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7, 2018

他們相信把天主關在村莊裏

常年期第六主日

在流浪沙漠期間,梅瑟曾經給人們規定:「 因為上主你的天主在你營中往來,為救護你,將你的仇人交給你,所以你的營地應當聖潔,免得他在你那裡見到討厭的事,而離棄你」(申23:15);並且以天主的話命令:「把患任何癩病、任何淋病及所有為死屍沾染不潔的人送出營外,不論男女,都應送到營外去,免得我住在他們中的營幕沾染不潔」(戶5:1-3)。
在古代人眼裡,世界分為對立的兩部分,一部分由生命的力量統治,另一部分在死亡的權力下。前一部分是天主和純潔的人們居住的地方,後一部分是異教徒和所有罪人居住的地方。麻瘋病(癩病)人的身上帶著死亡的可怕記號,這就成為不潔淨和被天主所拒絕的象徵。
以色列人也有同樣的看法,他們的精神領袖們把人分為潔淨的和不潔淨的、義人和罪人。但天主會接受這種的區別嗎?當人真的被區分時,天主會站在哪一方呢?
福音對於耶穌與麻瘋病人相遇的故事,遠遠不是簡單的紀實,而是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天主的選擇:天主接近不潔的人,擁抱他們,因為祂的造物中沒有任何是不潔淨的,何況祂的子女呢!耶穌選擇了站在社會邊緣人的一邊,他們是被人們拋棄,因此他自己也成為不潔,被趕出營地,死在聖城外面,不潔淨的地方。

         現在我們知道了天主與誰站在一起。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厭惡罪惡,但如果我拒絕罪人,我就是遠離天主了。」

讀經一 (肋13:1-2,45-46

上主訓示梅瑟和亞郎說:「若人在肉皮上生了腫瘤或瘡癤或斑痕,他肉皮上有了這種癩病的症象,就應把他帶到亞郎司祭,或他作司祭的一個兒子前。
凡身患癩病的人,應穿撕裂的衣服,披頭散發,將口唇遮住,且喊說:『不潔!不潔!』在他患癩病的時日內,常是不潔的。他既是不潔的,就應獨居;他的住處應在營外。 」
「患癩病的人不能進入城裡,也不能和其他波斯人保持聯繫,因為據說,得了這種病是因為冒犯了太陽神。」這是希羅多德記述的公元前五世紀中東地區的風俗。
今天我們讀的肋未紀經文就是屬於同一時代,同一思維方式。
在幾乎所有的民族中,癩病人都被認為是不潔淨的,都被排斥在團體之外,因為都害怕被傳染。對這種疾病的厭惡和反感一直很強,今天也一樣;有些部族甚至對死去的癩病人也要單獨埋葬,不能和其他人埋葬在一起。沒有人願意和這些人靠近,不論是活著的時候還是死了。
舊約裡常常認為患癩病的人是犯罪後天主的懲罰。埃及人欺壓以色列人,所以「全埃及國的人和牲畜身上生出紅疹和膿瘡」(出9:9-11)。如果以色列人不忠信,同樣的懲罰也要臨到他們頭上:「 上主必用埃及的膿瘡、痔漏、癬疥和紅疹打擊你,使你無法醫治」(申28:27)。
癩病人身上的瘡成了他們罪惡和恥辱的標記,被人們以天主的名義拒絕他們、及將他們邊緣化。
今天的讀經是當時以色列法律對這種病人的態度。司祭有責任審查誰傳染了癩病,需要離開團體(1-2)。誰被懷疑患了這種病,就不能再進入村莊。他們被送住森林的山洞中,穿破爛的衣服,不能梳洗頭髮,以便在遠處就能夠被認出來。偶然遇到人,癩病人就得大喊:「我是不潔的,我是不潔的」145-46)。
這些規定當然是為了預防被傳染,但排斥主要是一個不同的原因,是一個神學的原因:麻瘋病人是被天主所詛咒的。

讀經二 (格前10:31-11:1


所以,你們或吃或喝,或無論作什麼,一切都要為光榮天主而作。你們不可成為猶太人,或希臘人,或天主教會跌倒的原因,但要如我一樣,在一切事上使眾人喜歡,不求我自己的利益,只求大眾的利益,為使他們得救。
你們該效法我,如我效法了基督一樣。

在保祿的時代,格林多城西有六座神廟,還有許多就在城裡的各處高地上;其中有兩座非常著名的,是奉獻給阿波羅和屋大維。在每一座神廟都有數不清的動物祭獻,祭肉吃不完就可以拿到市場去出售。這些肉被以色列人認為是不潔淨的,因為是奉獻給偶像的。
一些虔誠的人向保祿解釋他們的憤怒:基督徒是否可以在神廟附近的商店買肉?
保祿為回答這個問題有很長的講話,今天的讀經只是其結尾部分。
有些格林多人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說偶像不存在,那就沒有必要拒絕食用奉獻給他們的祭肉。保祿贊同這種觀點,不過他同時提出應該注意這事的另一方面。
基督徒不是對自己所有的權利都可以使用,因為有的時候是為了愛兄弟姐妹,我們需要放棄自己的權利。具體來說,例如,有些事情如果我們做了就會對兄弟姐妹造成傷害,那就不應做了,即使那是完全合法的。在目前這個問題上,如果吃祭肉會讓有些兄弟姐妹反感,那就不吃了,直到他們能夠信服這是合法的。
此外,基督徒團體不只是需要避免忌諱,而更加應該積極努力傳福音,效法耶穌的生活方式(格後410),首先考慮別人的利益。對於這同一個問題,保祿在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講:「我們每人都該求近人的喜悅,使他受益,得以建立,因為連基督也沒有尋求自己的喜悅,如所記載的:『辱罵你者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羅15:2-3)。
宗徒在一切事上都要考慮為每一個人,保祿自己確實做到了,他作為楷模讓人們效仿。像讀經中最後一句,他籲格林多人:「你們該效法我,如我效法了基督一樣。」

 

福音 (谷1:40-45


有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跪下求他說:「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向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罷!
癩病立時脫離了他,他就潔淨了。
然後,耶穌嚴厲警告他,立即催他走,並向他說:「當心!什麼也不可告訴人,但去叫司祭檢驗你,並為你的潔淨,奉獻梅瑟所規定的,給他們當作證據。」但那人一出去,便開始極力宣揚,把這事傳揚開了,以致耶穌不能再公然進城,只好留在外邊荒野的地方;但人們卻從各處到他跟前來。

治癒一個癩病人,在耶穌的時代就如同復活死人一樣。司祭只能「宣告潔淨」,並不能「讓他潔淨」,他們沒有能力治癒癩病人,因為治癒癩病人的能力僅限於天主。 (列下5:7
辣彼參考依撒意亞先知預言(依35:5s61:1),陳列了一些天國來臨的標記。耶穌知道一切,他回答若翰派來的人說:「回去向若翰報告你們所聽到和看見的: 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得了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了喜訊」(瑪11: 5)。治癒癩病人遠遠超出一般奇蹟,在當時被認為是默西亞已臨於世上的證據。

 

今天讀經的第一部分(40-42)指出這個事件。一個癩病人,竟然違背法律,接近耶穌,跪求他讓自己「潔淨」。他不是請求治癒,而是潔淨,也就是請求被接納回到團體生活中,這是比疾病讓病人更加難以承受,是被社會和宗教團體拒絕。
面對這個病人的請求,耶穌動了憐憫的心,他伸出手,觸摸他,讓他痊癒了。故事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其意義及信息。
首先是與癩病人身體接觸。耶穌允許他接近自己,並且親自觸摸他。這裡談到的不只是對一個人的善意和溫柔,而是顛覆了對於天主的概念。在耶穌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天主,不是法利塞人所想像的:神聖、與不潔淨的人完全分開。這位天主不只是不拒絕癩病人,而是撫慰每一個人,在即使最罪惡深重的人身上祂所看到的也是最可愛的兒女。
在耶穌公開活動的初期,從若翰手中接受洗禮的時候,他就完全表現出與罪人站在一起。後來他也從來沒有遠離稅吏、罪人、從來沒有擔心被他們污染,而且常常是他自己主動接近這些人,把自己的生命傳遞給他們。光明一向都強於陰暗:如果在暗夜裡打開一間充滿光明的房間的窗戶,將不是黑夜進入房間,而是光明傳到外面。
耶穌為什麼要違背法律接近癩病人呢?是什麼推動他衝破法律?福音書作者告訴我們:他心生同情。瑪竇和路加也講述了這個故事,但是沒有提到這個細節。只有馬爾谷提到,面對癩病人所處的可憐狀況,耶穌的心被深深觸動41)。這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感覺,使他忽略任何對人不利的法律和習慣。信息很明確:當面對人們的請求時,耶穌的弟子也應該像老師一樣,時常傾聽人的內心。

讀經的第二部分43-45),在解讀上有些困難。為什麼耶穌嚴肅警告癩病人?為什麼打發他離開?為什麼先是禁止他宣揚治癒的事情,而後又叫他去找司祭檢驗﹖兩個命令似乎矛盾。獲得治癒的癩病人在哪方面可以對司祭有意義呢?而實際情況卻是癩病人大聲宣揚開自己被治癒的事情,沒有提到他是不是去了司祭那裡。還有,為什麼耶穌選擇離開人群,躲避到沙漠裡?很多人在尋找他,他似乎應該留在人們容易找到他的地方。
我們先來理解耶穌禁止宣揚治癒的消息,其意義何在。
以色列人民很久以來都在期待默西亞,先知們早就預告了默西亞來臨時該有的標記,其中就有癩病人獲得潔淨。耶穌不想讓人們知道他完成了這種標記性的工作,那樣就是明顯地告訴人們他就是期待中的默西亞。
這種認識是合乎願望的,但是人們應該明白默西亞:不是一個勝利者,而是失敗者;不是統治者,而是眾人的僕人。可是人們想像的默西亞是像撒落滿一樣榮耀的君王,像達味一樣強大和幸運的武士,有能力完成聳人聽聞的奇蹟的人,甚至可以讓天空降下烈火像厄里亞那樣。耶穌認為這種對於默西亞的想像是來自魔鬼的誘惑,所以他不希望人們在逾越節前、在顯示天主帶領人進入生命之前,講論他是「天主的默西亞」。在那個時刻之前,一切都應該保密,避免聖父的計劃被誤解。
如果說事情應該保密,為什麼他又讓治癒的癩病人到司祭那裡確認呢?
癩病人被認為是死去的人,癩病是「死亡的長女」(約18:13)。舊約中,只有兩位偉大的先知有能力治癒:梅瑟曾經治癒了他的姐姐米利盎(戶12),厄里叟治癒了敘利亞軍官納曼(列下5)。為了避免誤會,耶穌不希望消息在老百姓中間傳播開,但是人民的宗教領袖,司祭,應該知道一位大先知在以色列興起了,天主造訪了祂的人民,天國來臨了。癩病人應該向他們見證,解放來到了。
事實上,癩病人到處宣揚耶穌治癒他們,也非常有意義。馬爾谷寫福音書是在耶穌死亡和復活之後,耶穌的真實身份和默西亞的真實意義都已經清楚。現在已經是到處宣揚耶穌是默西亞的時候了。誰擔負起這個任務呢?

 

這就是福音書作者的回答:那些與耶穌相遇,親自獲得了救恩的經驗的人。在馬爾谷福音中只有兩個人主動承擔起這個使命:一個是我們正在講述的這個癩病人,另一個是附了許多魔鬼的那個人,那些魔鬼被耶穌驅逐後先附在豬身上,後來又跳到海裡。 (瑪5:19-20
信息現在清楚了:只有那些體驗到新生命喜樂的人,只有那些曾經被輕視、排斥,而後經驗到自由和解放的人,才有能力向其他人解釋基督話語驚人的力量。
最後一個細節是:耶穌再不能進入城裡,他留在農村,在沙漠的地方,但是人們從各處來到他那裡(45)。馬爾谷這樣寫為了突出一個住處的交換:先是癩病人生活在遠離人群的地方,不能進入村莊;現在是耶穌自己選擇生活在癩病人曾經生活的地方,以此表示他的願望是分擔所有被視為「癩病人」的命運
讀經的結尾告訴我們:人們從各處來到耶穌那裡(45)。所有的人都願意接近他,因為他選擇了與癩病人,與被排斥的人們在一起。同樣在今天,這些人也本能地願意接近基督徒團體,因為他們在這裡獲得溫柔和愛的接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