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3, 2019

十字架---羞辱的刑具成為光榮的標記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沙漠教父有句名言說:時代來到,人類會漸變瘋狂。那時,當注意到別人沒有發瘋時,卻說:「你瘋了!」因為他與眾不同。保祿曾經因為與眾不同而被別人認為是瘋子。「的確,猶太人要求的是神蹟,希臘人尋求的智慧,而我們所宣講的,卻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223)。真正的智慧在哪裡?十字架的邏輯與世界的標準不同。人生在世上,並受世界邏輯思維的影響。人們認為「十字架的邏輯是愚妄」,這在世人眼中是再正常不過了,人總在懷疑與不確信中坐下反思自己所選擇的事情。

我們尋找生命,不尋找死亡。我們希望可以避免帶給我們犧牲的痛苦和十字架,但這並不是救恩的標記。一些外在的克苦、犧牲、悔改、守齋、補贖等,對理解耶穌的要求「背起十字架」並沒有太多的幫助。基督徒不渴望痛苦,而是渴望愛。當然愛到盡頭時,愛徹底時(若131),就是奉獻生命的時刻。這就是為什麼十字架由死亡的標記變成生命的象徵。

直到公元第三世紀末,基督徒的標記都是魚、魚鈎、漁夫,而不是十字架。只有到第四世由聖厄肋拉(ELENA)所發現釘死耶穌的刑具十字架才成為勝利的標記。當然不是戰勝敵人君士坦丁堡皇帝的勝利,而是戰勝死亡與一切帶來死亡的勝利。選擇十字架就意味著選擇生命,但這些卻是不容易理解的道理。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求你賜給我們心靈的智慧。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91319

13 有誰能知道天主的計劃,有誰能想像上主的意願﹖14 有死的人的思想,常是不定的,我們人的計謀常是無常的;15 因為,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著靈魂;這屬於土的寓所,迫使精神多慮。16 世上的事,我們還難以測度;目前的事,我們還得費力追求;那麼,天上的事誰還能探究﹖17 你若不賜予智慧,從高天派遣你的聖神,誰能知道你的旨意﹖18 這樣,世人的道路才得修直了,人們才可學習你喜悅的事,19 賴智慧獲得救援。


《智慧書》的第九章包含向天主祈求智慧的祈禱。讀經一是取自其第三部份與最後一部分。《聖經》中所講的智慧,並不是指在學校所受的教育知識、理解能力,與淵博的知識。

《智慧書》的作者是位充滿智慧的人,曾經學習過科技知識、算術、物理、星球運動行的規律、動物的行為學、治癒疾病的方法(智71621)。即使這樣,他仍然覺得有必要向天主祈求智慧,因為只有從天主那裡才能獲得唯一的智慧。

正如與培養動物、種植田園一樣,科技可以帶來很大的效果,但同時也帶來很嚴峻的挑戰與很多問題。可見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需要承受技術帶來的後果。因為由這些效果可以決定一個人生命的成功或失敗,這些後果有時又是技術所想像不到的。我們該怎樣評價財富、成功、社會地位、家庭與職業的價值呢?它們的存在意義可能被忽略,但同時也有將其置於偶像崇拜的危險。為了謹慎與正確地評價它們的價值,需要來自天主的智慧。因為正如讀經一所說的,人如果只跟隨自己的思想與意識,不能發現真正的價值,也不能正確認識上主的旨意。因為人的思想常常是不確定的,被腐朽的思想所壓抑。既然人不能正確認識地上的事物,那又怎能發現天主的旨意呢(1316節)。

人的選擇與理智受很多不確定因素的限制:受到的教育、傳統、接觸到的廣告宣傳、有權力的人的影響、公共意見等。如果天主不從高處光照人的理智,不向人傳遞自己的智慧,人就不容易做出自由與智慧的決定,不容易走在正道上(1718節)。

人的思想常常是軟弱與不確定、空洞與沒有基礎的。那麼,人多次違反天主的話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讀經二917

可是,我這年老的保祿,如今且為基督耶穌作囚犯的,寧願因著愛德求你,10 就是為我在鎖鏈中所生的兒子敖乃息摩來求你。11 他曾一度為你是無用的,可是,如今為你為我都有用了;12 我現今把他給你打發回去,你收下他,他是我的心肝。13 我本來願意將他留在我這裡,叫他替你服侍我這為福音而被囚的人,14 可是沒有你的同意,我什麽也不願意做,好叫你所行的善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甘心。15 也許他暫時離開了你,是為叫你永遠收下他,16 不再當一個奴隸,而是超過奴隸,作可愛的弟兄:他為我特別可愛,但為你不拘是論肉身方面,或是論主方面,更加可愛。17 所以,若你以我為同志,就收留他當作收留我罷!


如果哥羅森人懷著熱忱遵守著保祿對他們團體的要求,那麼意味著即使這封信非常短,但它也很寶貴。這封信的內容令人感動,只要注意一下在這封書信開始時,保祿充滿著情感、熱忱與激情的問候語就明白了:「我這年老的保祿,如今且為基督耶穌作囚犯的,寧願因著愛德求你」(9節)。我們可以看出保祿對他們的愛是何等深!

經過亞細亞省,保祿遇到了一位富有的青年人費肋孟,使他皈依了基督信仰,且成了基督徒的榜樣。保祿稱他為「合作者費肋孟」(費1節),並用以下的話表揚他:「因為,聽說你對主耶穌,和對眾聖徒所表現的愛德與信德」(5節)。「弟兄,我由於你的愛德,確實獲得了極大的喜樂和安慰,因為藉著你,聖徒們的心都舒暢了」(7節)。

費肋孟結了婚(在第節中提到的名字阿丕雅可能就是他的妻子)。他有工人,並擁有一個足夠大的房子,以容納整個團體的聚會和每周的慶祝聖祭(費2節)。一天,他的一個奴隸敖乃息摩(意思是「有用的」)偷了他積攢下來的錢,然後逃跑了。奴隸逃跑是間中會發生的事情,一般來說,他們最終會在一個大城市中掩蓋自己,依靠自己的智慧,施捨或盜竊生活,盡量不讓主人認出來,而被再次帶到主人家裡。因為如果這樣,就有可能被處死刑。

我們不知道他是怎樣遇到保祿的,因為保祿宗徒被關押在厄弗所的監獄內。可能是這樣:敖乃息摩到了亞細亞這座大城市裡,也許他被迫去做一件不明不白的事,然後被逮捕;被關押在監獄中,遇到了保祿。

他們在監獄中相遇,度過幾天後,彼此講述自己被關押的經過,發現他們彼此都認識哥羅森同一個人。於是他們成為了朋友,保祿以上主的名義為敖乃息摩講話。幾個月後,敖乃息摩請求領洗,當他獲得自由後,他想返回到自己的主人那裡去,但卻缺乏勇氣。於是,保祿為他的原因寫了這封信,要他帶給費肋孟與在那裡的整個團體。
這就是今天《費肋孟書》的起始原因。

保祿邀請自己的朋友與哥羅森的基督徒團體,不按人的思維去看待敖乃息摩,不要認為他的悔改是出於機會主義。實際上,這樣的思想有時是內在的報復思想,而以外在的溫柔形式出現。保祿叮囑他們,並要求善待敖乃息摩,好像對待他自己的兒子一樣(10節)。以自己的心對待他(12節),待他如親愛的兄弟(16節)。與丟失了錢相比,獲得一個兄弟的喜樂更大(1718節)。對那些犯錯誤的人,不能時常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一生。

敖乃息摩最後的結局是怎樣?我們沒有確切的結果,但是所有一切都好像指示他獲得了很好的接待。因為在幾年後,保祿在《哥羅森人書》中以這樣的方式稱呼他:和他同去的,還有忠信親愛的弟兄敖乃息摩,他原是你們的同鄉;他們會把這裡的一切事報告給你們(哥49)。五十年後,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記得一位敖乃息摩,厄弗所的主教。他可能就是在《費肋孟書信》中所說的同一個人。

福音142533

25 有許多群眾與耶穌同行,耶穌轉身向他們說:26 「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27 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28 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29 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說:30 這個人開始建造,而不能完工。31 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交戰,那有不先坐下運籌一下,能否以一萬人,去抵抗那領著兩萬來攻打他的呢﹖32 如果不能,就得趁那國王離得尚遠的時候,派遣使節去求和平的條款。33 同樣,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

在宗教領域裏,統計學、百分率、心理投射、調查,如果可以幫助人去反思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可以提醒人再次在《福音》的光照下反思自己在教會內的選擇,那麼它們就是有意義與有價值的。只有當將人從享樂主義、世俗主義與俗化主義,及一切失敗的後果中釋放出來後,這些現象才是可以討論的。當給人帶來驕傲、自我欣賞時,就像是為人帶來有害的毒素,使人沉浸其中。

在面對「一大群人」,「數不清的人」跟隨自己時,耶穌並沒有感到高興與喜悅,卻擔心他們。將自己的門徒比作「小小的羊群」(路1232)、「地上的鹽」(瑪513)、「酵母」(瑪1331)、「芥子」(瑪13 31)。這樣,即使在面對今天的福音片斷時,對於「有很多群眾來到耶穌跟前」也不要再感到驚奇(25節)。也許在這裡,人們誤解了耶穌的話語,使耶穌的話語變得模糊不清。耶穌於是開始解釋成為自己的門徒的意義是什麼(25節)。

耶穌提出三點非常難的要求,但是都以同樣的話語結束了這樣的要求:「不能成為我的門徒」(262733節)。讓人覺得耶穌願意遠離人群,而不是讓人群接近自己。這段福音也時常被用在「度隱修聖召」的生活上。但實際上這些話是對所有跟隨耶穌的人,對所有想成為基督徒的人而講的。

現在我們從具體的要求開始。耶穌說: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是「誰願意在後面跟隨我」(26節)。雖然只是文字上的區別,但卻顯出《福音》作者的注意力。福音作者願意將師傅的話通傳給在自己的團體,那些被耶穌的人格與信息所吸引的人,他們想將「福音」變成自己的工具,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心願。

跟隨耶穌的條件是清晰無疑的,沒有討價還價與商榷的餘地。
第一個條件: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26節)。
當向人介紹基督徒聖召的要求時,耶穌時常用很嚴厲的圖像來表示,衪不想人對此懷有各種幻想。幾個星期前,我們聽到耶穌對那些想跟隨自己的人說過:「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又對另一個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路957 62)。另外有一次,耶穌說,如果腳與眼睛阻礙自己進入天國,就要將腳砍掉,將眼剜出來(谷94347)。即使這樣,但沒有說要憎恨自己的親屬,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怎麼可能這樣?因為基督徒是要連敵人也要愛的人。
有人這樣解釋這類難題,說:在耶穌的語言中,「憎恨」這個詞的意思是愛得少,將愛放在次要位置。這是真的,但這不是正確的解釋。首先,愛是沒有界限的,也是沒有限制的,甚至愛的越多越好。天主不像人一樣嫉妒,不要求人以天主愛人的方式回報天主的愛(瑪2540)。即使誇大,也不要感到害怕。另外,將天主的話語的可怕程度減少到最小,也會帶來對天主話語的理解程度:愛的多,愛的少。說明對天主的話語還不理解。
當耶穌說「惱恨」這個詞時,是直截了當地在對人說,需要時常對福音保持忠信。「惱恨」這個詞的意思是說,為了保持對福音的忠信,有時甚至需要與最親的人斷絕關係,因為這些關係可能成為自己跟隨耶穌的障礙。這是對路加的團體發出的邀請,邀請他們放棄與反對所有一切與福音精神不相符的行為與行事方式;即使有時這樣行事可能與自己最親密的朋友產生分歧,破壞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放棄妥協的機會。如果這樣行事,似乎是「惱恨」,但卻是真正的愛的勇敢行動。


第二個條件: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27節)。
這句話時常被理解為邀請基督徒忍受生活中或大或小的衝突,有時甚至被認為是邀請自我犧牲,在生活中多作克苦。
耶穌並不是要求自我否定,而是隨時準備為福音與信德作證,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殉道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隨時都有的。它是通往「真福生命」最有效的途徑,但是卻與常人所想的不一樣,人的理智一般難以接受。誰對它不理解,或者認為它會危害社會秩序與宗教組織。那麼自然而言,會對別人施予暴力。也許這些暴力僅僅是口頭上的(如污辱、毀謗、流言蜚語、嘲笑與壞名),當然也可以是種族歧視,使人處於社會的邊緣,歧視宗教信仰者,張貼佈告等;甚至也有可能像耶穌所遭遇的一樣,面對人身攻擊。
這就是門徒們必須要承受的十字架。

在引出第三部分之前,耶穌敘述了兩個簡短的比喻。第一個比喻是一個人想保護自己的收成免受強盜的偷竊,決定建造一座塔來防守。在開始建築之前,必須先要坐下來計算它需要的費用,看自己手中的錢是否可以完工;否則就要停止建築(2830節)。
第二個比喻是,一個國王想與另外一國交戰,他也必須先評估自己軍隊的實力(3132節)。有一句俗語說:在與獅子搏鬥之前,先拿上你的長槍,將它制服在地上。如果你不能制服它,就請放棄你的計劃,因為獅子比你有力得多!
這兩個比喻,好像是在邀請人放棄基督徒的召叫;而實際上,它的真正意義在於邀請人反思基督徒召叫的嚴肅性,且需要為之付出代價,反思自己的選擇。對那些已經聽到福音的人,不要幻想自己就已經是基督徒。只有剛開始的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時常堅持與恆久的信心。

第三個條件:同樣,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33節)。這並不是說只要有施捨行為就夠,而是需要捨棄所有一切。這不是笑話!
為了更好實踐這個要求,有人設想了一個不太理想的解釋方法,於是開始講述「完美的組織」(宗教人士、隱修士、修女)。這些人以發願的形式,努力實踐耶穌的要求;而那些平信徒,卻可以繼續擁有且使用世界上的財富,但是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是「完美的基督徒」。總之,「放棄一切財富」並不是對所有基督徒的要求,只是對那些想做英雄式人物所提出的要求。他們決定努力實行,只是「選擇」的要求。
這其實是頭腦發熱者的想法。實際上,「捨棄一切」並不只是對某些人的要求,而是對所有來就耶穌的人。為了不想引起誤解,福音作者多次重複了耶穌的這個要求(路12331822)。
師傅的要求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宗徒大事錄》中,路加介紹了在基督徒團體中沒有一位是窮人,因為大家都將自己所擁有的與他人分享(路2444543235)。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選擇跟隨基督,與這個世界的財富的關係發生完全與全新的轉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