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2, 2018

天主的要求有時確實很多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乙年)


         一個檢查的結果、一個超聲波的測試、一個治療、一個醫生的診斷,都可能會擾亂一個人的生命,都可能瓦解了一對夫婦的規劃和夢想。如何作下一步的選擇,這就是區分出這個世界的智慧與基督智慧的不同。
         奉獻自己的生命不是容易的,不是舒適的,這要求犧牲、放棄和節制。接受天主的邀請,就是跟隨「照耀每一個人的真光」(若1:9),即使所有人都被認為是不合邏輯和不確定的。
         聽從聖神的推動,把自己的意志與天主合一,關注永生,這是不容易的。進入寬敞的門,選擇開闊的道路,常常更加舒適,但是也常常讓人失望(瑪7:13)。沉浸於物質世界,忘卻它是「正在逝去的場景」(格前731),可是即使贏得全世界,對人又有什麼好處呢?(瑪16:26)根據肉而做選擇似乎更加合理,即使在我們內心深處知道「凡有血肉的都似草,他的美麗似田野的花;上主的風吹來,草必枯萎,花必凋謝」(依40:6)。
         即使「嘗過天主甘美的言語,和奇妙未來世界的人」(希6:5),也會遇到誘惑,背離基督,「愛上現在的世界」(弟後4:9)。
         感恩祭是一個邀請。決定接受它,就是對光明說「是!」,同時棄絕黑暗。這種選擇是決定一個基督徒的品質。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當一切理由都在另一邊反對基督時,我仍然選擇在基督這一邊。」

讀經一(蘇24:1-2a15-1718b
         若蘇厄又聚集以色列眾支派來到舍根,也召集了以色列的長老、首領、判官和官長,叫他們立在天主面前,若蘇厄對全民眾說:「若是你們不樂意事奉上主,那麼今天就選擇你們所願事奉的,或是你們祖先在大河那邊事奉的神,或是你們現住地的阿摩黎人的神;至於我和我的家族,我們一定要事奉上主。」百姓回答說:「我們絕對不願背棄上主,去事奉其他的神! 因為上主是我們的天主,是衪領我們和我們的祖先出離了埃及地,為奴之家,在我們眼前行了那些絕大的神跡,在我們所走的一切路上,在我們所經過的一切民族中,始終保護了我們。為此,我們必要事奉上主,因為衪是我們的天主。」  
若蘇厄書這樣開始:上主的僕人梅瑟死了以後,上主對農的兒子,梅瑟的待從若蘇厄說:『我的僕人梅瑟死了,你現在起來,和全體百姓過約旦河,往我賜給他們,即以色列子民的地方去。你們的腳踏過的地方,照我對梅瑟說的,我必賜給你們;從曠野直到黎巴嫩,由大河,即幼發拉的河,赫特人的全境,直到大海日落之地,都是你們的領土』(蘇1:1-4)。這本書有一些讓人尷尬,尤其是對當代人,因為裡面講了很多以天主的名義發動的戰爭、暴力、大屠殺,君王被征服、人民被驅逐,這一切都是為了給來自埃及的以色列人讓出地盤。
         這些征服福地的敘述實際上寫於事件發生的數個世紀以後,雖然有些事件被考古學所證實,但是絕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歷史記錄。它們是對於歷史的神學思考。以色列無論如何已經是這片土地的擁有者,後來反省其原因,他們是如此微小、羸弱,卻佔有了原來不屬於他們的土地,這不是來於他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所以把這成果歸功於天主。
         今天的讀經選自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若蘇厄與他的人民的告別(蘇22-24):「我已年老,上了年紀。你們都親眼見了上主你們的天主,為了你們對所有的民族所作的一切;因為是上主你們的天主在替你們作戰」(蘇23:2-3)。他沒有把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榮耀歸於自己,沒有為自己做任何炫耀,而是把一切都歸功於天主對以色列的眷顧。
         在他結束自己的使命之前,他要求百姓做一個決定性的選擇。要求他們公開地、決定性地明確宣告,要侍奉哪一個天主。做了這些最後的事情,他才在110歲時從容閉上眼睛,安詳離去,埋葬在厄弗辣因山。(蘇24:29-30
         他聚集百姓在舍根,提出建議:請你們選擇你們的天主;你們可以返回過去,侍奉亞巴郎離開卡爾德人的烏爾前,你們的祖先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祇;或者你們現在居住的阿默黎人地區的神祇;或者是帶我們離開埃及,把我們從奴隸狀態解放的我們的天主;同時,他馬上聲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族,我們一定要事奉上主」(15節)。
         這種考驗讓人驚訝!我們難以想像,一個民族經歷了那麼多奇跡,跨過紅海、吃過瑪納、喝過岩石裡的水、看到耶利哥城牆的倒塌,怎麼可能拋棄這位幫助他們、保護他們,甚至讓他們從一無所有成長為一個民族的天主呢?
         然而這一切都不值得奇怪,這正就是我們人類的歷史。天主的愛給予我們存在,把我們安排在一個朝聖旅途的世界上,賜給我們無數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恩寵;可是我們卻被這個世界上沒有意義的東西所束縛——金錢、權力、慾望,忘卻創造我們的天主,忘卻藉著基督,新梅瑟,把我們從奴役和死亡中解救出來。
         以色列人民毫不猶豫,立時作出回應:「我們絕對不願背棄上主,去事奉其他的神!(16),我們要繼續侍奉把我們從埃及解放,在沙漠裡陪伴了我們的天主。我們肯定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神祇可以給予我們那麼多的愛護(17-18)。選擇敬拜一位天主 -- 他們仍要需要的天主 -- 不是一勞永逸的選擇;而是需要時刻堅持選擇,因為總有很多其他神祇誘惑,提供幻想,但是最後結果是摧毀依靠它的人。只有天主,以色列的天主,完全值得信任。
         被賦予帶領百姓使命的人,需要首先澄清自己的信仰,像若蘇厄那樣,以言語和生活見證自己對唯一真天主的忠誠。

讀經二(弗5:21-32
你們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如同基督愛了教會,並為她捨棄了自己,以水洗,藉言語,來潔淨她,聖化她,好使她在自己面前呈現為一個光耀的教會,沒有瑕疵,沒有皺紋,或其他類似的缺陷;而使她成為聖潔和沒有汙點的。作丈夫的也應當如此愛自己的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體一樣;那愛自己妻子的,就是愛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恨過自己的肉身,反而培養撫育它,一如基督之對教會;因為我們都是他身上的肢體。“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
這奧秘真是偉大!但我是指基督和教會說的。

對基督的忠誠會徹底改變家庭成員的關係,厄弗所書最後一部分大篇幅談到這個問題。(弗:21-6:9
家庭成員之間的對抗、不和諧、不理解,常常引發於一方試圖控制另一方,被對方服侍:或者是丈夫對妻子,或者是妻子對丈夫,兒女對父母,主人對奴隸。
今天的讀經給我們提供一個新原則,這應該成為我們經常提到及遵守的規則,以此規範我們的態度:互相依賴,不應該存在任何強者控制弱者,富人控制窮人,地位高的控制地位低的;但只有交出,在對基督的敬畏中彼此服務。(21)敬畏:在聖經中不是指害怕懲罰,而是指出於愛的依戀,在意天主,無條件信任天主。「敬畏天主的人」是那些按照主的話語作出選擇的人,並且從不違反其指示行事。
基督教導我們:「在你們中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亭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席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2026-28)
確認了這個標準之後,作者給予我們一些關於家庭成員間的建議。「你們作妻子的,應當服從自己的丈夫,如同服從主一樣。」(22) 「服從」不是原文有的而是後加的,最好刪除,困為這可能讓婦女不安。 經文的背景是當時的社會,但是在書信中,
人們立即注意到,只有最易受傷害的妻子、孩子、奴隸才提出建議:「兒女要服從父母」(6:1),「奴隸要服從主人」(6:5),隨後提出平衡的建議:「父母不要激怒子女」(6:4),「至於你們作主人的,要同樣對待奴僕,戒用恐嚇,因為你們知道,他們和你們在天上有同一個主,而且他是不看情面的」(6:9)。
         作者首先要求婦女遵守這個原則。如果說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以服侍的心態對待他人,那麼要求妻子服從丈夫就不應該引起反對。這可能在今天讓婦女很受刺激,因為似乎這條原則應該首先是要求丈夫做到。
     這裡有一個神學概念。教會要服從基督,基督是頭,是一切肢體的總指揮(22-23)。但是頭的權威不是壓迫,而只是服務;教會對基督的服從是接納祂的恩賜、犧牲和愛的成果。
         結尾部分,沒有繼續發展和落實這個講話,而是重提「服從」的主題,妻子應該在任何場合服從丈夫(24節)。這種堅持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很過分,它是作者所處時代的文化特徵。彼此服務的原則,同時也是一個審判,任何濫用、揮霍以及男權主義,都會受到審判。
         讀經的第二部分(25-32),作者面向丈夫講話,「你們要愛你們的妻子,如同基督愛了教會,並且為她付出生命」。(25節)    我們可能期待同一個詞彙「服從」也用在丈夫身上,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愛」。愛,指感覺,指徹底忘卻自我,忘卻自身利益的,積極熱誠,完全只為對方好處考慮的行為。這正是作為愛的天主的生命特徵(若一4:8)。為了實踐愛,丈夫應該保持在任何時刻、任何狀態、任何環境,完全徹底地為妻子服務。
         丈夫的楷模是基督,因為祂「愛教會,並且為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25)。愛創造了傑作:他轉化了妻子,用水清潔她,用言行使妻子成為美麗動人的婦女,『光耀,沒有瑕疵,沒有皺紋,或其他類似的缺陷;聖潔和沒有污點』(26-27)。
         這是每一個基督徒新郎在新婚夜應該做到的目標:在整團體前,我們有責任向世人見證基督對他的教會,所作出的巨大而堅定的愛。(28-32節)
         因為說服婦女們服從丈夫,保祿被指控有恐懼女人症。如果我們明白在這段經文中,他複雜的思維邏輯,並且注意到實際上他囑咐丈夫的話語是囑咐妻子的四倍,就會明白對他的指控是沒有依據的。 

福音(若6:60-69 

他的門徒中有許多聽了,便說:「這話生硬,誰能聽得下去呢?」
耶穌自知他的門徒對這話竊竊私議,便向他們說:「這話使你們起反感嗎?那麼,如果你們看到人子升到他先前所在的地方去,將怎樣呢?使生活的是神,肉一無所用;我給你們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但你們中間有些人,卻不相信」。原來,耶穌從起頭就知道那些人不信,和誰要出賣他。所以他又說:「為此,我對你們說過: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
於是耶穌向那十二人說:「難道你們也願走嗎?」
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主!惟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

 今天的讀經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講道的最後部分。猶太人追隨他,是為了請他行奇跡,可是卻因一個讓他們迷惑的要求停滯不前了:接納他是從天上降下的食糧。他們需要做一個選擇:繼續像過去那樣生活,順應這個世界的智慧,為物質食糧知足;或者做一個質素的改變,根本的提升,選擇福音,生命的食糧。

在讀經的開始(60節),很奇怪地加入了新的質問者,不再是「猶太人」,而是「耶穌的門徒」。
這個人物轉換是因為牧靈的需要。福音書作者看到人們對耶穌行奇跡給予的物質食糧的追求,和對於食糧象徵的拒絕,看到當門徒被置於老師的嚴格要求前,每個門徒的危機都反映在其中。作者面對自己的基督徒團體,也邀請他們做出決定性的選擇,他們到底相信誰,相信什麼?
人們的反應讓耶穌傷感:許多門徒看到奇跡和聽了耶穌的話之後,不能接受耶穌的邀請。他們認為太「生硬」。他們一點都沒有明白。而且完全誤會了。有人甚至想到過吃人肉的問題,現在他們清楚了,他們知道耶穌在講什麼,但是並不接受他。他們認為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與耶穌結合,奉獻出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信靠他,或者不信靠的,不是任選其一。
耶穌的邀請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絕,但是不可以討價還價,不可以改變。通過聖體聖事的食糧,而不只是通過理智和心靈接受耶穌,可能更加容易。但是這引起另一個問題。如果為了尊敬聖體,為了真正有資格領受聖體,我們真的徹底下定決心,從根本上決定把一切奉獻給基督嗎?如果這樣,誰還敢領受聖體呢?
我們先放下這個問題,聽聽面對門徒們的反抗心理和困難,是如何做的?

你們不要驚奇,因為無法理解和拒絕都屬於人良知的奧秘(61節)。然而,耶穌不是減弱自己的要求,而是突出另一個新的奧秘,在劇劇性的時刻,他向基督徒團體宣告:他是從天而降的食糧,還要返回天上去。
這個神秘的宣告:「如果你們看到人子升到他先前所在的地方去,會怎麼樣呢?」(62)我們可以這樣轉述:如果現在我還在你們中間的時候,你們就是這麼困難接受我的邀請;那當我回到聖父那裡去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呢?那時,對你們的信德提出的要求將更加生硬,將沒有任何可以驗證的,不能親眼看到,不能親自觸摸到耶穌。
為了讓他們有能力進入這種純粹的信仰,門徒們被邀請拋棄肉的世界,進入精神世界。「肉一無所用」(63),誰願意接受福音就需要明白這個福音信息。純粹的人類智慧沒有能力進入天主的奧秘。「屬血氣的人,沒有能力領受天主聖神的事,因為為他是愚妄;他也不能領悟,因為這些事只有藉聖神才可審斷」(格前2:14)。不必驚奇,人如果試圖把福音與人的一廂情願相吻合,是不可能的。         結局令人沮喪,但可以預見。「他的門徒中有許多人退去了,不再同他往來。」(66        
這類門徒在我們的團體中也有很多,他們並不壞,不是背叛者,只不過是隨波逐流,不動腦子的人。他們意識到耶穌要求太多,他們不願意給予,所以選擇離開。耶穌尊重他們的自由,並不強迫他們分享他的選擇,不強迫他們「吃他的肉」。可以肯定,這樣的人還會有很多;但願每一天都領受聖體聖事的人們,能夠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給予見證。
         但是經文並沒有因為猶太人的拒絕或者猶大的背叛結束,而是以十二門徒的積極正面回應而劃上句號。(67-69
     耶穌對追隨他的這些大多數人的反應很失望,但是有一個團體,儘管他們也不瞭解,卻仍然完全徹底信靠他,接受他宣講的一切。
         信仰不是建立在可以明確地、毫不模糊的證明上,而是以愛去信靠一個人。我們也不必奇怪,這信靠往往也有懷疑和迷惑,甚至很多人長期猶豫不決。對於耶穌的問題:「你們難道也要離開嗎?」,伯多祿以大家的名義回答,表示全部團體對耶穌的信仰:「主,只有您有永生的話,我們還去投奔誰呢?」
         這也是耶穌基督在今天期待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的回答。
         可是仍然有疑問:誰真的配得上領受聖體聖事呢?誰能如此輕率地與基督宥如此隆重的承諾,奉獻出來自己的生命呢?
         如果說聖體聖事是給予義人的獎賞,肯定沒有人有資格及敢去領受。但是聖體聖事不是給予天使的食糧,而是奉獻給塵世朝聖旅途中的人們 罪人、脆弱的人、疲憊的人、需要幫助的人。
     在關於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中,瑪竇轉述耶穌舉杯給門徒們時講的話:「你們都由其中喝吧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瑪26:27-28)。
不是為了慶祝人的純潔和聖善,我們才領受聖體聖事;而是為了從天主那裡獲得「罪過的赦免」。對於領受聖體聖事的人,不要求倫理上的完美無瑕,而要承認自己的不配和卑微,願意靠近那可以治癒自己的主。以這種謙卑和真誠的信德接受聖體聖事的人,聖體食糧會成為藥物,治癒倫理疾病,癒合傷口,戰勝一切罪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