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9, 2019

祂常常與我們一起

耶穌升天•丙年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Subtitles


隨著耶穌進入天父的光榮中,地上的事物有否改變呢?表面上是沒有改變的,人們的生活依然如以往:播種、收割、買賣、建屋、旅行、哭泣、聚會,所有的一切都如以往一樣。甚至宗徒們也沒有比其他人少了經歷憂慮與考驗。然而,不可思議的新事物發生了:一道新光照耀了人類的存在。
在霧濛濛的一天,太陽突然出現了。山岳、海洋、大地、森林中的樹木、花的香味、小鳥的歌唱,都與以前一樣,但觀察的角度和心態卻不同了。同樣,那些蒙信德光照,相信耶穌升天的人也是一樣:他們用新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有了意義;沒有什麼值得害怕,也沒有什麼值得憂傷。
此外,在人類的死亡、不幸和失敗中,得以看見建立天國的天主;故此,我們可以從這個全新的眼光來看人的生命。我們見過有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嫉妒那些比他們年輕的人,他們以年老為恥。總之,他們總看過去,而不是看未來。耶穌的升天改變了這種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基督徒感到很滿足,因為他們確信與基督見面的日期越來越近了。他們對自己在世生活的日子感到滿足,不再嫉妒年輕人,而用溫柔與慈愛看待他們。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現世的痛苦與將來要顯示給我們的光榮是不可比擬的。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宗1:111 

1德敖斐羅!我在第一部書中,已論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2直到他借聖神囑咐了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去的那一天為止;3他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4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5「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6他們聚集的時候,就問耶穌說:「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嗎﹖」7他回答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8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9耶穌說完這些話,就在他們觀望中,被舉上升,有塊雲彩接了他去,離開他們的眼界。10他們向天注視著他上升的時候,忽有兩個穿白衣的人站在他們前,11向他們說:「加里肋亞人!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了天,也要怎樣降來。」


十字軍曾經在橄欖山上建築了一座小的八邊形聖堂,穆斯林在1200年將其改成了清真寺。我向朝聖者介紹說,今天這座小的建築物有屋頂,但原來是沒有的,是為了記念耶穌的升天。人群中有一個人開玩笑說,這裡原來沒有屋頂,如果有的話,耶穌升天時可能會撞到祂的頭。有人不喜歡這個不尊重的玩笑,但也有人認為這對深入理解宗徒大事錄的相關記載是個挑戰。
驟眼看,耶穌升天的敘述似乎非常流暢;但如果留意一下所有的細節,就會發現有些不可思議的問題存在。似乎不太可能的是,耶穌好像一位宇航員一樣,慢慢離開地面,升到天空,隨後消失在了雲彩中。敘述中也有一些前後不連貫與很難解釋的地方。
在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路加在其福音的最後部分敘述說,復活的主領門徒們到了伯達尼附近: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他們叩拜了他,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路24:5053)。我們暫且不看這些奇怪的表述,「皆大歡喜」,(在朋友離開時,我們會覺得喜悅嗎?)以及地理位置也不相符(伯達尼離橄欖山有點距離)。還有令人驚訝的是日期的明顯不同:路加福音24章記載耶穌升天與祂的復活是同一天,而宗徒大事錄記載耶穌升天是在復活後40日(宗1:3)。奇怪的是,作者描述了兩個不一致的訊息。
如果我們來看第二種說法,耶穌在復活後四十天升天,那麼問題就是:在這些日子裡,耶穌做了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時,不是許諾右盜「今天你就要同我在樂園裡」嗎?耶穌為什麼沒有立刻去天國呢?  
這些問題不需要我們太過關注:也許路加的用意不是要告訴我們耶穌什麼時候在哪裡升天,又是怎樣升了天。他想要說的有另外的意思,是為了回應當時的團體中所出現的問題,並解除他們的疑惑,使當時的基督徒確信復活的奧跡是不可錯誤的。為此,路加運用了當時人們易懂的一種文學體裁與圖像,來表達神學的訊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路加所用的語言。  
在耶穌時代,人們在期待天國的來臨非常生動。默示文學的作者認為天國的來臨就在眼前,他們期待著:天上降下大火來淨化世界,義人復活以及新世界的開始;甚至在有些門徒的心中,也激起了這樣的氛圍。耶穌的有些話很容易就被人誤解了:「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人子來到時,你們還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瑪10:23)。    
然而,隨著耶穌的死,他們所有的希望都化為泡影。厄瑪烏的兩位門徒說:「我們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24:21)。耶穌的復活喚醒了他們內心的這種等待:門徒們相信耶穌的第二次來臨迫在眉睫;甚至有些狂熱份子,聲稱得到了啟示,開始宣布上主來臨的日期。所有的團體都在呼喊說:瑪拉納塔(主耶穌,請來吧)!隨著時間的過去,主並沒有來臨。許多人開始嘲笑說:「哪裡有他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   
路加就是在這樣的危機背景下寫的。他意識到,基督徒傷心失望的原因是誤解福音的訊息:耶穌的復活標誌著天國的開始,而非歷史的終結。
新世界的建設剛剛開始,需要很長時間,也需要門徒們付出很多努力。怎樣糾正這種錯誤的期待呢?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的開始為我們敘述了耶穌與門徒們之間的對話。  
現在我們來看看門徒們提出的問題:「是此時你要復興以色列國嗎?」(6節)這也是第一世紀末所有的基督徒問的問題。復活耶穌的答覆是對那十一位門徒說的,更好說是對路加的基督徒團體說的:「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7-8節)。
這段對話之後,耶穌升天了(9-11節)。耶穌與門徒們坐在一起進食(1:4節),他們為什麼不在晚餐後說話呢?為什麼要去橄欖山呢?還有另外的細節:雲彩,向天觀看,兩個穿白衣的人,這些細節是事實記錄還是文學手法呢?
在舊約中也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敘述:厄里亞被帶到天上去(列下2:9-15)。一天,這個偉大的先知與他的弟子厄里叟來到約旦河邊;當厄里叟知道他的老師將要被接到天上的時候,他勇敢地請求能夠繼承老師的精神。厄里亞答應了,但是只有一個條件:當我被接去的時候,如果你可以看到我。忽然,天空中出現了一輛火馬車,當厄里叟向天上看的時候,厄里亞被接到天上去了。從那時起,厄里叟繼承了厄里亞的精神,使厄里叟繼續他在這個世界的使命。列王紀敘述的是厄里叟的工作,與厄里亞所做的一樣。  
我們很容易在宗徒大事錄與厄里叟的敘述中找出共同之處,並從中得出結論:路加用厄里亞被接到天上的隆重場景,來表達一個無法用感官證實,或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事實:耶穌的逾越奧跡,他的復活與升天進入父的光榮。
在舊約中,雲彩標誌著天主臨在於某個地方(出13:22)。路加運用這樣的圖像表達耶穌,這位失敗者,被建築者拋棄的廢石;敵人希望他永遠停留在死亡的陰影中,卻被天主所接受,並被立為主。復活當天在墳墓那邊也出現了兩個穿白衣的人(路24:4)。按照聖經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的是天主的世界。這兩個穿白衣的人所說出的話就是天主對逾越奧蹟的解釋:耶穌,天主忠信的僕人,被人釘死,卻受到了天主的光榮。他們的話語是真實的(兩個人是可信的證人)。
最後:向天觀看,如同厄叟一樣,宗徒們和路加時代的基督徒也在默想遠去的主耶穌。他們的目光表達了對基督馬上再來的希望。他們期待,在短時間的等待之後,天主會繼續祂的工作。但是,來自天上的聲音說:不是耶穌將要完成一切,而是你們。你們將要繼續耶穌的工作,而且你們將有能力去做,因為你們與祂一起度過了四十天的時間(按照猶太人的語言,四十天的時間是為準備成為門徒的時間),而且也領受了聖神。
門徒們也如同厄里叟一樣,看到老師被接去的圖像表達了傳遞的含義。在路加時代,有些向天觀看的基督徒,也就是說,他們把宗教看成了逃避,而不是付出努力改變人們生命的邀請。天主對這些人說:「不要向天上觀看了,你們需要在地上見證信德的真誠。耶穌的確還要再來,但是對耶穌再來的希望不應成為你們面對問題的原因和藉口。當主人來到時,發現那些醒著的僕人才是有福的。」(參路13:37
耶穌升到天上去了嗎?當然,說耶穌升天了就是同樣在說耶穌復活了,受到了光榮,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耶穌的身體確實被埋葬墳墓了,但天主沒有讓祂的身體腐朽,而是賜給了祂復活的身體,就如保祿所說的「屬神的身體」(格前15:3550  .
復活後四十日升天並不是一個空間的轉移,不是從橄欖山到天上的轉換。耶穌死後隨即就升天了,雖然門徒們開始理解並相信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然後才升天。
路加的描述是要表達一種神學思想,而不是一段實時報道。在這段敘述中,路加想要告訴我們,耶穌是第一個經過將人類與天主隔離的聖殿帳幔的人。耶穌向我們顯示了,地上的一切事情:成功、災禍、不義、痛苦、甚至荒唐的事情,比如羞辱的死亡,都在天主的計劃之內。耶穌升天的意義就在這裡。因此,我們就應明白門徒們滿懷喜樂地看到耶穌升了天(路24:52)。

 讀經二92428101923


9:24 因為基督並非進入了一座人手所造,為實體模型的聖殿,而是進入了上天本境,今後出現在天主面前,為我們轉求。25 他無須再三奉獻自己,好像大司祭每年應帶著不是自己的血進入聖殿一樣,26 否則,從創世以來,他就必須多次受苦受難了;可是現今,在今世的末期,只出現了一次,以自己作犧牲,除滅了罪過。27 就如規定人只死一次,這以後就是審判;28 同樣,基督也只一次奉獻了自己,為除免大眾的罪過;將來他要再次顯現,與 罪過無關,而是要向那些期待他的人施行救恩。
10:19 所以,弟兄們!我們既然懷著大膽的信心,靠著耶穌的寶血得以進入聖殿,20 即進入由他給我們開創的一條又新又活,通過帳幔,即他肉身的道路;21 而且我們既然又有一位掌管天主家庭的偉大司祭,22 我們就應在洗淨心靈,脫離邪僻的良心,和用淨水洗滌身體以後,懷著真誠的心,以完備的信德去接近天主;23 也應該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  


我們今天所說的司祭指的是司鐸,主持聖體聖事和修和聖事的人員。梵二大公會議在這方面則比較謹慎,把司祭一詞僅僅指向基督;正如新約中一樣,指向基督以及與基督結合的天主子民,奉獻中悅天父的精神祭獻。本篇讀經從兩個方面強調了耶穌是真正唯一的大司祭。
首先,舊約的司祭在人手所造的物質的聖殿中奉獻祭獻,而耶穌在天上執行祂的司祭職務,在非人手所造的聖所奉獻祭祀(希924)。
其次,舊約中的司祭職務是為了潔淨人們的罪過。為了補贖人民的罪過,舊約中的司祭懷著害怕的心情獨自進入至聖所,將動物的血灑在石頭上,人們認為那石頭是天主放在那裡作為世界的基石;也有人說這塊石頭正堵著深淵之水的出口。在贖罪日,如果人們的罪沒有通過舉行合適的贖罪儀式而得蒙赦免,那麼深淵的水就會再次淹沒世界。大司祭每年都重複這些儀式,但卻不能赦免任何罪過。人們仍然邪惡,仍需要贖罪。
耶穌的司祭職卻完全不同:祂奉獻了唯一且完美的祭獻,不需要動物的血,而是以愛的行動,通過自己的血,永遠除去了罪惡(希92527)。
基督還要再來,不是要重複獻祭,而是要把祂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人類帶到父那裡去(28節)。
作者在讀經的第二部分(希101923),強調了基督祭獻的價值,並用神學的語言闡述了耶穌的升天。作者稱呼收信人為「弟兄們」,並告訴他們:舊約的祭獻已經結束,基督開啟了新的祭獻。在宗徒大事錄中,路加用了空間的圖像來記述這一真理,邀請人們默想上升到天上的耶穌。
希伯來書的作者用神學語言敘述了同樣的事件,耶路撒冷聖殿的禮儀。這位真正唯一的大司祭耶穌,經過了使人類與天主分離的會幕,進入了天上永恆的聖所,並向天父獻上了永恆的祭獻:不是天主不中悅的動物的血,而是為了愛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因此,祂為所有的人打開了通往天父之家的大門。
對信徒們的最後規勸就是:心靈既然因著耶穌的血得到了潔淨,被洗禮之水所淨化,就應保持忠信,也應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希102223)。

福音244653



46 那時,耶穌顯現給十一位,向他們說:「經上曾這樣記載: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要從死者中復活;47 並且必須從耶路撒冷開始,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48 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49 看,我要把我父所恩許的,遣發到你們身上;至於你們,你們應當留在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50 耶穌領他們出去,直到伯達尼附近,就舉手降福了他們。51 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52 他們叩拜了他,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53 常在聖殿裡稱謝天主。

我們可以運用理智和洞察力學習並研究物質世界,但卻無法洞察天主的奧秘。天主的奧秘只有由天主啟示給我們,因為天主的智慧是不可洞察的。
如果我們按照人的智慧來理解耶穌的生命歷程,我們就會大惑不解,被黑暗所籠罩。從開始到結束,一切都是奧秘。當天主的計劃開始在孩童耶穌身上展現時,祂的母親瑪利亞同樣也不理解,也感到驚奇(路23350)。她在信德中將一切事件保存在心中,反復思索(路219),期望發現上主的計劃。如何理解這些事件的意義呢?
在今天福音的開始,復活的基督回答了這個問題(4647節)。路加記載,耶穌開啟了門徒們的心,使他們明白聖經:經上這樣記載……。只有從先知口中所宣講的天主的話語才能光照逾越奧蹟的事件。耶穌說,聖經中已經預言了默西亞必須要先經歷痛苦與死亡,才能復活。
舊約中並沒有這一明確的記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門徒們的心轉變了,他們明白了天主的默西亞與人們所等待的默西亞不同。依撒意亞先知提到了上主的僕人「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他要看見他的後輩延年益壽。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依53
復活的主說,聖經中還預言了另外一個事件:「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47節)。這裡引用的聖經非常明顯,指的就是上主僕人的使命: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依496)。
按照先知的預言,默西亞的使命就是將救恩帶給普世萬民。如果耶穌的行動只針對祂自己的子民,只向以色列子民提供救恩,那先知的預言如何實現呢?(瑪1524)。
耶穌在福音的第二部分(4849節)回答了這個問題:耶穌將通過門徒們的見證成為「萬民的光明」,這是遠遠超越人的能力的使命。為了完成基督的使命,良好的意願及個人的才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依靠耶穌的力量。因此,耶穌許諾說:你們應當留在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49節)。
耶穌預許要派遣聖神,聖神將要成為教會時代的明星。宗徒大事錄中,時常敘述聖神在宗徒們決定性的時刻所做的工作,並臨在這些事件中。
路加福音以耶穌升天的事件結束(5053節)。在進入天父的光榮之前,耶穌祝福了門徒們(51節)。在聖殿禮儀結束時,司祭由至聖所出來,向聚集在一起祈禱的人宣布隆重的降福(德5020)。祝福之後,他們各人回到各自的地方去,相信上主將會祝福他們的努力與工作,使之產生果實。耶穌的祝福陪伴著門徒們的團體,是他們即將要開始的工作成功的許諾與保證。
            門徒們的最後反應就是喜悅,他們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52節)。路加是一位 充滿喜樂的聖史。路加福音的開始就敘述,天主的天使對匝加利亞說:你必要喜樂歡躍,許多人也要因他的誕生而喜樂(路114)。隨後,在耶穌誕生後,天使顯現給牧人說: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路210)。
 
雖然門徒們肉眼看不到耶穌,但他們喜悅的第一個原因是,耶穌並不像祂的仇敵所認為的那樣,耶穌不是死亡的囚徒。
他們經驗到耶穌的復活,他們確信耶穌是第一個通過了隔離天主與人類的「聖殿帳幔」的人。耶穌向人類顯示了世上所發生的一切:成功、不幸、不義、痛苦、即使最荒謬的事情,就像在耶穌身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不能逃出天主的計劃。如果復活是每一個人的最後命運,死亡將不再使人害怕。耶穌將死亡轉變成了在天主內的新生命,這是門徒們喜樂的第一個原因。因此,即使在最痛苦與充滿災禍的境況中,門徒們也要充滿希望。
門徒們在聖經的光照下明白了:耶穌沒有離開他們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也沒有離他們遠去,而是與人同在。耶穌臨在的方式雖與以前不同,但仍是真實的臨在。在逾越奧蹟之前,耶穌與我們一樣受著人性的限制;如今不再受任何的限制,卻永遠與人同在。耶穌升天並不影響祂與人類同在的方式,而是更加增強了,更與人親近了。這就是門徒們和我們喜悅的第二個原因。

Wednesday, May 22, 2019

聖神常從福音中帶來新事物

丙年復活期第六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e with Chinese Subtitle

面對普遍對宗教的無知,有人建議使用由教宗庇護十世於1913年頒布的天主教教理,內有433條問答,概括了所有的神學與倫理問題。這本書的確代表了一個時代,但是我們細想,如果使用與今日時代相距甚遠的語言和陳舊的圖像,來表達信德的真理,會否產生意義和效果﹖
在梵二會議的開幕講道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講述了一個基本的原則:信德的真理是一方面,表達真理的形式是另一方面。教會的使命就是向所有時代和一切地域的人們傳達同一的福音真理,用人們能夠理解的語言、文化、圖像與思維方式傳遞天主的訊息。這是光榮而艱巨的使命,難免會遇到挑戰與誤解。但這也是一個重要機會,能產生美好的效果,因為基督所派遣的真理聖神臨在於教會內。
倒退到過去、害怕新事物、以悲觀的態度看待當下、失望地預測未來,這些都不是愛和忠實於聖傳的標記,而是對聖神工作缺乏信德的病症。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反對這種「悲觀失望的先知」,他邀請人們反思聖神的果實不僅臨在於教會內,而且處處都在綻放,「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我相信能使整個大地更新的聖神。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15122229


    1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教訓弟兄們說:「若是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行割損,不能得救。」2保祿和巴爾納伯同他們起了不少的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指定保祿和巴爾納伯,與他們中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和長老,討論這問題。
    22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23 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長老弟兄們,給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請安。24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裡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25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裡去。26此二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27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28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29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姦淫;若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
    
    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衝突並不只是在梵二之後才出現,而是從教會存在之初就一直存在。雖然這種衝突是痛苦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若懷著尊重與愛德,智慧地對待,衝突也會成為教會成長的機會。本篇讀經記述了初期教會中出現的這種緊張狀況:在由猶太人和外邦人所組成的基督徒團體中,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在有些地方,他們甚至分開舉行聖祭。
 宗徒大事錄中敘述了這種衝突的原因:皈依了基督的猶太人要求外邦的基督徒應遵守舊約的全部法律與傳統法規。當然,那些皈依的外邦人不願聽到這些複雜的規矩。他們認為為了得救,相信耶穌就已足夠了;並且認為每個民族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文化與傳統去生活。如果猶太人願意接受割損,他們可以接受;如果他們認為吃豬肉不潔,他們可以不吃,但是他們不要打擾沒有受類似問題困擾的人。
對這些問題的爭論並不平靜,甚至產生了爭執,語言也變得沉重。他們開始辱罵攻擊對方,有些狂熱分子甚至訴諸於實際衝突。   
衝突加劇了,因為猶太人認為可以依靠教會上層者的支持,伯多祿和宗徒們,尤其是「主的兄弟」雅各伯,他們都是「傳統主義者」。這種情況威脅得幾乎爆炸了,該怎麼做呢?他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並一致認為:外邦人不必遵守猶太人的傳統,但是在猶太人與外邦人混合的團體中,他們需要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姦淫(29節)。這是猶太人深惡痛絕的四種行為。為了不傷害猶太人的感受,外邦人也應盡力遵守。甚至今天,如果用豬肉與烈酒慶祝一個穆斯林的皈依也是不相宜的。有些做法有著很深的傳統,因此值得受到尊重。
這篇讀經的訊息非常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很容易將福音與文化傳統混淆起來,不容易區分,正如在傳教區的福傳歷史所顯示的一樣。文化方面的影響使得人們認為:凡是人們認為正常的、合理的、正確的都是福音的精神。
在這種複雜的事情中,一條簡單的規則可能會有所幫助:已領受洗禮的信徒必須要放棄明顯相反福音的一切(報復、多夫多妻、姦淫、墮胎等等)。也許這樣的要求為處在其它文化中的人們是不符合邏輯或不可理解的。最後,需要更加留意的是:對於在自己文化中不太理解而必須做的事情,不要判定為是反對福音價值的。  

讀經二2110142223


10 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帶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將那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11 這聖城具有天主的光榮;城的光輝,好似極貴重的寶石,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玉;12城牆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門,守門的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13 東面三門,北面三門,南面三門,西面三門。14 城牆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著羔羊的十二位宗徒的十二個名字。
22 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23 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



默示錄是寫給處在迫害中的基督徒,為了鼓勵他們堅持信仰,作者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末世異象。在上個主日,作者描述天主子民是一個美麗的新娘。今天的讀經把天主子民描述成一座輝煌的耶路撒冷城(11節),且描繪了所有的細節:城牆,基石,分佈在四側的十二個門。這是非常重要的:「四」這個數字在聖經中是指全宇宙,門是指進入這座城的可能性。
這個圖像的意義很清楚:天主子民向世界開放,歡迎四面八方的人進來,歡迎一切民族,除掉任何的隔離,反對所有的分裂與歧視。
這座城中沒有聖殿,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天上再也不需要禮儀、慶典、宗教敬禮。人也不需要默想,因為人們將面對面地看到天主。
邪惡、痛苦與黑暗都將被消滅。我們的聖殿,禮儀與神聖隆重的慶典甚至也要消失。我們應當記住,不能將這些絕對化,而應明白這些都在提醒人們生命的短暫。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是旅客,是朝聖者,離最後的居所還有一段距離。

福音142329



23 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4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25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26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27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心裡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28 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裡去,因為父比我大。29 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

速讀今天這段福音,我們讀到的似乎是沒有關聯的一些話,與我們的生活也沒有關係。然而,這篇福音並不抽象,也不讓人感到混淆,其意義非常豐富。現在我們用簡單的話語來看。
我們首先看第25節的話: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現在是在最後晚餐中,驚奇地聽到耶穌說「當我還在你們中間時」。很明顯,這句話不是耶穌當時的說話,而是復活的耶穌在講話,在對若望當時處在迫害與各種挑戰中的基督徒團體講話。他們遭受迫害、背叛、不忠信、異端所打擾,尤其是失敗的打擊,等待基督的再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解釋這段福音。
開始的這句話:誰愛我……,也應在這一背景下去理解。祂的一個門徒猶達斯(不是猶達斯依斯加略)問耶穌說:主,為什麼你向我們而不是向世界顯示你自己呢(22節)?
在以色列,每一個人都在期待默西亞,可以顯偉大奇蹟,可以令整個世界震驚。而耶穌的態度卻常常謙卑而又低調,祂不喊叫,在街市上也聽不到祂的聲音(瑪1219),也不希望人們傳播祂所行的奇蹟。宗徒們常常問耶穌這樣的問題,在最後晚餐中,猶達斯詢問了耶穌這個問題。
甚至居住在納匝肋的耶穌的親屬們,根本不明白耶穌要隱藏自己的瘋狂做法。一天,他們對祂說:你離開這裡,往猶太去吧!好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因為沒有人願意顯揚自己,而在暗地裡行事的;你既然行這些事,就該將你自己顯示給世界(若734)。
第一世紀末,小亞細亞的基督徒也不明白,為什麼耶穌不乘著雲彩降來,以隆重的方式向人顯示祂是誰以及可以做什麼。
對這樣的疑問與不確信,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324節)。耶穌願意與天父一起,不是通過奇蹟向人顯示自己,而是住在門徒們中間。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從字面來理解這句話。為了明白其意義,需要來看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另一句話。耶穌回答斐理伯說: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若141011)。
耶穌以祂所作的工作,證實自己與父是一體。祂並不像我們所想的一樣,指的是祂行的奇蹟。耶穌不需要通過行奇蹟來證明自己與天父是一體的,耶穌所說的工作指的是祂所作的一切。
耶穌的行動只是而且永遠都是愛的工作,是要將人從一切的奴役中釋放出來:罪惡、疾病、迷信、宗教與社會歧視等。這種釋放的工作與舊約中上主為祂子民所完成的工作一樣。以色列知道自己的天主是弱小者、軟弱者、外邦人、孤兒與寡婦的保護者。如果耶穌也做同樣的工作,也就意味著天主在祂內,祂在天主內。
耶穌與天父居住在我們內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說,我們聆聽了福音之後,我們領受了天主的生命和祂的聖神,我們也應去做耶穌與天父的工作,成為人們的拯救者。對於這些,我們不難認出一個人是否在做耶穌與天父的工作,天主是否在他內。
接著,耶穌許諾派遣聖神: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26節)。
聖神的使命有兩個。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就是教導。耶穌教導了一切,沒有留下什麼沒有說的,但仍需要聖神的繼續教導。耶穌並沒有闡明祂所教導的具體實踐和全部結局。耶穌知道,在教會的歷史中,新情況會時常出現,也會出現比較複雜的問題。例如,有多少問題需要在福音的光照下來解決(生命倫理,宗教對話,特殊倫理情況的選擇等)。
耶穌向門徒們許諾,如果他們懂得如何聆聽祂的話語,並與臨在於他們內的聖神保持一致,隨從聖神的推動,他們總會根據耶穌的教導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們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遵從耶穌的指示,因為耶穌時常要求門徒改變思想,甚至是未曾想過的根本性改變。聖神只教導他們耶穌的福音。
在聖經其它章節的光照下,「教導」這個動詞有很深的意義。聖神教導人並不像教授在學校講課一樣。聖神以動態的方式教導,使之成為內心的推動,無可抗拒地將人帶向正確的方向,激發善心和善行,使人作出符合福音精神的選擇。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解釋說:真理之神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若望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說:你們由他所領受的傅油,常存在你們內,你們就不需要誰教訓你們,而是有他的傅油教訓你們一切。這傅油是真實的,決不虛假,所以這傅油怎樣教訓你們,你們就怎樣存留在他內(若一22728)。
聖神的第二個使命就是「使人記起」。耶穌說了很多話,雖然福音中有記載,仍有可能被忘記或不被留意。尤其是當福音的教導不太容易被接受時,因為不符合世界的「常理」。
例如:以前很多基督徒仍在區分「正義」或「非正義」的戰爭,甚至還有些是「聖戰」,可以運用武力保護人們的權利,支持死刑的合法性。幸好,今天這樣想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門徒們怎麼會如此長時間地忘記耶穌如此清晰的教導,禁止用一切形式的暴力反對弟兄姊妹呢?但事實卻發生了。聖神的到來使人想起耶穌所說的話,提醒門徒記起耶穌說過的話: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 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路62729)。很多世紀以來,基督徒一直聆聽聖神的召喚;但是今天,那些試圖將運用暴力合法化的人們發現,聖神常常會告訴他們,提醒他們有關老師說過的話。
這裡強調的只是不運用暴力,但忘記耶穌話語的例子有很多。因此,需要在聖神的光照下,每人都應努力鍛煉自己記憶的能力。
耶穌為門徒們留下了彼此相愛的命令,現在也將祂的平安賜給了他們: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27節)。耶穌說這話的時候,羅馬帝國安享社會太平,沒有戰爭與衝突,所有臣民都臣服羅馬。但這不是耶穌許諾的平安。這是世界的平安,建立在武力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正義之上。這種平安允許奴隸制,社會邊緣化,壓迫弱小,以及權勢者的高傲。只有人們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競爭、統治、想坐首位的意願變成為他人服務,無私地愛護弱小時,耶穌所許諾的平安才會實現。基督徒團體蒙召成為實現這種平安的地方。
福音的最後部分(2829節)令人難解。耶穌即將要離開他們,門徒們為什麼卻應當喜悅,耶穌為什麼說父比自己大。我們首先解釋 為什麼門徒應喜悅。我們應當留意,只有那些愛耶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喜樂。「如果你們愛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們能和我感同身受,與我的思想和願望保持一致,你們就會感到喜悅,因為我即將要完成父所委託給我的使命。老師的死亡使門徒感到害怕,因為他們還沒有受到聖神的光照,還不明白耶穌的這種無條件的愛將會開啟一個新的世界,這個新世界的特徵就是充滿耶穌的平安。

經師們說的話解釋了「父比耶穌大」,因為他們用「大」與「小」來解釋派遣者與被派遣者。只要耶穌還留在世界上,還沒有完成父所託付給祂的使命,還沒有回到父那裡去,耶穌就比父「小」,祂就是父所派遣到世界上來的那位。

Wednesday, May 15, 2019

誰在基督內就是一個新受造物

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有人說教會存在的日子不會太長久了,因為教會已經古老,不知道怎樣更新自己;重複著陳舊的形式而非回應新的問題,固執地重複著過時的儀式與不可理解的教義。而今日的人們正在尋找新的平衡,新的生命方式,而不是一個遙遠的天主。
今日世界對靈性成長的渴望日益增強,因此也出現了一些新形式的信仰:靈氣、疏導、水晶治療以及精神療法都在增長。自我解決的宗教正在傳播,輕視教義和教會團體,並常常伴隨著東方的神秘方式來解釋基督。這就如同是在隱修院默想天主的話,有著身處森林深處的感受,並有天使的引導。「新世代」所表達的許諾是烏托邦式的和平、和諧與進步。
對教會可能產生最大的誤解就是把忠於聖傳等同於保守殘缺、固執於過時;或是看成是對「更新大地的聖神」不開放。教會也應謹防這一危險。同時,對現時代的不正當及無理的指責常常會歸咎於教會,這也是教會應當反思的。教會是宣講「新天新地」來臨的寶庫,是「新人類」、「新誡命」與「新讚歌」的宣講者。所有追求新世界的人都必須要以教會為參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
「我要向上主高唱新歌,因為祂每天重振我的青春。」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Josekutty Matthew CMF

讀經一142127
21 他們向那城傳揚福音,使許多人成為門徒,以後回到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22到處堅固門徒的心,鼓勵他們堅持信仰,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23 二人在各教會給他們選立了長老,在祈禱禁食以後,把他們託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24 以後,他們又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25在培爾革宣講道理以後,下到阿塔肋雅,26又從那裡乘船赴安提約基雅。他們原來是從那裡被託於天主的恩寵,作現在已完成的工作。27 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


宣講救自己靈魂的個人主義宗教,在很多地方已經消失了;但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當然,領了洗的人關心別人靈魂的得救。他們祈求所有的人都進入天國,但是,人們認為,在審判的時候,友情起不了作用,人必須要單獨地面對天主的審判。這樣的認識使得「論功行賞」的思想被誇大:每人帶著自己的善行去面見天主,因此我們不要自欺欺人地認為最後可能會有一些轉換。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要問:若是在決定性時刻,每人必須只顧及自己,基督徒團體的作用是什麼?耶穌的門徒們是一個身體,個體不能彼此分離或離開團體。他們是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從某方面來說,每人都應為他人的行為負責。  
讀經一講述的就是基督徒的團體生活。保祿與巴爾納伯即將結束他們第一次的傳教行程,他們經過了很多地方,也在很多城市宣講了福音。在返回到派遣他們外出傳教並負責他們的安提約基雅團體之前,他們決定探望剛剛建立的年輕的基督徒團體。他們希望這些團體在信德上堅強,並為幫助團體能夠自我運作,因此他們在每個團體中選立了長老。
基督徒不能度一個個人主義的信仰生活,不與別人往來,一個人生活著,只考慮自己和自己的靈修進步。他可以是一個善良、虔誠、並具有宗教情感的人,但他卻不是一個基督徒。因此,在教會初期,宗徒們就在各地方建立了由「長老們」所帶領的「兄弟友愛」的基督徒團體。
人們接受了信仰並領受了洗禮,福傳工作並沒有就此結束。信友們需要成為「團體」,其中的每位成員都應具有活力、積極主動和相互負責。  

讀經二2115
隨後,我看見了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與先前的地已不見了,海也沒有了。我看見那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我聽見由寶座那裡有一巨大聲音說:「這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他要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要作他的人民,他親自要『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天主;4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5那位坐在寶座上的說:「看,我已更新了一切。」


「新」這個詞彙在聖經中常常出現:在舊約中出現了347次,新約中44次。這個形容詞表達的是完全的改變,與已經存在的事物完全不同。天主要實行的新事是意想不到的、不可想像、令人驚奇的。例如,當天主許諾給人「新的法律」時(耶313134),指的不是一系列的新要求、不是十誡的更新,而是恩賜一個完全不同的法律,可以行善的內在動力,刻在心靈上的法律,而不是寫在石板上。
舊約中預言了很多上主將要完成的新事:新盟約、新精神、新心和新的創造。我要創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不再被記憶,不再被關心。人們都要因我所造的而永遠喜悅快樂;因為我要造一座令人喜悅的耶路撒冷,一個令人歡樂的百姓(依651718)。
天主第一次的創造是美好的。天主看了自己所創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好(創131)。但是人們濫用了自由,產生了罪惡。懷著邪惡的目的運用受造物,使其變得腐朽。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愚蠢選擇的後果:戰爭、暴力、壓迫、不義等等。天主的計劃是否是毫無希望的失敗呢?受造物是否不在宇宙君王的管理之下了呢?
默示錄的作者回答說:絕對不是。天主控制著世界的命運,沒有事情都不會使天主感到驚奇,祂正在更新一切(5節)。天主並不毀滅第一次的創造,而是正在準備一個新天新地的來臨。象徵反對生命的邪惡勢力的海洋將會永遠消失,一滴水也不會留下(1節)。
作者還描述說:我看見那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2節)。女人在新婚那天是最為迷人的,她年青,臉上也沒有污點或皺紋,所有的人都羨慕她。但我們見到的世界,事實卻正好相反,現實是昏暗的。任何事物都無法導向如此奇妙的轉變,正如看到一隻幼蟲,從沒有人想過它會變成一隻蝴蝶。
世界歷史的結束是人從來沒有夢想到的:天主將永遠與人居住在一起,並將要擦乾人臉上的一切眼淚,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34節)。
這就是若望給他的基督徒團體帶來的充滿希望與喜樂的訊息。面對外在似乎不可戰勝的邪惡勢力,他們感到有些缺乏信心。最後他們將會發現,天主掌握著人類的一切命運。  

福音133133a34-35

 31猶達斯出去以後,耶穌就說:「現在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32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並且立時就要光榮他。33a孩子們!我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不多了。34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35 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


在希臘思想中,「受光榮」的意思是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美,相當於獲得高位者得到的尊榮。所有人都渴望獲得,想通過各種方法得到,我們就因此而遠離了天主。猶太人尋求「互相犒稱讚,卻不是尋求從唯一天主那裡來的光榮(若544);他們喜愛恤人的贊許勝過愛天主的贊許(若1243)。他們不相信耶穌,因為耶穌身上沒有展現出來引人關注的「光榮」。但是,自耶穌的降生,天主的光榮在耶穌身上就已顯示了出來: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他的光榮(若114)。
當天主顯示了祂的力量,實行了救恩的行動,向人顯示了祂的愛,天主就受到了光榮。在舊約中,當天主將祂的子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時,天主的光榮就顯示了出來:我的子民將見到上主的榮耀,因為天主要親自來拯救他們(依35)。

在今天福音的開始(3132節),「光榮」這個動詞出現了五次。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並且立時就要光榮他。這種敘述似乎有些囉唆,耶穌在這樣的背景下說出這種話顯得有些多餘,也 不合實際。現在他們在晚餐廳中,幾個小時後,耶穌將要被捕並被判死刑。
不知道事情如何發展的人可能會認為,天主將要用奇蹟使人感到驚訝,要通過羞辱仇敵來顯示自己的威能和力量。
其實不是這樣。耶穌受到了光榮,因為猶達斯出去與司祭長商議怎樣逮捕耶穌(31節)。這是從未聽說過的事,令人生氣,不可理解:耶穌走向祂的受難與死亡,把自己交付在劊子手的手中,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天主的光榮就顯示出來了。
幾天前,耶穌闡明了祂的光榮意味著什麼: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324)。耶穌所等待的光榮就是奉獻自己生命的時刻,向世界顯示天主對人類的愛是何等偉大。這也是耶穌向門徒許諾的唯一的光榮。

本篇福音還記載了耶穌的「新命令」,而且用了奇怪的稱呼:孩子們(33節)。門徒們不是耶穌的「子女」,而是耶穌的弟兄。為什麼這樣稱呼他們呢?
為了理解耶穌說話的意義,需要留意耶穌說話時的背景。在最後晚餐中,耶穌知道自己在世上只能活幾個小時了,因此有必要留下遺囑。正如子女把父親在死前所說的話認為是神聖的,因而耶穌也希望門徒們能夠牢記祂要說的話。
這就是耶穌的命令: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34節)。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耶穌在去革責瑪尼莊園前又重複了兩次: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這就是我命令你們的:你們應該彼此相愛(若1512)。說話的方式好像是要留下遺產一樣:我給你們(34節)。我們若是能從耶穌擁有的很多恩賜中選擇一樣,我想我們都會要求行奇蹟的能力。但耶穌卻給了我們一條新誡命。
為我們來說,命令就是誡命,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是難以承受的。有人認為,幸福是精明人獲得的,他們享受著違反天主十誡的生命。另有些人認為,努力遵守天主十誡的人堪當承受天國,而那些不忠信的人應受到嚴厲的懲罰。這種信念在今日仍然很盛行,應該立即糾正這樣的看法。因為其相當危險,扭曲了天主的形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醫生堅持讓病人戒煙,這不是限制病人的自由、剝奪病人的快樂、試探病人,而是為了病人的益處。當然他也可以不聽勸告,私下繼續吸煙,但不久就會發現被煙損害的肺。醫生不會因此而懲罰或傷害病人,而是病人自己傷害自己,醫生總是設法治療病人。天主是良醫,「治療一切的疾病」(詠1033)。耶穌通過給我們這個新命令,向我們顯示了祂是人類無可比擬的朋友:不是通過話語,而是通過生命的奉獻,向人顯示如何在世界上活出圓滿的生命。  
這是一條新命令。從哪個方面來說呢?舊約中不是已經規定了:應愛你的鄰人如你自己嗎?(肋1918)現在我們來看其新意所在。
與舊約中的誡命相比,這條命令的「新意」在於它的第二部分: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34節)。耶穌要求人彼此相愛的標準不是以我們愛自己為標準,而是以耶穌對我們的愛為標準。    
這不是說我們愛自己:我們就不能忍受自身的局限、錯誤與可憐。如果我們犯了錯誤,有壞的印象,做了什麼丟人的事情,我們甚至要懲罰自己。這條命令是新命令,因為對人們來說,去愛不值得去愛或不知還愛的人不是自然而然的。愛仇也是不正常的事情。
耶穌顯示了一種新的愛:祂愛了那些需要祂的愛才能幸福的人。祂愛了窮人、病人、社會邊緣人、罪人、腐敗的人,甚至愛了那些釘死自己的劊子手,因為只有愛才能使這些人從他們的可憐與罪惡中被拯救出來。
這是天主對人類白白的愛和恩賜。在舊約中,天主以愛揀選了以色列子民做祂特選的子民:梅瑟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喜愛你們,揀選你們,並不是因為你們比其餘的民族人數眾多;其實你們在所有的民族中,是最少的一個;而是由於上主對你們的愛(申778)。因此,若望也說:我給你們寫的,不是一條新命令,而是你們從起初領受的舊命令。凡愛自己弟兄的,就是存留在光中(若一2710)。
但是這個命令的新意還不只這些。事實上,在耶穌之前,從來沒有人建議社會應該建立在一種像耶穌要求的愛的基礎上。基督徒團體需要作出選擇:或者接受耶穌的愛面對一切舊的社會,或者仍然建立在競爭、論功行賞,財富與權力上。耶穌的愛是門徒們應該獲得的光榮。    
天主通過耶肋米亞先知的口說:「看,時日將到,我必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訂立新約」(耶3131)。舊約建立在十誡的基礎上。而新約是建立在唯一而又新的命令之上:友愛弟兄,如同耶穌所做的一樣。
耶穌結束祂的命令說:「如果你們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35節)。不是果實使樹木生存,然而,果實是樹木還活著的標記。善行不能使團體成為基督徒的團體,但善行能夠證明團體被復活基督的聖神所推動。
基督徒不是與他人不同的人,他們不穿戴戴徽章,也不生活在世界之外。區別他們的特徵就是愛的邏輯,像耶穌與天父一樣白白地去愛。

Wednesday, May 8, 2019

與主同行

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自第三世紀開始,羅馬的地下墓穴中常常刻有耶穌善牧(肩上背著一隻羊及羊群圍繞著祂)的圖像。這個圖像,是描繪信徒在穿越黑暗的死亡幽谷時,在上主的支持或引領下,得到的信心和寧靜。
然而,不僅在他離開世界時,門徒才信賴善牧的照顧。只有在最後,當清楚那些自認為是牧人,宣講的卻與基督的教導相反的人,才是真正的僱傭,假像的傳播者。在決定性的時刻,他們卻沒有能力去幫助人。
門徒們相信,在生命的每個時刻,善牧都會陪伴他們。被牧人帶領是一個不太舒適的選擇,需要有完全信賴基督的勇氣,在不清楚被帶到哪裡的時候,也不困惑或失望。同時還意味著要抵抗虛假牧人的陷阱,他們實際上是強盜與賊,其唯一目的(通常甚至沒有意識到)是自我肯定,追求自身的利益。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即使我要穿過陰森的幽谷,我也不怕凶險。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宗13144352



14 他們由培爾革經過各處,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安息日他們進了會堂坐下。
43 會眾散去以後,有許多猶太人和歸依猶太教的虔誠人,隨從了保祿和巴爾納伯,二人同他們談話,勸他們務要堅持天主的恩寵。44 下一個安息日,全城的人幾乎都聚集了來,要聽天主的聖道。45 猶太人一看見這麼眾多的人,就滿心嫉妒,反對保祿所講的,且加以辱罵。46 保祿和巴爾納伯卻放膽地說:「天主的聖道本來先應講給你們聽,但因你們拒而不受,並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看,我們就要轉向外邦人,47因為主如此命我們說:『我已立你作為外邦人的光明,使你成為他們的救恩,直到地極。』48 外邦人聽了,都很喜歡,讚美主的聖道;那些被預定獲得永生的人,就都信了。49 主的聖道遂傳遍了那地方。50猶太人卻挑唆敬畏天主的尊貴婦人和城中的要人,發動迫害保祿和巴爾納伯,把他們驅逐出境。51 二人就把腳上的塵土向他們拂下,往依科尼雍去了。52 門徒都充滿喜樂和聖神。

這篇讀經選自保祿與巴爾納伯第一次傳教行程中的其中一件事。這兩位門徒在安息日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他們如往常一樣進入會堂,開始宣講耶穌的福音(14節)。他們的宣講打動了聽眾,吸引了人的注意;甚至動搖了聽眾,即接受祖先傳統並遵守法 律的熱誠的猶太人。他們知道先知的宣講,期待著默西亞的來臨。當他們聽到保祿與巴爾納伯的宣講:被宗教領袖處決並釘死的耶穌就是世界的救主,他感到困惑與吃驚。這是從未聽過的訊息!他們想:也許我們誤解了。因此,在接下來的安息日,更多的人來聽他們的宣講(宗131444)。
在這一周,他們反思了保祿與巴爾納伯所宣講的,認為他們的宣講是對天主的侮辱和褻瀆。天主在曠野中多次試探了以色列子民,如今不會可笑地派遣一位在人眼中的失敗者---默西亞來拯救他們;因此他們認為需要維護信仰的純潔。其實他們不是壞人、惡意與不誠實的人;而只是被祖先的信仰觀念所局限,不願提出置疑,他們甚至也不願相信上主會實行一些令人驚奇的新事(45節)。
這兩位門徒不因人們的拒絕與反對而擔心和遲疑,相反,他們把有些猶太人不接受信仰的人,認為是向外邦人傳教的邀請。這就實現了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我已立你作為外邦人的光明,使你成為他們的救恩,直到地極(46-47節)。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關閉了自己的心靈。很多人,包括猶太人與外邦人,都聽到了天主的召叫而悔改,選擇了救恩的道路。因此,那些被預定獲得永生的人,就都信了(48節)。這並不是說有些人被預定獲得救恩,而有些人被預定喪亡。人並非在死後才進入永生,而是在人接受信仰並信從天主的默西亞時就進入了永生。一些人雖然心懷善意,沒有意識到拒絕天主的損失,認為這樣的信仰是荒謬的,並拒絕接受。而那些接受的人隨即就進入了永生,沒有人將被排斥在外。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認為,天主的奇妙計劃引導著人的自由,有些人先進入生命,其餘的人也必會進入生命,雖然稍微遲些。
天主的許諾與祝福也賞給了外邦人,這就更加困擾了忠於傳統的猶太人。當得知話語不足以阻止事情的發展時,他們就開始反對和辱罵。在他們的團體中,有些是貴族的婦女,她們的丈夫或子女在城市中享有重要位置。他們就把這兩位門徒驅逐出境(50節)。
在耶穌公開生活的初期也發生過同樣的事。耶穌一開始在納匝肋宣講,也被人從會堂中趕出來,甚至想把祂推出城外摔死。他的同鄉們是非常虔誠的人,遵守祖先傳統的模範,自認為完全明白有關天主的道理。他們無法接受耶穌對其信仰確定性的疑問,以及告訴他們對聖經的無知(路41629)。
如果耶穌和宗徒們都受了迫害,那麼,福音的真正宣講者也會遇到同樣的事情,遭受別人的迫害也就不必感到奇怪。  
保祿與巴爾納伯被迫離開,去了依科尼雍(51節)。讀經的結束告訴我們:門徒都充滿喜樂和聖神(52節)。這是令人奇怪的:惡人勝利了,兩個門徒失敗了,被迫離開,安提約基雅的基督徒不僅沒有憂傷,反而充滿了喜悅!喜樂甚至可以與淚水、失望,與承受不義的痛苦共存。如果義人遭受了人的迫害,不將自己從報復的心態中釋放出來,他們就不會體會到這樣的喜樂。

讀經二 默791417

在這些事以後,我看見有一大夥群眾,沒有人能夠數清,是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他們都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持棕櫚枝。
14 我回答他說:「我主,你知道。」於是他告訴我說:「這些人是由大災難中來的,他們曾在羔羊的血中洗淨了自己的衣裳,使衣裳雪白,15因此,他們得站在天主的寶座前,且在他的殿宇內日夜事奉他;那坐在寶座上的,也必要住在他們中間。16 他們再也不餓,再也不渴,烈日和任何炎熱,再也不損傷他們,17 因為,那在寶座中間的羔羊要牧放他們,要領他們到生命的水泉那裡;天主也要從他們的眼上拭去一切淚痕。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痛苦,挑戰與憂愁!我們看到很多無辜的人受苦,成為暴力、背叛與謊言的受害者;我們失望地問其原因,卻常常找不到答案。默示錄用了四章的內容來討論這種令人困惑的問題(默5-8)。天上有一部書,天使在其中記錄了人類所有的痛苦與淚水。書中還闡釋了很多不解及荒謬之事情的原因。可是這部書上有七個封印,無人可以打開。這就是人哭泣的原因:他們感覺活在盲目的命運之中,找不到人生遭遇的原因。
那麼,我們是否找不到人類歷史的意義與希望呢?裝有人類痛苦與內心問題答案的這部書是否要永遠封閉呢?默示錄的神視者邀請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再痛哭了:羔羊將打開這書卷,並一個一個地開啟書卷上的封印,也就是要揭開人類存在的一切奧秘。
這篇讀經敘述了開啟第六個封印之後所發生的事。沒有人能數清的人群,來自各民族、各邦國、各語言的人,穿著白衣手持棕櫚枝,站在羔羊的寶座前(9節)。白衣是喜悅與無辜的象徵,棕櫚枝是勝利的象徵。
這些人是誰呢?他們就是在世界上忍受了艱難與迫害的人, 他們像羔羊一樣,為他人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人們認為他們失敗了,但他們在天主眼中卻是勝利者(14節)。他們將再也不餓,再也不渴,烈日和任何炎熱再也不損傷他們。因為羔羊要牧放他們,天主也要從他們的眼上拭去一切淚痕(1617節)。
這些章節中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圖像:羔羊將是他們的牧人。羊怎麼同時又是牧人呢?正是因為:耶穌成了牧人與首領,因為作為羔羊,祂被祭獻了,為愛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這段聖經是在鼓勵那些遭受迫害的基督徒,勸勉他們忍耐並堅定信仰。發生在羔羊耶穌身上的事,也將在他們身上實現。如果他們像跟隨牧人一樣跟隨耶穌,他們也會分享耶穌的勝利。

福音 若102730

27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28 我賜與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29 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將他們奪去。30 我與父原是一體

以色列的大部分地區是山區丘陵,可用於放牧。亞伯爾、亞巴郎、雅各伯、梅瑟、達味都是牧人。因此,對聖經中時常出現牧人的形像不必感到奇怪。天主被稱為「以色列的牧者」:帶領祂的子民就像牧人帶領羊群,時刻以愛照顧他們,將他們領到肥美的牧場與清澈的水泉旁(詠23180)。先知們預言的默西亞也是牧放以色列的牧人:時日將到,我必給達味興起一支正義的苗芽,叫他執政為王,斷事明智,在地上執行公道正義(耶236,則34)。
有一天,耶穌從船上下來,看見一大群人徒步走來,要聽祂的話語。馬爾谷敘述說:耶穌一看見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谷63334)。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稱自己是人們期待的善牧(若101114),將帶領人們走在正直與忠信的道路上,走向天主。
復活期第四主日也被稱為善牧主日,因為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第10章,講述耶穌就是善牧。今日福音只有四節,選自耶穌講論的結束部分,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圖像的意義。
首先需要闡釋的是:每當提到耶穌是善牧時,腦海中呈現的第一個圖像就是耶穌雙手抱著或肩上背著一隻羊。的確,耶穌是善牧,出去尋找迷失了的羊,但這個形像出自路加福音中的比喻(路1548)。若望福音中記載的耶穌是善牧,沒有提及這個甜美溫柔的形象。耶穌沒有說自己充滿愛心地撫摸受傷的羊,而是一位充滿力量與勇氣的人,與強盜和凶殘的動物作鬥爭;就像達味一樣,追趕驅散羊群的獅子和豺狼,打死它們,把羊從野獸口中拯救出來(撒上173435)。耶穌是善牧,因為祂為了羊群,不害怕與豺狼做鬥爭,直到為羊捨掉生命。
祂說的一句話非常有力:我的羊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28節)。羊群的得救不是因著他們的服從與忠信,而是首先來自耶穌,是祂的勇敢以及無條件的愛。這是令人感動的強有力的話,也是復活節帶來的美好訊息,也是每個基督徒必須向人宣講的消息。甚至對生命中充滿錯誤的人也要保證:你的可憐、缺點,以及你對死亡的選擇都不能打敗基督的愛。
需要闡釋的第二個圖像就是羊的圖像,因為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跟隨善牧的羊群是由哪些人組成的呢?也許有些人很自然地回答說:平信徒,服從並實踐神職人員設立的一切規定。「牧人」是教會的聖統制,而「羊群」就是平信徒。
需要澄清的是:唯一的牧人是基督,正如在讀經二中所強調的,祂是為了愛護羊群而犧牲自己的羔羊。基督的羊就是那些有勇氣跟隨祂而奉獻生命的人。牧人就是與羊群分享命運的羔羊。
另外還需澄清的一個誤解就是:將自己與基督的羊群等同。教會也存有灰色地帶,人們將自己排除在天國之外,因為他們生活在罪惡中;另一方面,在教會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範圍,也屬於天主的國,因為聖神在那裡做工。聖神的行動體現在為弟兄姊妹的服務或捨生中: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416)。無論誰,即使不認識基督,若為了窮人而犧牲自己,實踐正義、博愛、與人分享財物、慷慨熱情、忠信、誠信友善、拒絕暴力、寬恕仇人、維護和平,這些人就是善牧的門徒。因此,很多基督徒應當留意,尤其是那些感到自我滿足,最後卻可能是悲劇性想法的基督徒。到那一天,善牧會意想不到地對他們說:我不認識你們,因為我不知道你們是從哪裡來的(路1325)。
自以為擁有安全感的想法,對其他宗教信徒或對無信仰者的偏見與誤解,仍然存在於人們心中,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
人們如何成為跟隨耶穌的羊群呢?那些忠信的羊群會怎樣呢?今日福音告訴我們,不是我們首先跟隨耶穌,而是耶穌首先召叫我們跟隨祂: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27節)。
耶穌的門徒生活在世界上,居住在人群中。他們聽到很多的呼喚,甚至也接受誤導的訊息。有許多人自稱為牧人,向人許諾生命、幸福、喜樂,並邀請人跟隨他們。人們很容易被謠言欺騙。在這麼多的聲音中,如何認出真正善牧的聲音呢?這需要鍛煉我們的耳朵。如果只聽過一個人五分鐘,然後一年的時間再也沒有聽過他說話,這就很難在人群中辨別這個人的聲音。一年只聽一次福音的人,就無法認出基督的聲音。
信賴耶穌不容易,因為耶穌不和其他人一樣許諾成功、勝利和財富。祂卻要求人奉獻自已、捨棄自己、放棄自私的利益、為他人而犧牲生命。甚至說這是唯一通往永生的道路(2829節)。沒有其他捷徑可走,而其他的道路都是欺騙,都是通往死亡的道路。
耶穌在今天福音的結束時說:我與父原是一體(30節)。這句有些抽象的話告訴我們,為了與天主達成合一應當走的道路:就是必須要與基督成為「一體」,就是必須要與基督在思想、意向及行為上保持一致。
這句話使人反省那些蒙召去執行「牧放」基督羊群的人們的使命。有時候,基督徒團體中會有一些所謂的緊張局勢,當然這是很不恰當的用詞,就是平信徒與神職人員之間的衝突或誤會。有些人說平信徒必須要與他們的牧人保持合一,而另外有些人說牧人必須要與天主子民保持合一。更恰當的認識可能就是,所有的天主子民、平信徒和神職人員,應該一起跟隨唯一的善牧耶穌,與耶穌一起,達成與天父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