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4, 2015

既不貶低也不過分崇拜

聖家節

子女是天主給世界的禮物。這句話有時會引起媽媽們的嫉妒,通常表現在對子女,尤其對獨生子的過分溺愛、過分保護、縱容和嬌慣。
家庭是培養教育孩子獨特的地方,但卻不是唯一的地方。
家庭的團體可使子女學習成長、成熟、與兄弟姐妹相處、學習包容與接納、樂於助人、彼此合作、相互容忍,並學習寬恕。
限制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局限在情感與興趣的自命不凡的小世界中,把他們關閉在自己狹小的圈子內,忽略大同世界的兄弟情誼,這些都是對家庭結構的不健康崇拜。
天主所希望的家庭是開放的,是通往最終目標的第一步,是使人從地上的家庭到達天父之家的跳板。
家人之間的分離是痛苦的。瑪利亞和若瑟在與耶穌失散後,也經歷了這份分離的痛苦。這樣的痛苦有時會被理解成拒絕或排斥,但實際上是向生命的一個跳躍。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子女是祢給予世界的禮物,求你使我們不要拒絕也不要據為已有。

讀經一 撒上 120222428

亞納就懷了孕,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撒慕爾,說:「因為是我向上主求得了他。」約過了一年,她的丈夫厄耳卡納和全家上史羅去,向上主奉獻年祭,並還所許的願,亞納卻沒有上去,因她對丈夫說:「等孩子斷了乳,我要帶他去,將他奉獻給上主,以後他永住在那裡。」
 斷乳後,她便帶著小孩和一頭三歲的牛,一「厄法」面和一皮囊酒,來到史羅上主的聖殿;孩子還很小。他們祭殺了牛以後,孩子的母親來到厄裡前,對他說:「我主,請聽:我主,就如你活著那樣真實,我就是曾在你旁邊祈求上主的那個婦人,那時我為得到這孩子祈禱,上主就賞賜了我所懇求的,所以我現在把他獻於上主,他一生是屬於上主的。」亞納便把他留在上主那裡。

當天主把人生命的伴侶帶到男人身邊時,亞當喜樂地呼喊說:她要被稱為厄娃。在希伯來語中「厄娃」不是人的特有名字,而其含義就是給予生命的人。
因此,生命是女人的身份,生命與女人同義;與女人有關的事情所表達的就是生命、接納並服務生命。生命在她身上可以得到拓展、繁衍、成長並為世界帶來生命。每個女人都有生育子女的渴望。辣黑耳見自己不生育,就對雅各伯說:你要給我孩子;不然,我就死啦(創301)。
與辣黑耳和聖經中的許多女人一樣,亞納也沒有子女,為此她感到非常痛苦。有一天,她的丈夫厄耳卡納問她說:亞納,你為什麼傷心?難道我對你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 (撒上18)不!即使對她充滿溫柔與關愛的丈夫也無法取代她一心想做母親的願望。
天主俯聽了她長時間的祈禱,賜給了她一個兒子撒慕爾。撒慕爾將要在以色列子民的歷史上履行一個偉大的使命。
亞納一定想過,認為上天賜予她的獨生子只屬於她自己。然而,等撒慕爾剛斷奶,亞納就和丈夫厄耳卡納一起到史羅去,把孩子奉獻給了上主。亞納一直撫育孩子,直到他斷奶,善盡了一個做母親的本分。後來她把孩子交託給了聖殿的司祭厄里,厄里將要幫助孩子認識天主的召叫。
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只是託付給他們照顧。父母應當看護好這件珍貴的禮物,幫助子女成長,並要為上主委託給子女的使命做好準備。
父母應當對天主感恩,因為天主認為他們配得如此的信任。明白了這一艱巨的任務,父母不應將所領受的禮物據為己有。他們應當喜悅地歸還給上主,使他們能夠去做天主在世上實現祂計劃的工具。
正如今日的讀經所說:厄耳卡納與亞納便帶著小孩和一頭三歲的牛,一「厄法」麵和一皮囊酒,來到史羅上主的聖殿(24節)。
他們去聖殿是為了慶祝,而不是哭泣,雖然他們十分清楚,他們將要獨自回家。
正是因為有如此信賴天主旨意的父母,才使得他們的兒子撒慕爾成為以色列歷史上重要且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聖經中稱撒慕爾為先見者、司祭、民長和先知,並能智慧地引導處在艱難時期的以色列。

讀經二 若一 3:1-2, 21-24

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世界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為不認識父。可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怎樣。
可愛的諸位,假使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在天主前便可放心大膽;那麼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他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事。他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並按照他給我們所出的命令,彼此相愛。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我們所以知道他住在我們內,是藉他賜給我們的聖神。

基督徒在洗禮中領受天主的生命是一個靈性的奧秘。耶穌在與尼苛德摩的談話中,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它像風一樣,沒有人能看見它,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但是我們知道它確實存在,也可以被感受到,我們將要看到它的效果。
感官無法證實人身上的天主性生命,但其臨在的標記卻是不容錯誤的。領受它的人就會成為一個新人,由聖神所帶領,而不是這個世界的精神。
今日選讀的若望一書以喜悅的歡呼開始: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1節)。
在閃族人的思想中,子女不只是父親生命的延續,而且子女也確實使父親臨在。因此,人們希望可以在子女身上認出父母:當然包括外在的長相和外貌,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對天主的忠信、以及其人格上的最重要特徵。
真正的基督徒是要在這世界上顯示出天主的臨在,就像每一個子女一樣,在他們身上表達出在天之父的面容。若望解釋說,不認識父,就不認識由父所生的子女(1節)。子女的選擇與天父的思想和感受是一致的,他們相似父,而不同於其他人,他們是「聖的」。因此,那些只注目現世的人們是無法理解的。
保祿也對格林多的基督徒講述過這一真理。他說,基督徒擁有一種智慧,一種衡量這個世界的方式,這與人們的判斷標準大不相同。是一種神聖的與充滿奧秘的智慧,沒有一位這個世界的統治者認出它來。世人不能認識天主的奧秘,為他們來說天主的智慧是充滿愚妄的,是不能理解的(格前2614)。
在提醒基督徒意識到自己是天主子女的身份之後,「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作者邀請他們來默想等待將來的光輝命運: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2節)。
現在的情況不是結局,可朽的現世所遮蔽的帳幕,阻止著我們認清真正的自我。這個帳幕將有一天被揭去,那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天主的本來面容,我們也將認清真正的自我。
在母胎時,胎兒由母親接受滋養和生命,雖然完全依賴母親才能生存,但母親卻看不到孩子的長相。只有待孩子出生後才可看到,並能溫柔地擁抱她親生的孩子。
人在現世是生活在懷孕並等待分娩的時期。活在天主的胎中,天主就是父母。保祿提醒雅典人說: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他內(宗1728),但卻看不到衪的面容。但當祂在光榮中顯現時,我們知道,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是怎樣(2節)。
我們與親生父母的相似也形像地表達了我們所蒙受的召喚:也要與天父相似,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5)。
面對如此崇高的目標,人有時會灰心喪志。
即使我們努力地堅持著目標,我們卻依然意識到自己仍是罪人。若望在他書信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若一18)。
我們若如實地反思我們的生命,我們就必須承認曾經犯過許多錯誤。我們被缺點和不易改正的毛病所局限。因此,有時我們自己甚至也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天主會拒絕我們,懲罰我們。
面對內心的這種疑惑和憂慮,本篇讀經給予了在整部聖經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回應。
如果我們實踐了對弟兄的愛,就不必害怕我們的可憐與軟弱,甚至也不用擔心自己內心的悲觀判斷。對於控訴我們的一切,我們都可以得到保證,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若一320)。
最令人可怕而又最邪惡的誘惑就是讓我們去朝拜一個比我們的心還小的天主,到那一天會是一個嚴厲判官的天主,來懲罰那些沒有清楚地反映出耶穌基督面容的人們。
我們的內心不斷地提醒我們是天父子女的身份,並且譴責與身份不符的行為。這種譴責是有益的,但​​是不應忘記天主比我們的心大。


福音 24152

他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他到了十二歲時,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未發覺。他們只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遂走了一天的路程;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他。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他。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裡找到了他。他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凡聽見他的人,對他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他們一看見他,便大為驚異,他的母親就向他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但是,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他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

可以肯定的是,對我們的家庭來說,再沒有比納匝肋聖家的榜樣更適合我們的了。然而,今日福音的敘述卻使人非常困惑。瑪利亞與若瑟忘記了留在耶路撒冷的兒子,他們竟安心地走了一天的路程,也不擔心耶穌;而耶穌也沒有請求父母的同意就離開了他們。當母親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時,似乎他的回答也很不禮貌。瑪利亞與若瑟不明白他的話;聖經只是記載說,耶穌就同他們回到了納匝肋,從那時以後,就服從他們,屬他們管轄。但應怎樣解釋耶穌先前的這種「不服從」呢?的確,福音這一片段有一些難解之處,那該如何解釋呢?
我們知道,如果與一個從未謀面或者還不是朋友的人相遇,那敘述這種偶遇的方式就會非常不同。路加並不是在事情發生後就隨即寫下的,而是寫於耶穌復活後的50年。因此,每一頁的敘述都流露出對復活基督的信仰。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使路加與他的基督徒團體明白,在差不多七十年前,瑪利亞與若瑟甚至都無法想像的訊息。路加在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身上認出了基督、天主之子、世界的救主、服從天父甚至付出生命的那一位。
有了這些概念,現在讓我們來看今日的福音內容。
以色列的法律規定,在每年的重要節日中,每個成年男子應三次去耶路撒冷朝聖(2317;申1616)。但對那些居住很遠的人們來說,是基本無法遵守這一規定的。很多猶太人認為,即使一生中能夠滿全一次這樣的朝聖就是非常幸運的了。瑪利亞與若瑟居住在納匝肋,離耶路撒冷約有三天的路程。他們每年都上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
今日福音的敘述就是其中一次朝聖時所發生的​​事。耶穌已經十二歲了,幾乎是成年人了(在以色列十三歲成年,因此須要遵守法律的一切規定)。
聖殿是個美麗的建築物,由很多長廊圍繞著,經師與法學士們就在長廊下解釋聖經、吟詠聖詠、並給予那些朝聖者虔誠的建議。耶穌渴望發現父的旨意,也知道去哪裡可以找到:在天主子民的經典,即聖經中。
 這就是耶穌停留在耶路撒冷的原因:他想明白天主的話語。在節日期間,耶穌或許聽到了一些經師準備充足而又虔誠的講解。他還想再聽一些,問一些問題,以解決自己心中的疑問。聽到他與經師們對話的朝聖者感到非常驚訝,並讚歎他的智慧與非凡的才智。實屬不易,一個年歲很小的孩子如此熱愛聖經,而且提出的問題又是如此深刻。
路加的寫作目的不是要強調耶穌的聰明與智慧,而是使讀者明白耶穌對他母親的答覆;因為他的行為而擔心、令人費解。這是路加福音中記載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為福音作者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相當於耶穌的整個生命規劃。耶穌的答覆是由兩個問句組成: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 49節)
孩子們通常會問很多的問題,耶穌也一定問過父母很多問題。這次是他們第一次不會回答的問題,因為他的問題引起了他們的驚訝,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50節)。他們意識到耶穌開始走出家庭環境的局限,而向更為廣闊的空間開放。他生在家庭中,但卻不屬於家庭。他是世界的公民,與所有的孩子一樣,是天主給予全人類的禮物。
和我們剛剛所說的似乎不同的是,福音最後一部分(5152節)的記載,耶穌回到納匝肋,並屬父母管轄。這似乎是在說,在這種暫時的分開後,耶穌的認識和判斷能力有所提高。其實作者所要表達的卻是另外的意思。以色列有「孝敬父母」的誡命。這要求子女要在父母年老時幫助他們,最重要的是跟隨父母的宗教信仰。父母則需要要向子女們傳述上主對祂的子民所做的大事(申62025)。服從父母就意味著接受父母的教誨並效法他們對天主的忠信。
從這點意義上說,耶穌孝敬父母,遵從了對亞巴郎的天主的深刻信仰,熱愛天主的話語,並在他的一生中始終銘記。
我們可以到此結束,但聖經學者邀請我們更深入地去理解這段經文的訊息。確信路加從福音的開始,就以象徵的手法,來敘述耶穌死亡與復活的事實。是哪些呢?
首先,這個敘述和耶穌的死亡與復活,都發生在耶路撒冷而且是在逾越節期間。這兩次都是耶穌上耶路撒冷,並為完成父的旨意,而且人們都返回自己家中而將耶穌單獨留在耶路撒冷。耶穌的父母不明白他必須要執行父的旨意;門徒們拋棄了耶穌,也不明白犧牲生命才能進入復活的光榮(路2412)。
 與今日福音描述的一樣,在耶穌逾越奧蹟的敘述中,耶穌也必須要完成父的旨意(路2472644)。婦女們在傷心地尋找他,卻沒有找到,也聽到了同樣的詢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路245)瑪利亞與若瑟在第三天找到了耶穌,門徒們也在第三天與復活的耶穌相遇。門徒們像瑪利亞和若瑟一樣,既不明白所發生的一切,也不明白耶穌對他們所說的話。在復活的當天,耶穌像老師一樣坐下,問門徒們有關聖經的問題(路2444),教導他們天主的話,好使他們的心變得火熱(路2432)。這與他還是孩童時在聖殿裡所做的一樣。
在聖殿內經師們詢問耶穌問題,他們雖精通聖經,卻無法領悟其最深的意義。能夠光照經文背後之晦暗的只有一位,那就是耶穌。實際上,耶穌在復活後開啟了門徒們的理智,幫助他們去理解聖經中的話(路2432)。只有在耶穌死亡與復活的光照下,才能明白舊約聖經的意義。
按照聖經學者的意見,如果這一敘述指向逾越奧跡是作者的有意為之,那麼路加將這段敘述寫入福音的目的就很明確了。他希望自己團體中的基督徒,若他們仍不明白或者也不接納天主計劃的時候,不要喪失信心。需要經過死亡才能獲得生命,這是不容易接受的。作者邀請他們不要逃避,但要返回耶路撒冷,到那裡仔細觀察並聆聽老師的話語,內心就會慢慢地向天父的旨意開放。

面對無法理解和不能明白的事件時,正確的態度只有一個:將一切保存在心中。就像瑪利亞所做的一樣,並在天主話語的光照下反復思索。當然,為瑪利亞來說,要理解並接受天主要她的兒子所走的道路也是不容易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