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9

不要憂慮

丙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e with Subtitles

在基督徒團體中,我們策劃遠大的牧靈計劃;在家庭中,我們運用最新的心理技巧,提供子女更好的教育。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制定計劃。但是我們知道,即使盡最大的努力,也不一定是成功的。例如付出很多犧牲,孩子就讀於最著名的天主教學校,刻苦學習,學習英語、游泳、音樂,在傳統的宗教教規下培育;可是有一天他的一切期望都落空了,並說自己沒有理想,只想享受生活。為什麼呢?
我們與那七個門徒一樣也有類似的經驗。在耶穌復活後,門徒們重操故業開始捕魚。他們都是有經驗的漁夫,整夜辛勞卻一無所獲,所有的努力似乎都白費了。他們在黑暗中行走,沒有復活之主的聖言光照。有時候,這聖言似乎給人一些荒謬的引導,甚至相反人的邏輯和一般的看法:不用暴力來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把右臉也轉過去、愛你的仇人、拒絕競爭、樂於貧窮。這些與在白天撒網一樣都是荒謬的建議。這就是選擇信賴而獲得結果或是選擇煩亂而毫無結果。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若是沒有祢,沒有祢的話語,我們便一無所能。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527b324041

27b大司祭便審問他們,28 說:「我們曾嚴厲命令你們,不可用這名字施教。你們看,你們卻把你們的道理傳遍了耶路撒冷,你們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啊!」29 伯多祿和宗徒們回答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30 我們祖先的天主復活了你們下毒手懸在木架上的耶穌。31 天主以右手舉揚了他,叫他做首領和救主,為賜給以色列人悔改和罪赦。32 我們就是這些事的證人,並且天主給那些服從他的人所賞的聖神,也為此事作證。」33 他們一聽這話,大發雷霆,想要殺害他們。
40 他們遂把宗徒們叫來,鞭打了以後,命他們不可再因耶穌的名字講道,遂釋放了他。41 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



基督徒團體從建立起初就遭到了以色列精神領袖的反對與迫害,他們將耶穌當成褻聖者而處死。在耶穌受屈辱而死亡後,為亞納斯和蓋法來說,這事件終於結束了;而且門徒們也沒有表現出勇氣,倉皇地逃走了。
反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門徒們變得不再害怕;他們組織了一個新且有威脅性的「宗派」--像老師一樣---敢於挑戰人民宗教領袖的不可置疑的權力。直到有一天,這些領袖決定要逮捕門徒們,並使他們在公議會前受審問。在質問他們之後,大司祭命令他們不得再以耶穌的名字宣講,並責斥他們說:你們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28節)。應當留意的是,蓋法甚至也避免稱呼耶穌的名字,卻稱呼祂為「那個人」。伯多祿以全體門徒的名義,毫不畏懼地回答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29節)。
為那些擁有政治或宗教權力的人來說,耶穌是一個令人不舒服的人物,宗徒們也是一樣。為此,他們才受到了迫害。
基督徒也必須像耶穌一樣遭受迫害。他們常常將與那些不正義的狀況,以及不符合福音精神的事件作鬥爭。他們挑戰了並將繼續挑戰那些難忍受的傳統與踐踏人性尊嚴的人。他們也不會讓那些侵犯人權的人享受清靜。
讀經的第二部分(3032節)是一篇簡短的講話,總結了關於復活的整個基督徒信息。伯多祿形像地對比了天主的行動與猶太宗教領袖的權威。伯多祿說:我們祖先的天主復活了你們所釘死的耶穌。人們把危險人物耶穌判處了死刑,當成了既定秩序的仇敵,而天主卻舉揚祂成為救主與首領。

讀經二51114

11 我又看見,且聽見在寶座、活物和長老的四周,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千千萬萬,12 大聲喊說:「被宰殺的羔羊堪享權能、富裕、智慧、勇毅、尊威、光榮、和讚頌!」13 此後我又聽見一切受造物,即天上、地上、地下和海中的萬物都說:「願讚頌、尊威、光榮和權力,歸於坐在寶座上的那位和羔羊,至於無窮之世!」14 那四個活物就答說:「阿們。」長老們遂俯伏朝拜。


人生有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會有痛苦?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幸運,而有的人卻遭遇不幸?為什麼無辜的孩子會患上不治之症?為什麼會有戰爭,地震與災禍?為什麼會有死亡?人死亡之後又是什麼?人在世界的存在似乎被黑暗所籠罩,又好像一部無人能讀懂的奧秘之書。
在默示錄第五章的開始,作者描述了一個輝煌而又宏偉的場景:被宰殺的羔羊靠近天主的寶座,右手拿著書卷並開啟書卷上的封印。這個異象的意義是指:耶穌就是羔羊,唯一可以開啟書卷,回答人們內心的問題和疑惑。只有祂可以使歷史事件變得有意義,照耀很多痛苦與災禍的意義。
讀經二正是以此為背景開始。天使,一切生靈,所有的天主子民,都感謝羔羊並因祂而喜悅,祂以自己的死亡與復活,光照了人生中更深刻的奧秘,將他們的各種聲音形成了喜悅的歌曲;無生命的受造物也一起高聲歌唱(13節)。
受造物的歌唱表示著一切受造物都從罪惡的奴隸中獲得了釋放。當人以惡的目的運用受造物時,它們就是奴隸,沒有履行天主創造的目的。羔羊的祭獻轉變了人的內心,也使受造物終於可以遵照善的創造目的。救恩也來到了一切受造物身上,為此,他們喜悅歡唱。

福音21119


 這些事後,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他是這樣顯現的: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它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捕到。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裡;其它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10 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11 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裡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12 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罷!」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13 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14 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
15 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16 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17 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
18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19 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罷!

若是把這段福音僅僅理解成是目擊證人所見的歷史事件,那將會有許多難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奇怪的是,在復活主多次的顯現之後,門徒們仍然認不出來耶穌,這已經是第三次顯現了(14節)。甚至使人覺得他們以前從不認識祂。另外不清楚的是,他們為什麼對所捕到的這麼多魚感到驚奇,因為路加曾敘述,耶穌邀請他們跟隨祂,去做捕人的漁夫的那天,他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路5111)。還有,為什麼伯多祿與其他的宗徒們在加里肋亞又重新他們捕魚的生活?在耶穌復活後,他們不是完全獻身於宣傳福音的使命嗎?
這些難解之處很重要,因為可以使我們關注這段福音的文學手法:這不是一則新聞報導,而是富有神學含義;是用聖經語言,而不是新聞語言。因此,難以確定真實事蹟的發生過程。福音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門徒們真的經驗到了復活的基督,而且是要講授給當時的基督徒團體。
上個主日的福音敘述了復活主的兩次顯現。一次是在復活當天,而多默當時不在場;另一次是在八日後,多默也在,耶穌再次顯現給他們。若望願意通過強調「每週」的頻率,讓基督徒意識到,他們每次在主日聚在一起,慶祝感恩祭時,復活的主就在他們中間。
與上個主日的福音不同,耶穌這次的顯現不是在星期日,而是在平日,門徒們正在關注自己的工作,他們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耶穌的門徒們在平日都做些什麼呢?天主託付給他們的使命是什麼?他們又是怎樣完成的呢?正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福音作者用象徵的手法記載了這一事件。
我們首先來看「船上的人」,共有七人,這個「七」數字代表完美與圓滿。伯多祿與其餘六人象徵著組成整個基督徒團體的全體門徒。這個象徵甚至也可以代表門徒們的身份和形象,雖然各自都有缺點與軟弱,他們仍是教會的成員:在信仰上有困難的人(多默);內心有些激進的人(載伯德的兩個兒子,想從天降火燒死那些反對他們的人,路954);曾經否認耶穌的人(伯多祿);謹守過去的傳統,但誠實也向時代徵兆開放的人(納塔乃爾);以及不為人知的基督徒(兩個無名的門徒)。
為以色列人來說,「海」是反對​​人類的一切邪惡勢力的象徵。

生活在水中意味著生活在邪惡的勢力之下,「捕魚」也就意味著從這種「無生命」的狀態中獲得拯救,從邪惡勢力的死亡境況下獲得自由。想像一下阻礙人類喜悅與笑容的奴隸狀態:貪婪財富、忿怒、無節制的慾望、毒品、色情、憂慮、忙亂、擔心與恐懼等。
現在我們明白了耶穌對門徒們說的話,「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谷117)。當時門徒們正在工作,伯多祿重操故業,開始捕魚。但在福音作者的神學語言中,指的是教會所付的使徒使命,使人類獲得自由。瑪竇福音將天國比喻成撒在海裡的網,捕到了各種各樣的魚;網滿了,就將網提上岸來(瑪134748)。
「黑暗」也有否定的意思。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為他沒有光(若1110)。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人在黑夜裡無法行動或找尋方向(若94)。沒有光明,門徒們的捕魚​​就不會有任何效果。
不僅缺少光明,而且也沒有耶穌的臨在。按照若望福音中的象徵意義,沒有光明是因為沒有耶穌,「世界之光」(若812)。若是伯多祿與別的宗徒們只憑他們的渴望完成託付給他們的使命,他們只會一無所獲。他們可以猜想到他們失敗的原因,正如耶穌所說: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若155)。
他們感到孤獨,可能也感覺到在危險與困難中被捨棄了。他們認為,他們需要依賴個人的能力和努力來完成託付給他們的使命。他們看不到耶穌,沒有意識到耶穌的臨在,因為缺乏信德而模糊了雙眼。他們甚至也忘記了耶穌對他們的保證: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裡來;不久以後,世界就再看不見我,你們卻要看見我(若141819)。
耶穌並不在船上,祂在岸上。祂已經到達了陸地上,也就是說,耶穌已經到達了復活的圓滿狀態。門徒們正在走向這一目標。
曙光終於出現(4節),新的一天開始了,光明也來到了,真光照耀著每一個人(若19),就是那像旭日一樣從高天照耀人類的光明(路178)。真光就是耶穌。只有藉著信德的眼光才能看見並認識耶穌,因為祂是復活之主;祂的聲音極其清晰且容易理解;祂的話語發自岸上,並引導著宗徒們的行動。只要他們信賴祂的話語,奇蹟就會出現:與人的邏輯和思想不同,門徒們獲得了驚人的收穫。
若望希望基督徒能夠明白,雖然耶穌在岸上,即在天父的光榮中,卻時常伴隨他們身邊、臨在於他們的團體內、每天都可以聽到祂的聲音與呼喊、祂對他們說話、指示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所捕到的魚的非凡數目指出了教會使命的效果:共153條,這個數字有其象徵意義:即50×3+3。為以色列人來說,「50」這個數字指的是天下萬民、「3」代表完美與圓滿。沒有一條魚被排斥在魚網之外。

這個奇怪的細節的意義就是:基督徒團體將要在完成救恩的使命時取得巨大的成功。整個人類都將從死亡的繩索中獲得釋放和自由;而死亡的勢力奴役著人類,將其帶向毀滅,就像海水的波濤淹沒游泳者一樣。今日的福音告訴我們,只要宗徒們常常順從復活之主的聲音,他們將會在這偉大的使命中取得成功。
伯多祿將滿是魚的網拉向岸邊。耶穌說過: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1232)。如今祂的許諾通過宗徒們得以實現,沒有任何人被排斥在基督徒團體所實行的救恩工程之外。魚雖然很多,網卻沒有破。這個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包含著重要的訊息:即使基督徒人數的增長,文化與風俗的差異,思想與語言的不同,伯多祿卻堅定而完全地保持著整個基督徒團體的合一。
這段捕魚奇蹟的敘述以宴席的方式結束,象徵著救恩史的圓滿。耶穌在天上等待著祂的門徒們。耶穌有魚(9節):這是祂在世上完成使命的果實。比如,與耶穌一同進入天國的右盜(路2343)。
正如耶穌向加里肋亞湖的七個門徒要魚,同樣耶穌也向整個基督徒團體要魚,就是要使徒工作的果實。而餅常常是耶穌白白的恩賜,不是人們帶來的。這就是感恩祭餅,是復活主擘開的餅,祂希望所有的兄弟姊妹都能分享,一直到與耶穌和天父達到圓滿共融的那一天。
福音的最後部分(1519節)描述伯多祿的使命。伯多祿在這篇福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他提出要去捕魚。後來,雖然在「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之後才認出了復活的主,但仍是他將滿是大魚的網拖到岸邊,網也沒有破。
這些細節有著不可否認的象徵意義:我們可以說,那個沒有名字的門徒在「敏感度」方面,在基督徒團體內佔據首位;然而主導使徒工作以及保持教會共融合一的使命毫無疑問地屬於伯多祿,在基督徒團體內享有首席權。雖然伯多祿的「慢」,又常常受到耶穌的責斥,但他仍然是教會生活的主導。耶穌把牧放羊群的使命託付給了他。
牧人不僅有著積極正面的圖像,而且與羔羊比較,羊群不會思考也不會做選擇。牧人也不是可以被所有人喜愛,但這不是耶穌話語的含義。耶穌沒有賦予伯多祿統治與發命令的權利,像牧人管理羊群一樣;而且也沒有賦予他特權,遠離團體的兄弟姊妹。當然,伯多祿也不是沒有這種誘惑。他曾經拒絕老師為他洗腳,因為他希望有一天能夠統治羊群。
耶穌將照顧羊群的任務委託給伯多祿,需要他徹底的悔改,完全改變他的思想與行為方式。希望他能夠無條件地去愛人,超越其他的人。「照顧或牧放」的意思就是用生命的聖言滋養弟兄姊妹。
為伯多祿來說,理解並接受這樣的使命不是容易的事。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他仍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夢想。隨著時間的過去,在多次的猶豫後,他才能徹底悔改。今日的福音預言了他跟隨老師的最終命運。在耶穌受難時,他沒有勇氣跟隨在耶穌身邊。但耶穌告訴他,有一天,他將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將經驗到被迫害,坐監(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最後死在十字架上(伸出手來)。

Monday, April 22, 2019

即使看見,也很難相信

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耶穌對門徒們說:「見你們所見之事的眼睛是有福的」(路1023)。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跟隨耶穌的門徒們被路加稱為「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的證人」(路112)。無可否認,他們是有福的,因為他們看見過。在這些人中,也有多默。
但這樣的經歷只是路程的第一步,人應藉此走向信仰。
有許多人也看見了,但卻沒有相信。正如耶穌譴責那些城市有禍了,因為看見過耶穌所行的奇蹟,但卻沒有悔改(路101315)。「看見」是有福的原因,但是並不足夠。
耶穌復活後,人們無法再以肉眼看見衪了。另外有福的人就是:「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他們有福,因為他們通過聆聽而獲得了信德的恩賜。因此,伯多祿對那些沒有看見卻相信的人說:「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慕他;雖然你們如今仍看不見他,還是相信他;並且以不可言傳,和充滿光榮的喜樂而歡躍」(伯前18)。
這些話語帶來的喜樂,不是人的話,而是信賴基督的話,才能給人帶來喜悅與保證。正如若望福音在結束部分告訴我們:聖經中所保存天主的話,通過宗徒交給了教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我們是有福的,因為即使我們沒有看見,卻仍然相信。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Josekutty Matthew CMF

讀經一宗51216

12 宗徒們在百姓中行了許多徵兆,顯了許多奇蹟。眾信徒都同心合意地聚在撒羅滿廊下,13 其他的人沒有一個敢與他們接近的;但是百姓都誇讚他們。14 信主的人越來越增加,男女的人數極其眾多。15 宗徒們行了這樣多的奇蹟,以致有人把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好叫伯多祿走過的時候,至少他的影子能遮在一些人身上。16還有許多耶路撒冷四周城市的人,抬著病人和被邪魔所纏擾的人,齊集而來,他們都得了痊癒。


讀經一敘述了耶路撒冷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特徵,因為這樣的生活應該重現在今日的基督徒團體內。
首先這是一個合一的團體:眾信徒都同心合意地聚在一起(12節)。基督信仰不能與人分開,不能單獨生活。基督徒不是自己孤立生活並獨自與天主直接溝通的人。教會也不是每一個信徒只去救自己靈魂的地方。基督徒是一個家庭,與其他的基督徒團結共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應為弟兄姊妹所發生的任何事情負責。
如今,我們也與初期的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一樣,聚會祈禱。在聚會時,互相握手,彼此微笑,同聲讚頌上主,彼此代禱。這是我們應當常常做的,是彼此共融的標記,不應只在教堂內,也應該延伸到教堂之外的生活實踐中。
初期基督徒的第二個特徵是受到別人的稱讚(13節)。有基督信仰的人受到了別人的尊重與稱讚,因為他們的生活與其他人完全不同。他們的行為不是向人顯示自己的完美和高超的倫理生活。他們的生活也沒有引起他人的猜忌,而是鼓勵別人去倣效。
第三個特徵就是初期基督徒團體的吸引力:信主的人越來越增加,男女的人數極其眾多(14節)。
為什麼許多人成了基督的門徒呢?讀經的第二部分(1516節)解釋說:人們抬著病人和被邪魔所纏擾的人,齊集而來,他們都得了痊癒。需要留意的是,這不是使人奇怪或引人好奇的奇蹟,這與今日的魔術師或巫術所行的完全不同。宗徒們所做的就如同是耶穌的行動,為人是有益的:治愈病人,將那些被邪惡壓迫或生活痛苦的人釋放出來。這些都證明了耶穌還活著,並使門徒們擁有祂治癒的能力。

讀經二1911a,12-13,17-19

我若望,你們的弟兄,並在耶穌內與你們共患難,同王權和同忍耐的,為天主的話,並為給耶穌作證,曾到了一座名叫帕特摩的海島上。10 在一個主日上,我在神魂超拔中,聽見在我背後有一個大聲音,好似號角的聲音,11 說:「將你所聽見的寫在書上,送到七個教會。」
12 我就轉過身來,要看看那同我說話的聲音;我一轉身就看見了七盞金燈檯,13 在燈檯當中有似人子的一位,身穿長衣,胸間佩有金帶。
17 我一看見他,就跌倒在他腳前,有如死人,他遂把右手按在我身上說:「不要害怕!我是元始,我是終末,18 我是生活的;我曾死過,可是,看,我如今卻活著,一直到萬世萬代;我持有死亡和陰府的鑰匙,19 所以你應把你看見的事​​,現今的,以及這些事以後要發生的事,都寫下來。


 讀經二敘述的是默示錄的開篇神視。作者稱呼自己是若望,正在愛琴海的一個名叫帕特摩的島上。因著他對基督的信仰,也許是因為拒絕朝拜皇帝,而被流放到了那裡。
當時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多米仙皇帝統治著羅馬帝國。他狂妄自大,帝國充滿了他的雕像。他想效法凱撒和奧古斯都的做法,將自己出生的月份---十月---命名為多米仙月。他到處建造供奉自己雕像的廟宇,並規定凡以他的名號發布的命令,開始時必須是:我們的上主天主多米仙皇帝命令我們……
皇帝要求人將他當作神靈來朝拜的做法,引起了小亞細亞的基督徒良心上的不安。很多基督徒拒絕朝拜皇帝,因此受到了壓迫與迫害。為了鼓勵他們忠於信仰,默示錄的作者以神視和圖像向他們傳遞信息。
若望看見一位身穿長衣,胸間佩帶金帶的人子坐在七盞金燈檯中間(1213節)。
人子就是復活的基督;長衣是聖殿司祭穿的衣服,指示耶穌如今是唯一的司祭;腰間的金帶是王權的象徵。因此,這裡指的是耶穌是唯一的君王。七盞金燈檯象徵著整個的基督徒團體(數字七代表全部和圓滿)。還有在東方,尊敬君王的儀式中,人們會在他的雕像前下跪,而雕像會被放在燈檯中間。
這個神視的意義就是:基督徒團體真正朝拜的中心是復活的主,而不是皇帝。復活的主是君王,祂以自己的話語引導及帶領基督徒;衪是奉獻自己生命的司祭,獻上了蒙受天主悅納的唯一祭獻。
默示錄的作者邀請所有的基督徒團體反省:在主日聚會時,誰會被放在中心的位置?是復活的主及衪的話語,或是其他人及其他人的說話?他們朝拜的是誰,服從那個國王:是基督還是世俗的權力?

福音2019-31


19 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 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2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23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24 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25 別的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但他對他們說:「我除非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決不信。」
26 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裡,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27 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28 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29 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30 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的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31 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

今天的福音分兩部分,對應的是復活的兩次顯現。第一部分(19-23節),耶穌向祂的門徒們傳達祂的聖神,使他們能夠戰勝邪惡的勢力。第二部分(24-31節)記述的是有關多默的故事。
多默的懷疑幾乎成了格言。如果有人對事情表示不相信時,人就會說:你像多默一樣無信德。但是,多默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要求看一看別人已看見過的。那為什麼要求他一個人將信德建立在話語上呢?
難道只有多默一人有這樣的疑惑嗎?其他的門徒隨即就相信了復活的主嗎?顯然,事情並非這樣簡單。
馬爾谷福音敘述:當他們十一人坐席的時候,耶穌顯現給他們,責斥他們的無信和心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由死者中復活後,見了他的人(谷1614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驚慌害怕的門徒們,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恐惶﹖為什麼心裡起了疑慮(路2438)。瑪竇福音的結尾部分甚至記載,當耶穌在加里肋亞的山上顯現給門徒時(當然是在耶路撒冷顯現後的一段時間),有些門徒還是懷疑(瑪2817)。
因此,不只是多默,所有的人都懷疑過耶穌的復活。為什麼若望福音作者將重點放在多默身上,以此來強調他的不信呢?
若望寫福音時(大約公元95年左右),多默已經去世了。因此,這樣寫絕不是為了給多默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如果強調的是信德,那一定另有原因。作者其實是為了回答當時的基督徒團體所提出的問題和疑惑。第三代的基督徒沒有見過主耶穌,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連宗徒也不認識。他們認為很難去相信,也有很多的疑惑和掙扎,他們想看見,用手去觸摸,並證實耶穌是否真的復活了。他們問:使人相信的理由是什麼?我們還能經驗到復活的主嗎?說祂還活著的證據是什麼?祂為什麼不再顯現?這也是我們今天常提出的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瑪竇、馬爾谷和路加回答說,所有的宗徒都有過懷疑。他們也不是立即或者很容易地就相信了復活的主。對於宗徒們來說,雖然耶穌曾給了他們很多標記證明自己還活著,並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但他們的信仰之路也是漫長且艱辛的。若望的回答卻不同,他將多默當成一個不相信的象徵,每一個門徒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選擇了多默,也許因為多默在信仰上遇到了比其他門徒更多的困難。
若望想要告訴當時的基督徒(也包括我們),復活之主的生命超越我們感官的認識,無法用手觸摸、無法用眼看見的生命,我們只有藉著信德才可獲得。宗徒們也是一樣,這也是他們與復活之主的獨特經驗。看到了再去相信,這不是信德。復活是不能用證據和科學證明的。如果想看見、證實、觸摸到,這些想法是信德的絆腳石。
我們說:看見了的人是有福的。然而,為耶穌來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這並不是說他們需要付出更多才能相信,因此有著更大的功勞。他們有福,因為他們的信德更為真誠、純樸,甚至可以說是最純真的信德。那些看見的人有了確信的保障,擁有不可否定的事實證據。
多默還在若望福音中的另外兩處出現過,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的形象。他總是很難明白、含糊其辭、或是誤解耶穌的說話和決定。
多默第一次的說話是聽到拉匝祿的死訊之後,耶穌決定往猶大去。多默認為,跟隨耶穌就是要失掉自己的生命,他不明白耶穌就是生命之主。他孤單且失望地說:現在讓我們與他一起死吧(若1116)。
在最後晚餐中,耶穌正在講論自己將要走的路時,即通過死亡到達生命的路。多默又插話說:主,我們不知道你要去哪,我們怎麼知道那條路呢?(若145)多默充滿了猶豫、疑惑和懷疑,無法接受自己不理解的話。今天的福音記載的是多默的第三次出現。
若望似乎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多默。但是最後卻記載,多默道出了最高深且最隆重的信德宣誓。他的話語反映出了門徒們的信仰歷程。
在若望福音的開始,兩位門徒稱呼耶穌為辣彼(若138),這是認識耶穌身份的第一步。隨後,在安德肋明白了一些之後,就對他的兄弟西滿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若141)。納塔乃爾隨即也明白了與自己對話的耶穌:你是天主子(若149)。撒瑪利亞人承認耶穌是世界的救主(若443)。人們認為耶穌是先知(若614),胎生的瞎子稱呼耶穌是主(若938);為比拉多來說,耶穌是猶太人的君王(若1919)。但多默卻稱呼耶穌的身份是:我主我天主。這是聖經中對雅威的稱呼(詠3523)。因此,多默是第一位承認耶穌的天主性的門徒,也是第一位明白了耶穌所說的「我與父原是一體」(若1030)。
在這段福音的結束部分(30-31節),若望敘述了他寫福音的原因。他記載這些事蹟,雖然不是全部,而是有兩個原因:喚醒並證實對基督的信德,並通過這樣的信德獲得生命。
第四部福音的作者稱標記為奇蹟。耶穌行奇蹟並不是為了打動人或留下很深的印象。耶穌甚至譴責那些除非看到奇蹟,才肯相信的人(若448)。若望敘述耶穌所行的奇蹟,並不是為了打動讀者,以此來「顯示」耶穌的神性。這些標記不是證據,而且關於耶穌的本性和使命的啟示。人們透過衪所行的事蹟,將以充沛的活力和恆久的方式相信耶穌。如果不明白耶穌增餅的標記,就無法認識耶穌是生命的食糧;如果不明白耶穌治好胎生的瞎子,就無法認識到耶穌是世界的光;如果不明白耶穌復活拉匝祿,也就無法認識耶穌是生命的主。
在若望福音的後記部分,作者以廣義的方式運用了標記一詞:標記意味著對耶穌身份的一切啟示:祂的慈悲行動(治愈病人、增餅)和話語(若1237)。閱讀本書並能理解這些標記的人就是遇見了耶穌,並被邀請做出選擇。在耶穌內看到天主的人就是選擇生命,並與耶穌契合。
福音就是提供給尋找理由去相信的人的唯一證據。福音中迴響著基督的聲音,反射著基督的光輝。在天主聖言之外沒有別的證據。

為了明白這樣的意思,讓我們來看耶穌善牧的比喻:我的羊聽從我的聲音(若104-527)。顯現不是必須的。善牧的聲音在福音中迴響著,對於屬於祂的羊來說,憑著祂的聲音就可以認出祂,並能找到祂。
那裡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呢?那裡迴響著這樣的話語呢?我們今天還可以體驗到宗徒們在復活當天和八日後的經驗嗎?怎樣得到呢?
我們一定留意到這兩次的顯現都發生在星期日,而且經驗到復活之主的人們也是同樣的人(多一個,少一個)。耶穌說了同樣的話:願你們平安,並且在兩次的顯現中,耶穌都顯示了祂苦難的標記。也許還有其他細節,但是這四點就足以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了。
門徒們聚集在屋裡。若望明確記載他們在主日聚會。每個第八天,整個團體都會聚在一起慶祝擘餅。當所有的信徒們聚在一起時,復活的主就在他們中間。耶穌通過主禮來問候門徒們,就像在復活當日和八天後的晚上一樣,祝福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平安(192623節)、也無法經驗到祂的喜悅(20節)、無法領受到祂的聖神(22節)。那些在主日留在家中單獨祈禱的人,他們可以經驗到天主,卻無法經驗到復活的主,因為復活的主臨現在團體的聚會中。
那些沒有經驗到復活之主的人會做些什麼呢?他們就像多默一樣,需要相信的證據,但卻無​​法得到。
與我們在繪畫上所看到的不同,甚至多默也沒有將手指伸進耶穌的傷口。福音中也沒有記載多默用手觸摸了復活之主。多默與團體中的弟兄姊妹一起,聽到了復活基督的聲音後,宣示了對基督的信仰。所有的基督徒都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得這樣的體驗….,在每個八天。

Tuesday, April 16, 2019

證人就是「看見過」主的人

復活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若望一書開始時的話語很感人: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若一112)。這是一個令人羨慕但卻不可重複的經驗。但是,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並不一定要和納匝肋人耶穌一起生活在巴勒斯坦。
保祿也沒與耶穌一起的經歷,但也成了他所見之事的見證人(宗2616)。他從主那裡接受了這個責任:在耶路撒冷你怎樣為我做見證,在羅馬你也要同樣為我做見證(宗2311)。若要成為耶穌的見證,看見過耶穌真的還活著就足夠了。
做見證不是立好榜樣。榜樣的確有幫助,但見證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經過死亡到達生命的人;只有在復活的光照下,生命得到了改變並有了意義的人;只有經歷過信仰基督可以給人喜樂及明白痛苦帶來意義的人才能被稱為證人。
我們捫心自問:耶穌的復活是我們全部生命與工作的中心嗎?當我們或買或賣、與人對話、分家產、或是想再要一個孩子時,耶穌與我們有關係嗎?或者我們是否認為世上的一切與基督的復活沒有關係呢?看見過基督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會以衪為中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如果我們的心靈向聖經開放,我們就會看見耶穌。
Commentary with Englsih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103437-43

34 伯多祿遂開口說:「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37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38 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39 我們就是他在猶太人地域和耶路撒冷所行一切的見證人。他們卻把他懸在木架上,殺死了。40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叫他顯現出來,41 不是給所有的百姓,而是給天主所預揀的見證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的人。42 他吩咐我們向百姓講道,指證他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與死者的判官。43一切先知都為他作證:凡信他的人,賴他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

宗徒大事錄中記載了八篇伯多祿的講道詞,本篇讀經是第五篇。地點是在凱撒勒亞的百夫長科爾乃略家裡,當時他和一群即將領受洗禮的外邦人在一起。
本篇講道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初期基督徒團體中的講道。作者記載說是出自伯多祿之口,是為了賦予其權威性和可信性。現在我們來看這篇演說詞的主要內容。
 這篇講道首先講述的是耶穌的生活:祂走遍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祂在一起(37-38節)。同時還指出了祂開始行動的地點和時間:在加里肋亞若翰宣講洗禮後。也許我們對耶穌在納匝肋的童年與青年生活感興趣,但這些不是構成信仰的因素。
伯多祿強調的是可證實的具體事實,因為基督徒信仰不是建立在神秘的思想或神話人物上,而是建立在一個生活在具體的時間和地點的人身上。也許我們希望伯多祿也能講一些有關傳播福音的道理,但他只講述了耶穌給世界帶來的具體轉變,這就足以證明一個新的世界已經開始了。
伯多祿宣講的第二點是人們做了甚麼:他們沒有認出耶穌就是天主所派遣的,甚至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殺死了祂(39節)。
那麼天主是怎樣回應的呢?伯多祿說:天主不會將祂忠信的僕人遺棄在陰間,因此天主使祂復活了。天主的工程不同於人的工程,人的工程帶來死亡,通往墳墓;而天主卻給人帶來生命。這是我們信德的基礎。
最後伯多祿指出了門徒的使命:他們是這些事的見證人(3941節),並被派遣去向人宣報和見證耶穌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與死者的判官(42節)。這一真理是信經的一部分,這不是恐嚇,而是一個喜訊。門徒們必須要告訴所有的人,耶穌不是懲罰的判官,而是天主為我們準備的生命的標尺和模範,用以對照我們的生命是成功還是失敗。除了耶穌以外,再沒有更好的模範了。猶太人信仰天主的方式就是遵守法律;但是忠信於天主的人並不在於法律、傳統、或者任何人間的標準,而是以耶穌為榜樣,只有耶穌才是信德的基礎。
門徒們是耶穌的見證,因為他們與祂在一起,與祂同食共飲,聽過祂的教訓,並見過耶穌所行的奇蹟。他們不是因為生活的榜樣才是見證人,而是與耶穌有了獨特的經驗,因而他們可以懷著真誠與純潔的心對待所有聆聽他們的人。

讀經二31-4

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2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3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4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衪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


 保祿給哥羅森的基督徒寫信提醒他們:他們從領洗的那天就已獲得了一個新生命,這生命不是在這個世界得到圓滿,而是在天主的世界。
 對這種新生命的信仰是基督徒與無信仰者之間的區別,因為無信仰者認為,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並在這個世界上努力獲得救恩。
不難想像,即使世界上所有物質的問題都解決了,人人都有食物吃,痛苦與疾病也被戰勝了;但是,人的內心深處仍有尚未解決的問題: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死?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只有死而復活的基督能對這樣的問題給予一個滿意的答覆。
保祿並不是說基督徒不應該關心現實的世界,基督徒和其他人一樣要盡責地工作;但是,基督徒知道生命的圓滿境界無法在此世完成(2節)。
讀經告訴我們,好的行為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善行是新生命的表現,是天主臨在的標記。就像果實一樣,必須產自富有生機的繁茂樹木。

福音201-9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裡去了。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從復活主日福音的第一句話中,我們感受到的似乎是死亡勝利的標記。大地一片靜寂,甚至沈寂。一個婦女,孤身一人,膽怯地走在夜間。死亡統治了世界,靜寂與黑暗勝利了。權力、武力、歧視、不義、以及狡詐似乎決定性地戰勝了生命的力量。
我們想像當瑪利亞看到空墓時所發生的​​事:一切都神奇地改變了,被突然的害怕驚呆了,所有的人物都從睡夢中驚醒了,並開始快速行動起來:瑪利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往墳墓那裡跑……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2-4節)。每一個人都驚呆了,安息日後的第一天,生命以全部的力量爆發了。天主介入了,打開了墳墓,但瑪達肋納並不知道。她認為遺體被偷走了,這是任何人在看到空墓時的第一個想法。
人或者可以停留在這一想法中,或者從看到的事物中尋找意義。在死亡面前,人們可以放棄,哭泣或者向上天的光照開放心靈。
這段福音不再敘述瑪達肋納,就如同在通往信德的賽程中傳遞接力棒一樣,傳遞給了兩個門徒。一位是伯多祿,另一位卻沒有記載名字。一般認為這是若望宗徒,但是這看法的出現有點遲,是在若望去世大約100年後才出現。也許他就是耶穌所愛的那一位。但是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所愛的那一位有其象徵意義,是值得反思的。
這位無名的門徒似乎時常與伯多祿聯繫在一起。
 ——他與安德肋一起跟隨耶穌。有一天,他們二人看到耶穌從那裡經過,就問耶穌住在哪裡。他們就跟隨了耶穌,並住在了那裡。這與伯多祿有什麼關係?這個無名門徒是在伯多祿之前到達耶穌跟前(若135-40)。
 ——從那以後,就沒有記載那個門徒。直到最後晚餐中,耶穌說他們十二人之一要出賣衪。誰找出了那個叛徒?誰又知道哪些人與耶穌一起,而誰要反對耶穌呢?不是伯多祿,而是這個靠在耶穌胸前的無名門徒(若1323-26)。
 ——在耶穌受審時,伯多祿否認了耶穌。而這個沒有名字的門徒卻很勇敢地跟隨耶穌,進了大司祭的庭院,並在整個過程中都離耶穌很近(若1825-27)。
 ——在加爾瓦略山上,伯多祿不在,他逃跑了。而這個無名的門徒,卻與耶穌的母親一起站在十字架下(若1925-27)。
 ——在今日的福音中,伯多祿在現實的跑步和靈性的跑步中都有些落後,稍後我們就會看到(若203-10)。
 ——在提比黎亞湖邊,仍是這個無名的門徒首先認出站在岸上的耶穌;而伯多祿是在稍後認出祂來的(若217)。
 ——最後,當耶穌邀請他去跟隨衪時,伯多祿沒有勇氣單獨跟隨,他認為需要有耶穌所愛的這位門徒在身旁(若2120-25)。
這位愛徒是誰呢?為什麼沒有名字?
他代表的是真正的門徒,認識耶穌後,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跟隨耶穌;並且去認識耶穌,為了與耶穌在一起,甚至都忘記了睡覺。你是否對耶穌非常熟悉,可以馬上認出耶穌的朋友與敵人呢?他跟隨耶穌,甚至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他沒有名字,因為每一個人都被邀請成為這樣的門徒。
兩個門徒一起向墳墓那裡跑。這個無名的門徒先到,他俯身向裡觀看,看到了殮布,卻沒有進去。隨後西滿伯多祿也到了,進去並看到了放著的殮布,以及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
沒有奇蹟發生,也沒有天使顯現,看到的只是死亡的跡像。也許這二位門徒的直覺就像金口聖若望所說的那樣:如果有人將遺體偷走了,不會就地將殮布剝下,更不會將汗巾捲起來放在另一處。顯然遺體並沒有被偷走。
伯多祿停了下來,他感到驚愕與驚奇。他的思緒只能停留在眼前所看到的,還在被死亡的事實蒙蔽著。這個無名門徒的認識更深一點,他看到了就相信了(8節)。這是他對復活主的信仰旅程的最高表現。在死亡的標記面前(墳墓、殮布等等),他看到了生命的勝利。
隨後的一節講述的是這兩位門徒: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9節)。這似乎不合邏輯,至少對那位沒有名字的門徒來說並不是。但是,福音作者在這裡並不是硬磞磞地按時間順序記載事實,而是在告訴基督徒團體通往信仰的路程。就像福音所記載的(若2030-31),此旅程開始於某些標記;然而,除非被聖經和天主的話所引導,標記依然神秘,不易理解。天主的話能夠打開人的思想和心靈,並能照亮人的內心去認識復活的那一位。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需要更多的證據,不需要如同多默所要求的證明。
耶穌對他的門徒們說: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將結出許多子粒來。那些不信的人認為白白恩賜的生命是無稽之談,毫無意義,因為人在這個恩賜背後只能看到死亡的記號。相反,在復活的光照下,真正的門徒開始明白,為朋友捨生是將自己的生命放在天主的真福中。
 這段經文的結束記載說:兩個門徒又回到家裡去了(10節)。似乎給人的印象是一切又回到了從前。但卻不是這樣,他們二人認識了耶穌,見證了同樣的事實,看到了同樣的標記。回到日常的生活中,一個依然灰心失望;另一個卻被新光所引導,被新的希望所支持。



不要在死人中找活人

          復活前夕守夜禮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基督徒確信自己是人類與社會理想目標的守護者。若是人們認為我們所宣講的倫理標準高尚與崇高時,我們感到很自豪。
我們也很高興被人稱為是博愛、正義與和平的使者。
然而,我們卻對自己是復活的見證,照亮墳墓黑暗之光明的攜帶者而感到一些保留。
    有時候我們看到,在逾越節晚上的講道中,宣講者在講述基督戰勝死亡時似乎表現不出內心真正的喜樂。有時不講復活的基督,而是講論當下的問題以便吸引人更多的注意力。觸及嚴肅而重要的社會問題時,需要在福音的光照下去理解。但是,在復活前夕,基督徒團體應聽到另一種宣報。人們聚在一起是為了慶祝生命之主,因為天主在祂的僕人耶穌身上完成了從未聽說過的奇蹟。
教會初期的戴爾都良這樣評價當時代的基督徒團體的生活與信德:基督徒的希望就是死者的復活,我們所有的一切是因為我們相信復活。
基督徒與別人的不同不在於高尚的倫理。非基督徒也去實行愛德的崇高行為,雖然他們沒有意識到,但也是被基督的聖神所推動。
世界從基督徒身上期望看到的,是符合福音精神的倫理生活。但人們首先尋求的是對死亡之謎的答覆,基督復活的見證,因為基督的復活使死亡變成了新生命的誕生。
    對新生的期待只能從不再害怕死亡的人身上體現出來,因為信德之光告訴他們,「我看見了」復活的那一位,並在心中期待著,白日將近,晨星將要升起(伯後219)。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願我們每時刻的生命都被復活的光明所照耀。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6311

弟兄們,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要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如果我們藉著同他相似的死亡,已與他結合,也要藉著同他相似的復活與他結合,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他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因為已死的人,便脫離了罪惡。所以,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他同生,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死亡不再統治他了,10 因為他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他活,是活於天主。11 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

從初期教會開始,基督徒就稱安息日後的那一天為聖日,並以一個新名字稱呼這一天。羅馬人稱為「太陽日」的那天就成了「上主的日子」,因此稱「星期日」。
基督徒很快就感覺到,需要用特殊的一天來慶祝基督的復活,因為這是他們信仰的基礎與核心。因此逾越節就被稱為「星期日中的星期日」「節日中的節日」,是最重要的節日,最大的星期日,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人人都參加隆重的復活前夕守夜禮,也在這個時候為慕道者施洗。
慕道者並不是接受一個簡單的洗禮,而是完全浸到水中,然後從聖洗池中出來。正如從母胎中出來一樣,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光明之子。
在喜樂的歌頌聲中,基督徒團體接納教會的新子女,就是由聖神和水而獲得新生的子女。
這就是保祿在今日的讀經中所告訴我們的。
保祿回憶了羅馬的基督徒領洗的時刻和他們接受的教理知識。
保祿以一個反問來開始: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3節)?他用這種反問的方式提醒他們已經接受的真理。他們在基督內受洗使得他們與基督親密聯合,分享基督的死亡,並與衪一起進入生命。
耶穌也有一次提到洗禮: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我是如何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路1250)。指的是祂將經過死亡之水的洗禮,並將在逾越節獲得復活的生命。
保祿強調,基督徒蒙召要走與老師同樣的道路。
若想獲得復活基督的豐富生命,人要首先死於舊我,將自己的邪惡生活埋葬。就是要浸入洗禮的水中,浸入水中意味著死於罪惡,埋葬自己的過去,重新開始一個全新的生命,與基督相似的生命(46節)。
保祿在迦拉達人書中通過一個形象的對比來解釋由死入生,即「本性的行為」與「聖神的行為」之間的對比:本性私慾的作為是顯而易見的:即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醉酒、宴樂以及兇殺,與這些相類似的事。我以前勸誡過你們,如今再說一次:做這種事的人,決不能承受天主的國。然而聖神的效果卻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1923)。
逾越節的晚上對每一個基督徒來說,無論是兒童、少年、青年、或是成年人,都是提醒自己的好機會,去實踐我們在領洗時所發的許諾,行為應與領洗時的誓言保持一致。
保祿在今天讀經的第一部分闡述了消極層面,即要死於罪惡。他在第二部分(811節)強調了積極的層面,進入新生: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相信也要與衪同生(8節)。
如果我們經過死亡,那最後的結局將會是復活的生命。
初期的基督徒從內心接受了保祿關於洗禮的講述。他們努力在生活中付出實踐,並且逐漸豐富了洗禮的儀式,使之更能表達其中的象徵意義。
他們讓新領洗者穿上白衣,代表一種全新又沒有瑕疵的生命,並努力活出這樣的生命。當他們從洗禮池上來,主教給他們穿上白衣,並擁抱他們。在一些團體中,主教也在他們的口唇上放幾滴奶與蜜,是天主許諾給進入福地的人們的食糧。為新領洗者來說,福地就是天主的國。
洗禮池的形狀也有象徵意義。納匝肋現在保存著兩個很古老的洗禮池,正方形或長方形,用以提醒候洗者洗禮池就如同墳墓,浸入洗禮池就是將自己的「舊我」與基督同葬,並與基督一起進入新的生命。有的洗禮池是圓形,代表穹蒼,告訴新領洗者已經進入了天上的國度。有的洗禮池是十字架形狀,象徵生命的奉獻,邀請他們與老師一起,將自己奉獻給兄弟姊妹。雞蛋形狀的洗禮池具有更明顯的意義:就如生命破殼而出,同樣新人也由洗禮池中產生。


福音 路24112

1一週的第一天,天還很早,婦女們便攜帶預備下的香料,2來到墳墓那裡,見石頭已由墓穴滾開了。3她們進去,不見了主耶穌的遺體。4她們正為此事疑慮的時候,忽然有兩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5她們都害怕,遂把臉垂向地上,那兩個人對她們說:「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6他不在這裡了,他已復活了。你們應當記得:他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你們,7說:人子必須被交付於罪人之手,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第三日復活。」8她們遂想起了他的話,9從墳墓那裡回去,把這一切事報告給那十一門徒及其餘的眾人,10她們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及約安納和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其餘同她們一起的婦女,也把這些事報告給宗徒。11但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不敢相信。12伯多祿卻起來跑到墳墓那裡,屈身向裡窺看,只見有殮布,就走了,心裡驚異所發生的事。

在聖週五,一些從加里肋亞陪伴耶穌的婦女們也在加爾瓦略山上,她們在遠處見證了所完成的事(路2349)。然後回到城中準備敷抹耶穌遺體的香料。她們就照法律的規定,在安息日安息了(路235556),在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她們就到墳墓那裡去了。
當時的風俗就是在葬禮之後,婦女們會再次到墳墓那裡去。因為人們認為,死者的生命氣息會在遺體周圍停留四天,並且可能會重新回到死者身上喚醒死者。在厄里亞與厄里叟先知時代就發生過這樣的事,耶穌也喚醒過死人: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雅依祿的女兒及拉匝祿。
復生並不是戰勝死亡。所有被復生起來的人將來也會永遠地離世。人雖然再次活起來,但無情的死亡總會來到,使人屈服​​於它的權下。
復活不是復生,不是回到原來的生命;而是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命,再也不受死亡控制的生命。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婦女們去墳墓那裡的目的是什麼呢?
看看耶穌是否活了起來?是否想看看阿里瑪特亞人若瑟埋葬在自己墳墓內的耶穌遺體還有生命的徵像呢?
不是,受過萬般折磨的耶穌遺體再復生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去看看耶穌是否復活了?是的。耶穌曾說過,但是沒有人明白祂的話是什麼意思。因為與當時的猶太文化完全不符。死者從現世的生命立即進入另一種形式的生命,這種認識完全不符合當時的猶太文化。
在基督來臨前的兩個世紀,以色列人開始討論許多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
122)。但這種醒起來卻是很遙遠的事,人們認為世界末日時才會實現。
辣彼中的智者確信,義人與為信仰而奉獻自己的殉道者將會重新獲得被人殘酷奪去的生命。當長期期待的正義與和平之國來到世界上時,上主將會帶給他們生命,並使他們分享全新世界的喜樂。但是,惡人的命運將是永遠的喪亡。他們的命運就像動物與植物的命運一樣:沒有人記念他們,甚至會被人忘記。
只有法利塞人相信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撒杜塞人是在耶路撒冷聖殿內供職的司祭種族,他們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那些單純的人,普通的百姓則忙於生活的具體問題,也沒有時間去探討身後之事。
因此在安息日後的第一天,沒有人期待著耶穌的遺體可以復生。有些人的唯一安慰,可能就是渺茫地希望耶穌會在世界末日的時候重新活過來。
當婦女們到了墳墓那裡,驚訝地發現石頭已經被移開了。她們進去卻沒有發現耶穌的遺體。
她們不明白,還可能無法領會天主放在她們眼前的標記的意義。她們需要回憶、反思並理解老師重複地講論有關復活的話語。
她們的第一個想法是:盜賊曾進過墳墓。
雖然羅馬法律對破壞墳墓的行為處以死刑,但是取走墳墓內的物品在當時比較常見。瑪利亞瑪達肋納告訴伯多祿和另一個門徒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若202)。
婦女們可能還有一種想法,難道生命的氣息使耶穌又活了過來?但很快發現這是荒唐的。
她們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就像福音中所說的那樣,她們正為此事而感到疑慮(4節)。
這時,只有來自天上的光明才能將她們帶領到全新的認識,因為她們從來沒有想到,甚至也無法明白。
忽然有兩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4節)。後來記述說他們是天使(路2423)。馬爾谷說是「一位青年人」,瑪竇說是由天降下的上主的一位天使,若望說是兩位天使。
福音作者運用的語言不一樣,但是所傳遞的訊息卻是一樣。天上派遣了光明來照亮死亡的奧秘,給死亡——最困擾人類的奧秘一個答覆。
婦女們對上主之光輝的反應是在宗教意義上的害怕。她們把臉垂向地上,以尊敬和虔誠的方式面對並接受來自上天的啟示。
那兩個人對她們說:「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了,他已復活了(56節)。
復生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但復活是進入天主永恆的生命形式,是不能用感覺證實的。這不是人類思想的發現,也不是理智思考與邏輯推理的結果,只能是來自天主的啟示。
墳墓已空並不是因為受害者臨時逃脫了死亡的威脅,而是因為天主使墳墓變成了可以孕育新生命的母胎。天主就是新生命的助產士。
婦女們不必在死人的國度裡尋找耶穌。衪是永遠生活的那一位,祂通過自己的死亡清空了每一個墳墓。

自復活節開始,那些想在墓地看望離開塵世的人們是愚蠢的。在那裡只會看到不能進入天上的遺體、原子、分子。我們所尋找的親人已經與基督與天主一起生活了。
今日的我們也像那些婦女們一樣,希望看到只能通過信德才能看到的那一位。
天主的使者告訴她們,也告訴我們,與那一位相遇的方法:你們應記得:他在加里肋亞時告訴過你們的話(6節)。
    記住衪的話,通過衪的話尋找衪。
通過衪的話語就可以遇到衪並看見衪。
她們遂想起了他說過的話(8節)。
    就在這時刻,她們相信了復活的那一位。
    天主所說的話光照了所發生的事,否則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就是荒謬的。天主的話也使死亡和所有的死者有了積極意義。
    婦女在路加福音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常常記載她們與十二門徒一起跟隨耶穌,經過各城各村,向人宣講天國的喜訊(路813)。
    復活節那天是她們使命的最高峰。她們是首先接受來自天主啟示的人,也是首先記起耶穌的話並向人宣布復活喜訊的人。
    在猶太文化中,婦女的見證是沒有價值的。
    天主不僅打破了人們的期待,而且也推翻了人們的判斷標準:正如保祿所說,天主的選擇與人不同:天主偏召選了世上愚妄的,為羞辱那有智慧的;召選了世上懦弱的,為羞辱那堅強的;甚而天主召選了世上卑賤的和受人輕視的,以及那些一無所有的,為消滅那些有的(格前12728),好讓他們執行天主的計劃。
    宗徒們對婦女們的宣報的反應最為自然: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不敢相信(11節)。
   「無稽之談」一詞在新約中只在這處出現過一次,它指出復活是多麼荒謬,多麼不可相信,以色列人的思想中根本沒有這個概念。
    保祿在總督前為自己辯護時,提到了耶穌的復活,費斯托打斷他的話說:保祿,你瘋了!學問太多把你弄瘋了(宗2624)。
伯多祿不相信,但他開始去走婦女們所走過的路:他到了墳墓那裡,卻只看到了殮布,看到的是死亡的標記。殮布是人的肉眼唯一可以證實的事實。
如今,伯多祿的反應不再是不信,而是對發生的一切感到驚訝。
    這是伯多祿邁向信德的第一步。只有當復活的主提醒他耶穌以前說過的話(路2444),並且開了他的理智使他明白聖經的時候(路244547),伯多祿才能做出決定性的相信。
    與其他福音相比,路加特別指出了門徒們接受上天啟示的困難,他們的無信與驚訝。
  門徒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他們走過的信仰之旅也是我們的信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