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二主日乙年
選擇禮品是一件很困難、很棘手的事情,不只是我們要猜測收禮人的喜好、期望;有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對方獨特的愛好。但是,首先,至少在潛意識層次,我們知道,禮品是交付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
最受歡迎的禮品不是價錢昂貴,而是能夠最強烈地表達送禮人的摯誠。為了慶祝妻子克拉拉的生日,德行高貴而富有才華的羅伯特舒曼譜寫了傳世佳作《夢幻》,並且附上標註:「這個曲子根本沒有能力描述你的美好,它只是表達我對你的愛」。通過音樂,舒曼交付給妻子的是自己的心。
對於我們最愛的人,我們願意贈送最寶貴的東西。亞巴郎愛天主,甚至願意奉獻自己的獨生子,亞巴郎愛兒子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加珍貴。
聖誕節是送禮的節日。我」(若3:16),祂邀請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配,把我們自己成為兄弟姐妹的禮品。「我們所以認識了愛,因為那一位為我們捨棄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也應當為弟兄們捨棄生命」(若一3:16)。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期待我的一份禮品:就是我奉獻給兄弟姐妹的生命。」
讀經一 (創22:1-2, 9a, 10-13,15-18)
「這些事以後,天主試探亞巴郎說:『亞巴郎!』他答說:『我在這裡』。天主說:『帶你心愛的獨生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地方去,在我所要指給你的一座山上,將他獻為全燔祭。』
「當他們到了天主指給他的地方,亞巴郎便在那裡築了一座祭壇。」
「亞巴郎正伸手舉刀要宰獻自己的兒子時,上主的使者從天上對他喊說:『亞巴郎!亞巴郎!』他答說:『我在這裡。』使者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傷害他!我現在知道你實在敬畏天主,因為你為了我竟連你的獨生子也不顧惜。』亞巴郎舉目一望,見有一隻公綿羊,兩角纏在灌木中,遂前去取了那隻公綿羊,代替自己的兒子,獻為全燔祭。」
「上主的使者由天上又呼喚亞巴郎說:『我指自己起誓,--上主的斷語,--因為你作了這事,沒有顧惜你的獨生子,我必多多降福你,使你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你的後裔必佔領他們仇敵的城門;地上萬民要因你的後裔蒙受降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當我們聆聽了這段福音,難免要這樣問:「怎可能天主要求人祭獻自己的兒子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聖經中出現很多的「天主說」、「天主講話」,對此我們不能依字面含義解讀。天主從來沒有用人這樣清晰可辨的聲音讓人聽到。不過這並不是說天主沒有真實地講過話。天主講過,以不同的方式,祂在造物中留下了信息,祂照耀了梅瑟,祂啟發了先知,而且繼續在每一個時代,通過我們內在的良知和我們的生活,向每一個人講話。
在今天在讀經中,我們聽到天主向亞巴郎提出的要求,實際上只不過是聖祖自己的頭腦內對上主旨意的推想,是一個錯誤的理念。
對於我們來說,無法想像一位父親怎麼會認為天主向他苛求焚燒自己的兒子做祭獻,以此表示他的忠誠。但是在那遠古時代,這是非常普遍的。不只是摩阿布人這麼做,習慣於向他們的神祇克默什祭獻長子(列下3:26-27),阿摩黎人向神摩肋克奉獻兒女(肋18;21),而且希伯來王阿哈次(列下16:3)和默納舍(列下21:6)也這麼做。本希農山谷所以被詛咒就是因為那是祭殺兒童的地方。
在先知們持續的教導下,以色列人很早就放棄了祭獻人(米6:7),而其他民族仍然流行了很長時間。
在這種觀點和做法普遍流行的世界中,很容易理解面對一場自然災害。亞巴郎可能會想到,或者是一位假先知向他建議,去祭獻自己最鍾愛的兒子。
明白了這些之後,我們根據故事的發展來掌握信息。
第一點,最明顯最直接地告訴我們,以色列的天主否定這種做法,祂認為祭獻兒童是一種可惡的罪行。要求人祭一直是邪神偶像的特點。以色列的天主相反,他抓住亞巴郎的手臂,阻止他屠殺自己的兒子,表示天主愛護生命(智11:26),是一切生命的賦予者(宗17:25),不喜歡任何人的死亡(則18:32)。
任何試圖傷害生命的,包括為了抵抗犯罪,都不是出於天主的愛和正義。死亡,任何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與天主的意願不一致。如果一種宗教喜歡人的死亡,製造焦慮和狂燥,缺乏生活的喜樂,設置對自由的阻礙,那它就不是對真神的敬拜,而是偶像。
今天這個故事的中心信息另一方面聯繫到亞巴郎的忠誠。雖然他的思維方式錯了,但是出於對信仰的忠誠,以為天主向他要求兒子。這位聖祖明確同意了祭獻。
亞巴郎一直盲目服從天主,他離開故鄉,放棄家庭給他的一切安全保障和部落的支持(創12:1),斷絕與過去的一切聯繫,他相信天主會實現一切承諾,會給他一片土地和祝福,尤其是無數的後代子孫。
即使有時看上去天主很矛盾,甚至幾乎是荒謬的,亞巴郎仍然堅定地相信。有時候,真的好像天主要考驗他的各個方面,讓他斷絕一切:過去(土地、家族),未來(後代),然而即使在這種絕境,亞巴郎仍然相信天主。他的信仰超越一切考驗。
在四旬期開始,首先讓我們看到亞巴郎的信德,這是所有那些願意把自己的生命交託給天主的人們的楷模。
如同亞巴郎,每一位基督徒聽到天主關於喜樂、繁榮、和平的承諾,都會經歷失望的考驗,需要面對困難時刻。我們被召叫堅持穩固的信仰,培養對天主的信託,即使是在荒謬的境況中,都不要失望。
故事的結束是天主給予一個新的隆重承諾(15-18)。在考驗之後,天主為了鼓勵亞巴郎,增長他的信德,再次給予他承諾。
亞巴郎去世了,「懷著信德死了,沒有獲得所恩許的,只由遠處觀望,表示歡迎明認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希11:13)。像他一樣,真正的信徒,依靠天主,即使是承諾的實現仍然遙遙無期,甚至看上去似乎與承諾相反,但是仍然堅信。
讀經二 (羅8:31b-34)
「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他既然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他交出來了,豈不也把一切與他一同賜給我們嗎﹖誰能控告天主所揀選的人呢﹖是使人成義的天主嗎﹖誰能定他們的罪﹖是那已死或更好說已復活,現今在天主右邊,代我們轉求的基督耶穌嗎﹖」
保祿在羅馬人書中間部分,反省了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的偉大規劃後,喜極而喊:「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然後進一步想像,罪人被帶到天主的法庭上,審判他們的行為。他們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但是在法庭上,驚奇的事情發生了,沒有人指責他們,也沒有法官站起來給他們宣判。
天主,唯一可以做見證的,卻為他們辯護。天主既然為了愛而把自己的獨生子交給了他們,之後怎麼可能譴責他們呢! (32-33)
耶穌,也不能宣判懲罰罪人,因為他們是他的朋友,就是為了這些人他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今天的讀經二雖然很短,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宣告:天主聖父的愛,是決定性的和無償的,不會因為任何罪惡而被消除,任何人的無信都不會比這愛更加強大。
「六天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在他們前變了容貌:他的衣服發光,那樣潔白,世上沒有一個漂布的能漂得那樣白。厄里亞和梅瑟也顯現給他們,正在同耶穌談論。」
「伯多祿遂開口對耶穌說:『師傅,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張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他原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他們都嚇呆了。當時,有一團雲彩遮蔽了他們,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他們忽然向四周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同他們在一起。」
「他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非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不要將他們所見的告訴任何人。他們遵守了這話,卻彼此討論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
每一年的四旬期第二主日向我們介紹耶穌顯聖容。這一段讀經的內容不是很清楚或者容易理解,因為用的是象徵圖像和語言,所以需要解釋。
環境是一個獨立的地方,在一個高山上,耶穌帶著三個門徒一起來,他們同樣都將是橄欖山園的見證人(谷14:33)。馬爾谷強調那裡只有他們幾個人。耶穌的作為有些像猶太傳統上的辣彼,當他們要啟示一個奧秘或者傳遞一個特別重要的教導時,通常都會和弟子們一起退隱到一個隱秘的地方,遠離被窺探的可能,為了避免沒有能力明白或者容易造成誤解的人們。
過去在西乃山,天主也沒有直接向全體民眾啟示自己的話語。梅瑟第一次是獨自上山,第二次帶了三個人:亞郎、納達布和阿比胡(出24:1)。天主顯現的地方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到的,為了接近那裡有特殊的規定,要求特殊的聖德。
耶穌僅僅選擇了幾個弟子給予他們啟示,並且最後還要求他們不要把他們所看到的傳揚出去(9-10)。這個經驗意義非常重大,但是其高難程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
啟示發生在一座高山上,基督徒傳統一般認為是大博爾山(2),山上密布松樹、橡樹和篤褥香,獨立高聳在厄斯德隆平原的中心。自古以來,在山頂就有一座祭獻異教神祇的祭台。今天,這個地方邀請我們默想、反省和祈禱;來這裡朝聖的人們都很容易感覺到特殊的神聖性,自然而然仰望高天和思考天主。
這個經驗很引人入勝,但是我們注意,福音中並沒有指出是大博爾山,而是說一座高山,這是很明顯的聖經說法。聖經裡面,天主向人顯現,或者與人相遇,都是發生在高山上。梅瑟(出24:15)、厄里亞(列上19:8),還有今天讀經中的三位宗徒,他們都是在山上得到啟示。所以,與其說是物質的山,實際上更加準確是指我們內在與天主相遇的時刻達到高峰。指天人相遇神秘經驗的高峰,被神秘學家稱為靈魂與天主的合一。在那個時刻,人幾乎完全融化在天主內,感覺到自己的思想、感覺、言語和行為完全與天主的思想、感覺、言語和行為合而為一。
耶穌離開平原,那裏人們跟隨的原則常常與天主的不一樣。他帶著三個門徒來到高處,那裏遠離普通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理念,以便把他們帶入天主的思想中,進入天主關於默西亞的高深奧秘安排。路加的講述中關於耶穌與梅瑟和厄利亞的談話更加明確。指出這兩位顯現在榮耀中的人物,與耶穌談論他將要送出自己的生命(路9:31)。這是幾位弟子某一天從天上得到的不明確的啟示。
白色衣服以外在因素顯現耶穌的身份。白色是天主世界的象徵,是喜樂和節日的記號。人們說,得以進入天國裏的人們都穿著白色衣服,閃耀著太陽一般的光輝。默示錄中,重新採用這個圖像,神視者看到被選的人們「都穿著白衣」(默7:13)。
梅瑟和厄里亞是以色列歷史上二兩位傑出的人物。梅瑟是天主從埃及解放以色列人民的中介,也是通過他天主給以色列人民頒布了法律。梅瑟出現在耶穌的聖容顯現中,為了見證耶穌就是他在去世前宣告的對以色列的承諾:「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中間,由你兄弟中,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應聽信他」(申18:15)。
要求聽從耶穌,出現在今天福音讀經的最後(7),是對梅瑟預言的肯定。厄里亞是先知中第一個被提升上天的(列下2:11-12),被認為會在默西亞來臨前返回世界。在耶穌顯聖容的場景中,他也作為見證人出現,為了以眾先知的名義澄清:耶穌就是期待中的默西亞。
帳篷,伯多祿希望在這裡搭建的,也具有像象徵意義。
在每一年結束的時候,收穫的季節,以色列人民慶祝帳篷節,整整延續一個星期。他們搭建帳篷是為了紀念在沙漠流浪的年代,為了重新回憶天主在過去的時代對以色列人民所做的偉大事蹟。同時這個節日也要求人們關注未來。先知匝加利亞曾經宣告,默西亞來臨的時候,大地上所有的人民都將會聚集到耶路撒冷,共同慶祝帳篷節(匝14:16-19)。反省這個預言,辣彼們描述默西亞時代將是永恆的「帳篷節」。
伯多祿請求搭建三個帳篷,象徵帳篷節的意義。他認為天國的時代來到了,先知們預言的安息和永恆節慶的日子來臨了。但是他沒有明白他自己當時所處場景的真實含義,仍然在幻想進入天國而不捨棄生命的可能性。馬爾谷指出,「他原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他們都嚇呆了。」
嚇呆了、害怕,不是指面對危險而產生的恐懼,實際上我們很難想像當時三位宗徒都因為喜樂而出神入狂的景象(5),如何被敬畏所充滿(6)。當聖經中談到人面對天主的顯現而陷入害怕的時候,指的是進入天主世界的人所體驗到的巨大的、無法言傳的驚訝和欣喜。
雲彩和陰影,在舊約中是常見的,一般用來指天主的顯現。天主顯現給梅瑟的時候,是「在一片濃厚的雲彩中」(出19:9)。在以色列流浪沙漠的時候,雲彩陪伴著他們(出40:34-39);當梅瑟與天主相遇的時候,雲彩遮蔽了帳篷(出33:9-11)。雲彩是天主臨在的標誌。
在耶穌顯聖容場景結束的時候,從雲彩中傳出聲音,這是告訴我們整個場景都有天主的臨在。
我們在看過各種象徵符號之後,再來整理這個場景給我們的信息,三位宗徒所經歷的奇特經驗,能夠與我們分享什麼。
耶穌顯聖容是馬爾谷整部福音的核心部分。自一開始,宗徒們就討論耶穌的身份(谷1:27;4:41;6:2-3);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們開始認為耶穌可能是默西亞,總之他們的概念仍然很模糊。他們受到流傳在民間的觀點影響,認為默西亞應該是一位君王,以奇蹟的方式直接在世界上建設天國。
這種觀點通過伯多祿的話表現出來,他希望在這裡建設三個帳篷,也就是說天國來到了,不需要經過死亡,現在就可以進入天國。
他們在自己生命中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刻,被耶穌特選優先進入天主的思想,獲得光照,明白了默西亞的真實身份以及他旅程的終點。他不是人們想像中的榮耀君王,而是被反對、被迫害、被殺死。儘管如此,他的最終命運並不是墳墓,而是生命的完滿。
顯聖容是一個特殊的靈性經驗,通過它,耶穌希望我們明白,只有因為愛而奉獻自己的生命才會達到天國的榮耀。
進入天國沒有捷徑。每一個基督徒都有必要像基督那樣勇敢地奉獻自己的生命。對於三位宗徒是不是僅僅通過山上的經驗就可以吸收這個真理呢?
福音書作者馬爾谷作結論說:“他們遵守了這話,卻彼此討論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他們很迷茫,並沒有信服所獲得的啟示。很明顯,他們沒有理解,在耶穌準備去奉獻生命的時候,天主就正在彰顯祂所有的榮耀,祂對人類所有的愛。只有在逾越節的光照下,有了對複活的耶穌的經驗,才會打開宗徒們的眼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