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9, 2016

我將平安帶給你們

丙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很多人在一些特別的處境或失望時,常常會感受到「我沒有平安」。或許一個朋友進行了墮胎、或許配偶捲入了無法處置的的感情漩渦、或者鄰居因為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準備報復但卻沒有成功、或者街頭女孩受到了別人的污辱,他們都會有同樣的感受。由於權力與利益的引誘,那些犯罪、發動戰爭、以死亡作為交易工具的人的內心也會呼喊:「我沒有平安」。那些參與不道德的行為,違反正義,但依然被成功、金錢與謊言迷惑頭腦的人同樣也會感受到,「我沒有平安」。
這就是耶穌派遣門徒們到的世界,不是為審判、不是為責斥世界的腐朽與邪惡的做法、也不是以天主的懲罰來威嚇世界,而是要宣布和平。雖然很多人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和平仍是每一個人都在熱切尋求的。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以很大的信心去相信,我們可以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相信天主的存在比希望世界的和平更為容易。然而,給世界帶來希望與和平卻是託付給門徒們的使命。
基督徒嘗試締造和平,但卻不常常運用老師建議的方法。老師希望他們去做「狼群中的羊」。但有時他們比較喜歡運用武力、統治、不容忍。他們也像這個世界的君王一樣穿上權力;他們也沒有常常與需要和平的人們同行---即窮人、溫良的人、無力防衛的人;他們也沒有如同方濟各亞西西所做的一樣,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天上。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相信和平的人將要看到天主的偉大工程。

讀經一 依 66:10-14
10 凡愛慕耶路撒冷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凡為她而憂傷的,你們都要同她盡情歡樂!11 如此你們能從她那安慰的懷裡吃奶而得飽飫,你們能從她那豐滿的乳房吸乳而得快樂。 12 因為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她身上廣賜和平,有如河流一般;我要賜給她萬國的財寶,好似氾濫的江河;她的乳兒將被抱在懷中,放在膝上搖擺。 13 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 14 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你們的骨骸必要如青草一般的茂盛;那時,上主的手將顯示於他的僕人,他的憤恨必加於他的敵人。

在基督來臨前五個世紀,一位先知以天主的名義向在巴比倫流亡的以色列子民宣布一個光榮的未來。他規勸所有的人都要回到他們祖先的土地,並向他們預言繁榮、健康與和平。有些人認為先知是在欺騙他們。他們在返回故土很多年後,先知的這一許諾並沒有實現,人們生活在艱難的環境中,土地被剝削者所佔有;窮人既沒有住處,也沒有食物和衣服。

面對這種情況,有很多理由令人懷疑先知的宣講。
面對這個失去信心的民族,天主又派遣了另一位先知。這篇讀經敘述的就是先知說的安慰的話語。他邀請人民要喜樂、歡悅、盡情歡樂,因為悲傷結束了(10節)。耶路撒冷要像一位給子女餵奶的母親,將他們抱在懷中愛撫他們,使他們在自己的懷裡吃奶而得到飽飫。上主許諾,財富與繁榮要像江河一般在以色列臨現(11-12節)。

如今,那些聽到他的人可能會想,這又是一個謊言。我們已經聽過很多沒有實現的許諾,我們需要事實,需要實際情況的真正改變。
先知知道這些反對的聲音,然而他繼續說:上主將要安慰你們,像母親安慰兒子一樣安慰你們。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你們的骨骸必要如青草一般的茂盛(13-14節)。

的確,當下的情景仍是充滿了各種災禍,但是已經看到了新世界來臨的一些標記。

讀經二 迦 6:14-48

14 至於我,我只以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來誇耀,因為藉著基督,世界於我已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我於世界也被釘在十字架上了。 15 其實,割損或不割損都算不得什麼,要緊的是新受造的人。 16 凡以此為規律而行的,願平安與憐憫降在他們身上,即降在天主的新以色列身上! 17 從今以後,我切願沒有人再煩擾我,因為在我身上,我帶有耶穌的烙印。 18 弟兄們!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常與你們的心靈同在!阿們。

保祿的這封書信即將結束,他用了簡短的幾句話,概括了他所講論的主題。
他說,那些反對他的人固執於遵守祖先的傳統,並以割損而感到自豪;當他們勸說人接受他們的這種傳統後,他們就不停地誇耀(迦6:13)。而保祿說,我只以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來誇耀(14節)。

介定門徒的特徵不是外在的標記,而是相似基督,為愛奉獻自己的生命。這種選擇能使人成為一個新受造物(15節)。

保祿說,從今以後,我切願沒有人再以是否遵守祖先的傳統來抨擊我,因為在我身上,我帶有為基督耶穌受苦的記號(17節)。指的就是他在傳教過程中的勞苦,所承受的痛苦,艱難與迫害。他在給格林多的書信中談到了自己所承受的一切(格後11:23-28)。

迦拉達人書的開端很突然,甚至沒有問候語,直接就用嚴厲的話進入了需要討論或爭論的主題:我真奇怪,你們竟這樣快離開了那以基督的恩寵召叫你們的天主,而歸向了另一福音(迦1 :6)。
書信的結尾就不同了,語氣溫和,安撫的、冷靜的:弟兄姊妹們!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常與你們的心靈同在(18節)!這裡可以看出,保祿堅定地認為,他已經使那些擾亂基督徒團體的「假弟兄們」的言論不再具有挑戰性。

福音 路 10:1-12, 17-20
1 此後,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 2 他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3你們去吧!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4 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上也不要向人請安。5 不論進了那一家,先說:願這一家平安!6 那裡如有和平之子,你們的和平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則,仍歸於你們。7 你們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你們不可從這一家挪到那一家。8 不論進了那座城,人若接納你們,給你們擺上什麼,你們就吃什麼。9 要醫治城中的病人,並給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10 不論進了那座城,人如不接納你們,你們就出來,到街市上說:11 連你們城中粘在我們腳上的塵土,我們也要給你們拂下來;但是你們當知道: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了。12 我告訴你們:在那一日,索多瑪所受的懲罰,要比這座城容易忍受。」
17 那七十二人歡欣地回來,說:「主啊!因你的名,邪魔也要向我們屈服!」18 耶穌對他們說:「我一直看見撒旦像閃電一樣從天墜落。19看,我已給你們權柄,可踐踏蛇蠍和制   服仇敵的一切勢力,再沒有什麼能傷害你們。20但是,不要因為惡靈向你們屈服就沾沾自喜,要高興的是你們的名字已登記在天上了。」

今天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1節)。這個訊息有些奇怪,因為不久以前,耶穌已經派遣了十二門徒出外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各種疾病,叮囑他們什麼都不要帶: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路9:3)。這些突然出現的七十二人是誰?而後來就再也沒有提及他們。他們的使命也是很令人費解的使命,因為很難想像耶穌要走在這三十六組人之後,要他們為自己做準備。

這是耶穌推動傳福音使命的一個故事,福音作者以此來給自己的團體進行教理講授,並向他們傳遞一些信訊息。
當時是在第一世紀下半期的小亞細亞,雖然遭受困難和迫害,基督徒仍然去傳播福音。然而,也出現了很多疑問:天主會通過神視、夢境和顯現來啟示祂的福音嗎?或是需要有人去宣講呢?福音的救恩喜訊是為所有人的還是為某些人所保留的?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使人相信並接受福音呢?怎樣將福音介紹給人,又應向他們說些什麼呢?只是話語夠嗎?或者還需要標記呢?如果受到了別人的拒絕,我們又應做什麼呢?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可以成功呢?

路加通過記述「派遣門徒出去傳教」來回答這些問題。這不是一篇史實報導,而是運用文學手法來傳遞一個神學訊息。
「七十二」是個象徵數字,可以在創世紀第十章找到它的意義。古人認為世界上有七十或七十二個民族;在收穫節,在耶路撒冷聖殿要宰殺七十隻公牛,向上主為每個外邦民族祈求悔改。
在路加的團體中,從外邦皈依的基督徒需要克服在面對亞巴郎的後裔時所感受到的自卑,並去除一切形式的歧視、種族、文化傳統、社會地位、脾性氣質、個性特點、風俗習慣、個人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歧視。

通過敘述耶穌派遣七十二門徒出去傳教(1節),福音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救恩不是保留給一些人的特權,而是為所有的人,沒有任何人會受到排斥。

耶穌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外傳教」,這說明宣講福音不是個人的創造力,而是團體的共同責任與使命。以基督之名宣講的人不是單獨行動,而是在信德內與弟兄姊妹保持共融。初期教會的傳教士——伯多祿和若望(宗8:14),保祿和巴爾納伯(宗13:1),不僅是兩個人一起出外傳教,他們還被團體派遣,作為團體的代表出去傳教。

派遣他們的目的是使各城各村準備迎接上主的來臨。耶穌走在祂所派遣的使者之後,而不是在他們之前,是因為託付給門徒們的使命不是去表現自己,而是使人們的思想與心靈準備好迎接耶穌的來臨,把耶穌迎接到自己的生命中。
為了履行這一使命,門徒們必須準備自己。耶穌告訴他們應當如何去做: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2節)。

祈禱不是要說服天主派遣工人去收割莊稼(這樣的祈禱顯然沒有意義),而是要使門徒轉變成宗徒。祈禱可以使人思想純正,懷有善意,內心平安,由驕傲與自負中釋放出來,使他們可以戰勝反對,失望和失敗。祈禱也能逐漸使人明白莊稼之主的意願。
狼是暴力和傲慢的象徵。
羔羊是溫順,軟弱與脆弱的象徵。只有當牧人保護羊時,它才能逃脫狼的攻擊。

猶太拉比說,以色列子民是被七十隻狼(外邦民族)所包圍的羔羊,它們想要將這隻羊吞噬。耶穌將這一比喻用在門徒們身上:祂告訴他們要像羊一樣溫順(3節)。因此,他們應時常保持警醒,使他們內心不會滋生狼的思想:發怒、貪婪、仇恨、報復、統治的慾望等。這些思想會導向狼的行為:濫用權力、攻擊、暴力、辱罵、謊言等。教會的歷史告訴我們,當基督徒像狼一樣行動時,其福傳使命常會失敗。
簡單地說,像「狼」一樣行動能夠產生效果,但卻是短暫的成功。耶穌以羔羊般的行為拯救了世界,而不是以狼的行為。

履行使命所選擇的方式是保持弱小又無助的羔羊形象(4節)。耶穌以否定的形式列舉說: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

政治運動或意識形態需要運用有效的工具去推行:財富、武器、有影響力的人物支持。為了宣講福音,建立天主的國,宗徒們必須要抵抗這些方式的誘惑。當教會與政治和經濟力量競爭時,教會就失去了其可信度。人若不能放棄這些人性的安全保障,沒有勇氣完全信賴所宣講的聖言的力量,以及善牧的保護,那就不是天國的見證人,因為天國的見證人全都是羔羊組成的。

門徒們在路上也不要和任何人打招呼(4節)。顯然,這個要求不應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裡強調的是福傳使命的緊迫性。

當門徒認為向人宣講基督的時機合適時,應該從哪裡開始宣講呢?非基督徒比較容易理解的訊息是與倫理道德相關聯的訊息:不可離婚,參與主日節日彌撒的義務,尊重並服從教會的聖統制,天主將要懲罰那些不遵守誡命的人。宣講是否從這些內容開始呢?不是的。

福音是好消息。門徒們向人宣講的話語應當是:我來是為宣講和平,給你、你的家人和你的家庭帶來平安(5節)。這是為人帶來安慰的宣講,能夠令人欣慰,產生希望和喜悅。如果聆聽的人群中有「和平之子」,願意向基督開放心靈,平安、圓滿的生命與祝福就會降臨在他身上(6節)。

為了表達感恩,聆聽了福音宣講的人可以邀請宣講者到自己的家中,提供他們生活所需(7節)。耶穌叮囑門徒們要接受人們的邀請,不要計較太多,要對樸素的食物感恩,入鄉隨俗,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不要擔心由於食物而成為不潔的,因為沒有什麼食物和受造物是不潔的(8節)。這樣的觀點在路加時代是非常引人注意的,因為有很多人不太願意與外邦人共餐(迦2:11-14,宗11:2-3,格前10:27)。

福傳工作意味著什麼?宣講足夠了嗎?或是需要以奇蹟來證明呢?耶穌說,話語必須要有愛德的實際行動伴隨:關懷病人,幫助窮人(9節)。如果人們與社會的情況沒有任何改變,天主的國就還沒有來臨。

福音可能被人接受,但是也可能受到別人的拒絕。若遇到人的反對時,應該如何面對呢?耶穌清楚地說:傳教士要走到街市上,在人們面前將腳上的塵土拂下。索多瑪與哈摩拉所受的懲罰,要比這座城更容易忍受(10-12節)。
這些生硬的話語很難理解,也更難以接受。照字面來看,這與福音的話語有些不相符。我們可以想一想,當雅各伯與若望想要使火從天降下毀滅那些拒絕接納他們的撒瑪黎雅人時,耶穌對他們兩兄弟的回應(路9:55)。

對那些不接受祂話語的人,天主不惱怒,也不報復懲罰。天主是慈悲良善的,時常以愛待人。耶穌在這裡採用了當時人們的話語與圖像。祂用天主的懲罰來表達拒絕福音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誰若不接受祂的話,就要為自己的不幸福負責,就會沒有平安。很有意義的是,福音宣講者對某些地方所宣布的威脅性的懲罰,最後都是以救恩的信息結束:要知道天主的國已經來到你們中間了(11節)。

那七十二個門徒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後,滿懷喜悅地去向耶穌報告。耶穌說:我看見撒殫如同閃電一般自天跌下(路10:18)。當聖經中提到撒旦時,指的不是有些畫像中所描繪的醜陋可憎之物,而指的是所有邪惡的勢力:仇恨、暴力、不義、驕傲、對財富的貪婪、無節制的慾望等等。

耶穌說祂看見撒旦從天被摔下,祂說的是善對惡的絕對勝利。隨著福音的傳播,邪惡的勢力開始敗退。耶穌還說:我已給你們權柄,使你們能夠踐踏蛇蠍,並能製伏仇敵的一切勢力,沒有什麼能傷害你們(19節)。這是聖經中的另外一個圖像,與撒旦一樣,蛇蠍也是邪惡的象徵(創3:15,詠91:13)。耶穌沒有許諾祂的門徒們不會遇到反對和困難。他們將會遇到危險的動物,但它們會被門徒們所踐踏。

老師的話語表達的似乎是非常輕鬆容易的勝利(如同閃電一樣),將人類引向天國的漫漫長路似乎看成了輕鬆的一步。我們從每天的經驗得知,事實並非那麼簡單,也不是那麼輕鬆。

以強硬和暴力的方式做為回應。我們可以想一想,比如,戰勝一個惡習,克服一個壞習慣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力量;精明者、權勢者與惡人依然統治著世界。但耶穌看的更遠,注視未來的結果;祂告訴我們,邪惡已經失去了它的勢力。這些話是為喚醒那些悲觀主義者,那些人甚麼都不做,卻一直在抱怨且灰心地認為世界變得越來越糟。

那些信賴基督和衪話語的人,他們的名字已寫在天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成了天國的一分子(20節)。這就是他們應當喜悅的原因,也應向所有的人宣講。即使在現實生活中,成功時常被局限,而且還伴隨著勞苦與艱辛,路途還很遙遠;但人仍應喜樂,因為已經預見了勝利的曙光。

Wednesday, June 22, 2016

忘記過去,注視前方

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在托辣(梅瑟五書)中表達天主介入世界時最常用的圖像是「火」。梅瑟對人民說:上主是燃燒的火焰(申424)。在西乃山上,上主以火的形象降來(出1918)。火在衪面前行走(詠973)。上主的話語像火一樣(耶514)。由上主那裡發出了烈火(戶1635)。「火」在聖經中常常出現,表達的是上主帶來的淨化。哪裡有天主的臨在,哪裡就會有徹底的改變,先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當上主進入人的生命時,這樣的事也會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生:過去的一切都不見了。與天主的臨在及聖善不相符的一切都會被消滅:不相符的行為、生活方式、信念、習慣、關係、艱難的處境等。

厄里叟焚燒了耕田的工具,是他過去職業的象徵,如今他決定進入厄里亞召喚他的新生命。

耶穌邀請門徒們跟隨衪,他們就捨棄了漁網,肋未放棄了一切(路527)。耶穌要求那些願意作祂門徒的人要「變賣所有」(路1822),與衪一起開始新的旅程。不要猶豫不決,難以取捨,顧慮太多。

耶穌來是為將「火」帶到世上(路1249):讓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是需要很大的信德。我們擔心自己可能會失去很多的安全感,也許會失去我們多年來的信賴與希望,祂也可能會焚燒我們目前生活的全部意義。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唯有你是我的幸福,請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

讀經一 列上 19161921
16在那些日子裡,上主對厄里亞說:去給尼默史的孫子耶胡敷油,立他為以色列王;再去給阿貝耳默曷拉人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敷油,立他接替你為先知。
19 厄里亞於是從那裡起身,去找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他正在耕田,在他面前有十二對牛,他自己趕著第十二對;厄里亞走過他身邊,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 20 厄里叟丟下那些牛,追上厄里亞說:「請你讓我先回去和我的父母吻別,然後來跟隨你。」厄里亞對他說:「你去罷!要再回來!因為我應為你作的,已經作了。」21 厄里叟離開了厄里亞,回來牽出一對牛宰殺了,用駕馭牛的用具煮熟,分給眾人吃;然後他便起身跟隨厄里亞,作了他的侍從。

厄里亞是一位像「火一樣的先知」,他的話語像「燃燒的火焰」(德481)。他生活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時代,但也是宗教與倫理生活敗壞的時代。阿哈布王迎娶了一位外邦公主,外表美麗卻背信棄義,使以色列人崇拜她的神靈。朝拜天主的人遭受迫害,連厄里亞先知也被迫逃離。

這篇讀經就是在這樣艱難的背景下展開的。厄里亞已經年老,而且也感到疲倦了,因此需要有人來繼承他的使命。天主告訴他誰將是他的繼承人:就是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16節)。

有一天,厄里叟正在田間辛苦地工作,厄里亞走到他身邊,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沒有說一句話,然後繼續前行。他甚至也沒有回頭去看厄里叟的反應。厄里亞為什麼如此行事呢?
在那個時代,人們認為衣服就是穿衣者的一部分,他的力量與特殊的能力也在衣服內。實際上,通過厄里亞的外衣,厄里叟將會如同老師厄里亞一樣,行了一些特殊與奇妙的事蹟(列下24)。

厄里叟是如何回應這一召叫呢?他跑在厄里亞的後面,請求他允許自己回家向父母道別。厄里亞允許了他,對他說:去吧,然後回來(20節)。
回到家裡,厄裡里叟宰了兩頭牛,燒掉了自已以前謀生的工具,將肉放在火上烤熟,分給在場的人吃(21節)。他的動作具有深刻意義。表明他決定捨棄一切,放棄那種富裕的農民生活,擁抱一種新的使命:跟隨厄里亞履行先知的使命。

厄里叟的蒙召是每一種召叫的楷模:首先是基督徒生活的召叫,然後蒙召在團體中實踐使命。

厄里叟的回應顯示,被召的人不是懶惰的人。他有自己的職業,可以養活自已和家庭。
不願意工作與基督徒的每一種聖召都不相符。團體內的使命不能達成,是因為人不想去做,或者想獲得一些益處。奉獻自己為服務他人的人沒有任何的幻想,他不會幻想得到益處或特權,只有犧牲與奉獻在等待著他。

讀經二 511318

1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
13 弟兄們,你們蒙召選,是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這自由作為放縱肉慾的藉口,惟要以愛德彼此服事。 14 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 15 但如果你們彼此相咬相吞,你們要小心,免得同歸於盡。 16 我告訴你們:你們若隨聖神的引導行事,就決不會去滿足本性的私慾,17 因為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二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 18 但如果你們隨聖神的引導,就不在法律權下。

讀經二以這樣的勸勉開始: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1節)。
迦拉達人懷著熱誠的心接受了福音,但由於他們的單純,被一些狂熱份子迷惑,這些人宣講說為了得救,必須要遵守舊約的規定與傳統的法律。保祿擔憂忠於法利塞人的傳統會使他們忘記基督徒唯一的誡命:愛你的近人,全部法律的總綱(1314節)。

迦拉達人相互吞咬,互相敵對,彼此攻擊,甚至想要同歸於盡(15節)。但是,「自由」是否意味著人人都可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呢?保祿說:不是的,自由不可成為放縱私慾的藉口(13節)。這是什麼意思呢?

那些人相信的天主是嚴厲、苛刻、且要求嚴格並至高無上,要求人遵守祂的誡命的天主。這樣的人就不是自由人,而是奴隸。他們生活在焦慮、苦悶中,並恐慌因犯一小點的錯事而遭到懲罰。如果只是為了得到工資,僕人可以不樂意地接受並臣服於這樣的主人;但是新娘絕不會接受與新郎之間的這種關係。
聖經告訴我們,人與天主的關係不是僕人屈服於主人的關係;而是新娘以愛跟隨新郎,在愛中彼此關懷與照顧。

在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618節),保祿提出了本性的私慾與聖神的引導之間的衝突。「肉性」這個詞指的不是對性慾的貪戀,而是導向邪惡的一切勢力。舊約法律沒有將人從這些敗壞的勢力中解救出來,因此使人毫無希望地處於罪惡的奴役中,只會讓人意識到自己於處失望的境況中。
保祿說,人如今領受了聖神,就是從邪惡勢力中獲得解救的神聖力量。被聖神引導的人就生活在自由中,不需要法律也可行善。

福音 95162

51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他遂決意而面朝耶路撒冷走去。 52 便打發使者在他在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他準備住宿。 53 人們卻不收留他,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 54 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55 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 56 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57 他們正走的時侯,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裡去,我要跟隨你。」58 耶穌給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59 又對另一個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60 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61 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62 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
如果一個朋友邀請我們跟隨他,我們立即會問:你到哪裡去?耶穌很明確地告訴了門徒們自己旅程的終點:到耶路撒冷犧牲自己的性命。今天的福音是耶穌這段行程的開始(51節),然後介紹撒瑪黎亞人不接納衪(5256節);最後,敘述了對召叫的三種回應(5762節)。
也許事件並不是如同敘述的先後次序(這三次的召叫不大可能是這樣發生的)。路加把這些敘述編輯在一起,是為帶出福音的第二部分,就是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旅程。

為了明白這段福音,我們需要記住,福音中用了在路上跟隨耶穌的圖像來描述做門徒的意義。 「相信」的意思是與老師一起走在同一路上。在宗徒大事錄中,用「聖道」一詞描述其意義。保祿迫害那些跟隨這聖道的人(宗199)。在厄弗所,有些人心硬不信,在大眾面前辱罵聖道(宗199)。在那時候,關於主的道,起了不小的騷動(宗1923),斐理斯總督對於這道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宗2422)。

這些事件可以幫助路加去回答當時團體提出的問題:應當如何面對那些阻礙他們的道路,反對這聖道的人們?對那些想要加入這聖道的人,是否要隨即且明確地告訴他們跟隨耶穌的條件呢?或者溫和一些,降低基督徒生活的要求標準?

首先來看耶穌「開始」朝向耶路撒冷走去的旅程(51節)。路加敘述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堅定,衪「板著臉決意」要去。這是一個取自舊約的強烈表達。依撒意亞先知在論述上主的僕人時,也記載了他要完成使命的決心:我板著臉,像一塊燧石(依507)。與這個僕人一樣,耶穌也決意去面對等待自己的命運,就是痛苦,羞辱與死亡。祂不是去自找痛苦,但是祂知道,自我犧牲是達到目標的必經之路,通過死亡與十字架向人顯示天父對人類的愛(路2426)。

這不是一個隨意的決定,而是需要認真嚴肅地對待。如果只是心血來潮,虔誠的願望,良好的意願,或是把信仰基督看成是滿全一些宗教儀式,這就不需要嚴肅地板著臉。但是,如果接受了基督的生命教導,那就需要勇敢地作出大膽且根本的選擇。如果沒有戰勝自己、棄絕自己的勇氣,那就只能做耶穌的欣賞者,但不是耶穌的門徒。

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已經開始了,耶穌和祂的門徒們如今遇到了阻礙他們前行的人。撒瑪黎亞人的拒絕代表著每個時代的基督徒團體必須要面對的挑戰與反對。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阻礙天主的聖道。有許多人更願意跟隨世界的思想而不是福音的原則。面對這樣的反對,基督徒應該如何去做呢?雅各伯與若望的不經思考的反應,代表的是不可取的做法。

他們二人記得厄里亞先知使火從天降下吞噬了當時的惡人(列下11014)。他們認為,對那些反對福音的人也應這樣做。若翰洗者也用火來威脅當時的人(路3917)。因此,他們認為用強而有力的方式的時候到了,於是問老師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嚴厲的責斥他們。他們提出了愚蠢的建議(52-56節)。

門徒們的被召不是為了反對別人,也沒有領受發動聖戰的責任;不是要反對那些不義的人或放火燒死他們,他們的蒙召是去跟隨老師。舊約中出現的狂熱時代已經過去了。唯一從天而降的火就是改變人心的聖神,這是耶穌要帶到世界上的火(路1249)。

基督徒不可以用攻擊作為回應,只能用愛。如果有人用謊言、欺騙、暴力來攻擊,基督徒只能為他們呼求天主的祝福作為回應。

由於雅各伯與若望的攻擊性態度,耶穌給他們取了一個綽號「雷霆之子」(谷317)。今天的狂熱分子、基要主義者、缺乏寬容的基督徒,不尊重那些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這些人應當反省這個綽號的含義。

這件事以後,耶穌繼續前行。福音告訴我們,一個人前來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裡去,我都要跟隨你(57-58節)。
耶穌的回答似乎令人灰心,而不是鼓勵這個想做門徒的人。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自己,不要想追求一種舒適的生活,而是像一個沒有固定居所的旅客。他必須準備好在星空下過夜,要對別人提供的一切感到滿足,即使是臨時的住處,或許貧窮也要接受。

聽到老師這個令人感到前景艱巨的回應,很難理解人是否還會接受這樣的信德;或者為了得到益處、特權和榮譽而去為團體服務。

在路上,耶穌遇到另外一個人,並邀請他跟隨自己(5960節)。這個人表示願意,但希望先回去埋葬他的父母。耶穌回答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為猶太人來說,這是最無法容忍,最令人憤怒,最不虔敬的回答了。在以色列,兒子最神聖的責任就是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猶太拉比說,為了完成這樣的責任,人可免除遵守法律的任何規定,包括安息日的誡命在內。大司祭是不得進入墓地,甚至不得靠近遺體的,故應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墳墓。

如果只從字面理解耶穌的話語,將顯得沒有意義;但若減弱祂話語的強烈程度,也同樣不恰當。老師說的意思是,通過運用這個圖像,任何事物都不能成為決定跟隨耶穌的障礙。即使是最深刻的感情,就如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得阻礙跟隨耶穌的決定。

為閃族文化來說,父親代表著與傳統,與過去,與古人習俗,與生活的文化環境的聯繫。路加希望當時團體的基督徒知道,決定跟隨基督是不可拖延的,是急切不可等待的。不要等到合適的時機(實際上從來沒有過),也不可能得到家庭所有成員的同意,或者朋友同伴的滿意,等到他們的同意後才決定是否跟隨耶穌。

聖神要求人的立即回應,放棄舊的一切,迎接新的自我。聖神不是靜止的水,而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清泉,是通向永恆生命的活水(若4;13-15),是隨意往哪裡吹的風(若38)。被聖神推動的人會以新的眼光看待一切,因為聖神是使大地更新的力量(詠10430)。忠於聖神的推動會在門徒們與固執守舊的人之間帶來不和諧的氣氛。這些固執守舊的人也可能是家人和朋友,耶穌不接受猶豫不決的門徒。任何阻止或妨礙人跟隨耶穌的束縛,就是使人成為奴隸的鎖鏈,應當毫無畏懼地打破。

第三個人來到耶穌跟前(6162節)。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耶穌邀請「跟隨我」(59節)的當下要求,與這個人回答的未來語氣之間的衝突。我要跟隨你,但是……。這個人願意跟隨耶穌,但是想首先與自己的父母告別,就像厄里叟所做的一樣。其實他的要求並不高,是耶穌也沒有同意。跟隨耶穌不能拖延,不能猶豫,沒有「如果」與「但是」這些前提條件。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成為延遲跟隨耶穌的原因。

耶穌對那些拒絕跟隨自己的人也不感到奇怪,祂甚至完全尊重那些不接納自己的人。但是,對於那些想要跟隨耶穌,卻不把祂放在首位的人,耶穌也同樣不接受。

當然,我們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耶穌的這些話,否則就與耶穌在其它地方的教導自相矛盾。衪讚賞孝愛父母的誡命,批評那些以遵守法律來代替孝敬父母的做法(瑪1539)。祂也參加了瑪竇與家人朋友的離別聚會(瑪9913)。這是在告訴我們,事情有輕重緩急。與遵循天父的旨意相比,一切的親情關係都是次要的。為此,在耶穌幼年時,衪給人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祂回答母親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249?

耶穌託付給門徒們的使命比厄里叟的使命更加緊急,且更為重要。
整個受造界都在焦急地等待著天國的來臨與實現,任何時間都不可浪費,每個時刻都很寶貴。


路加通過對耶穌召喚的第三種回應,想要告訴自己的團體一個訊息:不可以在閒談、無用的討論和爭論上浪費時間,而整個世界都迫切需要聆聽福音。

Friday, June 17, 2016

拯救者的艱巨重任

丙年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在聖殿裏一次激烈的討論中,耶穌向猶太人說: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若8:36)。對那些自認為是亞巴郎的後裔,而不是任何人的奴隸的人,耶穌的話就像不可容忍的挑戰。他們首先用羞辱性的話回應說:「我們說你是個撒瑪黎雅人,並附有魔鬼,豈不正對嗎?」然後想用暴力將耶穌趕出去。「他們就拿起石頭來要向他投去;耶穌卻隱沒了,從聖殿裡出去了」(若8:31-59)。
在這段記述中,最令人費解的是開始的描述:衪的反對者不是自己的仇人,而是那些信從衪的猶太人(若8:31)。

因此,人們可能相信耶穌,卻不明白甚至拒絕耶穌帶來的自由。因為有些人比較容易被迷戀,不願意離開奴役的境況。他們已適應了,也不願意踏上可預見的,並具有挑戰性的旅程。如果有人接觸他們並說可指引他們另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他們就會憤怒地將人趕走。

人們很容易理解無節制與敗壞的倫理生活就是被奴役的表現。有些奴役方式卻以自由來偽裝,看似能夠使人獲得滿足。例如過度關心子女、自認為擁有真理、自認為是好人,是無可指摘的模範基督徒。

即使無神論者也不認為自己的生命選擇是處於奴役狀態中,他們生活在「無生命」的狀況中。若有人將他們從這種狀況中釋放出來,他們同樣也會感到厭倦。

如果耶穌用刀劍驅逐外敵,衪將被人稱為「拯救者」;但是衪呼籲的是「罪惡的奴隸」(羅6:20)要從錯誤的生活中獲得自由,並死於自我。祂沒有被人們理解,同樣的命運也會發生在那些跟隨衪的人身上。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我信賴你,因為你將我從奴役我的仇敵中拯救出來。

讀經一 匝 12:10-11

10 我要對達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傾注憐憫和哀禱的神,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哀悼他如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 11 在那一天,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中的哈達得黎孟的哀悼。

選自匝加利亞先知書的這段讀經有些令人費解。敘述的是一位正義與無辜的人被刺傷,而為這一罪行負責的人就是耶路撒冷的居民。上主將要使人們為這一惡行感到深深的痛哭,所有的人都要注視被他們刺透的那一位。他們將哀悼他如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中的哈達得黎孟的哀悼(10-11節)。

誰是這位被殺害的人,他為什麼會被殺害呢?早於耶穌二三百年前的先知,指的一定是發生在自己時代的悲慘事件。但我們對此一無所知。為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若望聖史認為這個神秘人物就是耶穌的預像(若19:37)。這位被釘在十字架上又被刺透的基督,普世人類都將注視衪,以祂為世界的救主。

在匝加利亞先知時代和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的居民,經常重覆這些愚蠢做法的危險,那些為了正義與自由而奮鬥,提倡博愛,呼籲和平的人,常常會被別人刺透。

我們常常很遲才會意識到,那些看似擾亂了良好秩序、和平、和諧、神聖傳統的人,實際上是心懷天主夢想的先知。

讀經二 迦 3:26-29

26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27 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28 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9 如果你們屬於基督,那麼,你們就是亞巴郎的後裔,就是按照恩許作承繼的人。
如何認出領了洗的人呢?很簡單,通過他們所穿的衣服。保祿在今日的讀經二中說,基督徒必須要穿上統一的服裝,指的不是外在的黑色或紅色的衣服,而是要穿上基督(27節)。
在哥羅森人書中,保祿清楚地解釋了穿上基督的含義:你們領受了洗禮的人,「你們原已脫去了舊人和他的作為,且穿上了新人」(哥3 :9-10)。

從觀察基督徒,聆聽他們說的話,考慮他們行事為人的方式:有否努力去理解他人、寬恕別人、幫助人、伸手扶助那些犯了錯的人,愛自己的仇人。總之,人們應在基督徒身上認出耶穌。

保祿還勸勉說,所有穿上基督的人都有同樣的尊嚴與相同的身份(28節)。它消除了一切階級的區分(主人與奴隸),不再有種族的區別(猶太人或希臘人),也不再有性別歧視(男人與女人)。

福音 路 9:18-24

18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他在一起,他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19 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
20 他問他們說:「但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天主的受傅者。」21 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說:22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23 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24 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

如果不看達味與撒落滿統治時期的歷史,以色列民族在古時的國際政治背景中從來沒有扮演過重要角色。她常常受到外族的壓迫與統治,在經常遭受奴役的歷史背景下,先知預言了一位解放者默西亞,將生於達味的根苗。

在耶穌時代,人們對救主的渴望非常強烈,熱切期待這一許諾的實現。猶太拉比教導人們這樣祈禱說:上主,求你興起達味之子來統治以色列。賜予他摧毀不正義勢力的力量,並從外邦人的手中拯救耶路撒冷。願他用他口中的話語消滅無信的仇敵,願外邦人在他面前落荒而逃。

為了理解今天的福音,我們必須留意當時人們的這種等待。人們都認為,默西亞將是一位英雄,像三松一樣是強壯的勇士,像達味一樣是凱旋的領袖,像撒落滿一樣是充滿智慧的政治家,像希則克雅一樣是蒙受天主奇妙保護的君王。

路加時常強調,耶穌在重要的行動前,或給予一些特殊意義的教導前,都先會祈禱(路3:21,5:16,6:12,9:28)。
今天的福音也首先記載了耶穌在祈禱(18-19節),這就意味著接下來的記載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馬爾谷與瑪竇記載這件事發生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谷8:24,瑪16:13);而路加卻沒有記述發生的地點。他可能是希望讀者,無論他們屬於那個民族,都能感覺到耶穌是直接問他們這個問題。

耶穌首先問:眾人說我是誰?
面對這個問題,門徒們感到有些詫異,因為衪似乎對人們的看法從來都沒有興趣。然而他們回答說:有人說你是洗者若翰復活了、有人說你是厄里亞、還有人說你是古代的一位先知。人們認為耶穌屬於偉大人物中的一位。按照猶太拉比的傳統,這些偉大人物是默西亞的前驅,因此人們認為耶穌是默西亞的前驅。
他們不認同耶穌是默西亞,因為祂不符合他們的標準:衪沒有人們期待的任何勝利與光榮的標記。因此,祂只是一位前驅,他們還需等待真正的默西亞。

路加的寫作對像是自己團體的基督徒,他們所認識的耶穌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祂宣講仁愛、弟兄之情、和平與正義。路加知道他們欣賞耶穌優先對待窮人、最弱小的人和社會的邊緣人;他們讚賞衪的勇氣、言行一致、高尚的魅力,以及面對死亡時的堅定。

但是,如果這些基督徒仍然迷戀羅馬帝國皇帝的勝利、仍相信未來掌握在將軍和他們軍隊的手中、仍然嫉妒炫耀巨大財富者的奢華生活、仍留意活動在帝國各個角落的吹噓者與煽動者,仍對神話的鼓吹者懷有幻想;那麼,他們只是將耶穌看成了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如此。

甚至有些人將耶穌只視為行奇蹟者,想獲得恩寵和幫助時才去找祂。或許這樣的人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他們也低估了耶穌,將祂看成了前驅。他們請求耶穌為他們提供暫時的服務,並期望將有一位有能力的醫生到來,治療一切的疾病;或者出現能夠控制自然力量的科學家,或許可以發現永保青春的藥劑。那時,他們還需要耶穌嗎?

耶穌的第二個問題是要求門徒們說出各自的答案:你們說我是誰(20-21節)。
伯多祿代表全體門徒們回答說:你是天主的受傅者。耶穌沒有否認自己的身份,卻嚴厲要求他們不要對任何人講論祂的身份。

耶穌禁止他們談論此事的原因很簡單。伯多祿的回答正確,但卻完全誤解了其內涵。耶穌知道伯多祿思想中的默西亞的概念,祂知道門徒們所期待的夢想是什麼:他們確信現在只是個時間問題,需要一點忍耐,當然不會太長,他們的老師將要採取行動,如有需要,將會採取武力。

他們心目中的默西亞是一個勝利者。

這樣的默西亞是世俗性的,與「天主的默西亞」相反。因此,在逾越奧跡中顯示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前,耶穌不想讓門徒們談論自己。路加知道,對耶穌的認識很容易出現錯誤,就如同世界的邏輯與人的思維以狡猾的方式滲透到門徒們的思想中一樣。雖然他團體中的基督徒也以同樣的方式重複著信經中的信條,但他們的思想卻不是福音的思想。路加想告戒他們這種思想的嚴重危險。

現在是耶穌向門徒們澄清他們對祂的誤解的時候了。
在今日福音的第三部分,耶穌向他們顯示了自己的身份: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22節)。

這是人不願意聽的說話:等待祂的不是勝利,而是羞辱;不是成功,而是失敗。為什麼天主選擇了這種荒謬的途徑呢?當然不是因為衪喜愛痛苦與死亡。天主是生命之主,死亡是邪惡者的工程,就是一切消極力量在人們內的行動。為什麼天主沒有使祂的獨生子獲得勝利呢?為什麼讓祂被釘在十字架上呢?

天主尊重人的自由。祂向人顯示祂的偉大與慈愛,並不阻止人犯錯誤,而是通過人類的罪惡來完成救恩的歷史。

天主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向人顯示了祂可以把最殘酷的罪惡變成一個愛的傑作。耶穌現世的生命旅程以死亡和失敗而告終,但天主卻使衪忠信的僕人復活了。

福音的最後一部分(23-24節)是耶穌對所有時代的人們的勸勉:「衪又對眾人說」。路加強調是對所有的人而說的,不只是向門徒們與當時的群眾說的。
相信耶穌並不意味著從教理講授中學到的一系列真理的宣信,而是要跟隨衪,分享衪的命運:「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24節)。

老師將選擇放在了我們面前。祂不是要我們比別人做更多的犧牲,去尋找痛苦,而是要求我們不要隨從自私利益的引導和世界的思維行事。祂要求我們放棄自我中心的思想。

誰若願意跟隨基督,必須要像祂一樣,忘記自我,不要讓自私的思想支配自己。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並不意味著要耐心忍受生命中或大或小的挫折,也不是抬高痛苦,以此作為中悅天主的方式。基督徒不尋找痛苦,而是愛。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是衪愛的選擇。衪拒絕了這個世界的原則、標準與價值,而給人帶來了真福的原則和標準。祂使宗教和政治體系感到不悅,使它們感到不安。因此,衪不得不受到別人的拒絕、迫害,甚至被人除掉。想要跟隨耶穌的門徒們也不要期待人們的認同與讚賞,而是要準備好面對別人的反對和十字架。

在四部福音中,只有路加強調了耶穌所說的「天天」背起十字架跟隨祂(23節)。自我的完全奉獻需要門徒們「天天」這樣做。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完成一次慷慨的行為,每一個人也都能在短時間的忘記自我。但是,每天堅持這樣做就困難了。路加勸勉當時團體中的基督徒要以堅忍不拔與堅定不移的精神來面對困難、誘惑與挑戰。

Saturday, June 11, 2016

自認為完美,但缺乏愛的能力

丙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為耶穌來說,罪惡不是需要清潔的污點,或需要隱藏的傷口;而是沒有能力去回應天父之愛的狀況。罪惡是我們面對天主的無限大愛時,償還不清的債。
我們在生命中經驗到的錯誤、軟弱與苦痛時使我們感到羞恥,正是這些小的缺失,卻表達了人與天主無限美善之間的巨大鴻溝。

當我們祈求上主「寬恕我們的罪過」時,我們不是請求祂忘記我們所犯的錯誤,抹去我們的過去;而是祈求天主寬免我們對祂的愛所欠的債。我們祈求祂教導我們學習回應祂的愛。我們的祈禱不是指向過去,而是面向未來。
從這一角度來看,所有的人在天主前都是欠債者。法利塞人自認為正義虔誠,自認為是別人的判官;他們的愚蠢就在於他們以為可以通過遵守法律或某些宗教行為,來償還人對天主之愛的債務。
現在也許更容易理解耶穌所說的話:只有得蒙寬恕多的人,才有能力愛的多。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罪惡蒙寬恕的人是有福的。

讀經一 撒下 1271013

7 約納堂對達味說:「這人就是你!以色列的天主上主這樣說:是我給你傅油,立你作以色列的君王,是我由撒烏耳手中將你救出,8 是我將你主人的家室賜給你;我把你主人的妻妾放在你懷裡,把以色列和猶大的家族也賜給了你;若還以為太少,我願再給你這樣那樣的恩惠。9 你為什麼輕視上主,作出衪眼中視為邪惡的事,借刀殺了赫特人烏黎雅,為佔取他的妻子,據為己有﹖你借阿孟子民的刀殺了烏黎雅。10 從此刀劍永不離開你家!因為你輕視了我,佔取了赫特的妻子,據為己有。
13 達味對約納堂說:「我得罪了上主!」約納堂對達味說:「上主已赦免了你的罪惡,你不致於死。

達味是一個暴力與報復心很強的人。在他的許多罪惡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與巴特舍巴的通姦罪,為了掩蓋這一罪過,他設計殺害了巴特舍巴的丈夫赫特人烏黎雅(撒下11)。納堂先知是達味的一個朋友,當他得知君王所犯的罪過,遂來見他,並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就給君王講了一個小羊的故事(撒下1216 )。達味仔細地聆聽故事,並對那個殺害鄰居小羊的人的做法感到氣憤,說:做這事的人該死!

今天的讀經就從這裡開始。納堂用手指著達味高聲說:這個人就是你(7節)。然後列出了上主對他賜予的種種恩典,並指責了他不知感恩(78節)。最後向他宣布了即將要臨於他家族的可怕懲罰:刀劍永不離開你家(10節)。先知預言了仇恨、報復、暴力與流血將永不會離開達味的家族。
先知的最後一句話需要澄清。天主不會用家族的仇恨來懲罰罪過。舊約中有很清楚的認識,不是天主懲罰人,而是相同的罪惡會懲罰人。德訓篇中說:作惡造孽的,自己反受其累(德2730)。耶肋米亞說:是你的罪惡懲罰你,是你的不忠責斥你(耶219)。

納堂先知對達味家族將要遭遇災禍的預言是來自聖經作者的神學反省。在事情發生後很多年,作者意識到,達味家族遭遇了無數的災禍(達味的三個兒子阿默農、阿貝沙隆與阿多尼雅都死於暴力),於是就把這些災禍認為是天主的懲罰。實際上,他清楚知道這是由於達味的教導無方、高傲、和暴力心態造成的。
比如,遭遇了婚姻關係中的不忠,夫妻之間就不太容易重建家庭的和平與和諧,也不容易保持共融與互信,甚至就會輕視對方,不斷地批評對方所犯的錯誤。出現這種沉重的負擔,焦慮、緊張,也可以用神學性的語言來說,這是天主的懲罰。但很明顯,這實際上是罪惡的後果。

人很難從這種狀況中走出來,但天主從不會捨棄人。因此,在預言了災禍以後,納堂先知還宣講了希望的訊息。他對達味說:上主已赦免了你的罪惡,你不致於死(13節)。 「寬恕」常常是天主說的最後的話,而不是懲罰與威脅。

讀經二 2161921

16 可是我們知道:人成義不是由於遵行法律,而只是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所以我們也信從了基督耶穌,為能由於對基督的信仰,而不由於遵行法律成義,因為由於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得成義。
19 其實,我已由於法律而死於法律了,為能生活於天主;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20 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他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 21 我決不願使天主的恩寵無效,因為,如果成義是賴著法律,那麼,基督就白白地死了。

即使在今天,很多基督徒的心中還存在著一個很普遍的想法:善行可以賺取天國。
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也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救恩取決於善功;仔細地遵守所有的法律,即使是最小的一條,也不能忽略。雖然他們中有很多人皈依了基督信仰,但卻沒有放棄這種認識,並在初期教會中到處散播他們的這種思想(宗155)。

在這篇讀經中,保祿提醒迦拉達人,因為他們聽從了皈依基督信仰的法利塞人,保祿提醒他們說:天主把救恩白白地賜予人。我們不是用自己的善行賺取天國,而是天主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能夠行善。
保祿還說,可以通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來證實這種恩寵的效果。當他信賴法律時,他仍是個罪人,法律不能拯救他。面對自己的失敗,他是一個嚴厲的判官。然後他遇到了基督與衪聖神的恩寵,使自己慢慢地被改變了。現在他可以證實已不是自己生活,而是基督在他內生活。

福音 73683
36 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便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 37 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38 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開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 39 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裡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是誰,是怎樣的女人:是一個罪婦。」40 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吧!41 「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42 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43 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的正對。」44 他遂轉身向著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45 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46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47 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48 耶穌遂對婦人說:「你的罪得了赦免。」49 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50 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
8:1 以後,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他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2 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3 還有約安納,即黑落德的家宰僱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

爭吵與吵架總不會令人喜愛,但令人最為不悅的是在聚會中,人們正在吃飯時發生的爭執。相聚是為了交往,不是為了激烈爭論,或聽一些羞辱別人的話語。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緊張局面,以色列人在發出邀請時很謹慎。需要嚴格遵循的條文就是:「義人」、「富人」和「純潔的人」不能與罪人、稅吏、牧人和「屬世界的人」混在一起。因為這些人被視為「愛找麻煩的人」,不知法律的「粗魯的人」,被人視為不潔的。

路加常常記載耶穌前去赴宴,衪去所有人的家裡作客。不管以色列子民精神領袖所規定的有關潔淨的條文,祂接受所有人的邀請。不論是富人或窮人、健康者還是患病者。為衪來說所有的人都是潔淨的。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在一個法利塞人家中作客,就是在一個道德高尚人士的家中。在場的人們都是真誠者,穿著純潔的服裝。當然在這裡也不會聽到粗魯的說話和不相宜的談話。
耶穌為什麼會受到邀請呢?可能是法利塞人認為耶穌是一個正義與智慧的老師。他們想和衪談論一些高深的神學問題。
人們都想在吃安息日的午餐時,邀請講道者到自己家中作客。因而可以有機會提出問題,並探討一下讀經的主題。法利塞人喜歡這些高深的談論,而耶穌似乎是一個最合適的人。

他們正在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正當他們的討論得很投機時,忽然一個生活不檢點的婦人走了進來。她來做什麼?是來搗亂的嗎?她手裡拿著一玉瓶香液,環視四周,在客人中找尋耶穌。她一看到耶穌,就朝祂走來。那婦人沒有說一句話,就靠近耶穌的腳開始哭泣。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她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口親衪的腳,再抹上香液(3639節)。
她為什麼如此行事呢?最簡單的解釋可能是這樣的:這個婦人犯了很多罪,忽然有一天良心發現,就悔改了,於是她來到耶穌跟前請求寬恕。她開始去付出更多的愛,由於這樣的愛,就獲得了寬恕。
但事情似乎並不是這樣。耶穌講的這個比喻卻有一個非常不同的解釋。這裡說的不是要付出多少愛才能獲得罪過的赦免。也就是說,如果犯了很多罪,首先需要顯示愛了很多,然後才獲得寬恕;如果犯的罪少,少許的愛就可以了。問題不在這裡,而是要知道誰更願意去愛?是蒙受寬恕多的,還是蒙受寬恕少的?

事實應該是這樣的:這位婦人一定知道耶穌。她是怎樣知道的呢?因為耶穌常常被邀請到罪人家裡去吃飯(路734152)。這些人也一定邀請過他們的朋友前來。因此,耶穌與這位婦人有可能在某些機會上遇見過。
這位來自加里肋亞的年輕老師的真誠目光一定打動了她。她意識到自己遇到了一位特別的人:富有憐憫心、懂得尊重人、給人自由。祂沒有法利塞人的那種高傲、冷漠、輕視別人的特性。祂的穿著和平常人一樣,而且還諷刺經師愛穿著長袍炫耀(路2046)。祂充滿了宗教熱忱,卻不偏執,愛人超過了遵守法律。祂時常宣講愛、和平、修和、寬恕,保護窮人、弱者及像這位婦人一樣犯錯的人。祂還常說這些人比那些自認為是「義人」的人離天主更近(路18914)。

耶穌與其他人截然不同。所有的人都將那婦人視為取樂的工具,他們糟蹋了她的身體,貪戀她的美色。耶穌是第一個以純正潔的目光看待她的人,沒有絲毫的貪戀;是唯一使她感受到尊重並發現自我尊嚴的人。從那時起,這位婦人重新恢復了信心,再次發現了她自己的尊嚴,並心靈得以開放,感受到喜悅與希望。於是鼓起勇氣,決定重建自己的生命。天主與她同在,賜給她平安。她知道自己獲得了寬恕。

她為什麼要去找耶穌呢?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恩。自從她遇到耶穌的時候開始,她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耶穌的話在她身上產生了奇蹟。她該如何表達這種喜悅呢?她的情感、內心和女性的敏感促使了她的行動:香液、親吻、散髮與淚水。她的這些行動使所有的在場者感到震驚。
她的眼淚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是因為後悔,而是因為終於體會到被理解與被愛的喜悅。從她經驗到被寬恕的那一刻起,她就重新將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穌說她愛的多,因為她很多的罪都獲得了寬恕;而那些獲得寬恕少的人,擁有的愛也少。

家主西滿是一個好人,但他卻受到了教育及接受了自以為義的思想影響。他想:先知應該知道,與罪人的接觸會使自己變得不潔;而且這個婦人的行為簡直不可理喻。耶穌應該知道,一個女人若在一個男人面前鬆散開自己的頭髮,就足以成為人反對的理由。

西滿是個「義人」,不會違反任何的法律,而且不斷反思自己的善行。在這個罪婦對耶穌所做的這些行為中,這個法利塞人不去理會,也沒有提到西滿的不滿和過激的行為。西滿沒有忽略法律規定的任何細節,但也僅僅如此,只是滿全了法律的要求。而這個婦人卻被愛所引導,做的更多。

西滿被封閉在了自己的思想中,緊緊抓住法利塞人的信念。他不能放棄義人必須要與罪人分開的思想。他認為這種分開是來自天主,而耶穌如果是先知,祂必須要贊同這樣的思想。還有,他不能放棄的是正義取決於嚴格遵守法律的認識。如何使他明白他的錯誤呢?
為了改變達味的心,使他認識到自己的罪,納堂給他講了一個比喻,並以一個問題結束。達味沒有意識到他的答案其實就是對自己說的。納堂就用君王自己說的話教育了他。耶穌也講了一個比喻,並問法利塞人說: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銀幣,另一個欠五十。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4143節)。

西滿猶豫了一會兒,幾乎不知所答。最後他不情願的說:我想……。他似乎並不完全認同,不確定,擔心捲入一種新的奇妙邏輯,這會令他不安,會除去他的宗教確定性,需要將自己完全交託在天主慷慨的手中。

他是不會讓自己改變的。是否西滿犯的罪少呢?如果以遵守法律為標準來衡量,他犯的罪肯定比那個婦人少。但他對天主一點也不了解:他固執地以為天主是審判罪人的判官,是論功行賞的僱主。

耶穌宣講了一種不同於法利塞人宣講的聖善。衪告訴西滿,其實,那些犯了錯誤,不以自己的「正義」而自誇的人更為聖善。因為他們明白,在所謂的「完美」面前,「成義」不是人的成功,而是天主白白的恩賜。

為了向無界限的愛開放自己的心靈,人們需要從憂慮、立功思想及遵守誡命的認識中釋放出來。如果不從這樣的罪過中悔改,人將無法去愛,也不會喜悅。

通過記述這段福音,路加想要告訴當時的基督徒團體,當中也有一些皈依了基督的公開罪人。雖然他們度著良好的生活,並且比其他人更慷慨地服務弟兄姊妹,但他們仍被邊緣化,受人排斥。福音作者就用耶穌對這些人的歡迎和接納,來與這種自以為是和歧視的行為作對比。

福音的最後一部分(路813節)提醒我們,耶穌的門徒並不只是男性;在跟隨衪的人群中,還有許多婦女。其中有些婦女在初期教會是為人熟知的,也知道她們的名字。是什麼促使她們為傳播福音如此慷慨地奉獻整個的生命呢?

在寫這些章節時,路加也留意著當時的團體狀況。團體中有很多婦女,尤其是寡婦,奉獻了她們的全部時間來服務弟兄。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她們的慷慨,是因為她們意識到自己從上主那裡獲得了很多,「由惡魔與疾病的纏繞中獲得了治愈」。

Saturday, June 4, 2016

不要憂傷

 丙年 常年期 第十主日
為年輕亡者舉行葬禮時,讀經選自智慧篇:「可敬的老年並不在於高壽,也不在於以年歲來衡量。其實,人的老年是在於有智慧,高壽是在於生活純潔。這樣的人悅樂了天主,也為天主所愛,因他生活在罪人中間,所以天主把他接去。他的靈魂使天主悅樂,因此,天主迅速將他從邪惡之中提去」(智4814)。面對年輕人的去世,在外邦人的信仰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但這樣的話語卻無法安慰或減輕母親的喪子之痛。

聖經中記載的復活事蹟常是關於青年人的復活,今日的讀經就是其中兩個例子。面對「正值中年,就要離去」的生命(依3810),天主有什麼感受呢?耶穌動了憐憫的心,祂沒有說安慰的話語,也沒有讓母親節哀順便,而是使她的兒子復活。

當天主眷顧祂的子民時(路716),祂顯示的常是生命的勝利,因為衪是熱愛生命的上主(智1126)。如果這樣的勝利只是屍體的復生,那麼這一勝利是非常脆弱的。因為數年之後,死亡將會再次取得勝利。

天主將每個子女交還給他們的母親,並賜予新的生命,不再隸屬於死亡權下。與外邦人和智慧書中的思想不同,兒子不是被帶到遙遠的地方,而是生活在身旁。祂不會單獨留下我們,一刻也不會離開,對復活基督的信仰使人看見祂。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使我的憂傷變為舞蹈,我要永遠讚美你。
讀經一 列上 171724
17 這事以後,那婦人,即那家的主母的兒子病了,病得很重,就斷了氣。 18婦人於是對厄里亞說:「天主的人,我與你有什麼關係﹖你到我這裡來,竟叫上主記起我的罪惡,殺死了我的兒子!」19 厄里亞對婦人說:「把你的兒子交給我!」於是厄里亞從她懷裡接過孩子來,抱到他住的樓上,放在自己的床上,20呼求上主說:「上主,我的天主!我寄居在這寡婦家中,難道你也忍心加害於她,殺死她的兒子嗎﹖」21厄里亞三次伏在孩子身上,呼求上主說:「上主,我的天主,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再回到他身上!」22上主聽了厄里亞的呼求,孩子的靈魂又回到他身上,孩子就又活了。 23厄里亞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到房間內,把孩子交給他的母親說:「看,你兒子活了!」24那婦人對厄里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天主的人,上主借你的口所說的話,確是真理。」

有一天,厄里亞先知離開故土,來到漆冬附近的匝爾法特。那裡的一個寡婦慷慨地接待了他,先知就在那裡住了幾天。過了不多日子,這位婦人的兒子得了重病,死了。

面對這樣的災禍,這位婦人充滿了憂傷與疑惑,甚至今天的人們在遭遇不幸時也會有同樣的疑問:我做了什麼惡事?為什麼天主要以這樣的方式懲罰我?
她反思、疑問、自我審察,認為是自己年輕時所犯的罪過才有如此災難。婦人於是對先知說:你到我這裡來,導致了我兒子的死,是你的聖善使上主記起了我的罪惡(18節)。

這位善良慷慨的寡婦感到悲傷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她失去了兒子,而且她認為兒子的死是她造成的。厄里亞沒有回答她,而是從她懷裡把孩子接過來,抱到樓上的屋子裡,呼求上主重新賜予這個孩子生命的氣息。然後先知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交還給他的母親。面對這個死去的孩子,厄里亞與這個婦人的想法和行動完全不同。這篇讀經的主要訊息就來自這個不同之處。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個婦人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感到失敗與無助,被死亡所取笑,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罪魁禍首。她想戰勝悲傷但起不了作用,反而增加了她的痛苦。而先知卻不同,他知道死亡,甚至這個孩子的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我們在世界上有疾病與不幸,是生命的自身因素,不是天主的懲罰。

厄里亞祈求天主再次賜予這個孩子生命,證明了天主是賜予生命,而不是死亡。

讀經二 11119

11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所宣講的福音,並不是由人而來的,12因為,我不是由人得來的,也不是由人學來的,而是由耶穌基督的啟示得來的。 13你們一定聽說過,我從前尚在猶太教中的行動:我怎樣激烈地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竭力想把她消滅;14 我在猶太教中比我本族許多同年的人更為急進,對我祖先的傳授更富於熱忱。 15但是,從母胎中已選拔我,以恩寵召叫我的天主,卻決意16 將他的聖子啟示給我,叫我在異民中傳揚他。我當時沒有與任何人商量,17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在我以前作宗徒的人,我立即去了阿剌伯,然後又回到了大馬士革。 18此後,過了三年,我才上耶路撒冷去拜見刻法,在他那裡逗留了十五天,19 除了主的兄弟雅各伯,我沒有看見別的宗徒。

有些人說,今天的宗教宣講令人太舒適了。宣講一個不審判任何人,卻拯救一切人的天主。教導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姊妹,應該彼此分享。也不再強調那些重要的熱心善工,如玫瑰經、九日敬禮、拜苦路、守聖時、遊行、守齋與克已等等。為了取悅人,為了增加認同者,因此就宣講了一個較容易的福音。
今天我們聽到的有些人對傳道員或教理講授員提出這些批評,與迦拉達的教會團體對保祿的批評一樣。他們說保祿講論基督,卻拋棄了傳統的誡命。
面對人們的控訴,保祿聲明:他所宣講的福音並不是由人學來的,而是來自耶穌基督的啟示(12節)。我們不要理解為保祿在神視中獲得了基督的一切教導和所行的事蹟,而是沒有人教導過保祿。在這裡,「福音」一詞的意思是不把舊約中的誡命法規強加給基督徒。

保祿宣講說,不是人,而是主基督的啟示,救恩並不取決於遵守古老的法律誡命,而是依靠對耶穌的信德。

為了強調這樣的教導,保祿提到了自己的生命經歷。他曾經是個宗教熱誠者,比任何人都忠信於舊約的傳統,並決定消滅那些違反誡命的人。只有得到了上天的啟示,才可以解釋到他徹底的改變。因為他很真誠,向天主的啟示和聖神的推動開放。他沒有固執於自己的認識,而是接受了福音的新意。

福音 71117

11 以後,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 12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 13 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14 遂上前按往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15 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 16 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17 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

仔細閱讀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這一福音片斷,就會發現與讀經一中的敘述有很多共同之處:敘述的都是失去自己獨生子的寡婦,天主的人使死人復活,並將之交回他們的母親。

除了這些明顯的共同點,還要留意一些重要的不同點。厄里亞只是一位先知,為了獲得奇蹟,他需要呼求生命之主的助佑。而耶穌比先知更大,衪就是生命的主;祂不需要求助於任何人,只憑藉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使奇蹟出現。
厄里亞復活寡婦兒子的方式與耶穌不同。厄里亞做了很多努力,才使死者復生,厄里叟在復活叔能婦人的兒子時也是如此(列下42937)。而耶穌只用自己話語的力量,就能使納因城的這個死者復生。

與往常一樣,在解釋一段聖經時,我們不會太多關注在這個件事件本身,而是需要留意路加想要帶給我們甚麼的神學訊息。

在納匝肋附近的一個村莊,一個婦人的獨生子死了。她已經失去了丈夫,如今更是孤身一人,沒有人保護她,也沒有、令人喜悅的」。這是一個座落於肥沃山腰上的村莊。在古代,山腰上滿是樹,橡樹、麝香、和各種柳樹。這個村莊是美好和喜樂之地的象徵。在這裡,人們生活的無憂無慮,充滿幸福。直到有一天,喜悅結束了,慶祝變成了悲傷、笑容變成了淚水、歌唱變成了哀悼。
死亡的到來就像不可停止的河流,帶走了一切,殘忍地帶走了親人,將人帶向了最終的命運。

耶穌在門徒們和一大群人的陪伴下走到了城門口。就在那時,有一大群人抬著死者走出城門,朝著墳墓走去。這兩大群人相遇了,而且是相反的方向:一群是進入,由耶穌帶領;另一群卻是出去,抬著一具屍體。很難想像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情況,耶穌遇到了悲傷與失望的人群。

黑暗籠罩著納因城。在以色列,人們通常是在傍晚將亡者抬到墓地安葬。人們在黑暗中悲傷哭泣,象徵著那些還沒有遇到耶穌之光的人仍處在黑暗中。面對死亡時,他們感到無助,聚集在一起,所有的人都被同樣的痛苦所籠罩,因為有一天,這樣的隊伍也要把他們帶走。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耶穌來了(13節)。這是路加第一次稱呼耶穌為主。在舊約中,只能稱呼天主為主。將這樣的稱呼用在耶穌身上,福音作者給當時的基督徒團體傳遞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神學訊息:耶穌不是眾先知中的一位,以天主的名行事說話;而是臨在於人們中間的生命之主,生活在有死的人們中間。
路加強調了耶穌在人性方面的反應,看到那個寡婦,耶穌就心生憐憫。在希臘文中,這個詞表達的是非常生動又非常強烈的感受,作者就用這個詞來描述天主和耶穌對人類的憐憫之情。天主對人的痛苦與憂傷並非不理解,相反地,路加要表達的是,耶穌比任何人的感受都更為深刻。天主明白死亡使愛的關係割斷時,人們內心的痛苦感受,標誌著與心愛的人痛苦分離;給人帶來孤單,困惑,甚至絕望。衪也明白,當人失去朋友時,內心受到痛苦煎熬,並希望天主能夠將他們歸還。

有這樣反應和願望是因為愛,並非來自信德的光照。如果天主滿全了人的這一願望,將死者重新帶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就會不斷重複死亡的經驗,並將獲得對天主的權利。

上主戰勝了死亡並不是要使人在世上多活幾年,推遲去世的時間。耶穌度著完全與人一樣的生活,有著人類最深刻的經驗,衪經歷了墳墓,沒有返回到塵世的生命,而是完全進入到父的生命中。

耶穌對寡婦之子的愛,象徵著衪對每個死者所懷有的憐憫與所行的偉大奇蹟。
現在我們來看那個晚上,在納因城所發生的事情的意義。那個寡婦象徵著憂傷與絕望的整個人類。「主」憐憫了她,走上前去對她說:不要哭了!就按住棺木,對死者說:起來吧。那死者就起來了(1314節)。

按照舊約的法律,接觸棺木的動作被視為不潔(戶191116)。經師們教導說,不潔比聖潔更有傳染性。一件事物並不會因著接觸到了司祭長袍的衣邊而得到聖化。但是,如果同樣的事物接觸到了一具屍體,就成了不潔的(哈21213)。

這條法律在納因城被改變了。耶穌的聖潔戰勝了死亡的不潔。的確,為上主來說,死亡沒有任何的不潔。清潔自身、有一個衛生的標準確實是比較適當的。
但是,如果死亡象徵著新生,標誌著進入到天主的世界,是天父之家婚宴的開始,那麼死亡就不會帶來任何的不潔。因此,沒有必要害怕死者。他們與天主共同生活,只能給那些仍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帶來益處。

耶穌有時也會滿足人們的恆心祈禱,並施行奇蹟。祂有時施行奇蹟,是因為幾乎受到了擁有大信德之人的真誠祈求的迫使。而在納因城,沒有任何的祈禱,衪就宣講了救恩的話語並有所作為。甚至沒有提到人的信德,祂就自由且無條件地行動。衪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復活是完全出自天主的恩賜。

耶穌的話完全改變了悲傷的境況:這個被殮布包裹著躺在棺木中的青年---象徵著處在死亡的束縛中,並做死亡永遠的奴隸---如今坐了起來。坐是勝利者的姿勢。在耶穌復活那天,移開墓門石頭的天使就坐在了石頭上面(瑪282)。
在耶穌戰勝死亡的事實面前,哭泣變成了節日的歡樂,兒子被交還給了母親,人類獲得了巨大的喜悅,所有的人都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16節)。

人們驚奇的原因卻令人感到很奇怪。人群讚頌上主並不是因為青年人又活了過來,而是因為天主興起一位先知,祂的話戰勝了死亡。
這就是真正的奇蹟,藉著基督,天主繼續在死去的每個人身上完成奇事:使他們復活,並將他們交給母親,交給團體。耶穌沒有將他們再次帶到短暫易逝的塵世生命中,因為塵世的生命中有疾病、痛苦、易老、孤獨和被捨棄的經驗,而是將一位復活、自由、永遠幸福的兒子交還給母親。

基督徒團體接納並擁抱擁有上主永遠生命的人們的地方不是墳墓,而是聖體聖事的宴席。整個團體正是在那裡聚集在復活的基督周圍:有的弟兄姊妹已經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而有的人還在等待臨於他們身上的這種生命。但是所有的人都在一起歌唱: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16節)。

基督徒團體蒙召,去在世界上重現基督的行動與復活的話語。他們應對那些靠近棺木哭泣的人們重複基督的話語:不要哭了!上主已經永遠戰勝了死亡。

除了這個最重要的信息外,聖史路加--窮人和有需要者的傳道者,也希望能夠喚醒團體要關注那些孤獨的人。


在初期教會中,有很多憂傷的寡婦,因為她們被拋棄,沒有人照顧她們(雅127)。路加告訴基督徒說:不要讓她們痛苦憂傷了,需要將她們失去的子女交還給她們。團體中的每位成員都應將她們視為母親去愛、尊重並照顧她們。不要讓任何一位寡婦感到無兒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