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8, 2020

所有人都等待著衪-只有亞納和西默盎認出祂。

獻主節    22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聖誕節過去已有四十天了,也許你現時仍還陶醉在聖誕節的歡樂氣氛中,甚或還在默想嬰孩耶穌帶給我們的喜悅,來自天上的星辰照耀著我們的生命。「這是出於我們天主的慈懷,使旭日由高天向我們照耀,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並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路1:7879)。為甚麼教會在今天讓我們再次慶祝這個嬰兒的節日呢?
這是個古老的節日。在東方,第四世紀時就以「與主相遇」之名開始慶祝,就是嬰兒耶穌在聖殿內與天父及與西默盎和亞納相遇。他們是代表對亞巴郎的天主保持忠信的人。第七世紀時,這個節日傳到羅馬,名為「聖母取潔」,在晚上會舉行蠟燭遊行,稱之為「燭光禮」。
     聖誕夜,慶祝基督是光。在白冷,上主的光榮通過光明照耀在牧羊人身上。在東方,上主的光照耀在賢士們身上。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耶穌被宣認為「照耀普世的真光」。四十天過去了,現在白冷的光已不像那時充滿光亮,不像從前那樣吸引人前來朝拜,也不是唯一吸引人們目光的了。也許我們被其餘的星迷惑了,也許別的星辰能反映我們的夢想和期望。這就是為甚麼教會在今天幫助我們重新與嬰兒耶穌相遇:邀請我們以雙臂迎接祂,像西默盎與亞納、以色列的窮人及專注聖神聲音的人一樣。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現在的光明是易逝的,耶穌才是「照耀普世的真光。」

 由羅庇道神父用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拉 3:14
     1 看!我要派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宰,必要忽然進入他的殿內;你們所想望的盟約的使者,看!他來了──萬軍的上主說。但是他來臨之日,有誰能支持得住﹖他顯現時,有誰能站立得住﹖因為他像煉金者用的爐火,又像漂布者用的鹵汁。他必要坐下,像個溶化和煉淨銀子的人,煉淨肋未的子孫,精煉他們像精煉金銀像,使他們能懷著虔誠,向上主奉獻祭品: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祭品,必能悅樂上主,有如昔日和往年。


一個虔誠的長者,為自己的生命作了一個總結:「我作過幼童,現今已經年老,從未見過正義的人被遺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行乞討」(詠37:25)。這就是以色列人傳統的信仰觀念 — 天主賜福於正義的人,而降災於邪惡的人。也許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樣的信德觀念只有在受到考驗時才能體現出來。但是,人有時覺得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因為邪惡的人常常好運相隨,正義的人卻常常受到邪惡勢力的攻擊。人對天主產生疑惑,就出現一些令人難以解答的問題:天主在哪裡?這樣的問題,是在公元前450年時,以色列歷史上非常陰沉的時代,瑪拉基亞先知提出來的。
先知的宣講,反映著在他所生活的社會裡的一種非常艱難的處境。富裕的男人們將漂亮的外邦女子帶回自己家中,而將他們年輕的結髮妻子打發走,使她們向上主的祭壇灑盡了眼淚,哭泣呻吟(拉2:13),司祭們的生活腐敗透頂,使詛咒臨到你們身上,他們的祝福變為詛咒(拉2:2)。他們壓榨、欺壓窮人,富人變得驕傲自大,蠻橫無禮,度著奢侈的生活,覺得上主看不見他們的惡行。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感到沒有希望,失去信心,說:「事奉天主只是徒然!遵守祂的命,在萬軍的上主面前,穿苦衣而行,有甚麼好處﹖現在我們該稱驕傲人有福;作惡的人,居然順利,試探天主的人居然免罰」(拉3:1415!那些懷疑的人呼喊說:「公義的天主在哪裡」(拉2:17)﹖
讀經一是先知宣講的延續。這篇經文包括天主對這些子民的答覆。借著先知的口,上主許諾,「將派遣自己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1節)。在這樣的信息後,出現一位神秘的人物,衪的名字是「上主」。祂將進入上主的聖殿,像個溶化和煉淨銀子的人,煉淨肋未的子孫(3節),耶路撒冷聖殿的司祭。
天主的這種介入是必要的,因為肋未子孫擔任著對殿宇神聖敬禮的執行者。他們舉行的祭祀毫無價值,並不是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奉獻給上主。瑪拉基亞先知的宣講在耶穌來臨後得到應驗。衪進入上主的聖殿,「聖殿是萬民的祈禱之所,卻變成了賊窩」(谷1:17)。耶穌聖化了聖殿,使之變成了天主所悅納的祭品,就是從人心裡出發的祭獻(若4:2124)。
每一種宗教敬禮,包括今日基督徒的祭獻在內,常常需要上主的火來淨化。在基督徒團體中所擘開的餅,並不常是為兄弟服務而帶來生命的記號,有時反而使生命分開,變成毫無生命力的象徵:不與自私的選擇分開,不與自己的私慾鬥爭,不將自己的不忠信拋棄。
舊約中的先知宣佈上主來臨的日子,形容這一天是可怕的,從天而來的持續大火要淨煉寶石,熊熊烈火將把地面燒毀,如同鐵鋪裡刷銅漆一樣(德38:28),天主的火焰將其洗白,同時也將腐蝕耐磨的衣服。耶穌,盟約的天使,宇宙的主宰,願意用自己的火,就是他的話語,淨化宗教敬禮,以他的聖神淨化宗教敬禮。正因為這樣,也許今天的基督徒團體中,有人勉為其難地接納基督的來臨。
今天的節日,邀請我們跨越聖殿的門檻,向上主開放,讓上主進來淨化我們,將我們帶向上主,奉獻正義的祭品(3節)。

讀經二:希 2:1418
14 那麼,孩子既然都有同樣的血肉, 他照樣也取了一樣的血肉,為能借著死亡,毀滅那握有死亡的權勢者--魔鬼,15 並解救那些因死亡的恐怖,一生當奴隸的人。16 其實都知道, 他沒有援助天使,而援助了亞巴郎的後裔。17 因此, 他應當在各方面相似弟兄們,好能在關於天主的事上,成為一個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以補贖人民的罪惡。18 他既然親自經過試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試探的人。


我們經常會細心選擇一些人傾訴我們的秘密,尋求意見、表達我們的掛慮。我們願意向那些曾有著與我們遇到同樣困難的人傾訴,並信任他們與我們一起面對及解決我們的問題。如果人生病,一定找一個診斷醫生。機器人的發明有很長時間,隨著機器人與電腦技術的應用,使人可以對很多疾病作出仔細的檢查與判斷,可以立即做必要的診斷,分析出病症並對症作出治療的方案。這篇讀經向我們指示,每個時刻都有讓我們懷著勇氣依靠的醫生,是一位與我們有同樣血肉的兄弟,與我們有著相同的人性,包括人性的軟弱與脆弱。耶穌在各方面相似我們(17節),與我們同悲,也面對很多難題。衪戰勝了與我們相同的誘惑。
與我們一樣,耶穌在面對忠於上主的旨意時也遇到很多困難。這樣的思想在希伯來作者的筆下,展露得既簡潔而又令人明白。基督被派遣,並不是為了扶助天使,而是為了援助亞巴郎的後裔(16節)。正是為了這個原因才體驗死亡。衪接受了死亡,也向我們顯示衪進入了墳墓的黑暗境界。然而,他從籠罩這個世界的黑暗中釋放出來。這是進入光明的時刻,是進入天主無盡的真福光榮時刻。這樣,他就從死亡的恐懼中被解救出來(1415節),身體上感到害怕,因為思想上是黑暗的,是模糊不清的。害怕阻止人明白現世財富的暫時性與易逝性,沒有能力與勇氣為愛而將自己的生命奉獻出來。
 這段讀經的結尾部分(1718節),強調對基督保持信心的重要性。基督是我們中的一員,也曾經受過試探,受過我們的痛苦與軟弱,因此容易明白我們的軟弱與疾苦,當我們遇到試探與挑戰時,容易伸出援手助佑我們。

福音:路 2:2240


22 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23 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記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24 並該照上主法律上所吩咐的,獻上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雛鴿。25 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默盎。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26 他曾蒙聖神啟示:自己在未看見上主的受傅者以前,決見不到死亡。27 他因聖神的感動,進了聖殿;那時,抱著嬰孩耶穌的父母正進來,要按著法律的慣例為他行禮。28 西默盎就雙臂接過他來,讚美天主說:29 「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30 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31 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32 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33 他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他關於耶穌所說的這些話。34 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他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複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35 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36 又有一位女先知亞納,是阿協爾支派法奴耳的女兒,已上了年紀。她出閣後,與丈夫同居了七年,37 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她齋戒祈禱,晝夜事奉天主,總不離開聖殿。38 正在那時刻,她也前來稱謝天主,並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39 他們按著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亞,他們的本城納匝肋。40 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


猶太法律規定,一切首生子,不論是人類的還是動物,都應該是奉獻給天主的(出13:1-16)。孩子當然不能被祭獻後掉去像動物那樣,所以他們應該被贖回來,也就是父母給聖殿的司祭帶去潔淨的動物,代替兒子作祭獻宰殺掉。富人奉獻羔羊,窮人奉獻一對鴿子或者斑鳩。瑪利亞和若瑟也遵守法律,但是路加把握時機地向我們強調,納匝肋的聖家沒有能力奉獻羔羊,他們屬於窮人。
接著,路加進入第二個題目,告訴我們聖家是如何遵守法律的:他們一絲不苟遵行天主法律的所有規條。路加幾乎是過分地一再強調這一點,在2223242739五個地方密集重複,藉此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從小就虔誠地承行聖父的旨意,完全遵守聖父通過聖經所表達出來的聖意。
路加是要告訴每一個基督徒父母,需要給予子女的不只是教育、工作以及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為人父母,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子女年少的時候就把他們奉獻給天主。這不一定是通過什麼特殊的禮儀,而是要通過諄諄教導,讓子女的內心皈依上主,也就是培育信仰。這不只是教他們祈禱,或者參與宗教禮儀,而是在子女們的心靈中播撒對耶穌的愛,教導他們向耶穌交付自己,讓耶穌把他們轉化為締造和平及新世界的人。
孩子們對於看見的比聽到的學習更快。基督徒父母的生活是孩子們接受教理講授的最好方式。如果父母在家庭裡祈禱,孩子們就會跟著祈禱;如果父母在家庭裡閱讀聖經,孩子們也就學會從天主的聖言中尋找生命的光明;如果父母積極參與教會生活,孩子們會跟隨他們成為行動的基督徒;如果父母對兄弟姐妹實踐仁愛、寬恕、慷慨,孩子們也會仿效他們。這樣,基督徒父母就是把孩子奉獻給了天主。
在讀經第二部分(25-35),我們聽到的是今天福音的核心,一位叫西默盎的老人進入畫面,「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
隨著歲月的流逝,苦澀經常積累下來,老年人喜歡回顧過去。其中一個人睡得很少及睡得不好,他說:「他們使我病!」,「雀鳥息聲,歌女低吟」都會吵醒(訓12:14)。他們可能逃避在對年輕時代的回憶中,被憂傷籠罩,像訓道者那樣感慨:「黑髮和年少都是虛幻!」(訓11:10
西默盎告訴我們什麼是健康的老年生活。他也是記得過去,但卻不是後悔遺憾,也不是指責現在,也不是抱怨。「往昔的歲月多美好」(訓7:10),這位老人記得的是天主的承諾,並且以堅定不移的信念期待著承諾的實現。
這是一位模範老人。他不奢望返回少年,因為沒有虛度時光,他一直跟隨聖神的引導,儘管老年力量衰退,但是卻仍然心懷偉大的希望。
他一直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生活,雖然知道自己的時光不多,卻不害怕死亡,他很幸福,他呼求天主在平安中接納自己的生命。
他不為周圍的惡行而焦慮,雖然仍然到處都有暴力和不正義,而他沒有失去耐心,也沒有失望。
他與天主對話,展望遠方;他明白,近期什麼都不會改變。他保持喜樂,期待新世界的曙光;像一個農民,在播種後期待雨水和秋天的豐收。
他不是個人主義者,他不是只考慮自己,只操心自己的得失;他想著別人,心懷全人類,熱忱期待所有的人都經驗到天主國的來臨。

西默盎從耶穌父母的懷中抱過嬰兒,這個姿態使他成為以色列民族的象徵。他們數個世紀以來期待默西亞的來臨,現在充滿喜樂地接納了他,祝福他:「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西默盎期待著以色列的救援,當然記得天主的承諾:「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依66:13-14)。
西默盎看到,並且在自己的懷中抱了天主的默西亞之後,他非常高興。然後,他把默西亞交出來,以以色列民族的名義,把祂轉交給全人類。
這是一個動人的場面,表現了每一個家庭裡面信仰傳遞的任務。每一代基督徒,在自己從父母那裡接受了天主之後,也要喜樂地把天主傳遞給自己的兒子女和孫兒,直到也被他們接納,並且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光明。
西默盎繼續他的預言,這一次是指向瑪利亞,她的兒子要成為反對的記號。對於有些人會成為救恩,對於另外一些人會宣告他們的毀滅,還有一把利劍要刺透母親的心。
路加和若望一樣,在福音書的開始部分,都指出了由天主的光明所帶來的衝突。這光明要照耀全人類。惡人「白日將自己關起,不願看見光明,因為早晨對這些人有如死影,他們已熟悉了黑暗的恐怖」(約24:16,18)。
刺透心靈的劍在傳統上解釋為象徵瑪利亞站立在十字架下。但實際是耶穌的母親在這裡象徵以色列。在聖經中,以色列,這個名詞是陰性詞彙,是一位婦女,是新娘,因天主而懷孕,給世界帶來天主之子,並且把他奉獻給世界。沒有任何人比瑪利亞更加適合象徵以色列媽媽。西默盎憑直覺意識到他的民族的悲劇:在以色列人民中,將會產生深刻的分裂。面對默西亞,上天的派遣者,有些人會打開心門和思想,接受救恩;有些人卻封閉自己,拒絕耶穌,為自己挖掘墳墓。
路加知道自己所處的基督徒團體的情況,許多人被社會歧視,因為他們相信耶穌,而被好朋友和親人拒絕和排斥。在福音書的後部分,對這個預言更多反省,而且由耶穌自己給予肯定:「你們以為我來是給地上送和平嗎﹖不,我告訴你們:而是來送分裂。因為從今以後,一家五口的,將要分裂:三個反對兩個,兩個反對三個。他們將要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母親反對女兒,女兒反對母親;婆母反對兒媳,兒媳反對婆母」(路12:51-53)。
在這篇讀經的第三部分(36-38),路加向我們介紹了另一位老人,女先知亞納。她84歲。這個數字是7乘以12,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 7指圓滿,12指以色列十二支派。亞納是女人-以色列,完成了她的使命,向世界交出默西亞。
這位女先知來於阿協爾支派,是最小的一個,是以色列各支派中最不重要的一個。在梅瑟臨終前的祝福中,這個支派排在最後。 (申33:24)因此,路加指出亞納出自這個小支派,再一次強調窮人更加容易認出耶穌是救世主。
亞納忠於自己的丈夫,守寡後沒有再結婚。她的選擇,對於路加來說有一種神學含義。如同西默盎老人,亞納代表以色列民族中忠於天主的那部分,天主的新娘。在她的一生中,她只有一個丈夫,以後就一直守寡靜心直至看見耶穌,認出他是天主。那時她重新爆發喜樂,如同新娘終於又找到新郎了。

亞納沒有離開過天主的聖殿,那是新郎的家。她沒有外出尋找情人,不追逐偶像浪費時間,不是閒聊說長道短,傳閒話造誹謗。她知道生命短暫,時日無多,應該把珍貴的時光與天主一起度過,以及服務自己的團體。
當老人生活在對天主蒞臨的期盼中時,他們就不會感覺到自己沒用,他們有很多服務工作去做,即使是毫不起眼的工作,但都是非常珍貴的,可以為兄弟姐妹帶來很多喜樂。尤其是像女先知亞納這樣,向人們講述耶穌,幫助那些尋找生命意義的人們獲得光明。同時這種靈性經驗也是老年人傳遞給自己後代最寶貴的財富。

結尾部分(39-40),重新回到納匝肋聖家身上,指向耶穌的成長。他與村莊裏的其他孩童沒有什麼不同,除了「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雖然他是天主聖子,卻徹底接受了我們人類的狀態,自童年開始,就完全分享每一個兒童共有的經驗。


Tuesday, January 21, 2020

黑夜漫長?

甲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Subtitles 


「猶達斯一吃了那片餅,就立時出去了;那時,正是黑夜」(若13:30)。話語雖短,但是意義深長:一個人,走向跌倒的邊緣,捨棄了耶穌 — 世界的光明,卻向黑暗屈膝。人害怕夜晚的黑暗,卻因看到第一縷晨光而鼓舞。「我靈等候我主,切於更夫的待旦」(詠130:6)。「這樣,我也只有承受失意的歲月,為我註定的苦痛長夜。我臥下時說:「幾時天亮﹖」我起來時又說:「何時到黑夜﹖」我整夜輾轉反側,直到天亮」(約7:34)。
處在各種罪惡處境、謊言、不義中的人,渴望得到光明的照耀,希望這縷光明結束痛苦的日子,從而開始新的生命。
「警衛!夜已何時了﹖夜已何時了」(依21:11)。這個世界的邪惡與黑暗勢力還要持續多久?人類什麼時候才能脫離黑暗的權勢(哥1:13)。保祿給予我們一個希望的邀請:「你們該認清這個時期,現在已經是由睡夢中醒來的時辰了,因為我們的救恩,現今比我們當初信的時候更臨近了。黑夜深了,白日已近,所以我們該脫去黑暗的行為,佩戴光明的武器」(羅13:1112)。
光明與黑暗的戰鬥繼續,希望光明永存。「也不再有黑夜了,他們不需要燈光,也不需要日光,因為上主天主要光照他們;他們必要為王,至於無窮之世」(默22:5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我們以前是在黑暗中,現在卻迎接光明。上主,求你使我們成為光明之子。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依8:23b9:3
23b往昔上主曾使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地域受了侮辱,但日後卻使沿海之路,約但東岸,外方人的加里肋亞獲得了光榮。
1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2你加強了他們的快樂,擴大了他們的歡喜;他們在你面前歡樂,有如人收割時的歡樂,又如分贓時的愉快;3因為你折斷了他們所負的重軛、他們肩上的橫木,以及壓迫他們者的短棍,有如在米德楊那天一樣.


除了第一句話之外,在聖誕節的夜間彌撒中,我們聽到這篇讀經,現在再次看看它的意思。
先知的這段話是在公元前八世紀中期,在亞述帝國統治中東一帶時所宣講的。則步隆與納斐塔里支派,因為處於以色列北部,所以受到這種政治與軍事性的侵略、殘殺、迫害。由於反對對學生的苛捐雜稅,又受到美索不達米亞的侵略。依撒意亞先知認為這樣的情況可以稱為「恥辱」,好像邪惡戰勝了光明一樣。
在加里肋亞地區,這裡的情況像天主創世之初一樣,一片混亂(創1:2)。約旦地區這塊肥沃的土地,處於好像沒有盡頭的黑暗之中,幾乎到處都被死亡與混亂所籠罩。灰心喪志的人民幾乎失去了一切希望。那裡有通往光榮的「海上之路」,通過巴勒斯坦可以將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聯合起來,驕傲自大的亞述帝國的軍隊在那裡安營紮寨。
在這複雜與爭論的時刻,響起了先知的話:「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1節)。
這是對當時情況徹底改變的許諾。先知用一種高瞻遠矚與英明的眼光,看到亞述軍隊是造成這種混亂與無序的原因。總有一天,他們將遠離這塊土地,而以色列子民將重新在和平與喜悅中生活。
先知所說的「光明」,毫無疑問,指來自達味後裔中的一位新國王,他將完成一個重大的使命,並將侵略他們的外邦人的黑暗驅散。也許先知想的是厄則克雅,一位給人帶了很大希望的國王。
在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什麼也沒有發生。亞述軍隊繼續統治則步隆與納斐塔里支派,而厄則克雅也差點陷入了他們的圈套,耶路撒冷像一隻被關在籠中的鳥。現在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先知被騙了呢?我們的歷史視野受到局限,看不清事實的全部真相:如果我們的計畫與夢想沒有馬上實現,就會想天主忘記了我們。然而,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天主會實現自己的計畫。如果在依撒意亞時代的人的夢想立刻實現,亞述人統治後,他們又要陷於別人的侵略,這才是世界的邏輯思維。誰如果戰爭失敗,就會被除掉;誰如果勝利,就成為新的主人去統治別人。天主不進入人的這種戰鬥,天主從天下降,急切地關心著人的處境。天主的邏輯與人無休止的爭名奪利的邏輯是相反的。按照天主的邏輯思維,先知的這種預言在公元前750年就實現了。
當耶穌出現在加里肋亞湖邊時,亞述帝國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黑暗,即邪惡、充滿暴力、欺壓、腐朽、自私等,仍然佔統治地位。正如在今日福音中所說的,當耶穌開始衪的公開生活時,當一道來自天上的光明照耀在加里肋亞湖邊時,這樣的黑暗才開始減退與消散。

讀經二:格前1:101317
    10弟兄們,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們眾人言談一致,在你們中不要有分裂,但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11因為,我的弟兄們,我由黑羅厄的家人聽說你們中發生了紛爭。12我的意思是說,你們各自聲稱:我是屬保祿的,我是屬阿頗羅的,我是屬刻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3基督被分裂了嗎﹖難道保祿為你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或者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
17原來基督派遣我,不是為施洗,而是為宣傳福音,且不用巧妙的言辭,免得基督十字架失去效力。

保祿是在厄弗所寫《格林多人前書》。厄弗所是羅馬帝國位於亞細亞一帶的宗教與政治中心,東西文化在這裡碰撞。這裡的手工業與教育也很發達,有很多海軍士兵、軍人,來自全世界經商。
一天,來自格林多的黑羅厄一家的成員,來到這座城(11節),給保祿帶來了來自格林多團體的一封信。在閱讀之前,保祿想由這位客人的口中,得知一些有關格林多團體的情況。但在開始時,他們有點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說,最終他們毫無保留地說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格林多團體的情況令人擔憂:有許多令人心痛與反見證的事情發生。有些人以宗徒的名義分黨分派,也有許多倫理生活方面的,覺得婦女應該頭戴頭巾;對外邦人也是不屑一顧,在參與感恩聖祭時只顧及自己的團體而對別的團體毫不顧及,充滿了嫉妒、批評、怨言。總之,在格林多的團體中,他們什麼美德也沒有。整個口袋都空了。
在沉靜中保祿聆聽著,他感到失望、擔憂。一段時間,也許保祿認為自己在那裡的福傳失敗了,可是他還是決定給那裡的團體寫信。今日讀經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他所要面對的第一問題,就是從團體的分裂與分黨分派開始。他這樣寫道:「基督被分裂了嗎﹖難道保祿為你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或者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13節)與今日一樣,引起分裂的原因正是人的自私、統治別人的慾望、想出風頭的表現、壓迫他人的想法。保祿重申:宗徒並不是統治別人成為受服侍的人,卻是成為僕人服務他人。不是別人的救主,救主只有一位:基督。這樣,保祿為格林多的團體帶來了福音的光明,但是罪過的黑暗與死亡的陰影還是繼續籠罩著他們,而且還很濃厚,需要將之驅散。

福音:瑪 4:1223
    12耶穌聽到若翰被監禁以後,就退避到加里肋亞去了;13後又離開納匝肋,來住在海邊的葛法翁,即住在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境內。14這應驗了依撒依亞先知所說的話:15『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但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16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17從那時起,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
18耶穌沿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19他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20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21他從那裡再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22他們也立刻捨下了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
23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

這段福音由三部分組成。首先,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宣講,介紹耶穌在加里肋亞的行動(1217節);然後敘述首批四個門徒的蒙召(1822節);最後總結耶穌的行動(23節)。
在若翰洗者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後,耶穌由葛法翁到加里肋來亞來,在那裡幾乎度過了三年的傳教生活。在葛法翁居民多是漁夫與農民,住在離海岸線三百米遠的地方。它並不像提比黎亞城那樣出名,因為那裡有大黑落德王住在那裡;也不像瑪格達納出名,因為它是一個很出名的工業海港城市;但是無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葛法翁享受著特殊待遇,因為它是沿海之濱,通往海的道路。通過這裡,可以由埃及到大馬士革,再通往美索不達米亞。在黑落德王另一個兒子的統治下,它是加里肋亞與戈蘭高地的分界線。它在交界的地方,並是一個關口,所有的運輸與貨物,商業往來都要經過這裡。
瑪竇引用先知的這段話,目的並不是在告訴人們耶穌住宿地方的改變,重點說明加里肋亞住的全部是以色列人;然而,他們卻被自己的同胞認為是半個外邦人,因為他們是由混雜婚姻所生的。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鄙視他們,認為他們缺少教育與修養,對法律無知,生活風俗腐朽,不遵守猶太經師們的教導。
在這樣被人認為是外邦人的地區,居住著一些社會邊緣人士,因此被稱為「外邦人的加里肋亞」(15節)。耶穌選擇那裡開始自己的公開生活,告訴人誰是耶穌這個光明的第一個受益人:不是那些自認為純潔的猶太人,而是那些被人排斥與邊緣化的人。
耶穌欣賞一位居住在葛法翁的羅馬百夫長的信德。一天,他這樣評價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我給你們說: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裡一起坐席」(瑪8:1011)。「耶穌也同樣對那些司祭長與長老們發出帶來挑戰的聲明:稅吏與娼妓要比你們先進入天國」(瑪21:31)。
一個簡單的地埋位置的轉變,在瑪竇的思維中卻有著重要意義,象徵著依撒意亞先知宣講的實現:「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16)。耶穌在這裡開始他的公開生活,在加里肋亞的山谷之間照射著天主的光輝,新一天的曙光即將來臨。這就是先知所說的即將升起的光明。
這段福音的最後一句話是耶穌的呼籲:「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因為天國臨近了」(17節)。悔改的意思並不只是說變好,祈禱多一點,做一些好事情;而是說思想與行動的根本性轉變。誰如果走在死亡的路上,現在必須轉向生命的道路;誰如果讓自己被黑暗所統治,現在必須迎接光明。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天國;只有將自己的生命的基礎建立在對天主話語的信賴上,才能到達天國的境界。
這段福音的第二部分敘述召選首批四個門徒。四個門徒的被召,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敘述,在四部福音中都有這樣的敘述。這樣的敘述是一個要理講授,告訴聽眾,當耶穌邀請他們跟隨自己時,門徒對耶穌的召選回答「是」,「是」什麼意思,這個例子闡明悔改的意義。
首先要注意的「是」表示動作的動詞。耶穌並不是停留在某處不動,而是沿著海邊行走,走到另一處,周遊加里肋亞所有的地區(182123節)。誰如果感到被召,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暫且歇息一會,而是繼續向前,跟隨耶穌的腳印前行。耶穌願意那些跟隨自己的人,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在自己身邊,沒有特權,不為自己的事物所纏繞,不找藉口停留下來。
對耶穌的召叫與邀請的答覆,也必須隨時準備好,且毫無保留的,正像伯多祿、雅各伯、若望與安德肋一樣:「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20節);「他們也立刻捨下了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21節)。
不要誤解了「單獨留下自己的父親」這句話的意思。這並不是說,如果誰成為門徒,就表示對父母沒有義務。在猶太社會裡,父親代表與祖先及過去生活的關係與聯繫。如果這種關係阻礙選擇生命與福音,就必須戰勝它,並不受其羈絆。每個民族與個人的歷史、文化、傳統必須要受到尊重。但是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風俗、生活方式都與福音的價值相吻合。
耶穌召選四位門徒的事件,也是在告訴初期基督徒團體,如果選擇成為耶穌的門徒,就會被家庭所憎恨與誤解,被父母所摒棄;將會被驅除出聖殿,被自己的民族所排斥。其實這樣的事情在今天也是一樣,在家庭、父母與基督之間也必須有一個選擇。只要想想,如果一個穆斯林、猶太人、或者佛教徒成為基督徒,那將是怎麼樣的後果﹖。
為所有人來說,留下父親單獨一人在船上,意味著放棄所有與福音價值不符合的東西。

在邀請他們跟隨自己時,耶穌也委託給他們一個使命:要成為漁人的漁夫(19節)。這是用首批四個門徒撒網時的圖像描述他們將要開始的使命:他們並不是用網在海裡捕魚,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一張網,將魚從海上捕出。
在《聖經》的象徵意義中,「海」是邪惡勢力、疾病與所有反對生命力量的居所與代表。它是強有力的、黑暗的、危險的、充滿神奇的、令人害怕的。在海中住著大力神怪,即使有能力的海軍戰士,也面臨危險。
成為「漁人的漁夫」,意思是說將處在黑暗與死亡陰影下的人解救出來,將之從邪惡勢力的陰影下釋放出來。這些像大風大浪一樣,將人捲入死亡與罪惡的權勢下,並侵吞人的生命。耶穌的門徒們不害怕這些大風大浪,即使感覺到非常令人可怕,也要懷著勇氣與信心面對它;即使面對一個兄弟處在危險與可怕的境遇中,如受毒品侵襲、醉酒、不可抵制的慾望、易怒、性情暴燥、具有攻擊性、不可理喻,也不害怕去拯救他們。對耶穌的門徒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克服的。
福音的第三部,用三個動詞總結耶穌為人帶來的救恩。教導,就是為每人帶來的光明。宣講,為所有人帶來的希望話語,並保證天主的愛勝於邪惡的勢力,同時為人帶來治癒的希望。這些並不只限於言語,更是通過行動表達出來,向門徒們顯示他們被召所要完成的工作:通過宣講福音,更新人類與社會,並帶來一個新世界。


Monday, January 13, 2020

召叫人的天主

甲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Subtitles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天主對人的召叫。「的確,你愛一切所有,不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智11:25)。當亞當遠離天主時,天主召叫並詢問說:「亞當,你在哪裡」(創3:9)﹖天主從天下所有民族中特選一個民族作為自己的選民(出10:1415),天主召叫亞巴郎、梅瑟、先知們,並委託他們一個要完成的特別使命,實現祂的救恩計劃。 「星辰各在自己的位置閃爍,喜形於色;他一召喚,隨即答說:我們在此!向自己的創造者欣然閃爍」(巴 3:3435)。能理解天主的這種召叫,相當於發現天主在每個受造物和每個人身上的救恩計劃。沒有任何受造物和任何人是沒有作用的:每一個人,每個存在物都有它固定的作用與功能,都有天主所委託的使命。
借歐瑟亞先知的口,天主這樣聲明說:「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歐11:1)。瑪竇聲明這樣的召叫在耶穌身上實現(瑪 2:15)。是的,耶穌也有一個使命,要重新從奴隸之家開始,經過曠野,戰勝各種誘惑,帶領所有的子民走向自由之地。
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呢?「天主拯救了我們,召叫了我們,並不是按照我們的行為,而是按照衪的決意和恩寵:這恩寵是萬世以前,在基督耶穌內賜與我們的」(弟後1:9)。「為此,他也藉著我們宣講的福音召叫了你們,為獲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光榮」(得後2:14)。
天主召叫人成聖的途徑不同:有的通過婚姻生活,有的通過獨身生活,有的通過健康之路,有的通過疾病、孤寡、分居、戀愛階段,召叫人回應祂。最重要的是,發現天主願意在何時何地將人帶向天主的救恩計劃。「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弗4:1),主的天使就是與眾兄弟在一起的那位,並幫助他們去分辨與在通往天主的道路上陪伴他們。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要我做什麼?請幫助我去明白與實現你愛的記號。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依49:356
 3 他對我說:你是我的僕人,是我驕矜的「以色列」。我在上主眼中是光榮的,天主是我的力量。那由母胎形成我作他的僕人,將雅各伯領回到他前,並把以色列聚在他前的上主,如今說:「你作我的僕人,復興雅各伯支派,領回以色列遺留下的人,還是小事,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


我們在上星期日,主受洗節的讀經一中,討論了「上主僕人」的使命;在今日的讀經一中,也是談論這位僕人的使命。和舊約與新約中一些偉大的人物一樣(耶肋米亞-1:5;若翰洗者-1:15;保祿-1:15),這位僕人也是在母腹中就被天主所揀選,並被派遣去完成一個重大的使命。

我們很難確定,先知所說的「上主的僕人」是指一位歷史中具體的人物,還是以色列全體。今日讀經一的第一句話似乎指的是第二種解釋(3節),但是接下的來似乎又與第一句相矛盾;因為「將雅各伯領回到他前,並把以色列聚在他前的上主」(5節)。

對於「上主僕人」身份的確定,似乎是指「在以色列中那些保持對上主忠信的人」,就是那些對上主保持虔誠的人,因為知道外邦人的偶像崇拜所帶來的危害,而保持對上主忠信的人。
以色列在外邦人的地區,受到了長時間的羞辱、壓迫及充軍。他們曾有著輝煌的歷史,如今只有回憶,令他們感到痛苦,因為他們現在處處充滿困難與恥辱。那些壓迫他們的人要求他們唱一首熙雍的歌(詠 137:3)。在異鄉,他們怎樣才能唱出一首愉快的歌曲呢?

在這種覺得失去一切希望的情況中,一小部分以色列人,因為保持對上主許諾的忠信,被召去完成兩種使命:將失散的以色列子民聚集起來(5節);並要作萬民的光明,使天主的救恩達於地極(6節)。

上主揀選這位僕人的方法,是與人的思維相反。人往往通過世界上有權力的人,或者團體完成自己的任務;但天主卻是通過這位「軟弱的僕人」,因為上主決定要以此顯示自己的光榮。上主欣賞他(3節)所揀選的僕人,並給予他力量(5節)。

我們不知道先知所勾勒的這位「上主的僕人」具體是指哪位歷史人物,但初期的基督徒團體認為耶穌就是這個僕人的完美形像。耶穌是上主的僕人,衪聚集了離散的以色列子民(瑪10:6),並希望自己的光明首先照耀在加里肋亞:「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但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瑪4:15-16)。

耶穌,這位天主的僕人,雖然在外人看來以失敗告終,帶著恥辱而死;但是天主卻使衪的死亡成為勝利的前奏。在逾越奧跡後,像那位僕人一樣,耶穌的使命延伸到全世界:「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920

讀經二:格前 1:13
1因天主的旨意,蒙召為耶穌基督宗徒的保祿和索斯特乃弟兄,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就是給那些在基督耶穌內受祝聖,與一切在各地呼求我們的主,亦即他們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一同蒙召為聖的人。 3 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


因為在格林多的團體發生了很多問題,於是保祿給他們寫了這封信,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慶祝聖體聖事時出現了很多雜亂與無序的事情,分裂與嫉妒,倫理生活的混亂,對死人復活觀念的模糊不清。今日讀經就是這篇書信的開始,其中給我們指出了寫信人(保祿與索斯特乃弟兄)與收信人(在格林多的天主教會),並問候他們,給予平安與恩寵的祝福。短短的三節,但其中的思想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保祿介紹自己是因為天主的旨意才成為宗徒。宗徒就是那些被召選,向沒有聽到福音的地方宣講福音;去播種耕耘,使之發芽成長,並結出果實;直至基督徒團體完全的成長。在他的書信中,保祿就是用這種圖像來描述他的使命:「我播種,阿波羅澆灌,但是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格前3:6)。

在開始討論問題前,保祿覺得有必要重申自己擁有宗徒的權利。他與自己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及師傅不同,這些人是由學生所選擇;而保祿不是由一些有智慧的人所揀選,他的使命是直接來自天主。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在《格林多人前書》中出現了「召選」這個主題:他自己被天主所揀選時,被委託一個重大的使命:成為宗徒。保祿重申自己的宗徒使命,是為了要格林多團體接受他的勸語與決定:他並不是在講自己的話,而是因派遣他的天主的名講論一切事。

在第一節中,保祿提到了索斯特乃弟兄,他是誰?在《宗徒大事錄》中提到了他是格林多會堂的首領。有一天,他與別的猶太人將保祿一同帶到了法庭,希望以褻聖的名義判決保祿。在面對加里雍總督對他採取不信任與戲弄的態度,認為讓他辯護是毫無意義時,他們對有關信仰的辯護變成了吵架;而就是這個索斯特乃弟兄也受到自己的同胞兄弟們無緣無故的虐待(宗16:12-17)。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這封書信的收信人是位於格林多的天主教會(2節),就是在那座城的基督徒團體。「教會」的意思是天主所召集的子民與蒙召的人。還有「召叫」這個主題重複出現:因為天主召叫了格林多人,揀選他們,因此他們成為信徒。
格林多的基督徒團體蒙召成聖(2節)。「聖」的意思是「分開」,放在另外一地方,是屬於天主的。格林多人是聖的,因為他們與外邦人保持距離。這並不是說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否則與福音中所說的地上(瑪5:13)與成為酵母(瑪13:33)的教導不符合;而是說他們生活的方向和標準與外邦人不一樣。保祿這樣提醒他們,他是聖的,是反對在他們團體中那些生活糜爛的人的生活行為和態度。

最後,保祿也提醒格林多的教會,要生活在合一中,因為他們也是普世教會中的一部分。他這樣提醒他們:「就是給那些在基督耶穌內受祝聖,與一切在各地呼求我們的主,亦即他們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一同蒙召為聖的人」(2節)。我們從下個星期日的讀經二中可以明白這樣的稱呼:因為在他們的團體中出現了結黨結派與分裂的事情。

福音:若 1:2934

29 第二天,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30 這位就是我論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1 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32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33 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34 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三部對觀福音,都是以耶穌受洗以開始衪的公開生活;而《若望福音》卻沒有記敘這一點。 《若望福音》的作者從一開始就給若翰洗者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他不只是耶穌的前軀,更是天主所派遣來的人」(若1:6-8)。他的宣講激起了別人的疑問,喚醒了人們的希望與等待,很多人覺得他就是要來到世上的默西亞。為了弄清他的身份與工作,一些司祭與法利塞人來到約旦河詢問他。他回答說:「我不是基督,我用水給你們施行;但是將有一位在我之後要來到你們中間,是你們所不認識的,他將用火與聖神為你們施洗,甚至解他的鞋帶我都不配」(若1:19-28)。

今日的福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主人翁耶穌進入了現場,若翰洗者與猶太經師們所派遣的人,就有關耶穌的出現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當若翰洗者看到耶穌正向自己走來時,呼喊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 1:29)!接下來,我們將看到,在《聖經》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稱呼與證實。

若翰洗者與別人不同,他似乎現在明白了耶穌的身份。他是怎樣達到這種認識的?為什麼他用一個單獨的圖像來稱呼耶穌呢?在《舊約》中,從沒有一個人被稱呼為天主的羔羊。正是為此,顯示這是若翰洗者經過很長時間靈修經驗的總結與綜合。實際上這是從他自己的不了解開始的:我不認識的那位(33節)。這句話重複了兩次(3133節)。

誰如果想「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衪,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8),就必須從承認自己的無知開始。

天主羔羊這個圖像是非常奇妙的。若翰洗者想說明另外的意思:牧人、國王、嚴厲的審判者。最後這個稱呼顯示,若翰想表明自己的渺小:「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一位要來,就是解他的鞋帶,我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 木鍁已放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把麥粒收在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路 3:1617)。在他的思想中,也許沒有別的稱呼比「天主的羔羊」更加適當的了。

也許因為受到谷木蘭團體刻苦人士的教育,若翰喜歡他們的那種靈修精神,因此對經典非常了解,並常常領悟其中的道理。虔誠的猶太人,知道他的聽眾,當聽到「羔羊」這個稱呼時,就會想到逾越節羔羊的血,將這樣的血塗在門楣上以作記號;當天使見到這個標記後,就會越過這家,不進入屋裡擊殺長子;用這樣的方法,天主拯救了以色列子民。若翰洗者明白耶穌最後的使命:有一天將成為被宰殺的羔羊,他的血將會除掉邪惡的勢力,耶穌的血將人從罪惡與死亡的統治下釋放出來。實際上,在聖殿中,司祭在中午宰殺祭獻的羔羊;而耶穌正是在逾越節前一天的中午被釘在十字架上。《若望福音》的作者正明白這一點,指出耶穌才是真正的逾越節的羔羊。

若翰的宣講也有第二個暗示意義。誰如果讀到《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有關「上主僕人」的敘述,一定了解這位僕人最後受盡恥辱至死亡的命運。先知這樣描述他的死亡:「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默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依53 :7)。為此,「我把大眾賜與他作報酬,他獲得了無數的人作為獵物;因為他為了承擔大眾的罪過,作罪犯的中保,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死亡,被列於罪犯之中」(依53:12)。

在今日福音中,羔羊的使命是要毀滅罪惡的勢力。
若翰洗者想要表達的,就是耶穌將與所有軟弱、貧窮、受罪惡奴役的人在一起;將這樣的人都接納到自己溫良的懷抱,賜予他們生命,將死亡與罪惡除掉。他並不是賜予一種特殊的大赦、寬恕、健康;而是在新生命中戰勝死亡與罪惡,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就是衪的聖神,將人帶往生命與幸福的聖神。
若翰洗者的話語在聖經中也有第三個暗示:就是使人想起亞巴郎的祭獻。當亞巴郎與依撒格一齊前往摩黎雅山時,路上依撒格對父親亞巴郎說:「阿爸!」他答說:「我兒,我在這裡。」依撒格說:「看,這裡有火有柴,但是那裡有作全燔祭的羔羊?」亞巴郎答說:「我兒!天主自會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於是二人再繼續一同前行(亞22: 78)。現在若翰洗者回答說:這就是天主的羔羊,即耶穌,由天主賜給世界的,為了代替因犯罪應該受死的人去做犧牲與祭獻。

若翰洗者將創 22:122中的敘述用在耶穌身上。與依撒格一樣,耶穌也是天主的唯一愛子,是天父所愛的,帶著木架上了加爾瓦略山。猶太經師們卻這樣說,依撒格在被祭殺的那個時刻逃脫了,耶穌卻是自由地為了愛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在這裡,若翰兩次都指明了在聖經有關耶穌的所有預言嗎? 「請看,這就是天主的羔羊」(若1:2936)。也許並沒有,但是若望肯定為他的團體,也為我們做了一次生動的教理講授課。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3234節)介紹了若翰的見證。當他看到天主的神停留在耶穌身上時,他認出了是耶穌,是天主的羔羊。這樣的敘述在對觀福音中也記載了(谷1:911)。但是若望指出一個特別之處:聖神不僅是降下來,而且停留在耶穌身上。

在《舊約》中,讀者常看到天主的神停留在人身上,並賦予其力量、決定與勇氣,使別人對他無以反抗。這指的是天主的神臨在一個人身上,使這個人以天主的名義講話。但是天主之神停留的特點是暫時性的,當完成了某個使命後,天主的神就會離開,並使之恢復到原來的情況;曾經臨於他身上的能力、智慧、明智、超越力量,就會消失。然而,聖神在耶穌身上卻相反:祂永遠停留在耶穌身上。在《聖經》中,穩定與永恆是天主的特徵:「因為他是生活永在的天主,他的國永不滅亡,他的王權永遠常存」(達 6:27)。只有天主的話是永恆的(伯前2:5),
聖神通過基督進入了世界,沒有任何邪惡的勢力可以趕走或戰勝臨在於每人身上的聖神。就是洗者若翰所宣講的洗禮(33節),與耶穌親密結合,像枝條與枝幹緊密結合一樣,充滿了花蕾。這樣信友可以結出豐盛的果實(若15:5),住在天主內,天主也在他內(若4:16);並可以從天主那裡領受祝福,因為這世界和它的貪慾都要過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卻永遠存在(若一2:17)。

這就是若望宗徒,通過若翰洗者的宣講,在他的福音的第一頁開始,想為人帶來的希望與喜悅的消息。正如若望所說的:「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他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一1:34)。再強大的邪惡勢力,也不能阻止這樣的生命與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