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7, 2019

試探是機會而非威脅

丙年四旬期第一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Subtitle in Chinese


  聖經告訴我們一個不尋常且令人感興趣的事實:惡人從來不被天主所誘惑,誘惑是為義人保留的特恩。息辣之子勸勉門徒們說:「我兒,應預備你的心承受試探。凡降到你身上的,你都要接受;在痛苦中,你要忍受;在各種困苦中,你要多多忍耐;因為天主所喜悅的人,也應在謙卑的火爐中鍛煉」(德214-5)。不幸與失敗考驗人對上主是否忠誠,幸運與成功也可能成為信德的陷阱。

誘惑提供了躍進的機會,改善,淨化和鞏固信仰的選擇。但同時也有犯錯的危險:「因為罪惡的蠱惑,使人喪失天良;情欲的風暴,毀壞純樸的心靈」(智412)。誘惑不是對邪惡的挑釁,而是刺激成長,走向成熟的必要步驟。

保祿堅定地說:「天主是忠信的,他決不許你們受那超過你們能力的試探;天主如加給人試探,也必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夠承擔」(格前1013)。.

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提醒我們另一個安慰性的真理:「耶穌也經歷了試探,因為他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他既然親自經過試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試探的人」(希415218)。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我們不祈求你使我們免於誘惑與困難,但求你使我們能擺脫它們。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26410

司祭就由你手中接過筐子,放在上主你的天主的祭壇前;然後你就在上主你的天主面前聲明說:「我的祖先原是個飄泊的阿蘭人,下到埃及,同少數的家人寄居在那裡,竟成了一強大有力,人口眾多的民族。埃及虐待我們,壓迫我們,勒令我們做苦工。我們向上主我們祖先的天主呼號,上主俯聽了我們的哀聲,垂視了我們的苦痛、勞役和所受的壓迫。上主以強力的手,伸展的臂,巨大的恐嚇,神跡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來到這地方,將這流奶流蜜的土地賜給了我們。上主,請看!我現今帶來了你賜給我的田地裡所出產的初熟之物。」遂將這初熟之物放在上主你的天主面前,俯伏朝拜上主你的天主。


「你田中最上等的初熟之果,應獻到上主你天主的殿中」(出2319)。這是天主法律的命令。春天,開始收割大麥的時候,田裡的初熟之果應奉獻給聖殿,祭獻天主(出2316)。七周之後,收穫季節結束時,要慶祝五旬節,並在此慶祝上,將初熟之果奉獻給上主(出3422)。不是奉獻田地的所有出產,而是以色列土地生長的七種代表性出產: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石榴、橄欖和椰棗(出88)。
    以此儀式來承認上主是大地及其所有出產的主人。除了公共的奉獻儀式之外,每個家庭或家族還有各自的慶祝或奉獻禮。今天的讀經記載的是後者的奉獻禮。

    當果樹開始結果的時候,農夫以一條帶子標記出初果,等果實成熟了,就將其放在籃子裡。然後,在全家的陪同下,將之奉獻給聖殿,交給天主的司祭,並說:我知道這些果實不是屬於我的,這些是上主的恩賜,是在上主所賜予我們的土地上收穫的(申261-3)。

    接下來就是今日讀經的內容。司祭接過籃子,呈現到上主的祭台前。隨後,司祭邀請農夫宣認信仰。司祭就用希伯來文高聲誦念每一條信經,而這位朝聖者就隨著司祭所聽到的每一句宣示信仰。

    有些人認為,如果不想被人認為是異教徒,信經是他們應當承認的抽象真理條文。但是,如果問及猶太人的信仰,他們將會以故事來回答。他們可能會說:我的祖先原是個飄泊的阿蘭人。然後就繼續敘述猶太民族的故事,以及上主為他們所行的事蹟。

    今日讀經一的中心部分(5-9節)正是這一救恩歷史的簡單總結,其中包含著兩個對比。
    第一個就是以色列開始的情況(飄泊的阿蘭人,沒有土地,沒有安全感,沒有家鄉)與現在情況的對比。聖殿中,一個富有的農民和家人一起安寧地慶祝節日,喜樂地奉獻自己田地的出產,因為土地獲得了豐收。貧困變成了富裕。
  第二個就是奴役與自由的對比。以色列子民在異國被人壓迫、虐待、侮辱,而如今卻生活自由、充滿喜樂。
我們不禁要問:是誰帶來了這種奇跡般的改變呢?

 虔誠的猶太人在宣示信仰時會給我們答案:「上主垂視了我們的苦痛、勞役和所受的壓迫。上主以強力的手,伸展的臂,巨大的恐嚇,神跡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來到這地方,將這流奶流蜜的土地賜給了我們」(8-9節)。

 通過奉獻初果的慶祝以及信德的宣誓,以色列子民認識到天主一直忠於自己的許諾,他們的生命完全依賴於上主的慷慨與仁慈。他們所有的一切都是上主的恩賜。

 奉獻到聖殿的初果會是怎樣用呢?或許我們想到的答案,是奉獻給了在聖殿內行使職務的司祭。

 可惜的是,讀經一到此結束了,沒有宣讀接下來的部分。奉獻的這些初果並沒有在祭台上焚燒,也沒有給聖殿的司祭。而是分施給了天主的代表,即窮人。分給了肋未人、外邦人、孤兒和寡婦(申2611-12)。只有當那些有需要的人與窮人得到滿足之後,天主才會喜悅他們的節日,慶祝才可算做成功。在離開奉獻初果的聖所之前,農夫應在上主面前這樣說:「我由我家中完全交出了這祝聖的一份,分給了肋未人、外方人、孤兒和寡婦,全照你吩咐我的命令」(申2613)。

 這是眾人都可證實的一個事實:無論何種宗教,祈禱的地方也是吸引窮人的地方。人們幾乎可以斷定,那些親近天主的人會對有需要的人們給予支持及慷慨大方。

 選擇本篇讀經作為四旬期的開端,因為天主召人悔改,並使那些信靠祂的人產生奇妙的轉變。
 為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很難相信上主。他們數次都在想念在埃及的奴隸生活而感到後悔。猶太經師們說:不僅需要把猶太人從埃及帶領出來,而且還應在他們心中把猶太人從埃及領出來。

 然而,那些信靠上主的人知道,當上主要求人離開一個地方時,祂總是帶他們到更好的地方。

讀經二 10813

弟兄們,正義到底說了什麼?她說:『天主的話離你很近,就在你的口裡,就在你的心中。』這就是指我們關於信仰的宣講。如果你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因為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裡承認,可使人獲得救恩。經上又說:『凡相信他的人,不至於蒙羞。』其實,並沒有猶太人與希臘人的區別,因為眾人都有同一的主,他對一切呼號他的人都是富有慈惠的。的確,『凡呼號上主名號的人,必然獲救。』

 保祿在讀經的開始告訴我們,以色列人有機會獲得天主的救恩,因為他們離福音的話很近,聽到了基督與宗徒們的宣講。然而,他們不明白,他們通往自由的出谷路程還沒有完成。他們厭倦了跟隨上主,不再前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並跟隨了基督(羅1116)。

這些人應當宣認他們的信仰,而這信仰就是相信並承認耶穌是主

 這就是初期教會的「信經」。保祿在格林多前書中已經提到:如果沒有聖神的感動,沒有人能說耶穌是主(格前123)。只有那些受聖神所推動的人才能承認這樣一個被判罪的失敗者就是世界的救主。我們會在每個主日的「光榮頌」來誦唱「只有你是主,耶穌基督」。

 保祿還強調說,對耶穌是主的信仰應通過兩種方式來表達:心靈與言語。以心靈相信意味著生命的認同,對基督的信仰必須以全新的原則與價值來生活。同時,用言語宣誓信仰也是必要的。因為言語與心靈緊密相連。耶穌說: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路645)。那些猶豫甚至恥於表達自己信仰的人,就說明與基督的關係只是表面。

 與弟兄姊妹一起宣誓信仰的人,應當意識到自己屬於信友的團體,共同成為所造之物中的初果(雅118)。這樣,猶太人與希臘人之間的區分就沒有意義了。信仰消除了因種族、文化、社會和經濟狀況、性格與特徵所造成的一切障礙。

福音  4113


耶穌充滿聖神,由約旦河回來,就被聖神引到荒野裡去了,四十天的工夫受魔鬼試探;他在那日期內什麼也沒有吃,過了那日期就餓了。魔鬼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命這塊石頭變成餅吧!」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魔鬼引他到高處,頃刻間把普世萬國指給他看,並對他說:這一切權勢及其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全交給我了;我願意把它給誰,就給誰。所以你若是朝拜我,這一切都是你的。」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魔鬼又引他到耶路撒冷,把他放在聖殿頂上,向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從這裡跳下去吧!因為經上記載:『他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回答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他,再等時機。

每年四旬期的第一主日,教會禮儀都讓我們來反省耶穌的受誘惑。並以此告訴我們,耶穌是如何面對誘惑並戰勝了它。

然而,從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可能認為耶穌的經驗為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耶穌受的誘惑與我們的大不相同,甚至有點奇怪與荒謬。誰會屈從於魔鬼的誘惑而朝拜它?誰又會聽從魔鬼,而把石頭變成餅?或者聽從魔鬼去跳窗?相比之下,我們受的誘惑更為嚴峻,也更難戰勝,因為不只是一天的誘惑,而是存在於我們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這樣的理解源於對福音的文學手法的缺乏認識,也就是說,讀者不明白福音作者傳達訊息的方式。今日福音的記載不是忠實的歷史記錄,不是由看到耶穌與撒旦搏鬥的目擊者所敘述(路加與其他人都沒有見到)。這段福音是教理講授的內容,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耶穌也曾受過誘惑,不只是三次,而是經文所說明的,在生活中的各種誘惑(13節)。簡單地說,這並不是耶穌生命中三個獨立的事件,而是通過圖像與聖經片段,用三種比喻來告訴我們,耶穌與我們一樣在各方面受過試探,只是沒有罪,從沒有被罪惡戰勝(希415)。這三個比喻象徵了耶穌在祂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都與邪惡勢力鬥爭。

 也許有人仍不太理解,耶穌也和我們一樣懷疑過,在完成自己使命時也遇到過困難,並逐漸地發現天父的旨意。我們很擔心會把耶穌貶低到我們這樣的層次。但天主從沒有躲避我們人性的軟弱,而是承受了我們的軟弱,並在我們有死的血肉中戰勝了罪惡。

 在解釋這三個比喻之前,我們首先來看另一個問題。
路加的記載與瑪竇不同。瑪竇記載說,耶穌在四十天的守齋之後受到了誘惑(瑪42)。路加卻記載,耶穌在整個四十天的曠野生活中受魔鬼的試探。通過提及「曠野」與數字「四十」,路加旨在把耶穌的經驗與以色列子民在曠野受試探的經驗聯繫起來。耶穌重新經歷了自己子民的經驗:你當紀念上主你的天主使你這四十年在曠野中所走的路程,是為磨難你,試探你,願知道你的心懷,是否願遵守他的誡命(申82)。與以色列子民不同的是,耶穌在四十天結束的時候,將會完全勝利地走出曠野。邪惡勢力不得不承認在面對耶穌時的無能。

 我們現在來看耶穌經歷的三種誘惑。
 第一個誘惑:「如果你是天主子,就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餅吧」(3-4節)。耶穌受誘惑的敘述是在衪受洗之後。我們看到這位正義聖善的耶穌並沒有以責斥罪人來開始衪的使命。祂與法利塞人不同,沒有只是給予人們教導,且與罪人保持距離。衪與罪人一起接受洗禮,與他們在一起,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同行,走向通往自由之路。

 在各個方面與人分享我們的人性處境不是容易的事。這就是耶穌經歷的第一個試探(不是僅僅一次,而是整個的生命):就是運用祂的神性力量來逃避人性遭遇的困難。人會饑餓、生病、疲勞、他們需要學習、可能會受騙、也會遇到不幸或不正義的壓迫。耶穌可以逃避這些困難,魔鬼也誘惑耶穌要這樣做。魔鬼試探耶穌沒必要與人保持親近,並要為了個人的益處施行奇跡。如果耶穌屈從了這一誘惑,那就表明衪不想成為我們中的一員,祂將不是真正的人,只是表面上相似而已。

 耶穌明白這一試探背後的邪惡力量。衪的確運用自己的神性能力來施行奇跡,但卻從來不為自己,而常是為了別人的益處。衪也工作、流汗、忍饑受餓、也有過失眠的夜晚,但祂不想搞特殊。這種誘惑的高峰是在十字架上。就是試探祂從十字架上下來,為了自己而顯奇跡。如果耶穌顯了奇跡,拒絕了這樣的「失敗」,那麼耶穌在人性的眼中將是一個勝利者,但在天主眼中將是失敗者。

 這樣的誘惑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考驗我們。首先引誘我們只考慮自己而不顧及他人,並拒絕耶穌所勸勉的共融團結。

 順從了這一考驗的人就是利用天主恩賜的能力來滿足個人的想法和需要,而不是幫助弟兄姊妹。迎合當下的思想潮流,人人考慮的只是個人的利益,想到的只是自己。但是,耶穌甘願成為貧窮的人,與大眾在一起,而不是成為富有的,為個人舒適的生活。

 通過這樣的考驗,聖經指出並斥責了人對物質世界的錯誤方式。自私地運用財富、只為自己積攢、依靠別人的勞動果實、不惜代價地尋求享樂、鋪張浪費;而他人卻缺乏生活的必需品,這就是邪惡。耶穌用聖經上的一句話來回應撒旦的試探:人不只靠餅而生活(申83)。只有使自己的生命得蒙天主話語光照的人,才能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的真正價值。不是要輕視物質、毀滅或拒絕它們,也不能將它們視為偶像來崇拜。因為它們只是受造物,將它們視為最高價值是有禍的。

第二個誘惑:「你若朝拜我,我將天下的一切王國都交給你」(5-8節)。撒旦的話語似乎有點誇大其詞,但又的確如此。統治世界的邏輯,以及維繫人際關係的邏輯不是「山中聖訓」(瑪5-8)和「真福」(路620-26)的邏輯。而是恰恰相反,是邪惡勢力的邏輯(若123114301611)。

第一種考驗譴責了對待物質事物的錯誤方式。而第二種試探幫助我們認清我們與人交往的邪惡方式。
要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統治或是服務,競爭或是共融,控制人或是服務人。這一選擇會在每個人的態度和生命狀況中顯示出來。那些受過教育以及獲得高位的人可以幫助那些不幸的人,但也可以利用自己能力來輕視那些不幸的人。掌權者和富有者可以幫助貧窮弱小,也可以統治或壓迫他們。對權力的貪欲簡直不可抵制,甚至窮人也想去壓迫比他們自己更弱小的人。

權威是一種神恩,是天主賜給團體的禮物,使得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獲得幸福。然而,權勢卻是邪惡的,即使以天主之名行使。哪裡有統治人的現象存在,爭相勝過他人,或者被迫在別人面前屈膝低頭,哪裡就有邪惡勢力的邏輯。
耶穌並不缺少出人頭地的能力,或是獲取宗教和政治權力的才能。衪充滿智慧,勇敢堅強,並得到人群的擁護與愛戴。祂一定可以獲得成功,但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朝拜撒旦,即按照這個世界的標準行動做事:競爭、採取暴力、統治別人、與強權聯合,並採用他們的方法。但耶穌卻選擇了與此相反的道路:成為眾人的僕役。

 第三種誘惑是最為危險的,因為它考驗的是人與天主的關係。這一邪惡的考驗甚至也是基於聖經中的話:「你從聖殿上跳下去,因為經上這樣記載說……」(9-12節)。最陰險的邪惡圈套就是以吸引人的外表顯示自己,看似虔誠的態度,也引用天主的話語(當然是以迷惑人和錯誤的解釋方式),而使人迷失方向。

 邪惡的最終目標並不是引起一些道德上的失敗,使人軟弱或跌倒犯罪,而是從根本上破壞人與天主的關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邪惡要使人在思想上開始逐漸懷疑上主對祂許諾的忠信,也就是說:天主對曾說過的話不忠信;祂曾許諾要保護人,但祂卻拋棄了那些信賴祂的人。要求有證據就源於這樣的懷疑。在曠野中時,以色列子民因為饑餓、口渴、疲勞,就屈從了這樣的考驗。他們抱怨說:天主是否在我們中間(出177)。他們試探了天主說:如果天主在我們中間,如果天主真的用自己的愛陪伴我們,就向我們顯示衪的記號,為我們顯一個奇跡。

耶穌從來沒有屈從於這樣的誘惑。即使在衪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耶穌也沒有請求天父顯示愛自己的憑證。衪從來沒有懷疑過天父的忠信,即使在十字架上時,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難以理解之事,耶穌也沒有懷疑上主會捨棄了自己。
 當上主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沒有實現我們的夢想時,我們就開始抱怨說:天主在哪裡?祂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天主不照顧我們這些信賴祂的人,還有必要相信天主嗎?如果天主不向我們顯示祂愛人的證據時,脆弱的信德就有坍塌的危險。
天主沒有向祂的子民許諾使他們免除困難與挑戰。也沒有許諾他們使之奇跡般的免受疾病與痛苦;但卻恩賜他們恩寵與力量,使他們在誘惑前不致跌倒。無法想像的是,天主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我們和對待祂的獨生子。

     
今日福音結束時說:「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他,再等時機」(13節)。
 路加敘述耶穌受到了各種誘惑,因此這三種考驗代表了所有的誘惑和試探。它們以系統的方式表達了與三類事物交往的錯誤方式:與事物、與人、與天主。
 路加在其福音的開始就使人隱約地看到了,時候將到,耶穌受到的最大的誘惑是以暴力和戲劇性表現出來:在十字架上的時候。

 魔鬼並沒有徹底地離開,它只是在尋找最佳時間伺機再行動。在隨後的福音記載中,將會再次提到魔鬼的誘惑:魔鬼進入猶達斯的心中並催迫他背叛耶穌(路223)。那時將是黑暗統治的時期(路2353),正當黑暗慶祝勝利的時候,也是它即將被永遠打敗的時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