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3, 2016

祈禱就是與天主搏鬥

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無論信哪種宗教,信徒們都向神祈禱,基督徒也祈禱。為那些患病的、失業的、迷失生命方向的、爭吵不睦的家庭祈禱;也會祈求天主從天降下甘露、祈求豐收以及免於災禍。今天,有些人不明白這樣的祈禱,還有人對祈禱漠不關心,即使在信友中也引起很多問。如果天主已經知道人的需要,並且時常準備把好的東西賜給人,為什麼還要向天主祈禱呢?
即使在最真誠的祈禱面前,天主也常常保持沉默讓事物按照近似荒唐的秩序發展。所有事情的發生,讓人覺得天主好像根本不存在。祂那不可思議的沉默使得人呼喊說: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 (詠222
與天主的對話有時也帶有戲劇性的口吻,會成為討論,甚至公開的爭論。耶肋米亞對天主幾乎帶著責怪的口吻說:為什麼我的痛苦如此久長,我的創傷不可醫治,痊癒無望?你於我好像是一條不常有水,而變化無常的溪流(耶1518! 我的兄弟們詭詐有如溪水,有如水過即乾的河床。溪水因結冰而混濁,其上蓋有積雪;季節一溫暖,溪水即涸竭,天氣一炎熱,河床枯乾。商隊離開大道,走入荒野,因而命喪。特瑪的商隊觀望,舍巴的客旅期待。但他們的希望落了空,不管到了那裡,必狼狽不堪(約61520)。
我們喜歡一個能使人喜悅的天主,可以滿足我們的夢想。但是,天主卻使我們從幻想中釋放出來從各種假像、困惑、空想中拯救出來,使我們進入到祂的計劃中。因此,祈禱就成了與上主的搏鬥,就像雅各伯一樣,在雅波克河邊與天神搏鬥了一整夜(創322333),最終屈服於天主。
為了更好理解它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天父知道我們的一切需要。

讀經一 創 182032


20 上主於是說:「控告索多瑪和哈摩辣的聲音實在很大,他們的罪惡實在深重!21 我要下去看看,願意知道:是否他們所行的全如達到我前的呼聲一樣。」22 三人中有二人轉身向索多瑪走去;亞巴郎卻仍立在上主面前。 23 亞巴郎近前來說:「你真要將義人同惡人一起消滅嗎?24 假如城中有五十個義人,你還要消滅嗎?不為其中的那五十個義人,赦免那地方嗎?25 你決不能如此行事,將義人同惡人一併誅滅;將義人如惡人一樣看待,你決不能!審判全地的主,豈能不行公義?」26 上主答說:「假如我在索多瑪城中找出了五十個義人,為了他們我要赦免整個地方。」27 亞巴郎接著說:「28 我雖只是塵埃灰土,卻敢再對我主說:假如五十個義人中少了五個怎樣?你就為了少五個而毀滅全城嗎?」他答說:「假如我在那裡找到四十五個,我不毀滅。」29 亞巴郎再向他進言說:「假如在那裡找到四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四十個我也不做這事。」30 亞巴郎說:「求我主且勿動怒,容我再進一言:假如在那裡找到三十個怎樣?」他答說:「假如在那裡我找到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31 亞巴郎說:「我再放膽對我主進一言:假如在那裡找到二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二十個,我也不毀滅。」32 亞巴郎求:「求我主且勿動怒,容我最後一次進言:假如在那裡找到十個怎樣?」他答說:「為了這十個我也不毀滅。」

我們在上個主日看到,亞巴郎不僅是信德與好客的榜樣,也是祈禱的榜樣。聖經記載,有一天,上主啟示給亞巴郎,上主要去索多瑪證實關於控告其居民罪惡深重的聲音。
亞巴郎的子羅特住在那地方,因此他擔心可能要發生的事。於是亞巴郎開始向上主為索多瑪求情,希望能夠為了城中義人的緣故使整個城市獲救。亞巴郎像朋友一樣和天主談話,他的祈禱不是一系列背誦的經文,或者讀書也不是隨便說出的哄人的話語,而是與天主自然且真誠的對話。
這段對話帶有典型的東方語言的風格描述的似乎是兩個商人在耶路撒冷城的對話。亞巴郎先開價,從五十降到四十五。既然上主願意做成這個生意,亞巴郎隨後鼓起勇氣,不再是五個五個的還價,而是十個十個的還價。
事實上,這段讀經的神學意義非常深刻向人強調的是人通過祈禱逐漸發現天主的慷慨與無限仁慈。令人奇怪的是,亞巴郎為什麼最後停在十個義人
耶肋米亞與厄則克耳更敢於還價他們相信即使只有一個義人,天主也會寬恕祂的子民。「請你們巡行耶路撒冷的街道,留意觀察,在她的廣場上搜尋:若你們能找到一人,一個履行正義,追求信實的人,我就寬恕這城(耶51)。我在他們中找尋一個能修理城牆的人,能在我面前為保護本地,站在缺口處,免得我去破壞那地方的人;但我沒找到一個(則2230)。今天,我們找到了這個唯一的義人,因此,我們確信天主會寬恕祂的子民。

讀經二 哥 21214

12 你們既因聖洗與他一同埋葬了,也就因聖洗,藉著信德,即信使衪由死者中復活的天主的能力,與衪一同復活了。 13 你們從前因了你們的過犯和未受割損的肉身,原是死的;但天主卻使你們與基督一同生活,赦免了我們的一切過犯:14 塗抹了那相反我們,告發我們對誡命負債的債券,把它從中除去,將它釘在十字架上。

如果法院的檔案裡保存著證明我們違法犯罪的資料,那麼我們就不能在平安與安靜中生活。我們擔心,也許有一天將會公佈這樣的資料,我們也就有可能因此而被判罪。
保祿說,記載著我們所有負債的債券在天上保存著我們的欠債很多天主是如何做的呢?天主拿了那賬簿,並將它撕了,將之釘在了十字架上。因此,我們不再感到害怕(14節)。在洗禮中,我們過去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罪過被毀滅了。現在,我們與基督一起復活,活在一種全新的生命中。

福音 路 11113

1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他的一個門徒對他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2 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3 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4 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5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裡,給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罷!6 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裡,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7 那人從裡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們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8 我告訴你們:他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原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而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9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10 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11 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12 或者求雞蛋,反將蝎子給他呢?13 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沒有一部福音的作者比路加更強調祈禱的重要性。路加在福音中記載了耶穌的七次祈禱。耶穌在受洗時祈禱(路321);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祂退入荒野中去祈禱(路516);衪在召選門徒前祈禱(路612在詢問門徒們關於自己的身份前,耶穌在祈禱(路918在顯聖容時,衪在祈禱(路92829在教導門徒們天主經時,衪在祈禱(路111尤其是在祂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在革責瑪黎莊園時,衪在祈禱(路224146)。
除了這些之外,路加還敘述了耶穌的五個祈禱。在這裡,我列舉其中兩個感人的祈禱,就是在十字架上的祈禱: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路2324)。還有就是祂在死亡前說的最後一句話: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託在你手中(路2346)。
這就充分顯示祈禱貫穿了耶穌的整個生命。衪做選擇與決定的清晰度、心理狀況的平衡度、祂的良善心謙與堅定,都是來自衪與天父的完美關係,即通過祈禱建立的完美關係。
耶穌沒有為自己的益處祈求,沒有祈禱減少生命中的困難也沒有祈求天主改變祂的計劃,而是祈禱使自己明白什麼是天主的旨意,好能成為自己的意願,並能完成天主的旨意。
今天的這段福音是有關祈禱的教理講授。首先介紹的是耶穌教導門徒們天主經的背景(1節)然後是天主經的內容(24節)隨後是一個比喻(58節)結束部分是耶穌講論祈禱的效果(913節)。現在我們逐一來看。
在古時,宗教信仰的表達特點不只表現在所相信的真理以及所遵守的倫理規範上,而且也通過能夠概括信仰與生活目標的祈禱來表達。洗者若翰也曾教導自己的門徒怎樣祈禱。
有一天,門徒們走近耶穌,要求耶穌教給他們怎樣祈禱(1節)。於是,耶穌就教給了他們天主經
很多基督徒歡呼說,這是最美的祈禱。比萬福瑪利亞母后萬福都要美好,因為天主經是耶穌親自教導的。
若是認為天主經只是一種祈禱的格式,因而是最美的經文。事實並非如此。
不可把天主經與別的祈禱文混為一談,而是如同宗徒信經一樣,因為天主經也是信仰與基督徒生活的完整概括。在初期教會中,主教親自教給慕道者天主經。令人驚奇的是,主教給他們的禮物是要他們接受並實踐,從而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主教在慕道者領洗前八天親自教給他們而他們在復活守夜禮的慶祝中,第一次與團體一起誦念天主經。因此,在聖洗池旁誦念天主經也是非常美好的。
父親,天父(2節)。
你若告訴我你怎樣祈禱,我就告訴你相信的是哪個天主。無神論者不祈禱,因為他沒有與其對話者,並認為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卻從他處尋找是有問題的行為。信徒們祈禱,其方法卻不同,因為每個宗教信仰反映的是神的不同形象。為有些人來說,天主只是一股盲目的力量,沒有位格,有時祝福,有時邪惡,是不可預見的。為另有些人來說,天主是一位不知名的對話者還有些人認為天主是最高的主宰,嚴厲的判官,是所有事物的絕對主人,只能通過天使或聖善的人作為中保才可以接近天主。
為基督徒來說,天主是一位父親,天主在大地的深處形成他們之前就已經想起並愛了他們。當他們面對天主時,不是跪著,而是站立著,稱天主為2節)。他們可以懷有信心直接呼求天主,不需要任何人的保護或推薦而進入天父之家,因為門是常常打開的。即使有時他們像浪子一樣遠離了父親,他們知道還能返回,並能受到很好的接待。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2節)。
當基督徒到天父台前祈禱時,這是他們的第一個願望,顯示出不可抑制的希望,可以看見天父的計劃實現。在聖經中,這一表達的被動式意即使天主的名得到聖化。不是我們,而是天主要顯示自己的聖名。如何顯示呢?
聖經告訴我們,在世紀長河中,以色列褻瀆了天主的名字,不是因為他們發誓而褻瀆,而是由於他們的不忠,阻止天主顯示祂的愛及實現救恩(出3620)。天主的名字被尊為聖或受到光榮並不是很多人稱頌天主時,也不是很多人在聖殿內參與隆重的禮儀慶典時而是當衪的救恩到達人類中間時。當貧窮人獲得正義,人心從仇恨中釋放出來,罪人重獲喜樂,家庭的平安與彼此理解得以重建時,天主的聖名就受到了頌揚,因為這些都證明了天主的話語施行了奇事。
天主經中,基督徒希望天主可以早日實現通過厄則克爾先知所做的許諾:我要使我的大名顯聖,即在異民中被褻瀆,即你們在他們中所褻瀆的聖名。我要把你們從異民中領出,從各地聚集你們,領你們回到你們的地域。那時,我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如此,你們要居住在我賜給你們祖先的地方;你們要作我的百姓,我作你們的天主(則362328)。
當祈求願你的名受顯揚時,基督徒就是在告訴天父,自己願意參與到天主的計劃中,與天主合作,並希望這一許諾早日實現。雖然他們不知道天主計劃實現的時間與日子(谷1332),但是他們確信天主一定會俯聽這樣的祈禱。
願你的國來臨(2節)。
以色列的君主制經驗令人失望,這可以從先知們的譴責中得到證實:你的首領謀反作亂,成了盜賊的幫兇;他們都愛好賄賂,索取報酬,不為孤兒伸冤,不受理寡婦的訴訟(依123)。因此,人們渴望新國度的來臨,天主的思想將引導他們的命運,沒有貪婪、權力濫用以及自私自利。
於是他們期待著有一天上主將親自帶領他們,並成為他們的君王。聖詠作者稱頌衪的王國的奇妙說:在他的歲月中,正義必要興盛,到處國泰民安,直至月亮失明(詠727)。田地裡所出產的五穀百果必將豐盈,山嶺上的收成也要富饒有如黎巴嫩,城市的人必要昌盛有如地上的草蔓(詠7216)。先知們也渴望這樣的日子:那傳布喜訊,宣布和平,傳報佳音,宣布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依527 !
在耶穌時代,這樣的期待更加熱切。在十八個祝福中的第三個,虔誠的以色列人祈求天主說:我們的君王,請你從高處照耀並統治我們,因為我們等待你在熙雍為王。這種預言帶來的希望也產生了幻想、錯誤的期待與誤解,以致引起衝突與流血的結果。
耶穌宣講的中心是天國,但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在新約中,天主的國共出現了120次之多,其中有90次是出自耶穌的口。衪說:如果我是仗賴天主的手指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路1120)。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1)。
等待的時期結束了,但是基督徒仍在祈求天國的來臨,因為天主的國祇是開始了仍須像善良、仁愛、修和與和平的種子一樣,在人的心中成長。祈禱能使人避免誤解,幫助人區分這個世界(人常常受到這個世界的誘惑)與天主的國。
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 (3節)
在東方人的家庭中,家家都有自己的烤爐,麵包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食物。它能引起我們今日所忽略的情感與彼此的友誼也是一種對窮人慷慨大方與彼此分享的提醒。食物不應獨自享用(約3117),而應時常與飢餓的人分享(依587)。
麵包是神聖的,不可將之扔進垃圾。不是用刀將之切開,而應溫柔地掰開。只有人的手才配得上觸摸它,因為麵包是神聖的:人的工作與天主的祝福,賜予祂的子民肥沃的土地,並賜下時雨滋潤土地。
麵包來自於農民的勞作。那麼我們向天主求什麼呢?祈求天主工作,而代替我們?我們可以完成的工作,還向天主祈求有什麼意義呢?這不是使人放棄自己責任的思想嗎?
我們仔細來看每一個細節。我們向天主祈求我們的日用糧。我們從來沒有說瑪納是我們的,因為它來自天上,是天主獨特的恩賜(厄下 920)。而麵包既是天主的恩賜也是人類勞苦、汗水與犧牲的果實。因此,人可以說我們的日用糧
由天主所祝福的麵包也是與弟兄們一起勞動的果實,是大地的出產,是天主為所有人準備的,而不是為了一部分人,不應包含窮人被剝削的淚水。
天主經祈禱就意味著要時常反省自己,因為如果只想著自己的食物,而忘記窮人,忽視社會正義,就不能懷著真誠的心去祈禱。
誰若不工作,或者不顧及他人而生活,就不能向天主請求日用糧。祈求日用的食糧意即,當仍有弟兄姊妹缺乏今天生活的必時,我們就不能為明天囤積食物,也意味著將自己的心靈從對物質的貪婪以及對明天的憂慮中釋放出來。這就是說:天父,請你幫助我,使我對所擁有的感到滿足,將我從財物的束縛中拯救出來,給予我力量,使我能與窮人一起分享。
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4節)。
我們可以內心懷著仇恨誦念任何的祈禱文,三鐘經,聖母經,但卻不可以誦念天主經
如果基督徒不培養對兄弟姊妹的愛,就不要希望得到天主的俯聽。只是忘記所承受的傷害還不夠,天主要求得更多。基督徒如果拒絕寬恕弟兄,拒絕與弟兄姊妹和好,就無法向天主的愛開放自己的心靈。
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4節)。
我們所祈求的使自己從誘惑中被拯救出來,指的不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人性軟弱與脆弱等,而指的是放棄福音的邏輯而依附世界的邏輯的誘惑。迫害或挑戰可以使人跌倒,並陷入危機;生活的憂慮與財富的迷惑能夠使天主話語的種子窒息。基督徒祈求的不是免於這樣的誘惑,而是不要陷入世界的誘惑,使自己放棄老師的教導。
在記述了基督徒的祈禱文之後,耶穌又講了一個比喻一個人懷著堅持的心,去向朋友借三個餅(58節)。這個比喻意在告訴人,只要堅持,祈禱才能產生效果。這不是因為天主願意讓人做長久的祈禱,然後才賜予人所需要的,而是因為人需要時間來接受天主的思想與認識。
我們的祈禱似乎是在努力說服天主改變祂的計劃。我們希望祂能夠迎合我們的思想,改正祂所犯的錯誤。如果我們長時間與主交談,我們最終就會明白天主的愛接受衪的計劃。
祈禱不是要改變天主,而是開放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心靈。除非有奇蹟的發生,這種內心的改變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放棄我們思考事物的方式是不容易的。我們有時覺得接受天主的光照很難我們都很盲目,看不清天主的光照,甚至有時也不想看見。天主的道路並不是常常輕鬆與令人喜悅的,祂要求人的悔改、努力、放棄與犧牲。為了使內心能夠接受天主的旨意,並用天主的眼光看待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祈禱,長時間的祈禱。
我們現在來看今日福音的最後一部分(913節)。耶穌說,基督徒的祈禱時常蒙天主所俯允但是,我們的經驗似乎並不是這樣的。
耶穌用了三個圖像來講述祈禱的堅持:求、找、敲門。祈禱總能產生奇妙與意想不到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要養成錯誤的希望。我們之外的世界依舊如此(還會發生疾病,痛苦依然存在,被出賣的傷痕依然痛苦),但是,我們的內心卻都改變了。如果思想與心靈已與以前不同,看待各種境遇的目光已經改變那麼,世界與人也就變得不同了,更純潔、更神聖祈禱產生了效果,得蒙了俯聽。

重獲了內心的平安與安寧,甚至倫理與心理的傷害也會迅速得到治愈這樣,身體上的疾病也可能會更容易治療。

Saturday, July 16, 2016

與主永偕



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我們在你面前是外方人,是旅居作客的,一如我們的祖先;我們在世上的時日有如陰影,不能持久(編上29:15)。達味的這句話概括了以色列子民在曠野裡的經驗;他居住在帳篷中,居無定所,向其他民族求助,但卻時常遭到拒絕(戶20:14-21)。這樣,他學會了感謝別人的接待。

中世紀一位著名的釋經學者Rashi告訴人們說:雖然埃及人將我們的頭胎男兒都扔到了尼羅河裡,但我們也不要忘記,他們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接待了我們,就是在若瑟時代的飢荒中接待並幫助了我們。
為基督徒來說,熱情好客能夠喚醒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只是旅客。但也告訴他們,基督也曾像外人一樣來到世界上: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若1:11)。基督在今天仍請求人們的接納: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 :20)。祂希望進入到每個人,每個社會與每個組織的生命中。

耶路撒冷沒有認出上主眷顧的時期(路19:44)。當耶穌敲門時,耶路撒冷居民常常躊躇、猶豫不決。他們猶豫不決是因為他們擔心耶穌的話語最終可能會使整個家庭陷入不安。我們希望能夠保留一些角落,不讓基督觸動。我們希望耶穌只屬於自己的,能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

為了更好理解它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從高天升起的旭日將要照耀我們。

讀經一 創 18:1-10

1 天正熱的時候,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上主在瑪默勒橡樹林那裡,給他顯現出來。 2 他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面。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3 說:「我主如果我蒙你垂愛,請你不要由你僕人這裡走過去,4 我叫人拿點水來,洗洗你們的腳,然後在樹下休息休息。5 你們既然路過你僕人這裡,等我拿點餅來,吃點點心,然後再走。」他們答說:「就照你所說的做罷!」6亞巴郎趕快進入帳幕,到撒辣前說:「你快拿三斗細麵,和一和,作些餅。」7 遂又跑到牛群中,選了一頭又嫩又肥的牛犢,交給僕人,要他趕快煮好。 8 亞巴郎遂拿了凝乳和牛奶,及預備好了的牛犢,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吃的時候,自己在樹下侍候。 9 他們對他說:「你的妻子撒辣在那裡?」他答說:「在帳幕裡。」10 其中一位說:「明年此時我必回到你這裡,那時,你的妻子撒辣要有一個兒子。」撒辣其時正在那人背後的帳幕門口竊聽。

如果一個從未接受過我們任何幫助的人,邀請我們一起吃飯,我們可能會懷疑、不信任並開始去猜測。我們不會自然地認為他是沒有任何意圖,不會為個人利益。這樣的善意、周到和關心通常只為親戚朋友,以及希望得到幫助的人才會有。這種基於計算好處和利益的接待與慷慨不屬於聖經中的教導。

真正熱情好客的特徵是完全免費的。在這方面,以色列人的兩個模範人物是約伯和亞巴郎。約伯的家建有四個門,東南西北各有一門,以方便窮人進來。今天的這篇讀經敘述的是亞巴郎對天主的熱情接待。

天正熱的時候,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休息。在前面幾節(創17:26)記載亞巴郎接受了割損禮。因此,他是初癒。然而,當他一看到這「三位使者」走來,就立即跑去迎接他們,命人將水拿來以供他們洗腳,並讓他們坐在樹下休息。然後,他叫撒辣來,吩咐她拿出細麵來做餅,招待他們。他自己也跑到牛群中,選了一頭又嫩又肥的牛犢,交給僕人立即煮好。當一切都準備好以後,就給客人拿出凝乳和牛奶,及預備好的牛犢,擺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吃。

這個招待客人的臨時菜單使猶太經師們有些不解,因為亞巴郎同時準備了奶與肉,違反了猶太人食物法律中的最基本規則。事實上,在同一飯餐中禁止同時吃肉與奶,當然這是後期的法律規定....,但是,這卻是對客人很好的招待(一杯奶比一杯水要好得多),使得亞巴郎忽視了這條訓誡。

當他們吃的時候,亞巴郎站在樹下,站在他們身邊侍候,隨時準備滿足他們的需要。
我們留意一下變化的細節:在一開始,亞巴郎安靜地坐在門口,客人卻站著;後來,他們的姿勢卻完全改變了,三位客人舒適地坐下來吃,而主人卻站著服侍他們。在三位客人到來之前,亞巴郎帳幕中的一切都很平靜與安寧,只能聽到天氣炎熱中微風吹樹葉子的響聲,以及橡樹上的蟬鳴。突然,一切都忙碌了起來:亞巴郎、撒辣、僕人們都開始忙碌起來,甚至在匆匆忙忙地跑。尤其是亞巴郎,沒有片刻的休息,只有當客人們安靜地享受他所準備的食物時才停下來。

希伯來語不喜歡運用抽象詞彙,因此沒有「好客」的概念。它是一種具體且實際的語言,就像說這種語言的人們一樣實際。對他們來說,尊重並幫助有需要的人,以及得到別人的歡迎與保護都是神聖的。

亞巴郎的好客為天主所喜悅。為了顯示對他的欣賞,天主賜給了他一個最想要的大禮物:賜給了他一個兒子。這就顯示了對有需要者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都是令天主喜悅的。

在我們的觀念中,好客與關懷、隨時準備幫助、慈善地援助有需要的人都是同意義的。

今天的基督徒知道,天主也通過窮人的形象,請求人們的接納和幫助(瑪25:31-46);就如發生在亞巴郎的身上,在瑪默勒橡樹林一樣。

讀經二 哥 1:24-28 

24 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因為這樣我可在我的肉身上,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25 我依照天主為你們所授與我的職責,作了這教會的僕役,好把天主的道理充分地宣揚出去,26 這道理就是從世世代代以來所隱藏,而如今卻顯示給他的聖徒的奧秘。 27 天主願意他們知道,這奧秘為外邦人是有如何豐盛的光榮,這奧秘就是基督在你們中,作了你們得光榮的希望。 28 我們所傳揚的,就是這位基督,因而我們以各種智慧,勸告一切人,教訓一切人,好把一切人,呈獻於天主前,成為在基督內的成全人。

保祿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上了年紀,很少有人像他那樣仍在勤奮工作。保祿在今天的讀經中說,雖然他受了很多苦,但仍感到深深的喜樂,因為他將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奉獻給了福音的工作。基督在他內繼續著自己的工作:藉著他,基督臨在於人們中間,並為他們帶來愛(24節)。雖然保祿在獄中不能做什麼,但反省自己的生活,他肯定地說,自己善用了一切:向外邦人宣講了從世世代代以來所隱藏,而如今卻顯示給基督徒的奧秘( 25-27節)。他如今能做的就是,運用自己餘下的最後力量,來勸告每一個人,使他們在基督內成為完人(28-29節)。

福音 路 10:38-42


38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 39 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 40 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41 主回答她說: 「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42 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每當在彌撒中,或在聖經分享中讀到這段福音時,我都會仔細留意所有在場人的表情,思考他們的反應。我通常會看到一些有點尷尬的表情,然後就挑戰他們說:你們似乎不完全同意耶穌對瑪爾大所說的話。
這時,人們開始微笑,低聲討論不同意瑪利亞的行為。即使人們沒有勇氣表達異議,這種不贊同也在內心普遍存在。有人開玩笑說:人怎麼可能責斥一個辛苦勞作的女人而讚揚一個不工作的人呢?當別人在忙碌地工作時,坐下來祈禱是很舒適的。

對這段福音的神秘解釋使理解更加複雜。有些人以此認為,默觀生活優於行動型的生活。隱修者在他們的隱修院中平靜地生活,以祈禱度過生命,他們選擇了更好的一份。而那些教區司鐸們,被堂區的很多活動所佔據;平信徒們奉獻與愛德工作,即使他們有很多犧牲與棄捨,在靈修層面也不夠完美。

按照這樣的理解,今日福音的教導就與上一主日的福音訊息不符。耶穌曾讚揚了那個忙碌的撒瑪黎亞人,而今天祂卻讚揚了連一個手指都不動來幫助自己姐姐的瑪利亞為模範。

用這段福音來對比默觀生活與世俗生活也是由於翻譯不當。在原文中,耶穌沒有說,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而只是說瑪利亞選擇了一份好的,即:瑪爾大被焦慮所充滿,而瑪利亞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她像一個有智慧的人。現在我們來看其原因。

路加通常記載耶穌在人們家中坐席。祂接受所有人的邀請:無論是稱為義人的法利塞人(路7:36,11:37,14:1),還是稅吏與罪人(路5:30,15:,19:6) 。今天耶穌在兩姊妹的家裡,
瑪爾大是家中的大姐,看到耶穌來到自己的家裡,就立即開始勞碌。她的那種女性的敏感告訴我們,一杯好酒、一盤好吃的肉表達的就是她的關心,比任何的聊天更有愛心。瑪利亞是最年幼的,她不在廚房幫忙,卻喜歡坐在耶穌的身旁,聆聽衪的說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她們兩姊妹之間產生了爭論。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需要澄清這個敘述的一個細節: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39節)。瑪利亞的姿勢告訴我們:她坐在主的腳前。這不是多餘繁瑣的訊息,因為原文中強調了這個細節:瑪利亞,甚至坐在了耶穌的腳前。這一表達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在當時,它指的是拉比也在門徒們中間,也指那些正式並定期地聽拉比講課的學生。比如,在宗徒大事錄中,保祿自豪地回憶說:我在加瑪里耳足前曾受過精確的教育(宗22:3);也就是說,保祿是當時最著名的猶太經師的學生。

把瑪利亞說成是耶穌的門徒是否有些奇怪呢?為我們來說並不是,但是在耶穌時代,沒有任何一位師傅會接受一位女子做自己的門徒。猶太經師們說:燒掉聖經都比把它交到一個女子手中要好的多。還說:女人在進食前不用祈禱。又說:若是婦女進入會堂,她應在隱蔽的位置,不能出現在眾人面前。這樣的思想也滲透到了初期的基督徒團體中。在初期的團體中也相當普遍,如在格林多,在一段時間內也有這樣的規定:婦女在集會中應當緘默,她們不准發言。她們若願意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在集會中發言,為女人不是體面事(格前14:34-35)。

明白了那時代的思想,我們就容易明白耶穌接納婦女為門徒的這一決定,是何等的具有革命性。現在我們再來看本段記述開始的一句話,甚至也有同樣的挑戰性: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38節)。在那個時代,男人接受女人的邀請到她家中做客是非常不合宜的。路加也許是有意的沒有提及她的兄弟拉匝祿,而只有若望福音才提到(若11;12:1-8)。
這就是新世界的開始:男女之間的所有偏見與歧視,文化與外邦民族所遺留的不良影響,都被耶穌所擯棄和超越。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就是第39節:福音沒有說瑪利亞沉浸在祈禱中,或是在默觀耶穌,而是記載她在聽耶穌講話。她不是在聽談話和聊天,而是聽耶穌的話語--福音。因此,我們不能用瑪利亞來說明虔誠和宗教情懷,瑪利亞是把聆聽天主的話語放在首位的人們的榜樣。

我們現在來看今日福音中最難明的一點:耶穌對瑪爾大的答覆(40-41節)。
若是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是斥責勞動的人,而讚賞懶惰的人,那就很難贊同耶穌。然而,這是耶穌話語的含義嗎?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瑪爾大並不是因為工作而受到批評,而是因為她充滿憂慮、焦慮不安、擔憂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因為她憂心工作而沒有首先聆聽耶穌的話。

瑪利亞的確受到了稱讚,不是因為她遊手好閒,假裝沒有留意到廚房的工作。耶穌提醒瑪爾大時沒有說她做錯,也沒有說瑪利亞機靈而使她的姐姐獨自工作。耶穌只是說需要注意的事只有一件,需要給予特別關注。如果我們不想使工作變成憂慮,我們需要聆聽上主的話語。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關注的絕非是,有一天兩姐妹在耶穌面前彼此爭論。路加記載這事件,為給當時以及今天的基督徒團體帶來一些訊息。路加知道,在基督徒的團體中有很多充滿善意的人,有很多的門徒專務於服侍基督和其他的兄弟姊妹。他們奉獻時間、精力和財物。然而,甚至在這一慷慨的愛德服務中,也存在著一些陷阱:熱誠的工作與聆聽上主的話語分開了,進而成為焦慮、帶來混淆和緊張,就像瑪爾大一樣。如果使徒工作、團體服務和牧靈計劃不被天主的話語所帶領,就會成為無用的噪音和破碎陶器的聲音。

瑪利亞選擇了好的一份,因為她聆聽了上主的話。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而受到頌揚:因為她留心聆聽了上主的話(路1:38、45;2:19;8:21)。令人奇怪的是,在福音中,聆聽上主話語的榜樣都是女性,是不是因為她們真的比男性更加敏感,因而更樂意去聆聽上主的話呢?

本篇福音以耶穌對瑪爾大說的話結束(41-42節),但似乎並沒有結束。耶穌與瑪爾大的對話應該還在繼續,但是路加並沒有敘述。他似乎願意讀者留意另外一個容易忽略的細節:瑪利亞的沉默。

在整篇敘述中,瑪利亞沒有說一句話,甚至也沒有為自己辯護,或去解釋自己如此選擇的原因。她的沉默也使我們意識到,沉默是反省與內化聖言的標誌,她甚至在後來的生活中也保持沉默的心態。

瑪爾大現在需要坐在耶穌的腳前,聆聽耶穌的話語;重新找回內心的安寧,寧靜與平安。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瑪爾大與耶穌繼續談話時,瑪利亞懷著沉思,安靜且喜樂地穿上圍裙,代替姐姐去廚房工作。瑪爾大很慷慨,也很勤奮,充滿活力,但是卻犯了一個錯誤:她操勞過度,卻沒有首先聆聽上主的話。

我想,在那天晚上,瑪利亞一定做了許多工作,以此顯示出聆聽上主話語的時間並不是浪費,也沒有耽誤服務弟兄姐妹。那些聆聽基督話語的人不會忘記對人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學習以正確的方式去做事,又不焦慮。

Saturday, July 9, 2016

承受永生

丙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為古希臘人來說「愛天主」是沒有意義的。神可以愛人:通過賜予人特殊的恩賜與福佑來示對人的喜愛。神靈也期待著所寵愛的人,能夠奉獻、犧牲與祭獻來作為感恩的標記。中的有些章節也存在著這一思想。天主通過瑪拉基亞先知的口,抱怨司祭們所奉獻的卑劣祭獻:兒子應孝敬父親,僕人應敬畏主人。但如果我是父親,對我的孝敬在哪裡?如果我是主人,對我的敬在哪裡? (拉1:6)與外邦民族不同,以色列民愛他們的天主。梅瑟叮囑以民說:以色列!現今上主你的天主向你要求什麼?是要求你敬畏上主你的天主,履行他的一切道路,愛他,全心全靈事奉上主你的天主(申10:12),愛上主就是遵守衪的誡命(出20: 6)並按照衪的道路行走(申19:9)。

在這個視野下,可以看到對近人的愛,尤其是對窮人、孤兒寡婦及外邦人的愛:因為這是天主所喜悅的. 在新約的圓滿光照下,使人明白了「愛天主」的真正含義。若望一書清楚地強調: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先愛了我們。可愛的諸位,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應該彼此相愛(若一4:10-11)。

這是很合理的邏輯思維。我們若期望天主如此愛我們,我們也應該愛天主。然而天主的要求並不自私,只有一種回應天主的方式,就是愛自己的近人;不只是用言語和嘴唇,而是用真理與行動(若一3:18)。為了更好理解這一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主說,我給你們一條新誡命,你們要彼此相愛

讀經一 申 30:10-14
10 只要你聽從上主你天主的話,謹守這法律書上所記載的誡命和法令;只要你全心全靈回頭,歸向上主你的天主。 11 其實,我今天吩咐你的這誡命,為你並不太難,也不是達不到的。 12 這誡命不在天上,以致你能說:「誰能為我們上到天上,給我們取下,使我們聽了好能遵行呢﹖」13 也不在海外,以致你能說:「誰能為我們渡到海外,給我們取來,使我們聽了好能遵行呢﹖」14 其實,這話離你很近,就在你口裡,就在你心裡,使你遵行。

如何認識天主的旨意呢?古人通過巫士和觀察星象的人、詢問司祭與說預言的人、向那些研究神聖經典的人請教。而今天,很多人根本不關心天主的希望是什麼,只選擇更簡易舒適的:算命先生、未卜先知、解釋星像比精神生命的智者更受人歡迎。基督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導師:福音。他們閱讀、祈禱、默想。在這些反思中,天主向人啟示自己,使人認識衪的旨意與計劃。

今天的讀經敘述了發現天主旨意另一種很簡單的方法:聆聽你的內心。讀經說:上主的命令離你其實並不遠(11節),不是在天上(12節),也不是在海底(13節)。其實離人很近,就在你口裡,就在你心裡(14節)。天主所願意的就是我們內心所渴求的。天主的法律來自我們人性真正的需求。我們將在今日的福音中也會發現同樣的訊息。這個撒瑪黎亞人雖然沒有學習過神學道理,也不去聖殿;但做的卻是上主的旨意,即完全是出於對不幸者的憐憫之心。

如果我們的心靈是單純與純潔的,不被慾望所迷惑,我們將會時常按照上主的誡命去選擇和行動。正如今日讀經所說,天主的法律不是主人強加給僕人的重擔,而是我們內心深處需求的表達。我們不去做魯莽的選擇,我們擔心冒險。我們需要冷靜地衡量與思考,因為我們很少聆聽內心。

讀經二 哥 1:15-20

15 他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16 因為在天上和在地上的一切,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或是上座者,或是宰制者,或是率領者,或是掌權者,都是在他內受造的:一切都是藉著他,並且是為了他而受造的。 17 他在萬有之先就有,萬有都賴他而存在;18 他又是身體──教會的頭:他是元始,是死者中的首生者,為使他在萬有之上獨佔首位,19 因為天主樂意叫整個的圓滿居在他內,20 並藉著他使萬有,無論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與自己重歸於好,因著他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

我們讀完了迦拉達人書。從今天開始,我們會連續四個主日默想哥羅森人書。當時保祿被囚在獄中(哥4:3、10、18),他在小亞細亞的利可峽谷,厄帕弗拉時,建立了活躍的信仰團體。那裡的人來拜訪保祿,他們帶來的消息很是驚人。基督徒被一些異端所迷惑:他們認為天國裏都是有權力的人,有能夠推動宇宙的神靈;而這些神靈擁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影響人的生命。人們害怕這些力量,並認為這樣的力量超越基督。保祿因此給哥羅森人寫信,勸勉他們,也讓周圍的信仰團體來閱讀(哥4:16)。

讀經以「基督的讚美詩」開始。在第一部分(15-17節),保祿讚頌基督超越所有的受造物。在第二部分(18-20節),保祿稱基督是新受造物中的長子,因為基督首先戰勝了死亡,並為所有的人開啟了走向天主的道路。因此,祂使一切掌權者、統治者、宰制者、率領者都屈服在祂的權下(哥羅森人稱這些是神奇的力量,因而引起人的害怕)。對邪惡勢力、魔法與妖術、迷信的害怕都不能與對基督得勝的信德相比,因為基督統治著一切受造物。

福音 路 10:25-37

25 有一個法學士起來,試探耶穌說:「師傅,我應當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26 耶穌對他說:「法律上記載了什麼﹖你是怎樣讀的﹖」27 他答說:「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28 耶穌向他說:「你答應得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29但是,他願意顯示自己理直,又對耶穌說:「畢竟誰是我的近人﹖」30 耶穌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里哥去,遭遇了強盜;他們剝去他的衣服,並加以擊傷,將他半死半活的丟下走了。31 正巧有一個司祭在那條路上下來,看了看他,便從旁邊走過去。32 又有一個肋未人,也是一樣;他到了那裡,看了看,也從旁邊走過去。33 但有一個撒馬黎雅人,路過他那裡,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34 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了,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到帶客店裡,小心照料他。35 第二天,取出兩個銀錢交給店主說:請你小心看護他!不論餘外花費多少,等我回來時,必要補還你。36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那強盜者的近人呢﹖」37 那人答說:「是憐憫他的那人。」耶穌遂給他說:「你去,也照樣做吧!」

對猶太人最大的侮辱就是稱他們是「狗」或者「外邦人」,其次是稱呼他們「撒瑪黎亞人」,意即雜種、叛徒、異教徒(若8:48)。在德訓篇的結束部分,聖經作者記述了一個近乎刺的語句,顯示出猶太人對撒瑪黎亞人的輕視:那住在舍根的愚昧民族,甚至是一個不成民族的民族(德50:27-28)。猶太人有很多理由認為撒瑪黎亞人是「被排除的」。很多世紀以來,他們與其它民族混居在一起,以致於不能將他們視為亞巴郎的後裔。他們被外邦人的敬禮所影響,忘記了祖先的傳統,並在不潔中生活(列下17)。他們不接受先知書,也不認為智慧書與聖詠集是神聖的。

甚至耶穌在與撒瑪黎雅婦人談話時也這樣告訴她說:你們朝拜你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朝拜我們所認識的,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若4:22)。前兩個主日的福音敘述了,撒瑪黎亞人不接納耶穌和祂的門徒們(路9:53)。今天福音的開始(25-29節)記述的不是撒瑪黎亞人,而是一個猶太人;不是一個罪人,而是一個義人,一位法學士。他問耶穌說:我應該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我們要留意其中的神學訊息:他沒有說「賺取」,而是「承受」永生。我們知道,永恆的產業不是賺來的,而是完全的恩賜。按照拉比討論的做法,耶穌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用了一個反問來回答他說:法律上記載了什麼? (26節)這位法學士隨即引用了兩個聖經章節。第一個是廣為人知的,因為每位虔誠的以色列人在早禱與晚禱中都會誦念: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6:5)。第二個與第一個相似,選自肋未紀: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肋19:18)。完美的回答!

這就夠了嗎?如果天主的審判只是以對信條的認識為標準,那麼這個法學士就可獲得滿分。但耶穌在表揚了他的正確回答之後,還說,你若這樣做,必得生活(28節)。只是「知道」還不夠。生活將會證明我們是否接受了上主的話。這個法學士並沒有使耶穌難堪,又堅持說:那誰是我的近人呢?他也想去做,但又不想太多。他想設立一個愛的界限,法學士們也曾討論誰是近人的問題。有的人引用前面提到的肋未紀,將「近人」看作是「你的民族的子孫」,因此只應愛亞巴郎的後裔。也有的人將這樣的愛擴展到了那些長期住在以色列土地上的外邦人。然而,所有的人都認為,遠方的民族,尤其是敵人,就不是他們的近人。古木蘭的隱修者就遵循這一原則:愛光明之子,恨黑暗之子。「光明之子」為他們來說就是他們團體的成員。耶穌並沒有回答法學士的問題,因為祂認為這個問題已經過時了。為耶穌來說,民族之間沒有障礙,問題也不是要弄清楚愛的界限,而是應當如何顯示出對天主以及對人的愛。

正是從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來比較猶太人與撒瑪黎亞人的。比較的標準不是根據誰知道的多,怎樣說的,以及口舌宣認的信仰,而是怎樣做的。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里哥去(30節)。這兩座城相距27公里,道路陡峭(相距1000米),要沿著卡耳特山谷,經過猶大曠野,都是懸崖峭壁,山洞,直到耶里哥平原,美麗的「橄欖之城」。黑落德、首都的富裕家庭,及聖殿的很多司祭都在這裡建有房屋和過冬的住處。人們常常在護送之下才會通過這裡,以避免強盜與土匪的攻擊。

耶穌說,一個人很清楚這種危險,在途中被強盜所傷,將他的財物搶劫一空,將他打的半死留在路上。這個被打傷的人是誰呢?我們不知道他的任何資料:年齡、職業、民族、宗教信仰。我們也不清楚他是白人或是黑人,好人還是惡人,是朋友還是敵人。他去耶路撒冷做什麼:祈禱或旅行?是到聖殿獻祭還是偷東西?只是最簡單的描述:有一個人。只有這些。即使他是一個惡人,在需要幫助的情況下,他也不會失去作為人應該有的尊嚴。碰巧有一個司祭和一個肋未人也經過這裡,走同樣的路。

「碰巧」描述得很好。我們不需要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環境與機會使我們遇到他們。教會人士是怎樣做的呢?肋未人是聖殿的司事和守衛。故事中有兩個猶太人,他們是受人尊敬的人,時常祈禱,對天主和宗教有著清楚的認識。為什麼耶穌要在故事中講述兩個「教會中的人」呢?祂本可以避免爭議,也可以描繪一個正面的榜樣。為什麼要挑戰「人物」與「權威人士」呢?耶穌有一個責備「宗教人士」 的「壞習慣」(參閱路7:44-47,11:37- 53;17:18;18:9-14)。理由與在耶穌之前的先知們一樣,先知們也曾強烈地譴責敬禮、儀式,以及聖殿的隆重慶典:天主不能容忍把外在的形式主義當作逃避人們問題的舒適藉口。用馨香、詠讚、不斷的祈禱來替代對孤兒寡婦及受壓迫者應盡的義務,是被天主所厭惡的(依1:11-17)。耶穌多次引用歐瑟亞先知的話說:我喜歡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瑪9:13,12:7)。

司祭與肋未人做了什麼呢?他們經過這裡,看了看,然後從另一邊走過去了。他們也許因為擔心受到攻擊、或者擔心成為不潔(這人可能已死,而接觸死人的遺體使他們不能在聖殿主持儀式)、也許他們不想自找麻煩或擔憂煩惱、或者他們沒有時間。他們從耶路撒冷下來,在隆重的禮儀中擔任了職務。在那裡與主共度了一周的時間,正值他們服務聖殿,我們希望與主結合的人們能愛並照顧有需要的人。這兩個從聖殿來的「教會人士」卻缺乏敏感性,沒有天主的第一個特徵:憐憫(出34:6)。

這說明他們實踐的宗教敬禮是虛偽的,並使他們心變硬,卻沒有變軟與仁慈。對於這樣的宗教,為逃避人們的問題提供托詞,為逃避問題而「從另一邊走過去」,天主會如何對待這樣的宗教呢?在耶穌眼中,這個被強盜襲擊的人象徵著身體和心靈暴力的一切受害者。

講到這裡,那些聽眾希望在這兩位教會人士之後能出現一個施予幫助的人。他們確定這個施予幫助的人是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如果耶穌以這樣的方式繼續講述比喻,甚至那些溫和地反
對教職主義的人們也將會認同並讚賞耶穌。然而,比喻卻不是這樣,令人真正感到奇怪的事出現了:出現了一位撒瑪黎亞人。請留意,他不是像很多聖經中所說的那樣,一位慈善的撒瑪黎亞人,而只是簡單的敘述「一位撒瑪黎亞人」。他在行路,也有自己的計劃。

福音對這個撒瑪黎亞人一看見傷者就行動的敘述非常詳細。耶穌沒有忽略任何細節,因為衪想用這樣的細節來對比司祭與肋未人的做法。有一個撒瑪黎雅人,路過他那裡,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遂上前,用油與酒清理他的傷處,包紮好了,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到帶客店裡,小心照料他(33-34節)。

面對需要幫助的人,這個撒瑪黎雅人沒有以理智分析思考,而是以心行動。他忘記了自己的事情、宗教的規誡、疲勞、飢餓、害怕。而是立即行動,全身投入解決問題。他的行動不是因為宗教的原因,或為了取悅天主;也沒有計算通過幫助窮人來獲得功勞賺取天國,而是出於憐憫。對這個受傷的人心生憐憫,傷者的境遇觸動了他的憐憫之心。雖然他可能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一行動反映出了天主的內心。

正如納堂先知給達味講述羊的比喻一樣,耶穌對所講述的比喻沒有給自己的評論,衪希望讓這個法學士來評論。在開始時,那個法學士提出了「誰是我的近人」這個問題,現在耶穌來問他說: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那強盜者的近人呢? (36節)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現在的問題不是為「近人」劃定界限,而是誰是近人,近人就是走近有需要的人,有能力付出愛的人,在身上顯示出天主仁慈與憐憫的人。

這個法學士回答說:是憐憫他的那人。很顯然,他避免稱呼「撒瑪黎亞」,但卻不得不承認這人就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近人的典範。耶穌對法學士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總結了整篇比喻的訊息:你去,也照樣做吧(37節)!去做有需要者的近人,就能獲得生命。

這個比喻蘊含著一個強烈的訊息:愛人的人也一定愛天主(參若一 4:7)。這樣的人在說話上可能不敬畏天主,但實際上他卻不拒絕天主,他可能只是拒絕對天主的錯誤認識。這些關愛有需要的弟兄姊妹的「撒瑪黎亞人」,可能不知道也不認識天主,他們卻在朝拜真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