樂的葡萄酒。
         對於基督徒,智慧的體貼和督促邀請人作基督的勤勉使徒,在全世界播撒智慧,教導人在人生中不要迷失。(路10:4
         愚蠢的女士,浮燥愚蠢,什麼也沒有建樹,她坐在自家門前,坐在城內高處的座位上(14),不擔心邀請人,她知道靠自己欺騙的魅力可以輕鬆誘惑人上釣,盼望著那些「勇往直前的路人」落入她的圈套(15)。用甜言蜜語煽動他們違禁:「偷來的水,更香甜;背地吃的餅更有味。」(17 
         通過煽動慾望,她們輕鬆地捕捉了很多人,但是把他們帶向毀滅。那些被蠱惑的人沒有意識到在愚蠢女士的家裡,「冥域正在那裡,她的客人都在陰府的深處。」(18
         而聆聽智慧的人,獲得的是生命。(6

讀經二(弗5:15-20

因此不要作糊塗人,但要曉得什麽是主的旨意。也不要醉酒,醉酒使人淫亂;卻要充滿聖神,以聖詠、詩詞及屬神的歌曲,互相對談,在你們心中歌頌讚美主;為一切事,要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時時感謝天主父。


    厄弗所書的作者警告基督徒注意到自己的時代「時日邪惡」,但這不是為了反對現實,為過去遺憾和留戀。而是邀請他們躲避邪惡: 一切毒辣、怨恨、忿怒、爭吵、譭謗以及一切邪惡。(弗4:31)這些都是異教徒的特徵,但是也有可能在基督徒內散播。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作者建議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像愚蠢無知的人,卻要像開明智慧的人」(15節)。
現今的世界是敗壞的,保祿在給迦拉達人書中已經談到(迦1:4),但是智者不會隨波逐流,順應時下的倫理潮流,而是明白雖然邪惡存在,我們仍然可以利用今天的世界建設美善。(16)
作者繼續勸告,再次邀請人皈依智慧:「你們不要作糊塗人!」而要明白天主的旨意(17)。過度濫飲葡萄酒會產生道德錯誤。對酒神第歐尼吉的禮儀上的祟拜,他們豪飲醉人,導致出神、瘋狂、抽搐,像瘋子一樣。基督徒的禮儀與他們決不相同,他們在領洗時充滿聖神,是清醒的,拒絕一切形式的放蕩。
作者給予我們的最後一個勸告是祈禱(19-20)。基督徒團體的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共同祈禱、唱誦讚美歌,默想天主聖言。因此,他們避免愚蠢,獲得導致生命的智慧。
福音 (若6:51-58
           那時,耶穌對人們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
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今天的讀經重溫上一個主日經文的最後幾節,這是很重要的章節,因為在耶穌的講話中,標誌著由「天上而來的食糧」、被理解為聖言、作為天主智慧,是聖體聖事的主題。
         猶太人理解到,耶穌講述天上食糧時,指的是他的福音,是帶到世界上的神聖信息。面對他這個聞所未聞的主張,他們懷疑、迷惑、反對。今天讀經開始部分的宣告更加讓人不安:人們應該吃的不只是他的話,還有他的肉。
         上一個主日我們講解過,「肉」,在閃族語言中不是指肌肉,而是指「整個人」,有著人的缺點和脆弱的各方面。人是肉體,因為他是一個短暫的,一個注定要死的脆弱生物。 因此,聰眾清楚地知道耶穌並不是在談論吃人肉的事情,但是反感仍然存在,在場的人的反應是可以理解和有道理的。他們彼此議論:「他怎麼可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52)。他們理解到,耶穌不只是要求他們精神上吸收天主的啟示,而且要給他們一種具體能吃的東西,而不是僅僅比喻。所以他們期望他給予進一步解釋。
         耶穌不擔心他們的尷尬,他沒有軟化他的和話,而是進一步肯定他的話,甚至加上更無法理解的重復強調:喝他的血也是必要的(53-56)。
         這對於希伯來人是可怕的事情。聖經中許多地方告訴我們嚴格禁止流血(肋7:26-27),「因為肉體的生命在血內」(肋17:10-11),生命的主人不是人自己,而是天主。即使在今天,在殺死一個動物之前,希伯來人會用非常技巧的方式先把血放完,表示不佔有其生命,而是把血灑在地上表示把生命歸還天主。
         他們相信在血液中保存著生命力量,這些在舊約中的祝聖禮儀和清潔禮儀中都嚴格保持著。有意義的是,西奈山下慶祝天主與以色列人締結盟約是以灑血進行的。在一個隆重的共融祭獻之後,梅瑟拿起祭品的血,一半灑在表示天主臨在的祭台上,另一半灑在人民身上,同時宣告:「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著這一切話同你們訂立的約」(出24:6-8)。通過這種方式建立了天主與以色列人的生命共融,締結了彼此的歸屬。由此在天主與以色列人民之間好似建立了同血緣的關係。
     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耶穌宣講要人們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由此而進入與他和天主聖父的生命共融關係內。
         在耶穌講話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我們可能發現有一些不協調。他承諾:「誰相信,就會獲得永生。」(47)而現在講:「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有永生。」(54)那麼為了獲得永生,只需要相信他的話語、遵守他的誡命、服從他的福音,還是也必須要領受感恩祭聖體聖事呢?只有聖言不夠嗎?
         我們知道,聖體聖事使基督真實地重臨,而不代替福音中的信仰。這是基本且是不可缺少的。共融不是禮儀魔術,與異教徒的神秘入門禮儀不一樣。不是藥物在人體內自動運行,即使在這個病人自己並不知道的情況下,他獲得了治癒。我們不能認為,為了獲得天主的恩賜,只要參與很多聖體聖事就足夠了,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耶穌沒有要求我們參與很多聖體聖事,而是邀請我們:「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在今日的世界,缺乏神父,大部份的基督徒團體在星期日,沒有聖體食糧,只有聖言食糧。 我們相信,藉著這單一的食物,他們獲取豐盛的生命。那為甚麼需要聖體﹖是聖言不足夠嗎﹖
         聖體聖事除非靠著信德領受,否則沒有價值。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以內在的虔誠接納基督,開放自己的生命讓基督來養育,那聖體聖事沒有任何作用。因此,在領受聖體之前,我們總要聆聽和反省天主聖言。接受這些聖言的人,願意遵行他的誡命的人,就會在聖體聖事中與基督合為一體。同樣,在簽署盟約前,我們都知道要仔細閱讀盟約條款
         在今天的分享開始之時,我們分析了這個主日的讀經主題和禮儀的意義。現在我們再來關注理解聖體聖事。
         在逾越節之後,基督徒很快就意識到應該慶祝自己信仰的基礎事件——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他們沒有發明一種新禮儀來紀念這個事件,因為耶穌自己已經建立了。在受難之前,耶穌與門徒們在晚餐中,他拿起麵餅,感恩,擘開,交給門徒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22:19)。
         忠誠於這個命令,在每一周的第一天,基督徒開始聚集在一起,慶祝感恩祭。讓我們很感動的是有不信的歷史資料流傳下來,見證這個事實。比提尼雅(Bitinia)的頗裡尼歐(Plinio)寫信給羅馬皇帝特拉以諾(Traiano):基督徒「習慣於在一個固定的日子,太陽升起之前,以互相交替的方式向基督唱誦讚歌,把他當做神一樣對待。他們發誓不幹壞事,不搶劫、不偷盜、不姦淫,不發虛誓、不說假話、不貪污。不辜負他的話,不會否認正義所要求的。在完成這些儀式之後,他們有一種習慣,即分開並再次聚在一起吃他們的食物。他們這些行為很有秩序,同時沒有害處」(PlinioEp. X)。 
         這種禮儀有固定的程式,可以重複,這是它的特徵。禮儀格式是可以重複的,為了表達其蘊含的意義。人與人之間的問候不只是表達兩個人之間的友好,而且創造和發展二者之間的和諧。贈予一朵玫瑰,同時綻放愛的關係,表達並且養育這種關係。足球啦啦隊表達他們對一隻足球隊的支持,增加運動的激情。閱兵式遊行慶祝對祖國的熱愛和獻身。
         這就是禮儀的力量和效果。
         初期基督徒每一周只有一次感恩祭慶祝,而今天我們每一天都可以參與彌撒。如果每一次我們都是以活躍的信德參與這個象徵天人生命合一的禮儀,我們與天主的合一就會真的更加堅固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