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1, 2018

卸下重負,輕裝上陣

常年期十五主日



       看著聖殿麗門旁邊坐在地上祈求施捨的癱子,伯多祿說:「請看著我們」。他看著伯多祿和其他宗徒,希望得到一點施捨。但是伯多祿說:「金我沒有,銀我沒有,但是我把我有的給你。因納匝肋耶穌基督之名,你行走吧!」(宗3:1-10)。
       癱子可能在期待一切,但是只有這個是他不敢奢望的。他很幸運地遇到了這兩位宗徒,忠誠於師傅的教導,沒有任何私心。人們可能給他錢財、給他東西,然後就會遠離他,他自己仍然停留在原來的狀態。奇跡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伯多祿和若望相信自己擁有神聖的能力,他們的話語有能力讓這位在地上、不能自理、依賴他人施捨的癱子起來行走、自立。
       這種行為值得嘉許,因在沒有人關心的地方教會去給予醫治,這種服務與世俗機構不一樣。使用這種醫治能力要保持警醒,不能嘩眾取寵,或者為了賺錢,像世俗機構那樣。但是不能只局限於施捨或者醫治疾病,我們的任務是創造整個人、整個社會,一個完全新的世界。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的話語富有效力,讓人民得到自由。」


讀經一       (亞7:12-15


事後,阿瑪責雅又向亞毛斯說:「先見者,你走吧!趕快到猶大國去,在那裡糊口,在那裡講預言。在貝特耳不可講預言,因為這裡是君王的聖所,王國的殿宇。」亞毛斯回答阿瑪責雅說:「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弟子,只是一個放羊兼修剪野無花果樹的人。但是,上主正在我趕羊時提了我來。上主對我說:你去向我的百姓以色列講預言吧!

我們需要追溯歷史,回到撒落滿和雅洛貝罕二世時代,那時以色列非常繁榮。
他們戰勝了臨近的敵人,克服了約旦河對岸的土地,邊境「從哈瑪特渡口直到阿辣巴海」(列下14:25)。為了保證穩定與安全,在各個城市都建設了堅固的堡壘,倉庫亦滿藏來自腓尼基、阿拉伯和死海沿岸各地的珍寶。引進新的農業技術,大量提高農產品收成,紡織業和印染業非常發達。全國各地都是豪華奢侈的新建築群;人口數量大增。
確實是由於君王的管理能力使得國家繁榮昌盛達到巔峰。
那麼宗教如何呢?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繁榮。各聖所擠滿朝聖的人群,奉獻祭品的、宣發誓言的、歡度節日的絡繹不絕。而且雅洛貝罕二世本人也非常虔誠,為聖殿支付各種費用,幫助司祭經費,裝飾整修各地的聖殿。不過許多聖殿確實也沾染了異教崇拜,比如豐沃女神崇拜和神女現象。但是總體來看,感謝天主和君王為國家帶來富裕與和平。
可是有一天,一個嚴厲的人出現在貝特爾,那裡有著當時最重要的聖殿。他臉孔被太陽曬得古銅一樣,因為他從事的工作是在原野裡放牧和修剪果樹。這是亞毛斯。一個特科亞的牧人。特科亞是猶太城市,白冷南十公里,靠近沙漠。
他不是來為和平歌功頌德,他來呼喊咆哮反對君王,譴責異教崇拜、貧富不均。他揭露富裕只是少數人的特權,建立在對許多窮人的剝奪上;富人貪婪、奢侈,擁有豪華的「夏宮和冬宮」、「充滿象牙的屋子」、享受盛宴、無窮無盡地慶祝節日(亞6:1-7)。
哪裡來這麼多財富供他們如此浪費揮霍呢?它們是來自對勞動者和弱勢農民的壓迫和欺詐,假秤欺騙、操控價格、高利貸、惡性典當,「用銀錢購買窮人,以一雙鞋換取貧人,連麥糠也賣掉」(亞8:6);法官顛倒黑白,踐踏正義,貪贓枉法(亞5:710-12)。包括婦女也不能躲過先知的譴責,因為她們無度狂歡(亞4:1-4)。
那麼如此繁榮的宗教禮儀和祭獻如何解釋呢?先知指出,那都是謊言,只是外在形式,是自欺欺人。天主反感這種虛偽的祈禱、禮儀、奉香、祭獻;天主要求的首先是消除不平等、欺騙和暴力(亞5:21-24)。
在這種社會和政治背景下,產生了今天讀經中的內容。面對亞毛斯的譴責,貝特爾聖殿的司祭長阿瑪則雅很擔心,害怕消息傳到君王雅洛貝罕二世耳朵裡自己會受到懲罰。
為了讓這個特科亞的牧羊人閉嘴,阿瑪則雅先自己稟告君王,然後直接來找亞毛斯:夠了!閉嘴吧!你這是在國王的聖殿裡,這裡是國家的聖殿。趕快回到你自己家鄉去吧,不要惹禍!(12
可是亞毛斯針鋒相對:我不是職業先知,不是宮廷聖殿的成員,像你這樣,從君王那裡領取薪水。我不是為了自己爭取利益,我不需要討好和奉承人賺取生活費。我是牧羊人和修剪果樹的農民,自食其力。君王應該對社會的腐敗負責任,如果執迷不改,命運將是「雅洛貝罕必死於刀下,以色列必被擄去充軍,遠離本土」(亞7:11)。
幾年後,撒瑪黎雅的首都就陷落在了亞述軍隊的手中,應驗了亞毛斯的預言:「狂歡結束了」(亞6:7)。
先知,是天主選擇的代言人,是與百姓溝通的(出7:14:10-16;耶1:9)。他們為了完滿地完成使命,需要生活在與天主緊密的結合中,吸納天主的思想和意志。因此要求他們避免一切可能傷害他們精神生活的東西,例如:個人利益、世俗的宗教和倫理觀。要求他們放棄一切可能影響他們話語自由的東西,例如:朋友、禮品、經濟依靠、世俗權威。

讀經二     (弗1:3-14


         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受讚美!他在天上,在基督內,以各種屬神的祝福,祝福了我們,
因為他於創世以前,在基督內已揀選了我們,為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疵的;
又由於愛,按照自己旨意的決定,預定了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獲得義子的名分,而歸於他,
為頌揚他恩寵的光榮,這恩寵是他在自己的愛子內賜與我們的;
我們就是全憑天主豐厚的恩寵,在他的愛子內,藉他愛子的血,獲得了救贖,罪過的赦免。
的確,天主豐厚地把這恩寵傾注在我們身上,賜與我們各種智慧和明達,
為使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秘,是全照他在愛子內所定的計畫;
就是依照他的措施,當時期一滿,就使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
我們也是在基督內得作天主的產業,因為我們是由那位按照自己旨意的計畫施行萬事者,早預定了的,
為使我們這些首先在默西亞內懷著希望的人,頌揚他的光榮;
在基督內,你們一聽到了真理的話,即你們得救的福音,便信從了,且在他內受了恩許聖神的印證;
這聖神就是我們得嗣業的保證,為使天主所置為嗣業的子民,蒙受完全的救贖,為頌揚他的光榮。

       我們用八個星期的時間閱讀厄弗所書。這封書信寄名在保祿名下,但是寫於公元九十年,所以應該是出自他的一位弟子。
       小亞細亞的基督徒團體,認同這封書信忠誠地保留了保祿的思想和精神,接納它如同保祿自己的書信一樣,所以教會傳統上也承認其權威,保留在宗徒書信當中,回答一些神學問題。
       書信的開始是一個很長的祝福頌歌奉獻給天主,感謝他對人類的眷顧。
       祝福頌歌是猶太人祈禱最有特色的體裁。在每一天的各個時刻,他們都思考、感謝天主對他們的照顧,歷數天主給予的恩賜,高歌讚頌。今天讀經中的這個頌歌非常感人,發自於小亞細亞一位基督徒的內心,被採用在禮儀慶典中,書信的作者收集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頌歌開頭是讚頌天主,稱呼不再是「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而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父」(3)。我們祝福讚美祂,因為祂借耶穌基督使我們得以分享各種屬神的祝福。
       天主承諾給列祖的祝福是物質的,天主通過恩賜他們豐富的物質產品來表示祝福,比如莊稼豐收、牛羊成群、子孫眾多,家庭成員個個事業有成。
       但是,通過洗禮進入基督奧體,被充滿的是屬神的恩賜,這與物質恩賜不矛盾,而是構成一種新現實,永遠不會消失的財富,超越這個世界的生命。
       在這個喜樂的歡呼之後,頌歌在第一小節敘述天主愛的規劃。早在世界的創造之前,天主就規劃了所有人的得救。希望全人類與基督合一,分享他的生命,進入他的大家庭。這是全人類共同期待的命運:不是毀滅,而是永恆的喜樂,高歌頌揚天主的恩寵。人感恩的這位主,不按照個人功過處理,而是無償給予一切,恩賜窮人,照顧沒有能力的人。
       在第二小節(7-12),歌頌在基督內信徒獲得的新生命狀態。我們已經獲救,依靠基督的血,在罪惡中被無償贖回(7);我們被引導認識天主的規劃,不只是因為天主啟示了祂的意志,而且實際上天主的救恩不可阻擋地開始產生效果(8-10);使我們得以繼承天主賦予祂唯一聖子的恩賜(11-12)。
       繼承產業,這個圖像常常表示天主的無償恩賜。在他內一切都是恩賜,是祝福,希望給予他所有的兒女,所有的人都豐沛地擁有祂的恩賜。作者身為猶太人,所以說「我們這些首先在默西亞內懷有希望的」,很快就投入了對他的信仰。
       結束部分(13-14),用「你們」,是指異教徒,在猶太人之後聽到了「真理之言和救恩的福音」。現在,感謝天主,異教徒也與亞巴郎的子孫一起承繼天主對聖祖及其後代承諾的祝福。
       喜樂充滿了整篇詩歌,這來於對天主無限善意、無條件愛護人類、恩賜人類的信任,因為天主的愛不是依靠人的善惡,而是完全出於祂的恩寵。
       在人類歷史和人的生命中,惡有時似乎獲得了勝利,但是這首頌歌高呼,最後的勝利屬於天主的愛。天主最終會把祂在「世界創造之前」已經制定的規劃帶向完美實現。

福音     (谷6:7-13

        耶穌叫來十二門徒,開始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賜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囑咐他們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裡帶銅錢;卻要穿鞋,不要穿兩件內衣。
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在那裡,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裡,直到從那裡離去;無論何處不接待你們,或不聽從你們,你們就從那裡出去,拂去你們腳下的塵土,作為反對他們的證據」。
他們就出去宣講,使人悔改,並驅逐了許多魔鬼,且給許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們。

第一篇讀經中我們看到兩個代表人物:阿瑪則雅,宗教體制中的司祭,滿享優勢和特權;亞毛斯,粗魯的牧羊人,突然開始作先知。
阿瑪則雅,是一個成功的人,被尊敬和擁護,因為他是君王的朋友,地位高貴。但這不值得嫉妒,他擁有一切,卻是沒有自由。他依附君王,從君王那裡獲得麵包,任何時候也有可能被君王奪取。他需要順從君王,無條件地崇拜君王,時刻準備好歌頌他,跟隨他的政治遊戲,對他的缺點和惡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亞毛斯,一個窮人,但是自由,可以說他想說的話。
甘願貧窮,為了自由。這可以成為格言,適用於今天福音讀經中耶穌號召跟隨他,宣講福音的人們。相似于亞毛斯,而不是阿瑪則雅。
讀經的開始是耶穌派遣十二宗徒去傳教。(7
所有的人都被派遣出去了。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人例外,傳福音不是團體某些成員的特權。如果一個弟子沒有感覺到與他人分享恩寵的迫切性,那他一定還沒有相信發現耶穌就是找到最珍貴的財寶。
他們被兩個兩個派遣出去。這不是為了作伴,而是有神學理由。基督宗教與印度教和佛教,及其它任何宗教都不一樣,不是把個人的精神完滿、內心平衡、個人的清潔作為目標,這些可以一個人單獨完成;而基督宗教不能離開團體,那麼為了建設團體,至少需要兩個人。所以福傳從來不是一個人單獨的工作,不是宣講個人的感悟。誰宣講福音,就應該完全與教會和諧、共融。
耶穌另外還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新特點。辣彼從來不是自己去尋找弟子,而是學生自己來找老師學習法律。耶穌的弟子們卻都是被派遣出去,像耶穌一樣,每家每戶每一個地方尋找人,而不是坐著等人來尋找。
而且宗徒們在被派遣的時候同時被授予權能。耶穌不是給他們下命令的權威,不是強制人的權威。弟子們獲得的唯一權威是耶穌自己用過的:驅趕邪魔。「驅趕邪魔」是指驅趕所有遠離天主和生命的力量,促生邪惡、壓迫、暴力、不正義的力量。面對這種邪惡勢力,基督徒團體有能力獲得勝利,因為師父基督賦予了我們不可阻擋的力量,祂的聖神。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8-9),闡明福音使者福傳時可以裝備自己的東西,應該是輕裝簡行: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裡帶銅錢;卻要穿鞋,不要穿兩件內衣。物質裝備只需不可少的必須品。
棍杖 這是當時窮人的武器,因此在瑪竇福音中說耶穌不允許弟子們帶棍杖(瑪10:10)。耶穌的弟子是和平的建設者,因此應該拒絕任何可能產生暴力的工具。
今天的讀經中卻允許他們帶棍杖。理由是,在聖經中,棍杖有另一種象徵意義。梅瑟和亞郎兩人一起與法老戰鬥,完成了拯救以色列人民的使命。他們二人都有棍杖,它們代表天主的權威。用棍杖,梅瑟在法老前行了很多奇跡(出7:9-12),他伸出棍杖就給埃及鋪遍蝗蟲(出10:13);他伸出棍杖,紅海分成兩截(出14:16);他伸出棍杖,岩石流出泉水(出17:5-6)。
同樣,耶穌的弟子們,為了把人從邪魔的勢力下解放,只需要一根棍杖就可以獲得力量,那是耶穌傳授的話語。
然後指出不應該攜帶的東西:麵包、口袋、金錢。(8-9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縮減信息,不要抽掉其中挑戰的力量,不要毫無意義地考慮如果耶穌生活在今天,大概就不會這麼嚴厲,也會學習適應時代。雖然那個時候他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路9:58),而今天他會用施捨的錢去投資,用自己的武器對付黑暗之子。
時代在變化,確實我們不能對聖經作字面解讀;但是,這種想法可能會產生危險,好像使徒可以過濾這個世界的污染,似乎福傳的效果取決於物質財富擁有多少。
耶穌從來沒有輕視過物質財富,從來沒有把赤貧當做生活理想,但是他仍然忠告弟子們不要被物質財富約束。如果一個人需要討好人,那他就沒有自由宣講真理,比如阿瑪則雅,他接受薪酬,所以需要與主人保持一致。
教會歷史上,為了與這個世界的權威妥協,為了獲得特權、利益和恩賜,教會曾經付出高昂的代價,犧牲了自由和自主。
另一個理由更加重要,使得耶穌要求他的使者卸去一切物質財富和權力。因為如果有人奢望高位,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拒絕和抵制;誰試圖操縱他人,就會產生壓迫。人們一般只信任那些不造成害怕,不輕視人的人。因此為了有效地贏得信任,福音使者需要表示把自己的生命也交付在接受福音者的手中,日常生活也需要他們的支援。
不許帶口袋。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用,只是沉重的包袱。使徒不需要為了明天的意外準備食物;我們向天主祈禱的是今天的食糧,如果我們有多餘的,就應該馬上分享給缺乏的人。
耶穌要求完全自由,不只是物質方面,還有偏見、傳統、情感。因為這些都可能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形成阻礙。很多習慣、風俗、傳統都是沉重的包袱,會影響接受福音的純度。
第三部分(10-11)。耶穌談到他的使者應該受到的接待。有時候被熱情接待,被認可;有時候被憤怒和歧視拒絕。使徒應該怎麼辦呢?
「你們無論在那裡,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裡,直到從那裡離去;無論何處不接待你們」(10)。

初看起來好像這是指走訪單獨一個家庭,忽略其他人。實際上耶穌是為了避免他的使者們犯一個巨大的錯誤。宣講福音的人總會遇到虔誠慷慨的人,被熱情接納住在他們的家中,如果這一家可能環境不是很好,或者比較貧窮,使徒可能需要慢慢適應。
以後,福傳者也會遇到條件好的人家,為他們提供舒適的住處,而且還有更好的,甚至還會有人提供豪宅別墅。
耶穌囑咐我們:你們要停留在那第一個接待你們的家庭裡。對於弟子們,耶穌要求要生活簡樸、嚴格,不可放縱,要避免任何奢侈誘惑。
那麼如果遇到被拒絕,或者驅趕呢?拂掉你們腳下的塵土!
這是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明白的動作,當離開異教徒的土地時,進入聖地的時候都要這樣做。如此表示「土地會受到居住者的影響」(戶5:17),為了避免受到邪惡人的影響,甚至有必要不沾染一粒他們的塵土。
耶穌建議宗徒們也採取這種行動,不是表示拒絕或者輕視,而是「見證」。為了他們,不是反對他們。
耶穌的要求是尊重這種人,不要堅持他們所不願意接受的,以避免變成糾纏,避免引起敵對,以至於讓這些人疲憊、反感,甚至完全拒絕信仰。
真正的宗徒一直注意從來不侵犯別人的自由,不逼迫人變成基要主義者。宗徒被派遣只是攜帶著一個建議,一個邀請,不是參與神學戰鬥。他們的任務不是說服多少人皈依,而是忠誠地宣講基督的福音。接受或者拒絕,果實多或者少,不是完全取決於宗徒,而是在於播種的土地。

最後一節(12)講述宗徒們福傳的成果。依靠師父賦予的權能,他們可以完成救恩的工程,這是他們的使命。救恩的記號是所有邪惡勢力的失敗:肉體的惡(疾病)和倫理的惡(驅逐魔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