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8, 2018

生命之主,從死亡中拯救人類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儘管生活中受苦不斷,而人仍然一往情深地熱愛生命。希臘史詩《奧德賽》中記載,奧德修斯在陰間遇到阿喀琉斯,嘗試安慰他,他卻回答說:「不要向我美化死亡,啊,奧德修斯!我寧願在人間為奴隸,也不願意在陰間稱王」。可是埃及人的看法卻完全不一樣,對於他們來說,死亡是進入位於西方的一個奇妙世界,被太陽神照耀,從黎明到黃昏,是永恆的生命。
所有的古代民族都相信死後有生命,希臘人特別強調的是靈魂不死。可是這種對於死後生命的信仰在以色列卻曾經不存在,他們出離埃及時形成一個民族,至千多年後,才開始相信死後有生命。
      他們確實宣認:「天主是生命之主」(戶2716),不過一直局限於現世。聖詠作者高唱「你是生命之泉源」,但是說到生命,指的是「健康和舒適」(德34:17),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收成,多子多孫,「長壽健康,安享天年」而終(創35:29),好像成熟的麥子從田地裡收穫(約5:26)。在整個希伯來文聖經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不死」這個詞。
      以色列人民對於永恆生命的認識是如此之晚,不過也是一個珍貴的和具有啟發性的思想。讓我們明白,在相信復活和未來的生命之前,先要赤誠地熱愛和珍視在這個世界的生命,像天主欣賞和愛護它一樣。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從天主學會了熱愛生命,包括生命的所有層面。」



讀經一    (智1:13-152:23-24

因為天主並未造死亡,也不樂意生靈滅亡。他造了萬物,為叫它們生存;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力,本身都沒有致命的毒素,陰府在地上也沒有權勢;因為正義是不死不滅的。其實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滅的,使他成為自己本性的肖像;但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進入了世界。


基督降生前幾個世紀,約伯宣稱:「躺臥下去,再不站起來的人,只要時日存在就再不甦醒,再也不從睡眠中甦醒」(約14:12)。約伯之後有訓道篇的作者宣講:「的確,世人的命運,同走獸的命運,都是一樣:前者怎樣死,後者也怎樣死;氣息都一樣,人並不優於走獸:因為都是虛無」(訓3:19)。直到公元前二世紀,所有的以色列人仍然相信,人死後就進入永恆的睡眠,「在冥暗死影之地,幽黑混沌之地,那裡光明也如黑暗」(約10:21-22)。

在耶穌時代,以色列人的觀點發生了轉捩點。撒杜塞人堅持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可是大多數人民認同法利塞人的觀點,相信死人復活。甚至流行這樣一句話:「人死亡的日子比他出生的日子更重要。」事實上,我們都不是在一個旅程開始時慶祝,而是在旅程達到目的地時慶祝。
辣彼們的這句話很吸引人,但是並不能回應人們內心的不安:「請你記住:我的生命無非是一口氣,我的眼再也見不到幸福」(約7:7);「火花一旦熄滅,身軀即變成灰土,魂魄即像輕風消散」(智2:4);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抓住人,把人拉回到虛無,化為灰土。天主按祂的肖像創造了我們,把我們納入祂愛的對話中,難道最終就是為了如此殘酷地欺騙我們嗎?
智慧書的作者,生活在耶穌時代的埃及首府亞歷山大,他拒絕這種絕望,指出:「天主並未造死亡,也不樂意生靈滅亡。他造了萬物,為叫它們生存;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力,本身都沒有致命的毒素,陰府在地上也沒有權勢」(13-14),人的生命不能與起伏跌宕而不留任何痕跡的海浪相同,天主不能像風戲水波一樣拿人開玩笑。
       那麼,如果不是從天主,那死亡是從哪裡來呢?
       今天的讀經告訴我們:「其實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滅的,使他成為自己本性的肖像。」(24
       這個宣稱讓人不安。也就是說,如果人沒有犯罪,那就從來不會死亡嗎?科學徹底否定這種說法。生物學上的死亡是肯定的。人的器官像所有的其它生物一樣都會老化,會衰退,最後結束生命。
       但在耶穌時代,並不是這種死亡引起虔誠的以色列人的恐慌。義人相信自己會重新獲得生命,如智慧書說,義人的死亡只是「出發」,是「解放」,是「在天主內安息」,是「從奴隸到自由」,所以,這不值得害怕。向一個更好生命的過渡並不是懲罰。
       那麼,哪一種死亡是來於罪惡呢?
       讀經選文的前面幾句話幫助我們明白:「不要因生活墮落而自招喪亡,也不要因你們雙手的作為而自取滅亡」(智1:12)。
       所以,是惡招致死亡。誰懷著仇恨,施行報復、暴力,過不道德的生活,即使身體健康,卻已經摧毀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
       今天的讀經在結尾部分說:「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進入了世界」(25),所以不是在談論生物學上的死亡,這種死亡只是一個事件,而不是絕對惡。人真正的死亡是當他拒絕愛的時候,是自私、封閉,遠離天主。遠離天主指示的「生命之路」(箴13:14),遠離「生命活泉」(箴3:18)的時候。
       誰把人帶入這種死亡狀態,就是魔鬼,就是邪惡力量,它存在於每一個人內,使人遠離天主。
       智慧書的作者對聖經資訊掌握很好。以色列的聖書一直肯定,誰選擇犯罪,就是為自己製造死亡,如申命紀指出:「你看,我今天將生命與幸福,死亡與災禍,都擺在你面前,如果你遵行我今天吩咐你的,上主你天主的誡命:愛慕上主你的天主,履行他的道路,謹守他的誡命、法令和規定,你必能生活繁榮,上主你的天主在你要去佔領的地上,必要降福你。但是,如果你心中叛離,不願聽從,被人引去敬拜事奉其它的神,我今天警告你們:你們必要滅亡,在你渡過約但河去佔領的土地上,決不能久存。我今天指著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他的話,完全依賴他;因為這樣你才能生活,才能久存,才能住在上主向你的祖先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誓許要給他們的土地上」(申30:15-20)。

讀經二   (格後8:7,913-15


就如你們在一切事上,在信德、語言、知識和各種熱情上,並在我們所交於你們的愛情上,超群出眾,這樣也要在這慈善事上超群出眾。我說這話並不是出命令,而是借別人的熱情來試驗你們愛情的真誠。因為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衪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他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這不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在現今的時候,你們的富裕彌補了他們的缺乏,好使他們的富裕也彌補你們的缺乏,這樣就有了均勻,正如所記載的:“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沒有不足。”

       克勞的時代(41-54),羅馬帝國很多地方鬧饑荒。本來就比較貧窮的巴勒斯坦地區也乾旱很久了,許多基督徒團體面臨危機。
       在耶路撒冷,保祿在與宗徒們激烈的爭論之後,勇敢地承擔了向他建立的外邦人基督徒團體請求援助,支援巴勒斯坦基督徒團體的責任。(迦2:10
       在格林多,受到當地基督徒團體的建議,保祿首次考慮到收集募捐。
       像經常發生的一樣,格林多的募捐也遇到很多麻煩,開始時大家都充滿熱情,可是很快激情就熄滅了,對這個計劃變得冷漠不感興趣,於是拖延,最後一切進行都不順利。
       保祿寫信給這個團體的基督徒,首先要求他們承擔起承諾的責任,以得撒洛尼和斐裡伯基督徒團體的榜樣鼓勵他們:「我可以作證:他們是盡了力量,甚至超過了力量,自動的捐輸,再三懇求我們准他們分享供應聖徒的恩惠。他們所作的,不但如我們所盼望的,而且按照天主的旨意,把自己先奉獻給主的,也獻給了我們」(格後8:3-5)。
       這引起一些嫉妒。但是保祿並不想強迫人們,因為那時他的不少敵人到處說他壞話。有人說,他要通過募集捐助達到自己隱蔽的目的,討好猶太人。因此他把勸話的基礎建立在兩個神學理由上。
       首先是基督的榜樣。「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衪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他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所以,捐助不只是一個慷慨的行動,而是表現出一個基督徒團體是否吸收了基督的思想和感情,是對信仰真實性的考驗,因為這是無償之愛的彰顯,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個理由是創造平等環境的必要性。
       分享財富,不是福音生活無足輕重或者可有可無的表現,而是基督徒使命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不是說為了幫助他人讓自己生活陷於困頓,而是為了表示,我們對於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的信仰,使我們對於財富有另外一種價值觀。
       結尾部分,保祿邀請大家回憶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民在沙漠中收集瑪納時,如何得到天主的命令只能收集當天所用,而不能保存到第二天。有人試圖藏一些留給第二天,但是到了早晨就全部發霉生蟲了。這是天主教導以色列人民:生活必須的物品不能收藏,而是應該給予那些急需的人們,與他們分享。

福音       (谷5:21-43

耶穌乘船又渡回對岸,有大夥群眾聚集在他周圍;他遂留在海濱。那時,來了一個會堂長,名叫雅依洛,一見耶穌,就跪伏在他腳前,懇切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請你來,給她覆手,叫她得救回生。」耶穌就同他去了。有一大群人跟隨著他,擁擠著他。

那時,有一個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在許多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因為她心裡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她的血源立刻涸竭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

耶穌立時覺得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回過頭來說:「誰摸了我的衣裳﹖」他的門徒向他說:「你看!群眾四面擁擠著你,你還問:誰摸了我﹖」耶穌四周觀望,要看作這事的婦人。那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跪伏在耶穌前,把實情完全告訴了他。耶穌便向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罷!你的疾病必得痊癒!」


他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你還來煩勞師傅做什麼﹖」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給會堂長說:「不要怕,只管信。」除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他沒有讓任何人跟他去。他們到了會堂長的家裡,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噪:有的哭泣,有的哀號,便進去,給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喧噪哭泣呢﹖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都譏笑他。他卻把眾人趕出去,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及同他在一起的人,進了小女孩所在的地方。他拿起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那女孩子就立刻起來行走,原來她已十二歲了;他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女孩子吃的。


       讀經給我們介紹了兩個奇跡,彼此互相穿插。前面幾節出場的是雅依洛,會堂的一個負責人,他來求耶穌去家裡為他快要死去的女兒覆手,治癒她。接著是治癒一位患血漏十二年的婦女的故事。後面部分又重新銜接前面中斷的關於雅依洛女兒的治癒。
       我們先來看看那位婦女,受苦許多年,為治病花費了一切積蓄。她已經病了十二年,越來越嚴重,受盡屈辱,深受傷害,那本來應該是養育生命的地方,可是卻成為宗教不潔的泉源。血,是生命的象徵,可是當它從身體裡流出來的時候,就會引起死亡,造成恐慌和害怕。猶太法律規定,女人流血期間不能參加宗教節日,不能參加團體活動,要遠離所有的人,不能觸摸任何東西,像麻瘋病人一樣。誰如果與這樣的女人接觸,即使只是偶然的,也需要去奉獻取潔禮,潔淨自己。(肋15:25-27
       像所有生病的人、邊緣化的人、被排斥和輕視的人們一樣,這個不潔的婦女內心深處有一股不能遏制的衝動,要靠近耶穌,「觸摸他」。「只要我觸摸到他,即使是他的衣裳,我也一定會痊癒。」
       但是,兩個障礙阻擋她接觸耶穌:冒犯宗教法律;擁擠的人群緊緊圍繞著耶穌,所以她不得不暗中地而且策略地行動。她從後面靠近耶穌,努力抓到他的衣裳,這時她突然感覺到了一股強大的生命力量沖入她的身體,她知道自己痊癒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通過這個奇跡要告訴我們更深入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婦女,沒有名字,已經十二年不潔淨了。作者強調「十二年」,我們回看前面幾節,雅依洛的女兒也是「十二歲」。十二,象徵以色列人民。
       不潔的婦女,奄奄一息的女孩,都是作者採用的象徵語言,代表以色列的悲慘狀況,他們的精神領袖不僅沒有能力治癒民族的虛弱,甚至加重危機,而且他們阻撓人民與能夠治癒他們的救主相遇。
       疾病是死亡的一個表現。聖詠作者把疾病比喻為通向另一個世界的步伐(詠30:3-4)。與病人和不潔淨的人接觸,會削弱生命,所以所有的人都害怕疾病。
       耶穌的態度卻完全不一樣。他從來不以任何方式躲避被認為不潔淨的人或者是生病的人。他允許所有的人接近他,觸摸他,並且事後也從來不去按照法律行取潔禮。他感覺到了生命力量的傳遞,他希望讓人們知道這件事情,所以招呼這位婦女到自己身邊來,不是為了羞辱她,而是為了鼓勵人們的信心。
     
  那個婦女很害怕,戰戰兢兢,因為自己有病,不潔淨,感覺自己這樣的人靠近耶穌是有罪的。
       沒有任何疾病,不論是生理的還是倫理的,都不是阻擋人靠近天主的理由。面對天主,所有的人都是不潔的,但是通過與耶穌的相遇,所有的人都成為潔淨的。只有虛偽的人才自以為是聖人,自我設立障礙與罪人隔離。那些自以為不需要接近耶穌的人,只不過是幻想自己擁有完美的健康。
       耶穌對婦人的態度是一個邀請,告訴我們面對不潔的人不要感到任何不安,不要逃跑、躲避。基督徒,不害怕因為接近別人躲避的人而丟掉自己的尊嚴,或者損害好名聲。基督徒應該關注的事情是幫助兄弟姐妹重新獲得生命,如果因此需要面對說三道四的人們和所謂好心人的挑戰,也在所不惜。
       耶穌流溢出生命的力量,但並不是所有觸摸他的人都可以從他身上獲得這種力量。今天的讀經告訴我們圍繞著耶穌有一大群的人,他們不是敵人,而是耶穌的弟子,靠近他的人。他們推擋他,擁擠他,但是耶穌卻宣稱只有一個人觸摸了他。只有那個患病的婦女以信德觸摸了他。「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他告訴那婦人,只有她,在擁擠的人群中,有能力接受天主的恩賜。
       人群代表今天的基督徒,他們靠近基督,有機會聆聽他的話語,並且在聖事中「觸摸」他,尤其是在聖體聖事中。如果他們的生活沒有改變,如果他們的疾病沒有被治癒,惡習和罪惡沒有任何改善,壞性格沒有矯正,冒犯人的話沒有減少,那就是說,我們只不過是那些圍繞著耶穌卻沒有觸摸他的人們。我們與耶穌的接觸只不過是表面的和外在的,他的話語只不過在我們的耳朵略過,卻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
       再來看看第二個故事,復活雅依洛女兒的事件。
       把這個事件與前面一個聯繫起來的是「信德救了你。」
       這裡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重病,而是死亡。耶穌的生命力量可以給予生病的人,那麼對於更加嚴重的情況,死亡,有沒有能力呢?就人的常識來說,既然已經死亡,那就再沒有什麼辦法了。可是耶穌對這位會堂負責人說:「不要害怕,只要保持信德!」
       這時我們聽到了聞所未聞的信息:他賦予生命的能力不受任何阻礙,即使是面對人類最大的敵人 死亡。
   
    耶穌把陷入死亡睡眠中的女孩喚醒,告訴我們,即使是死亡,只要我們對他有信德,就同樣可以戰勝。並不是說延長在這個世界的生命就戰勝了死亡。如果對耶穌的信德只是這個成果,那並不能說我們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最後死亡仍然會抓住我們。耶穌戰勝死亡,因為他給予我們一次新生,使我們進入永恆生命。
       另外還要告訴我們,對於相信他的人,不存在任何不能醫治的情況。那些只有小毛病的人、犯小罪的人、脆弱的人,他們接近耶穌沒有任何困難,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而對於那些破壞了自己的生活,陷於大罪,實際上已經死亡的人,一般人們都沒有勇氣抱希望,像雅依洛的朋友們那樣,只有重複:「算了吧,不值得再努力了,為什麼還要打擾耶穌呢?」

       對這些不抱希望可能產生變化的人們,耶穌重複:「不要害怕,只要保持信德!」。誰相信他,就會看到,即使在今天,所有的人都肯定已經死亡,沒有希望的人,仍然會有新生命誕生。

Wednesday, June 13, 2018

覺醒後,我們會看到長出的麥穗

 常年期(乙年)第十一主日




引言
我們總覺得我們正見證著基督徒價值觀的迅速衰落。我們看到人嘗試擺脫天主這個想法,把自己當作量度萬物的終極參照點。人使自己成為善惡的判官,把世事絕對化,把信仰放在生活中近乎作廢的地方。這就是世俗主義,是一個一直影響我們歷史根源的現象;但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它已經達至全盛期。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尋根究底,有人歸咎於那些日漸怕事的神父們。他們避談一些過往當教會信徒仍然眾多時經常提及的要理,包括天主的審判、絕罰、魔鬼、懲罰等。
事實正正相反:今天,我們為福傳及教授要理的後果付出代價,避免與天主的話扯上關係,免得像以往有承擔的傳教士及傳道人般被人埋怨。
將來掌握在我們手中。教會已經重新意識到上主所賜予的寶藏-就是聖言,種子正等待播滿在世上,令信仰在好的泥土和穩固的根基上重新蓬勃生長。
今天,那些艱辛地把珍貴的種子播滿世上的人,雖然未能看到長出的麥穗,但也至少看到莖子。是的,他可以祈求上主,讓他看見。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正如一粒麥子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

讀經一:則 17:22-24


我主上主這樣說:「我要親自由高大的香柏樹梢,取下一條枝條,從嫩枝的尖上,折下一根嫩芽,親自把它栽植在高山峻嶺之上,栽植在以色列的高山上。
「它要生長枝葉,結出果實,成為一棵高大的香柏;各種飛鳥要棲息其中,棲息在他枝葉的蔭影之下。
「如此,田野間的一切樹木,都承認我是上主,都知道:我曾使高大的樹矮小,使矮小的樹長高,使綠樹枯萎,使枯木發綠;我上主,言出必行。
——上主的話。

厄則克耳在以色列歷史上一個特別戲劇性的時刻說了這個預言。那時,達味王朝最後的君王約雅金被擊敗、捉拿後被流放到巴比倫。
全國性的災難動搖了很多猶太人的信德。上主曾應許永恆的王朝予達味。上主為何又讓約雅金在耶路撒冷的寶座被人奪走;就像被颶風連根拔起的樹,被一陣洶湧的河水拖走呢?天主是否對衪揀選的人言而無信?
被流放到巴比倫的厄則克耳,以一個預象來解釋這個令人心痛的問題。他形容達味家族是一棵龐大而宏偉的香柏樹,被野蠻無情的伐木者 - 巴比倫王拿步高,砍伐並撕成碎片。
但天主從不撒謊,從不食言。以下是衪將會作的事。衪會親臨巴比倫,從達味家族被毀的香柏樹上,折下最後一根嫩芽,親自把它栽植在以色列的高山上。(22節)這脆弱而幾乎毫無生氣的吸根,將生長成一棵高大的香柏樹;讓各種飛鳥在它上棲息築巢。(23節)
這個許諾是多麼的震撼。先知以天空的飛鳥暗示了亞述帝國諸侯王國的龐大。(31:6)他保證,這些一切也最終落在以色列的統治之下。她們全都會被制服,正如達味的時代一樣。
當他講述這個預言時,厄則克耳或許還以為達味王朝將迅速復興起來,但歲月流逝,他的夢想將會幻滅。
在這情況下,默西亞的形象開始逐漸鮮明。他將出自達味家族的其中一個支派,注定為實踐天主對衪子民的許諾。
在預定的日子,這個預言將應驗在耶穌身上,即天主在世上栽植的,那根龐大香柏樹的嫩芽。衪就是達味家族預許的後裔。那些棲息在枝葉蔭影下的飛鳥代表所有人民,最初因魔鬼的力量使他們成了奴隸。枝葉便成了基督徒團體為了歡迎他們所伸出的雙手。
這篇讀經邀請我們時常信靠天主,特別是當我們的期望看似渺茫,我們的希望看似幻滅的時候。衪就是經常「使矮小的樹高大,使枯木發綠」的那一位。
厄則克耳的用字,使我們想起瑪利亞的讚主曲:「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路1:52)它特別提醒我們,天主的完滿工程:基督的復活。衪從被死亡統治一切的墳墓中,復活了生命。如果衪行了這偉大的奇蹟,那麼衪也可以把戰敗變成勝利。

讀經二:格後 56 – 10


弟兄姊妹們:
不論怎樣,我們時常放心大膽,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因為,我們現在只是憑信德往來,並非憑目睹。我們放心大膽,是為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
為此,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因為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按照各人藉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應得的報應。
——上主的話。

我們在過往數個主日已經說過,保祿經過這麼多年已經 二二二,,開始感到疲憊。一直忍受著的痛苦、迫害、朋友的背叛、信徒的誤解等,也在他身體上或精神上留下了傷痕。
在今天讀經的前部份(6-8節),保祿把他的處境跟流放者作比較:他感覺不屬於這個世界,在遠離他故鄉的地方生活,時常想念等著他回去的家。他希望永遠跟天主,跟基督一起。他知道為了達致這完滿及徹底的生命,他必要經歷死亡,但這個想法並沒有把他嚇倒。
在讀經的第二部份(9節),他發現他對離開這個世界的渴求,或許會被人認為是對困難、苦難、對基督團體的責任的一種逃脫。因此,他總結說,直到上主希望他出離此肉身前,他也會把自己做到最好。
在最後的章節(10節),他以天主傳統的審判形象,憶述現世生命的價值及其重要性。將來的生命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將從每個人今生所播下的種子生長出來。沒有人會被上主拒絕,但能夠接受天主無限的愛的程度各人不同,取決於今世生活中好與壞的「妊娠期」。

福音:谷4:26-34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裡;他黑夜白天,或睡覺或起來,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長滿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他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
耶穌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裡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粗大的枝條,以致天上的飛鳥,都能棲息在它的葉蔭下。」
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群眾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如果不用比喻,耶穌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底下,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
——上主的話。

天國的成長是否可以加快的呢?
耶穌以一個簡短的比喻回應這個問題。今天福音的第一部份(26-29節),馬爾谷為我們保存了一粒小小的寶石。
故事分成三個部份,分別對應農作物栽種的三個階段:播種(26節)、種子的生長(27-28節)及收成(29節)。
第一及第三部份有關農夫的工作描述得很簡單, 只有「他把種子撒在地裏」,及「他以鎌刀收割」,便沒有其他了。
中間佔據了比喻的三份二篇幅卻更加深入。明顯地,作者希望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生長的階段。為此,他刻意沒有著眼於農夫的工作,甚至迴避其他播種後通常會做的事情:包括保護、清理及灌溉田地等。耶穌很熱切地強調一件事:種子無法阻擋的力量,只要落在地上,便會自己生長。
在比喻的第一部份(26節),我們發現一個細節:作者並沒有用上什麼播種的術語,反而描述那撒種的農夫,讓似乎滿有靈感的農夫喜樂地隨手揮舞,把珍貴的種子散佈四方。福音的喜訊也應這樣慷慨地傳播,不是局限於某一特定地方,而是遍佈世界各地。這是克服任何排他主義的邀請,任何人也不能阻礙天主的祝福。
栽種季節過後,就是人休息的時間(27-28節)。日復一日,農夫休息之餘,亦同時保持醒覺,但並沒有干預生長。作任何事也沒用處,不安或擔心也沒意思,因為生長的過程已不再掌握在他手中。如果他按捺不住進入田間,他便會引來麻煩,踐踏並摧毀了嫩芽。他應什麼也不作,只有等待。事實上,在默默無聲及不知不覺間,奇蹟已經開始,種子已在地上萌芽。
有關生長的描述也很準確: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滿了麥粒。這是一個令人驚喜及欣慰,但又不能強迫的發展。需要時間,需要耐性。
福音的影響力也不是一時三刻,人類的內在轉化工作也要用上年月。然而,福音的信息一旦滲透人心,雖然進展緩慢,但基督的話語便激起一般不可阻擋的動力。只有沒有聽說過的人,才會保持不變。
對於福音的傳佈者而言,沮喪是最常見的誘惑之一。他們往往因為沒有看見即時的實質成效而受到打擊。
這個比喻是特別為他們而寫的。如果他們肯定已經宣講了基督真實的信息,如果他們沒有被俗世的智慧混淆,如果他們沒有因為滿足自己而揠苗助長,那麼他們必須對於將會結出豐盛的果實建立堅定的信心。
收成的季節及多少並不掌握在人手上,而是土地,及落在地上的種子本身。
保祿是傳道人的典範,他跟格林多人說:「我栽種,阿頗羅澆灌,然而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格前3:6
成熟過程應被受尊重。嘗試加快過程的人,有機會令人認為是過度狂熱,以為自己的能力勝於聖神的工作。如果他嘗試介入,他很容易便失控,採取一些不公的手法、威迫、漠視自由、恐嚇行動等。
自聖奧思定的年代開始,那些以刀劍手段迫使人皈依的做法,已被證實是違反種子正常生長的反常行為。
這個比喻也挑戰家長、教育工作者、基督徒團體領袖。即使帶著善意的出發點,但因他們的不耐煩、急躁、追求高效率等的性情而令人感到討厭、過份激進、難以忍受等。
很多靈修大師的建議包括迫切的承諾,持續的活動及狂熱的工作。今天的福音提醒我們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要素。有時候,人需要「睡」,即是需要懂得等待,保持冷靜,坐下,驚奇地默觀種子發芽及自行生長。收成肯定會超出預期。誰不相信這點,就是欠缺對基督話語驚人的力量的信德。
第二個比喻(30-32節)也是有關在田間的經驗。每天,農夫見證芥子在泥土下消失,重生成莖,灌木甚至大樹。
耶穌就是要強調這個由細小的開始到偉大的結果的強烈對比,因為以普遍的想法,芥子種子是所有種子中最細小的。這個奇妙的景象源於人發現從一粒完全不起眼的芥子如何發苗生長,在短短一季,便能生長成灌木。時至今日,在加里肋亞湖邊也能找到這些高達三尺的灌木。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並沒打算預測教會未來的功德,一個以貧窮漁夫所建立的教會,能夠成為一個鞏固而具影響力的體系,被手握政權的人尊重及敬畏。天國的發展並不是以統計數據來衡量,因為正如路加所說,天主的國就在每人中間,人不能看見,不能量度。(路17:21
天國的種子總是細小的,並沒得到世俗的榮耀,但它的成效超越一切期望,在比喻中,以舊約的圖象中呈現出來。
樹木茂盛的生長反映了生命的豐盛,完滿的成功。
厄則克耳把達至權力高峰的亞述人比作「黎巴嫩香柏,枝葉美觀,蔭影濃密,枝幹高大,樹梢插入雲霄。為此它的枝幹高過田間的一切樹木。」(31:3-5)
取決於猛烈陽光下的蔭影隱喻了給進入了天國的人的蔭庇。(詠91:1
即使在舊約中經常出現的鳥巢(則31:6),它代表了對聖言充滿信心的人,把鳥巢築在上主的住所內(詠84:4),即他們的生命跟福音的價值觀和諧一致。他們會經驗到在全能者蔭庇下居住的那份幸福、平安及完滿的愛。(詠91:1
這個比喻邀請我們以天主的眼光看事情。人總以為偉大或表面的事情才有價值,他們以人所累積的財富、權力、名銜、聲望及名譽來判斷一個人的成敗。耶穌推翻了這些價值的標準:「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瑪18:4
只有令自己卑微如芥子種子,才能成為「像植在溪畔的樹,準時結果,枝葉不枯。」(詠1:3
這個比喻希望帶來喜樂及期盼。一天,天主的奇妙化工會展現在所有如衪聖子般謙卑自己並為眾人成為僕人的人身上。
在所有基督信息當中,這的確是最難消化的。難怪不是每個人也能理解。它一直是一個謎團,不僅因為人不了解其意思,而是因為人認為作最小卻在天主前成為最大是荒謬和不可思議的。
作者以此結論:「他私下的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34節)默想、靜默及祈禱是需要的。人需要付出時間跟基督對話。我們需要一個靈性的氛圍來領受聖神給我們所需的光,好能把這個比喻的信息內化並轉化成生命中的選擇。


Wednesday, June 6, 2018

驅魔是怎麼的一回事?

常年期第十主日



人們認為惡是來於惡神的影響,所以自遠古時代就有人從事驅魔。通過誦念咒語和祈禱抵抗惡神的影響,禮儀包括毀壞其塑像、灑聖水、熏香,都是為了讓惡神遠離。驅魔和神化,是亞述-巴比倫宗教的核心,以色列也這麼做,法利塞人也可以成功驅魔(瑪12:27)。驅魔與巫術常常混淆。為了增加驅魔的效果,在符咒中會加上呼求有力量的神祇的名字。有人用耶穌的名字,效果非常好(谷9:38),可是有的時候反而會受到寄居魔鬼的可怕攻擊(宗19:11-17)。
耶穌醫治病人,適應當時人們的心態;但是耶穌驅魔,他從來不會做神奇的手勢或深奧的儀式,他不誦念符咒,與當時其他驅魔人做的不一樣。耶穌驅魔只靠他自己的話語的力量,以及要求人們有信心。
現在教會也有施行驅魔。我們相信天主,祂是父母,祂不會允許惡神控制祂的兒女。可是,「蛇」確實散佈死亡的種子,自從每一個人被懷孕,就潛伏在人內。 (詠51:7
洗禮可以驅除魔鬼。洗禮是慶祝耶穌已經戰勝魔鬼,是教會提供給她處於戰鬥中的兒女們的幫助,在整個生命中戰勝魔鬼。兄弟姐妹組成的教會團體向我們每一個人說:在這場戰鬥中,你從來不是單獨的,我們所有的人都站在你身旁。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不是單獨一個人與惡戰鬥,基督和兄弟姐妹的教會與我同在。」


讀經一 (創3:9-15
上主天主呼喚亞當對他說:「你在那裡?」他答說:「我在樂園中聽到了你的聲音,就害怕起來,因為我赤身露體,遂躲藏了。」
天主說:「誰告訴了你,赤身露體?莫非你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
亞當說:「是你給作伴的那個女人給了我那樹上的果子,我才吃了。」
上主天主遂對女人說:「你為什麼作了這事?」女人答說:「是蛇哄騙了我,我才吃了。」
上主天主對蛇說:
「因你做了這事,你在一切畜牲和野獸中,是可咒罵的;
你要用肚子爬行,畢生日日吃土。
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
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


為了正確理解這段經文,我們需要記得聖經的文學類型和歷史背景。我們有必要重複提示:今天讀經中選自的創世紀不是關於世界起源的科學報告,而是用神話文學語言回答為什麼在世界上有惡的問題。並不是敘述一個叫亞當的和一個叫厄娃的人做了什麼,而是描述今天我們是怎麼樣的以及在做什麼。不能真的去想像人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子就與天主玩捉迷藏,害怕天主,為自己赤身露體羞愧,而過去一點點都沒有感到尷尬。也不能認為,蛇如今在地上爬行是無辜受到天主的懲罰,(難道它們以前有爪子嗎?);當然也同樣不是說,在魔鬼沒有變成蛇的形象,欺騙第一對父母之前,它們沒有對人犯下任何罪行的時候,它們是純潔無瑕的。這個故事還說,他們被譴責吃灰塵,但今天似乎並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關於所謂「原罪」的故事,事實上,是每一個我們的罪惡的起源問題,這更加影響我們。
每一個受造物在天主的計劃中都有一個意義和目標,是偉大工程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好像是一幅美麗的馬賽克圖像中的一塊,與天主合作,在天主的手中尋找到和諧,被天主召叫去共同完成美麗的圖像。在整個的宇宙和諧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位置和功能,植物、動物、工作、休息、性生活、喜樂、節日、包括痛苦和不幸。當「天主看到一切造物都很好」的時候(創1:31),肯定每一個造物都有意義,都是偉大工程不可少的合作者。
那麼人應該做什麼呢?該研究受造物,理解它們的意義,發現各自被召叫的任務,並且把自己交付去適合天主的意志。如果人堅守自己的位置,尊重天主安排的宇宙秩序,一切都會很和諧。那時,人與天主是和諧的,聖經創世紀通過溫柔浪漫的圖像表述說:天主在晚涼中來花園與人一起散步(創3:8);人與大自然是和諧的,世界是一個被愛護、尊重、照顧的花園;人與人是和諧的,沒有控制、壓迫、自私利用他人;那時只有喜樂,每一個人對於他人都是天主恩賜的禮品。
可是在這個美好環境中,自從世界的開始,蛇就進入了舞台,說服人相信自己超越自己的受造局限,試圖越位去做創造主;按照自己的心血來潮和狡智重新設計世界,幻想藉此實現自己、獲得幸福。
這條蛇是誰呢?就是人的瘋狂。妄想獲得一切權力,取代天主,自主決定,自定善惡。這種自我滿足的奢望和野心,讓人變得狡詐、封閉,像蛇一樣,最後導致人選擇死亡。
罪惡破壞一切和諧關係,讀經通過圖像告訴我們這個悲劇結果。人讓自己被「蛇」誘惑,結果是自己「出位」。天主來尋找他,「你在哪裡?」,但是找不到他(8-10),因為他已經不在自己應該在的位置。像父母一樣,天主為孩子的迷失痛苦,擔心憂慮,為了讓孩子迷途知返,天主邀請人反省自己的身份。 「你在哪裡?」意思是「你在走向哪裡?你的生命做了什麼?」
人的回答是:「我聽到你在花園走過的腳步聲,感到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所以我躲藏了」(10),表示人拒絕天主的臨在,再不把天主當做朋友,而是需要逃避的對手,把天主看做威脅他獨立和自由的獨裁者。
在天主前躲藏起來意思是拒絕祈禱,拒絕聆聽聖經,拒絕團體生活,拒絕把自己的問題與他人溝通,拒絕參考別人的意見。人害怕天主,因為擔心天主會奪去人的幸福,可是實際上,卻墮入更深的混亂。
在天主面前躲藏起來的第二個倫理選擇的結果是疏遠兄弟姐妹(12,16)。亞當指責厄娃,厄娃推卸給蛇,兩個人都指責天主創造了一個錯誤的世界。是你! ——亞當暗示,放一個人在我身邊,不是幫助我,而是讓我跌倒。我信任她,因為是你把她給了我。
亞當的這種作為就是企圖推卸責任,把自己的罪過放在一隻替罪羊身上,可能是自己出身的家庭、社會、教育,還有天主,因為是天主規定人不能遠離自己的同類、單獨實現自己。
女人,把罪過推卸給蛇,其實蛇就是我們人類的另一張面孔。厄娃的話再次指責天主:你把人造成這樣多麼糟糕,允許人瘋狂、犯罪,你為什麼不把人創造成完美的,不犯罪的? !為什麼你允許在人內盤踞著一條滋生死亡毒素的蛇?
在與男人和女人的對證之後,我們期望看到天主怎麼樣與蛇說話。可是天主沒有做,因為這裡的蛇不是人之外的另一個物體,而是人的對立面,反對天主的那個。
蛇會永遠不受阻撓地控制人嗎?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人的狀態很糟糕,保祿悲傷地敘述說:「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我若去作我所不願意的,這便是承認法律是善的。實際上作那事的已不是我,而是在我內的罪惡。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內,即不在我的肉性內,因為我有心行善,但實際上卻不能行善。因此,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但我所不願意的,我若去作,那麼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內的罪惡。所以我發現這條規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總有邪惡依附著我。因為照我的內心,我是喜悅天主的法律;可是,我發覺在我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並把我擄去,叫我隸屬於那在我肢體內的罪惡的法律。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羅7:15-24
人的挫敗難道是永遠的嗎?
讀經的最後部分(14-15節),天主給這個不安的疑問予以回答。
「蛇」與人鬥爭會持續到世界末日,那麼鬥爭的結果會怎樣呢? 「蛇.被詛咒,它沒有超人力量,不是不可抵擋的,人可以戰勝它,而且人一定會戰勝它,把它踩在腳下,是天主的保證。通過一個圖像:舔吃塵埃,指出它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是悲慘的(詠72:9)。「在地上爬行」,如同戰敗的敵人在勝利者面前要做的那樣(詠72:11)。 「它的頭要被踏碎」,儘管直到最後它都試圖誘惑人墮入死亡的陷阱,但是它不會成功,必將失敗。
這是普世救恩的承諾。
在「蛇」為人挖掘的奴隸狀況中,「誰來解放我?」,保祿的呼求(羅7:24)。我們從今天的讀經中可以找到回答,不過在創世紀中已經宣告了:女人的一個後裔要戰勝它,踏碎蛇頭。

讀經二 (格後4:13-5:1
但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我們也信,所以也說,因為我們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前。
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使獲得恩寵的人越增多,感謝也越增加,好歸光榮於天主。

為此,我們決不膽怯,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因為我們這現時輕微的苦難,正分外無比地給我們造就永遠的光榮厚報,因為我們並不注目那看得見的,而只注目那看不見的;那看得見的,原是暫時的;那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
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這地上帳棚式的寓所拆毀了,我們必由天主獲得一所房舍,一所非人手所造,而永遠在天上的寓所。

這封信寫在保祿與格林多基督徒團體關係緊張的時候。在團體中有些播播是非的人製造緊張與不和諧,散佈不符合福音的意見,不擇手段誣陷保祿的人格和工作。保祿為了基督的愛,在承受了許多年的辛苦和艱難之後,他開始感覺到自己力不從心。
今天的讀經講述給我們的是保祿內心令人感動的反省。我不灰心沮喪,即使我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身體的虛弱並不能代表內心,每一天在我內都會有新的成長,且永遠如此(16節)。這種思想給保祿喜樂和安慰(18-19節),通過目前輕微的和暫時的磨難,將獲得永遠的和無限的喜樂。
因此他呼籲我們不要只注目在可見的事物上,而要凝視那不可見的,那才是永恆的。
保祿不是告訴我們輕視這個世界,不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不關注和不感興趣,而是請我們賦予它正確的價值。物質財富不能以任何方式被轉變為偶像,不能作為生命的最後本質。人照顧物質財富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物質財富而生活。我們應該知道這個生命是不確定的,它有開始,也有結束。智慧的人計劃這個世界只是為了準備新的出生。
最後一句話(5:1),保祿宣告他滿懷信心的喜樂:這個身體死亡的時候,我們將會依靠一個不是人手所做的天堂。

福音 (谷3:20-35

耶穌到了家,群眾又聚集了來,以致他們連飯都不能吃。他的人聽說了,便出來要抓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瘋了!
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師們說:「他附有貝耳則步。」又說:「他賴魔王驅魔。」耶穌遂把他們叫來,用比喻向他們說:「撒殫怎能驅逐撒殫呢﹖一國若自相紛爭,那國就不能存立;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也將不能存立。撒殫若起來自相攻擊紛爭,也就不能存立,必要滅亡。決沒有人能進入壯士的家,搶劫他的傢俱的,除非先把那壯士捆起來,然後搶劫他的家。
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所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但誰若褻瀆了聖神,永遠不得赦免,而是永久罪惡的犯人。耶穌說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附有邪魔。
耶穌的母親和他的兄弟們來了,站在外邊,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時,群眾正圍著他坐著,有人給他說:「看,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在外邊找你。」耶穌回答他們說:「誰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遂環視他周圍坐著的人說:「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因為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他是誰?」,所有的人對耶穌都在這樣問,這是馬爾谷福音從一開始就提出的問題。這個人是誰呢? ——祛除魔鬼,以權威訓導,擁抱麻風病人,與罪人同桌吃飯,不齋戒,不遵守安息日,敢於挑戰經師和法利賽人。 (谷3:5
今天的讀經中給了我們兩個關於這位神秘人物身份的解釋。第一組來於家庭成員,在讀經的開始部分(20-21節),在最後部分又重新出現(31-35節)。第二個答案來自由經師組成的代表團,很可能是耶路撒冷議會派來的,以官方形式質問耶穌對法律和民族宗教體制所採取的無法解釋的態度(22-30節)。
我們來設想一下當時的場景:耶穌在一個家裡,可以認為是葛法翁,很多人圍繞著他,聽他宣講「新教義」。有趣的是聽講的人們忘記了飢餓,甚至也不顧要吃飯。 20
這時鏡頭轉換到納匝肋,耶穌的家庭成員來找他,他們可能聽說耶穌的講道和奇蹟已經開始讓很多人緊張,引起很多問題。現在他們看到他的狀況,認為他「瘋了」(21)。他們的觀點讓人很不安,尤其是法利塞人、他的兄弟姐妹,還有母親都在場。 31節)
耶穌的家庭成員來到葛法翁看望他,福音書作者在這裡插入了耶穌與耶路撒冷來的經師的辯論。這些經師們正在給耶穌加上沉重的罪名,同時他們也在詢問:「這個人是誰?」。他們很敵視耶穌,宣稱他是罪人,以魔鬼的名義驅魔。耶穌採取圖像和比喻回答他們,講魔鬼、講分裂的家庭會毀滅、壯士守護的家會安全等等,充滿神秘主義色彩。
我們仔細思考這段經文,它在開始和結束部分都談到耶穌的家庭成員。他們從納匝肋來到這裡,希望「控制」耶穌。怎麼解釋他們的決定呢? 
耶穌離開納匝肋好幾個月了,走遍加里肋亞各地,「在會堂宣講,驅除魔鬼」(谷1:39)。關於他的各種不同的,甚至矛盾的消息傳回故鄉,有人激動熱情地頌揚他、有人強烈反對他、有人猶豫不決。不過所有的人都感覺到耶穌的教導與經師和法利塞的教義不一樣,他的行為也與傳統不一樣。有人開始說他是「瘋子」、「撒瑪黎雅人」,也就是異端(若8:48,52)。尤其是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聯合起來研究除掉耶穌的方法(谷3:6),因此家裏的人很擔心,決定來找他,希望勸說他做個正常人,言語行為合符常規。在東方,宗族通常介入,傳統上擔負這種責任的一般是父親或者家族長子領導的舉動。
當耶穌的母親、兄弟姐妹來葛法翁找他的時候,耶穌正在家裡,人們擠滿院子圍繞著他。他們進不去,就希望他出來與他們說話。
這個場景中也可以看出兩群人的對比:外面的和裏面的;新的兄弟姐妹和母親與舊的兄弟姐妹和母親。

外面的兄弟姐妹代表舊的以色列。馬爾谷沒有提到瑪利亞的名字,而是簡單地稱呼母親,因為是喻指以色列,救世主就是誕生在這個民族。古以色列被天主的默西亞所揀選:在歷史中她長久地期待,她一再被召叫悔改,改變思維方式;現在她仍然在尋找她的兒子耶穌,讓他加入她的家庭,遵循古老傳統。
耶穌不能接受。不是他出去,而是外面的人應該進來接受天主的安排,加入新家庭,擁抱新母親基督徒團體。他們應該圍繞在耶穌的身邊,聆聽他的話,分擔他的使命,而不是在外窺視他。誰停留在這個新家庭的外面,即使他是出於亞巴郎的血統,也不是耶穌的兄弟姐妹,或者母親,是自我排除在天主的以色列之外。
這些家庭成員還代表所有有名無實的基督徒,雖然他們的名字寫在領洗名單上,出生在基督徒的家庭,在成長過程中也一直聽到講述耶穌,可是很少圍繞在耶穌身邊聆聽他講道,言談舉止並不遵循耶穌的教導,而是喜歡跟隨自己的感覺,當自己的主意與耶穌的教導有衝突時,就放棄耶穌。這些人即使因為耶穌而使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停留在家庭的外面。
讀經的中間部分(22-30節),在介紹耶穌親屬來找他之後,引入了第二個小組,他們也對耶穌有了自己觀點,而且正在把這種觀點散佈給群眾。他是一個附魔的人——這群人這樣看待耶穌,他行奇蹟是依靠魔鬼王子巴耳則步。
數世紀以來,以色列人相信世界上的惡來自魔鬼力量的邪惡勢力。在這種思維模式中,很快就想到貝耳則步,在它下屬有六個大魔鬼,負責製造各種惡:暴力、驕傲、嫉妒、懶惰、奢侈、貪婪。更加低級一層的是製造疾病、不正義和災禍的惡鬼。
這是當時那個時代解釋宇宙中為什麼存在惡的方式。耶穌利用當時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式傳遞他的信息:「天國」和「撒旦的王國」,彼此展開戰鬥。實際上是指擁有生命的神聖力量與人內在推動作惡、拉向死亡的惡勢力之間廣大範圍的戰鬥。這種魔鬼的力量、死亡的力量,確實就存在於人的生命中,在人內起作用,通過人行動。比如伯多祿,他被耶穌有一次稱為「撒旦」(谷8:33),因為他被這個世界的智慧迷惑,拒絕天主的判斷。
針對經師的指責,耶穌嚴詞以對,指出分辨的標準是對人好還是壞。只要是出於魔鬼,那肯定是傷害人的。
對於耶穌來說,很簡單就可以展示他的工作是來於天主,因為是治愈人,給予人生命。他的工作與魔鬼的陰謀是不相容的。誰為了有益於人而工作,給窮人衣服穿,給飢餓的人飯吃,治癒疾病,不論他是不是信徒,都一定是受到天主聖神的感動。

耶穌面對經師講述的第二個圖像是強壯的男人被更加強壯的擊敗。魔鬼的國度,日子不長了,它們的末日已經開始,因為在世界上已經註入遠遠超越它們的無限強大的善的力量。儘管似乎是撒旦仍然在繼續統治,實際上它已經被推下王位,不再從高處壓制,耶穌已經看到它「從天上像閃電一樣墜落」,「更加強大的人」已經摧毀了它禍害人的力量。 (路10:18-19
耶穌的宣告就是給予我們希望,鼓勵我們確信天主救恩的規劃必將實現,儘管這個最終的勝利達到完滿仍然需要很多時間。如果屈服於惡勢力,聽之任之,隨波逐流,那就是承認耶穌的力量不如惡勢力強大。
經師們誹謗耶穌是撒旦的代表,他們自己卻恰恰是代表了壓迫人、把人奴化、害怕福音的力量。因此他們變得具有攻擊性,以惡的所有力量,威脅、侮辱、造謠,甚至暴力反對耶穌。
耶穌在辯護結束部分,作了一個隆重聲明:「一切的罪都會獲得赦免,除了反對聖神的罪。」(28-30節)
這句話的重點是在前半部分。耶穌保證,一切的罪都將會被赦免。惡的失敗是絕對的,宇宙性的,終極性的。那麼反對聖神的罪是什麼呢?
耶穌以此反駁那些誹謗他靠魔鬼力量行奇蹟、講話摧毀人等的這些話。褻瀆聖神的人正是遠離耶穌及福音,表明他已走向死亡之路。
耶穌的譴責不是指下地獄。他是針對現實,不是未來,他是為了撼動人們的認識力,指出反對天主的計劃和聖神的推動都是嚴重的。為了讓人們理解,他採用了當時比在強調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時常用的方法,他不是威脅永恆的懲罰,而是指出現在面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