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5, 2019

帶來拯救的審判

甲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


害怕天主的審判吧!
這樣的恫嚇話語,仍被某些講道者用來威懾聽眾,以達到令人摒棄邪惡的效果,但常常收效甚微。
天主的審判者形象,展現在福音當中,尤其是在《瑪竇福音》中,它幾乎出現在每一頁。這有什麼含義呢?
清算總賬太遙遠又太難以預料,對人們今日的種種選擇,形不成衝擊;況且,天主在人生命終結時所宣布的這種法庭式的終審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再有用,因為在那時,無論誰都無法再彌補已失去或被濫用的時光。
我們應關注天主的另一種審斷——祂在現在所宣判的。
面對我們受召應作的選擇,我們會聽到許多審斷,有來自朋友、公眾、時興的,有出自虛榮、嫉妒、驕傲、流行的道德觀念的……以及天主那唯一指出生命之路、最終證為有效的唯一審斷,不過它常常是微弱的、會被其他宣判遮掩、蓋過。
醒寤意為懂得分辨,並能及時捕捉到這樣的審斷——它會準時到來,即便是以令人極感意外的方式和時刻。
為將此訊息內在化,我們可複述這句話:上主,使我遵循您的種種審斷吧!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依 2:1-5
阿摩茲的兒子依撒意亞關於猶大和耶路撒冷所見的事情:
到末日,上主的聖殿山必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嶽,萬民都要向它湧來。 
將有許多民族前去,說:來!我們攀登上主的聖山,往雅各伯天主的殿里去!他必指示我們他的道路,教給我們循行他的途徑。因為法律將出自熙雍,上主的話將出自耶路撒冷。
他將統治萬邦,治理眾民;致使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 
雅各伯家!來讓我們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吧!

昔日,以色列人須至少每年一次前去耶路撒冷的聖殿參與慶節,行各種祭獻並向上主還願。
       依撒意亞這位生於貴族、長於都城的先知,每天都會看到各朝聖團體,在歡呼讚頌聲中,在歡慶的人群中(參閱詠42:5),登上上主的山。這感人的壯觀場面,激起他強烈的感受、夢想、期盼和希望,被他以絢麗的詩篇表現出來,成為我們今日的讀經一。
時局艱難,遭聯軍侵襲的猶大小國,其形勢變幻莫測,卻想草草參與一場反抗亞述的戰爭。敵軍臨近,阿哈次與人民都膽戰心驚,有如風中搖動的樹木(依 7:2)。
人人驚恐之時,唯獨依撒意亞保持安靜;他邀請人們信賴天主:耶路撒冷不會被攻克——他言之鑿鑿——稍後,他像出神一般,定睛凝望遙遠的未來,講出神諭。
他說:我看到上主的聖殿山升高,成為全地最高的地方。我隱約看見一大群由所有民族、人種、語言與國度組成的朝聖者(2),一起朝聖所走去。他們不是去奉獻全燔祭或獻香,而是去聆聽上主的話,願意學習祂的途徑3)。
以這種方式接近上主的聖殿山,其帶來的效果是和平(4),即文中以引人入勝的種種圖像所描述的。
        致人死亡的工具——刀劍與槍矛——被轉變為生產的工具,即鋤頭與鐮刀。
各族人民毀掉武器,終結戰爭。這是對普世裁軍的渴望;這是正義的、充滿天主祝福的國度。
一些至少在表面上看起來類似的訊息,已經被宣告。在無數石碑和書面文本上所發現的銘文,都有慶祝埃及眾法老和古代中東列王之豐功偉業的記載——都在宣告和平。
新王登基,常作為黃金時代的開始被人歡呼。有一首針對辣默色斯四世(Ramses IV)的讚歌,取用一種近乎默西亞式的語言,宣告說:飢餓的人們得到飽足而歡樂;赤身露體的人們以細麻裹身;坐監的人們獲得自由;在本國爭吵的人們言歸於好。
然而,就在法老主動宣告要締造世界和平的同一天,他會儀式性地朝四個基本方位每方擲出一支箭;此舉意在威懾任何可能企圖攻擊自己國家的人。他雖允諾和平,但仍認為只有通過武力震懾、通過炫耀軍力,和平才成為可能。
依撒意亞宣告的,則是一種不同的和平,它不基於智巧或人為的算計,而是基於全人類的團結一致——他們被召集在那和平之城”——為了聆聽上主的話。這話語改變人心;接受它的人們會停止修建心中的巴貝爾塔,並永久放棄侵略及使用武力。
基督徒已看到這預言在耶穌身上實現,他是現身於世的和平之是我們的和平……他來,向你們遠離的人傳布了和平福音,也向那親近的人傳布了和平(弗2:1417)。
但在最初幾個世紀,猶太人已否認這樣的詮釋;他們說納匝肋人耶穌不可能是默西亞、依撒意亞先知所宣告的締造和平者,因為新世界仍未出現。難道各種憎恨、暴力、戰爭、不幸、災難和眼淚停止了嗎?
這個反對意見雖然重要,卻是由誤會造成的。因為天主的國度、普世和平,不會不要人的合作而奇迹般地形成;它是在緩慢地發展,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須用數年才能成為一顆參天大樹。
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末日2),已經開始;他的許諾已開始在聖誕節得以實現。初期教會的教父們,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奧力振(Origene)說:別人會繼續緊握刀劍,但我們是不肯學習戰爭之術的一群人;藉着耶穌,我們成為和平之子Contra Celsum, V, 33)。
猶斯定(Giustino)回答特里佛尼(Trifone)經師說:即便我們對戰爭、殺人之事,或任何惡事富於經驗,我們已在全地上改變了我們的戰爭工具——將刀劍變為犁頭,將槍矛改成鐮刀。現在,我們構建對天主的敬畏、正義、人道、信心和盼望,那盼望來自於父Dialogo con Trifone, 110, 2-3
依肋內(Ireneo)講的更明確:現在,我們不願再爭戰;但如果有人打擊我們,我們就給出自己的另一面臉頰。如果這一切都發生了,那麼,先知們所說的並非別人,正是在納匝肋人耶穌、我們的主身上實現了這一切Adv. Haer., IV 34, 4)。
和平的世界一定會形成,不過,人類對於轉向基督、受教於祂的話所作出的決定越果決,它的建設就越快速。

讀經二:羅 13:11-14
11現在已經是由睡夢中醒來的時辰了,因為我們的救恩,現今比我們當初信的時候更臨近了。12黑夜深了,白日已近,所以我們該脫去黑暗的行為,佩戴光明的武器;13行動要端莊,好像在白天一樣,不可狂宴豪飲,不可淫亂放蕩,不可爭鬥嫉妒;14但該穿上主耶穌基督;不應只挂念肉性的事,以滿足私慾。

保祿為描寫基督徒的生活,採用了希伯來聖經中關於光明黑暗的種種圖像。他說:我們在領洗前,是走在黑夜的黑暗中,而且,所做的種種作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羞於做的,即暴飲暴食、花天酒地、道德敗壞、爭鬥等等;這類作為,蒙敝人的心智,使人心硬,阻止人領悟天主針對此世之實際情況所給出的審斷。在領洗后,人們拋棄了這類行為,而進入那光明的國度;他們脫去了舊衣,而穿上新服——基督。今天,在他們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師傅耶穌的工作、眼神、話語和微笑,因為他們像外衣一般被在耶穌其人身上。
不過,保祿證實,這樣的黑暗,即便在基督徒當中,也仍未消失;他意識到,世上仍存有一種極陰暗的黑夜,即連續不斷的戰爭、復仇、嫉妒……但是他沒有像我們那樣時常氣餒。他的話是一個希望的邀請:黑夜深了,簡直就要結束;嶄新的一天即將呈現,一個嶄新的人類即將誕生。
在基督徒團體存在不過三十年之後,保祿竟展現出如此的信心!
今天,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且充滿戲劇性。世界在朝着生態災難與人口危機的方向走着——許多警告已發出——到處都有價值觀念的缺失……在基督徒團體存在了兩千年之後,人們只看到黑暗並以這種悲觀的態度矚目於未來,這仍是真實的,並非不可能。《訓道篇》中已有警告:斷言昔日勝於現在,這並不明智(參閱訓7:10)。
如果我們懷有保祿宗徒的目光,像他一樣相信聖神的臨在,那麼即便在特別黑暗的時刻,我們仍能瞥見已開始的新世界所發出的種種光輝標記。

福音:瑪 24:37-44
37那時候,耶穌對自己的門徒們說:就如在諾厄的時日怎樣,人子的來臨也要怎樣。38因為就如在洪水以前的時日,人照常吃喝婚嫁,直到諾厄進入方舟的那一天,39仍然沒有覺察;直到洪水來了,把他們都卷了去;人子的來臨,也必要這樣。40那時,兩個人同在田間,一個被提去,一個卻被遺棄;41兩個女人同在磨旁推磨,一個被提去,一個卻被遺棄。
42所以,你們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在哪一天你們的主人要來。43這一點你們要明白:如果家主知道,盜賊幾更天要來,他必要醒寤,不讓自己的房屋被挖穿。44為此,你們應該準備,因為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

這段福音所用的語言,可能會引髮針對世界終結以及天主的各種懲罰的怪誕詮釋(甚或胡說!);它也可能被簡化為對人們時常準備好自己的一項邀請,因為死亡可能會突然來到,抓住那些未作準備的人。這樣的詮釋,源自對耶穌時代常用的默示文體缺乏理解;不過,這種文體頗不同於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
我們須將一項原則時常放在眼前,即福音就本質而言是好消息,是在宣告喜樂與希望。如果它被用來引發恐懼,或製造焦慮,就可以肯定地說,它被錯用了;詮釋者已離開經文的真正意義很遠。
的確,今日這段經文滿含恫嚇的語調——洪水、毀滅、死亡的危險。這種語言風格刻意嚴厲辛辣,種種圖像關乎懲罰性的審判,因為耶穌想告誡人們失去上主所賜拯救良機而造成的嚴重危險。疏忽大意、愚昧無知、不留心時代的徵兆、靈性上的麻木等等,都導向嚴重的災難。那忽視這個世界的現實而醉心於種種買賣交易的人,是生活在麻木、遲鈍和追求享樂之中,將會邂逅一種具戲劇性後果的覺醒。
但是,這些圖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不妨回想一下這段經文的上下文。
一天,門徒們邀請師傅耶穌欣賞聖殿的雄偉建築。耶穌沒與他們分享那種合理的自豪感,取而代之的,他講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預言:你們不是看見這一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這裡決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瑪24:2)。拒絕皈依的耶路撒冷,已判決自己的毀滅。
門徒們在驚愕之餘,那時請教耶穌兩個問題:這事何時發生,以及有哪些先兆(瑪24:3)。
耶穌並未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他引出一個至今仍為所有時代的人們具有價值的教訓作為回答,即務必保持醒寤。為了更好說明,他舉了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取自創6-9章的敘述。在諾厄時代,生活着兩類人:一些人只想着吃喝玩樂,還沒來得及作任何準備,就死了;其他人則保持警覺,留意可能發生的事,意識到洪水正在臨近,因此獲救,並開始了一個新人類(37-39節)。
耶穌聲明,正如諾厄時代的洪水突然而來,耶路撒冷的毀滅也會突然而至;正如諾厄時代死了許多人,那不願在耶穌身上看出天主的派遣和不聽他話的猶太人,也將死於耶路撒冷城的大災難。但那些懷着打開的眼和心看出並接受耶穌之訊息的人,將獲救並將開始一個新的民族。
第二個例子取自普通男女的日常工作:在田間勞作和準備製作麵包的麵粉(40-41節)。正當他們在極正常甚至看似庸俗的狀況中生活時,一些人保持警惕,舉止像智者,能辨認出那正在來的上主;其他人則心不在焉、粗心大意、馬虎疏忽,為自己的毀滅埋下禍根。他們的做法雖看似相同——努力工作、掙錢生活、吃喝、婚嫁——但開展的方式卻截然不同:一些人保持警惕,讓自己被天主之光引領,而被提去,即被救;其他人被此世種種令人操心的事制服,不考慮天主的審斷被遺棄,即不得進入天主之國的新世界。
需要作出的決定是迫切的,且產生戲劇性的後果——它是在生死之間的抉擇;為此,耶穌再三提出:你們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在哪一天你們的主人要來42節)。值得重複的是,耶穌不會在我們生命終結時為了算總賬而來,他今日已來,且帶着他那施於救恩的審斷。
第三個例子更清楚:盜賊在來之前不會通知人;因此,家主不能打瞌睡,片刻也不可以。他必須保持醒寤,否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有被偷的危險。
真是位驚人的天主!祂像強盜般行動,似乎想利用人在未作準備的時候去造訪他們。
這幅圖像或許不是最適合的,因為它使人想到的是威脅,而非拯救,不過它令人印象深刻。它是一記警鐘,使人們注意那迫近的危險,那是在順利之時、在上主親來使我們進入祂平安的時日所未曾察覺的。
耶穌想要說的是,即便是耶路撒冷的居民,也應保持清醒,以免因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災難而愕然。在另一處,耶穌這樣表達他那焦慮的呼籲: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殘殺先知,用石頭砸死那些派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最後的結論回應本段福音的主題,並將其運用在每個時代的門徒們身上:你們應該準備,因為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44節)。
我們深知錯失良機意味着什麼,因為我們對它已有許多經驗。它們越出其不意、令人意想不到,越超出我們的原則、遠離我們的審斷標準,就越容易被忽略。
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蒞臨,之所以總是難以捕捉,是因為它並不符合人的智慧,且不相兼容,並與流行的思維方式格格不入。
只有保持醒寤的人,才知道如何認出它來,並在此時此地獲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