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7, 2020

他從深淵中上來

甲年常年期第一主日
 主受洗節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在聖經中,一些地方常常與神學意義聯繫在一起。海、山、曠野、外邦人的加里肋亞、撒瑪黎亞、約旦河,以革乃撒勒湖以外的土地,不僅是簡單的指出地理位置(通常不完全準確)。

路加沒有敘述耶穌受洗的地方,若望卻指明了地方:「這些事發生於約旦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若1:28)。傳統上認為這裡就是位於貝特賽達,也是若蘇厄帶領以色列子民,通過約旦河而進入應許之地。

在耶穌的姿態中,明顯存在著一個清晰的信息,就是從奴隸到自由的階段,朝向應許之地的一個新的出谷過程。按照地理學家的意見,貝特賽達也有另外一個意義,只是很少提及,但意義很重要,因為這裡是最低的地方,平均海拔在400米以下。

耶穌選擇從這裡開始自己的公開生活,並不是偶然的。耶穌從天上來拯救人們,人人可以獲得自由,天主願意每一個人都獲得救恩。他甚至要拯救那些最被人遺棄的,在深淵中被內疚和罪惡拖拽的人。 天主不會忘記也不會拋棄他的任何一個孩子。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的救恩已經出現, 是為所有的人帶來救恩。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依42:17
請看我扶持的僕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我在他身上傾注了我的神,叫他給萬民傳布真道。他不呼喊,不喧嚷,在街市上也聽不到他的聲音。 3 破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心,他不吹滅;他將忠實地傳布真道。 4 他不沮喪,也不失望,直到他在世上奠定了真道,因為海島都期待著他的教誨。 5 那創造且展佈天空,鋪張大地和佈置大地的產物,給世人賜予氣息,並給在地上行動的,賜與呼吸的天主上主這樣說:「我,上主,因仁義召叫了你,我必提攜你,保護你,立你作人民的盟約,萬民的光明,為開啟盲人的眼目,從獄中領出被囚的人,從牢裡領出住在黑暗的人。


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第二部分,一個充滿奧跡與謎語般的人物進入了視野,被稱為「上主的僕人」。這段歷史共有四段敘述(依42:1749:1650:4952:1353:12)。

誰是這位「上主的僕人」?是一個具體的人物,還是象徵以色列的人物代表?聖經學者們也沒有得出具體的結論。實際上,這個人物是誰,也不是很重要;為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初期基督徒認為這個僕人就是基督(宗8:3035),怎麼這樣確定呢?

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公元3047日星期五那天開始。在那天,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忍受了痛苦。門徒們詢問,為什麼一位義人的生命在這樣的失敗與充滿羞辱中結束呢?他們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找到了這個僕人的歷史:他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後,在人間被除掉,而那些劊子手終於明白,他就是要解救他們的人。於是宗徒們明白:天主並不將勝利和統治賜予自己的僕人,不會使敵人受到羞辱;而是通過失敗到達成功,通過死亡賜予生命。這就是先知宣講有關「上主僕人」的命運,全部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實現了。今日讀經一就開始敘述「這個僕人的歷史」。

從開始就敘述這個僕人的被選(1節)。「被選」常常在我們心中回想,喚醒一種積極的意義:常常想起對某人的特別偏愛,而將其他人排除在外。我們並不喜歡聽到「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這樣的稱呼,因為這樣的表述使人們記起,他們是屬於有特權的一群,這樣的認識使人產生愚蠢與糊塗的幻想,自認為比別人高人一等。當天主召喚某人時,從來不是排斥其他任何人,不帶來任何特殊現象,不帶來分裂。
當天主召叫一個人或一個民族時,他委託一個使命(常常是充滿困難、挑戰、不令人喜悅的),藉著對這個人的召喚,給別人帶來益處。當某人被選時,他很容易認為這是自己的一種榮譽,自己擁有某種特權。今日讀經一所談論的這個被選者,從一開始就不是主人,而是僕人,並擔負著很重要的使命。誰給他力量呢?

人是血肉之軀,意即人是軟弱與脆弱的。當上主要求某人完成一個重要使命時,也恩賜這個人力量以完成這使命。對自己的「僕人」,上主將賜予自己的神,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之完成這樣的使命。

經文突然強調所託付給這位「被選僕人」的使命:「他被選是為了給萬民傳布真道」(1節),要使萬民成義,為萬民帶來天主的正義,就是天主的慈善與仁慈。
25節描述了這位被選的僕人怎樣完成自己的使命,是人沒有想到的:不是用強力,不是用審判,對那些反對自己的人也沒有懲罰;不像國王們宣布自己的計劃時那樣呼喊,也不像人浮誇自己的意圖時那樣狂妄;而是容忍並包容軟弱的人,不審判任何人,糾正犯錯的者的缺點,也不是給予毀滅與打擊。他懷著一顆堅忍的心,拯救走在喪亡路上的人。他不願意任何人迷失道路。為他來說,沒有不能彌補與恢復的情況存在。

這位僕人有時也面對一些令自己喪失勇氣與信心的挑戰,但他從來不會後退,從不失望與沮喪;總是前進,懷著一堅忍的心面對種種困難,而且從來不會為自己所遇到的障礙產生畏懼。

最後一部分(67節),用這樣的圖像說明這位僕人的使命:「他將是萬民的光,並將開啟瞎子的眼睛,釋放被囚的人與奴隸,讓那些在黑暗中的人可以在光明中行走。」
這是在耶穌來臨前500年之前,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所敘述的「上主僕人」的詩歌。我們不知道先知具體所說的這位「上主的僕人」是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樣的先知性預言在耶穌身上全部實現了:「衪是天主忠信的僕人。」今日讀經一的所有章節,幾乎全部在福音中可以找到,並在耶穌身上實現(參閱瑪3:1712:182117:5)。

讀經二:宗 10:3438
34 伯多祿遂開口說:「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35 凡在各民族中,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他所中悅的。36 他藉耶穌基督──他原是萬民的主──宣講了和平的喜訊,把這道先傳給以色列子民。37 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38 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

這是伯多祿在凱撒勒雅的科爾乃略家中的演說辭。在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團體內,有一個非常困擾並分裂團體的事實存在:「可不可以給外邦人付洗?」伯多祿在開始時就持反對意見,懷著對外邦人的偏見,認為只有以色列人是被選的,外邦人都是不潔的子民。一天,當他正在加法(GIAFFA)祈禱時,上主向他顯示沒有任何受造物是不潔的。在天主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潔淨的,是好的。所有的人都被召喚獲得救恩,因為上主是所有人的救主(羅10:12)。在這段出現的「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在《新約》中也出現了多次(羅2:11;迦2:6;伯前1:17),這樣的敘述讓人明白,天主不會因人的信仰不同,種族不同,而對人存在種族歧視;更不會像人一樣,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人。

伯多祿的演說辭給耶穌的生活作了一個總結(3738節)。「衪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這句話敘述了耶穌的使命。衪要粉碎一切邪惡與反對人類生命的勢力。這樣的使命充滿困難與挑戰,但是耶穌卻可以完成,因為上主的神臨於衪身上,天主時常與衪同在。
這段讀經也指明了,當洗者若翰在約旦河給人授洗時,耶穌開始自己的使命,向人顯示自己救恩的地方:加里肋亞。在這篇演說辭中,伯多祿將耶穌的新生活與信友的信德聯繫起來。「衪的公開生活。由若翰施洗起,直到耶穌從我們中被接去的日子止,由這些人中,應當有一個同我們一起作他復活的見證人」(宗1:22)。 

福音:瑪3:1317
13 那時,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但河若翰那裡,為受他的洗;14 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 」15 耶穌回答他說:「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於是若翰就容許了他。 16 耶穌受洗後,立時從水裏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他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17 又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在耶穌時代,很多宗教團體都要給人授洗,其儀式有很多意義,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將人在水中完全浸入,象徵個人舊生活的更新;然後在水中出來,象徵一個新生命的誕生。自然而然,將有一個新的名字。
若翰洗者就是用這種方式為那些想成為自己門徒的人付洗。正如所宣報的一樣,默西亞的來臨是近在咫尺的,那些等待默西亞來臨的人,就在領洗時準備自己。若翰為人付洗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承認自己的罪。那些法利塞人與撒杜黨人,卻自認為是虔誠與正義的人,所以他們對若翰的洗禮不屑一顧(路7:30)。 

如果這就是若翰施洗的理由,那為什麼耶穌要去接受他的洗禮?耶穌沒有必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如果這樣,耶穌的行為其實是在暗示若翰比衪大。在初期基督徒中有很多真誠的信友,從耶穌與若翰的對話中看到,若翰拒絕給一位比自己大的施洗,但是耶穌卻堅持要他這樣做,為了完成一種正義。為若翰來說,即使耶穌的事蹟是一個謎,且不可以理解(1415節),但他也必須與天主的計畫合作(這就是天主的計畫)。一個靈修上成熟的人,像若翰洗者一樣,在遇到不明白與不理解的事情時,也接受天主的計畫:當看到這個人,義人與那些按照人的邏輯思維來看是罪人的在一起時,就會感到驚訝。
另一個不理解的是,天主的正義是希望所有的人獲得救恩(弟前2:4)。 《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用令人感動的名稱稱呼這樣令人安慰的真理:「耶穌稱他們為兄弟,並不以為恥」(希2:11)。
這是對今日基督徒團體的邀請,奉勸他們不要獨自孤芳自賞,自以為充滿正義,就可以對那些犯錯誤的人,有權利進行判罪,甚至使他們邊緣化,以罪人對待他們。
在這段敘述與對話後,瑪竇、路加和馬爾谷一樣,用三種圖像描寫這個場景:天開了,聖神如鴿子降下,來自天上的聲音。這並不是在描寫個人參與這樣的奇妙影像,而是在幫助讀者們去更容易理解它的意義。

第一個圖像:天開了。並不是在描述一種天氣情況,並不是說在烏雲密布的時候忽然天空出現了一道光明的亮光。如果是這樣,瑪竇是在向我們敘述一種自然現象,對信德毫無益處。然而,他用這樣的敘述明確暗示《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一段經文。
在基督來臨之前的幾個世紀,以色列子民認為天已經關閉了。他們認為,因著自己子民的罪過與不忠信,天主決定不再為他們派遣先知,並中斷了與以色列子民的對話。於是以色列子民這樣問:這種令他們焦慮不安的局面什麼時候結束?是不是像在古代一樣,天主不再向他們講話,不再向他們顯示自己的真正面容呢?他們這樣祈禱說:「我們儼然成了一個從未受你治理,從未屬你名下的民族。啊!望你衝破諸天降下,諸山在你面前震盪」(依 63:19)。
 「如今,上主啊!你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只是泥土,你是我們的陶工,我們都是你手中的作品。上主啊!不要嚴加忿怒,不要時常記念我們的罪惡;求你垂顧!我們都是你的子民」(依64:78)。
在耶穌公開生活的開始,瑪竇證實,天被打開了,給予他的讀者們一個驚訝的消息:天主俯聽了自己子民的祈禱,為他們打開了天門,不再關閉。天上父親的家將永遠為那些想進入的人保持開放,沒有任何人被排斥在外。

第二個圖像:是聖神有如鴿子降下。瑪竇並不是在說一隻鴿子降下,如果是這樣,這將是個平凡與多餘的細節;而是說耶穌看到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若翰洗者肯定記得從天上不只降下了瑪納,也降下洪水(創 7:12),降下火與硫磺毀滅索多瑪與哈摩納(創19:24)。也許他希望聖神的來臨就像毀滅邪惡的火,而停留在耶穌身上的聖神卻像一隻鴿子:柔和、溫馴、慈善。受到聖神的推動。耶穌常常以鴿子所擁有的慈愛與溫良靠近罪人。鴿子也是愛慕自己家鄉與巢穴的象徵。如果福音作者有這樣的思想,是想說聖神在尋找耶穌,正如鴿子尋找自己的巢穴一樣。耶穌就是聖神常久居住的聖殿。

第三個圖像:有來自天上的聲音。這是猶太經師們常常用的圖像,用來證實天主帶來的消息。今日的福音片段是以天主的名義來證實耶穌的身份。這個福音片段是在耶穌的逾越奧跡後才寫成的,是為了幫助門徒們理解,耶穌為什麼在十字架上受盡恥辱地死去?在門徒們的眼中,耶穌的死亡是失敗的象徵,是被天父所拋棄。耶穌的仇人,是那些為保護純正信仰的以色列人,將衪視為一個褻聖者而處死。這樣又引起了別人的不安:是不是天主也同意這樣的判決呢?

瑪竇引用了《舊約》中的三句話,來回答天主對審判。
這是我的兒子。這是聖詠2 : 7中的一句話。在閃族語言中,「兒子」這個詞,並不只是指生物學上的關係,更確定一個「相似」的關係,申明耶穌就是自己的兒子。天主認識耶穌,在天主的話語,在自己的工作中,尤其是在自己給予這個兒子最高的愛的行動中:生命的禮物。誰如果想認識父,必須去默想父在子身上的工程。
「愛子」,這是亞巴郎所說的一句話。天主要求他祭獻自己唯一的愛子依撒格(創22:21216)。將這樣的稱呼用在耶穌身上,是為了邀請人認識並了解,不要將他當作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先知看待;與依撒格一樣,耶穌就是天父唯一所愛的,唯一的愛子。
我所喜悅的。這個稱號在今日第一篇讀經中已經出現(依 42:1)。天主申明耶穌就是先知們所宣報的「僕人」,就是被派遣去重建世界的正義與真道。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天主賜予他生命。
來自天上的聲音顛倒了由人所帶來的判決,並改變了以色列子民不能接受一位蒙羞、失敗且死亡的默西亞。在大司祭的家裡時,在真理面前,伯多祿堅持發誓說不認識耶穌,這不是他們所期望的默西亞。天主用人所想不到的方法完成自己的許諾,給所有的人,包括若翰洗者在內,帶來一個巨大的驚喜。

在聖家節的福音釋義中,我們已經注意到,瑪竇常常將梅瑟與耶穌放在一起比較。在今日的福音中,我們又找到了這種新的比較方式:當梅瑟與所有的以色列子民從紅海中上來時,就領受了天主的神。天主之神的力量幫助梅瑟領導以色列子民從曠野走向福地。耶穌也是剛從水中出來的時候,領受了聖神,帶領所有處於邪惡勢力下的人,走向自由的境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