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1, 2018

有一種麵餅,給予人永恆的生命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乙年)



          生命、永生,是每一個人的夢想,自古至今都是這樣。為達到此目的,美索不達米亞英雄吉爾伽美什,在雪松園林挑戰魔怪胡巴巴。他下到深淵尋找「永保青春」草,他成功得到,可是卻被蛇偷走了。人類一直為自己的命運悲歎,可憐啊,一出生就註定要死亡!聖詠作者也無奈歎息:「因為人命的贖債非常昂貴,任何金錢也決不足以贖回,不能使人生存久長,不能使人不見死亡」(詠49:9-10)。儘管人生短促不過像一口氣(詠144:4),可是這生命卻是神聖的,不可褻瀆的。
          在希伯來語言中,「生活」從來不用在動物或植物身上,而只用在人身上,常常與「治癒」、「恢復健康」、「幸福」等同用。只有那些生活安詳,沒有疾病,充滿喜樂的人才是真正地生活。哭泣和痛苦都是死亡的標記。
          麵餅,維持生命,但是不能保證一直擁有生理生命,這個生命是註定要熄滅的,不死的神秘植物僅僅是個幻想。不過,天主有一種麵餅,給予永恆的生命,已經賜給了世界,因為天主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萬籟俱寂,黑夜已奔馳一半路程時(智18:14),天主派遣了祂的聖言,「在聖言內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若1:4)。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每天都要用來自天主口中的話語來孕育自己。

         
讀經一     (出16:2-412-15

以色列子民全會眾在曠野裡都抱怨梅瑟和亞郎。以色列子民向他們說:「巴不得我們在埃及國坐在肉鍋旁,有食物吃飽的時候,死在上主的手中!你們領我們到這曠野裡來,是想叫這全會眾餓死啊!
上主向梅瑟說:「看,我要從天上給你們降下食物,百姓要每天出去收斂當日所需要的,為試探他們是否遵行我的法律。我聽見了以色列子民的怨言。你給他們說:黃昏的時候你們要有肉吃,早晨要有食物吃飽,這樣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你們的天主。」
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蓋了營幕;到了早晨,營幕四周落了一層露水。露水升化之後,在曠野的地面上,留下稀薄的碎屑,稀薄得好象地上的霜。以色列子民一見,就彼此問說:「這是什麼﹖」原來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梅瑟告訴他們說:「這是上主賜給你們吃的食物。」

          根據目前的科學標準,有些治癒事件是無法解釋的。因此,如果呼求過某位聖人幫助,治癒就是歸於他的代禱。其它的,通過藥物治癒,那就是一件自然的事實,並沒有向超自然現象提出問題。但是我們要問,如果是看醫生而獲得治癒,那就少一些感謝天主嗎:這種恩寵可能不及前一種,藉聖人代禱的恩寵嗎﹖
          對於相信天主的人,一切事件,包括最平常的,都是天主的安排。可愛的日出,蘭花的清香,窮人的微笑,母親的哭泣或嬰兒的痛苦,都邀請我們把目光投向天上。這都是天主愛的標記,並且通常也是關於祂的管理創造,和介入人類歷史的方式的合理問題的來源。
          以色列是一個有信仰的民族,他們相信天主,不需要通過奇特的事件驗證祂的存在。「我是自有者,那位永遠與你在一起的」,這就是天主在燃燒的荊棘中啟示給梅瑟的那個名字的含義(出3:14)。在出谷期間,天主的臨在和幫助一直明顯地表現出來。
      今天的讀經中,反省了兩件以色列人以信仰眼光看待的事情:鵪鶉和瑪納。這是自然的現象,很普通,今天也常常發生。在春天和秋天,遷徙的鵪鶉成群結隊地穿過非洲大陸、阿拉伯和地中海國家。當它們飛行累了時候,就休憩在西奈半島,常常成為貝督因人輕而易舉捕獲的食物。瑪納,只不過是西奈沙漠的灌木林中飄揚出來的白色幹果實,植物學家稱其為「怪柳」。天主幫助祂的人民在旅程中獲得這些食物來補充養料,這也成為天主照顧和愛的標記。鵪鶉和瑪納,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它們是來自上天的恩賜。
          今天讀經的開始是「人民的抱怨」。在獲得解放的最初一些日子的興奮後,人們開始想念在埃及的日子(2-3節)。這很值得思考,奴隸之地、強迫勞動之所、被打罵的地方,竟然現在被留戀懷念,在集體幻覺中竟然成為酒足餅飽的樂園。
          這形象是人在拋棄罪惡環境、奴隸的懶惰、放蕩的激情,開始走向自由的步伐時所遇到的情況。經過初期一些安詳、和平的日子,這是皈依天主和選擇福音的人常有的經驗;然而也很正常的會出現對舊生活、舊習慣、舊風格的懷念。但是這種遲疑不應該成為絆腳石,而是應更加感恩和堅定。
          面對人民的抱怨,我們可能以為天主會大加懲罰。然而相反地,祂沒有懲罰,而是發送瑪納(4節)。
在人民沮喪失望的時候,對他們企圖返回過去的想法,我們要知道,天主不會對人的脆弱和再次跌倒而憤怒。不只是不會施以懲罰,而是更加緊密地陪伴他們,如同對以色列一貫所做的那樣,向他們表示新的愛的標記,以新的方式告訴人民祂的臨在。
          恩賜瑪納,一方面是幫助,另一方面是對以色列的考驗,是對他們信仰的鼓勵和堅固。在沙漠的旅程應該是他們的練習營地,是他們的學校,學習控制自己的欲望。他們應該學會不爭搶多於日常生活需要的多餘財富,而高興於「日用食糧」的滿足,培養對天主眷顧的堅定信心。
          以色列人在沙漠學習到的生活課程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用,人總是企圖不只是掌控今天,還要掌控本是屬於天主權力領域的未來。在《天主經》中,耶穌教導我們不是向天主祈求未來的安全,而是「日用的食糧」。這樣祈禱的人就不會在「今天」有很多兄弟姐妹饑餓的時候,卻自己為「明天」聚集食物,而把自己的心從佔有的貪婪中,對明天的焦慮中解放而得到自由。(路12:22-34
      耶穌時代的辣彼也勸告人們不要因為食物問題而躁動和焦慮。拉比厄利教導他的學生們:「如果一個人今天有飯吃,同時還要問:『明天我有甚麼吃?』這是沒有信德的人士。」
          讀經的最後一段(13-15節),澄清瑪納不是梅瑟贈給以色列人的食物,他和其他人一樣都享用了瑪納。給予人民瑪納的是天主,梅瑟只是明白這禮品來自哪裡,並且邀請人們仰望上天感恩致謝(15節),期待上天派發另一種麵餅,能賦予人永生的食物。(8:2-3)

讀經二     (弗4:17,20-24


            為此我說,且在主內苦勸你們,生活不要再像外邦人,順隨自己的虛妄思念而生活;
而你們卻不是這樣學了基督。如果你們真聽過他,按照在耶穌內的真理,在他內受過教,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欲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

          厄弗所書信的第二部分是倫理教導。今天的讀經中,作者邀請人們要在言行上實踐出歸依上主的後果。
          作者知道基督徒在生活、言行和推理上經常會重新陷入異教徒的陷阱中,感到迷茫和空虛。(17節)
          面對異教徒的灰色世界,「他們的理智受了蒙蔽,因著他們的無知和固執,與天主的生命隔絕了。這樣的人既已麻木,便縱情恣欲,貪行各種不潔」(18-19節)。靈魂的牧人在這裡表現得非常擔心,基督徒已經成為「新創造」;但是有可能重新陷入過去的惡習,被奢侈和貪婪俘虜。
          作者在指出了典型的異教徒生活中消極面之後,概括了基督徒的倫理持守,他用了一句表達力非常強烈的話:「你們不是這樣!」(20-21節)。然後繼續借用圖像表示:基督徒是脫下舊人的新人,穿著新衣(22-24節)。在領受洗禮的日子,也是一個人徹底轉變的日子,如同把一件破舊、骯髒的舊衣服遠遠扔掉,新人在水中把失望、倫理上的卑鄙、欺騙的惡習統統扔掉,出來的時候成為一個新人,穿著基督。(迦3:27

福音         (若6:24-35


當群眾一發覺耶穌和他的門徒都不在那裡時,他們便上了那些小船,往葛法翁找耶穌去了。當群眾在海對岸找著他時,就對他說:「辣彼,你什麼時候到了這裡?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他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他們問說:「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呢?」耶穌回答說:「天主要你們所做的事業,就是要你們信從他所派遣來的。」
他們又說:「那麼,你行什麼神跡給我們看,好叫我們信服你呢?你要行什麼事呢?我們的祖先在曠野裡吃過『瑪納』,正如經上所記載的:『他從天上賜給了他們食物吃。』」於是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食糧,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因為天主的食糧,是那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
他們便說:「主!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罷!」耶穌回答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

         
上一個主日福音讀經的結尾部分表示,依人們看來耶穌的成功達到了巔峰。一大群的人潮向他歡呼,激情澎湃,要擁護他為君王。在一般人看來那是巨大的成功,可是對於耶穌卻是最失望的結果,因為人們根本沒有明白奇跡的意義,不明白這標記的指示。祂的行為沒有被理解,祂提示人們要分享,可是人們卻理解為舒適輕鬆地依靠祂增加食物。
          為了反省人們對麵餅奇跡的錯誤理解,耶穌隱居到山上祈禱(若6:15)。可是第二天,人們又來到海對岸找到他。問他:「老師,你什麼時候來到了這裡?」(24-25節)
          耶穌沒有回答他們的問題,但是洞察到人們都想問的另外一個問題:「你今天還會行奇跡嗎?你會保證我們每一天都有麵餅吃嗎?」耶穌直接進入問題的核心:「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26-27)。
          耶穌知道,也告訴他們,他們尋找他不是希望聽他講道,不是為了深入理解他講話的信息和他行奇跡的意義,而只是希望繼續無償地獲得麵餅,不需要勞動。
          在讀經的第一部分(24-27節),耶穌開始引導他們除去錯誤的理解。耶穌不是要用魔棒把石頭轉化為麵餅,而是來教導人們,是愛和分享產生豐富的麵餅;然後陪伴他的聽眾從最低的第一級信仰臺階,也就是他們對於所接受的麵餅的欣賞和感恩中,上升到第二級,也就是理解他們所獲得的恩賜的內容和意義。
          在葛法翁的聽眾不理解時,作者希望每一個基督徒意識到自己的差距,自己的誤解。邀請我們反省,為什麼我們追隨基督,向他祈禱,為什麼我們信仰宗教。很多人像那天吃到麵餅的人們一樣,尋找耶穌都是為了一個隱秘的願望,獲得可朽的食物,獲得特殊的奇跡、健康、成功、舒適和保護。在教會的某些地方,施行奇跡治癒疾病,保證天主的恩賜,這種方式的擴散可能也會造成誤解,使得人們不能夠深入理解耶穌每一天提供給我們的麵餅的深刻含義。同樣那位撒瑪利亞婦女也沒有明白耶穌贈給她的水與井裡的普通水有什麼區別。
          那麼什麼是「持續到永生」的食物呢?
          上一個主日的福音讀經中,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在開始的時候談到的是麵餅和魚,可是後來魚被忽略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麵餅上。即使在結尾的時候,收集了十二筐剩餘的麵餅碎屑,卻沒有提到魚,耶穌在講話中也一點沒有提到。
        
  五餅二魚的象徵對於瞭解聖經語言的人們很快就想起梅瑟的話:「人生活不只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申8:3)邀請人接受上主的智慧:「你們來吧!吃我的麵餅!」(箴9:5);「你們為什麼花錢買不是能夠吃的麵餅的東西呢?為什麼為那些不足果腹的東西浪費薪金呢﹖」(依55:1)天主的麵餅是什麼呢?-- 他的話語,他的教導,生命的麵餅是法律五書。

          那麼兩條魚呢?是麵餅的陪伴,代表以色列另外兩個系列的聖書:先知書和智慧文學,它們是幫助理解法律書的。
          可是在經文中只留下麵餅。在船上,馬爾谷曾經說,「宗徒們只有一個麵餅」(谷8:14)。耶穌,在他內天主把一切養料都恩賜給了他的人民。誰擁有耶穌,就不再需要其它麵餅,不需要其它啟示。
          藉此象徵,耶穌引導他的聽眾不要僅僅考慮物質麵餅。
          這麵餅如何孕育我們呢?「我們應該做什麼呢?」葛法翁的群眾問耶穌,回答是在讀經的第二部分(28-33節)。
       
   耶穌的回答是不需要太多工作,只有一件,就是相信天主所派遣來的耶穌,再不需要其它了。    在若望福音中沒有出現「信仰」這個詞彙,而是保祿用了很多,指對信靠的人的信心,無條件相信耶穌的話,相信他的福音。若望寫下福音書,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若20:31)。誰相信,就會獲得永生。(若3:166:40,47
          只是相信有耶穌這個人是不足夠的,只是相信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宣講愛和生活的智慧,這都是不足夠。無神論者也相信這些。當一個新娘宣告相信自己的新郎時,含義是無條件相信他的一切,分享他的選擇,把自己的生命交付於他,相信只要與他在一起就會幸福。
          耶穌要求這種無條件的相信。因此,猶太人在信服他之前,要求他行一個大奇跡(30-33節)。對於他們來說,麵餅奇跡是不夠的,因為梅瑟做得更多,他不只是用瑪納讓人們吃一頓飽飯,也不只是讓五千人吃飽,而是養育了整個民族四十年。

(耶穌澄清:不是梅瑟從天上給你們麵餅,而是我的天父給你們。今天給予世界的不再是瑪納,不是養育可朽生命的食物,而是真正的天上的麵餅,給予人類永生的麵餅。瑪納可能因露水而發臭(出16:20),可能像財寶被偷竊,而耶穌的麵餅是不腐朽的,被收集和保存後再分施,仍然是完整美味的,分發給饑餓的人。)
      這天上的麵餅是什麼呢?為什麼耶穌不馬上給予所有的人呢?在讀經的最後一部分(34-35),回答了這個問題。
          「請總給我們這面餅吧」,人群呼求。撒瑪利亞婦女也同樣呼求過:「請給我這水吧」(若4:15)。那位婦女沒有明白耶穌承諾的水是什麼,仍然在考慮井裡的水。現在葛法翁的人群也同樣在考慮物質的麵餅。
耶穌告訴他們:「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35).
聖經中常常用饑渴來比喻人對天主的需要。聖詠作者唱:「我的靈魂渴慕天主,生活的天主」(詠42:3),耶肋米亞呼求:「 你的話一來到,我就狼吞虎嚥吞食下去;你的話是我的喜悅,我心中的歡樂」(耶15:16)。
人渴望生命,渴望有益於生命和養育生命的一切。在對食物的尋找中,可惜,人常常受到欺騙,智者教導說:「對於饑不擇食的人,苦澀也是美味」(箴277)。唯一能夠養育人的幸福的麵餅是基督的話語。他的福音,而不是沙漠的瑪納,是天上降下的食物。為什麼可以溝通生命呢,不是無關痛癢地閱讀和評價,而是吸收,像吃掉麵餅成為身體的養料一樣吸收他的話語。
耶穌的這個聲明不是指感恩祭,而是指他自己。麵餅就是他,天主聖言。


Wednesday, July 25, 2018

麵餅:是衝突的原因,也是共融的標記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乙年)




          以色列人在高大威猛的客納罕人面前被恐慌所困。若蘇厄和加肋布鼓勵以色列人說:「你們不要害怕,他們不過是你們的麵餅!」(戶14:9)希伯來語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吻合:「麵餅」一詞的詞根與「戰鬥」是同一個輔音組成,似乎是表明爭奪食物是一切衝突的根源。甚至以色列人與天主產生分歧,也是因為餅的缺乏:「我們在埃及國坐在肉鍋旁,有食物吃飽」(出16:3)。
          只有在分享的時候,麵餅才不再是競爭和衝突的原因,而成為愛和友誼的標記。
          與誰一起分吃麵餅,意味著把他當做好朋友,可以信靠,可以結盟,不被背叛(詠41:10)。最強烈的緊張和最可怕的憤怒是在餐桌上保持沉默,一桌吃飯的人們之間互相爭吵也是最尷尬的事。
          宴會本來是和平、友誼的表示(創31:53-54),因此天主選擇這個圖像來表達天國。祂要舉辦宴會,讓「窮人飽享美味」(詠22:27)。
          這就是天國:「你的子女繞著你的桌椅,相似橄欖樹的枝葉茂密」(詠128:3)。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如果我有勇氣與人分享我的麵餅,窮人將會飽享美味。」

         

          讀經一      (列下4:42-44


有一個人從巴耳沙裡沙來,在自己的行囊裡,給天主的人帶來了初熟大麥作的二十個餅和一些新麥穗。厄裡叟說:「分給眾人吃罷!」僕人說:「我怎能將這一點東西擺在一百人面前呢﹖」厄裡叟說:「你儘管分給眾人吃,因為上主這樣說:眾人吃了,還有剩餘。」於是僕人將食物擺在眾人面前,他們都吃了,並且還有剩餘,全應驗了上主的話。

           以色列的窮人夢想什麼呢?不是什麼偉大的事情,只不過是有麵餅可以吃飽,甚至可能的話,像富人那樣一天吃三頓飯。有充足的麵餅曾經是上主祝福的標記(詠37:25),缺乏麵餅就是對罪惡的懲罰(則4:16-17)。
          今天讀經的背景是當時發生了可怕的旱災,情況令人絕望。人們為了填飽肚子,把能夠找到的一切草根、樹葉、野草,甚至有毒的,都用來充饑。
          饑餓,這個詞彙在舊約中出現了134次。很多時,因為古代中東一帶雨水稀少,所以常常會出現饑荒。
          在某一個饑荒的年代,有一個巴耳沙裡沙的人來見先知,並且奉獻給他二十張大麥麵餅。(42節)
          大麥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可以生長,比麥子的價值低一些(默6:6)。大麥的生長週期比其它農作物短,因此最早成熟,春天的時候,逾越節前後就收割了。富人喜歡小麥,窮人更加喜歡大麥,因為比較便宜。因此一個貧窮農民給先知奉獻這麼多珍貴的大麥麵餅,是一件非常慷慨的行為。他沒有把自己田地裡初熟的作物留給自己,而是與他人分享天主的恩賜。麵餅是天主的恩賜,應該馬上與沒有的人分享:「目光慈祥的,必蒙受降福,因他將食糧,施捨給窮人」(箴22:9)。
          同時,先知厄里叟自己也加入了這個由巴耳沙裡沙發動的無償恩賜的正能量傳遞中。他沒有把麵餅放入自己的糧袋帶回家中,而是讓他的僕人把所有的麵餅和新麥穗都分給圍繞在他身邊饑餓的人們。
          僕人的反應是猶豫的,「我怎麼可能把這點東西分給一百個人呢?」(43節)。如果不發生奇跡,是不可能用這麼一點東西讓一百人吃飽的。
          先知很肯定,鼓勵他要有信德:「所有的人都會吃飽的,而且還會有剩餘。」(43節)
          「奇跡是可能的,而且就要發生」,但前提是我們有勇氣相信上主的承諾,相信先知命令,看似荒謬、且沒有意義,他們命令分享、分享。
          食物將會讓所有的人都吃飽,而且還會有剩餘,但是任何人只要吃飽,不可以多佔。誰如果不相信上主的保護,貪婪、自私,拒絕與他人分享,聚集財富,中飽私囊,那麼在第二天,像收集瑪納那樣,他會看到腐爛和蛆蟲(出16:20)。天主不想從無中創造麵餅,不想從天上掉餡餅,不打算代替人類自己解決饑餓問題。天主通過相信祂聖言的人完成奇跡。
          這就是完成奇跡的動力:首先是巴耳沙裡沙的慷慨,他奉獻出來自己辛勤工作的收成,接著是厄里叟決定與他人分享自己收到的恩賜,最後奇跡產生了——所有的人都吃飽了,而且還有剩餘。
          今天,確實只有「奇跡」才可能解決饑餓問題,但是,奇跡是可能發生的,只要我們有勇氣,拋棄人的邏輯思維,相信福音,如伯多祿被邀請在中午去下海打漁時說:「憑著你的話……」(路5:5),然後事情就會成就。

讀經二       (弗4:1-6


所以我在這主內為囚犯的懇求你們,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他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

          厄弗所書信這段話是倫理勸告,以及教會的團結合一。
          第一小節(1-3),列舉了領受洗禮成為基督徒的人應該有的標誌。書信以保祿自稱為「上主的囚徒」開始。其信息的真實性的,由為福音奉獻生命而得到驗證。
          基督徒的第一個特點是謙卑,選擇末位、積極服務、高舉窮人;其次是順從、耐心、寬容。基督徒不能是愛爭吵和暴躁的,不能自以為總是自己有道理,要承認人都有優點和局限、美德和缺點、恩賜和不足。要學習耶穌,放棄任何形式的侵犯和暴力,以各種方式尋求共融、和好與和平。
    第二部分(4-6節),繼續前面的題目。基督徒應該合一有七個理由: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同有一個希望,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保祿在這裡沒有提到「同一的感恩祭麵餅」。
          一個團體的合一不是基於彼此感到可愛或者個人得到利益。像所有的團體一樣,基督徒團體似乎也有很多理由分裂、不和。基督徒之間存在各種不同:民族、語言、文化、經濟條件、思維方式、性格等等。同一的宗教,雖然都宣告對同一基督的信仰,可是由於意見不同而分為不同的團體。團體不同,不應該彼此嫉妒、排斥,而是可以彼此幫助,互相豐富,合作互補。在該書信今天讀經的後面部分,保祿把基督徒團體比喻為同一身體的不同肢體,各有職能,完成同一的任務。

福音    (若6:1-15


            這些事以後,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去了。大批群眾,因為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跡,都跟隨著他。耶穌上了山,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裡。
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即逾越節,已臨近了。耶穌舉目看見大批群眾來到他前,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從那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為試探斐理伯;他自己原知道要做什麼。
斐理伯回答說:「就是二百塊‘德納’的餅,也不夠每人分得一小塊。」有一個門徒,即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說:「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罷!」在那地方有許多青草,於是人們便坐下,男人約有五千。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對於魚也照樣作了;讓眾人任意吃。
他們吃飽以後,耶穌向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糟蹋了。」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
眾人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跡,就說:「這人確實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耶穌看出他們要來強迫他,立他為王,就獨自又退避到山裡去了。

 連續五個主日截斷了馬爾谷福音讀經,加入若望福音第六章。今天開始的新讀經選篇是增餅奇跡,之後四個主日是著名的關於生命之麵餅的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宣講的內容。
在對這一章的講解中,可能會產生錯誤,以為都是談論彌撒聖祭。所以需要謹慎,不要忽略每一小節的豐富內容。感恩祭的題目貫穿整個講話,但並不是以明顯的方式,只是在結束部分才提到。
在耶穌所行的奇跡中,福音書提到最多的就是增餅。四部福音書都談到增餅,至少一次,瑪竇和馬爾谷甚至提到兩次,因此加起來總共是六次。
為什麼在初期教會如此重視這個奇跡呢?
這個奇跡更加被眾人歡迎,更加轟動,是因為它給習慣於每一天只吃一頓飯的人民大眾留下深刻印象。確實,以色列人民長期饑餓的歷史可以從某一方面解釋,但並不是這段經文全部的關注。耶穌還行過其它更加奇特的奇跡,但是也只不過被提到一次。為什麼偏偏就增加麵餅提到很多次呢?
今天我們聽到的增餅奇跡選自若望,與其他福音書中提到的這個奇跡在很多細節上非常不同。我們不把重心放在這些不同點上,也不是推敲到底實際上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關注的核心是這個奇跡給我們提供什麼信息,尋找其中每一個有意義的細節。
我們首先看看:在經文中沒有用「增加」這個詞彙,是我們用這個詞彙來作為這個故事的題目,而且這個詞彙也不是福音書的提示,因為書中只提到給人們「麵餅」和「魚」,「分施麵餅和魚」,「讓眾人任意吃,把剩餘的又收集了十二筐,象徵這些食物永遠不會耗盡。所以,信息的核心不是「增加」,而是「分享」。
我們習慣了強烈地關注物質增多:錢、健康、年齡、友誼、成功,當我們一旦感覺到沒有能力「增加」時,就呼求天主來「增加」。但是,渴望「增加」是死亡的併發症,來於對死亡和失敗的害怕,是缺乏信仰的表示。
當時耶穌以他的行動回答的問題是物質饑餓,不是精神饑餓。在世界上有饑餓,我們希望耶穌依靠增加麵餅來解決這個問題。可是耶穌依據的是另一套邏輯,要求的是人們共同負責任。
故事一開始指出事件發生的時間:「猶太人的慶節,即逾越節,已臨近了。」(4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而是有神學背景,用於突出事件的意義。若望希望人們在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想到以色列從埃及獲得解放的偉大事件。
增加麵餅和出谷事件的對比,在若望福音書中受到特別重視,一再強調:耶穌像梅瑟穿過海(1節),沒有提到船,正像出谷紀中那樣;像梅瑟那樣,耶穌被許多群眾圍繞著,人們看到他施行許多奇跡,都非常信服他(2節);二次上山(315節),與宗徒們坐在一起,像梅瑟一樣常常上山,教導百姓;出谷期間,梅瑟給人們瑪納作食物,像他一樣,耶穌也讓跟隨他的人們吃飽。最後在第14節,人們歡呼他是「期待中要來的那位先知」。這也明確呼應天主給予梅瑟的預言:「我要由他們的兄弟中,給他們興起一位像你一樣的先知,我要將我的話放在他口中,他要向他們講述我所吩咐他的一切」(申18:18)。
所有這些細節都為了說明,耶穌是新梅瑟,給全人類帶來新的出谷,從奴隸到自由,從不人道的環境過渡到真正的生命。
梅瑟旅程的目的地是客納罕福地,耶穌的目的地是真正的許諾之地:天國。那是先知們預言過的,所有的人都有豐富和無償的食物享用。(依25:6
這裡不是講未來的天堂,而是現在的世界。當然天國在世界末日會完全實現,但是耶穌所施行的奇跡指的是一個新社會。在這個新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按照天主創造我們的時候所希望的那樣生活,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物質條件滿足基本需求,這種環境應該從現在開始,從這裡開始,馬上開始。
創造這樣的環境有可能嗎?這個世界上的資源真的足夠所有的人充饑,甚至還會富裕嗎?
宗徒的回答清晰地回應了我們的疑惑。在米德拉什中寫到,為了滿足一個窮人一天的需要,1/12的德納就夠了。斐理伯很快就替耶穌計算出來,即使每個人分一小塊也需要200德納。哪裡可以找到這麼多錢,這麼多麵餅呢?
路加福音中告訴我們,宗徒們提出一個比較合理、實際的建議:「請遣散群眾,叫他們往四周村莊田舍裡去投宿尋食,因為我們這裡,是在荒野地方」(路9:12)。也就是說,這個問題與信德沒有關係,他們來找我們是為了祈禱、默想、聽講道;至於麵餅,每一個人應該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今天這種觀點仍然很流行,兩個層面區分很清楚,互相不相容:一個是天國,另一個是今天的物質世界。
          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說:「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接著馬上對這種不現實、沒有意義的條件做補充,「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9節)。食物很少,人很多。厄里叟的弟子也曾經這樣發問:「這麼一點東西怎麼拿給那麼多人呢?”
          通過一個巧妙的發問,耶穌讓我們看到為了解決世界上的饑餓問題,人類智慧所決定的策略,就是我們的策略,福音書作者安排在宗徒的口中提出。
          他自己作結論:沒有解決辦法!饑餓的人太多,資源太微不足道。這自然引起一個問題,讓人懷疑:天主的創造不夠完美,祂沒有創造足夠的資源供給人類需要。人類可以建設一個社會福利機構,但是徹底消滅饑餓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時候,耶穌說出了他的解決方法。「讓他們坐下」(10節)。天國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在這裡沒有了。基督的話語就是社會改革的酵母,使世界和人發生改變。
          彌撒,被比喻為宴席,非常有創意。人群被邀請坐在青綠的草地上。「在那裡有很多青草」(10),福音書作者特別指出這個細節,似乎是多餘的,但是實際上非常有深意,因為明確是回應聖詠的祈禱「上主是偉大牧者……,讓我休息在青綠的草地上」(詠23:1-2)。耶穌讓他的羊群休息在「青綠的草地上」,意味著他就是先知預言中的牧人,為天國的盛宴揭幕(依25:6),開啟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任何人不需要為獲得食物掙扎焦慮,因為每一個人都會獲得飽足。
          這個新世界怎麼實現呢?
      耶穌提出他的建議:拿起現有的麵餅,分施,奇跡就會產生。他邀請我們分享、放棄擁有、不為自己保留,相信他的話而去做,奇跡就會實現。
          若望是唯一一個作者,告訴我們奉獻出來麵餅和魚的是一個孩子,麵餅是大麥做的(9節)。這是窮人的食物。關於這個孩子的細節,其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意義在於,福音中孩子是基督徒的楷模,誰願意進入天國需要變成像孩子一樣。(谷10:15
          現在信息明確了:為了兄弟姐妹拿出我們所有的一切。
          這是一個偉大的建議,是奇跡的鑰匙。
          只要人放棄自私,放棄瘋狂的佔有慾 —「一切惡的根源」(弟前6:10),接受天國的邏輯,毫無保留地與他人分享,這時奇跡就會發生:所有的人都會吃飽,並且還會剩餘。

我們前面提到,若望福音第六章並不是全部談論感恩祭。今天的讀經談論分享財富,不要將其完全解讀為精神靈修方面,不過也不是根本一點沒有談到感恩祭。在談到耶穌的動作時,「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11節)。很明顯與建立聖體聖事有關係(谷14:22)。若望以這種方式告訴他的團體和今天的我們,物質麵餅的問題與感恩祭有密切關係。如果一起擘開感恩祭麵餅,而卻不一起分享物質麵餅,那是虛偽、荒謬和欺騙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