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7, 2019

體驗天主的喜悅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在第三世界的一個大城市中,我們在一個上流社會人士的一間別墅內。這是在眾多城市中的一個仍是很貧窮的地方,但當中的人竟是極度浪費。

這別墅的主人正在為自己的女兒,一位很優秀的大學生慶祝二十歲生日。慶典結束後,主人請了兩位家僕來執拾。餐桌上仍有很多的食物:肉類、米飯、薯條、蛋糕及糕點等。

丈夫尷尬地說:我們怎樣處理這些食物呢﹖正準備將杯子帶到廚房去清洗的妻子停了下來,似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便說:「原來我們請錯了賓客,請來的人都不飢餓。」

我們害怕飢餓的人走近我們,怕他們也使自己變成貧窮。我們生命中的節日也可能如此在失望中結束。不過,我們可以重新找到上主所賜予我們的財富,用這些財富使飢餓的人得到飽飫。
羔羊呼喊說:蒙召來赴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默199)。但是這樣的婚宴,只有那些飢餓的人才能參與的,而且他們領受之後,可以與飢餓的人分享。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求你使飢餓的人體嘗你的喜悅!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德319213031
19 我兒,執行你的工作時,應當謙和;這樣你會比施惠的人更受人愛戴。20 你越偉大,在一切事上越當謙下;這樣你才能在上主面前,獲得恩寵。21 因為,只有上主的權能是偉大的,為謙遜人所尊崇。
30 驕傲人們的創傷,無法醫治,因為惡根在他們身上,已根深蒂固,而他們卻不自覺。31 明智人的心,領會寓言;智慧人的心願,是希求熱心的聽眾。


謙卑,是不是需要受到別人的輕視才可以有呢?如果這樣,當然不是明智之舉,而且毫無意義。正如《德訓篇》作者所說的,這樣的態度不會獲得人的尊重與天主的祝福。那麼,甚麼樣的舉止行為可以吸引他人的同情與天主的祝福呢?在甚麼方式下,謙卑使人獲得「光榮」呢(20節)?只要仔細反思,以單純的目光去看待一切,認為一切都是天主對我們的禮物就夠了。生命、美麗、力量、智慧、聰明等,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來自天主。我們一無所有,沒有甚麼可自誇。
將天主所賜予我們的一切當成自己的擁有而炫耀,這雖不是邪惡,但是荒謬。那些認為自己擁有才能就可以壓迫別人或者支配別人,是愚蠢的人。天主賜給人禮物,是要領受者將他們成為兄弟姊妹的禮物。
謙卑的人,清楚自己擁有的才能、智慧、力量,將別人視為自己的兄弟;當他們有需要時,服務他們。
謙卑的人,如同時常準備好領受主人的命令一樣,自謙自下。他「光榮」天主,因為能光榮天主的,是使人喜樂之事。
謙卑有助於建立使人快樂的關係,而使自私主義、彼此競爭、仇視的態度轉變為彼此服務,使人體會到來自天主的恩賜與禮物。
正是在這種意義下,耶穌自稱為「良善心謙的」(瑪1129),祂毫無保留地將一切賜予人類。

讀經二 希1218192224
18 你們原來並不是走近了那可觸摸的山,那裡有烈火、濃雲、黑暗、暴風、19 號筒的響聲以及說話的聲音,當時那些聽見的人,都懇求天主不要再給他們說話,
  22 然而你們卻接近了熙雍山和永生天主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接近了千萬天使的盛會,23 和那些已被登錄在天上的首生者的集會,接近了審判眾人的天主,接近了已獲得成全的義人的靈魂,24 接近了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他所灑的血:這血比亞伯爾的血說話說得更好。


 皈依基督信仰的猶太人,仍舊懷念自已祖先的傳統宗教。 《希伯來書》的作者藉著以西乃山為代表的古代宗教,與以新耶路撒冷為預像的基督信仰相比較,以啟發他們。
 在西乃山上發生了甚麼?在那裡有火舌、雷聲、黑暗、烏雲密布。面對這一切,希伯來人感到害怕,要求梅瑟向他們講話而不是上主(18-19節)。我們如何渴望一位自己不可接近,而只通過中間人接近的神呢?

基督徒並不是靠近西乃山,在恐懼中體驗天主(22節),他們是走近基督。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驗:因為在基督內他們發現了愛人的天主的面容,是可慶祝的(2324節)。在《舊約》中,人民與天主之間有很多中保:大司祭、肋未人、公議會、長老們。今日的基督徒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中間人,自己可以直接靠近天父,而唯一的中保耶穌不再將人當僕人,而是當朋友看待(若1515)。

福音 路141714


安息日,耶穌進了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中吃飯;他們就留心觀察他。
7耶穌注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選首席,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幾時你被人請去赴婚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也被他請來,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個人!那時,你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10 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席,等那請你的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罷!那時,在你同席的眾人面前,你才有光彩。11 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12 耶穌也向請他的人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而還報你。13 但你幾時設宴,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14 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

在以色列星期六的午餐不是簡單的一餐,它是家庭成員與親戚團聚一起,彼此開懷交談的盛宴。他們談論政治、工作、經濟、社會與家庭問題等。當有猶太經師被邀請到一家作客時,神學問題、宗教問題就會是專門的討論話題;而這時猶太經師和老師們便可藉機會講解有關教義。耶穌也多次在飯桌上講解
(路 529736917103811371419122738)。

今日的福音就是討論這樣的問題。在一個法利塞人家裡,是聖殿聚會結束後,耶穌被邀到這個人的家裡作客(1節)。
入席時坐席並不是隨便的,是要按照禮節和等級次序。中間坐著的是尊貴人物,接著是家庭的主人,之後是客人;都是按照社會地位、宗教職務、經濟狀況與長幼次序排列入座。耶穌並不在意這些,對這樣的排位次序也不感興趣。祂注意到有些人因為坐錯位置而不得不改變坐座位的尷尬。耶穌看到了那些自認為尊貴的傲慢人士,在裝作謙讓中坐上了首席位置;祂也注意到那些態度尷尬與舉止笨拙的讓座人士。他講敘述了第一個比喻。

「幾時你被人請去赴婚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也被他請來,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個人!那時,你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席,等那請你的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罷!那時,在你同席的眾人面前,你才有光彩。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711節)

 

令人不解的是,耶穌似乎先讚賞這樣舉世不恭的態度,為使人在公眾場合獲得成功,而後點出祂的用意。祂引用的諺語在以色列的經典中早已提到:你在君王前不可炫耀,不可佔有權貴的座位;因為人對你說「請上座!」比在貴人前受抑更好(箴2567)。與宗徒們同時代的猶太經師西滿這樣叮囑自己的門徒們說:「當你入席時,盡量坐在比你的位置低兩到三位,這樣就會有人對你說:坐在上位去!而如果在開始時就坐在上位,那說不定會有人要求你坐下位。」

耶穌邀請所有人都這樣做。


耶穌的話語與猶太經師教導的話語一樣,但內容卻不同。耶穌並沒有想要求自己的門徒們變得機靈,也沒有教給他們獲得生命成功的方法,以實現他們個人的人生理想與抱負。當他們想坐首位,成為眾人注視的對象時,衪卻嚴厲地責斥他們(谷93337),禁止他們企圖通過各種手段獲得榮譽與地位(瑪23810),對團體中的分裂與彼此間的攻擊也不容忍。祂批評經師喜歡穿長袍遊行,喜愛在街市上受尊敬、會堂裡就高位、筵席上的坐首座。他們吞沒寡婦的家產,而又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這些人必要遭受更重的處罰(路204647);然而,在以色列的民間智慧中,卻沒有如此的人生智慧與生活教導。現在我們看看,就會明白。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一片段,就會發現其中有個詞反復出現了五次,比其它的詞出現得頻密,就是「被邀請的人」。在希臘原文中,它的意義是「被召喚的人」。明顯的,耶穌是在對那些被邀請去赴宴想坐首席的人講話。這些人是誰?
請注意第二個細節:耶穌講話的方式也同樣令人驚訝。在別人家裡,耶穌從來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態度。衪似乎不是以客人的角色,而是以主人的口吻在講話。
這兩個細節讓人知道,耶穌在巴勒斯坦的晚餐,就像是人故意刻畫出來的。將這樣的話語放在耶穌口中,使人明白這是耶穌對那些被選者,即基督徒團體成員所講的話。在這樣的團體中,面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時常充滿著分歧與分裂。司祭、團體中的負責人與負有不同使命的人,時常渴望獲得「首席」地位;而教會中永恆不變的真理就是:所有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團體服務。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時常有人渴望獲得榮譽、名銜、高位,渴望虛榮,甚至認為聖體聖事是屬於個人的。這就是毀滅我們團體的癌細胞。

耶穌知道,在自己的門徒中也有人有如此的渴望,希望獲得高位。為此,在最後晚餐中,祂再一次教導他們。衪願意所有人都記住自己的囑咐:「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是誰大呢﹖是坐席的,還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嗎﹖可是我在你們中間卻像是服事人的」(路222627)。
耶穌並不像猶太經師西滿一樣,讓位只要向後退兩三步就可以了,而是徹底改變方向,改變事物的價值等級。只有那些像耶穌一樣,選擇為他們服務的人,就會在唯一的盛宴——天國內被高舉。那些在現世受到他人尊重、獲得外在榮譽和掌聲、渴望虛幻幸福的人,在那時將會很可悲:被置於象徵他們失敗的最末位置,顯示他們所追求的生命價值只是曇花一現。

耶穌講完這個比喻後,對邀請自己的法利塞人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而還報你」(12節)。在這裡要注意,並不是說飯桌上說所有的話都是適宜的。耶穌明白所有人都注意聆聽自己的話語。如果以色列的傳統是只允許邀請四類人,即朋友、兄弟、親屬與近人赴宴的話,這個可憐的法利塞人有可以指責的地方嗎?是不是將一位法學士與一位無知的牧人,或一位法利塞人與一位稅吏在一起要合適一點呢?
我們已經說過,這不是耶穌坐在一個巴勒斯坦人的餐桌上講話,而是復活的基督對路加團體中的法利塞人講話。這是基督對自己的那些類似法利塞人的門徒們在講話,因為在路加的團體中,他們待人有偏見,具有種族歧視。那麼,耶穌說了甚麼呢?

衪說,現在必須開始一種不以人間價值觀與秩序為基礎的新盛宴。在這個新的盛宴中,以前被人認為重要的四類人物,應該讓位給人認為不重要的另外四類人物: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13節)。

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本不能進入上主的聖殿內(肋2118,撒下58),他們存在的狀況注定了他們處在罪惡的環境中,是有罪的象徵;而以色列聚會團體中的成員必須是毫無指摘、完美純潔、沒有任何缺陷的。耶穌聲明自己的到來是要開始新的盛宴,在這個新盛宴中,那些被人拒絕與排斥的人,要成為首先被邀赴宴的人,要坐在光榮的席位上。
這是對團體中所有準備天國盛宴的人所講的,邀請他們勇敢跟隨新的,與民間社會相反的秩序和價值觀。當然,為基督徒團體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教會存在開始,因為這個世界的不同的價值觀,而存在著各種種族歧視。在《雅各伯書》中就明確記載著這樣的衝突。『如果有一個人,戴著金戒指,穿著華美的衣服,進入你們的會堂,同時一個衣服骯髒的窮人也進來,你們就專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且對他說:「請坐在這邊好位上!」而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說「坐在我的腳凳下邊」!這豈不是你們自己立定區別,而按偏邪的心思判斷(224)?』

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代表失去生命方向與迷失生命道路的人;象徵著在人生道路上缺少福音的光照而跌倒的人,使自己與他人成為各種罪惡的受害者;由一個錯誤進入另外一個錯誤中的人。耶穌叮囑自己的門徒們,節日與盛宴正是為這些人所準備的;而將這些人排斥在外的人是有禍的。耶穌用以下的話結束自己的規勸:「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14節)。

當人做一件事時,首先想到對自己的益處與可以得到的回報。計算自己所得到的益處,是人的本性。在公元前八世紀時,厄斯多(ESIODO)就曾經這樣叮囑說:當你請人赴宴時,你應該邀請自己的朋友,而將反對你的人留在外面。愛那些愛你的人,與愛你的人來往。與給予你報酬的人來往,而不要與不能報答你的人往來。
耶穌則要求自己的門徒們無條件地去愛,雖然在有所損失時仍然要愛別人;叮囑他們要接納那些無償還能力的人。這樣,他們將由天主那裡接受到報酬。

現在需要解釋清楚耶穌的話語。邀請並幫助那些貧窮的人,就是將自己現世的財富保存在天上,這也可能仍然是個充滿自私的行為。「為窮人服務」是將自己的財富積聚在天上,這種愛不值得人的讚賞,可以說是人的一種陰謀。

窮人被愛,是因為他們值得別人去愛,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同情,或者認為愛窮人是一種比別人高尚的行為。當然,如果以人的眼光去看,在敵人身上,在那些反對我們的人身上不容易發現什麼值得去愛的地方。除非耶穌的話語可以潔淨人的目光、除去人眼中的渣滓、治療人眼裡的疾病,才能去愛那些反對我們的人。耶穌使人明白,如果天主愛人,意味著在人身上總是存在著一些令人感到驚訝的因素。
將會領受到什麼賞報呢?愛他人的人,將尋找他人益處為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標。這樣就相似在天之父,體會到天主愛人的喜樂。

這就是天主幸福的秘密:無條件地且白白地愛人。這樣就實踐了耶穌的叮囑:你們的賞報必定豐厚,且要成為至高者的子女(路635)。除此之外,不可再有別的奢望。



Tuesday, August 20, 2019

所有人都歡迎,但不可遲延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i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拓展你帳幕的空位,伸展你住所的帷幔,不必顧忌!拉長你的繩索,堅固你的木橛!因為你要向左右拓展,你的後裔將以外邦之地為業,住滿廢棄了的城邑」(依5423!這是先知對封閉的耶路撒冷人民說的,邀請他們走出來。過去那種傳統的狹隘民族主義已經結束了,開始了一個新的沒有邊界的萬民主義時代:因為不僅只是以色列人,而是天下所有人民,都是天主對亞巴郎許諾的繼承人。天上所有的人都必須聚焦在耶路撒冷接受天主的祝福。
這個圖像令人欣慰,使人要進入默想的層面,甚至是可見的。整個人類正朝著位於耶路撒冷的聖山走去。在那裡上主準備了豐盛的宴席。萬軍的上主在這座山上,要為萬民擺設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肥甘是精選的,美酒是醇清的(依256)。
《默示錄》的作者,用另外一種圖像,描寫在人類歷史結束時,那種令人喜悅的場景:耶路撒冷是座「城牆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門,守門的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東面三門,北面三門,南面三門,西面三門」(默211213)。不同的圖像,卻有同樣的信息:無論從何處而來,都可以找到進入聖殿的大門,在那裡受到天主的接待。
但是朝向天國盛宴的道路並不是舒適與平坦的。耶穌說,引人進入生命的門是窄的,人很難找到它,但這與先知們所宣講的帶來喜悅與樂觀信息的普世救恩並不矛盾。他警告說,當一個人沿著遠離目標的路徑時,他們或會迷路,以為走上正確的軌道,因此必須要小心翼翼。是的,所有人都會到達,但最好不要在宴會結束時才到達那裡。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願普世萬民都要讚頌你。」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依661821

18 我要來聚集萬民及各種語言的民族,他們都要來觀看我的榮耀。19 我要在他們中施行奇事,並派遣免難的人到外邦人那裡去,即往塔爾史士、普特、路得、默舍客、洛士、突巴耳、雅汪,遼遠的海島上,即沒有聽過我的聲譽,沒有見過我的光榮的地方。20 他們要從各民族中用馬、車、轎子、騾子、獨峰駝,把你們的弟兄送到我的聖山耶路撒冷來,當作獻於天主的獻儀,好像以色列子民用潔淨的器皿將供物獻於上主的殿中一樣:這是上主說的。21 我要從他們中間選拔司祭和肋未人:這是上主說的。

人總是喜歡那些與自己想法一致、認同我們的習慣、適應我們的風俗和遵守我們法律的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對外國人卻感到害怕,因為他們與我們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例如,在我所居住的非洲部落中,我聽過一種奇怪的表達。 當他們看到黑色和白色在一起時 ,他們會說:“Mutxu ni mukunya”,就是說:看那裡有一個男人和一個白人。 一個肯定是男人,因為他知道並尊重傳統,另一個......是一個白人。
甚至以色列人相信他們就是唯一的「男人」。他們自認為是義人,對天主忠信,遵守嚴厲的法律,是為了避免與不認識天主的外邦人產生友誼,婚姻,因為外邦人朝拜偶像(申718)。
在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慢慢的打破了他們這種的想法。在巴比倫充軍時,以色列人開始反思,並被迫承認,如果他們受到天主如此嚴厲的方式考驗他們,那就意味著他們並不是那麼正確。
在充軍之地,他們認識了很多具有德行的外邦人。他們應該一點也不驚奇:有很多好人,充滿同情心與憐憫心,熱情好客,與他們所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這些外邦人的家庭生活一點也不遜於他們,彼此充滿尊重與理解,他們的倫理生活也受人欣賞,是別人的榜樣。總之,在外邦人中,也有很多比自己同胞優秀的人。
這時他們反思,意識到天主不只是以色列人的天主,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主。祂愛所有人,不分種族與民族。他們開始講論充滿幸福與和平的未來王國,將之與盛宴相比較。在那裡,食物是精選的,美酒是純清的。(依256)這樣的節日不只是為以色列人而準備的,而是為所有人而準備的。
今日讀經是敘述先知生活在這個更新思想的時代給人的信息。以天主的話開始:「我要來聚集萬民及各種語言的民族,他們都要來觀看我的榮耀」(18節)。然後宣布從未聽過的事情要發生:外邦人將比以色列人更加尊重上主的聖名,我將派遣他們向人宣布這樣的信息,將我的救恩帶給世界所有的人(19節)。
在最後,上主的許諾令人費解!上主從外邦人中選拔司祭與肋未人(21節)。

讀經二 12571113
5 你們竟全忘了天主勸你們,好像勸子女的話說:我兒,不要輕視上主的懲戒,也不要厭惡 他的譴責,6 因為上主懲戒 他所愛的,鞭打他所接管的每個兒子。7 為接受懲戒,你們應該堅忍,因為天主對待你們,就如對待子女;那有兒子,做父親的不懲戒他呢﹖
11 固然各種懲戒,在當時似乎不是樂事,而是苦事;可是,以後卻給那些這樣受訓練的人,結出義德的和平果實。12 為此,你們應該伸直痿弱的手和麻木的膝;13 你們的腳應履行正直的路,叫瘸子不要偏離正道,反叫他能得痊癒。

《希伯來人書》是為處在困難中的基督徒而寫,他們不明白受到迫害的理由,從這樣的迫害中他們找不到任何希望。作者告訴他們迫害的意義何在。為了讓他們得到光照,再次用一些例子來教育他們。
如果有一位老師在他的學生中,有一個是自己的兒子;他不會讓自己的兒子享有特權,而是希望他像每一個人一樣向自己承擔。如果他注意到有學生懶惰又懶散,他會叫他過來教導。但如果他的兒子表現不正確,他會責備他,糾正他的行為,甚至處罰他多一點,因為兒子是他最愛的。這就是天主為什麼讓基督徒承受如此多的試探:使他們行為正直(57節)。試探是因為天主不將基督徒視為陌生人,而視為自己子女。當然,在這時刻,他們對父親的強硬感到不高興;但長大後,他們將會感謝父親以此方式教育他們(1112節)。

福音   132230

22 耶穌經過城市鄉村,隨處施教,朝著耶路撒冷走去。23 有一個人給他說:「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耶穌對他們說:24 「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罷!因為將來有許多人,我告訴你們:要想進去,而不得入。25 及至家主起來把門關上,你們在外面站著,開始敲門說:主,請給我們開門罷!他要回答你們說: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26 那時,你們會說:我們曾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曾在我們的街市上施教過。27 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都離開我去罷!28 幾時你們望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在天主的國裡,你們卻被棄在外,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29 將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人,在天主的國裡坐席。30 看罷!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在《瑪竇福音》中,我們經常看到耶穌反對惡人說的嚴厲話語:常提到火獄的罰;要將綿羊與山羊分開,至少有六次;他向罪人宣布有哀號與切齒等待他們。
路加介紹耶穌是一位善於理解,寬容並時常準備好與貧窮的,絕望的,生活艱難的人在一起。 他總是把他呈現為......除了在今天的片段中,奇怪的是出現了威嚇和譴責。 有一道狹窄的門幾乎不可能通過:它甚至是關閉的,誰在內就在內,誰在外就在外。 遲到者敲門被認真的拒絕:主人在屋佈內大叫出來說現在為時已晚!離開我吧! 我不認識你! 你們被棄在外,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
當明白了在《路加福音》中的主要思想 — 喜悅、慶祝、樂觀、慈悲的天主後,就會對耶穌這樣的話語感到震驚。耶穌從來沒有說過如此生硬的話語,衪喜愛稅吏與罪人,願意接受他們的邀請到他們家裡與他們同桌共食。在這個比喻中,耶穌似乎不再是那個邀請跛子,瞎子與聾子赴宴的耶穌(路1413)。在這裡,我們既看不到準時開門的耶穌,也看不到立即請人就進入天國赴宴。耶穌的形象,覺得與醫生治療疾病不同,與牧人面對羊群丟失時去尋找的形象也不同,也不是為了朋友的請求而半夜起來給麵包的朋友的心情,與「浪子回頭」中那個的慈父所擁有心情完全不一樣。覺得耶穌的建議「努力由窄門進入天國」令人不可思議,這似乎是一個只關心自己得救的邀請。
誰如果只關心自己,想在宴席上佔據一個重要位置,就對還在宴會外面的人一點也不感興趣。現在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路加福音》中這句生硬的話語了。在路加的團體中,存在著寬容主義、疲憊,想與天主看齊、認為只有懷著善意就可以獲得救恩。路加強調說,如果這樣下去,就會有很多基督徒被排斥在天國之外,覺得有必要放棄那種充滿假像的樂觀主義。用與他們時代的文化與環境的圖像來說明其意義。我們必須要注意這些,否則就會歪曲它的意義,認為它就是要在世界末日將要發生的事。它的結局好像充滿悲劇,但是它的語言卻是令人著迷的。當時的福音宣講者想以此方式,引起當時的人們的注意。
現在看看這些話語的真正意義。一天,有一個人問:將來得救的人真的很少嗎(23節)?一些猶太經師們曾經教導說所有以色列人都將參與天國的盛宴。而有些人卻說不是這樣的,其實喪亡的人比得救的人更多,正如河不僅是一滴水一樣。而當時更為普遍的看法是:
在這個世界,天主創造了許多人,但只有很少人能夠得救。
耶穌不評價這樣的問題。因為它是個不懷好意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答案都是錯誤與無意義的。如果回答「是」,將給人錯誤的保證。如果回答「不是的」,那麼將使人放棄需要努力的印象。耶穌來並不是為了顯示得救的人數,他並沒有來揭露秘密數字和日期,如今天一些狂熱份子所想夢想的。而衪願意告訴人應該有所選擇,因為救恩的機會是不容錯失的。不討論在世界末日的情況與救恩的問題,而是澄清怎樣進入天國。就是今天的門徒們應該怎樣做。.
第一個條件就是:「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罷!因為將來有許多人,我告訴你們:要想進去,而不得入」(24節)。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人想進入卻不得入,很明顯的就是不是缺少進入的願望,而是方法錯了。它指的法利塞主義的人,雖然他們的行為無可指摘,甚至是別人的榜樣,每星期守齋兩次;既不是強盜,也沒有犯姦淫,但卻仍然不得進入天國內。
我們知道,只有一種方法可以進入窄門:使自己成為弱小者。那些自認為了不起與高傲的人不得進入天主的國,雖然用盡各種方法,嘗試各種辦法卻仍不得進入。現在應該可以明白耶穌的話語了:如果想成為耶穌的門徒,就必須要成為弱小者,成為所有人的僕人。
法利塞人的錯誤就是驕傲自負,他們的信德是建立在自己的聖善與善行基礎上的。他們不遺餘力,竭盡全力取悅天主。保祿也清楚這點(羅103),但他過於自負了。
那些認為自己不配領受天主獎賞的人,只看到自己的脆弱與渺小,不值得領受天主慈悲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進入天國。
誰不從內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即使實踐很多的外在宗教敬禮 — 如祈禱,教理講授,宣講,敬禮,甚至行很多奇跡(瑪722) — 都不能進入天國。
耶穌繼續以另外一個比喻帶出另外一個要求,去邀請自己的門徒們為進天國,必須要努力奮鬥,就是需要懷著焦急的心,時間不能浪費(2530節)。
上主為所有人準備了免費的婚宴,只要讓自己成為弱小,不帶有任何的妄想,就可以進入赴宴。但是注意,到一定時候門就會關上。
很明顯,天主就是這個主人,正如借著先知的口所宣講過的,現在準備天國的盛宴(依25685512651314)。
現在這個序幕被分開了。看看第一組人,他們站在外面,用自己的理智妄想進入天國的盛宴中:我們曾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曾在我們的街市上施教過(26節)。主人卻回答說:你們這些作惡的人,我不認識你們,都離開我去罷(27節)!
這些人是誰?他們認識耶穌,很瞭解耶穌,曾經聆聽過耶穌,與衪一起吃過喝過。就是說他們不是外邦人,而是基督徒團體的成員。他們在領洗時都記錄了一個名字,他們讀過福音與參加過聖體聖事宴席。他們很虔誠的參與各種敬禮,雖然這樣,他們還是被拒絕在天國之外,因為只認識福音的建議與精神還不夠,需要實踐出來。誰如果不花時間盡力實踐,就是邪惡的工人。
這是對那些只顧及外在的基督徒,是對不冷不熱的基督徒的一種嚴厲的批評、他們滿意外在的一切。舉行空洞的禮儀,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沒有內在的生命轉化。
當然,這不是最終的審判,而不是將他們永遠排斥在救恩之外。如果這樣理解,會帶來嚴重的危險,與福音的精神不相符合。
耶穌是對此時此刻的基督徒講這樣的話。邀請他們懷著緊急的心情去反思現在的情況及自己的靈性生命,因為很多基督徒只是徒有其名,而沒有內涵實質。如果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種情況,那麼在最後的時候將會有哀號(當發現自己失敗時所承受的命運)與切齒(這是憤怒的標記,太遲發現錯誤)。
現在我們看看第二組人,就是在裡面參加天國婚宴的人。先祖們也坐在天國的宴席上,亞巴郎,依撒格與雅各伯。還有所有先知們。最後是一大群數不清「從東方與西方,從北從南而來的人」。並沒有說所有人都認識耶穌,不是所有人都與耶穌同伴而行,也許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耶穌本人。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如果他們進入天國,肯定是通過窄門而進入的。而其餘的人卻被留在天國之門的外面(2830節)。
現在看看路加福音第9章,有一天,在門徒們中間,他們討論在他們中誰是最大的。耶穌領過一個小孩子來,放在他們中間對他們說:在你們中間最小的那位就是最大的(路94648)。誰若不努力使自己成為最小的,就不能進入天國參與盛宴。
耶穌不想用地獄來威脅人,衪譴責的是那些不冷不熱,安於現狀,虛偽的,自以為是耶穌的門徒。他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耶穌也要對他們說:「我不認識你們」。
路加 — 也許是因為有點極不情願與勉強在自己的福音中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這不是他的語言風格 — 與瑪竇福音經威脅與令人深思的話語結束不同:「我給你們說: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裡一起坐席;本國的子民,反要被驅逐到外邊黑暗裡;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瑪81112)。而路加卻以節日與盛宴的喜慶結束它的比喻,並帶來具有意義的話語:「看罷!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30節)。
到最後,即使在開始時那些錯過了共度喜悅的時機的人,也將進入天國,在天國內共同歡慶。

Wednesday, August 14, 2019

上主在我們身上行了大事


聖母升天節(八月十五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Subtitles

聖母瑪利亞最後一次在新約中出現,是在《宗徒大事錄》的開始,與宗徒們和初期基督徒團體一起祈禱(宗1:14)。然後這位慈愛與善良、沉默與謹慎的女性便消失在公共視野中,再也沒有出現過。對聖母瑪利亞的了解就只有這些資料。在聖經並沒有記載她在哪裡度過晚年,以及怎樣離開了這個世界。從第六世紀開始,在基督徒流行的傳統中,有一個說法是有關於聖母瑪利亞離開與安息。這些偽經為我們提供了聖母最後塵世生活的情形與她的死亡信息。這是大眾民間的傳說,核心信息與內容是從第二世紀時在耶路撒冷的母教會而來,當然在當中也有一些值得可信的內容與信息。
在耶穌的逾越奧蹟之後,瑪利亞很可能在熙雍山耶路撒冷的晚餐廳中生活;在這裡,耶穌曾經與自己的門徒吃過最後晚餐。那些偽經從瑪利亞離世與升天的日子開始敘述:在天上出現了一位使者,向聖母瑪利亞宣布她下一個階段的生命旅程。由遠方而來的宗徒們,看到她從地上奇蹟般地被接到雲上,直到為聖母準備的宮殿中。他們與聖母很親切地談話,直到耶穌帶著一大隊天軍來,接聖母的靈魂上升天鄉。
宗徒們將聖母的遺體帶到位於切德隆(CEDRON)的一個塔附近,在那裡從石頭中鑿了一個墳墓,將她安放在裡面,這也許是一個可信的歷史事實。從第一世紀開始,在革責瑪尼莊園附近,就有很多人陸陸續續來到聖母的墳墓前,進行朝拜的禮儀。第五世紀時,在那裡建了一座教堂。
又有一個傳說:在聖母的遺體被埋葬後三天,耶穌再次顯現,將她的遺體帶到天上;而在這裏,門徒們相繼輪流看守。耶穌命令天使們將聖母的遺體帶到雲上,朝著東方前進,直達光明的天鄉。在天使的歌聲與馨香中被帶到天上樂園,在生命樹旁。
這些神奇般的傳說並沒有太多的歷史意義與價值,而是通過圖像與象徵,給予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基督徒對聖母的敬愛之情。
基督徒反思聖母在離世後的命運仍然經歷了很長時間,在1950111號,教宗庇護十二世向全世界隆重宣布:因天主聖神懷孕的母親,仍然保持著童貞;在結束了塵世的生命後,靈魂與肉身被光榮地接到天上。
這個信條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是聖母的遺體並沒有遭受腐朽,或者耶穌只是將聖母的肉身與靈魂一起提升到天鄉呢?而別的亡者只是靈魂在天鄉卻等待著與自己的肉身相結合呢?
這種觀念來源於希臘哲學中靈肉分離的二元論思想,它與聖經中的思想互相矛盾,因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值得一提的是,保祿在寫給格林多人的信中,明確闡述這個思想:「並不是屬物質的身體復活,而是屬神的身體」(格前15:44)。
教宗的訓誨中並不說「升天」,好像是一個空間位置的轉移或一個綁架、劫持,而說「提升到光榮的天鄉」。 「光榮的天鄉」並不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一種嶄新的境界。瑪利亞並不是帶著自己軟弱的人性與身體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之後又要重新返回塵世;並不是離棄這個繼續在世上旅程與朝聖的基督徒團體,就像耶穌在復活節當天那樣,聖母只是改變與他們同在的方式。
瑪利亞,上主的婢女,為今日所有的基督徒來說並不是享受一種特權,而是一個具有典型模範的例子。從聖母的身上,為所有相信天主會完成衪的話的人,是一個標記;這種信德使那些對天主懷有希望的人改變自己最後的命運(路1:45)。
在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有兩種力量形成一種張力,就是生命與死亡的力量之間的鬥爭。痛苦、疾病、老年,身體所帶來的不適,這些都是我們與那隻可怕的紅龍作最後戰鬥的障礙。在最後這場戰爭中人被打敗,死亡好像得到了勝利的果實。天主、生命的主人,難道面對受造物,特別是按照自己肖像所造的人,在受到這樣的威脅時,會袖後旁觀嗎?
今天在聖母的身上,我們找到了答案。在她身上,我們被邀請去默想生命的主人,天主為我們所帶來的勝利果實。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你絕不會讓你的聖者見到腐朽,因為你是熱愛生命的主人。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讀經一:默11:1912:1-610
11:19 那時,天主在天上的聖殿敞開了,天主的約櫃也在他的聖殿中顯出來了;緊接著便有閃電、響聲、雷霆、地震和大冰雹。
12:1 那時,天上出現了一個大異兆: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她胎中懷了孕,在產痛和苦勞中,呼疼呻吟。隨著天上又出現了另一個異兆:有一條火紅的大龍,有七個頭,十隻角,頭上戴著七個王冠。它的尾巴將天上的星辰勾下了三分之一,投在地上。那條龍便站在那要生產的女人面前,待她生產後,要吞下她的孩子。那女人生了一個男孩子,他就是那要以鐵杖牧放萬民的;那女人的孩子被提到天主和他的寶座前。女人就逃到曠野去了,在那裡有天主已給她準備好的地方,叫她在那裡受供養一千二百六十天。
10 那時我聽見天上有大聲音說:「如今我們的天主獲得了勝利、權能和國度,也顯示了他基督的權柄,因為那日夜在我們的天主前,控告我們弟兄的控告者,已被摔下去了。


展現在默示錄長老面前的這幕場景是非常壯觀,今天我們被邀請去默想與解釋這樣的場景。
在天上,即天主的世界裡出現了兩個大異兆。第一個可以稱為「大的」: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她懷了孕,正在忍受產痛,並要生一個兒子。第二個就是一隻巨大的紅龍,一隻被血染紅的巨大的蛇,有令人害怕的力量;它有七個頭,十隻角和七個皇冠。它用尾巴將天主的星辰掃下了三分之一,落在地上;然後立在這個即將要分娩的女人面前,要將她的孩子吞下。它感到時間很緊張,因為它知道這個孩子就是那要以鐵杖牧放萬民的那位。天主介入這場的戰鬥,將所生的男孩帶到天上;而那女人卻逃到曠野避難,在那裡停留三年半,並得到天主所滋養。然後出現了巨大的戰爭,在天上是彌額爾天使和衪的同伴與在地上的紅龍和其同伴作戰。這條紅龍,就是古老的蛇,也被稱為撒旦、魔鬼;地上居民的引誘者,及毒害的同伴,一同從天上被摔下(7-9節)。

今日讀經一的片段並不是以這樣的序幕結束,也並沒有帶來最終的勝利,只是強調來自天上的一個很奇妙的聲音,最後突出強調這場戰爭的可怕性:現在完成了我們天主的救恩與國度(10節)。
看了這場序幕後,讓我們仔細分析這個片段的意義。這個片段是約在公元100年完成的,為基督徒團體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與挑戰的時期:外在因著迫害、嘲笑與批評,他們面對著背教的危險。作者用這種隱而不彰的寫法,是為了避免受到外在權力的打擊,而成為受打擊的對象。用這些圖像與象徵,對熟悉舊約的讀者來說,他們立刻明白其中的意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在光明中出生的男嬰是誰?這個男嬰最後的命運與由引用詠2:9所帶來的意思,使人毫無疑問地知道他是誰?在整個新約中,這位男孩被稱為要以鐵杖牧放萬民的那位,那就是基督自己。
如果即將要出生的那位嬰孩就是基督,那麼這位女人就不能是聖母瑪利亞。實際上這種解釋過於簡單與顯淺,因為瑪利常常被描繪成如太陽一樣光明,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
實際上,基督徒團體在舊約的光照下,被描繪成這樣的形象與象徵。基督徒團體在這裡並沒有描寫瑪利亞,而是在寫天主的子民;天主的子民在聖經中常常被描寫成像女人一樣,是基督結果實的新娘,默西亞的母親。
這裡,這個女人是基督徒團體的象徵,她象徵著以色列子民的忠信;身披太陽,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基督徒團體有一個雄偉與壯麗的外表,它是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歌6:10),同時,也是天主的象徵(詠84:12)。
基督徒團體由上主所愛,並從上主那裡接受寶貴與珍貴的禮物,常常是發光與充滿光明的,因為在基督徒團體中散發著神聖的光。
月亮,為住在中東一帶的人來說,是時間的標記,它為季節的變化提供依據。在今日讀經一中,月亮神被信友團體所拒絕。因為基督徒團體並不受時間的限制,不受它所生活與接近的這個世界的權勢所控制,因為它已經在永恆的世界中。
頭上的冠冕是勝利的象徵,在天主的視野中,基督徒團體,就是教會已經戰勝了邪惡的勢力。
十二顆星指出了它的身份:就是基督徒團體才是真正的以色列子民,天主要在其中完成自己對亞巴郎的許諾。
第二個異兆也出現在天主的世界裡。紅龍所犯的錯誤就是反對這位即將出生的男嬰。它是所有反對天主的勢力的象徵,並寄望於世上的權力帶來益處。這隻紅龍有三個特徵:有很強大的能力(七個頭);力量巨大,但是它的力量也是可戰勝的(它有十隻角);它好像勝利,它接受地上萬民的朝拜,榮譽(七個皇冠)。
這個邪惡的勢力想消滅那剛出生的男嬰。
這個剛出生的男嬰,為《默示錄》的作者來說,並不是反映由瑪利亞在白冷誕生的那個在馬槽中的嬰兒,而是耶穌的逾越奧跡。正是這個時候,由墳墓中復活的基督,向世界顯示自己就是默西亞。邪惡的勢力想消滅基督所帶來的救恩,而基督卻是不可戰勝的。天父將基督接到了光榮的境界中。
這隻紅龍的頭受了傷,被基督復活的能力所擊傷(彌額爾相當於是天主的能力)。紅龍被打敗了,但是牠仍然有能力用自己的尾巴將天上的星辰勾下三分之一。這個圖像並不是代表天使們,而是代表位於亞細亞的信友們,被外在的迫 害與打擊所折磨,被邪惡的勢力所引誘,放棄了他們的信德。在信友團體中很多人離開了團體,放棄了信德。而那個逃到曠野中並在那裡休息的女人,就是那些沒有受到引誘,以及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不放棄信德的天主子民。
正如上主試探了以色列子民一樣,也這樣試探天主的子民。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向天主顯示自己信德的可靠性與對天主的愛,而不致遇到困難時便放棄信仰。他們用天主所賜的瑪納保存這份信德:就是天主的聖言與基督聖體。
1260天相當於三年半的時間,按照達尼爾先知的解釋(達7:25),是指那種殘酷的迫害,但這迫害的時間很短。
到這裡,應該可以綜合:如果那個誕生的嬰孩是耶穌,而那個女人不是瑪利亞,那基督徒團體就是在教會團體內所誕生的基督嬰孩。其實也正是這樣,正是作者想給那些失去信心並處於困難中的信友所說的。作者邀請他們認清自己至高的身份尊嚴。雖然在每天的生活中他們會有困難、挑戰、痛苦,但是他們卻正在給新人一份光明與見證,就是給在世界歷史中的基督一份見證。
當保祿給迦拉達人寫信時,他意識到了這份固有使命:「我的孩子們!我願為你們再受產痛,直到基督在你們內形成為止」(迦4:19)。
暴力、謊言、殘酷使人受傷,但是並不能使基督徒感到害怕;因為這些不僅是可以預料的,也是不可抗拒的產痛。
如果那個女人不是瑪利亞,而是基督徒團體,那麼為什麼這段經文會是今天的讀經一呢?因為不管是新約還是舊約,當說天主忠信的子民時,都以瑪利亞為象徵,因為默西亞是由她而誕生,她就是女人 — 以色列。
今日的讀經也邀請我們關注瑪利亞,將目光放在她身上,因為在她身上可以體驗到怎樣完成福傳的使命與母親的使命。對照瑪利亞的使命,教會在她身上發現有整個基督的身份,去將整個救恩分施給所有受造物的使命。
最後勝利的讚歌是表明天主已完成救恩,並建立了國度,是一個希望的邀請。雖然邪惡的勢力現在還有能力與力量,但是基督信徒應該知道紅龍已經被基督的能力所戰勝了。牠尾巴的勢力還很令人生畏,但是牠的頭卻受了傷,正如天主在創世之初所許諾的一樣(創3:15)。

讀經二:格前15:20-26
20 但是,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21 因為死亡既因一人而來,死者的復活也因一人而來;22 就如在亞當內,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
23 不過各人要依照自己的次第:首先是為初果的基督,然後是在基督再來時屬於基督的人,
15:24 再後才是結局;那時,基督將消滅一切率領者、一切掌權者和大能者,把自己的王權交於天主父。25 因為基督必須為王,直到把一切仇敵屈伏在他的腳下。26 最後被毀滅的仇敵便是死亡。


格林多的信友們不確信基督是否真的復活了。他們中有些人,在面對復活的問題上遇到一系列的疑問,特別是當他們將基督的復活放在死者復活的問題上。他們認為,耶穌的復活是特殊與例外的,是很特殊的事情,基督的死亡與復活分擔了所有人的死亡命運。
面對這些人的懷疑,保祿在他的書信的最後一部分這樣寫道:「如果沒有死者的復活,那麼基督就沒有復活」(格前15:13)。他的理由很簡單: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麼基督就沒有完全戰勝那些可怕的仇人,那麼基督就不是普世的君王,死亡就是世界的統治者。
正是從這點出發,今日的讀經二從一個很隆重與正式的宣認開始:不單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而且衪的復活帶來了豐富的果實,就是普世人類獲得救贖。
基督並沒有免去肉體上的死亡;人的器官,正如每一個生物一樣,隨著時間的逝去會慢慢地失去功能、老化。基督戰勝了死亡,並除去了它的刺對人所造成的影響,將死亡變成重生的機會。這就是在聖周六晚上復活禮儀慶典中所高聲歡呼的逾越頌歌。
今天我們慶祝由天主帶給聖母,從死亡中獲得自由的禮物。因為從聖母身上我們看到了新人類的曙光,天主在聖母身上實現了我們每人所希望的命運。

福音:路1:39-56

39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40 她進了匝加利亞的家,就給依撒伯爾請安。41 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42 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43 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44 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45 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46 瑪利亞遂說:「我的靈魂頌揚上主,47 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48 因為他垂顧了他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49 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聖的,
50 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賜於敬畏他的人。51 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52 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53 他曾使飢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54 他曾回憶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
55 正如他向我們的祖先所說過的恩許,施恩於亞巴郎和他的子孫,直到永遠。 」56 瑪利亞同依撒伯爾住了三個月左右,就回本家去了。

如果遺體在墳墓中腐朽是事實,那麼我們需要很大的信心與勇氣相信天主就是生命的主人,並相信天主會賜予一個全新的、不同於這個腐朽的生命。
今天的福音教訓我們,聖母總是信靠上主,她是我們信德上的楷模。依撒伯爾宣布她是有福的,因為她相信上主的話一定要完成(45節)。瑪利亞卻以一首讚美詩歌作答。在每天的晚禱,基督徒團體都歌唱這首讚美詩歌,是為了加強信友們的信德。雖然我們被每天的生活辛勞所累,卻邀請我們用信德的眼光看待一切,正如瑪利亞用信德的眼光去看她的生命與以色列子民的歷史一樣。
在開始,瑪利亞用喜悅的心情高聲呼喊說:「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悅於天主我的救主」(47節),意思是說,我承認並相信上主的偉大。
我們的內心常常將天主想像得很細小,如同我們那樣的小氣與吝嗇:天主大方的對待好人,而對憤怒與違反天主法律的人,他卻不講情面,正如我們自己是這樣一樣。
瑪利亞有純潔的眼光,她對天主無限的愛有很深的感觸,她明白天主使太陽上升,光照義人,也光照惡人。正是為此,她感覺要不受阻擋地讚美天主的偉大。
誰如果與瑪利亞有同樣的目光,並發現上主無條件地愛了人類,就會與她一樣,高呼上主是自己的救主。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天主的救恩並不取決於人的能力與善行,而取決天主對人那不可磨滅與永不衰退的忠信。天主這樣的特徵,喚醒那些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建立完整與完美社會的人,使他們感到天主就是內心的平安,和平與無限喜悅的泉源。
在瑪利亞讚美天主後,她列舉出來讚美上主的理由:「因為衪看顧了衪卑微的使女」(48節)。人蒙受天主的看顧,並不取決於人的倫理生活與德行,而是取決於人內心的空虛,感覺到有必要讓來自天上的禮物滿足自己。瑪利亞明白她自己只是一位貧窮與可憐的女人,但是這並不使她感到失望,她自認為沒有什麼可以值得誇耀的德行,並意識到她所有的一切都是上主白白的恩賜。她對向她報喜的天使說:「看,上主的婢女。」在她的這首讚美詩歌中,她重複她所說過的這句話,並自我介紹說:「我是上主的婢女。」在聖經中,這是對將自己的生命交付於上主計劃的人的一個榮譽。

「萬世萬代的人都要稱我有福」,因為,將目光盯在瑪利亞身上,就可以明白那些因著自己可憐的生活條件、身體或倫理德行而受到輕視的人,將再也不會感覺到自己被天主所拒絕。就會認為這些其實是自己獲得上主憐愛與溫柔照顧的條件。
「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49節),在聖經中,「大事」是形容天主奇妙的介入,一些偉大的事:他所作的大事,高深莫測;他所行的奇事,不可勝數(約5:9)。天主是全能的,並不是說天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衪是全能的,是因為天主尊重受造物的秩序與人的自由,並可以完成從未聽說與令人驚訝的愛的奇蹟。
現在開始這段福音的第二部分(50-55節),在這部分中,瑪利亞陳述天主充滿了愛的奇妙工程。首先她敘述了天主對人是何等照顧與關心。天主大方賜福予人,因為天主是充滿仁慈的:「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賜於敬畏他的人」(50節)。天主對我們的仁慈,就是天主憐憫並援助當人處在不幸與災禍、痛苦與疾病、貧窮中、尤其是當人受到痛苦打擊時。如果天主對那些有需要的人不施於援手,不干預這種痛苦,天主的仁慈就是空的和假的。
在聖經中,天主的形象常常是富於仁慈與寬仁的(出34:6),這個詞在希伯來文化中並不只表示一份很深的感情,就像一位妊娠的媽媽對還在腹中的胎兒一樣的感情;而也是帶來一份行動,一份不可抗拒的力量,要對自己和所有的人付出行動。在歷史中,那些信靠上主的人,就是那些信靠上主話語的人,常常體會到上主慈祥的照顧與慈愛。
這首讚美詩歌列舉了天主七種救贖的事例:
「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51節)。聖經中常常強調天主的手臂,這是天主強有力的象徵「天主的手臂要釋放那些受壓迫的人、保護弱小者、維護那些弱小者的利益、打擊那些濫用職權者。瑪利亞認識自己子民的歷史,並記得天主曾到埃及以災難、神蹟、奇事、戰爭、強力的手、伸展的臂和可怕的威能揀選以色列(申4:34)。天主也不允許邪惡用於這正義、謊言勝過真理、狡詐勝過誠實、暴力勝過溫良。為瑪利亞,世界的命運與人的生命都掌握在上主手中。
「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51節)。聖經用這樣的詞彙形容那些目空一切,對天主無興趣的人;說話傲慢自大,高高在上的人。正如瑪利亞所說的,天主驅散他們。這並不是邀請人耐心等待天主介入與這樣的人戰鬥,並將這些瀆職與目空一切的人消除。上主對那些對他尊敬的人,在羞辱中獲得勝利;用充滿父愛的話語,語重心長地教誨;並將之帶向自己的愛,使之悔改。這是瑪利亞所宣布的一個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只有那些高傲與目中無人的人才會消失,而別的人都會互相服侍自己的近人。
「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52節)。歷史告訴人,強勢者總是處於統治地位,而弱者總是處於被統治的地位。瑪利亞知道這些,以色列子民被一個強大的獨裁者皇帝所統治。現在,天主保證,天主將要俯視貧窮的人,要帶來一個巨大的轉變,天主將要改變強者的地位:有權勢者將被推下,而貧窮人將受到舉揚。
現在就是報復的時刻嗎?在天主的助佑下,軟弱者將昂首抬頭,獲得統治那些統治過他們的人?如果這是天主介入的結果,那麼將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信息。這只是改變了一種被剝削的階層,這個階層又去剝削別的階層。天主進入人類歷史的角色,並不像那些劇本中的演員不厭其煩、不知厭倦地演下去。天主不強行改變人類的歷史,也不改變人類所進行的活動,而是將人的這種活動帶向成全與完美的境界。
一場喜劇結束了,人卻堅持要上升高位,並希望可以成為所有事物的主人。現在卻到人要俯視下地的時刻,要使自己變成愛的使者,使飢餓的人得到飽飫。榮譽與偉大不再屬於那些坐在高位上的人,而是屬於在低位卻又感覺到需要天主的人,對天主的要求懷著喜悅的心情回應的人。這帶來了真正的新穎面貌:正如與基督那顆服務的心一樣,一顆可以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新心,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新人類嗎?
瑪利亞確信天主在過去是這樣說的,並且是這樣做的:天主舉揚卑微,天主推下權貴。在瑪利亞的心中,這個世界的改變已經實現了。瑪利亞清楚地記得,來自天上的使者這樣說:「在天主前,沒有不可能的事」(路1:37)。
「他曾使飢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回」(53節)。「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詠24:1)。如果所有的人都屬於上主,那麼人就不是主人,而是天主的客人,是坐在天主為自己的子女所提供的宴席餐桌上的客人。天主對前來赴宴的人慷慨地提供美味食物,如果誰不願與人分享天主所提供的美物,就是賊,就是偷竊。所有罪惡的根源就是貪慾(弟前6:10),這種貪慾使人渴望擁有比生活所需更多的東西,變成囤積者。由這種不能滿足的願望,帶來各種不正義的事情,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平衡,種族歧視,使這個世界與天主旨意中與希望的世界不合,甚至彼此衝突。瑪利亞看到一個新的世界即將來臨,所有在天父宴席上的人都準備並願意與人分享天父白白賜予給他們的禮物;一個所有人都在的天主的宴席,自由與愛得到滿足的世界。
這裏為富人也帶來一個信息:就是天主使富有的人空手而回。這不是懲罰與威脅,而是一個救恩的宣報。當時富人們所積聚的財富,往往都是通過敲詐欺騙與偷竊得來的,這是滿足他們貪慾的泉源,但也使他們變得更加飢餓與焦慮不安。這些財富變成了一堆無用的廢物,在他們心裡變成沉重的負擔,對兄弟的需要感到冷漠與漠不關心。
天主將這些財富全部清空,減輕他們的負擔,教訓他們沒有將什麼東西帶到這個世界上,也不會帶什麼東西離開這個世界(弟前6:7)。使他們明白,雖然一個人可以富有,但是生命卻不取決於所擁有的(路12:15),使他們相信施比受更有福(宗20:35)。
這首讚歌以歌頌天主忠信地實現了自己對亞巴郎的許諾結束。
以色列是個有很好記憶的民族。上主邀請他們常常記得,不要忘記自己對他們的祖先偉大與奇妙的許諾與實踐(申4:97:18)。瑪利亞,也是這個子民的成員,也記得天主不會忘記對他們的祖先與他們的後裔所作的許諾。在瑪利亞胎中的這個兒子就是天主對以色列子民忠信的答覆,這是天主對以色列子民所作的許諾。

瑪利亞確信,天主不僅現在是忠信的,而是直到永遠天主都是忠信的。天主不會忘記與以色列子民所訂立的愛的盟約,當然,也不會讓死亡統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