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3, 2019

照耀萬民的星辰


主顯節 
1月5號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s

從埃及法郎直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國王,都侵略過巴勒斯坦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在歷史上飽嘗外邦人的欺凌。以色列人希望有一天可以趕走這些侵略者(詠137:8),而報復、復仇、反擊,但這並不是天主的計劃。在公元前三世紀時,一位無名先知向人宣報,哪些才是天主的計劃:「到那天,將有一條大路,由埃及通至亞述:亞述人要到埃及去,埃及人要到亞述來;埃及和亞述將共同敬拜上主。到那天,以色列將屬第三,聯同埃及和亞述成為大地上受祝福的,因為萬軍的上主曾這樣降福說:『我的百姓埃及,我雙手的工程亞述,我的嗣業以色列,是應受降福的』(依19:2325!這是一個令人驚訝,從來沒有聽過,不可相信的信息:以色列是天主施行救恩的中間人,將藉著以色列使歷史上兩大敵人  埃及與亞述獲得救恩。

一個世紀前,另一位先知曾經宣講:「至於那些歸依上主,事奉他,愛慕上主的名,作他的僕人,又都遵守安息日而不予以褻瀆,並固守我盟約的異邦人,我要領他們上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祈禱的殿裡歡樂,他們的全燔祭和犧牲在我的祭壇上要蒙受悅納,因為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依56:67)。天主的計劃將在雅各伯家族中實現(戶 24:17),正如上主對他所許諾的這顆星辰 ― 基督。衪的光明照耀在處於黑暗中的所有人身上,這黑暗是由先輩們在仇恨中帶來的,將所有人都帶向同一個家庭;而這就是主顯節所帶給我們的希望的信息,所慶祝的就是光的節日。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你的光明可以結出正義與和平的果實,求你使這光常燃不息。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依 60:16

耶路撒冷啊!起來炫耀罷!因為你的光明已經來到,上主的榮耀已經照耀在你身上。 2 看啊!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蔽著萬民;但上主卻照耀著你,他的榮耀要彰顯在你的身上。
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輝。 4 舉起你的眼向四方觀望罷!他們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眾子要從遠方而來,你的女兒要被抱回來。 5 那時,你見到這情形,必要喜形於色,你的心靈必要激動而舒暢,因為海洋的珍寶都要歸於你,萬民的財富都要歸你所有。 6 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遮蔽你,它們都是由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上主的榮耀。

這篇詩歌是在聖經中較優美的,我們看看它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首先從歷史背景開始:在詮釋聖誕節的第一篇讀經時,我們已經明白在公元前587年以色列歷史上所發生的悲劇事件。這個被踐踏的城市,有的只是一堆堆廢墟。在先知眼裡,這個被毀滅的城市就像一個寡婦,孤獨地坐著;失去生活的勇氣,垂頭喪氣;失去了丈夫與子女,被人帶到外邦人的地方。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些被充軍與流放的人終於可以返回自已的家鄉,並且常常受著思鄉情緒的困擾。以色列充軍前與充軍後的歷史,好像一個曾經輝煌與引人注意的王皇后,在皇宮裡受別人的朝拜;現在卻變成了奴隸,衰老及無人安慰(哀 1:1)。

它的地理環境:耶路撒冷被兩座山環繞著,在福音中也提到了:「則德隆與革責瑪黎」。在早上,當太陽初升時,耶路撒冷像是在閃電發光,而在它周圍的峽谷仍是黑暗的。在希伯來文中,則德隆的意思是「黑暗」。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中,先知要說什麼呢?當早晨的第一縷晨光照耀在橄欖山上時,整個耶路撒冷城被照亮了。於是這樣夢想著:耶路撒冷,這個憔悴的寡婦,現在成為光茫四射、迷人、人人喜愛的少女。早晨的陽光陪伴著她,像一件迷人的彩色上衣。先知邀請整個城市放棄悲傷,抬起頭,擦乾淚水,因為他的新郎。上主,因著她的不忠而捨棄了她,現在卻重新將她贖回(4節);這並不只是新郎返回,充軍流放的子女們也一起回來。只要舉目觀看他們就夠了(4節),那些被放逐的子女,將由新郎親自由遠方領回來。

先知的神視繼續,他邀請耶路撒冷將目光朝向西方:在地中海平面上,有斐利斯(FINICIA)、希臘、塔爾士的商船,這些國家是太陽下山的地方。這些都是主的祝福與禮物(​​5節),有來自東方的一大群駱駝,將阿拉比外來的出產與舍巴王國昂貴的香料帶來:調味品、香水、金子,這些都是很寶貴的。

 這樣雄偉與壯觀的場景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在主顯節出現這樣的場景呢?先知有一個夢想,就是所有的充軍與被放逐者都可以返回耶路撒冷,所有失散的人都可以重新相聚。然而,這樣的夢想卻很難實現,因為現在那些被放逐的以色列子民已經習慣了在充軍之地的生活,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料想不到的新的困難。
其中有些人,只是少數,想終生留在巴比倫。那些返回的卻受到譏諷與嘲笑:看到耶路撒冷仍然是一片廢虛,沒有任何希望,沒有任何光明,由曠野與海上來了一些人民,在那裏居住,但只是劫奪與搶劫。

雖然面對這些可以理解的衝突與誤會,以色列仍然相信上主的許諾,上主不會欺騙他們。即使在他們感到最悲傷的時候,先知還是繼續這樣說:「震動萬民,使萬民的珍寶來;我必使這殿宇充滿榮耀」(蓋2:7)。「塔爾史士和群島的眾王將獻上禮品,舍巴和色巴的君王,也都要前來進貢」(詠72:10)。

天主介入的日子將會是令人難以忘記的,這位如此宣講的先知,即使仍然在,也將對上主的工程感到驚愕與驚訝。照耀耶路撒冷的光與照亮普世的真光來自逾越節,從那天起,普世人類開始朝聖之旅,面向上主的聖山,朝向被選的子民的團體  教會,就是建在山上的城(瑪5:14),為在世上開始和平的王國。這是一個標記。

主顯節的意思是「上主的顯現」。在東方禮中,這個節日的重點不在來朝拜耶穌的賢士身上,而是在耶穌的誕生,即聖誕節,就是光明顯現的節日。在西方禮中,聖誕節是在1225日慶祝,這個節日慶祝上主的光明顯現給萬民,並邀請普世人類回應上主救恩的邀請。

讀經二:弗 3:26
想你們必聽說過天主的恩寵,為了你們賜與我的職分:就是藉著啟示,使我得知我在上邊已大略寫過的奧秘;你們照著讀了,便能明白我對基督的奧秘所有的了解,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中,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有如現在一樣,藉聖神已啟示給他的聖宗徒和先知;這奧秘就是:外邦人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承繼人,同為一身,同為恩許的分享人。

「奧跡」這個詞,在福音中只出現了兩次,是耶穌對宗徒們說的:「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並不是給他們知道」(瑪13:11),「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但對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谷4:11)。但是卻常常在《保祿的書信》與《默示錄》中出現。這樣的詞彙,指天主通過以色列子民對世界的計劃,是隱而不彰,不可理解的,因為是來自天主的計劃。人不能理解與明白天主的計劃,因為正如「天離地有多遠,上主的道路與思想與人的思想有天壤之別」(依55:9)。
我們從來不明白天主的思想,將我們帶到哪裡去,人類最後的命運是什麼,天主創造的目標又是什麼?

耶穌時代,很多人認為天主會通過神秘,藉來自天上的奇蹟來認識天主。在讀經二中,保祿證實認識天主的奧秘途徑與人的認識是不同的。認識天主奧秘的思想與計劃,不是通過神視,而是宣傳者、宗徒、基督徒團體的先知們,就是那些從天主接受禮物,可以明白天主奧秘的人。

他們能明白天主的計劃,是因為他們注意上主的計劃正在自己的子民中間實現;將目光放在上主的行動上,接受來自上主的啟示,他們明白上主的計劃從永遠已經開始。保祿也證實自己是那些被選而發現上主計劃的人之一。讀經二的第二部分(56節),保祿強調「天主的奧跡」的意義:所有人的得救。天主對亞巴郎與他的後裔作的許諾,不只是對以色列子民,而是通過他們向所有人的許諾。過去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天主的計劃,他們認為外邦人不包括在天主的計劃中,是虛無與空虛(依40:17)。現在,藉著基督,天主顯示了外邦人也同為繼承人,是天主救恩的受益者,與選民一樣,同為一個身體(6節)。

保祿用感人的話語,在這篇讀經前,已經強調了天主的這個奧跡,現在重溫一下:「記得那時你們沒有默西亞,與以色列社團隔絕,對恩許的盟約是局外人,在這世界上沒有希望,沒有天主。但是現今在基督耶穌內,你們從前遠離天主的人,借著基督的血,成為親近的了。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並廢除了由規條命令所組成的法律,為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而成就和平。他以十字架誅滅了仇恨,也以十字架使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所以他來,向你們遠離的人傳布了和平的福音,也向那親近的人傳布了和平」(弗2:1217)。
讀經二告訴我們,天主向外邦人顯示了自己的光明。

福音:瑪2:112
當黑落德為王時,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看,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裡﹖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黑落德王一聽說,就驚慌起來,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驚慌。 4 他便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仔細考問他們:默西亞應當生在哪裡。 5 他們對他說:「在猶大的白冷,因為先知曾這樣記載:『你猶大的白冷啊!你在猶大的群邑中,決不是最小的,因為將由你出來一位領袖,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於是黑落德暗暗把賢士叫來,仔細詢問他們那星出現的時間;然後打發他們往白冷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嬰孩,幾時找到了,給我報信,好讓我也去朝拜他。」他們聽了王的話,就走了。看,他們在東方所見的那星,走在他們前面,直至來到嬰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 10 他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歡喜。 11 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他,打開自己的寶匣,給他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 12 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裡,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教會初期,基督徒對賢士很感興趣,這是古代基督徒藝術家一個很重要的題材:他們將賢士朝拜耶穌的繪畫雕刻在教堂的牆壁上。福音並沒有詳述有關賢士們的信息,缺少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如:從哪裡來?有多少人?他們的名字是什麼?是乘坐什麼交通工具來的?他們返回自己的家鄉後做了什麼?他們死後被埋葬在哪裡?
有很多傳說回答這樣的問題。有的說他們都是國王,一位黑人,來自非洲;一位來黃種人,自亞洲;另一位白人,來自歐洲。他們在不同的地方被同一顆星辰所吸引,於是從各自的地方出發,在同一個地方相遇。這樣他們共同前行,一齊來到白冷。他們的名字是加斯帕(GASPARE, 無鬍鬚的年輕人)、默基隆(留著鬍鬚的年長者)、巴拉德撒(BALDASSARRE,一位有著濃密鬍鬚的中年人)。顯然這是三個不同年齡的代表。他們乘坐駱駝來到白冷,當他們返回後,在120歲時,一天他們又一次看到了那顆發光的星辰,便再次出發,又在阿拉托里亞(ANATOLIA)相遇,在那里裏共同慶祝聖誕節。他們也在同一天去世,他們遺體被世界各地所敬仰:先埋葬在君士坦丁堡,後在米蘭,最後被移到了德國的科隆。

這些都是令人喜悅與動人的故事,但是與福音所敘述的信息有很大出入,也不是作者想通傳的信息。現在,我們從一些比較感興趣的細節開始。
首先,並沒有說他們是「三位國王」,只說是「賢士」。他們是屬於占卜者,觀察星象者;因著他們的智慧,受到人們敬仰的人,因為他們可以解釋夢境,預測未來,並通過自然現象與生活中特殊的事件看到天主的旨意。

無須驚訝,在《瑪竇福音》中有關於賢士的敘述,這是一個象徵:所有外邦人,在天主來臨前,就已經為基督的光打開了心靈的眼睛。
看到了衪的星:人們普遍認為,當人誕生時,將會有星星在天空中顯現:大的星星是為富人,小的星星是為窮人。如果一顆彗星出現,那是新皇帝誕生的標記。賢士們真的看到了這顆彗星了嗎?

有很多天文學家觀察時間與能量,檢驗是否在二千年前的天空出現過一顆特殊的星辰,並與耶穌誕生的時間相符合。他們證實,在公元前1112年,出現了哈利彗星(HALLY),然後在公元前7年在天空中木星(統治的星星)與火星出現了三次。他們的這種尋找精神令人感嘆與欣賞,但是用這種方法,尋找出現在白冷的彗星的執著,有助於找到諾厄方舟。

讀瑪竇的這段福音,使人想起,瑪竇並不是在說一個正常的自然規律:賢士們所看到的星辰,將他們從耶路撒冷帶到白冷,就是從北到南移動。這真是一個偶然事件嗎?所有天上的星星都是從北到南。

瑪竇所說的星辰並不是在天上,而是在《聖經》中。瑪竇的讀者對《舊約》很熟悉,並一直等待,希望可以看到《戶籍記》中所記載的那顆星。在戶2224章中,敘述了巴郎與他的愚蠢的對話者。與今日福音所說的一樣,巴郎是一位東方的巫術,占卜者。一天,他沒有看到星星,於是說:我看見衪,卻不是在現在;我望見衪,卻不是在近處: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擊碎摩阿布的額角,粉碎舍特一切子民的腦蓋。由雅各伯將出生一位統治仇敵者,衪要除滅依爾的遺民(戶24:1719)。

在耶穌誕生前的1200年裡,巴郎,因著明眼男子的神諭(戶24:3),從那時起,以色列人開始懷著焦急的心情等待這顆星的出現,這顆星就是救世主默西亞。敘述賢士們從東方看到了星辰,福音作者想要說,從雅各伯的苗裔中,出現了一位人們所等待的救世主,就是耶穌。他就是那顆星。

現在我們是不是要將馬槽中的星星放置一邊呢?不是的,我們要對著那顆星星默想,並要將之告訴我們的朋友與子女,告訴他們這顆星不是天上的行星,而是耶穌,可以照亮每人的光明(若1:9 )。他就是早晨那顆發亮的星星(默22:16)。
《瑪竇福音》大概寫於80年,他想說明什麼呢?那時,有很多外邦人已經加入了教會團體,並且認出耶穌是救世主,且朝拜衪;而猶太人雖然很長時間等待救主,卻拒絕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這段福音敘述也是一個比喻,是初期基督徒團體中正發生的事情。外邦人懷著誠實、虔誠與堅忍的心去尋找從天主那裡所得到真理,他們找到了。瑪竇也向人敘述了另外一件特殊的事件:賢士們(外邦人的象徵),如果他們不通過猶太人的舊約經典,就不能認識基督,不能走向認識基督的路。以色列,雖然沒有跟隨這顆星,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所有子民獲得救恩的媒介與橋樑。

現在我們把今日福音與第一篇讀經聯繫起來。先知說,當上主的光在耶路撒冷照耀時,所有的人將帶著他們的禮物走向這座聖城。藉著對賢士們的敘述,作者告訴我們,這樣先知性的話語已經實現。在默西亞這顆星的帶領與光照下,外邦人(賢士們所代表)已經帶著自己的禮物,就是黃金、乳香與沒藥,朝耶路撒冷走去。這些人民的虔誠給予這些禮物意義:黃金指承認耶穌就是國王,乳香代表朝拜耶穌的神聖性,沒藥代表耶穌的人性。這些的確在耶穌的逾越奧跡中實現了。
騎著駱駝而來,是歷史,不是傳說,因為今日讀經一也說「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遮蔽你,它們都是由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上主的榮耀」(依60:6)。不同的是,在面對上主帶給他們的喜悅與救恩時,牧羊人停留在那裡,而賢士們卻俯身朝拜救主(11節)。他們的動作使人想起了皇宮的儀式,跪下來親吻國王的腳,或者是人在面對天主的神聖性的一種親吻。外邦人認出在白冷的這個嬰兒就是他們的國王,並為國王帶來了禮物。

賢士們成了世上所有讓基督的光帶領人的象徵與代表。他們是教會的象徵,由不同的民族、種族、語言與國度的人組成。加入教會,並不意味著自己的身份,不是要讓自己承受不義與扭曲的制度。每人與每個民族都可以保持自己固有的文化與風俗傳統。普世教會的面目也是多彩多姿的,普世教會也從這樣的面目中汲取營養。再富有的人,也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再窮的人,也有可以奉獻給別人的禮物。

祝福、和平的道路

天主之母節 元月一號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基督徒常認為,在一年的開始為他們的信仰生活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路加的敘述,這一天是耶穌受割損的日子(路2:21)。在梵二會議後,這一天是特別用來敬禮瑪利亞的日子。後來,因著教宗保祿六世的意願,將這一天訂為世界和平日。今天的讀經也反映這些不同的慶典:讀經一是說在新的一年裏,希望可以帶來祝福;福音告訴我們瑪利亞是所有母親與門徒的典範。在讀經一與福音中也提到了和平。讀經二告訴我們,藉著基督我們可以成為天主的義子,瑪利亞在面對天主的愛時感到驚愕。讀經一與福音中天主告訴我們衪自己的名字。

「祝福」一詞在聖經中常常出現:在舊約中出現了552次,在新約中出現了65次。創世之初天主就祝福受造物:使有生命的植物繁殖充滿大地(創1:22);祝福男人與女人,因為要他們管理大地(創1:28);也祝福安息日,因為那是沒有結束的喜悅與休息的標記(創2:3)。

我們必須由天主與兄弟姊妹之間接受祝福。詛咒使人彼此遠離,產生分裂,使人與人之間相互拒絕;而祝福卻給人帶來力量,使人與人之間沒有障礙,增加人的團結,並帶來勇氣、信心與希望。「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這就是我們今天在禮儀中聽到的話語。就是這一句話,使我們一年中都能夠感受天主的陪伴與祝福,並在每人心中產生共鳴。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求你教導我們去祝福那些羞辱我們的人,支持那些迫害我們的人,及安慰那些誹謗我們的人。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with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戶6:2227
22上主訓示梅瑟說:23「你告訴亞郎和他的兒子說:你們應這樣祝福以色列子民說:24『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25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26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27這樣,他們將以色列子民歸我名下,我必祝福他們。」


Commentary on the 1st Reading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Over on the 1st reading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天主的話語是有效力的。天主用自己的話語創造了世界:因天主的一句話,諸天造成;因上主的一口氣,萬象生成。因為他一發言,萬有造成,他一出命,各物生成(詠33:69)。人們害怕天主的詛咒,而呼求天主的祝福。當人們充滿財富,牛羊,繁榮與健康時就認為這是天主的祝福(申28:18)。當遇到戰爭,、不幸、疾病、災荒、失敗時,就認為是天主詛咒的標記(申28:915)。

今日的讀經一是一篇古老的祝福辭,是上主教導梅瑟所用的,在以色列人中提及上主的名字(2327節),這是在聖殿的每日禮儀中所用的形式與語言。司祭從聖殿大門出來,將手伸出放在人群身上,用這樣的話語祝福他們。

上主的名字「雅威」有三次提到。上主的名字是無法形容的,只有司祭有權利提及上主名字,並且只允許藉上主的名字祝福,而不許詛咒。每一次提到上主的名字,都是雙重的請求。「願上主祝福你,保佑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這是祈求上主的祝福的六種面容。
面容發光是友誼與祝福的象徵,渴望勇氣,向喜訊開放自己的心靈。用這種充滿人性希望的語言,虔誠的猶太人請求上主顯示自己的面容,如同《聖詠》作者所表達的:「求你不要向我掩住你的臉面,你發怒時不要將你僕人趕散」(詠27:9)。 「天主,求你使我們能以復興,顯示你的慈顏,好拯救我們」(詠80:4)。 「上主,望你向我們顯示你光輝的儀容」(詠4:7)。

不只是天主祝福人,人也被召去祝福天主。在聖詠中就有這樣的邀請:「上主所有的一切僕人,請讚美上主!夜間侍立在主殿的人,請讚美上主!請向聖所舉起你們的雙手,請讚美上主」(詠134:12)!「請向上主歌唱,讚美他的聖名,一日復一日地,宣揚他的救恩」(詠96:23)。虔誠的猶太人每次都是用以下的形式開始祈禱:「上主,願你的名受讚美。」

人對上主的祝福與讚美,是人領受了上主的祝福後的回應與感恩,很少是上主詛咒後的反應。詛咒,是用人的語言來表達,由罪過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是由天主而來的自然災禍。誰如果遠離生命的道路,將會為自己帶來災禍。智慧者夕拉曾說:「我憎恨的事很多,但都不如他,連上主也要憎恨他」(德27:27)。上主帶給人的只是祝福。

上主對呼求自己的人民給予什麼答覆呢?以色列人希望從上主那裡得到的祝福是和平,一個物質豐裕的繁榮和平。當時期一滿,天主就為自己的子民派遣了他的和平,就是自己的兒子,衪是我們的和平。這種喜悅與和平是驚人的,以致保祿呼喊說:「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受讚美!他在天上,在基督內,以各種屬神的祝福,祝福了我們」(弗1:3),匝加利亞也讚美天主說:「請讚美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因為衪眷顧了自己的子民,拯救了衪的民族」(路1:68)。

天主派遣自己的兒子,來是為了給我們帶來祝福(宗3:2526),在基督內所有的詛咒都變成了祝福(迦3:814)。如果在天主在基督內向人顯示了祝福的面容,那麼天主不僅對自己的子民是祝福,對天主的敵人也是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羅12:14);總不要以惡報惡,以罵還罵;但要祝福,因為你們原是為繼承祝福而蒙召的(伯前3:9)。

讀經二:迦4:47
4但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5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義子的地位。 6為證實你們確實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7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如果是兒子,賴天主的恩寵,也成了承繼人。

在保祿寫給迦拉達人的這封信中,他邀請人記住福音的中心信息,就是天主派遣了自己的兒子,生於女人,一切與我們相似;他除了罪過,度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我們可以稱天主為「阿爸,父」(6節),這是一個令人喜悅的信息。外邦人也可以天主為「所有人的父」;那麼,為基督徒來說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為什麼保祿很激動地說:現在基督徒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因此可以稱「阿爸,父」呢?天主經是不是所有人的祈禱呢?對於後面的這個問題,每人都可以很肯定地說「是」。因為一個福音章節可以給了證據:「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445)。天主的祝福不會在人與人之間製造區別,所有的人都是天主的子女。是的,天主是所有人的父親。

但是,當一個外邦人與基督徒呼喊天主時是有區別的。外邦人呼喊天主為父,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從天主那裡接受了為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基督徒認為呼喊天主為父,是因為自己是天主的子女,即除了接受了生存條件外,還領受了天主聖神,就是與天主同樣的天主性生命。為這個原因,在初期教會,只有在領洗的前幾天,才教那些候洗者天主經。意思是說,只有當明白了領洗的意義與天主經的意義後,才教給他們這樣的祈禱。
這段經文也與我們所慶祝的世界和平日有關。誰如果領受了聖神,並稱天主為「父」,就會覺得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並且努力建設和平。

福音:路2:1621
16他們急忙去了,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並那躺在馬槽中的嬰兒。 17他們看見以後,就把天使對他們論這小孩所說的事,傳揚開了,18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 19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復思想。 20牧人們為了他們所聽見和看見的一切,正如天使向他們說的一樣,就光榮讚美天主回去了。 21滿了八天,孩子應受割損,遂給他起名叫耶穌,這是他降孕母胎前,由天使所起的。

今日福音是聖誕節子夜彌撒福音的延續。牧人出現在耶穌誕生的地方(1617節),他們從天使那裡聽到了耶穌誕生的宣報後,便去白冷,在那裡找到了若瑟、瑪利亞與躺在馬槽中的嬰兒。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沒有找到任何特殊之處,他們只看到一位嬰兒與其父母。他們從這位軟弱、需要別人幫助與保護的嬰兒身上認出,這就是世界的救主。不需要很特殊與奇異的標記,不需要奇蹟來證實。這些牧羊人就是所有貧窮和被排斥的人,憑藉他們的本性認出了這個嬰兒就是來自天上的救主。牧羊人看到了嬰兒之後,他們在耶穌前下跪,但是福音並沒有說他們像三位賢士一樣俯伏朝拜(瑪2:11)。他們為所發生的事情感到驚訝,感到喜悅。這是天主曾經為他們做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事。然後牧羊人將所見的大事報告給別人,聽見的人也都感到喜悅(18節)。

在路加福音的前幾章裡,路加常描寫那些與天主相遇的人的喜悅之情,是難以形容的。依撒伯爾,知道自己懷孕後驚喜地說:「上主在眷顧的日子這樣待了我,除去了我在人間的恥辱」(路1:25)。西默盎與女先知亞納祝福天主,因為他們看到了天主為萬民準備的救主(路2:3038)。若瑟與瑪利亞也為所發生的一切事而驚喜(路2: 3348)。那些擁有兒童的眼睛,並懷有童心而看待事物的人,在天父的愛陪伴下,對天父的行為都會感到喜悅與驚訝,因天父的動作而微笑,因為他們感覺天父所做的一切都是愛的標記。天主的國屬於小孩子,誰如果因我的名接納一個這樣的兒童,就是接納我(瑪10:1415)。

面對天使的報告,牧人們首先要做的不是關心倫理問題:不詢問他們要做什麼事,在他們的生活中哪些事情必須改正,是不是有些行為不好,哪些罪是必須避免等等;而是懷著喜悅與驚訝接納天主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有在感受自己被天父所愛,並喜歡聆聽天主的話語,天主所安排新生命的建議後,才能朝拜生活的天主。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並獲得對天主的信心。

福音的第二部分(19節)重點強調了瑪利亞面對牧羊人的敘述後的反應:「她把一切都默存在心中,反復思想。」路加並不是在強調瑪利亞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存在心中,什麼也沒有忘記。他也不像有些人所說的,從瑪利亞那裡得知耶穌童年的資料。在這裡,路加的神學反省是共知的。路加說「瑪利亞把一切都默存在心」,就是把所有發生的事情與意義全部聯繫在一起。在這些事情中,瑪利亞發現一切都是有關連的,默想怎樣可以實現天主的計劃。瑪利亞,一位只有十二、三歲的少女,她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不是在高興的時候就歡悅,遇到困難時就悲傷。用一雙智慧的眼與默想的心態去看待一切事情,並不受到同胞的思想、信念、傳統的影響;這是為了準備接受天主所準備的喜悅與驚訝。
有一種對瑪利亞的敬禮使人遠離生活的世界與現實,使人遠離人性,不理解我們的困難,不了解我們的痛苦,使人產生懷疑。如此,這種對瑪利亞的敬禮不是建立在愛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效法或者嫉妒上。路加為我們介紹了一個正確的視野,瑪利亞像我們的姊妹一樣,她的信德之路與我們的是一樣的。

瑪利亞對開始時所發生的事情並不明白:她不明白西默盎與亞納對嬰孩所說的話,給了他一個驚喜(路2:33);她與所有的人與宗徒一樣,對天主所做的一切都驚訝(路9:43 45);她不明白自己的兒子為什麼要為自己父親的事操心(路2:50);與十二宗徒一樣,她不明白師傅的話「這些話他們一點也不懂,這話為他們是隱秘的;他所說的事,他們也不明白」(路18:34)。瑪利亞不明白,但卻聆聽、默想、反思所發生的一切。在逾越奧跡後,她明白了一切,明白了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的意義。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最後一次提到了這些事,將瑪利亞放在他們團體的中心位置:這些人同一些婦女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並他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宗1:14)。瑪利亞是有福的,因為她相信上主所說的一切(路1:45)。

今日的福音以耶穌受割損結束,這樣的儀式使耶穌正式成為以色列子民的一員。但是這不是路加敘述這事件的主要原因,而是另有原因:就是為嬰兒耶穌所取的名字,不是由父母雙親所取,而是在誕生前由天上的天使所取的。為古代中東一帶的人來說,名字不只是代表一個人,不只是與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不只是代表所擁有的東西,而是代表人的本質。阿比加爾(ABIGAIL)對自己的丈夫說:「他名叫『納巴耳』,真名實相符,他的確昏愚(撒上25:25)。被別人用另外一個名字稱呼意思就是使之具體化,人格化,使被叫的人更加具體呈現出來。與別人一樣,具有同樣的權力與尊嚴。並要求別的具體保護」(申28:10)。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現在我們明白為什麼路加要敘述給嬰兒取名字這段。他的名字叫耶穌:意思是「上主救贖」。瑪竇解釋說:「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瑪1:21)。在解釋第一篇讀經時,不可稱呼天主的名字「雅威」。如果沒有名字就不知道是誰。誰如果不知道我們的名字,就不能與我們建立足夠的相互關係。如果天主願意與人建立關係,與人對話,就必須讓人知道怎樣稱呼祂,必須有自已的名字,顯示自己的身份。天主也這樣做了,為自己的兒子選了一個名字,並告訴我們衪是誰。這就是衪的身份——拯救人類的那位,衪沒有別的名字,只是拯救者。在福音中這個名字重複了556次,為了讓我們記起天主的名字是不可取代的。

現在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在舊約中天主不允許人稱呼自己的名字:因為只有耶穌才可以告訴我們天主是誰。在路加福音中,有一點是十分有趣的,就是誰才可以稱呼耶穌的名字。不是聖人、正義的人、完美無缺的人;而是那些處在社會邊緣的人,處在權勢統治下的人,處在邪惡中的人。只有那些附魔者(路4:34)、痲瘋病人說:「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路17:13瞎子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路18: 38與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那個右盜說:「耶穌,當你在你的王國為王時,請記念我」(路23:42)。伯多祿也這樣對那些宗教領袖們說:除他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宗4:12)。

老年人:是年輕人世界的建造者

聖家節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s

厄里的兒子們是上主在史羅的司祭,可是他們都墮落了,對父親的規勸一點都不在意(撒上2:12)。有一天一位天主的人來到厄里面前,告訴他:「在你的家裡再也不會有老年人了」(撒上2:32)。這不是承諾他們的後代將會從照顧老人和病弱的負擔下解脫,而是預言一個可怕的災禍:將再沒有老人教育下一代、照顧神聖的傳統、負責任地傳遞信仰。他的子孫將再不會經驗到聖詠作者的歡呼:「天主,我們親耳聽見過,祖先也給我們述說過:昔日在他們那一時代,你手所行的偉業」(詠44:2) 。
以色列人都知道「孝敬父母」這條誡命,可是對年輕人的培育問題並不是一帆風順。有的年輕人懶惰、傲慢(列上12:8);有的年輕人明智、勤勞。如果有睿智的老年人能夠以祥和及有信心的眼光觀察他們,以超越時代、高瞻遠矚的胸懷指導和培育他們,那是民族的福分。可是常常有愚鈍的老年人,他們封閉於自我、沉浸於過去,或者妄自尊大扼殺正義、阻擋更新。
先知把代溝的修和看作默西亞時代蒞臨的標誌。舊約以宣告厄里亞先知重新出現為結束:「看,在上主偉大及可怕的日子來臨以前,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亞到你們這裡來;他將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子,使兒子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臨時,以毀滅律打擊這地」(拉3:24)。而新約的開始是天使對匝加利亞的傳報:「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他要行走在上主面前,使父親與子女們和好」(路1:13- 17)。
在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年人,生活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加便捷;但是肯定在人性上會更加貧乏。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當我的力量衰退時,願我的心仍然年輕」。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德3:2-612-14
「孩子們,你們應聽從我,你們的父親;你們要這樣作,以便得救。因為,上主願父親受兒女的尊敬,且確定了母親對子女的權利。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孝敬父親的人,必在子女身上獲得喜樂;當他祈禱時,必蒙應允。」
「不要以你父親的羞辱為榮,因為父親的羞辱,為你不是光榮;原來人的光榮,是建在他父親的榮譽上;不名譽的母親,是子女的恥辱。我兒,你父親年老了,你當扶助;在他有生之日,不要使他憂傷。」

舊約德訓篇有很多規勸是針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教導人們如何對待朋友、客人、女人、管理財務的人;對領導、僕人、弟子持什麼態度;所提供的輔導都很好,非常有幫助。書中很大部分是關於家庭生活的,包括夫妻間的責任、父母與子女及子女與父母相互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儘管有些教導不再適用於今天,有些教育方法肯定已過時;不過一些愉快的段落讀起來很有用,例如30:1-1342:9-14

作者名叫本希拉,書名就是根據這個名字來的。他是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的一位智者辣彼,是研究聖經的學者,他從中吸收信息,並從中為眾人提供諮詢。
在耶穌的時代,德訓篇儘管不被列入在以色列聖典之內,但是常常被老師們用來教導年輕人。基督徒也很欣賞這本書,成為整個舊約作品中,繼聖詠之後最多人閱讀的一本書。德訓篇還有另一個名字:「聚會閱讀文」,也就是在教會團體聚會中閱讀的書。

今天讀經中選取的部分,講的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我們今天的反省從這一章的第一句話開始,它不在今天的讀經中,但是對於我們了解作者的身份和思想主題非常有幫助。作者是一個家庭的父親,很操心如何教導孩子們走好一生:「孩子們,你們應聽從我,你們的父親;你們要這樣作,以便得救」(德3:1)。
「得救」,在聖經中含義是「安置在一個寬敞的地方」。相反,奴隸意思是蜷縮在狹窄的地方。
根據多年的經驗,本希拉知道年輕人常常有危險時,蜷縮在自己的個人計畫內,只考慮自己。渴望完全獨立可能會對他們產生誤導,讓他們陷入更微妙的困境,比如自私。有一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走出狹小的心胸:就是幫助他們認識到和注意到別人的需要,尤其是生養他們的父母的需要。 「你要全心孝敬你的父親,不要忘掉你母親的痛苦。你要記住:沒有他們便沒有你;他們對你的恩惠,你如何能照樣還報﹖」(德7:29-30) 。
今天讀經的第一部分(2-6),本希拉用「孝敬」來概括子女對父母應該有的態度。他把這個詞重複了五次,同樣用在父親和母親身上,沒有分別。在那個時代,女人被輕視,被認為低於男人。作者的這種平等態度不是絕對新奇,因為本希拉是從他的民族文化中繼承前輩的思想。在十誡中,第一部分包括三誡,是獻給天主的,後一部分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其中第一條就是:「孝敬你的父親及母親」(出20:12;申5:16)。
孝敬的第一層含義,最明顯、直接的就是「讓他們感到榮耀」。子女應該有一個美善的生活,做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行為正直,好讓父母能夠為他們感到驕傲。
為了孝敬父母,子女應該盡的第二個義務是在經濟上幫助父母。本希拉的時代,老人沒有退休金,在辛苦勞碌一生、奉獻一生之後,老年後可能在生活上比較拮据。任何兒女都不能讓自己的父母在老年的時候生活困難,遭受屈辱。
孝敬還有第三層含義,希伯來文中這個詞還指:有分量。對於老年人,一個很痛苦的經驗是感覺到自己被不被尊重,有時甚至被嘲笑,他們的話語、建議、規勸,他們的情感,都沒有任何分量。
天主非常欣賞孩子們對父母的孝敬。這明確表現在天主對那些孝敬父母的人們所給予的祝福上。本希拉列舉了五個例子。
孝敬父母可以使自己得到「罪過的赦免」。這不是說因為孝敬父母,天主就減免人犯的罪債;而是告訴我們,在我們照顧父母、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的時候,就會幫助我們自己成熟,幫助我們發現生命的真正價值,而躲避轉瞬即逝的虛假事物誘惑,從而遠離罪惡。
孝敬父母如聚集珍寶。為老年人付出時間在有些人看來似乎是一種浪費,耽誤我們去爭取成功,錯過賺錢的機會。但是孝敬父母會給我們帶來天主的長久祝福,給家庭帶來平安和喜樂,以及永恆的福分。
孝敬父母將會使我們的子女也孝敬自己。這確實是非常智慧的話!我們知道孩子們習慣於仿效,眼睛看到的比耳朵聽到的對他們影響更大。他們看到,而且會記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對待爺爺奶奶的。對子女的愛,有可能會出於佔有;而對於長輩,尤其是當他們失去能力,不能自理,一切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愛就明顯的不再是自私的,而成為一種人生獨一無二的學習課堂。
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祈禱會被天主接納。對父母的愛會在我們的心靈裡產生接近天主的感覺。當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疏離時,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也會變成外表的禮儀,宗教感情冷漠,心靈裡沒有天主。
最後,孝敬父母,會使人長壽。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時候,以色列人才開始相信人死後的生命,以前只考慮到現世的生命,因此,對於人來說最好的酬報就是像亞巴郎那樣「幸福高壽,安享天年」(創258)。孝敬父母所獲得的一個不能缺少的重要祝福,就是長壽(申516;出2012)。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2-14),指出孝敬老年父母時應該有的態度。對父母孝敬不夠,有時可能不是表現在行動上,而是表現在思想和態度方面。對於失去記憶的老人,嘮嘮叨叨總是重複不停的老人,有時候他們甚至說話冒犯;這個時候照顧他們正是表示我們最大愛心的時刻,需要耐心和溫柔。
讀經只講了子女對父母的態度,這是可以理解。因為本希拉本人就是位老人。可是子女當然也希望聽到這位智者講些話勸告父母應該如何愛護孩子。我們知道父母的榜樣並非都是好的。不論父母如何,子女都應該同樣孝敬嗎?
真正的愛是無償的,沒有條件的。愛一個人不是因為這個人好,而是在我們愛的過程中,人變好。如果這適合於其他人,當然也適合於我們的父母。愛他們,不是說遷就他們的缺點和局限,縱容他們的不合理情緒;而是先理解他們,同時幫助他們。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克服某些無禮或壞的習慣,或者說話粗魯等等,就不是真正的孝敬。
最後,當環境無法掌控時,那麼只有耐心。

讀經二 (哥312-21
「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有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就如主怎樣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寬恕人。在這一切以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還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中作主;你們所以蒙召存於一個身體內,也是為此,所以你們該有感恩之心。」
「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你們無論作什麼,在言語上或在行為上,一切都該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他感謝天主聖父。」
「作妻子的,應該服從丈夫,如在主內所當行的。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不要苦待她們。作子女的,應該事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衣服很重要,這把人類與赤體的動物區分別起來。衣服是我們身體的延伸,它表達我們的韻味及感覺,透過它看出我們是快樂還是憂傷,是在慶祝節日還是在工作。它的表達不會是被強迫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
在聖經語言中,衣服象徵一個人內在願望的外在表現,是心靈的選擇。
一個人在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時,就是與基督一起復活,獲得新生命,故不能繼續穿舊的衣服。保祿勸告我們:「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2-24)。在其它書信中他也重複這個形象:「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迦3:27)。哥羅森書中再提這個形象「穿上了新人」(哥3:10),然後在今天的讀經中繼續發揮。
第一部分(12-15),保祿列舉基督徒衣服的特徵:「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有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他列舉了七個特點,都是非常重要和美好的,我們說幾乎很難充分做到。
但是基督徒衣服的特點還沒有完全列舉出來。我們還需要束上腰帶,這腰帶會讓整個衣服變得整齊、優雅,那就是仁愛。仁愛不是含糊的感情,而是表現在對弟兄姐妹的持久幫助,在對他人犧牲自己的服務中。
這服飾不是專屬於某些人的,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穿上這衣服。不論是男人還是婦女,司鐸、修女及平信徒,日日夜夜都應該穿著,不能脫下。
讀經的中間部分(16-17),指出為了保持或降立家庭成員的和諧應該採用的一些方法。
「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是邀請我們一起默想福音。一個家庭,如果能夠恒常有規律地,找到一個時間讓成員聚集在一起分享福音,那麼他們之間便能保持和諧,並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你們要彼此教導規勸」。如果我們以耶穌的教導為反省基礎,就可能在彼此之間形成理解和建設性的溝通。不要把建議和規勸看做是不應該的干擾,是多管閒事,而是把它們當做出於愛和情感的真誠關心。
「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
為了保持家庭成員互相的信任、團結與和諧,需要很多技巧,花很多心思。保祿的建議是:家庭成員共同祈禱。
讀經的第三部分(18-21),保祿向我們指出基督徒家庭應該有的愛的法律。首先告訴婦女們應該服從丈夫,然後勸告丈夫也要關懷愛護妻子。
一般來說,婦女們都不喜歡保祿這種說話方式,質問為什麼保祿不同樣對丈夫們說:「你們要服從你們的妻子。」
我們應該承認,婦女們的抱怨有充分的理由,不過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保祿實際上要說什麼。對於丈夫們,保祿確實沒有用「服務」這個詞,但是用了「愛」,「愛」會使基督徒成為奴隸嗎?
導師耶穌告訴他的弟子們,追隨他的男人和女人們,一視同仁,都應該採取的態度:「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20:27-28)。
在結束部分,保祿勸告作子女的要服從父母。與本希拉不同,保祿還有一句話給父母:「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福音 (路2:22-40

        「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記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並該照上主法律上所吩咐的,獻上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雛鴿。」
       「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默盎。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他曾蒙聖神啟示:自己在未看見上主的受傅者以前,決見不到死亡。他因聖神的感動,進了聖殿;那時,抱著嬰孩耶穌的父母正進來,要按著法律的慣例為他行禮。西默盎就雙臂接過他來,讚美天主說: 『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 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 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他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他關於耶穌所說的這些話。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他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又有一位女先知亞納,是阿協爾支派法奴耳的女兒,已上了年紀。她出閣後,與丈夫同居了七年,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她齋戒祈禱,晝夜事奉天主,總不離開聖殿。正在那時刻,她也前來稱謝天主,並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
           「他們按著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亞,他們的本城納匝肋。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

猶太法律規定,一切首生子,不論是人類的還是動物,都應該是奉獻給天主的(出13:1-16)。孩子當然不能被祭獻後掉去像動物那樣,所以他們應該被贖回來,也就是父母給聖殿的司祭帶去潔淨的動物,代替兒子作祭獻宰殺掉。富人奉獻羔羊,窮人奉獻一對鴿子或者斑鳩。瑪利亞和若瑟也遵守法律,但是路加把握時機地向我們強調,納匝肋的聖家沒有能力奉獻羔羊,他們屬於窮人。
接著,路加進入第二個題目,告訴我們聖家是如何遵守法律的:他們一絲不苟遵行天主法律的所有規條。路加幾乎是過分地一再強調這一點,在2223242739五個地方密集重複,藉此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從小就虔誠地承行聖父的旨意,完全遵守聖父通過聖經所表達出來的聖意。
路加是要告訴每一個基督徒父母,需要給予子女的不只是教育、工作以及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為人父母,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子女年少的時候就把他們奉獻給天主。這不一定是通過什麼特殊的禮儀,而是要通過諄諄教導,讓子女的內心皈依上主,也就是培育信仰。這不只是教他們祈禱,或者參與宗教禮儀,而是在子女們的心靈中播撒對耶穌的愛,教導他們向耶穌交付自己,讓耶穌把他們轉化為締造和平及新世界的人。
孩子們對於看見的比聽到的學習更快。基督徒父母的生活是孩子們接受教理講授的最好方式。如果父母在家庭裡祈禱,孩子們就會跟著祈禱;如果父母在家庭裡閱讀聖經,孩子們也就學會從天主的聖言中尋找生命的光明;如果父母積極參與教會生活,孩子們會跟隨他們成為行動的基督徒;如果父母對兄弟姐妹實踐仁愛、寬恕、慷慨,孩子們也會仿效他們。這樣,基督徒父母就是把孩子奉獻給了天主。
在讀經第二部分(25-35),我們聽到的是今天福音的核心,一位叫西默盎的老人進入畫面,「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
隨著歲月的流逝,苦澀經常積累下來,老年人喜歡回顧過去。其中一個人睡得很少及睡得不好,他說:「他們使我病!」,「雀鳥息聲,歌女低吟」都會吵醒(訓12:14)。他們可能逃避在對年輕時代的回憶中,被憂傷籠罩,像訓道者那樣感慨:「黑髮和年少都是虛幻!」(訓11:10
西默盎告訴我們什麼是健康的老年生活。他也是記得過去,但卻不是後悔遺憾,也不是指責現在,也不是抱怨。「往昔的歲月多美好」(訓7:10),這位老人記得的是天主的承諾,並且以堅定不移的信念期待著承諾的實現。
這是一位模範老人。他不奢望返回少年,因為沒有虛度時光,他一直跟隨聖神的引導,儘管老年力量衰退,但是卻仍然心懷偉大的希望。
他一直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生活,雖然知道自己的時光不多,卻不害怕死亡,他很幸福,他呼求天主在平安中接納自己的生命。
他不為周圍的惡行而焦慮,雖然仍然到處都有暴力和不正義,而他沒有失去耐心,也沒有失望。
他與天主對話,展望遠方;他明白,近期什麼都不會改變。他保持喜樂,期待新世界的曙光;像一個農民,在播種後期待雨水和秋天的豐收。
他不是個人主義者,他不是只考慮自己,只操心自己的得失;他想著別人,心懷全人類,熱忱期待所有的人都經驗到天主國的來臨。

西默盎從耶穌父母的懷中抱過嬰兒,這個姿態使他成為以色列民族的象徵。他們數個世紀以來期待默西亞的來臨,現在充滿喜樂地接納了他,祝福他:「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西默盎期待著以色列的救援,當然記得天主的承諾:「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依66:13-14)。
西默盎看到,並且在自己的懷中抱了天主的默西亞之後,他非常高興。然後,他把默西亞交出來,以以色列民族的名義,把祂轉交給全人類。
這是一個動人的場面,表現了每一個家庭裡面信仰傳遞的任務。每一代基督徒,在自己從父母那裡接受了天主之後,也要喜樂地把天主傳遞給自己的兒子女和孫兒,直到也被他們接納,並且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光明。
西默盎繼續他的預言,這一次是指向瑪利亞,她的兒子要成為反對的記號。對於有些人會成為救恩,對於另外一些人會宣告他們的毀滅,還有一把利劍要刺透母親的心。
路加和若望一樣,在福音書的開始部分,都指出了由天主的光明所帶來的衝突。這光明要照耀全人類。惡人「白日將自己關起,不願看見光明,因為早晨對這些人有如死影,他們已熟悉了黑暗的恐怖」(約24:16,18)。
刺透心靈的劍在傳統上解釋為象徵瑪利亞站立在十字架下。但實際是耶穌的母親在這裡象徵以色列。在聖經中,以色列,這個名詞是陰性詞彙,是一位婦女,是新娘,因天主而懷孕,給世界帶來天主之子,並且把他奉獻給世界。沒有任何人比瑪利亞更加適合象徵以色列媽媽。西默盎憑直覺意識到他的民族的悲劇:在以色列人民中,將會產生深刻的分裂。面對默西亞,上天的派遣者,有些人會打開心門和思想,接受救恩;有些人卻封閉自己,拒絕耶穌,為自己挖掘墳墓。
路加知道自己所處的基督徒團體的情況,許多人被社會歧視,因為他們相信耶
穌,而被好朋友和親人拒絕和排斥。在福音書的後部分,對這個預言更多反省,而且由耶穌自己給予肯定:「你們以為我來是給地上送和平嗎﹖不,我告訴你們:而是來送分裂。因為從今以後,一家五口的,將要分裂:三個反對兩個,兩個反對三個。他們將要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母親反對女兒,女兒反對母親;婆母反對兒媳,兒媳反對婆母」(路12:51-53)。
在這篇讀經的第三部分(36-38),路加向我們介紹了另一位老人,女先知亞納。她84歲。這個數字是7乘以12,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 7指圓滿,12指以色列十二支派。亞納是女人-以色列,完成了她的使命,向世界交出默西亞。
這位女先知來於阿協爾支派,是最小的一個,是以色列各支派中最不重要的一個。在梅瑟臨終前的祝福中,這個支派排在最後。 (申33:24)因此,路加指出亞納出自這個小支派,再一次強調窮人更加容易認出耶穌是救世主。
亞納忠於自己的丈夫,守寡後沒有再結婚。她的選擇,對於路加來說有一種神學含義。如同西默盎老人,亞納代表以色列民族中忠於天主的那部分,天主的新娘。在她的一生中,她只有一個丈夫,以後就一直守寡靜心直至看見耶穌,認出他是天主。那時她重新爆發喜樂,如同新娘終於又找到新郎了。

亞納沒有離開過天主的聖殿,那是新郎的家。她沒有外出尋找情人,不追逐偶像浪費時間,不是閒聊說長道短,傳閒話造誹謗。她知道生命短暫,時日無多,應該把珍貴的時光與天主一起度過,以及服務自己的團體。
當老人生活在對天主蒞臨的期盼中時,他們就不會感覺到自己沒用,他們有很多服務工作去做,即使是毫不起眼的工作,但都是非常珍貴的,可以為兄弟姐妹帶來很多喜樂。尤其是像女先知亞納這樣,向人們講述耶穌,幫助那些尋找生命意義的人們獲得光明。同時這種靈性經驗也是老年人傳遞給自己後代最寶貴的財富。

結尾部分(39-40),重新回到納匝肋聖家身上,指向耶穌的成長。他與村莊裏的其他孩童沒有什麼不同,除了「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雖然他是天主聖子,卻徹底接受了我們人類的狀態,自童年開始,就完全分享每一個兒童共有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