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4, 2015

既不貶低也不過分崇拜

聖家節

子女是天主給世界的禮物。這句話有時會引起媽媽們的嫉妒,通常表現在對子女,尤其對獨生子的過分溺愛、過分保護、縱容和嬌慣。
家庭是培養教育孩子獨特的地方,但卻不是唯一的地方。
家庭的團體可使子女學習成長、成熟、與兄弟姐妹相處、學習包容與接納、樂於助人、彼此合作、相互容忍,並學習寬恕。
限制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局限在情感與興趣的自命不凡的小世界中,把他們關閉在自己狹小的圈子內,忽略大同世界的兄弟情誼,這些都是對家庭結構的不健康崇拜。
天主所希望的家庭是開放的,是通往最終目標的第一步,是使人從地上的家庭到達天父之家的跳板。
家人之間的分離是痛苦的。瑪利亞和若瑟在與耶穌失散後,也經歷了這份分離的痛苦。這樣的痛苦有時會被理解成拒絕或排斥,但實際上是向生命的一個跳躍。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子女是祢給予世界的禮物,求你使我們不要拒絕也不要據為已有。

讀經一 撒上 120222428

亞納就懷了孕,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撒慕爾,說:「因為是我向上主求得了他。」約過了一年,她的丈夫厄耳卡納和全家上史羅去,向上主奉獻年祭,並還所許的願,亞納卻沒有上去,因她對丈夫說:「等孩子斷了乳,我要帶他去,將他奉獻給上主,以後他永住在那裡。」
 斷乳後,她便帶著小孩和一頭三歲的牛,一「厄法」面和一皮囊酒,來到史羅上主的聖殿;孩子還很小。他們祭殺了牛以後,孩子的母親來到厄裡前,對他說:「我主,請聽:我主,就如你活著那樣真實,我就是曾在你旁邊祈求上主的那個婦人,那時我為得到這孩子祈禱,上主就賞賜了我所懇求的,所以我現在把他獻於上主,他一生是屬於上主的。」亞納便把他留在上主那裡。

當天主把人生命的伴侶帶到男人身邊時,亞當喜樂地呼喊說:她要被稱為厄娃。在希伯來語中「厄娃」不是人的特有名字,而其含義就是給予生命的人。
因此,生命是女人的身份,生命與女人同義;與女人有關的事情所表達的就是生命、接納並服務生命。生命在她身上可以得到拓展、繁衍、成長並為世界帶來生命。每個女人都有生育子女的渴望。辣黑耳見自己不生育,就對雅各伯說:你要給我孩子;不然,我就死啦(創301)。
與辣黑耳和聖經中的許多女人一樣,亞納也沒有子女,為此她感到非常痛苦。有一天,她的丈夫厄耳卡納問她說:亞納,你為什麼傷心?難道我對你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 (撒上18)不!即使對她充滿溫柔與關愛的丈夫也無法取代她一心想做母親的願望。
天主俯聽了她長時間的祈禱,賜給了她一個兒子撒慕爾。撒慕爾將要在以色列子民的歷史上履行一個偉大的使命。
亞納一定想過,認為上天賜予她的獨生子只屬於她自己。然而,等撒慕爾剛斷奶,亞納就和丈夫厄耳卡納一起到史羅去,把孩子奉獻給了上主。亞納一直撫育孩子,直到他斷奶,善盡了一個做母親的本分。後來她把孩子交託給了聖殿的司祭厄里,厄里將要幫助孩子認識天主的召叫。
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只是託付給他們照顧。父母應當看護好這件珍貴的禮物,幫助子女成長,並要為上主委託給子女的使命做好準備。
父母應當對天主感恩,因為天主認為他們配得如此的信任。明白了這一艱巨的任務,父母不應將所領受的禮物據為己有。他們應當喜悅地歸還給上主,使他們能夠去做天主在世上實現祂計劃的工具。
正如今日的讀經所說:厄耳卡納與亞納便帶著小孩和一頭三歲的牛,一「厄法」麵和一皮囊酒,來到史羅上主的聖殿(24節)。
他們去聖殿是為了慶祝,而不是哭泣,雖然他們十分清楚,他們將要獨自回家。
正是因為有如此信賴天主旨意的父母,才使得他們的兒子撒慕爾成為以色列歷史上重要且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聖經中稱撒慕爾為先見者、司祭、民長和先知,並能智慧地引導處在艱難時期的以色列。

讀經二 若一 3:1-2, 21-24

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世界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為不認識父。可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怎樣。
可愛的諸位,假使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在天主前便可放心大膽;那麼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他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事。他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並按照他給我們所出的命令,彼此相愛。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我們所以知道他住在我們內,是藉他賜給我們的聖神。

基督徒在洗禮中領受天主的生命是一個靈性的奧秘。耶穌在與尼苛德摩的談話中,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它像風一樣,沒有人能看見它,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但是我們知道它確實存在,也可以被感受到,我們將要看到它的效果。
感官無法證實人身上的天主性生命,但其臨在的標記卻是不容錯誤的。領受它的人就會成為一個新人,由聖神所帶領,而不是這個世界的精神。
今日選讀的若望一書以喜悅的歡呼開始: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1節)。
在閃族人的思想中,子女不只是父親生命的延續,而且子女也確實使父親臨在。因此,人們希望可以在子女身上認出父母:當然包括外在的長相和外貌,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對天主的忠信、以及其人格上的最重要特徵。
真正的基督徒是要在這世界上顯示出天主的臨在,就像每一個子女一樣,在他們身上表達出在天之父的面容。若望解釋說,不認識父,就不認識由父所生的子女(1節)。子女的選擇與天父的思想和感受是一致的,他們相似父,而不同於其他人,他們是「聖的」。因此,那些只注目現世的人們是無法理解的。
保祿也對格林多的基督徒講述過這一真理。他說,基督徒擁有一種智慧,一種衡量這個世界的方式,這與人們的判斷標準大不相同。是一種神聖的與充滿奧秘的智慧,沒有一位這個世界的統治者認出它來。世人不能認識天主的奧秘,為他們來說天主的智慧是充滿愚妄的,是不能理解的(格前2614)。
在提醒基督徒意識到自己是天主子女的身份之後,「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作者邀請他們來默想等待將來的光輝命運: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2節)。
現在的情況不是結局,可朽的現世所遮蔽的帳幕,阻止著我們認清真正的自我。這個帳幕將有一天被揭去,那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天主的本來面容,我們也將認清真正的自我。
在母胎時,胎兒由母親接受滋養和生命,雖然完全依賴母親才能生存,但母親卻看不到孩子的長相。只有待孩子出生後才可看到,並能溫柔地擁抱她親生的孩子。
人在現世是生活在懷孕並等待分娩的時期。活在天主的胎中,天主就是父母。保祿提醒雅典人說: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他內(宗1728),但卻看不到衪的面容。但當祂在光榮中顯現時,我們知道,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是怎樣(2節)。
我們與親生父母的相似也形像地表達了我們所蒙受的召喚:也要與天父相似,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5)。
面對如此崇高的目標,人有時會灰心喪志。
即使我們努力地堅持著目標,我們卻依然意識到自己仍是罪人。若望在他書信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若一18)。
我們若如實地反思我們的生命,我們就必須承認曾經犯過許多錯誤。我們被缺點和不易改正的毛病所局限。因此,有時我們自己甚至也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天主會拒絕我們,懲罰我們。
面對內心的這種疑惑和憂慮,本篇讀經給予了在整部聖經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回應。
如果我們實踐了對弟兄的愛,就不必害怕我們的可憐與軟弱,甚至也不用擔心自己內心的悲觀判斷。對於控訴我們的一切,我們都可以得到保證,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若一320)。
最令人可怕而又最邪惡的誘惑就是讓我們去朝拜一個比我們的心還小的天主,到那一天會是一個嚴厲判官的天主,來懲罰那些沒有清楚地反映出耶穌基督面容的人們。
我們的內心不斷地提醒我們是天父子女的身份,並且譴責與身份不符的行為。這種譴責是有益的,但​​是不應忘記天主比我們的心大。


福音 24152

他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他到了十二歲時,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未發覺。他們只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遂走了一天的路程;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他。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他。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裡找到了他。他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凡聽見他的人,對他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他們一看見他,便大為驚異,他的母親就向他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但是,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他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

可以肯定的是,對我們的家庭來說,再沒有比納匝肋聖家的榜樣更適合我們的了。然而,今日福音的敘述卻使人非常困惑。瑪利亞與若瑟忘記了留在耶路撒冷的兒子,他們竟安心地走了一天的路程,也不擔心耶穌;而耶穌也沒有請求父母的同意就離開了他們。當母親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時,似乎他的回答也很不禮貌。瑪利亞與若瑟不明白他的話;聖經只是記載說,耶穌就同他們回到了納匝肋,從那時以後,就服從他們,屬他們管轄。但應怎樣解釋耶穌先前的這種「不服從」呢?的確,福音這一片段有一些難解之處,那該如何解釋呢?
我們知道,如果與一個從未謀面或者還不是朋友的人相遇,那敘述這種偶遇的方式就會非常不同。路加並不是在事情發生後就隨即寫下的,而是寫於耶穌復活後的50年。因此,每一頁的敘述都流露出對復活基督的信仰。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使路加與他的基督徒團體明白,在差不多七十年前,瑪利亞與若瑟甚至都無法想像的訊息。路加在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身上認出了基督、天主之子、世界的救主、服從天父甚至付出生命的那一位。
有了這些概念,現在讓我們來看今日的福音內容。
以色列的法律規定,在每年的重要節日中,每個成年男子應三次去耶路撒冷朝聖(2317;申1616)。但對那些居住很遠的人們來說,是基本無法遵守這一規定的。很多猶太人認為,即使一生中能夠滿全一次這樣的朝聖就是非常幸運的了。瑪利亞與若瑟居住在納匝肋,離耶路撒冷約有三天的路程。他們每年都上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
今日福音的敘述就是其中一次朝聖時所發生的​​事。耶穌已經十二歲了,幾乎是成年人了(在以色列十三歲成年,因此須要遵守法律的一切規定)。
聖殿是個美麗的建築物,由很多長廊圍繞著,經師與法學士們就在長廊下解釋聖經、吟詠聖詠、並給予那些朝聖者虔誠的建議。耶穌渴望發現父的旨意,也知道去哪裡可以找到:在天主子民的經典,即聖經中。
 這就是耶穌停留在耶路撒冷的原因:他想明白天主的話語。在節日期間,耶穌或許聽到了一些經師準備充足而又虔誠的講解。他還想再聽一些,問一些問題,以解決自己心中的疑問。聽到他與經師們對話的朝聖者感到非常驚訝,並讚歎他的智慧與非凡的才智。實屬不易,一個年歲很小的孩子如此熱愛聖經,而且提出的問題又是如此深刻。
路加的寫作目的不是要強調耶穌的聰明與智慧,而是使讀者明白耶穌對他母親的答覆;因為他的行為而擔心、令人費解。這是路加福音中記載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為福音作者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相當於耶穌的整個生命規劃。耶穌的答覆是由兩個問句組成: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 49節)
孩子們通常會問很多的問題,耶穌也一定問過父母很多問題。這次是他們第一次不會回答的問題,因為他的問題引起了他們的驚訝,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50節)。他們意識到耶穌開始走出家庭環境的局限,而向更為廣闊的空間開放。他生在家庭中,但卻不屬於家庭。他是世界的公民,與所有的孩子一樣,是天主給予全人類的禮物。
和我們剛剛所說的似乎不同的是,福音最後一部分(5152節)的記載,耶穌回到納匝肋,並屬父母管轄。這似乎是在說,在這種暫時的分開後,耶穌的認識和判斷能力有所提高。其實作者所要表達的卻是另外的意思。以色列有「孝敬父母」的誡命。這要求子女要在父母年老時幫助他們,最重要的是跟隨父母的宗教信仰。父母則需要要向子女們傳述上主對祂的子民所做的大事(申62025)。服從父母就意味著接受父母的教誨並效法他們對天主的忠信。
從這點意義上說,耶穌孝敬父母,遵從了對亞巴郎的天主的深刻信仰,熱愛天主的話語,並在他的一生中始終銘記。
我們可以到此結束,但聖經學者邀請我們更深入地去理解這段經文的訊息。確信路加從福音的開始,就以象徵的手法,來敘述耶穌死亡與復活的事實。是哪些呢?
首先,這個敘述和耶穌的死亡與復活,都發生在耶路撒冷而且是在逾越節期間。這兩次都是耶穌上耶路撒冷,並為完成父的旨意,而且人們都返回自己家中而將耶穌單獨留在耶路撒冷。耶穌的父母不明白他必須要執行父的旨意;門徒們拋棄了耶穌,也不明白犧牲生命才能進入復活的光榮(路2412)。
 與今日福音描述的一樣,在耶穌逾越奧蹟的敘述中,耶穌也必須要完成父的旨意(路2472644)。婦女們在傷心地尋找他,卻沒有找到,也聽到了同樣的詢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路245)瑪利亞與若瑟在第三天找到了耶穌,門徒們也在第三天與復活的耶穌相遇。門徒們像瑪利亞和若瑟一樣,既不明白所發生的一切,也不明白耶穌對他們所說的話。在復活的當天,耶穌像老師一樣坐下,問門徒們有關聖經的問題(路2444),教導他們天主的話,好使他們的心變得火熱(路2432)。這與他還是孩童時在聖殿裡所做的一樣。
在聖殿內經師們詢問耶穌問題,他們雖精通聖經,卻無法領悟其最深的意義。能夠光照經文背後之晦暗的只有一位,那就是耶穌。實際上,耶穌在復活後開啟了門徒們的理智,幫助他們去理解聖經中的話(路2432)。只有在耶穌死亡與復活的光照下,才能明白舊約聖經的意義。
按照聖經學者的意見,如果這一敘述指向逾越奧跡是作者的有意為之,那麼路加將這段敘述寫入福音的目的就很明確了。他希望自己團體中的基督徒,若他們仍不明白或者也不接納天主計劃的時候,不要喪失信心。需要經過死亡才能獲得生命,這是不容易接受的。作者邀請他們不要逃避,但要返回耶路撒冷,到那裡仔細觀察並聆聽老師的話語,內心就會慢慢地向天父的旨意開放。

面對無法理解和不能明白的事件時,正確的態度只有一個:將一切保存在心中。就像瑪利亞所做的一樣,並在天主話語的光照下反復思索。當然,為瑪利亞來說,要理解並接受天主要她的兒子所走的道路也是不容易的。

Tuesday, December 22, 2015

天主顯示了自己的正義


1225 聖誕節 日間彌撒

聖經告訴我們,從人類歷史的開始,就伴隨著一系列的罪惡。在創世紀的第六章,聖經作者用大膽的擬人手法寫道:上主見人在地上的罪惡重大,人心天天所思念的無非是邪惡;上主遂後悔在地上造了人,心中很是悲痛(創656)。
時期一滿,天主就向人顯示了自己的正義。正如今日答唱詠所說的一樣:全球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
我們只知道一種正義,就是法庭上的正義,是法官根據犯罪的輕重而執行的懲罰性正義。但這不是天主的正義,因為祂是天主而不是人(歐119)。天主對罪人並不實施懲罰和報復,而是給予他們天主的大愛,將自己的兒子賜給世界。
 過去的有些神學思想把人性的正義認為是天主的正義,天主就是正義的判官。這就導致形成了令人害怕的宗教,而不是「正義、和平與喜樂之國度」的宣講者(羅1417)。
天主在聖誕節向人類顯示了祂無條件的大愛,這就是衪的正義。所有的人都應懷著驚喜之情來反思,並要除去害怕之情,因為「在愛內沒有恐懼,反之,圓滿的愛把恐懼驅逐於外,因為恐懼內含著懲罰;那恐懼的,在愛內還沒有圓滿」(若一418)。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的正義與我們的正義是何等不同。

讀經一 52710

那傳佈喜訊,宣佈和平,傳報佳音,宣佈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請聽,你的守望者都提高了喉嚨一起歡呼,因為他們親眼看見上主返回了熙雍。耶路撒冷的廢墟啊!你們要興高采烈,一起歡呼,因為上主安慰了自己的百姓,救贖了耶路撒冷。上主在萬民眼前顯露了自己的聖臂,大地四極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
      
 公元前587年七月份悲慘的一天,拿步高王的士兵攻破了耶路撒冷城牆,進入了城內。他們燒毀了耶路撒冷聖殿、王宮和人民的家園。將以色列的所有青壯年男子當作俘虜流放到巴比倫,只將他們中的一些窮人、佃戶與農民留在了耶路撒冷(列下25812)。
在巴比倫的首幾年非常艱難、傷心痛苦。著名的流亡聖詠就表達了當時痛苦的心情:我們坐在巴比倫的河畔,一想起熙雍就淚流滿面(詠1371)。除了失敗所帶來的苦惱與羞辱、失去親人的痛苦、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外;人們還在思考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為什麼天主捨棄我們,讓我們陷於敵人手中呢?
他們一致認為,應為這一災禍負主要責任的就是無知愚蠢的統治者。他們沒有聽從先知,反而將人民帶向毀滅;但我們也有罪過,我們陷入了罪惡的陷阱,做了很多惡事。如今誰可以解救我們擺脫奴役呢?上主是否會對我們永遠發怒呢?上主是否永遠拋棄了祂的新娘以色列呢?
上主隨即答覆說:人豈能遺棄他青年時的妻子?你的天主說:其實我離棄了你,只是一會兒,但是我要用絕大的仁慈召你回來。高山可移動,丘陵能挪去,但我對你的仁慈決不移去(依54610)。
事實上,有一天,上主記起了自己的良善和忠誠,即向以色列家族廣施的寬仁(詠983),並且決定解救祂的子民。今日的讀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一位先知蒙天主派遣,去向在巴比倫流亡的以色列子民宣佈安慰的訊息。他對上主的忠信深信不疑,就如同充軍已經結束了一樣。對先知來說,未來就是現實。他看到了成群結隊的流亡者正走向耶路撒冷;傳佈訊息的人飛快地跑在隊伍前面,就像雙腳長了翅膀一樣,向人宣佈充軍者回國的好消息。
 先知從耶路撒冷的高山上沉思這一景象,並歡呼說:那傳報喜訊,宣佈和平;傳報佳音、宣佈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7節)!
然後繼續沉思著,整個城市都在歡樂。發生了什麼事呢?先知看到城市的守望者在山上遠眺,忽然,他們跑去向所有的人宣佈喜訊說:他們在天邊看到了從巴比倫流亡歸來的人。
 如此的場景變得更偉大了:守望者在人群的隊伍中看到了上主的勝利歸來。上主將自己的子民領回了耶路撒冷(8節),祂從沒有拋棄他們。厄則克爾先知在神視中看見,上主的光榮離開了被毀滅的聖城,而隨著祂的子民到了充軍之地(則101819112223),如今又一起回到了耶路撒冷。
奴役、痛苦和羞辱都結束了,那些曾經壓迫並剝削人民的邪惡君王、首領與牧人也都永遠消失了。新的時代開始了,上主親自引導自己子民的國度建立了。
在讀經的結束部分,先知邀請人們留意耶路撒冷的廢墟:耶路撒冷的廢墟啊!你們要興高采烈,一起歡呼,因為上主安慰了自己的百姓,救贖了耶路撒冷(9節)。被毀的城牆將會被重建起來,大地四極的人將會看見上主為以色列子民所做的偉大而驚人的事蹟(10節)。
今日的讀經描述的就是先知的夢想,這一夢想真正實現了嗎?
公元前520年,一群流亡者離開了巴比倫,但這還不是太令人感到失望。他們到達故土之後,城內也沒有歡呼雀躍。總之,他們的返回並非勝利。人們對他們非常冷漠,當地居民和流亡歸來的人也產生了爭論。先知講錯了嗎,他是不是受騙了呢?
人們逐漸明白:從巴比倫的返回只是天主要實現另一個救援的象徵。以色列子民希望先知的預言能夠按照字面上的意義立即實現,因為他們只理解了字面的含義。他們認為天主會以祂的能力來實現人們心中的光榮夢想,他們誤解了。天主的旨意實際上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返回」,這一事件將要帶來無法抑制的普世性喜悅。


讀經二 116

天主在古時,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這末期內, 他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天主立了他為萬有的承繼者,並藉著他造成了宇宙。他是天主光榮的反映,是天主本體的真像,以自己大能的話支撐萬有;當他滌除了罪惡之後,便在高天上坐於「尊威」的右邊。他所承受的名字既然超越眾天使的名字,所以他遠超過眾天使之上。天主曾向那一位天使說過:『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或說過:『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 』再者,當天主引領首生子進入世界的時候,又說:『天主的眾天使都要崇拜他。

人不只用語言來溝通交流。一張陰暗的臉、一個笑容、簡單的一瞥、溫柔的愛撫、握手,這些表情和動作通常比話語更能表達人們心中所想的。即使有時並沒有名片,但禮物卻滿載著訊息,甚至沉默也是一種語言。當厄里亞與天主在曷勒布山上相遇時,天主既不在狂風中,也不在地震與烈火中。聖經告訴我們:烈火以後,有輕微細弱的風聲(列上1912)。天主就在靜默中來顯示自己。
天主以祂的話語進入了世界。今日的讀經還告訴我們,天主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和人說話。
在古時,天主通過祂的受造物說話。受造物講論天主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它們都是由天主的話語而來、在星辰的秩序運轉中,我們都可以聽到天主的話語。
那些被事物的外在美麗所吸引的人,可能無法認識天主的這一聲音。聖經中稱這樣的人是愚蠢的人,不是惡人或罪人,而是愚蠢,也就是不幸,因為他們因為愚蠢而沒有留意事物存在的真正含義。智慧篇的作者說:凡不認識天主的人,都是真正的愚人,因為他們未能從看得見的美物,去發現那自有者;注意了工程,卻不認識工程師。如果有人因這些東西的美麗而著迷,奉之為神;那麼,他們就應知道:這些美物的主宰更是美麗,因為全是美麗的唯一根源所創造的(智1313)。
但是,通過受造物來傳達天主智慧的方式是不完美的。與外邦人相比,以色列子民蒙受了天主特別的愛,更清晰地聆聽了天主的聲音:他們通過先知聆聽天主說話(1節)。天主向這些義人啟示了自己的意願,並通過他們向人民傳達。亞毛斯說,吾主上主若不先將自己的計劃啟示給自己的先知,什麼也不作(亞37)。
在基督來臨之前的幾個世紀,因為以色列子民的不忠,天主不再為他們派遣先知,而他們也很痛苦地經歷了天主的沉默。亞毛斯先知預言說:他們必由這海走到那海,由北至東,去尋求上主的話,卻尋不到(亞812)。
上主,你經常發怒,要到何時;你怒焰如火,要到何時? (詠795)虔誠的猶太人祈禱說:主啊!望你衝破諸天降下(依6320)。
時期一滿,當我們還與天主為敵的時候(羅56),天主衝破諸天,給世界派遣了自己的兒子,祂是天父的完美肖像,是祂的聖言(23 )。
耶穌是天父最清晰、最完美、最圓滿的啟示。誰看到了耶穌就是看到了父(若149)。祂是從天父照射出來的亮光,就如保祿所說:因為那吩咐『光從黑暗中照耀』的天主,曾經照耀在我們心中,為使我們以那在耶穌基督的面貌上,所閃耀的天主的光榮的知識,來光照別人(格後46)。
這段讀經的最後部分(46節),強調耶穌啟示的崇高性與無可比擬性。猶太人說,天主甚至通過天使對他們說過話。書信作者強調說:耶穌超越天使,遠在天使之上。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引用了舊約中的三句話,並總結說:天主的所有天使都朝拜祂。

福音 1118


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有是藉著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在他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他不是那光,只是為給那光作證。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他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但世界卻不認識他。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給他們,即給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他們不是由血氣,也不是由肉慾,也不是由男欲,而是由天主生的。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他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若翰為他作證呼喊說:「這就是我所說的:那在我以後來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從他的滿盈中,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

所有作者都特別重視自己作品的首頁內容,因為這相當於是對整個作品的簡介。不僅要有吸引力,而且要有好的內容;還應蘊含作品後部份的主要內容。這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力和興趣的一種方式。
若望福音以隆重且令人讚嘆的讚美詩開始,思想深奧,因而以「鷹」來代表。這個序言就如同一曲交響樂的前奏,使讀者稍微領略一下後面章節所要表達的內容:耶穌是天父所派遣,祂是生命之源、世界之光、充滿恩寵和真理、是啟示天父光榮的唯一聖子。
在福音的第一部分(15節),若望採用了智慧文學中常用的形象語言,把天主的智慧描述成為一位美麗且令人喜愛的女人。智慧在箴言中說: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遠自太古,從無始我已被立;深淵還沒有存在,水泉還沒有湧出以前,我已受生;山岳還沒有奠定,丘陵還沒有存在以前,我已受生。當他建立高天時,我已在場;當他在深淵之上劃出穹蒼時,當他上使穹蒼穩立,下使淵源固定時;當他為滄海劃定界限,令水不要越境,給大地奠定基礎時,我已在他身旁(箴82229)。
德訓篇也運用了這種擬人法,並說這一智慧隱藏在梅瑟五書與法律中,並在以色列設立了她的帳篷(德243822)。
若望非常了解這些經文,甚至也可能有一些是針對猶太教的想法,隨將這些經文運用在耶穌身上。天主的智慧已經到來並且居住在我們中間。祂向人顯示了天主的面容與旨意,而不是梅瑟的法律。祂就是聖言,是天父給世界最後且最圓滿的話語。天主在創世之初,藉著祂並通過衪而創造了世界。
不僅如此,與人格化的智慧不同(德249),在耶穌內成了血肉的天主聖言不是被創造的,而是與天主同在,在起初就已存在,聖言就是天主。為以色列人來說,智慧是一株生命樹;凡堅持她的,必將納福(箴318)。若望更清楚地說:天主的智慧在耶穌身上完美地顯示出來了。衪就是生命的源泉,而不是法律。
天主聖言來到世界上,將世界歷史分成兩部分:基督降生前與基督降生後。祂不在黑暗,祂臨在光明。哪裡有聖言,哪裡就有光明。天主的話猶如一把利箭,穿透每個人的骨髓和內心深處(希41213),使人內在的光明與黑暗得以分開。黑暗要試圖戰勝光明,但卻不能獲勝。甚至人類拒絕天主的行為也不能將光明熄滅,而最後光明將照耀在每個人的心靈上。
福音第二部分(68節)的敘述介紹了若翰洗者,並沒有說他與天主同在。若翰只是一個蒙天主揀選來完成使命的人,他將是光明的見證者。這段福音中強調了三次,顯示了他使命的重要性。他不是那光,而是能夠認識那光,並將這光指示給所有的人。
第三部分(913節)強調基督是光,以及人們對祂降來人間的回應。
這篇序言以歡呼喜悅開始: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與人類智慧所反映出來的虛假閃爍、一絲光亮、海市蜃樓、以及誤導性的光輝不同,而耶穌就是真光。
隨之就是與這個歡呼聲對立的悲哀:世界卻不認識祂,遠離、拒絕、甚至反對這光。人們喜歡黑暗勝過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319)。
即使是以色列人——祂自己的人,也不歡迎祂。但是,他們應該在耶穌內認出天主最終的啟示,天主智慧的圓滿化身。我在萬民和列國中,曾尋找安息之處,但我究竟應住在誰家?創造萬物的主宰給我出了命令:你要住在雅各伯那裡,在以色列中建立產業。 (德2478)。
人們拒絕了光明和生命,甚至包括那些妥善準備的人也拒絕了,真令人感到驚訝。同樣,耶穌也對自己同胞的無信感到詫異(谷66)。這就是說,從上而來的光明並不強迫人,也不會使用暴力要人接受,而是讓人自由選擇。但這種選擇卻是不可迴避的,必須要在祝福與詛咒(申1127 )、生命與死亡(申3015)中作出選擇。
這一部分以相信光的人獲得了極大的喜悅來結束。相信並不意味著在理智上同意一系列的真理條文,而是接受一個人,天主的智慧--耶穌。
接受這光的人將會獲得一個聞所未聞的特權:成為天主的子女。就是耶穌對尼苛德摩所說的由上而生,重生(若33),與人的意願和自然生育沒有任何關聯。由上而生是另外一個意義,是聖神的工作。
第四部分(14節):聖言成了血肉,居住在我們中間。這是整篇序言的高峰,也是今天的信經中我們應當跪下來念的部分。天主為了愛我們人類,離開光榮、空虛自己,取了我們人性、居住在我們中間。初期基督徒面對天主的這一奧跡,常會充滿感恩和讚頌。
 「血肉」在聖經中指的是人的軟弱、脆弱、短暫與易逝性。我們可以從依撒意亞的描述中體會到血肉與天主話語之間的鮮明不同:凡有血肉的都似草,他的美麗似田野的花;草能枯萎,花能凋謝,但我們天主的話永遠常存(依408)。
當若望說「聖言成了血肉」時,並不只是說聖言取了一個有死的身體,有血有肉;而是說祂成了我們中的一個,在各方面都與我們相似(包括情感、感情、感覺、文化傳統、感到疲勞、甚至無知、誘惑、內心的衝突等)。在各方面都與我們相似,只是祂沒有罪惡。
我們看到了衪的光榮。人們知道,人的眼睛不能去看天主,只能默思天主的光榮,也就是天主臨在的標記、祂的工程以及祂大能的行為。 「我要在法郎和他全軍,戰車和騎兵身上,大顯神能」(出1417)。
若望一書中充滿感情的敘述正好呼應了序言中的這一表達: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這生命已顯示出來,我們看見了,也為他作證,且把這原與父同在,且已顯示給我們的永遠的生命,傳報給你們----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他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一114)。
若望用複數來寫,因為他想要表達的是基督徒團體的經驗。他們以信德的眼光,在耶穌血肉上的面紗背後,在受辱和被釘的耶穌身上,看到了天主的面容。
天主時常通過標記和奇蹟來顯示祂的光榮,而從來沒有如此圓滿而清晰地啟示自己,就是通過祂的唯一子,充滿恩寵和真理。在聖經中,「恩寵和真理」指的是「忠信的愛」。在舊約中,天主顯現給梅瑟時稱呼自己是雅威,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出346)。天主在耶穌身上顯示了圓滿與忠信的愛。耶穌不可置疑地證明了,任何事物都無法戰勝天主的慈愛。
第五部分(15節)再次介紹若翰,而且說他是為給耶穌作證,他向所有的人呼喊並證明耶穌是唯一的。
第六部分(1618節)是一首喜悅的詩歌,是基督徒團體對領受天主滿溢恩惠的感恩,真是無可比擬的恩賜。梅瑟法律也是天主的恩賜,但卻不是圓滿的;因為法律的外在形式無法傳達「恩寵與真理」,也就是不能帶給人忠信於天主的愛作出回應的力量。「恩寵與真理」是藉著耶穌而賜予的。這是耶穌名字的第一次出現。
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天主,這是若望常說的一句話(若537646;若一41220)。這句話也在舊約中出現過:天主對梅瑟說:我的面容你決不能看見,因為人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出3320)。
 舊約中記載的事蹟、顯現、和關於天主的異像都不是人肉眼所看到的,而是以人的方式來表達天主的啟示、思想、旨意和計劃。
 如今,我們在耶穌身上真實而具體地看到了天主。為了看到天父,我們不需要哲學的反思或嚴密地探討。我們只需要默想耶穌、觀察祂的所言所行、聆聽祂的教導、看祂怎樣愛人、經常與哪些人來往、與誰一起進食吃飯、揀選了誰、批評了誰、又維護了誰,這就足夠了。尤其是要默想他被高舉在十字架上時的「光榮」。耶穌在十字架上向所有的人,顯示了天父對人類最偉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