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0, 2019

人民觀望,天主讚賞

丙年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s

看一塊白布時,我們即時會注意到的是它上面的黑點或泥塵。我們往往在不經意間被這類污染所吸引。這樣,一個缺失、缺點、損失都可以使人聯想到綽號、幻想與衝突。有時是無意的,但更多時候卻是帶有挖苦與諷刺意味的。
人的目光有時是殘酷的,尤其當它只注意缺點、限度及那些缺憾。天主的目光是否也是這樣呢?如果是這樣的,那麼這為所有人都是一個災難。「在他眼中,連蒼天也不純潔,何況一個墮落可憎,飲惡如水的人」(約151516)。
我們是否害怕天主的目光呢?記得在小時候上教理課時,老師常說「天主看著你」,以提醒我們不要犯錯誤。那幅在三角形中有一隻眼睛的圖像,提醒人記得天主時常注視著我們,以此讓我們發出對天主的敬畏之情。
很多時候,這樣的思想使人覺得天主如同「警員」。在介紹天主的形象時只要求人行為正直,這樣恰當嗎?天主環視,是在找尋機會與理由審判人,還是以慈父心腸擁抱罪人,理解罪人,永遠接納罪人,使罪人成為自己可愛的子女呢?
我們期望找到答案。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當我還母腹時,你的目光就注視著我」。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1122122
1122 上主,你隨時可用你的大能,有誰能抵抗你有力的手臂﹖23 整個世界,在你跟前,宛如天秤上的一粒塵沙,落在地面上的一滴朝露。24 但是,你憫眾生,因為你是無所不能的,你假裝看不見人罪,是為叫罪人悔改。25 的確,你愛一切所有,不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26 如果你不願意,甚麼東西能夠存在﹖如果你不吩咐,甚麼東西能夠保全﹖27 愛護眾靈的主宰!只有你愛惜萬物,因為都是你的。
121你那不死不滅的生氣在萬物之內;2 因此,你逐步地懲罰墮落的人,要他們想起所犯的罪惡,藉以警告他們離棄惡事,相信你,上主。


每個虔誠的猶太人都這樣開始晨禱:「以色列,你要記著!」以色列是個有著記憶,且不會忘記的民族。他們記得他們的祖先在埃及所受的痛苦 — 被壓迫,受羞辱,被迫做苦工;然後上主將他們解救出來,並打擊且懲罰了那些壓迫者。
這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宣言,這樣的宣言似乎在邀請所有人去憎恨且消滅埃及人。然而,無論是在《聖經》中,還是在猶太傳統中,埃及人都不是被消滅與詛咒的對象。在以色列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樣的思想,因為有很多人詢問上主為什麼不消滅他們?為什麼不以更嚴厲的災禍懲罰他們?為什麼上主面對他們時總是保持克制呢?

這篇讀經是一位虔誠的猶太人的反思,他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在基督來臨前一段時間。面對這樣的問題,他給出了答案。面對那些不理解,也無法忍受上主對埃及人的容忍行為的人,他嘗試使他們明白上主這樣做的原因。
首先,上主有一雙與眾不同的眼睛。觀看一下佈滿星星的天空,面對浩瀚的受造物,人只能感到驚訝。但為天主來說,整個世界在他跟前,宛如天秤上的一粒塵沙,落在地面上的一滴朝露(23節)。
天主容忍,因為天主是有能力的,因為天主是偉大的,超越一切的。
軟弱的人因為害怕,以暴力攻擊敵人。強壯的人無需擔心,容忍一切,並不感覺到威脅。同樣,因為天主是仁慈的,所以衪有顆寬容的心,衪無所畏懼。
天主允許人自由行動。祂總是保持平靜,即使人犯錯誤,祂也不驚訝,因為天主不擔心人會逃出自己的掌控。容忍犯錯誤的人,攻擊與自己思想與行動不一致的人,其實是人內心感到不安全,害怕的表現 ;邪惡的力量在人內心操控自己的思想,致使對他人缺少包容的心。
天主容忍埃及人的第二個理由,就是衪並不看人的罪過,而是希望人悔改(24節)。天主懲罰,並不是為了要消滅罪人,而是讓他們悔改,將他們帶上悔改的道路。天主並不報復,也不打擊任何人,對人只是拯救與施愛。天主不喜歡罪人喪亡,而是希望他們悔改,將他們帶到生命的道路上(則1823)。
在一個世紀前,一位無名的先知曾經宣佈過一件從未聽說過的事情:亞述與埃及將悔改,他們將與以色列人一起做天主的子民。萬軍的上主這樣祝福他們說:「我的百姓埃及,我雙手的工程亞述,我的嗣業以色列,是應受降福的」(依1925)。
《智慧書》的作者也受這種大公主義與萬民主義的影響,相信上主帶著容忍的心尋找並諄諄不倦的教育所尋找到的子民。
天主容忍人的第三個理由,是天主對所有的受造物都懷有愛心,因為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上主的工程。
天主對自己所創造的一切愛護有加。衪不恨任何人,卻愛所有人,包括善人與惡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是衪所創造的;而且上主的創造工程,正顯示著自己的美好;在受造物身上,看到了造物主的智慧與德能。
上主是「熱愛生命的天主」。在衪眼裡,從來不像人那樣有「報復」的字眼存在。
猶太經師們這樣說:當以色列子民走過紅海後,天使們願意與他們一起高唱讚頌感謝天主的詩歌,因為法郎的軍隊與戰車被淹沒在海底。但是上主卻說:「當我的子民正處在死亡的危險中時,你們怎樣可以高唱新歌呢?巨浪淹沒了我所創造的人,他們仍想唱歌嗎?」
讀經最後以反思天主對埃及人的處罰結束: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懲罰,而是治癒(智1212)。創傷如同藥物,通過它能治癒人的疾病。天主並非要毀滅罪人,而是借此警告他們,使他們再次充滿生氣與活力,從而走上正確的道路,放棄自己邪惡的行為,走向信德的旅程。

讀經二  得後 11122
1:11 為此,我們也為你們祈禱,求我們的天主使你們相稱他的召叫;求他以德能,成全你們各種樂意向善的心,和信德的行為,12 好使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字,在你們內受光榮,你們也在他內,賴我們的天主和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受光榮。
2:1 弟兄們,關於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來臨,和我們聚集到他前的事,我們請求你們,2 不要因著什麼神恩,或什麼言論,或什麼似乎出於我們的書信,好像說主的日子迫近了,就迅速失去理智,驚慌失惜


得撒洛尼的基督徒團體當時正處於困難時期:因為在他們的團體中,有些幻想者說世界的末日馬上就要來臨。為了使人相信這種具有狂熱思想的宣講,這些宣講者們引用保祿的思想,為了證實他們的宣講,他們還說收到了保祿的書信(得後22)。
面對這樣的情況,保祿叮囑得撒洛尼的基督徒團體保持警惕,不要被這些狂熱的思想所影響,卻要以宣講福音來抵抗這些幻想。在這個困難時期,使那些想逃避困難的人誤以為基督快要來臨;而實際上因為他們充滿著這些幻想,目的是要放下生命中的責任。
保祿祈求上主,使得撒洛尼的基督徒團體明白真理的意義,希望上主不是通過人們充滿幻想與無益的閒聊而獲得光榮,而是團體成員通過具體的愛德行為使上主受到光榮。

福音 路  19110

1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2 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3 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4 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裡經過。5 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6 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7 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裡投宿。」8 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9 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10 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在耶穌時代,普通大眾一天只吃一頓晚餐。這就容易理解人們將天主的國理解成永恆的晚宴。在這個晚宴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參與,並得飽飫。依撒意亞先知曾經這樣宣講過:「萬軍的上主在這座山上,要為萬民擺設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肥甘是精選的,美酒是醇清的」(依256)。這個世界的宴席是未來世界宴席的預像。義人與罪人一起聚在宴席上,將被視為對天主聖潔的一種褻瀆,因此必須將他們彼此分開。其目的是要罪人義不容辭地立刻悔改。
這是以色列人中比較普遍的思想,因此,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他們對耶穌的行為感到詫異。
福音片斷開始介紹說,耶穌在一大群人的陪伴下,進入耶里哥城,穿過城市(1節)。在進入城市前,耶穌治癒了一位瞎子,他呼求耶穌說:「主,叫我看見」(路183543)。將這兩個事件聯在一起,並非出於偶然。治癒瞎子與使匝凱獲得救贖這兩個事件,彼此呼應,互相詮釋。
無論是瞎子,還是匝凱,都希望耶穌在他們的生命中發生一個奇跡,以扭轉他們認為無法恢復的狀況。這兩段內容都敘述有一大群人跟隨著耶穌,但是不明白衪,卻反對衪,批評祂及衪的救恩行動。這兩個事件都以奇妙與令人驚訝的奇跡結束,就是重新獲得觀看世界的視力與新生命。這是與耶穌所賜予的光明相遇所帶來的結果。
今天這個福音片斷所敘述的,是富有的稅務長匝凱盡力想看耶穌。命運是奇怪的,受到別人嘲笑的「匝凱」,因其名字的本意是「純潔、正義」。在人眼中,稅吏被人認為是強盜,而匝凱在人眼中不只是稅吏,更是稅吏長。路加用這個詞更好地描述他的狀況。這個詞在希臘文中是不存在的,就像說是「強盜的老大哥」一樣。路加更願意強調這個名字的「純潔」意義。
除了他的名字外,路加還願意強調另外一點:就是匝凱矮小的身材。這並不只是強調他的身體狀況,也是強調他在別人心中的形象:他只是一個小丑,一個令人討厭,並應該受到處罰的人。在社會中毫無地位,一個被排斥在天國之外的人。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存狀況與條件,而那些義人怎樣對待他,並沒有令他感到憂傷。他確信那些人只是從外表上謹慎遵守一些法律條文,但是內心卻體現出是偽君子。只以為自己是正義的人,以自己的正義而自豪,毫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從另一方面,這些義人,卻與那些所謂的罪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知道怎樣區分他們。但是這些所謂的義人又是誰呢?屬於法利塞黨人嗎?在這樣的區分中,匝凱並沒有為自己內心所受的痛苦與不安找到答案。
他擁有生命中所需的一切,但仍是深深的感覺不到滿足。他曾經參與過無數的宴席,但還在尋找可以使自己滿足的食物。他的這種內心需求促使他去尋找滿足,不再壓抑內心的需要。
他想看看耶穌,因為他想,也許耶穌是唯一明白他內心痛苦與憂傷的人。為了看看耶穌,他爬上了一顆野桑樹(3節)。
令人奇怪的是,他為什麼爬上了一顆野桑樹,而沒有爬主幹道上眾多房子中的其中一間的陽臺上?也許沒有任何人願意接納他,不僅沒有任何人為他打開大門,也沒有人願意經過自家陽臺的臺階,而從外面進入陽臺上。
這就是匝凱在人心中的形象:他是不潔的、是罪人,被所有人拒絕的人。他曾經聽別人講過耶穌,所以急切的尋找衪。他知道耶穌關於財富的嚴厲批評,但是也知道衪是稅吏與罪人的朋友(路734)。因為耶穌曾經講過,他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悔改(路532)。為此,他想知道耶穌是誰。黑落德也曾經問過衪是誰,並想看看衪(路99),但是黑落德卻懷著與匝凱完全不同的思想。黑落德只想看看並澄清耶穌的身份,而匝凱卻是隨時準備完全改變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向。
正當匝凱帶著這種煩惱的心情尋找耶穌時,就像發生在耶利哥瞎子身上的事件一樣,那些陪伴耶穌的人們感到不耐煩了(路1839)。本來應該支持他與耶穌相遇,但卻阻止他。他們不明白耶穌正是為尋找「弱小者」,「不潔的人」及「流浪者」而來。
這種思想可以成為人們認識耶穌的障礙。
那些跟隨耶穌的人,都只發現匝凱是個稅吏、罪人,高利貸者。除此之外,對他沒有其他感受。他們不能在他身上發現任何美善。他們拒絕他,但是卻不願意將之除滅,只是輕視他,孤立他,不與他講一句話;而他們正是以這種無形的方式摧殘打擊他。這些人的行為與法利塞人無異,都是種族歧視的表現。
這類「純潔的眼光」所看到的,只是這個世界充滿邪惡,即使在耶穌身上,他們看到的也是如此。他們這樣想,因為當耶穌與罪人一起吃飯時,就會成為不潔的(7節)。讓我們去認識耶穌眼中如何的純潔與潔淨。當衪到達那裡,抬起頭看到匝凱時,就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5節)。沒有任何人這樣稱呼他,因為他的名字「匝凱」,在人民心中是「不潔」的。只有耶穌稱呼他的名字——匝凱,是潔淨的!為耶穌來說,匝凱是潔淨的,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9節)。
匝凱從高處想看看耶穌,現在耶穌卻從低處首先看到了他。在罪人面前,耶穌時常給與注視。耶穌所採取的姿態,是一個僕人的姿態,衪服從至死,取了奴僕的形象,降生成人(斐278)。即使只留下耶穌與罪婦單獨在一起時,衪也抬起頭注視著她(若810)。從低處注視,表示從來不以審判的眼光看待人;從低處開始,選擇最後的位置,衪願意彎腰,為自己的門徒們洗腳。
在耶里哥,一群「義人」跟隨著耶穌,他們聆聽耶穌的話語,為衪喝彩。這樣,在興奮中的他們並沒有發現這個「弱小者」;而耶穌卻發現他,立即注意到了他,將自己的「目」從信者身上轉移到這個罪人身上。
耶穌並不擔心那些由宗教領袖們所宣講的「社會習俗」與「聖善旨意」的理論。他只感覺到一個被人孤立與排斥的人與自己在一起,急不可待的尋找自己。我對你說,今晚我就必須要到你家裡去。「必須」表達耶穌內心的需求:如果今晚我不去你家裡,我將一夜難眠。
      那些從高處注視匝凱的人,他們獲得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毫無同情心,對匝凱的審判與排斥,使他們認為匝凱只是一個惡人。
審查員,法官,檢察官的嚴厲和冷酷的表情只會擋住所保存的獨特外觀,即基督那溫柔的表情。這個敘述以晚餐結束!
接下來描述匝凱的行為,及以他心理活動的動詞(進入、通過、奔跑、爬上、急忙下來),描述目的就是指耶穌直接朝向罪人家裡,並希望可以住在他們家裡(17節)。耶穌的來臨 ,標誌著依撒意亞先知所宣講的天國盛宴與喜慶已經開始。
現在注意一下,誰進入赴宴,誰留在外面;誰有喜悅的心情,誰感到憂傷。本應該是所有的「義人」進入宴席,而他們卻留在外面,感到憂傷,且喃喃自語,心中悶悶不樂,因為耶穌所邀請的人與他們的思想不同,不符合他們的標準。
真正去赴宴的,卻是那些「不潔的人」,而耶穌正是為此而來。有罪人的首領匝凱,他在別人心中,他們是沒有希望得救的,因為他們是罪人與富人(2節)。耶穌也曾經講過,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路1825)。但是祂也說過:為人來說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路1827)。
救恩不是自動而來的,它是天主白白的恩賜,是一份禮物。匝凱必須在自己家裡接納這份救恩。只有這樣,才能發現他正在尋找的這份真正喜悅。
在這裡,愛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匝凱感覺到自己被愛,因此,覺得需要將這份愛也傳遞給那些需要愛的人。他記起了那些貧窮的人。他說:「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8節)。
與那個富少年不一樣,耶穌並沒有要求匝凱變賣一切,分施給窮人;也沒有責斥他,沒有提出任何前提條件,只是要求被接納。匝凱被接納到天國的宴席內,並非因為他自己是義人,而是找到天國宴席的喜慶後才變得聖善。雖然他是個不潔的人,是個罪人、窮人、弱小者,天主仍然愛他,於是他悔改了。他發現了天主這樣白白照亮自己內心和驅散他的黑暗,他的生命改變了。這一切終於使他明白,只有愛與恩賜才是喜樂的泉源。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9

新生兒——基督徒的典範

丙年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有人給耶穌領來一些小孩子,要衪撫摸他們;門徒卻斥責他們」(谷1013)。門徒們感到帶給他們不方便,於是將他們趕走;而耶穌卻教導他們說:「天國是屬於這樣的人」(14)。這個片斷在三本對觀福音中都有記載,只是側重點各有不同。馬爾谷與瑪竇敘述的是小孩子,而路加說有人把一個嬰兒帶到耶穌跟前(路1815)。

如果小孩子做了令父母喜悅的事,一定獲得父母的愛。然而,新生嬰兒還沒有能力開始做任何事情,他們是能自由領受一切的象徵。耶穌以嬰兒的形象,來比喻人面對天主時應有的態度;這與法利塞人在天主前,因自己的善行而自傲,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耶穌說,誰如果不變成嬰孩,如果不意識到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的恩賜,不以此而奉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進入天國。
如果有人想藉自己的功勞在天主前自居,他在天主前就不再是嬰兒了,就是將自己排斥在天國之外:「誰使你異於別人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既然是領受的,為什麼你還誇耀,好像不是領受的呢」(格前47)﹖.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祢將天國的禮物,留給那些弱小者。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3515172022
15 你不要依靠不義的祭品,因為上主是審判者,決不看情面。 16 他決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窮人;他倒樂於俯聽受壓迫者的祈禱;17 他決不輕視孤兒的哀求,和寡婦訴苦的嘆息。
20 凡誠心誠意恭敬天主的,必蒙接納;他的祈禱上徹雲霄。 21 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不達到目的,決不甘休;不等至高者見了,為義人伸冤,執行正義,決不離開。 22 上主決不遲延,至剛毅者決不再容忍他們,必要粉碎殘忍人的腰背。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錢請律師,也不是所有的法官都充滿了忍耐。天主也會以世上法官的這種方式,向人宣布自己最終不可更改的審判呢?

在舊約中,為那些負有領導責任的人指出了必須實行正義的命令:「不可違犯公平,不可徇情顧面,不可接受賄賂,因為賄賂令智慧人的眼目失明」(申1619 。這是具有智慧的建議!如果法官收受賄賂,如何能有公正的審判?
一個以金錢為中心的社會,以為任何事情都可以靠著金錢解決;這樣的人自然會以這種思維忖度天主的審判,認為天主也會腐朽;甚至如果為天主送上某些禮物,天主也會與人同流合污。

我們以一位地主不付給僱工合理的工錢為例:他知道自己犯了錯,知道有一天上主必要和他算帳。那麼他可以做什麼呢?他到聖殿,為輪班的司祭獻上長袍,然後獻上肥羊或者一隻小山羊。他認為當天主收到如此豐富的禮物後,一定會成為他的朋友;對他所作所為充耳不聞,閉眼不看;這樣就不會處罰他,不會降下疾病、災禍給他,也不會以乾旱、冰雹來毀滅他的收成。

《德訓篇》的作者批評這種虛偽的宗教敬禮:「你不要行賄賂,因為他決不會接受的;你不要依靠不義的祭品,因為上主是審判者,決不看情面。他決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窮人;他倒樂於俯聽受壓迫者的祈禱」(德351416)。在這篇讀經中也包含著上主譴責的原因:因為上主是審判者,決不看情面(12節)。
我們認為,如果天主不偏袒任何人,賞善罰惡,不分窮富;那麼這就是為人帶來驚奇的地方,也說明天主時常俯視卑微與貧困的人。這就是天主的正義!
友誼、關係、禮物、威脅、社會上的高地位,這些在天主前毫無價值。唯一令人體會到天主憐憫的,就是貧窮,即人的需要:「他決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窮人;他倒樂於俯聽受壓迫者的祈禱;他決不輕視孤兒的哀求,和寡婦訴苦的嘆息」(1617節)。「他們的禱聲穿過雲霄,直達天主那裡」(20節)。

只有在天主前承認自己的無能,毫無可以誇耀的功行,而只有貧窮與可憐;那麼,天主才會對他伸出援助的手,為他帶來救恩的喜訊。

讀經二 弟後 4681618
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 7 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 8 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他顯現的人。
16 在我初次過堂時,沒有人在我身旁,眾人都離棄了我,願天主不歸罪於他們! 17 但是主卻在我左右,堅固了我,使福音的宣講藉著我而完成,使一切外邦人都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中被救了出來。 18 主要救我脫離各種兇惡的事,也要使我安全地進入衪天上的國。願光榮歸於他,於無窮世之世!阿們。


在聖經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那些偉大人物的辭別演說。他們都是在離世之前對自己的人民告別,如雅各伯、梅瑟、若蘇厄、耶穌(若1417)、伯多祿(伯後11214)、保祿(宗20 1735)。讀經二正是屬於這種文學類型。

保祿已經老了,感到疲倦了,被關押在羅馬的監獄中。他預料到自己離世的日子不遠,於是對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也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的語氣令人感動,所用的圖像也非常生動。「這場好仗,我已打完。」就是時常面對光明與黑暗、真理與謊言、正義與引人犯罪的因素,面對這些衝突與張力,需要作出選擇。在寫給格林多教會團體的信中,他列舉出因為正義的原因,他所承受這些不義的事情:「被猶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下少一下;受扙擊三次;被石擊一次;遭翻船三次;在深海裡度過了一日一夜,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由同族來的危險、由外邦人來的危險、城中的危險、曠野裡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假弟兄中的危險;勞碌辛苦,屢不得眠;忍飢受渴,屢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體”(格後112427)。
在監獄中,這似乎意味著失敗。但這並不要緊,因為他知道這是基督所喜悅的,而且他選擇了最好的一份。這場賽跑,他已跑到終點。為了榮譽而去比賽,他知道上主將要賜給他勝利的花環。

他並不是在誇耀自己的功績,以努力與辛勞所賺得的功勞(這與保祿的神學觀點格格不入),而是意識到自己所相信的是一位正義之士  耶穌基督。祂絕不會使他失去希望,也不會使那些等待祂光榮顯現的人失望(8節)。
這信仰,他已保持了。信德為保祿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是一次新生;但是,一旦獲得,將永遠保持。他走向一個整合的生命,完成了基督託付給他的宗徒性使命。
他的目光朝向未來:「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6節)。他將為基督付出自己的生命,以此來見證自己對衪的愛。他自己的死亡將像基督的死亡一樣,是一個祭獻,他的血將灑在信德的祭台上。
以「除掉船上的帆布」來顯示保祿相信,死亡不是進入深淵的信念,而是進入一個嶄新的生命,獲得新生命的信心。

大約三十年後,羅馬一位著名的基督徒苛來孟這樣說:保祿在向全世界教導了正義之事,在到了西方世界的地極後,在官長前為基督作了見證;之後他從這個世界上被除去了,被提升到天上的至聖之處,成為忍耐的榜樣。

福音  18914

耶穌也向幾個自充為義人,而輕視他人的人,設了這個比喻:10 「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祈禱:一個是法利塞人,另一個是稅吏。11 那個法利塞人立著,心裡這樣祈禱:天主,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12 我每週兩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獻十分之一。13 那個稅吏卻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都不敢,祇是捶著自己的胸膛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14 我告訴你們:這人下去,到他家裡,成了正義的,而那個人卻不然。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講比喻的人,總是給聽眾設置一種陷阱:他在聽眾無意識的狀態下推動他們,使他們對故事中的某個人物產生好感。當他們無意識地融入其中時,他便帶出倫理的結論。
閱讀今天的這個比喻,會使人誤會它的信息,因為讀者很容易將自己定位於那個犯了錯誤的人。

我們時常確信自己與法利塞人毫無連繫,根本扯不上關係;因為他們虛偽、假善、充滿自負與驕傲、目中無人,帶著欺騙的眼光看待別人,自以為正義與無可指摘,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通常對他們沒有同情之心,我們時常同情那個稅吏,他可憐,因為他身不由己地做著自己不願意的事;他有一顆像金子般的心,他意識到自己需要悔改,也值得別人的愛與理解。我們都認為,這個比喻是對那些厭惡法利塞人的人而講的。

其實這個比喻並不是這樣,它的意義並不只是這樣簡單。
現在我們首先看看這個法利塞人的祈禱方式,他採用的是一個虔誠的猶太人祈禱時的正常姿勢(並不帶有驕傲)。他站著祈禱(與那個稅吏的姿勢一樣),沒有任何誇張與炫耀,因此沒有任何的虛偽。
他的自言自語是一種祈禱,因為是與天主在對話。當一個人開放自己的心靈時,並不能撒謊,因此他說的只是他自己的內心感受。這只要不帶著偏見讀一下1112節就能明了,這其實是一個誠實、正直、完美、忠信的遵守法律並謹慎避免任何犯罪(如偷竊,不義與犯姦)的人。他所說的與所做的相符。

為了賠補別人的罪,並為子民們獲得天主的祝福,梅瑟法律命令每年守齋一天(肋1629),而這個法利塞人每星期守兩次齋(星期二與星期四)。法律還規定,在收穫的季節,農民必須立即將十分之一的所得,如麥子、葡萄酒、橄欖油、首生的動物,交給司祭(申142227)。這些奉獻是為幫助窮人,支持聖殿的費用,及培育新的猶太經師。但是,法利塞人心裡很清楚,農民並沒有盡這項義務。那些農民卻不願意付出十分之一,當他們收穫後,只是偶爾象徵性地付出很少的一部分。總之,他們可以很心安理得地對天主說:上主,在收穫的季節有很多壞人,他們從來不注意你的存在,有很少人像我一樣,時常注視你。
從滿全法律義務方面講,這個法利塞人無可指摘。他因自己的正義而自豪,與他人作比較,給予他人保持距離。這的確能在心中產生一些煩惱,但這並不屬於嚴重的罪過,而且他有很多理由可以覺得比別人優秀。很少有人像他這樣誠實、虔誠、正直、無可指摘。故此他充滿自豪與驕傲,也是情有可原的。保祿雖然也強力反對法利塞人的神學思想,但接受他們為「熱心者」(羅102)。
與這第一個人物的形象相反,現在出現了第二個人物,就是那個稅吏。於是人們立即注意到他的謙卑精神。
這樣的人容易使人受欺騙,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柔與善良的;但在人心中,他其實是位強盜,是被人仇視的剝削者、竊賊。
他不剝削富人的錢財,卻欺壓窮人;即使貧窮可憐的農民沒有充飢的麵包,他還向他們徵收高額稅金。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奉獻給天主,只有全身的罪。

法律規定,那些剝削他人者,為了得救,除了要將剝削得來的還給被剝削者外,還必須另外多付百分之二的利息,而且立即放棄自己那種臭名遠播揚的職業。這樣的條件簡直是難以接受的,因此,猶太經師們說,稅吏是難以得救的。
現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兩類人代表誰?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又是怎樣?希望我們對稅吏的同情不致於太深,同時可以減輕對法利塞人的憎恨。

如果這就是我們對這兩類人的態度,現在按照人的思維與邏輯來總結一下這個比喻的信息。
也許耶穌該這樣表述:這個法利塞人應該謙虛一點,對他人的批評應該收斂一點。除此之外,他在各方面就是別人的典範;他的所作所為使他可以獲得正義的賞報,天國的賞報已經為他準備好了。
然後耶穌必須對那個稅吏這樣說:可以肯定,他的悔改使他在天主前獲得寬恕。但是光低著頭表示痛苦的悔改是不夠的,還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將剝削窮人的那部分歸還,否則天主的懲罰將降在他身上。
如果最後的結局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自然會接受耶穌的話語:「我告訴你們:這人下去,到他家裡,成了正義的,而那個人卻不然」(14節)。我們很難同意這種說法,怎麼可以譴責一個行為正直的人,並聲明他是罪人呢?我們有關正義的標準現在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現在來看看。

評判的標準被改變,並不牽涉到兩個人的倫理行為。
耶穌並沒有說稅吏是好的,而法利塞人是邪惡與撒謊者;祂也沒有說一個充滿各種德行,而另一個是十惡不赦卻隱藏著自己的罪過。耶穌說的重點在於,第一個在天主前曾經是「義人」,而現在第二個回到家裡像第一個一樣,以自己外在的善功,不需要天主的證明而成為義人。
法利塞人的錯誤在哪裡?他的錯誤在於他在天主前的態度不正確:他到聖殿,帶著自己謹慎小心,遵守上主的各項誡命的成果,和平日所積攢下來的各項善功,卻苛刻地要求別人。他確信以這些善功,人在天主前可以獲得正義賞報。好像他正在對上主說:看,我現在呈現給你我奇妙的生命,對你講實話,你一定感到驚訝與欣賞。你不能找到另外一個像我一樣對你這樣崇拜的人,因此我可以聲明我是「義人」。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並沒有請求上主使他成為「義人」,而只是向天主「聲明」自己的觀點,希望天主也認同。正如一位律師在公證一樣,他知道怎樣以自己的方式獲得正義。然而,他不明白,即使他所有的善功總合在一起,都不足以使他獲得救恩。行善的人只能將自己的功歸於天主,是衪帶領人走在幸福的道路上,並不是善功使人成義。善功是天主使人成義的標記,就像一顆樹的果實一樣,顯示它充滿生命與生機,而不是果實使樹生長。人在天主前其實常常是一無所有,沒有任何是屬於自己的,也沒有任何能使天主感到高興,或取悅於天主的。

與法利塞人有同樣想法的,並不是壞人,只是思想天真而已。他的行為有如一個自認可以繼承父親財產的兒子的行為,因為自己是一位模範學生,不是愚蠢與荒唐的人。然而去感謝父親對自己的培養,這才是他該做的。遺產只是父親的,只能當作禮物擁有它,而不是自己賺得的。
那個稅吏也不是聖德生活的模範。他是窮人,他知道唯一可以奉獻給天主,如在《聖詠》所說的,只是一顆謙卑與痛悔的赤心,上主不輕視這樣的心(詠5019)。「衪使飢餓的人得到飽飫,卻使富有者空手而回」(路153)。這個稅吏,不提自己的善行,以使他在天主前有權要求賞報,因為他根本沒有善行。

法利塞人沒有必要放棄自己無可指摘的生活,但他卻誤解了天主的形象:他認為天主就像一個書記員,記錄著人的善功與罪過,以此作為賞報人與處罰人的依據。所有的不幸都是從誤解天主的形象而來的,首先體現出來的,就是需要在義人與罪人之間製造一個隔離牆;而天主的名字被稱為「分隔者」。
誰如果認為可以在天主前積攢功德,就必然會輕視別人。這樣,對那些罪人就只會給予輕視的眼光。自覺是義人的人,也希望天主以自己的標準行事,希望天主將罪人與自己分開。以正義與邪惡為標準而劃分人群,在那些正義的人群中,他們希望成為法利塞人;但是天主卻並不這樣做,如果天主選擇,祂情願選擇與罪人在一起。

最後一句話:「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14節)。這裡似乎邀請人認識現世勝利只是曇花一現的景象,並激發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因為未來的標準與現世的標準是不一樣的。耶穌的話,是直接對那些依恃自己功行的人而講的。法利塞人以自己的功行而自居,認為以此可以受到尊重,且被高舉,認為這樣就可以在天主前受到賞報。如果不想使自己空手,就必須成為弱小的,成為窮人中的窮人,負債人中的負債人。只有滿足了這樣的要求,才能充滿上主的各項恩寵,以此獲得上主所賜的各項恩典。正如在瑪利亞身上所發生的一樣:「因為上主垂顧了衪卑微的使女,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路14849)。

從這裡可以看出引言(9節)的重要性,也可以明白它是對誰說的。
耶穌是對「幾個自充為義人,而輕視他人的人」講了這個比喻。他們不是與耶穌同時代的法利塞人,而是路加團體中的基督徒,他們具有法利塞人的思想。這個比喻也是對每個時代的基督徒講的,因為「論功行賞」的思想在每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沒有人可以免除這樣的思想,因為污染與使人受害的酵母到處都存在(谷8:16)。

Wednesday, October 16, 2019

有時會容易失去信德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Commentary by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舊約中的一位智者總結人生所積攢的智慧說:「我作過幼童,現今已經年老,從未見過正義的人被遣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行乞討」(詠3725)。 「因為上主愛慕正義,必不拋棄自己的聖徒,乖戾歹徒必被消滅,惡人的子孫必被剷除」(詠3728)。
這是美麗動聽的話語,但是當我們聆聽後,是否引起內心的反思而對它的意義有所保留和疑問呢?是否有人覺得現實與天主的話語之間似乎存在矛盾呢?在兩個星期前,我們聽到了哈巴谷先知對天主的抱怨。他說:「在他生活的國度裡,到處充滿了作惡者帶來的不義,上主,難道你對他們視而不見嗎?」
當人的在世生命難以忍受外在的磨難與壓迫時,人就會向天主發出撕心裂肺的呼喊。聖詠作者這樣呼求天主說:「上主你看見了,不要緘口不言;上主,求你千萬不要離我太遠。我的上主,求你醒來為我辯護;我的天主,求你起身為我伸冤」(詠352223)。在《默示錄》中,那些殉道者也提高自己的聲音呼喊天主說:「聖潔而真實的主啊!你不行審判,不向世上的居民為我們的血伸冤,要到幾時呢」(默610)?

為什麼天主似乎對自己子民的呼救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答呢?天主雖然是全能的,卻不阻止不義的行為發生?那麼怎樣理解天主的沉默呢?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即使我不是經常明白,上主,請也要在祢的護翼下保護我。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 出 17813
那時有阿瑪肋克人,來與在非勒丁同以色列人作戰。 9 梅瑟向若蘇厄說:「你給我們選拔壯丁,明天去同阿瑪肋克人作戰,我手中拿著天主的棍杖,站在這高崗頂上。」10 若蘇厄就照梅瑟吩咐他的作了,去同阿瑪肋克作戰;同時梅瑟、亞郎和胡爾上了那高岡頂上。 11 當梅瑟舉手的時候,以色列就打勝仗;放下手的時候,阿瑪肋克就打勝仗。 12 終於梅瑟的手舉疲乏了。他們就搬了塊石頭來,放在他下邊,叫他坐下,亞郎和胡爾,一邊一個托著他的手:這樣他的手舉著不動,直到日落的時候。 13 於是若蘇厄用刀劍打敗了阿瑪肋克和他的人民。
阿瑪肋克人是個游牧民族,生活在西乃曠野一處很偏僻的地方。他們與以色列人幾乎沒有衝突,以色列子民也很少憎恨他們。
但是阿瑪肋克人對以色列人卻犯了一個不可寬恕的過錯。以色列子民朝著福地前進時,必須經過阿瑪肋克人生活的地方。因為旅途疲勞,以色列子民請求在那裡休息,並求得一點水喝;而阿瑪肋克人不僅不幫助他們,反而圍攻他們,殺害了一些行走在後面的較脆弱的以色列人(申25: 1719)。
這篇讀經正是敘述與這個部落的衝突事件。在這篇經文中,作者記敘了梅瑟命令若蘇爾去攻擊他們,而他與亞郎和胡爾到山上去祈禱,呼求上主的助佑(1213節)。當梅瑟舉起手祈禱時,他們就打勝仗;放下手時他們就打敗仗(11節)。


怎樣使梅瑟在祈禱時,時常舉起他的手呢?亞郎與胡爾找到了一個解決的方法:他們坐在梅瑟的身邊,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在兩邊交替支持他。這樣,直到晚上,以色列子民打敗了阿肋瑪克人。
這段聖經並不是邀請人去向請求上主賜予消滅敵人的力量!
古代人認為,當人向神祈禱時,神就在人身邊幫助人去戰鬥。今天,在耶穌的教導下,我們明白,如果對天主有這樣的認識,那是一種古代的不成熟思想。將這段讀經放在聖經中,是要藉此傳遞其神學意義:誰若想做到超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必須不知疲倦地祈禱。
有些結果,如果不通過祈禱就不能獲得。當我們面對敵人時,有可能使我們的生命面對各種阻力,甚至不能生存下來,比如:野心、仇恨、無節制的慾望等,都會窒息生命的氣息。哪怕我們只是一時放棄祈禱,一時被這些所束縛,也有可能立即落入這類敵人手中。它們強大的力量會使人無法抗拒。這樣一來,就會使人停留在失敗與痛苦的經驗中。
因此,需要時常舉起手祈禱,直到晚上,直到生命的終點,不能因疲勞而停下來!

讀經二 弟後 31442
3:14 然而你要堅持你所學和所信的事,你知道你是由誰學來的。 15 你自幼便通曉了聖經,這聖經能使你憑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信德,獲得得救的智慧。 16 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17 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善工。
4:1 我在天主和那要審判生死者的基督耶穌前,指著他的顯現和他的國,懇求你:務要宣講真道,不論順境逆境,總要堅持不變;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樣的教訓去反駁,去斥責,去勸勉。


享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教育子女們的意義何在?是要教育他們需要與人去競爭,去壓迫他人,還是去幫助軟弱的人?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家庭、子女、健康、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成功等,這些究竟有什麼價值?這些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哪些答案是正確的呢?
對於這些問題,人們給予的答案往往是不肯定與易變的;而且時常受環境的左右,從而時常變化不定。
保祿給弟茂德一個穩定的、有保證的出發點,就是從聖經出發。為了使他能夠相信自己的話語,保祿將聖經與信德的關係列舉出來。保祿提醒弟茂德從小就學習了,「我記得你那毫無虛偽的信德,這信德首先存在你外祖母羅依和你母親歐尼刻的心中,我深信也存在你的心中」(弟後5)。
保祿繼續解釋聖經的價值。他說:「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16節)。誰若獲得了這個寶藏,就不能將它隱藏起來,或者單獨享用,而是必須將之傳遞給近人。
保祿對弟茂德發誓說:「通過他與團體中的負責人,使別人更深的認識福音的機會與意義」(弟後412)。
讓保祿欣慰的是藉著這樣的機會,基督徒的信德可以慢慢得到滋養;這不是藉著不同的教導,而是藉著唯一可以滋養人靈,且是永恆的食物,就是聖經中的天主聖言使團體得到成長。在同一年,伯多祿也對那些新領洗的人,用另外一種充滿感動的圖像來解釋天主的話語;他將聖言比喻成天主給予自己子女的營養品:「應如初生的嬰兒,貪求屬靈性的純奶,為使你們靠著它生長,以致得救」(伯前22)。
這是邀請所有基督徒團體,不要將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僅僅變成各種形式的敬禮,不斷重複各種禮儀與宗教敬禮,而是視天主的話 — 聖經為重要的一部分,並不斷努力地學習它。

福音 路 1818

耶穌給他們設了一個比喻,論及人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 2 他說:「某城中曾有一個判官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在那城中另有一個寡婦,常去見他說:請你制裁我的對頭,給我伸冤罷!4 他多時不肯;以後想到:我雖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只因為這個寡婦常來煩擾我,我要給她伸冤,免得她不斷地來糾纏我。於是主說:你們聽聽這個不義的判官說的什麼!7 天主所召選的人,日夜呼籲他,他豈能不給他們伸冤,而遷延俯聽他們嗎﹖我告訴你們:他必要快快為他們伸冤,但是,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


祈禱並不是強迫天主跟隨我們意願的方法。那麼為什麼耶穌還邀請我們不斷地祈禱呢?祈禱的意義又是什麼?耶穌以一個比喻來回答這個問題(15節),並對團體生活提出建議(68節)。比喻以介紹人物開始。
第一位就是那位判官,本來他應該是一位保護弱小與沒有防衛能力的人;但他卻是一位沒有天主,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他心中沒有憐憫(2節);在他的自我對話中,他意識到他的惡名遠播,他的名聲與他的所作所為相稱: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4節)。耶穌對這個人的描述是實在的。人們可以想像,這個比喻是暗指一些人民,公然看見一些不義情況。
第二個人物就是那個寡婦。在古代中東文學與聖經中,寡婦是軟弱、無防衛能力、被人排斥與受迫害、受到暴力侵襲的象徵。除了向上主訴苦外,沒有任何訴苦對象。 《德訓篇》的作者同情她們的遭遇,並威脅那些迫害者說:「因為上主是審判者,決不看情面。他決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窮人;他倒樂於俯聽受壓迫者的祈禱;他決不輕視孤兒的哀求和寡婦訴苦的嘆息。寡婦的淚,豈不是沿頰流下來﹖她的哀號,豈不是控告那使她流淚的人﹖她的眼淚,從面頰上達於天,俯聽的上主見了,非常不滿。凡誠心誠意恭敬天主的,必蒙接納;他的祈禱上徹雲霄。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不等至高者見了,為義人伸冤,執行正義,決不離開」(德351521)。

這個比喻向人敘述了這個寡婦受到不義的壓迫,也許是被剝奪了繼承財產的機會,或者被騙,或者被人剝削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確定的是,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她的權利受到了壓榨,但是卻沒有人可以為她伸冤。她既沒有付給律師的費用,也不認識可以為自己辯護的人,沒有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她只有一個方法與邏輯思維:時常去糾纏那個不義的判官,時常到他那裡傾訴自己的苦楚,繼續不斷,不厭其煩地糾纏他(3節)。
在介紹了這兩位人物後,這個比喻繼續敘述這個法官內心的抉擇。有一天他決定為這個寡婦解決問題,但這並不因為他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這種不義行為,而是因為這個寡婦的堅持使他感到厭倦與不耐煩。他說:「這個寡婦不休止的糾纏我,我幾乎不可忍受了」(45節)。
比喻在這裡就結束了。接下來的三節(68節)包含著一個對實踐的要求。我們在稍後一點再來解釋這三節的意義。我們首先看看這個比喻的信息與意義。
這個不義的法官代表誰?答案顯而易見,甚至讓人感到尷尬。代表的是天主﹖實際上不是這樣。這個人物只是次要的,他的出現,只是要帶出那個寡婦,讓人明白她的遭遇是不公的、無法承受的境況,而這是耶穌所要人注意的。這正是門徒們在此世面對的情況,即世界仍然被邪惡與象徵著死亡的罪惡所統治。
在耶穌的時代,社會上不義的事件層出不窮,滲透了各個領域:政治、社會與宗教。今天卻指對窮人與無防衛能力的人的欺壓、剝削,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事件,令人感到困擾憂傷,甚至相反人對生命的渴望。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這就是比喻帶給人的信息:祈禱。福音作者說,耶穌堅持教導,要不斷地祈禱

1節)。
祈禱是使人在困難與憂傷境遇中,保持清醒與醒悟的最好方法。當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對我們與天主的國不利時,祈禱是戰勝它們的最有利工具。
如何保持不間斷的祈禱呢?祈禱並不是去重複念一些固定的經文,有人筋疲力盡地去誦念,有人心煩意亂地聆聽。我相信,天主也會對這樣的重複性話語感到厭倦,因為它不是來自內心的真情流露。「讓你們喧嚷的歌聲遠離我;你們的琴聲,我也不願再聽」(亞523)。耶穌也要求自己的門徒不要像外邦人一樣,嘮嘮叨叨地不斷重複同樣的話語(瑪67)。
真正的祈禱,真正不間斷的祈禱,就是時常保持著與天主的對話關係。這樣的對話使人對現實、事件與人作出評價;以天主的標準去看待一切,與他一起檢視我們的思維、思想、感情、反應與計劃。
時常祈禱也意味著在做決定前,聆聽天主的話語;即使只是片刻的中斷,也要與天主保持這種關係。正如讀經一中所說的,如果失去感覺,或感到麻木,向敵人投降;這樣,生命與自由的敵人就會佔上風。這些敵人就是慾望、不可控制的各種內心渴望、本性的衝突等。這樣就會為人帶來愚蠢與無意義的選擇。
祈禱使人放下急躁的心情,它要求人為了實現天國而不惜一切放棄的代價。祈禱使人獲得良心的自由,要求我們尊重每人的自由選擇。
結束部分(68節)是一個無法理解的謎。最後一句說:「當人子來臨的時候,能在地上找到信德嗎?」似乎使人懷疑基督工程的最後勝利。為了理解它,我們需要首先明白是誰在講話,又是對誰講的,然後看看它的翻譯是否正確。
在《路加福音》中,當基督講話時,時常指復活的基督在講話,是對路加團體中那些受到迫害的基督徒而講的。路加願意針對他們充滿痛苦與憂傷的問題給予一個答案。
那時在公元後80年,在小亞細亞;當時的教難不僅充滿暴力,而且還充滿陰險。多米仙皇帝宣告所有人要將他當作神來朝拜。外邦人的宗教制度、服從和諂媚態度,使人在他的強權下委曲求全,視他為自己的王。然而,基督徒卻不如此。正如在《默示錄》中所說的一樣,他們不願意向多米仙低頭,不願意朝拜這只獸(默13)。為此,基督徒時常忍受各種迫害、欺壓和歧視。
現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個比喻中的寡婦指的是誰,即路加的基督徒團體。這個基督徒團體受到新郎耶穌的吸引,迫切等待著新郎的來臨;即使他們不知道準確的日期,還是不停地呼喊說:主耶穌,你來吧(默2220)。
對這樣的呼求,上主用一個充滿雙重否定,又看似自相矛盾,且充滿安慰的話語答覆說:「天主所召選的人,日夜呼籲他,他豈能不給他們伸冤,而遷延俯聽他們嗎」(7節)﹖它的意思就是說,是的,天主將要為他們施行正義的事,即使他們需要等待。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不是以問號結束,而是以句號結束。這是這句話的意義所在。
面對漫長的等待與新郎延遲來臨,甚至容忍很多不義的事情發生時,基督徒面對的最大的挑戰是失去信心與勇氣。
最後一句:「當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並不是指世界終結時的情形,而是指基督的救恩來臨於世的時候。
面對這個判官延遲而緩慢地對待自己的伸冤,這個寡婦有可能感到失望,甚至認為不會有沉冤昭雪的一天。上主願意路加的基督徒團體保持警醒:不要被失望、放棄的思想佔據了上風,認為基督不會再來為他的子民施行正義。基督肯定要來,但是他能找到一些已準備好的選民去接納衪嗎?為某些人來說,基督的延遲可能會使他們失去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