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在60年代末 ,有一幅耶穌肖像畫流傳:長頭髮、沒修剪的鬍鬚,這就是對抗者耶穌。他是社會邊緣人的朋友,宣講具有革命性的信息,被有權勢的人視為危險人物。給人的印象是:耶穌只與吸引虔誠者及靈修內歛的神秘主義的人在一起。與耶穌同時代的人視耶穌為勝利者,是「王國的征服者」,是這個世界統治者的保護者。
耶穌的宗教給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祂確保正義,鼓勵義人,保護虔誠的人,懲罰惡人。有時候,耶穌的宣講議論對人能產生震憾的效果:感到天主的懲罰是嚴厲的,如果有誰落在天主的手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這樣的天主,足以使人像小孩子一樣,在天主前感到害怕。但他仍然是道德行為的保證者及積極者。
耶穌是每人都想認識的人物。
同樣在我們童年時,我們開始認識和了解耶穌。在要理班中,祂更願意我們認識祂,但這位耶穌好像並沒有完全讓人信服;在我們的生命中,耶穌好像也沒向我們說很多。
二千年後的今天,就像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路上一樣,耶穌也以一種極富挑戰性的問題詢問現在的每一個人:「你們說我是誰?」
人們對耶穌的認識不同,並將很多名稱放在耶穌身上,因此很難從這些稱呼中為耶穌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名稱。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語:我們不是朝拜一個歷史人物或者他的教導,而是相信永生天主之子,耶穌基督。
讀經一:依22:19-23
19天主這樣對宮殿總管舍布納說:我要革你的職,撤你的位。 20到那天,我要召希耳克雅的兒子厄里雅金作我的僕人。 21我要把你的朝衣給他穿上,把你的玉帶給他束上,將你的治權交在他手中;他將作耶路撒冷居民和猶大家室的慈父。 22我要將達味家室的鑰匙放在他肩上;他開了,沒有人能關;他關了,沒有人能開。 23我要堅定他,有如釘在穩固地方的木橛;他將成為他父家榮譽的寶座。
首先要了解這段經文的歷史背景,是在公元前8世紀。厄則克耳是一位非常英明,但也是非常單純的國王。他選了舍布納為總管,是一位機會主義者、因而由貪污受賄者去管理建築自己宮殿的錢。這個人有很多陰謀詭計,反對依撒意亞先知,並且捍衛他們與埃及人訂立的盟約。他是由厄里雅金國王取得權力,不過最後被解除權力。依撒意亞同意這個聰明的決定:厄里雅金國王是忠誠的、有能力的,在政治上是可信的,先知這樣評價這位國王:「他將作耶路撒冷居民和猶大家室的慈父」(21節)。
這段經文非常有意義,因為它介紹了要將權力交給新總管的原因:國王要將舊總管的衣服剝下,交給新總管;因為舊總管是一位沒有管理能力的人,而新的總管頗有能力。後者是繼承前者的權力,「新總管將被披上頭巾,將玉帶束上,並要接受國王宮殿的鑰匙」(20-22節)。
接受鑰匙,意味著獲得管理整個王宮,及王宮內所有財產的權力,並且可以決定誰可以面見國王。這段經文用另外兩個與約雅金有關的已經宣布了的條件作結束:「我要堅定他,有如釘在穩固地方的木橛;他將成為他父家榮譽的寶座」(23節)。
依撒意亞覺得,對他來說這是非常光榮與充滿榮譽的任務,並且他可以獲得很大的特權。但這種情形正是他政治任務結束的前奏。這段經文接下來的幾節中(並沒有出在這段經文中),依撒意亞用諷刺的口吻描繪厄里雅金王位的終結:「他父家全部的榮耀、細枝、嫩芽、各種細小的物品,自碗具以至各種壺瓶都懸掛在它上面。到那一天──萬軍上主的斷語──釘在穩固地方的木橛必將脫落,破裂,掉下來,上面所掛的重載也要摔得粉碎。因為上主說了」(依22:24-25)。
這是對厄里雅金國王任人唯親所致結果的絕妙諷刺。厄里雅金國王將自己的王位委託於自己的親戚、朋友和子孫們去管理,最後他所委託的這些人變成了王國內不可擔負的重擔,這根穩固的木橛將要倒在每人身上,將所有的人都壓碎。可憐的厄里雅金,一位非常好的國王,最後還是被權力所腐壞。
這是對厄里雅金國王任人唯親所致結果的絕妙諷刺。厄里雅金國王將自己的王位委託於自己的親戚、朋友和子孫們去管理,最後他所委託的這些人變成了王國內不可擔負的重擔,這根穩固的木橛將要倒在每人身上,將所有的人都壓碎。可憐的厄里雅金,一位非常好的國王,最後還是被權力所腐壞。
讀經二:羅11:33-36
33啊!,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他的決斷是多麼不可測量!他的道路是多麼不可探察! 34有誰曾知道上主的心意﹖或者,有誰曾當過他的顧問﹖ 35或者,有誰曾先施恩於他,而望他還報呢﹖ 36因為萬物都出於他,依賴他,而歸於他。願光榮歸於他至於永世!阿們!
這段經文是保祿在列舉了他憂傷之原因後的一個總結:因為他的團體拒絕承認耶穌是天主子,默西亞。我們看到了以色列子民對天主的不忠反而帶來正面的結果:就是天主允許外邦人加入天主的教會。因為猶太人對宗徒們的迫害,使他們離開耶路撒冷,去向外邦人宣講福音(宗11:19-21)。
當保祿明白是天主在帶領歷史前進,並可以從壞事中產生好的結果時,保祿感嘆說:「啊!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他的決斷是多麼不可測量!他的道路是多麼不可探察」(33節)!天主的標記真的是不可以明瞭和預料的,並不只是在天主子民的歷史中,也在今日每個人的生活中。邪惡的存在為人類來說是個謎,並且對人構成很大的威脅;即使是在信仰的啟示下,也沒有人可以給予一個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在《約伯傳》中,痛苦的問題也沒有給予一個答案。
面對這樣的謎,保祿邀請我們俯首且謙卑地承認天主的偉大,因為天主的奧跡是不可探測的。信德也給予我們一個保證,一切事情都在天父愛的引導下,所有的事情,即使是感到最悲哀的,也有它的意義。
福音:瑪16:13-20
13耶穌來到了裴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14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1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16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17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18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19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20他遂即嚴禁門徒,不要對任何人說他是默西亞。
我們清楚知道該怎樣區分工作、娛樂、酒吧,或及體育場上的朋友與夥伴。每人面對一個剛認識的人、或自己的未婚妻、或自己的妻子,心情都是不一樣的。當對一個人的愛太強烈,往往就會有嫉妒感,因為害怕失去自己所愛的人,覺得那樣是一種折磨,也不能容忍彼此的競爭。這是人不能控制的一種本能反應:「憤怒固然殘酷,暴怒更是猛烈;可是面對妒恨,有誰能夠抵受」(箴27:4)。嫉妒使白天變短,並使人提前嚐到老年的到來。
天主也是充滿「嫉妒」的,因為沒有任何人比天主更愛人。在舊約中至少有十多次類似的思想:「因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出20:5),「我以極度的摯愛,愛著熙雍,為了她我發了很大的妒恨」(匝8:2),「因為我已決定聚集萬民,召集列國,在他們身上傾洩我的忿怒和我所有的怒火:全地必要為我的妒火所吞滅」(索3:8),「天主要求人要用全部的心靈愛衪」(申6:6)。在人心中,應該有一個位置是特別為了天主的。
這也是基督的命令:「對天主毫無保留的愛: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26)。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天主的位置,即使是那些在人們生命中被視為最重要的事情,耶穌就是用這樣的圖像來表達一種具有挑戰性的要求。
一天,在斐理伯附近的一個城市,是大黑落德王的一個兒子在最北部建立的一個市。耶穌向自己的門徒們提出了兩個的問題:第一個是很簡單的問題:「人們說我是誰?」其後的一個問題是富挑戰性的:「你們說我是誰?」他們認為耶穌如同知名人士之一:如說像洗者若翰、厄里亞、耶肋米亞,或者是舊約先知中的一位(13-14節)。
無否認的是,所有時代的人都崇拜耶穌;然而對耶穌的崇拜與尊敬是並不夠的。耶穌並不是世上許出具有典型價值的化身,祂被許多充滿善意的人所跟隨。耶穌和他人的區別並不是因為誠實與忠信、對窮人的愛、為社會正義、和平、非暴力的代表之一。
耶穌與他人一樣,是一位真實的人。他與他人的區別不是他有與別人不同的戰術與策略。只要看看耶穌所做的選擇:耶穌在他成年後開始自己的傳教生涯,在此之前度著一種隱藏式的生活,一步一步向人啟示天父最深的奧秘。衪的宣講對所有的人都構成一種挑戰,但是人類的思維邏輯卻不認同衪的宣講。最後衪交付了自己的性命,被釘在十字架上。衪的復活為衪帶來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即使了解與認識這些,也不足以成為祂門徒。「門徒」的意思是明白耶穌是唯一的,愛祂像愛唯一的愛人一樣,信任祂並願意為祂做任何事情。
正是在這個時候,伯多祿的答覆令人感到驚訝。他代表所有的門徒,顯示出他明白這份愛,回答說:「你是基督,你就是所有先知所宣報和所有子民期待的救主」(參閱16節)。你就是我們可以交託生命,可以找尋生命的那一位。
即使在福音的最後一節,也難以找到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20節)。福音作者記述,耶穌如同使魔鬼默不作聲一樣,使門徒們一言不發。原因很簡單:伯多祿的答案只是表面的,而實際上他所理解的默西亞是完全錯誤的,他想耶穌正在通過顯示自己的能力,發顯奇蹟和標記,使所有的人集中注意力,認為耶穌正在地上建立天國。當然耶穌可以獲得很令人羨慕的成功,但伯多祿的這種思想,也是其他門徒的想法(不過可能其他門徒比伯多祿理解稍微多一點),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受人類思想邏輯的限制,用世俗生命的成功標準判斷所獲得的成功。不可否認的是,所有的人從一開始就認為他們的師傅像魔王一樣,用權力統治這個世界。
這句話的意思不易理解。伯多祿被稱為「磐石」,並在其上建立基督的教會是什麼原因?有何意義?難道只是為了強調教宗的首席權嗎?不只是這個,意義應該更廣。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句話的意義,現在我們開始從兩方面談論這段經文。
首先,建立教會基礎的「磐石」一詞,在新約中出現了十多次,這個堅固不移的磐石,常常是指著,且只有基督才可以配得這個稱號。正如聖保祿證實的一樣:「因為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穌基督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別的根基」(格前3:11)。在亞細亞的基督徒記得他們光榮的身份:「所以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靠著他,整個建築物結構緊湊,逐漸擴大,在主內成為一座聖殿;並且靠著他,你們也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天主的住所」(弗3:19-22)。伯多祿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清楚地勸勉並邀請新領洗者不要遠離基督,因為基督是一塊被人所拋棄,卻由天主所揀選的寶貴活石。接著他對基督徒說:「你們接近了他,即接近了那為人所擯棄,但為天主所精選,所尊重的活石,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這就是經上所記載的:「看,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塊精選的,寶貴的基石,凡信賴他的,決不會蒙羞」(伯前2:4-6)。
第二點,是給伯多祿改名,耶穌稱他為「刻法——伯多祿」,這個名字在耶穌所講的語言——阿拉美語中,很可能不是「磐石」的意思,而是簡單的「建築所用的石頭」的意思。按照字面意義,耶穌所說的「磐石」指的就是伯多祿所宣布的信德;也就是這個信德,構成建立教會的基礎,這樣的基礎保持教會與基督緊密相連,這樣的基礎和與基督的聯合使教會穩固且不被邪惡勢力所戰勝。所有像伯多祿一樣的人,與伯多祿一起,明認與宣布這個信德,就是在天主的計劃中,被安排與建築在這個屬神的殿宇中。
所謂「陰間的門」,不可只從字面理解。這個「門」代表邪惡勢力的存在,指那些相反人類生命與善行的勢力。耶穌許諾,只要教會常常與基督 — 永生天主之子聯合在一起,並與基督保持密切的關係,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教會完成救恩的工程。伯多祿領受了天國的鑰匙,釋放與束縛的權力。這是猶太經師們常常用的兩個圖像,在解釋其意義之前,需要明白的是,並不只是伯多祿一個人領受了「釋放與束縛」的權力,而是證實伯多祿領受了這樣的權力,接著證實整個教會團體領受了這樣的權力(瑪18:18;參若20:23)。
「交鑰匙」:這樣的動作在第一篇讀經中已經解釋了,意思是相當於委託某人管理整個宮殿,使這個人有管理的權力,他可以決定讓人進來或者拒絕讓人進來。猶太經師們確信他們擁有掌管「法律」的鑰匙,因為他們認識且了解經典,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取決於他們的決定,取決於他們對教義的解釋和他們的審判,他們覺得自己有權力判斷他人正義與不義,善人與罪人。
就在這樣的背景中,耶穌對經師們進行嚴勵的批評:「禍哉,你們法學士!因為你們拿走了智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那願意進去的,你們也加以阻止」 (路11:52)。他們向別人關閉了救恩的大門,阻止人獲得天主的救恩,沒有向那些渴望面見天主儀容的人,顯示天主真正的面目和天主的旨意。對於那些沒有合理使用自己手中權力的人,耶穌進行嚴厲的譴責,現在只有耶穌的鑰匙才是得救的門徑。現在有了新的標準,可以成為耶穌的門徒並進入天主內的鑰匙:就是伯多祿所宣認的信德。
耶穌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伯多祿,並不是要他做天國的守門人,也不是要他做耶穌所託付給他的人的主人,而是要他變成所有牧人(受委託養育羊群的人)模範(伯前5:3),耶穌要求他向所有的人打開認識基督與福音的門。誰通過伯多祿所打開的門,並明認他所宣布的信德,就可以獲得救恩;誰拒絕,就會被排斥在外。
「釋放與束縛」的權力,在耶穌時代也常被猶太經師們所用。這是對倫理生活做決定與選擇時所用的圖像。「束縛」意味著禁止,「釋放」意味著合法,也意味著對某事有宣布同意的權力,或者審判別人行為的權力,因此相當於有接納或拒絕某人加入教會團體內的權力。我們將用兩個星期天的時間去深入認識瑪18:18的意義。因為談論的是這個焦點,這是耶穌所委託給教會的權力,可以讓人明白誰屬於教會,誰不屬於教會。
最後,由今天的福音片段,與許多其他福音片段一樣(瑪10:2;路22:32;若21:15-17),基督在教會內託付給伯多祿一項特別的使命,他總是第一位,被召去餵養天主的羔羊與綿羊,並堅強他弟兄們的信德。錯誤理解,誤解與分歧不是由這項真理而來,而是對伯多祿這項使命的服務方式不同的理解。多個世紀以來 — 真誠的謙卑 — 承認了這麼多次腐朽。從本來是愛和團結的標誌,變成了對權力的表達。
正如教宗本人明確的承認,現在有必要重新認識行使這項職務與使命的意義,讓羅馬的主教真正成為是所有人的主教。根據里昂的伊雷紐斯(二世紀)的美麗定義,伯多祿的職務是愛德的擁有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