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9

先知:令人不舒服的人

丙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Commentary by Fr.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s

意想不到或不願看到的考驗時常會發生,但也有些事情是人選擇的結果。甘心去接受困難與沒有回報的先知,他們使命的代價就是迫害。即使是最善良的人,當他們給人們傳遞天主的消息時,若消息看似有些奇怪,也會變得懊惱、憂慮、不可接受,還會受到別人的排擠。先知從來沒有受到人們長期的稱讚,更不被那些政治和宗教領袖喜歡。人們起初可能會讚賞他們的工作、聰明才智、和道德的生活;但是很快就會遭到別人的懷疑、反對,甚至迫害。
    耶穌沒有欺騙祂的門徒們,衪沒有向他們許諾舒適的生活,沒有確保他們會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讚賞。然而衪卻時常重複強調跟隨自己的人會受到迫害。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也沒有僕人勝過他主人的。若人們稱家主為「貝耳則步」,對他的家人更該怎樣呢?(瑪102425)並且時候必到,凡殺害你們的,還以為是盡恭敬天主的義務(若162)。
保祿回憶自己的過去時,後悔地說:我甚至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格前159)。然而,他認為自己如此做是懷有熱忱的(斐36),確信自己是在保護純正的信仰以及對天主的忠信。這些事在今天仍可發生。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從我幼年時,你就是我的仰賴和保障。
With English Voice-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1451719

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了你作萬民的先知。」
至於你,你要束上腰,起來向他們傳示我命令你的一切。在他們面前,你不要畏懼,免得我在他們面前令你畏懼。看啊,我今天使你成為堅城、銅牆、鐵壁,以對抗猶大君王和首領,司祭和當地的人民。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上主的斷語。」

公元前627年,耶肋米亞或許還不到20歲時就蒙召去做天主的先知。他是一位優秀又聰明的青年,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也希望可以在他先祖生活的阿納托特城建立家庭,度一個平安的生活。但是,他還沒有在母胎中形成以前,就已被天主召選去擔負一項艱難且危險的使命(耶145),即向自己的同胞宣佈一個與他的期望相反的訊息。當時,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貪財圖利;從先知到司祭,都欺詐行事;人人都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耶81011)。但耶肋米亞蒙召高聲宣佈: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他的生活註定是遭受迫害與失敗。
先知是通過天主的眼光看世界的人。蒙受天主恩賜,擁有強烈的靈性敏感度,可使他立即就能認識到人的工作與上主計劃之間的差距。當人選擇死亡的道路,當社會制度中存在不正義的關係,當那些本應保護弱小、扶助孤兒寡婦的人卻巴結權貴時,先知就會感受到深深的痛苦。
面對這樣的情,先知感到義憤填膺,不能保持沉默。那種來自上天的不可抑制的力量促使他提高聲音,勇敢地譴責罪惡、壓迫、濫用權力、暴力,把人引向毀滅的無能的首領。這位善良又害羞的青年人耶肋米亞,面對如此艱巨的使命,必將成為與普世對抗相爭的人(耶1510)。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718節),天主告訴耶肋米亞即將臨到他身上的事。天主沒有欺騙他,也沒有許諾給他一個舒適的生活。他將像一位被敵人到處追殺的士兵,又像被血腥軍隊所包圍的城堡。天主既然知道衪的先知將要面對失敗,將成為別人仇恨的犧牲品,天主為什麼還要派遣他去履行這樣困難的使命呢?這篇讀經的結尾充滿了希望和安慰。上主向耶肋米亞先知說: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19節)。

讀經二  格前12311313

你們該熱切追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在把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指給你們。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但我若沒有愛,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  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必消逝。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局部的;我們作先知所講的,也只是局部的;及至那圓滿的一來到,局部的,就必要消逝。當我是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看事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幾時我一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現在是借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的觀看了。我現在所認識的,只是局部的,那時我就要全認清了,如同我全被認清一樣。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


我們在前幾個主日的讀經中得知,格林多的教會因為神恩產生了分歧與嫉妒。保祿告訴他們,所有的神恩都是來自同一的聖神,並為建樹團體的目的。如今,保祿給他們指出了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愛德。他正在談論神恩,愛德的確也是神恩。但保祿沒有按照相同的思路,而是運用了一個新圖像,即道路的圖像:我要指給你們一條更高超的道路。
愛德是天主最大的恩賜,人需要循序漸進地接受。只有父才是圓滿的愛(若一48)。有限的人只能朝著這一目標邁進。愛德是一條道路,是一條艱辛且需要勇氣的路。
讀經以愛德的讚美詩開始(13節)。愛德超越其他所有的恩賜,比如語言之恩、先知之恩、信德之恩、施捨錢財、甚至捨身投火被焚。被焚的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是勇氣的最高表達。
愛德不應與那種只尋求個人利益與快樂的自私欲望混淆。我們稱那種想擁有資產的欲望,甚至僅僅外表的吸引為愛。也就是在這種意義下,我們說青年愛少女。但實際上,這樣的愛只是渴望擁有,自己完全地擁有。
保祿所說的愛就如同天主的愛:不是去尋找美好,而是創造美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可以明白耶穌所說的話: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瑪2016)。對我們來說,最先的就是好的,而最後的就是不好的。天主卻顛倒了這樣的順序。天主尤其關愛罪人和弱小,因為他們更需要愛。若是他們被天主的愛所感動,他們就會成為最先的。他們可能有很多優點,也可能把美好的動力付諸實踐,但若不被天主那完全且白白的愛所感動,若心中自負空虛,只願表現自己,那就沒有「愛德」。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47節),保祿用了擬人法,並用了十五個動詞來闡述愛德。愛是含忍的,不圖謀惡,不以不義為樂,不動怒。愛是慈祥的,總是樂意為人帶來益處。愛不嫉妒,不驕傲,尊重別人。不求已益,常常關注別人的困難。不憤怒,卻總能戰勝邪惡。
在第三部分(813節),保祿將愛德與其他神恩相比較。其他的神恩都會消失,都不是必需的,也可能會被人忘記,就像兒童時代的遊戲一樣,時候一到,將不再有吸引力,而被人所拋棄。愛德卻將永遠常存,永遠不會過去。

福音  42130


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他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吧!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裡行吧!」他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饑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他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他推下去。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今天的福音是上個主日福音的繼續,敘述的是當耶穌在納匝肋會堂中宣佈了上主的「恩慈之年」後,人們的反應及所發生的事情。這個片段有些難解之處,而對其解釋也各有不同。
我們不明白納匝肋的居民為什麼從稱讚耶穌會突然轉變成對衪產生敵意,甚至想將衪推下去。耶穌沒有說任何挑釁性的話,他們為什麼如此反應呢?
我們也不明白耶穌為何會引用這兩句諺語:醫生,治治你自己吧!以及先知在本鄉是不受歡迎的。尤其是第二句,顯得與具體情況不符:如果人們讚賞耶穌的宣講,耶穌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呢?瑪爾谷記載說,因為他們的無信耶穌不能行別的奇跡(谷65)。而路加卻說,因為他們相信耶穌可以行奇跡。為什麼耶穌沒有行奇跡呢?
最後我們還想知道,面對如此眾多憤怒的群眾,耶穌是如何從他們中離開的呢?耶穌是否奇跡般的消失了呢?如果是這樣,那麼耶穌滿足了人們要看他行的奇跡。實際上不是這樣。
閱讀福音時,如果我們遇到其中有些令人感到奇怪的特殊之處或令人不可相信的細節時,我們應當感到喜樂:因為這是富有意義的標記;同時也邀請讀者不要只按字面理解,而要尋找其更深的意義。
四部福音的作者或多或少地都記載了一個事實:納匝肋的居民和耶穌的親屬不相信耶穌(谷321,若75)。瑪竇與瑪爾谷將這種對耶穌的拒絕,安排在耶穌在加里肋亞傳教的末期(谷61-6,瑪1353-58);而路加卻將此事件安排在了耶穌公開生活的開始,路加這樣的記載有其神學和牧靈方面的原因。
在納匝肋會堂所發生的事件就如同是耶穌整個使命的縮影。在這個序曲中,強調了耶穌宣講的主要訊息,就是對窮人、弱小及受壓迫者的拯救。人們在開始時接納耶穌,逐漸地不理解衪,排斥拒絕衪,甚至最終將衪處死。
在納匝肋時,人們想把耶穌推下山崖,我們以此與耶穌被帶到城外去受死做一比較。這句諺語「醫生治治你自己吧」,可使人想起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眾人對衪的嘲諷:衪救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路2335)。
分析了福音作者的神學目的,我們就可以明白耶穌的同鄉對耶穌話語的反應如此激烈的原因。
這段福音的開始敘述了人們似乎一致讚賞耶穌在會堂中的宣講: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22節)。實際上其蘊含的意思應該不同,否則將很難理解接下來發生的事。
    只有當耶穌的所言或所行碰觸了他們的敏感處,他們才有如此的反應。這樣也就可能理解他們對耶穌懷有敵意的原因。
按照以色列人聚會的習慣,閱讀第二篇聖經的人最少應當讀三小節的先知書。這個貧窮的納匝肋會堂可能沒有全部的先知書,而只有依撒意亞先知書。很有可能的是,每個安息日的重複閱讀使所有的人都熟知於心。耶穌選擇的這一段是最為人知的片段之一。
人們對耶穌的抵觸情緒可能是因為耶穌讀了一半就突然停了。為什麼不接著讀呢?如果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其中原因。在「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這句之後是「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依612)」。
這是人人都想聽到的一句話。納匝肋的居民就像所有的以色列人一樣,期待著報仇的日子,渴望天主能懲罰那些數世紀以來迫害他們的外邦人。如今報復的時候到了,但耶穌卻宣佈上主的「恩慈之年」,寬恕所有的債務,天主對所有人的無條件的仁慈。
耶穌所宣佈的「恩慈的話語」包含了以色列子民從未聽過且無法接受的訊息。會堂中的所有人都見證了耶穌對經書的不同觀點。祂認為自己是誰呢?祂不就是若瑟的兒子,也是木匠嗎?人們期待一位榮耀的勝者,向別人施予報復的默西亞;而耶穌卻在宣講「恩慈的話語」,這樣的衝突將要在耶穌的整個公開生活中時常出現。這就是西默盎所預言的: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
耶穌並沒有解釋說這一切都來自於簡單的誤會來試圖緩和矛盾,也沒有調節這種分歧。相反,祂用兩句諺語來強調這種緊張的氣氛:醫生,先治癒你自己吧,以及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歡迎的(23-24節)。這又一次使祂的同鄉失望。他們聽說了耶穌在葛法翁所行的奇跡,也希望能夠看到祂在家鄉行一些奇跡,以此來標誌默西亞時代的開始。
這兩句諺語使他們的期望落空了,與他們的信念產生了距離,拒絕了他們的默西亞夢想,宣告他們的信念是幻想。
在今天福音的第二部分(25-27節),爭論的語氣加重了,甚至成了激怒。
耶穌闡釋了自己為什麼不在家鄉行祂在葛法翁所做的一切:如同厄里亞與厄里叟一樣,沒有幫助自己子民中有需要的人,卻幫助了那些外邦人。
這簡直太過分了。納匝肋的居民明白耶穌說話的含義:以色列子民並不是天主對亞巴郎及其後裔所做的許諾的唯一繼承人。他們對耶穌離開家鄉,而去到葛法翁的選擇已是不讚賞,因為葛法翁是許多外邦人居住的城鎮,很多生活的行為並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潔淨。如今他們認識到,耶穌的行為並不是偶然,而清楚地標誌著天主的救恩伸展至所有的人。
耶穌「恩慈的話語」激怒了全會眾:這是對他們狹隘的宗教信念的挑戰。為此,會眾的反應就不足為奇了:所有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他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要把他推下去(29節)。

最後一節:他卻由他們中間走過去了(30節)。這裡指的並不是耶穌的奇跡性消失,而是路加對面臨反對、誤解、敵意與迫害的團體所帶來的希望與安慰的訊息。因為人們容易忘記在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事,其實已經在所有的先知以及他們的師傅耶穌身上發生過了。路加告訴人們,天主將要保護他們,他們也將要經過迫害與誤解,並要懷著信心堅持,一直到達目標。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9

你的話是我心靈的喜悅,腳步前的明燈

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With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以色列的天主一發言,萬有造成(詠339)。外邦人的偶像有口,但不能說話(詠1155)。因此,偶像不能幫助或保護人,也不能行奇跡。人的話語可能不著邊際,像是一陣風(約163),但天主的話語卻常常有生命力與效力(希412)。如同雨和雪從天降下,不再返回原處,只有灌溉田地,使之生長萌芽,償還播種者種子,供給吃飯者食糧(依5510)。
    但這卻不是以變魔術的方式進行,而是具有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當天主的話落在肥沃的土地裡,懷著信德接受,就會產生非凡的效果。耶穌說:那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路1128)。聆聽天主話語的最佳場所是團體的聚會。
    在「上主的日子」,復活的基督向團體說話。若是基督徒的內心認為不需要與兄弟姊妹們在一起聚會聆聽上主的話,那可以肯定的是:他與基督之間的關係一定有些問題。
 教會自初期開始就不斷地提醒信友:不要為了物質需求而忽略了天主聖言。在主日,你們應將所有的事情放下,去參加團體的聚會。的確,那些在這一天不去參加聚會聆聽天主救恩聖言的人,如何在天主面前證明自己的正義呢?(十二宗徒訓誨錄,II,59:2-3
 如果信徒們對參加主日聚會感到沒有興趣、不熱心、倦怠、無精打采,這不應只是平信徒的責任。有些毫無準備的即興講道,又欠缺靈修,單調乏味,有時甚至令人壓抑,這些人也擔負一定的責任。今天的讀經邀請我們來反思自己與天主聖言的關係。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你的話是我腳步前的明燈,路途上的亮光。
  With English voice-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厄下  82456810


    厄斯德拉司祭便在七月一日,將法律書拿到會眾前,及男女和所有能聽懂的人面前,在水門前的廣場上,從早晨到中午,在男女和所有能聽懂的人面前,宣讀了法律,所有的人民都側耳靜聽法律書。厄斯德拉經師站在為此特備的木臺上,他右邊站著瑪提提雅、舍瑪、阿納雅、烏黎雅、希耳克雅和瑪阿色雅;他左邊有培達雅、米沙耳、瑪耳基雅、哈雄、哈協巴達納、則加黎雅、和默叔藍。
    厄斯德拉在眾目注視下展開了書,因他高立在眾人以上,他展開書時,眾人都立起來。厄斯德拉先讚頌了上主,偉大的天主,全民眾舉手回答說:「阿們,阿們!」以後跪下,伏首至地,欽崇上主。
   厄斯德拉讀一段天主的法律書,及做翻譯和解釋,如此民眾可以懂清所誦讀的。乃赫米雅省長和厄斯德拉司祭兼經師,並教導民眾的肋未人,向民眾說:「今天是上主你們天主的聖日,你們不可憂愁哭泣!」因為全民眾聽了法律的話,都在哭泣。為此,乃赫米雅又向他們說:「你們應該去吃肥美的肉,喝甘甜的酒,且贈送一部份,給那些沒有預備的人,因為今天是吾主的聖日;你們不可憂愁,因為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

 雖然以色列子民從充軍之地巴比倫回來已有一個世紀了,但是他們還沒有為他們的生活重新組織起來。到處都充滿著混亂:偷竊、騷擾、暴力、欺壓窮人。為解決日益混亂的社會狀態,波斯王阿塔薛西斯(巴勒斯坦當時在依靠著波斯)派遣厄斯德拉到耶路撒冷,他是精通上主誡命和法律的司祭兼經師(厄上711)。厄斯德拉馬上意識到這種無序的社會狀況是因為他們對上主的法律缺乏忠誠。人們不遵守法律是因為他們不認識法律。那他應當做什麼呢?
 在新年那天,厄斯德拉將法律書拿到會眾前,及男女和所有能聽懂的人面前,在水門前的廣場上,從早晨到中午,在所有能聽懂的人面前,宣讀了法律,他們都側耳靜聽法律書(厄下81-3)。我們現在仔細來看厄斯德拉組織這種慶祝的方式。
 他把所有能聽懂的人聚集在一起,從早晨到中午,宣讀法律書(2-3節)。沒有人缺席,也沒有人找理由待在家中,做自己的事情。
 聖經作者記載了人們的一致行動,意在告訴我們聆聽天主話語的重要性。以色列子民明白,如果沒有規律且不定期去參加聚會,信德將會變得薄弱,甚至消失。厄斯德拉的擔憂也是初期教會牧者的擔憂,他們勸勉信徒們說:決不要離棄我們的集會,就像一些人所習慣行的;反而應彼此勸勉(希1025)。
 聖道禮儀絕不可即興發揮。厄斯德拉清楚地知道這些,事實上,他精心組織,沒有忽略任何細節,還細心選擇了聚會的地方。「水門」是非常合適的地方,因為這裡遠離城市的喧鬧,有著較好的傳聲效果,使人可以仔細聆聽天主的法律,就如同在圓形露天劇場一樣。
 他還命人準備了一個木製的月臺,讓讀經的人站在高處,以方便人們看到(4節),也不用來回轉動。另外,他還選擇了一些具有好聲音且已準備好的讀者來宣讀天主的法律。
 宣讀法律以隆重的儀式開始。厄斯德拉站起來,很虔誠地打開法律書。人們也立即站立起來,表達他們對神聖書卷的尊重。厄斯德拉首先讚頌了上主,群眾回答說:阿們,阿們。以後全體跪下,俯首至地朝拜天主(5-7節)。這些動作可以使人虔誠而尊敬地聆聽天主的話。參加聚會的人一定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不是在面對一本書,而是天主在對人說話。因此,閱讀者和聆聽者的姿勢、動作和態度都應表達這一事實,好使自己以心神來接受天主向人所傳達的訊息。人不可隨心所欲、打擾他人,或者與人聊天。舉行禮儀的人必須要留意不可分心,不要翻錯經書,不要做與禮儀慶祝無關的提醒,或做出沒有意義的行動。雖然聖道禮儀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浮華與虛空,但也需要神聖、莊嚴和尊重的環境。
 最後,只是閱讀還不夠。只有人們明白了天主的話,天主的話才能產生效果。因此,需要用一種人們都能理解的簡單語言來解釋:無論是聰明或是無知,受過教育的或是沒有文化的,都能明白(8節)。因此,這是講道者的重要責任。厄斯德拉與肋未司祭是這方面的榜樣。於是人們仔細反省自己,意識到自己對天主的法律不忠,以眼淚來表達自己的懺悔(9節)。
    然而,與上主的話語相遇的日子總應是喜慶的日子(10節)。天主會一直向人講話,陪伴並引導他們,這種確信就是他們歡欣喜樂的泉源。因此,也應用歌曲、舞蹈、以及更為豐盛的食物和飲料來慶祝。

讀經二 格前 121231



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眾人,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或是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又都為一個聖神所滋潤。原來身體不只有一個肢體,而是有許多。如果腳說:「我既然不是手,便不屬於身體;」它並不因此就不屬於身體。如果耳說:「我既然不是眼,便不屬於身體;」它並不因此不屬於身體。若全身是眼,哪裡有聽覺?若全身是聽覺,哪裡有嗅覺?但如今天主卻按自己的意思,把肢體個個都安排在身體上了。假使全都是一個肢體,哪裡還算身體呢?但如今肢體雖多,身體卻是一個。眼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同樣,頭也不能對腳說:「我不需要你們。」
不但如此,而且那些似乎是身體上比較軟弱的肢體,卻更為重要;並且那些我們以為是身體上比較欠尊貴的肢體,我們就越發加上尊貴的裝飾,我們不端雅的肢體,就越發顯得端雅。至於我們端雅的肢體,就無需裝飾了。天主這樣配置了身體,對那缺欠的,賜以加倍的尊貴,免得在身體內發生分裂,反使各肢體彼此互相關照。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
你們便是基督的身體,各自都是肢體。天主在教會內所設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說各種語言的。眾人豈能都作宗徒?豈能都做先知?豈能都做教師?豈能都行異能?豈能都有治病的奇恩?豈能都說各種語言?豈能都解釋語言?你們該熱切追求那更大的恩賜。

    為了讓格林多人明白,聖神的恩賜不是讓人產生嫉妒和競爭,而是合一共融,保祿採用了這個在古時很熟悉的圖像來說明團體就如同人的身體一樣,由許多肢體組成,每個肢體都有各自的功能。每個肢體都很重要,不可輕視任何一個,也不可替代任何一個。
 這個比喻原是用來規勸下屬和奴隸要服從他們的主人,但保祿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說明:團體中的每位成員都同等重要,享有同樣的尊嚴。若想顯示出等級和彼此的不同,他們更應尊重那些弱者、把首位讓給窮人(22-24節)。
 在讀經的最後一部分(28-30節),保祿列舉了不同種類的神恩。而治理人的神恩被放到了倒數第二位元,最後是語言之恩。
最重要的神恩是哪些呢?就是那些與宣講福音有關的神恩:宗徒、先知和教師(參羅126-8,格前128-10,弗411)。但這並不是說有這種神恩的人就更值得尊重,應當享有特殊待遇、稱號或讚譽。相反,這些服務才是最重要的。毫無疑問,宣講福音的神恩是第一位,因為天主聖言可以使人重生,滋養團體的信德和生命(羅1017)。

福音  11441421


德敖斐羅鈞座:關於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自始親眼見過,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著手編成了記述,我也從頭仔細訪查了一切,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為使你認清給你所講授的道理,正確無誤。
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他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他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他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的慣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他把書卷卷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與同時代的經典作者的文學手法一樣,路加也以序言來開始自己的著作(路114)。在此引言中,路加沒有提及自己的名字,但說明他寫作的目的,以及寫福音的原則和標準。路加福音寫於耶穌的逾越奧跡發生50年之後,而且他明確說出自己是沒有親身遇到過納匝肋人耶穌的福音作者。那我們不禁要問:他的敘述可信嗎?簡而言之,這就是他的回答:任何人都可談論耶穌,即使他不是直接見證人,只要忠誠於傳統就可以。
如今是公元80年,福音已經在羅馬帝國開始傳播,到處都在興起基督徒團體;也有很多團體已把耶穌的言論和生活片段用文字記錄下來。是什麼促使這一宗教運動如此興盛呢?
路加說,事情就發生在我們中間(1節)。這不是夢想,不是哲學教導,不是神秘的啟示,而是真實發生的事件,納匝肋人耶穌就是這個事件的主角。有人親眼目睹過祂的所言所行,正如若望所說:他們親眼看見過,親手摸過(若一11-4),他們後來成了「聖言的使者」。需要強調的是,他們不是「主人」或「擁有者」,而是為「真道服役」的僕人(2節)。他們不是編故事的人,也不是貪婪錢財的騙子,而是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忠實地奉獻給他們親自見聞的福音的使者。他們甚至犧牲性命,也不背叛從老師那裡領受的訊息。
很多人在編輯一部記載所發生之事的書。關於這些,路加也決定要寫。他不是不信任別人的著作,而是根據自己團體的需求,要將此事順序地記載下來。
他採用了什麼敘述方法呢?從頭仔細考察了所發生的一切,並詢問了目擊證人,為使所有閱讀此記述的門徒,能確認其可信性,並以此作為信德的基礎。路加清晰而堅定地說,他所寫的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從「為真道服役的人」所接受的訊息,再忠實地傳遞出去。不添加任何其它,只以事實為基礎,從耶穌的童年開始記載(3節)。
    路加寫作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基督徒團體所認識的信德真理正確無誤(4節)。信德的真理無法以結論性的證據來證明,但是,跟隨基督也並不是隨便輕信的,不是無知之人的愚蠢選擇,不加辨別地接受所有的故事傳說。相信耶穌是有理由的,而這正是路加要闡述的。
關於「德敖斐羅」,古時的作者習慣將自己的著作敬獻給那些幫助他們的人。因為羊皮卷非常昂貴,寫一部福音大約需要二十張羔羊皮。還需要付給書寫員工資,雖比雇員工資稍高,但其手寫的速度卻很慢。另外,作者也需要生活。德敖斐羅也許對路加比較欣賞,可能是小亞細亞的一位比較富有的基督徒,答應要支持其所有開支。為了表示感謝,路加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的序言中都提到了他。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路414-21)與第一部分不是選自同一章。第二部分是耶穌在家鄉加里肋亞公開生活的開始。而瑪竇和瑪爾谷是在福音中間部分記載這一事件的。但為路加來說,這一事件就如同是標題性的序曲,是耶穌所有行動的總結。
安息日,人們聚集在會堂祈禱,聆聽上主的話,並有人解釋其意義。經師們組織聚會,但是每一個成年的猶太男性都可閱讀並解釋聖經。講道其實很容易:只要緊記大經師的解釋,參照他們的意見就可以了;沒有人敢自以為是地加入自己的觀點。耶穌也習慣地參加聚會,並與人們一樣,時常準備好去當讀經員。
    他們的聚會以信仰宣誓開始:以色列,你要聽(64)。隨後就是十八祝福和讚美,接下來是慶祝的核心,閱讀兩篇聖經:第一篇取自梅瑟五書(托辣),另外一篇選自先知書。而通常是讀第二篇聖經的人講道。聚會的高峰是反省和祈禱,人們聚精會神的聆聽天主的話,耶穌就通過這樣的機會來表述自己的訊息(16節)。路加著重敘述了一些細節,目的不是為了強調歷史事實,而是要向人傳達神學性的資訊。
第一個細節似乎有些多餘:耶穌把遞給衪的書卷打開。福音作者旨在清晰地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基督,聖經就是一部閉合著的書,一部沒有打開的書,就是先知的神諭,所有的舊約都無法理解。只有基督能夠使這些話充滿意義。
閱讀之後,耶穌捲起書卷,交給聖殿的待役,就坐下;所有的人都注視著衪,經師們坐著教訓人。耶穌的這一姿勢說明,耶穌就是老師,祂邀請人將全部目光注視在衪身上。舊約聖經的目的是將人引向基督。這個目的達到了,書卷就可以被卷起來。
聖經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17-19節)。誰是被派遣去向窮人傳報喜訊的人呢?依撒意亞講論的是誰呢?先知指的是在耶穌誕生四百年之前的一個人物,被天主派遣去安慰從巴比倫流亡歸來的以色列子民。
他們處境悲慘,就如我們在讀經一中所說:富人剝削窮人,主人不給工人付工資,有勢力的人欺壓窮苦人(依5610-572)。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位被上主之神所充滿的人,被派遣去向以民宣講「上主的恩慈之年」的好消息。在恩慈之年,一切債務都將獲得寬恕,要結束一切奴役,並要重建正義。
耶穌宣講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21節)。衪不是在解釋先知的宣講,而是在宣佈預言應驗了。「今天」是上主恩慈之年的開始,是無盡喜樂的開始,因為祂以天主之名向所有的人宣佈了上主那白白而無條件的救恩。

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釋放」,在希伯來文中意即除去阻止人快速前進的鎖鏈。今日耶穌的話不只是將人從「疾病」中釋放出來(疾病是生命萎縮的象徵),更是將人從所有阻止人成長並走向愛的心理和倫理障礙中釋放出來。無休止的欲望使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對財富、權力和成功的渴求就是鎖鏈。這樣的鎖鏈在「今天」被打碎了。打開這些鎖鏈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就是聖神(14節),聖神在耶穌內工作,不只是在耶穌實行治癒奇跡的時候,而且還通過耶穌的話來
打碎奴役人的邪惡力量(路436)。

Thursday, January 17, 2019

愛就是慶祝

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Commentary with Chinese Subtitles 
    外邦人的宗教信仰特徵之一就是人害怕神靈。這種害怕促使他們謹慎地遵守一些強迫性的儀式、禁忌或外在的取潔。因而形成了一種扭曲而令人憂慮的天人關係。保祿稱現時代為「牢獄」,人們都是這個世界的奴隸,並依賴那「無能無用的蒙學」(迦4:39)。根據人性心理層面的痛苦境遇而組織形成的這種宗教,又出現在猶太思想中。一系列具體的規則與制度:應遵守的、當禁止的、補贖性的、人的規定和沒有價值的教訓等,就形成了規則性的宗教(哥22223)。進而取代了先知們所宣講的人與天主之間的喜樂對話,就如同與父親、與丈夫的喜悅交流;這種宗教又如同沒有酒的婚宴,沒有喜樂,沒有愛情的迸發,沒有隨和與自由。雖然耶穌邀請人要從這一壓迫而不可承受的重擔中釋放出來(瑪1128),但人仍然無法徹底避免。
每當教條的宗教、法律主義、獎賞或威脅性的宗教出現時,人與天主的關係就會扭曲。這種宗教沒有笑容,反而產生憂慮、哀傷與不安,還會將慶祝轉變成法律的義務。與弟兄在「上主的聖日」相聚的喜悅變成了規條和害怕犯罪。當被愛的感受被害怕懲罰所替代時,天主會感到喜樂嗎?因此,我們需要與基督再次建立起夫妻間愛的情誼,接受基督為我們準備的活水(使人獲得自由的聖神),也是變成酒的水,喜樂的泉源。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正如新郎喜愛新娘,上主也要這樣喜愛我們。
 Commentary by Fr. Armellini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讀經一 6215

為了熙雍我決不緘默,為了耶路撒冷我決不休息,直到她的正義顯現有如光明,她的救恩燃灼有如火炬。萬民都要見到你的正義,眾王都要看見你的榮耀;人要給你起一個新的名號,是上主親口所指定的。你將是上主手中的榮冠,是你天主掌中的王冕。你不再稱為「被遺棄的」,你的地域也不再稱為「荒涼的」;因為你要稱為「我可愛的」,你的地域要稱為「已婚的」,因為上主喜愛你,你的地域將要婚嫁。就如青年怎樣娶處女,你的建造者也要怎樣娶你;新郎怎樣喜愛新娘,你的天主也要怎樣喜愛你。

聖經中用了很多的象徵來描述天主對祂子民的愛:衪是拯救者、盟友、君王、牧者等等。歐瑟亞先知運用了最有表現力的一個圖像:即夫婦之間的愛。天主是新郎,以色列是祂的新娘。以色列子民需要一些時間來理解與天主的關係(天主是父親的圖像也同樣需要時間),因為他們擔心,有些人會錯誤地理解與天主的這種親密關係,就像希臘文化中的神一樣,或者就如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譜一樣。明白了與天主的親密關係之後,這一圖像在大先知書中的意義就更加確切了: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耳。這一象徵就像一條線索一樣貫穿整個新約。
這篇讀經指出上主的新娘就是耶路撒冷,如今卻身處可憐的境地:被丈夫所休、受羞辱、孤獨地生活,人們嘲笑她是「被遺棄的」,「荒涼的  4節)。
耶路撒冷曾經是美麗的新娘,萬民的主母,諸郡的王后(哀11),如今卻喪失了她的魅力,夜間痛哭飲泣,眼淚流滿雙頰;她所有的愛人,卻沒有一個前來安慰她(哀12)。因為她們使她對丈夫不忠。她的許多愛人(迦南、亞述和巴比倫的神靈)都曾引誘了她,在蹂躪了她之後,如今卻捨棄了她、並嘲笑她。
以色列與天主的婚姻盟約是否徹底結束了呢?當妻子生命中幾乎全是惡習時,哪個丈夫會再娶這個不忠的妻子呢?
當以色列子民從巴比倫充軍回到故土之後,看到耶路撒冷滿地蒼痍,盡是廢墟,他們認為天主可能永遠捨棄他們了。
先知明白天主的心,知道天主的愛不是早晨的浮雲,或如易於消散的朝露(歐64)。天主對人的愛也不取決於新娘的忠信,天主永遠愛人,毫無條件。天主對失去信心的人們許諾說:耶路撒冷將獲得一個新名字,將被稱為「我的心上人」。

讀經二 格前 12411

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職份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功效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這人從聖神蒙受了智慧的言語,另一人卻由同一聖神蒙受了知識的言語;有人在同一聖神內蒙受了信心,另有人在同一聖神內卻蒙受了治病的奇恩;有的能行奇跡,有的能說先知話,有的能辨別神恩,有的能說各種語言,有的能解釋語言,可是,這一切都是這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所行的,隨他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


「神恩」意即天主白白的恩賜,因此是非常有益的事。然而,正是因為神恩,格林多的團體中出現了一些困惑與混亂。本應為合一共融服務,他們卻彼此競爭、爭論、自認為優於他人。因為神恩,他們中間也產生了嫉妒、分歧和分裂。
在所有神恩中,語言之恩尤為受人稱讚。它能使人在團體祈禱中心馳神往,並用一種奇怪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在如今某些團體的聚會中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的事情:音樂的節奏、不斷重複的神秘聲音、舞蹈、香料、淡淡的燈光,並會引起一些發作性的表現和出神。在這種團體性的激動環境中,有人可能會脫離現實,表現得不像自己,並向那些不屬本團體的人說出難以理解的話。格林多的團體中就有人以這種出神的方式讚美天主,這並沒有不好,但卻出現了問題:團體中的有些人認為,這種方式的祈禱是非常榮耀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嘗試去這樣做,那些做不到的人就會覺得低人一等。那些以這種方式祈禱的人就在一起談論,以致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面對這樣的情形,保祿在這篇讀經中提出了一些指導性原則。
保祿說,神恩有很多(46節),雖有不同,但所有的神恩都是來自同一天父、同一基督和聖神。如果引起彼此間的分歧、分裂和混亂,那就意味著神恩被邪惡利用了。沒有任何人缺少天主的恩賜,天主賜給每一個人神恩,是為了共同的益處,因此不應以愚蠢的方式競爭,而應為弟兄姐妹服務(7節)。不同的神恩是天主的旨意,好能更好地為團體服務。
並非所有的神恩都同樣重要,神恩之間也有等級與秩序。但是,神恩的等級並不是根據領受人的特權、榮譽、權力或職位來區分,而是依照為團體的益處來區分。
保祿在這篇讀經中列舉了一些神恩,但這不是全部(810節),而且只敘述了與格林多團體相關的神恩。他首先敘述的是使人認識天主的知識的神恩:智慧之恩使人明白天主的計畫,相幫人闡述信德的真理。可以移山的堅固信德、行奇跡的恩賜、治癒的恩賜、講預言的恩賜、區分各種神恩的能力,以及語言之恩。
因此,保祿邀請他們認識並感謝聖神賜給每位基督徒的恩賜:賜給他們神恩是為了彼此相愛,而不是彼此競爭

福音  2112

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向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你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他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在那裡放著六口石缸,是為猶太人的取潔禮用的;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耶穌向僕役說:「你們把缸灌滿水吧!」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然後,耶穌給他們說:「現在你們舀出來,送給司席!」他們便送去了。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並不知是從那裡來的,舀水的僕役卻知道──司席便叫了新郎來,向他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加里肋亞加納行的;他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們就信從了他。此後他和他的母親、弟兄和門徒下到葛法翁,在那裡住了不多幾天。

表面上看,這篇福音似乎是在敘述一個簡單的奇跡,即使這個奇跡有點奇怪,甚至讓人有些尷尬。其實有很多值得反省的細節,如今就闡述一些。
若望福音只記載了七個奇跡,難道就沒有一個更令人感興趣的奇跡嗎?耶穌的行動似乎沒有任何的教育性,如果客人們都已經喝夠了,那為什麼還要更多的酒呢?北非的農民聽到這個敘述之後,說「我們幾乎就是酒神」。聖奧斯定回答他們說:從天而來的水滋潤了我們的葡萄園,而這水變成了酒;每天都在發生奇跡。
難解之處還不止這些,即使需要酒了,為什麼需要奇跡呢?客人送的禮金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耶穌的首批門徒曾經是若翰的門徒,而若翰是一個不吃不喝的苦行者(瑪1118)。面對這麼多的酒,照理說他們不應當相信耶穌,因為這為他們來說是個惡表。
為什麼這一事件對若望如此重要呢?他強調說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門徒們見了這個奇跡,就信從了耶穌。若望運用了一個比較隆重的表達,這在新約的其它部分不曾出現過:耶穌顯示了自己的光榮。就為這個奇跡?今日的魔術師可能就知道如何模仿這一動作。作者的這一敘述似乎有些多餘且不合時宜。如果是在治好了胎生的瞎子或復活拉匝祿之後再說這句話,那將顯得更符合邏輯,更容易理解。
另外,為什麼一點也沒有提到婚宴的主人翁呢?新娘似乎不存在,而新郎也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沒有說一句話。最重要的人物似乎是司席、僕人們以及細節描寫的水缸(6節)。我們不禁要問,一個私人住戶家裡放那麼多的石缸做什麼?只是為取潔用嗎?石缸有著象徵的意義,因為如果從物質角度來看,的確沒有絲毫用途。可以直接把水舀到桌子上,用不著石缸;也更沒有必要讓僕人們舀兩次水了。
還有讓人不明白的就是,為什麼只提到了「耶穌的母親」,卻不提及她的名字,正如在十字架下的敘述一樣(若1925-27)。如果只憑若望福音的敘述,我們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叫瑪利亞。
其中還神秘地提到了耶穌的「時辰」,這個時辰越來越近。隨後在若望福音中將要多次提及(若730820122327171),「時辰」指的是什麼呢?
最後,耶穌在否定地甚至有些生硬地答覆了母親之後,為什麼還是行了此奇跡呢?
有這麼多難解之處,這篇敘述絕非是記載一個簡單的事件。這個看似簡單的敘述後面應該有著更深的意義。
若望福音就如同浩瀚的海洋:可作淺顯或深入的默想。站在岸邊可以欣賞漣漪的浪花、揚起的風帆、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迷人的色彩。而那些有能力潛入海底的人也就可以滿足內心的強烈情感;在那裡將會發現無法想像的美景,找到不同形式的生命、魚類、以及海底的植物。
在閱讀若望福音時,我們需要走向深處,以便獲得其豐富的訊息。現在我們就嘗試看看今天的福音。
在加里肋亞的一個小村莊裡舉行婚宴,客人們會聚在一起共度幾天喜樂的時光。如今有一點卻有些尷尬:沒有酒了,甚至也沒有水。根據這個敘述,石缸是空的(後來耶穌命令人把缸灌滿水)。這是一個令人憂愁與掃興的場景。這是從表面看到的情景,那其深入意義又是什麼呢?為了明白其中意義,我們需要瞭解舊約的知識。
婚宴
為我們而言,以色列這個名字是陽性,但在希伯來文中是陰性。因此,先知們常常用婚姻的圖像來象徵以民與天主的關係。天主是忠實的新郎,而以色列卻是不忠實的新娘,常常被一些偶像所引誘,把愛情給予那些陌生的神靈。

    所以,天主通過先知顯示了祂的愛:新郎怎樣喜愛新娘,你的天主也要怎樣喜愛你(依625)。為此,我要誘導她,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她要上到那裡,就如她幼年時,就如她從埃及地上來的那一天一樣。到那一天,她要稱呼我為我的丈夫,不再稱呼我為我主。我要以忠實聘娶你(歐21618)。
    這些令人欣悅的圖像傳達了喜樂與希望,並將以同樣的愛和忠實回應她的天主,因為天主也許諾說:人豈能遺棄他青年時的妻子?高山可移動,丘陵能挪去,但我對你的仁慈決不移去(依5410)。然而,在耶穌時代,以色列又成了奴隸,而非新娘。我們拭目以待接下來發生的一切。現在我們繼續來看加納婚宴中不同圖像的意義。
    聖經中譴責醉酒(箴2330),然而酒也是幸福與愛情的象徵(訓1019;歌410)。美酒與音樂能悅樂人心(德4020)。慶祝如果沒有酒就成了喪禮:沒有唱歌、沒有舞蹈、沒有喜樂,只有拉長著臉與愁眉苦臉。德訓篇中說:人缺少酒,他的生活,還算什麼生活?(德3133)聖詠中也說:美酒,人飲了舒暢心神(詠10415)。依撒意亞先知也說:廣場上有人為酒而嗟歎,萬般娛樂已闌盡,大地的喜樂遭放逐。(依2411
    在耶穌時代,以色列正在期待著天主之國的來臨,就是先知們所預言肥甘與美酒的盛宴;肥甘是精選的,美酒是醇清的(依256)。但是這王國似乎離他們還很遠。人們感覺悲傷,就像沒有酒的婚宴一樣。
    他們為什麼會處在這種境遇呢?原因很簡單,他們缺乏了與天主的融洽關係,就像先知們所宣講的那樣,新郎喜愛新娘,新娘本應樂意享受天主的溫柔與照顧;而他們如今就像奴隸一樣,被迫聽從主人的命令。經師們所教導的宗教是「論功行賞」的宗教,那些忠誠地遵守上主法律的人才是上主所愛的。為了使人們能夠遵守法律,猶太的精神領袖們開始仔細教導每個細節,逐字逐句地解釋,使天主的話變成了規則的典章,細小而繁瑣的法規迷宮,使人無法擺脫,且不可能做到。
    這樣,違反法律規定就成了無可避免,人們總是覺得自己不潔且有罪,於是就產生了取潔的儀式。這種儀式性的洗滌就需要經常準備好可用的水,但這樣的水是不容易獲得的,因為不可以用容器盛著運輸,而是需要通過專用的管道。
 六口空石缸的重要象徵意義就是:代表宗教取潔的外在儀式,這種外在的儀式無法給人帶來心安、喜樂與和平。最好的酒不是來自這取潔的水,而是來自耶穌所命令的取出的水,耶穌的活水才能成為甘甜的美酒。
    沒有酒的加納婚宴代表著以色列子民的悲傷失望的生命處境,以對法律條文的遵守替代了對天主的愛。這種與天主的關係根本無法帶來喜悅,卻時常受到挑戰和誘惑。人們樂於遵守並傳承那些宗教做法、嚴格遵守法律條文、不斷重複著連自己都不明白的外在儀式。
 耶穌的母親可能是瑪利亞,但是也可能是指耶穌出生並接受其教育的精神團體。在今日福音中,她代表那些虔誠的以色列人,首先意識到了他們生活的這種宗教狀況是無法延續的。那他們需要做什麼呢?他們不能尋求司席的幫助,即那些宗教領袖,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舉辦真正的婚宴,而是應向耶穌請教。他們知道,只有耶穌才可以給人帶來活水。喝了耶穌的活水,可以變成美酒的活水,就可使人充滿喜樂。
    若望在其福音的開始就記載了這個奇跡,因為這就是耶穌即將要做的事業:祂要和團體一起來慶祝婚宴。
 耶穌的「時辰」還沒有到,因為現在只是祂公開生活的開始。婚宴已經開始,但只有「祂的時辰來到」時才能達到高峰,即在加爾瓦略山上。那時,當從衪的肋旁流出血和水的時候(若1934),耶穌將以自己的生命向新娘顯示祂全部的愛。加納婚宴只是耶穌所做的工程的一個標記,當衪從這個世界回到父那裡的時辰,衪就要賜給人永生的水泉(若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