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4, 2019

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天主只是富人的天主:財富、好運、富裕,被認為是天主祝福的標記。

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財富」一詞,是被用在亞巴郎身上:亞巴郎有許多牲畜和金銀(創132)。依撒格在那地方耕種,當年就得了百倍的收成。上主實在降福了他,他竟成了富翁,越來越富,終於成了個大富翁(創261213)。雅各伯擁有很多牛、驢、羊和僕婢(創326)。連《聖詠》作者也知道怎樣許諾義人:他家中必有權勢財產,他的仁義必存留永遠(詠1123)。
貧窮被認為是恥辱,被認為是懶散、是惡習與虛度光陰的後果:再睡片刻,再假寐片刻,再抱臂躺臥片刻。這樣,貧窮就要如同竊賊,困乏也要如同武士,向你侵襲(箴2433 34)。

隨著先知們的宣講,現在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這種想法:人們明白,所積攢的財富有時不是自己辛苦勞動的結果,也往往不是天主祝福的標記;卻是剝削、謀算、欺壓他人的後果。

以色列的智者們宣布其危害性:工人不論吃多吃少,總睡得香甜;飽食的富人,卻難於安眠(箴511)。不要同富貴人爭執,怕他用財勢來反對你;因為金銀敗壞了許多人,連君王的心,也受了金銀的迷惑(德823)。在耶穌的眼中,無論是內心對這個世界的財富充滿貪婪,還是通過誠實的方法所賺取的財富,都有可能成為進入天國不可逾越的障礙。為財富而欺騙,窒息天主話語的種子(瑪1322),會慢慢的佔據人整個的心靈,不會再為天主與近人保留任何空間。
自願成為貧窮的人是有福的,不再擔心穿什麼,不再為明天而擔憂(參瑪62534)。那些與近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人,是有福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基督本是富有的,卻為我們成為了貧窮的,是要讓我們藉著衪的貧窮而成為富有的。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6147
全能的上主這樣說:那些安身熙雍,自恃撒瑪黎雅山,自命為諸民之首,為以色列家所歸之人,是有禍的! 4 他們躺在像象牙床上,棋橫臥在軟榻上,吃著羊群中的羔羊和牛欄中的牛犢,伴著琴聲吟詠,自比達味,發明樂器,大碗喝酒,以上等的油抹身,但對若瑟的崩潰,卻漠不關心。為此,這些人現在就要先被擄去;放蕩不羈者的狂歡,也就完了。


在上星期日的讀經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亞毛斯先知時代,以色列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充滿了富裕繁榮與和平,但是到處都是不義。於是先知高聲宣講,反對那種剝削與壓迫窮人的事件。今日讀經一也是這位先知的宣講,而這次宣講的對象是那些有權勢的政治人物與貴族階層。他們住在撒瑪黎雅用方石建造的王宮裡(亞511)。

面對這種現象,亞毛斯先知不能再保持緘默。那些壓迫人的人度日懶散,吃喝玩樂;而那些受壓迫的人,卻從早到晚在他們的田地裡做著繁重的苦工,而所得到的報酬卻微不足道,根本不夠他們一天的生活。亞毛斯先知,這位簡樸的人,習慣與羊群為伍,面對他們花天酒地與懶散的生活,不再沉默,便表達了自己義憤填膺的心情。

讀經以諷刺性的敘述,描述撒瑪黎雅的那種虛度光陰,揮霍無度的生活:他們躺在象牙床上,橫臥在軟榻上,吃著羊群中的羔羊和牛欄中的牛犢,伴著琴聲吟詠,自比達味,發明樂器,大碗喝酒,以上等的油抹身,但對若瑟的崩潰,卻漠不關心(46節)。
讀經以令人戰慄的威嚇而結束:在很短的時間內敵人將要來。亞述人,將要毀滅他們的宮殿 ,並踐踏他們的城市;那些懶散的首領將從他們在舒適的沙發上被扔下,並將在尼尼微成為奴隸。這樣,亞毛斯警告說,放蕩不羈者的狂歡就要結束(7節)。這是在以色列從未聽過的反對富有的人與有權勢者的話語。

讀經二弟前61116
11 至於你,天主的人哪!你要躲避這些事,但要追求正義、虔敬、信德、愛德、堅忍和良善。12 要奮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好仗,要爭取永生:你正是為此而蒙召,並為此在許多證人前宣示了你那美好的誓言。13 我在使萬有生活的天主前和曾對般雀比拉多宣過美好誓言的基督耶穌前命令你:14 務要保守這訓令,不受玷污,無可指摘,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顯現。15 在預定的時期使人看見這顯現的,是那真福,惟一全能者,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6 是那獨享不死不滅,住於不可接近的光中。沒有人看見過,也不能看見的天主。願尊崇和永遠的威權歸於他!阿們。

 給厄弗所的主教弟茂德寫信的人,擔憂在那裏的基督徒團體中所發生的事,因為有些「虛偽的師傅」宣講虛假的信息,將那裏的基督徒帶向了偏離真理的道路。在《弟茂德前書》的結束部分描述他們的一些惡習:驕傲自負,什麼也不理解,浪費很多時間進行無益的討論;更為惡劣的是,將宗教信仰當成賺錢的工具。貪愛錢財是萬惡的根源(弟前610)。

今天這篇讀經從這點開始。宗徒叮囑弟茂德要躲避這些惡習,在自己心中培植正義、虔誠、信德、愛德、容忍與良好的意向(11節)。這是為所有基督徒列出的美德,藉此使他們反思自己的靈性生活;尤其是那些基督徒團體的領袖們,必須擁有這樣的美德;而信友們,將視他們為可以模仿的榜樣。

在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216節),作者重新提及自己所擔憂的問題:虛假的教導會誤導基督徒團體。為此,作者再次叮囑弟茂德,要無可指摘,勇敢地遵守真理,就是所宣講的福音信息。

福音161931
19 「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20 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21 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飢,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22 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裡。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23 他在陰間,在痛苦中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及他懷抱中的拉匝祿,24 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可憐我罷!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中極甚慘苦。25 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裡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26 除此之外,在我們與你們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致使人即便願意,從這邊到你們那邊去也不能,從那邊到我們這邊來也不能。27 那人說:父親!那麼就請你打發拉匝祿到我父家去,28 因為我有五個兄弟,叫他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29 亞巴郎說:他們自有梅瑟及先知,聽從他們好了。30 他說:不,父親亞巴郎!倘若有人從死者中到了他們那裡,他們必會悔改。31 亞巴郎給他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

窮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很艱難,好像是人間地獄一樣:住宿簡陋、忍飢受餓、疲勞不堪、充滿憂傷與痛苦;而富人卻相反,住在豪華的宮殿內,度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穿著華麗的衣服。但是這一切都沒有任何價值。在另一個世界裏,以上的情況將完全被改變:窮人將會獲得幸福,而那些富有的人將受苦。只需要一點容忍,只是時間的問題,天主會將他們的喜好變成難以承受的劇烈痛苦。
這樣,富翁與窮苦人拉匝祿的比喻就變成了「人民的鴉片」,使窮人安於現狀,只渴望美好的未來;而那些富人,不擔心他們將來要承受的痛苦,此時此刻開始在世上度天堂般的生活。

在《舊約》中,富人通過剝削他人而造成的貧富懸殊,是不可容忍的。實際上,在安息年,所有的債務都該將被赦免,所有的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肋25)。但是,對於那些不怕天主懲罰的人,法律總是可以被視而不見的:他們使房屋毗連房屋,田地接連田地(依58)。這樣,那些擁有少量土地的人就會被富豪們慢慢吞併,他們的土地將會被那些強而有力的人奪去。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希望這樣的情況得到改善。有人對那些窮人這樣說:總有一天,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將被交於義人手中;這些義人將要割斷他們的喉嚨,將他們毫無憐憫地殺死。那些在人眼中毫無意義且不重要的人,將要統治那些有權勢的人,窮人將要統治富人。

今日福音中的這個比喻,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為了更好明白它的意義,現在讓我們細看其中的人物。
福音中有一位並沒有出現,祂就是在另外一個世界,為那些在這個世界上不受重視的人準備好地方的天主。藉著亞巴郎的口,表達衪的思想與決定,其實天主才是真正的主角。
那位富人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他與亞巴郎的對話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內容。
最後是那個窮苦的拉匝祿。他時常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一句話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做,連一根指頭都沒有動,自己也沒有挪動一下。他時常在那個富翁的門口坐著,死後卻被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裡。

如果我們想給這個比喻取個標題,可能會錯誤地起名:一是被稱為「可憐的拉匝祿」或是稱為「不懷好意的富人」。其實這個比喻的中心思想,是天主對人運用世上財富的審判。
耶穌在另外的比喻中從來不提及人物的名字,而在這個比喻中,他稱呼那個窮人為拉匝祿。在這個世界上誰才是重要的人物?在報紙的首頁會出現誰人的名字?就是那些富人,那些獲得偉大成功的人。但是耶穌的思想卻相反,為衪來說,那個富翁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物,而那個窮人卻有個意義深刻的名字,叫「拉匝祿」,意思是天主助佑。

在列舉了每個人物後,現在注意那個受審判的富翁。其實對於他,我們也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他沒有做什麼壞事:沒有偷竊、沒有偷稅漏稅、沒有虐待他的僕人、沒有褻瀆天主的名字。也許他是一位無神論者,是一位不舉行宗教敬禮的人;也許在他眼中,窮人沒有任何地位,對別人的需要毫不關心,不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因此,有人覺得這是個很嚴重的罪過,其實也不是這樣。如果拉匝祿在他家門口坐著,沒有移動到另一處,意思是說他可能給過拉匝祿一點碎屑。他的生存狀況被忽略了:其實那些商人是用麵包屑清潔自己的手指(那時候人民不用餐具);而那隻狗來舔他的傷口,更加證實了那個悲慘場景的真實性。
而那個富翁呢?他盡情享受生活,吃喝玩樂,穿著時髦的衣服,花費自己的財富。按照現代人的想法去判斷的話,他的行為無可非議的。
接下來,當亞巴郎拒絕給他一滴水時,並沒有列舉他的任何罪過,只是讓他記住,他在世界上時很富有,並且已經享受過生命,而拉匝祿卻受盡了苦。然後在天上,事情卻改變了,但是卻沒有解釋原因。因此,最好不要稱呼他為「不義的富人」。
有人時常將那些富人進行妖魔化,時常認為他們都是不義的人;卻高舉窮人,認為他們是各種美德的模範與標準,拉匝祿將是理想的榜樣與表率。
但是我們肯定拉匝祿就一定是好人嗎?他做了什麼值得進入天堂的事呢?什麼也沒有。需要注意的是,在他的生命中,即一根指頭都沒有移動一下。沒有說他是個謙卑與有教養的人,也沒有說他去聖殿祈禱,沒有說他是一個勤奮工作的父親,因為遇到不幸才變成貧窮的。誰又可以保證他不是一個懶惰的人,不是一位揮霍自己財富的人呢?他身上的傷,誰又可以保證不是他度奢華生活後所留下的創傷呢?對於拉匝祿,只知道他在世上是個窮人,然後他現在的情況改變了。但是卻沒有解釋原因。

那麼,有關亞巴郎的態度,又說出了什麼呢?
我認為,沒有任何人覺得他和藹。在以色列,人民相信他是眾人之父、天主的朋友(達335),藉著他的祈禱,可以將他的子民從地獄中拯救出來。現在他卻拒絕給予富人一點水。從這一點上來說,是他有時候心硬嗎?這個富翁也曾顯示自己的慈祥心腸,不擔心自己的痛苦,而擔心自己的兄弟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這個比喻並不是要審判富人與窮人的倫理生活,並不是說誰如果行為正直就升天堂,而行為惡劣就下地獄;因為,富翁並沒做什麼壞事,拉匝祿也沒有行什麼好事。這裡,很明顯,這個比喻是要告訴我們另外的信息。
古代與現在一樣,人們時常認為富人最終沒有好結果。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人,在世剝削窮人,死後他被人帶到一個地方受懲罰。他被置於一扇帶釘子的門下,釘子作為門軸卡在他的眼睛上。當人進入或出去時,門就會轉動,他就是如此地承受著地獄之苦。
耶穌時代的宣講者常以這種圖像,來宣講那種可怕的懲罰,其目的是吸引人的注意,用這種威嚇,使人循規蹈矩。
耶穌也用這種可怕的圖像,包括前面所說的可怕的懲罰,包括宴席、活水、不可熄滅的火、哀號與切齒,將義人與惡人分開的不可逾越的深淵,來傳遞自己的信息,以此警惕人(26節)。這是古代東方人所發明的圖像,表達另一世界的生活狀況。這些圖像也被用來表明最後的神學意思,就是地獄、懲罰、永不熄滅的火。它好像與天主的形像不符合,它們表達天主那種威嚴,可怕與無同情心的形象。面對一個悔改的罪人的要求,亞巴郎的態度幾乎讓人覺得生硬至極。
「巨大的深淵」是為了讓門徒們明白一個最基本的真理:人最後的命運取決於現世這個唯一與不可重複的生活方式。

現在看看這個比喻的信息。
我們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定義,似乎很符合人的邏輯,就是將正義的富人與不義的富人分開。這樣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確信,在這個世界上,不公平與不正義的事情可以繼續存在。這樣,那些富人就可以與窮人生活在一起,和平相處,富人不剝削與壓榨窮人,窮人也不向富人乞討。
耶穌認為這種思想非常危險。這就是耶穌願意消除的思想。在這個比喻中,耶穌說這個富翁受審判,並不是因為他是個惡人,而僅僅是因為他很富有,就是說他只將自己關閉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所有。
耶穌願意使自己的門徒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人,就是富人與窮人,他們都是天主拯救的對象。世界上的財富是為所有人而準備的,富有的人應該與窮人分享,這樣,才能彼此保持和平與公平(格後813)。當富人將自己多餘的部分與窮人分享時,所有的人就會獲得自己生活的必須品。
聖盎博羅削評價這個比喻說:當你給予窮人某東西時,並不是給予你的東西,而是將別人的還給別人;因為世界上的財富與土地是為所有人準備的,而不僅只是為富人的。
這個比喻的最後一部分(2731節),將視線轉移到富人的五個還生活在世的兄弟們身上,因為他們面對著濫用世界財富的危險。這代表基督徒團體(「五」這個數字,代表著整個以色列子民)有被財富迷惑的危險。

怎樣將人從財富這種不可抗拒的誘惑中拯救與釋放出來呢?這個富翁不斷重複的建議,堅持不斷的懇求,重複了兩次,藉此讓自己的五個兄弟明白悔改的重要性。這似乎顯示出富翁是唯一明白怎樣到達目標的人。他希望亞巴郎可以做奇妙的事,通過神視或者奇蹟、以標記向自己的五個兄弟傳遞如何避免陷入陰間的危險的信息。

面對這樣的要求,亞巴郎的答覆清晰而又明顯:唯一可以使心靈從財富的誘惑中釋放出來的,就是天主的話語。「梅瑟與先知」在耶穌的時代,指的是整個經典。只有天主的話才能產生奇妙的工作,才能使富有的人進入天國。是的,需要一個奇蹟,就是那個使富翁穿過針孔的奇蹟(瑪1825)。誰如果不被天主的話語所穿透及浸潤,那就肯定不會有任何改變,並拒絕任何建議。
                                                                                      

Thursday, September 19, 2019

認清自己的身份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ititle

 「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詠241)。人生在世上是一位朝聖者,生活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走在曠野中的漂泊者:腳踩很多塵土,但沒有一塊是屬於自己的。
人不是世界的主人,只是天主委託管理世界的僕人與管家。教父們不斷地這樣的肯定與教導。例如聖巴西略(BASILIO)教導說:「當你把這些委託給你的世上財富,當成自己的財富時,難道你不是一個強盜嗎?請記住,你只是一個管家而已。」

在耶穌所說的比喻中,「管家」出現過多次。耶穌曾經講過「忠信與明智」的管家,從來不單獨行事,而是按照主人的意願管理委託給自己的財富:使別的僕人得到飽飫。另一個比喻說:當主人不在時,浪費主人給予的機會;濫用自己的權利,將自己當作主人,貪吃飲酒(路121248)。
也有一些膽大妄為的僕人,不善盡自己的職責,只顧自己的利益;好逸惡勞,懶散,這樣就會為自已招來主人控訴的危險。 (瑪253146)。
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有更狡詐的僕人,就是今日福音中所敘述的。上主委託給每一個人一份財產,就看人怎樣運用。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財富不能滿足人心。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亞847
壓榨窮人,使世上弱小絕跡的人哪!你們應聽。你們說:「月朔幾時才過去,好讓我們賣五穀?安息日幾時才過去,好讓我們打開糧倉,縮小「厄法」,加重「協刻爾」,用假秤欺人﹖用銀錢購買窮人,以一雙鞋換取貧人,連麥糠也賣掉﹖ 」上主指著雅各伯的誇耀起誓說:我永不會忘了你們的所作所為。

在第四世紀時的一位教父,克里斯多夫若望,寫了一部有關「如何使自己致富」的著作,總結了一句話:富人就是盜賊,或是盜賊的子女。這樣說法或許令人不快,說得過於激烈。但是,今日讀經一似乎肯定了這樣的說法。
在公元前750年,北國以色列處在於極度輝煌時代,物質發達,經濟繁榮。其疆土從埃及直到黎巴嫩的山脈,生長著很多雪松樹;這些寶貴的樹木,被砍伐去建造船隻與宮殿,運用新農業技術建築。雅洛貝罕二世是位很有政治能力與智慧的國王,願意通過商業上的往來,與周圍的人民發展友好關係;使在自己國內的大地主們有機會用自己的出產,如葡萄酒、橄欖、小麥等與別人在生意上往來。
當時宗教敬禮也達到了頂峰,在聖殿裡充滿了來自各地的朝聖者,祈禱與奉獻全燔祭。服侍於聖殿內的司祭們享受著主權者的供奉,並領受著高薪。因為在各方面都獲得豐厚的收入,因此他們都需要向天主獻上感恩,向國王表示感謝。
這時,有一位不願意與宮廷內的人一起讚頌雅洛貝罕王的人,就是來自白冷南部,靠近曠野的特科亞的牧人亞毛斯先知。他帶著謾罵及可怕的威脅向人說話,
他說雖然國家活在富裕與繁榮的時代,但是財富只屬於少數人。窮人受壓迫,而他們也去壓榨、剝削比自己更弱的人。「為了以色列再三再四犯罪,我不收回成命,因為他們為了銀錢出賣義人;為一雙鞋,出賣無辜的人。他們把窮人的頭踏在塵土裡,侵奪卑微人的權利;兒子與父親走近同一少女,以致褻瀆了我的聖名」(亞267);在法庭上,那些卑微與貧窮的人時常受到有權勢者的審判,因為「他們憎恨在城門口主持公道的人,厭惡講真話的人」(亞510)。他們怎樣積攢自己的財富呢?與世俗人的方法一樣,是偷竊而來的。

 亞毛斯仔細描寫他們偷竊的細節。在一周內,一般人都期待安息日,因為在那一天,他們可以聆聽天主的話語、休息、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聚、歡慶;而那些商人卻不喜歡安息日、節日與新月節,因為在這些日子裡,他們要停止生意運作。他們沒有能耐等侯時間恢復其穀物和小麥的銷售,於是他們就減少計量標準,上調價格,用假天秤,以次充優;還有更可怕的,就是將人當一隻鞋的價格賣掉(56節)。大約五十年後,米該亞先知也這樣宣布說:「然而他們惡善好惡,從平民身上剝下他們的皮,從骨頭上剔下他們的肉」(米32)。在公元後四世紀時,巴西略主教批評那些剝削別人的人:你們剝削窮人,從別人的眼淚中賺取財富,勒死那些赤身裸體的人,壓迫飢餓的人。

亞毛斯所講的話是針對那些運用詭計而詐騙人的商人。天主在這問題上做了甚麼﹖當然祂做了一些事就是今天讀經一的最後部分(78節)。先知聲明自己的想法:那裏沒有正義,軟弱的人受到剝削與壓迫,人們的痛苦被忽略的地方,那裏的宗教敬禮就是虛偽的。

面對受到壓迫的窮人,上主發怒了。向那些壓迫他人的人宣布恐怖的審判:「我永不會忘了你們的所作所為。」

讀經二 弟前218
首先我勸導眾人,要為一切人懇求、祈禱、轉求和謝恩,並為眾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人,為叫我們能以全心的虔敬和端莊,度寧靜平安的生活。這原是美好的,並在我們的救主天主面前是蒙受悅納的。因為他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因為天主只有一個,在天主與人之間的中保也只有一個,就是降生成人的基督耶穌,他奉獻了自己,為眾人作贖價:這事在所規定的時期已被證實,而我也是為了這事,被立為宣道者和宗徒──我說的是實話,並非說謊──在信仰和真理上,做了外邦人的教師。我願意男人們在各地舉起聖潔的手祈禱,不應發怒和爭吵。


在保祿寫給弟茂德的書信中,列舉了在基督徒團體中該怎樣祈禱,叮囑他們要為一切人懇求、祈禱、轉求和謝恩;並為眾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人,為叫我們能以全心的虔敬和端莊,度寧靜平安的生活(12節)。
 基督徒團體的祈禱是大公性的:為善人與惡人、為朋友與仇人,向天主所作的祈禱。在這樣的祈禱中,門徒們顯示自己的心是何等的偉大,不再以種族、民族、國籍、社會地位與財富為基礎和區分的標準。在自己同樣的思想中反映著在天之父的心意,因為衪願意所有的人都認識真理,並得到救恩(4節)。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個詞在書信中出現過很多次。
這段讀經以一個叮囑結束:我願意男人們在各地舉起聖潔的手祈禱,不應發怒和爭吵(8節)。基督徒不能以不潔的手向上主獻上祈禱,就是以加害自己兄弟身上所做的一切邪惡獻上祈禱(參瑪52325)。

福音 路16113
耶穌又對門徒們說:「曾有一個富翁,他有一個管家;有人在主人前告發這人揮霍了主人的財物。主人便把他叫來,向他說:我怎麼聽說你有這樣的事﹖把你管理家務的賬目交出來,因為你不能再作管家了。那管家自言自語道:主人要撤去我管家的職務,我可做什麼呢﹖掘地罷,我沒有氣力;討飯罷,我又害羞。我知道我要做什麼,好叫人們,在我被撤去管家職務之後,收留我在他們家中。於是,他把主人的債戶一一叫來,給第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那人說:一百桶油。管家向他說:拿你的賬單,坐下快寫作五十。隨後,又給另一個說:你欠多少﹖那人說:一百石麥子。管家向他說:拿你的賬單寫作八十。主人遂稱讚這個不義的管家,辦事精明:這些今世之子應付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為精明。我告訴你們:要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裡。10 在小事上忠信的,在大事上也忠信;在小事上不義的,在大事上也不義。11 那麼,如果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信,誰還把真實的錢財委託給你們呢﹖12 如果你們在別人的財物上不忠信,誰還把屬於你們的交給你們呢﹖13 沒有一個家僕能事奉兩個主人的: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要依附這 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

這個比喻經常引起一定的尷尬,因為很明顯地,這個不忠信的管家受到讚揚,而當然這樣的做法不可能推薦給基督徒也同樣做。為了明白它的意義和每個細節的意義,需要仔細分析這個管家怎樣在某種程度上欺騙自己的主人。

傳統的解釋認為,這個管家為了感謝那些負債主,就篡改了他們欠債的數字;而另外的聖經學者認為,在他被解僱前就改了別人欠帳的數字。這個解釋似乎比較符合邏輯,也是大家公認可以接受的一種,現在就按照第二種意見解釋。

與其說耶穌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倒不如說衪是按照時間順序報導。有人在主人前控訴一位管家,說他濫用主人所委託的財富,且不知如何管理,以致主人的財富大量流失。於是,主人召叫他來,並要求他交出所有的賬目。事實是如此的清楚,這個管家也不想為自己尋求任何的理由去解釋,也不故意裝作糊塗。自己馬上要被革職,他在想,可以做什麼呢?可怕的是,未來不會再有工資,因此需要為自己的未來早做作打算。
在《路加福音》與《宗徒大事錄》中,「我們可以做什麼」是很多人提出的問題。人群、稅吏與士兵們問:「我們必須做什麼?」那個富人卻自言自語提問:「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路1217)。在五旬節,聽伯多祿講話的群眾詢問說:「諸位仁人弟兄!我們該作什麼」(宗237)﹖這是所有人在生命中遇到決定性選擇時,都必須要提出的問題。
 這個不義的管家知道思考的時間非常少。正如那個愚蠢的農場主人所做的一樣,他現在開始反思一切。他知道自己既沒有耕田的力氣,也拉不下臉面去討飯。 《德訓篇》說:與其行乞,還不如死去(德4028)。
在去見主人前,他必須向主人準備好賬目,還有很多債主必須要還他們的債。他細想後,衡量對自己有利與無利的條件;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後,覺得有發現,忽然高興地跳躍說:「我明白了,現在應該做什麼」(4節)。他並沒有詢問任何人的意見,因為他知道所有從商者的招數。他明白自己現在應該怎樣選擇,並馬上行動。
他將所有欠債人召集起來,詢問他們所欠的債。對第一個說:「你欠多少?」那人回答說:「一百桶油。」這個管家微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將賬單撕掉,坐下,立即寫只欠五十。(將欠大約4500升橄欖油的賬單改寫成2250升)。」省去的部分相當於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然後第二個債戶來了,他必須還一百石麥子(相當於42公頃地的出產)。與第一個一樣,也是坐下來,將賬單改寫,減少了二十石。這沒有什麼不好。
當然,這對債戶來說,當然覺得這個管家很大方,因此覺得有義務將他接納到自己的家中。那個主人,甚至包括耶穌在內,也誇讚那個管家做的好,值得效法。
也許我們渴望一個不同的結局,即耶穌應該對門徒們說:「你們不可這樣不忠信,要做個忠信的人。」相反的,耶穌贊同這個管家所做的一切。這就是令人不解的地方,為什麼將這個不忠信的管家當成眾人的模範呢?在解釋它之前,需要注意的是,讚賞一個人的精明並不代表同意其所做的一切。一個強盜放火焚毀所有窗戶,好藉機逃跑。這種聰明值得表揚,雖不贊同做法,但卻是個機智的人(58節)。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這個比喻,這個困難就不會存在。我們不設想這個管家因減少別人的債務而使主人大怒。但是主人讚賞這個僕人所做的一切,這意味著即使管家這樣做,主人也沒有損失什麼。我們必須假設,這一次,這個管家放棄了他以往為自己囤積財富的行為。也就是說,管家必須向主人交某種定額租金,除此之外,多餘的才歸自己擁有,而且多餘的數量可以很大。這也是稅吏借收取很高的稅而使自己富有的途徑。
比喻中的這個管家做了什麼?他並沒有因使債戶走投無路,而是捨棄了在債戶身上剝取的利益。如果這樣理解,無論是主人,還是耶穌對他的讚賞都合情合理。耶穌說,這個管家很精明,因為他明白最重要不是財富,不是債戶必須要償還的債務,不是這些容易朽壞和消失的東西,而是友誼。他知道捨棄前者而賺得後者。這就是他的精明之處,這就是重點所在。
耶穌在比喻之後有幾句關於運用財富的教導。首先衪說:「這些今世之子應付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為精明」(8節)。耶穌在欣賞了這個管家的精明後,告訴人怎樣運用自己手中的財富。這些光明之子在經營經商,或者做別的事件時,都不如那些世俗之子精明。
應該是這樣,也必須是這樣。當世俗之子只在不違反法律,或者至少不被發現的情況下盡心去賺取世上財富的話,那麼基督徒應該相反行之,保持行為正直,光明磊落,避免任何陰謀詭計與圈套。
真有這樣的事發生嗎?或許有些基督徒與世俗之子進行商業競爭,而有損基督徒的形象。這才是真正需要擔心的。

今日福音較為重要的一句話是:「我告訴你們:要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裡」(9節)。這句話,總結今日福音的訊息。
我們注意到老師對富人的嚴厲審判,稱之為「不義」,「以不誠實的手段賺取」。這一理由在讀經一中,亞毛斯先知的宣講中已寫說出了。舊約中的一位智者也這樣說:「像木橛插在兩塊石頭之間,罪惡亦鑽進買賣之中」(德272)。這並不是批評現世的財富,也不是邀請人去毀滅財富,或者將之視為不潔而從其中將自己釋放出來;而是一個意見:在囤積財富方面,總會有些不義、剝削與挪用。耶穌教導怎樣去掉積攢財富過程中的「雜質」。這個管家無疑是這方面的模範,因為他具有卓見。如果他徵求同伴的意見,他們肯定會勸勉他除了提升工資外,就是抓住機會,直到任職的最後一天。
他卻反其道而行:他明白財富容易腐朽,只有友誼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耶穌稱讚他的理由,他的這個決定是對的,並保證了他以後的生活有著落:那些我們曾經幫助過的人,總會站在我們這一邊。當有一天,財富不再有其價值時,他們將成為我們善行的見證人。
這裡並不是有關擁有者將全部給與的問題,這是不切實際的行為,是不合道德的。它不僅對窮人無益,而且是變相地增加他們的痛苦,並有利於懶惰者。耶穌願意讓人知道,唯一善用世界財富的途徑,就是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並做別人的朋友。這些人將是在我們生命中歡迎我們的人。

福音的最後一部分(1013節)是耶穌的一些教訓。只要明白其中的一些詞語,就可以明白這些話的意義。 「少量」(10節)、「不義的財富」(11節)、「別人的財富」(12節)指示不屬於我們且不能帶走的世俗財富。正如聖盎博羅削所說:我們不可將這個世界的財富據為已有,到最後我們必須放下不屬於我們的財富,因為它是別人的。
將來的財富,即天國的財富,卻被稱為「很多」(10節)、「真正的財富」(11節)、「我們的財富」(12節)。只有像在福音中那個管家一樣,在放棄了我們所斤斤計較的財富後,才能獲得天國的財富(路1433)。

在福音的結語,耶穌聲明說:「一個人不能同時事奉兩個主人」,即天主與財富;而我們卻願意取悅兩者。星期日服務天主,平日忙於賺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二者都是有要求的主人。在人的心中,他們之間不可能為對方留有空間,甚至二者相互矛盾。一個說:分施你的財富,幫助有需要的兄弟,寬恕你的仇人與欠你債的人;而另一個卻說:只想你自己,只顧及你自己的利益,想盡一切方法賺錢,積攢財富,將所有的一切都握在手中。因此,我們不能同時事奉兩個主人:要是愛這個而恨那個,要是依附這個而放棄那個。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9

天主不願任何人喪亡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在《雅歌》中,用令人留戀忘返的圖像來描寫不可抗拒的愛的力量:「請將我有如印璽,放在你的心上,有如印璽,放在你肩上,因為愛情猛如死亡,妒愛頑如陰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焰。洪流不能熄滅愛情,江河不能將它沖去,如有人獻出全副家產想購買愛情,必受人輕視」(歌867)。我們知道,如果這樣,被感情的鈕帶所纏繞的人往往面臨危險,因為愛追求自由,便意味著被拒絕與承受失敗的可能性。實際上這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包括讓人心碎的嫉妒、憂傷、焦慮、因被遺棄而恐懼。正如在《雅歌》中那位新娘重複的說:「請你們用葡萄乾來補養我,用蘋果來蘇醒我,因為我因愛成疾」(歌25);「耶路撒冷女郎你們若遇見了我的愛人,你們要告訴他什麼?我懇求你們告訴他:『我因愛成疾』(歌58)。」

天主願意冒這個險:自己成為軟弱的,親自體驗人的失敗與衝突。雖然我們時常想像天主是無所不能的,但是對於愛,天主並沒有使用自己所擁有的特權。《聖經》從未運用「特權」一詞來形容天主的力量,因為當天主以自己的法律創造了世界,並將生命賜予人自由時,天主也給自己的能力設了限。這就是猶太經師們所說的「天主的自我限制,天主的自我隱藏」。

天主不強迫任何人,而是贏得所愛的人。如果他把玩恐懼,或施予懲罰,他就失敗了;他也不會創造愛,而是虛偽。

在耶穌身上,天主有過幾次失敗的經驗。耶路撒冷沒有回應衪的愛:「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屢次殘殺先知,用石頭擊斃那些奉命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在他翅翼下,可是你們偏不願意」(路1334)。在納匝肋衪也不能行任何奇跡(穀656)。那個富有的年輕人也拒絕了衪的召喚(瑪191622)。

在《默示錄》中不再以「全能者」稱呼天主,而是以「手握一切的那位」來稱呼天主。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所想做的事,但在面對愛的挑戰時,是天主那不可比擬的力量在左右,沒有人可以逃避天主的手。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耶穌的話語:「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路157)。新郎最大的喜悅就是與新娘在一起,並聽她不斷重複的話:「我願回去,回到我的前夫那裡去,因為那時為我比現在好得多」(歐29)。

為了有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怎,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我們認識了,也相信了天主對我們的愛。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327111314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下去!因為你從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敗壞了。他們很快就離開了我給他們指示的道路,為自己鑄了一個牛犢,朝拜它,向它祭獻並且說:「以色列,這就是領你出埃及的天主。」上主又向梅瑟說:「我看這百姓,真是一個執拗的百姓!10 你且由我向他們發怒,消滅他們;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11 梅瑟求上主他們的天主息怒說:「上主,你為什麼要向你用大力,用強硬的手臂,由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發怒呢﹖
13 求你紀念你的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向他們起誓說:我要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繁星那樣多;我所許的那整個地方,必賜給你們的後裔,叫他們永遠佔有。」14 上主遂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


從埃及的第一個朝代開始(西元前3000年),公牛就是他們所相信的創造天地的神,美菲的帕斯(PATH DI MENFIS)的象徵,土地的肥沃與牛羊的存活都取決於它的能力。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尼羅河的肥沃都是它的恩賜。

公牛是力量的象徵,因此在一些魔術表演中公牛的形象時常被表現出來,以木乃伊和防腐的方式將之保存起來,以此象徵德行的常存性,將光榮與榮譽歸於公牛。在一些輝煌的聖殿,時常將公牛奉侍為許多宗教敬禮的物件。當以色列人看到這些時,從內心非常嚮往這些外邦人的敬禮,甚至也受到這樣的誘惑。

他們在曠野中,上主為他們行了許多偉大奇跡後,他們必須放棄所有外邦人宗教的敬禮活動。然而,當他們到達西乃山,梅瑟在山上與上主講話時,他們將所帶的金銀首飾交給亞郎,鑄造成金件以供他們朝拜(出3216)。

 讀經的第一部分(710節)描述天主面對他們這種不忠行為所發的義怒。上主對梅瑟說:「你且由我向他們發怒,消滅他們;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10節)。面對這樣的建議,也許我們中有人會馬上想到,有機會成為「正義之家」的族長,自然而然會放棄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將自己置身事外,聲明自己無罪;但是梅瑟卻不逃避責任,他願意與自己的子民在一起,寧願與兄弟們一起同甘共苦,也不願自己單獨得救。

讀經的第二部分(1113節)敘述梅瑟的祈禱:「梅瑟請求上主,他的天主說:….求你紀念你的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向他們起誓說:我要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繁星那樣多;我所許的那整個地方,必賜給你們的後裔,叫他們永遠佔有.」(13節)。但是原文卻該如此翻譯:「梅瑟貼近上主,他的天主的臉,說……」。梅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看著生氣的父親,他開始貼近他,直到他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在《聖經》中,梅瑟撫摸天主的臉,是一幅很優美的圖像。

我們對此也許感到詫異,或者不贊同,因為所呈現的梅瑟的形像十分完美,與天主很和諧地講話,而天主卻生氣,甚至需要安慰才能消氣。將這樣的圖像帶到人類社會中,告訴人,天主願意我們懷著信心與希望向他祈禱。

 當梅瑟貼近天主的臉時,他說了什麼呢?我們應該向天主獻上怎樣的祈禱才能使天主消除義憤呢?也許我們會說:「上主,請看,他們悔改了,不再犯錯誤,他們的罪過也不嚴重。」這一切都是空虛的話語,因為我們知道,人從來沒有停止犯罪,總是重複著同樣的錯誤。

梅瑟是位充滿智慧的人。他明白不能太強調人的善意,獲得救恩的唯一方法就是信賴上主的慈善。他從上主對族長們無條件的許諾開始,並以此作為結束,「因為你不願意讓猶太人說他們的上主食言了」。這是唯一的,也是真正的,使每人獲得所希望的救恩的方法:天主無窮盡的愛,這是任何不忠信都不能戰勝的愛,因為天主的愛永遠大於任何的不忠。

結尾部分(14節)告訴我們,上主遂撤銷了要加百姓的災禍。以色列人做了什麼值得配受上主的仁慈呢?什麼也沒有。他們保持沉默。上主自己做了一切,他記起了自己無條件的許諾,寬恕了他們的罪。

如果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與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切工作,那麼我們唯一所收穫的將是失望。因此,需要依靠上主無條件的愛。

讀經二  弟前11217 
12 我感謝那賜予我能力的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因為衪認為我忠信,就派定了我服役。13 原先我是個褻瀆者、迫害者和施暴者;但是我蒙受了憐憫,因為我當時是在不信之中,出於無知而做了那些事。14 然而我們主的恩寵對我格外豐厚,使我在耶穌基督內有了信和愛。15 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而我就是其中的魁首。16 但是我所以蒙受了憐憫,是為使基督耶穌在我這個魁首身上,顯示他的完全堅忍,為給將來信靠他而獲永生的人一個榜樣。17 願尊崇和光榮歸於萬世的君王,那不死不滅,不可見的惟一天主,於無窮之世!阿們。

 我們是否有一些證據可以證明上主不譴責任何人呢?答案是肯定的。

 保祿寫給弟茂德的第一封書信中,即今天的讀經二,為我們帶來一個清楚、無可辯駁的例子。他說:「原先我是個褻瀆者、迫害者和施暴者;但是我蒙受了憐憫,因為我當時是在不信之中,出於無知而做了那些事。然而我們主的恩寵對我格外豐厚,使我在耶穌基督內有了信和愛。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而我就是其中的魁首」(1215節)。

保祿說天主在他自己身上所行的一切,顯示天主偉大的寬容與容忍(16節)。如果有另外一位像他一樣的人,是信德的反對者、罪魁禍首,也獲得了天主的憐憫,那麼是否還有人害怕天主的懲罰呢?

也許有人反對說,保祿錯了。的確如此,但是他當時並不愧疚,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13節)。以色列子民也是在無知中重新回到朝拜外邦人偶像的時代。在今日福音中將要談到的一隻小山羊,因為迷路而走失了。為此,上主很著急。或許有人以另外一種方式犯罪?也有人在犯罪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參路2334

福音15110

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
    3 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說:「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待找著了,就喜歡的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那只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
「或者那個婦女,有十個『達瑪』,若遺失了一個『達瑪』,而不點上燈,打掃房屋,細心尋找,直到找著呢﹖待找著了,她就請女友及鄰人來說: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失去的那一個『達瑪』又找到了。10 我告訴你們: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主的使者前,也是這樣歡樂。」

這個所謂的慈悲的比喻中的第三個,「蕩子回頭」的比喻,已經在四旬期第四主日中解釋了。今天只介紹前兩個,就是「失羊」與「失錢」的比喻。這兩個比喻表面上看簡單、容易解釋。耶穌似乎在邀請門徒們尋找罪人(強盜、腐朽的人、犯奸的人),或者是為了使他們深受感動,激起他們返回父家的願望。

這個比喻首要的目的自然是別的,為了更好明白它的意義,首先需要明白這三個敘述天主仁慈的比喻的對象是誰。它開始的句子是這樣說的:「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13節)。
這裡的「他們」指的不是門徒,不是那些罪人,而是指法利塞人與經師們,是那些所謂「正義之士」。令人奇怪,但卻是事實,真正需要悔改的不是願意悔改的罪人們,是那些自稱為正義之士的人。

現在我們找一找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的原因。猶太經師們說:人不能與邪惡的人在一起,也不能讓他們遵守天主的法律。因此,他們禁止邀請罪人與稅吏共進晚餐。但是耶穌的選擇與他們正好相反,甚至令他們不解的是:衪不但與他們共進晚餐,更將他們邀請到自己家裡。


法利塞人及經師如果在經過長時間的守齋、祈禱與補贖後,再邀請罪人們,他們一定有很多話要對他們講,使他們悔改。他們也到處宣講悔改的重要性,使更多人皈依(瑪2315)。他們不明白的是,耶穌不僅自稱為罪人的朋友,更成為他們中的一員(12節)。法利塞人及經師控訴衪為罪人們準備了盛宴。因此,他們請求耶穌給予他們解釋。

每個盛宴,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以某種方式反映將要來臨的天國盛宴的圖像。在天國盛宴中,沒有任何位置為邪惡與仇人所保留,只有義人才能進入。耶穌是不是不知道這些,故意忽略這些,或者是想挑戰猶太人的傳統呢?

三個形容「天主慈悲」的比喻,就是耶穌的自我辯護。其目的並不是為了使罪人跟隨自己和相信自己,而是邀請那些「正義之士」重新評估他們自己的思想。在三個比喻中都講到了「喜悅」(這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分享的),舉行慶祝會(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參加)。誰進去參加盛宴?誰又留在外面呢?

那些罪人就是迷失的羊與失落的錢幣,他們在以前都遠離耶穌,現在卻被尋回到耶穌的身邊(強調「都」是為了與第一節相對應)。他們在天父的家鄉裏,與天父共同慶祝,參與天國的盛宴;而那些「義人」卻在外面,如果他們不改變思想,不明白天國的喜訊已經來臨,不明白天主正在給他們帶來好消息,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需要接納天主,那麼將永遠留在外面,錯失良機。這三個比喻正是該以這樣的角度閱讀。

迷失道路的羊(47節)。
以色列子民從存在的開始,就是一個遊牧民族,因此在《聖經》中出現近五百次,以山羊、綿羊及羔羊的圖像來做一些比喻,就不足為奇了。有許多經文章節有此圖像,來描述天主的溫柔、細心與對自己子民的關心。只要記住《聖詠》第二十三篇,或者從充軍之地回來之後的喜悅心情:「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依4011)。

這樣的圖像也時常被用在耶穌身上。瑪爾谷敘述說:「當衪看到一大群人跟隨自己時,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像沒有牧人的羊群」(穀634)。今日福音也是同樣的圖像,以描述這個似乎並不太符合邏輯的比喻。

那個牧人的行為令人不解:「將九十九隻留在曠野,去尋找那只迷失了的羊,當找到後,挨家挨戶的將別人叫來共同慶祝。」自然,我們認為這是個荒唐的事。然後,我們注意到有比例失調的部分,就是對找到這只迷失了的羊後有的喜慶敘述占了比喻的大部分內容。
這個不解部分將人帶到這個比喻的真正意義。猶太經師們教導說:上主喜悅與義人的復活與惡人的喪亡。耶穌扭轉了這個教導的內容,向人宣佈天主的真正思想。衪說:「天主喜悅的不是惡的喪亡,卻是他們的悔改:同樣,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瑪1814)。並為那些在人眼中不配進入盛宴的人準備了盛宴。

「正義賞報」是猶太經師們的教導。而耶穌的教導卻明確相反,祂指出,天主的照顧與溫柔不是對那些「值得」領受賞報的人,而是為那些有需要的人。

令法利塞人及經師驚訝的是,耶穌並沒有任何責斥罪人的話語,也沒有任何懲罰,而那些罪人們也沒有任命表示悔改的動作或言語。
這完全是天主的救贖與拯救工程。天主給那些犯了錯誤的人所帶來的只有益處,這並不是說邀請人成為天主所愛的罪人,而是在天主前人需要自認已罪。

「正義之士」也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因為沒有任何人在天主前是義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誰在天主前值得愛,誰不值得愛,很難界定。他們必須糾正自己對天主的認識。他們對耶穌的指控,他們所提出來的使罪人分開的理由與規則,都是他們對天主的認識產生錯誤與虛假的原因所致。這非常危險,會阻止他們參加天國的婚宴。那九十九隻羔羊留在曠野,而只有那只讓牧人帶領的迷失了的羊進入了牧場,因為這只羊允許被牧人背回來。這樣的思想是危險的,因為在開始就充滿了狂熱與幻想、不容忍、嚴格主義,從開始就遠離上主。為了説明罪人能允許上主帶領他們,需要像耶穌所說的一樣,將真理建立在天主之上。

耶穌使他們明白,天主並不是那位令人害怕的審判官,而是時刻準備去愛別人的朋友。只有當人開始擁抱與接納那些處在死亡邊緣的人時,才能體會到天主的喜悅與幸福。

失錢的比喻(810節)。
為了使自已的教導在那些聆聽者的心中產生更大的記憶,猶太經師們通常將重要的教訓重複兩次。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敘述兩個比喻的原因,與前面的一個比喻的信舐息幾乎完全相同。
這裡我們看到的同樣是前後的不一致性。那個找到錢的婦女,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與鄰居與自己一起分享那種不可控制的喜悅之情。
與那個「迷失的羊」的比喻相比,這個比喻有一點新意:就是這個婦女十分擔心,盡全力找尋丟失的錢,她的耐心及堅持:點上燈,打掃房屋,細心尋找。這是象徵天主不願意自己的任何一個受造物迷失(「十」象徵著整個團體)。直到自己的最後一個子女返回父家前,天主絕不坐在盛宴席上。

三個「天主的慈悲」的比喻都強調了「悔改」的信訊。前面兩個強調這種悔改不是從人開始,而是由天主開始,天主時常去尋找那些丟失了的羊。

「蕩子回頭」(路151132)強調天主尊重人的自由選擇。父親並不強迫兒子留在家裡,也不強迫他返回父家,天主總是在等待回家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