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四主日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世上有些事情我們可以用眼睛看見,但有許多是我們無法看見的。科學知識,使我們對每樣東西都以檢查,監測,量化的方式去理解。一切的物質正在以驚人的步伐增長,使人認為可以控制一切,令人感到好奇和著迷。人對自己的這種感官能力很自豪,並認為且確信,只有人的感官能夠覺察,眼睛能夠看到,在實驗室用儀器可以證實的事情,才是真實的。
人妄想控制世間一切的假設,是來自人視覺;但當心靈的眼睛被蒙蔽,模糊了人的內在及靈性時,人便未能窺視天主的奧秘,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以及人類歷史的最終命運。
還有另一種形式的瞎子,即相信世上的一切會為自己帶來幸福,並用財富、成功、職業、性、健康與疾病、青春與衰老、家庭與子女作基礎;而對於這些事物的價值,卻分了等級:有的被抬高,有的被貶低。這樣的區分,也許是由於對這些事物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個人的一時喜好或、興趣、又或是意識形態、由罪惡而來的錯謬經濟制度,以及無用的閒談。這些都是欺騙人的虛假光明,生活中不可信靠的閃光和誤導人的亮光。
那照耀世人的光來到了世界(若 1:9):基督來到世界,驅除我們內心的黑暗,照亮漆黑的夜晚,使我們成為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得前 5:5)。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這句話:
天主,你是世界的光,跟隨你的,必有生命的光。
讀經一 撒上 16:1,6-7,10-13
上主對撒慕爾說:「把你的角盛滿油,我派你到白冷人葉瑟那裡去,因為在他的兒子中,我已為我選定了一位君王」。撒慕爾遂依照上主吩咐他的作了。及至到了白冷,城內的長老都戰憟前來迎接他說:「你駕臨這裡平安嗎?」
他們一來到,他見了厄里雅布,心裡想:這一定是立在上主前的受傅者。但上主對撒慕爾說:「你不要注意他的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我拒絕要他,因為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
葉瑟就叫他的七個兒子都到撒慕爾面前來,撒慕爾對葉瑟說:「上主沒有揀選這些人」。撒慕爾於是問葉瑟說:「孩子們全到了嗎?」他回答說:「還有一個最小的,他正在放羊」。撒慕爾對葉瑟說:「快派人帶他來,因為他不來,我們決不入席」。於是派人把他帶來,他是一個有血色,眉清目秀,外貌英俊的少年。上主說:「起來,給他傅油,就是這一位」。撒慕爾拿起油角來,在他兄弟們中給他傅了油。從那天起,上主的神便降臨於達味身上。
「有死的人的思想,常是不定的,我們人的計謀常是無常的。」《智慧書》的作者提醒人不要專注人的標準,不要過於依賴人的判斷標準。(智 9:14)
先知,就是天主向他們託付自己的計劃並啟示自己奧跡的人。先知也帶著有脆弱的人性嗎?先知也是人,對他們來說,天主的旨意也很難理解的。如果他們想明白天主的計劃,就必須淨化自己的眼睛,透過天主的眼睛去看現實。這樣的事情就在撒慕爾身上發生了。他是天主的人,被天主派遣到白冷去為天主所揀選的國王傅油。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1200年,以色列子民正處於困難時期,受鄰近的斐利斯特人壓迫。他們需要一位勇敢、有能力、聰明的人帶領他們衝出重圍。但是在哪裡能夠找到這樣的人呢?
一天,天主告訴撒慕爾,祂找到了合適的人,是白冷的一個青年,葉瑟的兒子。先知於是起身前往那個城市,來到葉瑟的家,向他們敘述天主對他的啟示。葉瑟歡欣鼓舞,容光煥發,因為天主揀選了他的一個兒子作以色列的國王。他詢問是哪一個兒子,因為他有很多的兒子。厄里亞布是葉瑟的首生子,有高大的身材、俊美的儀容。撒慕爾也被這樣的外表所震撼,內心想了很久之後,認為肯定是這位。但是他的內心有天主的聲音卻說:「不是這位!」撒慕爾有些失望。於是葉瑟向他介紹自己所有的兒子。他將七個兒子一個一個地向撒慕爾介紹,每一位都很美、強壯、明智,但是沒有一位被天主揀選。撒慕爾似乎也猶豫不決,不知所措。他問葉瑟說:「你還有別的兒子嗎?」葉瑟回答說:「是的,還有一個,還是少年,不敢想像天主會選擇這樣的人,將如此重擔交給他,天主完全可以交給一個能力相當的人。」先知現在開始用新的眼光,用天主的眼光看事物,對葉瑟說:「快把他喊來,就是他,他就是天主所揀選的。」
奇怪,天主的選擇好像不合符邏輯,這並不是第一次彰顯天主做事的標準與及方法與人不一樣,人很難明白天主做事的方法與準則。聖經的開始就說天主特選了亞伯爾,而不是加音,但是聖經並沒有為我們解釋原因(並沒有說亞伯爾是好的,加音是壞的);而是另外一個原因:亞伯爾,這個詞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空虛」、「虛無」,意即可有可無,根本沒有價值。亞伯爾比較脆弱、弱小,也正是這樣才能吸引天主的注意。這是在聖經中天主第一次特別鍾愛那些不被重視和被人認為沒有價值的人。
接著天主揀選了一個民族:以色列民族。相對他們而言,埃及人朝拜自己的神,建築金字塔,認識科技,而且征服了巴比倫,富裕而有能力,在各方面都發展很快。但天主並沒有揀選他們,卻揀選了以色列民,因為他們是最弱小的一群。天主揀選了吉德紅,將他們從米德揚人手中拯救出來。吉德紅為了躲避天主的召叫和敵人的攻擊,說:「我主,請原諒!我憑什麼拯救以色列?看,我家在默納協支派中是最卑微的,我在我父親家中又是最小的一個。」(民 6:15)耶穌也向我們彰顯了同樣的態度:衪特別關注弱小者、罪人、窮苦人、牧羊人、受鄙視的人,也恰恰是這樣的人受天主優先邀請參加天國的宴席。
怎麼理解天主的這種特選呢?我們可以在這段經文中找到答案:因為天主不用人的眼光看人。人看外表,只注重看外表和容易消失的東西,而天主則看內心。撒慕爾是天主所揀選的先知,雖然猶豫了一會兒,但是並沒有被這種外表所迷惑。這樣的事就這樣自然地發生了。也許我們只要仔細反省,就明白,人的判斷是很表面的,這是不正義的。這段讀經邀請我們以實際行動,讓天主的光照耀自己,以天主的思想和目光看世物。
讀經二 弗 5:8-14
從前你們原是黑暗,但現在你們在主內卻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樣;光明所結的果實,就是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你們要體察什麽是主所喜悅的;不要參與黑暗無益的作為,反要加以指摘,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事,就是連提起,也是可恥的。凡一切事,一經指摘,便由光顯露出來;因為凡顯露出來的,就成了光明;為此說:你這睡眠的,醒起來罷!從死者中起來罷!基督必要光照你。
在聖經中,善與惡的鬥爭常常是用對偶手法表達的:光明與黑暗。就像聖保祿所說的一樣:光明與黑暗是無法相聯的(格後 6:4)。這樣,悲劇就在於人選擇黑暗,遠離天主的光(若一 1:5、7)。
為閃族人來說,他們很多地方與波斯人的二元觀念非常相似,如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象徵天主,而西方便被稱為邪惡。在四世紀時,耶路撒冷的季黎諾(CIRILLO)在一次洗禮教理課上對他的信徒說:你們朝向西方,伸出你們的手並宣誓棄絕撒旦,因為西方代表撒旦黑暗的勢力與其王國的所在。
這樣的勸諭正反映了這封書信的思想。為基督徒來說,洗禮使人由黑暗進入光明,正是為這樣的原因,才要求光明的行為,就是保祿所總結的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如果繼續尋求作惡,這樣的行為是可恥的,因為做這事的人害怕光明,而願意停留在黑暗中。
最後,保祿建議丟棄黑暗行為的方法:一切事情,一經指摘,便由光顯露出來(13節)。羞愧的行為,人必須堅決地棄絕,不能為它尋找理由,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可以接受的。我們要直接指出邪惡的行為,而不是模棱兩可。這就好像將一個人臉上的紗巾解開,可以直接享受到陽光的充足照耀,而不是戴著紗巾接受陽光。當沒有黑暗時,邪惡的行為便被暴露在外,邪惡便找不到藏身之地。所有的基督徒都要勇敢地放棄一切邪惡行為。相對主義與思想容易讓人陷入圈套:就是所謂的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依5:20)。基督徒常有這樣的誘惑。
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他的門徒就問他說:「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耶穌答覆說:「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趁著白天,我們應做派遣我來者的工作;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工作了。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耶穌說了這話以後,便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對他說:「去,到史羅亞水池裡洗洗罷!」──史羅亞解說「被派遣的」──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於是,鄰居和那些素來曾見他討飯的人,就說:「這不是那曾坐著討飯的人麼?」有的說:「就是這人。」有的說:「不,是另一個很相似他的人。」那人卻說:「就是我。」他們問他說:「你的眼睛究竟是怎樣開的呢?」他答覆說:「名叫耶穌的那個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給我說:你往史羅亞去洗洗罷;我去了,洗了,就看見了。」他們又問他說:「那個人在那裡?」他說:「我不知道。」
他們便將先前瞎眼的人,領到法利塞人那裡。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於是法利塞人又詢問他怎樣看見了。那人就向他們說:「他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見了。」法利塞人中有的說:「這人不是從天主來的,因為他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卻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跡?」他們中間便發生了紛爭。於是,他們又問瞎子說:「對於那開了你眼睛的人,你說什麼呢?」瞎子說:「他是一位先知。」可是猶太人不肯相信他先是瞎子而後看見了,等到叫了復明者的父母來,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他的父母答覆說:「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也生來就瞎。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他的父母因為害怕猶太人,才這樣說,因為猶太人早已議定:誰若承諾耶穌是默西亞,就必被逐出會堂。為此,他的父母說:他己經成年,你們問他罷!於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過來,向他說:「歸光榮於天主罷!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那人回答說:「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他們又問他說:「他給你作了什麼?怎樣開了你的眼睛?」他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了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願意聽呢?莫非你們也願意做他的門徒麼?」他們辱駡他說:「你去做他的門徒好了!我們是梅瑟的門徒。我們知道:天主曾給梅瑟說過話;至於這人,我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裡來的。」那人回答說:「這真奇怪!你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裡來的,他卻開了我的眼睛。我們都曉得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他旨意的人。
他們便將先前瞎眼的人,領到法利塞人那裡。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於是法利塞人又詢問他怎樣看見了。那人就向他們說:「他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見了。」法利塞人中有的說:「這人不是從天主來的,因為他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卻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跡?」他們中間便發生了紛爭。於是,他們又問瞎子說:「對於那開了你眼睛的人,你說什麼呢?」瞎子說:「他是一位先知。」可是猶太人不肯相信他先是瞎子而後看見了,等到叫了復明者的父母來,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他的父母答覆說:「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也生來就瞎。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他的父母因為害怕猶太人,才這樣說,因為猶太人早已議定:誰若承諾耶穌是默西亞,就必被逐出會堂。為此,他的父母說:他己經成年,你們問他罷!於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過來,向他說:「歸光榮於天主罷!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那人回答說:「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他們又問他說:「他給你作了什麼?怎樣開了你的眼睛?」他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了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願意聽呢?莫非你們也願意做他的門徒麼?」他們辱駡他說:「你去做他的門徒好了!我們是梅瑟的門徒。我們知道:天主曾給梅瑟說過話;至於這人,我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裡來的。」那人回答說:「這真奇怪!你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裡來的,他卻開了我的眼睛。我們都曉得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他旨意的人。
自古以來從未聽說:有人開了生來就是瞎子的眼睛。這人若不是由天主來的,他什麼也不能做。」他們卻向他說:「你整個生於罪惡中,竟來教訓我們?」便把他趕了出去了。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了,後來遇見了他,就給他說:「你信人子麼?」那人便回答說:「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耶穌對他說:「你已看見他了,和你講話的就是!」他遂說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穌。耶穌遂說:「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有些和他在一起的法利塞人,一聽了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是瞎子麼?」耶穌回答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了;但你們如今說:我們看得見,你們的罪惡便存留下來了。」
在今天的福音中,若望為我們介紹耶穌生活的一個片段,藉以闡述基督信仰的中心思想與意義,就是由基督而來的救恩。這裡所採用的語言就是聖經語言:黑暗與光明互相對立。在聖經中,黑暗常是否定的代表,它是邪惡的黑暗勢力、死亡、喪亡的象徵;而光明則代表轉向天主的方向,是善與生命的選擇。
胎生瞎子獲得治癒,與慶祝帳蓬節的上下文聯在一起(若 7:2),這是猶太人很重要的節日之一。他們持續狂歡慶祝一個星期,慶祝光與水的奧跡。
聖殿的平地上有點燃的火把照耀,並有一口井,是用來取水祭祀的。依撒意亞也這樣證實:「你們要愉快地從救恩的泉源裡汲水。」(依 12:3)在節日的第二天,人們會圍繞著井旁跳舞和歌唱。耶穌在節日的最後一天,高聲呼喊說:凡口喝和信從我的人,就來喝吧(若 7:37)。耶穌同時聲明: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 8:12)。
為了更好的理解今天福音的信息,我們需要把光與水的意義聯繫起來。胎生的瞎子只用池裡的水洗了後才看見的。
將這段福音分成七部分,就像一個劇本的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1-5節):這部分以耶穌與門徒間的對話開始。這樣的介紹是文學上的一種技巧,為了讓人能夠進入這段經文,並更好地瞭解這樣的環境,如果將它縮短成一個新聞片段,就不能瞭解胎生瞎子獲得治癒的象徵意義,也不能理解這段經文的中心意思:耶穌是世界的光(4-5節)。
在耶穌時代的人們認為,天主為了正義的原因會按照各人的行為獎賞義人,懲罰惡人。而災禍、疾病、痛苦是對罪人的一種懲罰。這樣的思想,與人的邏輯與思維是不謀而合的。約伯也這樣嘲笑說:「惡人為何享受高壽而勢力強大?他們在世時,子孫昌盛,親眼看見子子孫孫。他們幸福地度過天年,平安地降入陰府。」(約 21:7-8、13)如果誰有異議,他會說:「難道天主要向他的兒子討罪債?其實應向他本人報復,叫他覺悟!叫他親眼看見自己的毀滅,親自飲下全能者的義怒之杯。他既逝去,他本人的歲月已絕,他的家庭對他還有什麼關係?」(約 21:19-21)正是這種看似不可辨駁的思想所帶來的影響,使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所謂「正義的償報」的教條。這樣,胎生的瞎子就被認為是在母胎犯罪而致的後果。
耶穌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3節)如果說這是天主的懲罰,就是對天主的褻瀆,這是外邦人的思想。聖經中的這種描述,是採用古代的一種說法,而不是天主的想法;它要表達的是,災禍由罪惡而來。可惜的是,今天的人們只說這是天主的懲罰,卻沒有闡明它所代表的意義。
在面對惡的時候追究責任有誰來負,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唯一要做的,是像耶穌一樣制止罪惡繼續。耶穌這樣說:「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3節)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矛盾性和兩面性。我們總是將事情按照好或壞分類,每一件事情的好與壞,取決於它們存在的形式;其實,好與壞是可以轉換的,是相對而言的。胎生的瞎子並不是因為犯了罪才這樣。若望在這裡要表達他的象徵意義:既不是自己的罪過,也不是別人的罪過造成的,每一個人生來就是瞎子。天生的瞎子對於光明沒有一點概念,從來沒有希望,也不願希望耶穌治好自己的眼睛,是耶穌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治好他們,這恰恰顯示出,救恩(光明)是天主完全的給予、白白的恩賜。哪裡有耶穌,那裡就有光明;哪裡沒有耶穌,那裡就有黑暗籠罩。
第二部分(6-7節),用一種對照手法描述瞎子被治癒。治好瞎子的方法是無法想像的:用泥土和唾沫。當時的人們認為,人的唾液是人的氣息、精神與力量所在。耶穌這樣的動作重複了幾次(穀 7:33,8:23),這也許是對《創世紀》中天主造人的一種敘述(創 2:7)。福音的作者意在暗示,新人類只有在耶穌的氣息與精神下才能誕生。
瞎子並不是一開始就被治癒,而是走到史羅的水旁,潔淨之後才得痊癒。若望指出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派遣,這是對耶穌身份的反思,是天父所派遣。所要表達的意思很清楚,是天父所賜的活水,就是對撒瑪黎雅人許諾的水,只有這水可以將瞎子治癒。
第三部分(8-12節):因為被耶穌治癒了,瞎子的近人似乎不認識他了,他們的態度也完全改變,問這是不是他?這就是人們對門徒們的印象:雖然時常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變成耶穌的門徒,在某些方面發生了改變,被人認為不是同一個人了。之前的生活很世俗化,與人難以交往、自私、貪婪、粗暴;但是現在不同了,改變了思考、說話、判斷、評價的方式,用一個新的標準評價人與事,去面對問題,去行動。治癒眼睛的水就是基督的話,為他帶來生命的意義,創造一個新並照亮了人。
門徒們朝向光明之路,這個過程是漫長且辛苦的。福音作者借胎生的瞎子與耶穌相遇,開始了他的這個旅程。他對別人說:「名叫耶穌的那個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他們問他:「耶穌在哪?」他答說「不知道」。胎生的瞎子承認自己對耶穌還是一無所知,這也是門徒們的靈修經驗。他們剛開始對耶穌一點也不瞭解,在與耶穌相遇後,他們感覺到需要對耶穌瞭解多一點。
第四部分(13-17節),宗教領袖們開始詢問瞎子的事情。他們想核實這事是否真的發生了。他們想將耶穌處死,是因為耶穌與這些民間宗教領袖的思想不同。他們以天主代言人而自居,並按照他們的標準,將別人看成是邪惡的,是天主的敵人。這種自負和高傲的心態,使他們拒絕接受來自天主的光。他們頭腦中固有的想法阻止他們承認耶穌,並且傲慢地說:「我們知道這個人不是來自天主」(16節)。他們是瞎子,卻自信看得見。這些法利塞人的態度是危險的信號。如果他們想認識耶穌,如果他們僅僅依恃自認為可以給他們安全感的教條,而頑固地拒絕改變他們的態度,那麼他們只能停留在黑暗中,成為黑暗的奴隸。
第五部分(18-23節):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這次,宗教領袖把瞎子的父母叫來。宗教領袖擁有宗教的權威,不允許也不能容忍別人對他們的權威提出異議;誰敢反對他們,必須從人群中被除掉。面對他們的權威,瞎子的父母沒有勇氣為兒子身上所發生的事作見證。這也是每個人被基督之光所照耀的經驗:很多次我們捨棄,甚至背叛我們的近人,只是因為在權威和權勢面前感到害怕,要迎合權威人士,認為這樣自己才有安全感。
如今人們通常認為,與真理為伍是很困難和危險的,因為害怕與人的關係破裂,害怕失去在權威人士面前的寵倖,在需要時保持沉默。這種緘默不語與沉默其實是一種罪過。
第六部分(24-34節):因著胎生瞎子被治癒的原因,宗教領袖再一次召叫他。從被治癒的瞎子的答覆中,我們可以看到,人蒙受基督的光照後與別人是不同的。首先他是自由的。他說他想說的,不向任何人低頭。他確信耶穌是一個先知。這是在法利塞人明確地反對他之後說的:「我不知道他是否是罪人,但有一件事我知道,就是我之前是瞎眼的,現在我卻看見了。」他自己的話對於法利塞人本身就是一個諷刺,而且更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被治癒的瞎子加了一句:「這真奇怪,你們不知道衪是從哪裡來的?」
他是勇敢的:他拒絕屈從於一切形式主義與奴隸主義。他對擁有並濫用權力的人並不感到害怕,也並不害怕他們對他的威脅、侮辱,甚至可能會為他帶來暴力的傷害(24節)。
他很真誠:他不放棄講真理的機會,雖然這樣做可能會引起處在高位人的不滿,而為自己帶來麻煩,因為這些人只習慣於接受來自諂媚者的贊同與讚美,掌聲與鮮花。
他純樸,就像鴿子一樣,同時也機警。宗教領袖想陷害他,想誣告他不遵守安息日的規定。但是他足智多謀,成功地躲避這樣的陷阱:「我已經對你們說了,為什麼你們還想聽一次呢?」他沉思說:「是不是你們也想成為他的門徒?」(27節)
他渴望能夠瞭解更多一點,對耶穌保持開放的態度;他知道自己看到了很多事物,看到了真理的一部分;但同時也相信,他還有很多事情不明白。宗教領袖卻自信看到了所有的真理,他們自認為明瞭所有:我們知道這個人不是來自天主(16節);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24節);我們知道只有梅瑟同天主講過話(29節)。那個胎生的瞎子被治癒後卻開始明白自己的限制:那人在哪裡?我不知道(12節);他是不是個罪人,我不知道(25節)。當耶穌問他是否相信人子時,他回答說:是誰?他能再一次面對自己的無知(36節)。
最後,他反抗壓迫和恐懼。雖然遭受恐嚇,但是不放棄和否認所接受的光明。他勇於承認真理,即使有被逐出會堂的危險,也跟隨良心的判斷與指引。
最後一部分:耶穌再次出現。在整個敘述中,耶穌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即使是被治癒的瞎子在面對宗教領袖的刁難時,衪也沒有出現。因為衪相信他的機靈足以應對這些問題。被耶穌的光所照耀的門徒,在面對困難時不需要耶穌親身臨在。衪的光明就是門徒們的力量,這樣的力量足以面對困難與挑戰,對耶穌保持忠信,並作正確的選擇。
最後耶穌的出現,是為了帶來他的審判:只有衪可以去判斷人生命中的成功或失敗。衪說:在開始的時候有一個瞎子,並有很多人看見我們,現在情況變了,之前那些確信看見的人現在變成了瞎子;而之前的那個瞎子,因為認識到自己的限制,現在反而成了看得見的。在這段敘述中,那些法利塞人和宗教領袖一直不願意正面地稱呼耶穌:他們是所謂的看得見者,他們稱耶穌是「那人」,「那個人」,「那一位」。這些領袖不願意稱呼耶穌的名字,他們的眼睛看的見,但是他們卻不願意瞭解耶穌是誰。
被治癒的胎生瞎子的經歷,就是一條信德的旅程,這個旅程就是每個門徒要經歷的:在開始的時候,耶穌為他是一個普通的人(11節)。然後他承認耶穌是先知(17節),接下來就是「天主的人」(32-33節),最後是「主」(38節)。最後的稱呼是最重要的,為門徒和基督徒來說,這是信仰宣誓。在復活前夕隆重禮儀的慶祝中,所有的慕道者在受洗前隆重地宣佈:「我信主耶穌基督!」從這個時刻起,新領洗者就被基督的光所照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