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20

天主聖三節

天主在你心中的形象是什麼?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只相信天主的存在是不足夠的,還必須明白,天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斯蘭教相信,認為安拉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並從高處掌管著大地。安拉給人規定了什麼是正義的事,也禁止人做某些事;獎賞行善的人,處罰作惡的人。但是,他們不明白安拉如何從高處俯視諸天和大地,與人相遇,並可以與人交談。這就是我們所相信的神嗎﹖洲的一個部落生活過。他們只在天旱時祈求天主,因為他們相信,下雨是取決於天主的能力,而其他事情則呼求祖先的助佑;甚至他們相信天主對人類的疾病、不幸與災禍、人類生活的規律、人類的活動等,都漠不關心。難道這就是我們的天主嗎?
作為基督徒,我們當然不同意這種認識,天主的形象當然不是這樣。現在我們捫心自問:在我們各自的信念裡,天主的形象究竟是什麼?也許有的人還很模糊;或者我們是否認為,在審判的日子,天主會按照各人的行為給予審判呢?是不是基督徒習慣了只在困難與需要幫助時才向天主祈求恩寵呢?我們所認識的天主是:祂是唯一的,但祂為我們還有多種不認識的面貌;有時甚至懷疑天主的存在,或者祂一個很嚴厲的天主,離我們很遙遠。
今天的節日是教會大約在公元1350年定的。今天天主對我們所說的話,為我們提供了反思天主形象的機會,幫助我們淨化自己心中的天主形象,發現我們還不認識的天主形象,為我們帶來驚喜。
為了更好理解今天福音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句子:天主,求你向我們顯示你的聖容!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  34:4-68-9

梅瑟便鑿了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照上主的吩咐,清早起來,上了西乃山,手中拿著兩塊石版。上主乘雲降下,站在梅瑟身旁,他便呼喊「雅威」名號。上主由他面前經過時,大聲喊說:「雅威,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于發怒,富於慈愛忠誠。」梅瑟急忙俯伏在地朝拜,說:「吾主,若是我真在你眼中得寵,求吾主與我們同行;這百姓固然執拗,但求你寬免我們的過犯和罪惡,以我們為你的所有物。」


在聖經中我們常看到天主向人說話,如在《創世紀》一開始,天主就說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出谷紀》的結尾部分,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說明天主怎樣介紹自己,如在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所聽到的 。有一天梅瑟請求天主向他顯示自己的聖容,天主回答說:「當你在我前呼喊「雅威」名號時,我要使我的一切美善在你面前經過。我要恩待的就恩待,要憐憫的就憐憫。」 又說:「我的面容你決不能看見,因為人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出33:18-20)。梅瑟的願望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願望:想看見並認識天主最深奧的一面。為了滿足梅瑟的願望,天主很慈祥地向梅瑟顯示了自己的憐憫、忍耐、仁慈和忠信。祂對那些遵守誡命的人顯示衪的慈愛,直到萬代,並寬恕他們的過犯、罪行和罪過(出34:6-7)。
那些沒有認識天主的外邦人認為,天主是非常有能力、是嚴厲且可怕的神;常常對不祭獻的人、或者不遵守誡命的人發怒,並降災或用疾病懲罰他們。但是以色列的天主卻向梅瑟顯示了一個新的面容:天主並不是隱藏和易怒的,不是常常威脅別人,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嚴格和多變,在天主前也並沒有必要感到害怕和不安。天主用溫柔的眼光看人,理解人所犯的錯誤;即使人在犯罪之後,天主也常常愛人。
天主給人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仁慈,這樣的形象對我們來說也許不容易理解。因為自然想到,天主從高處有如一個賞賜人一切所需,並寬恕人的一切過犯,但對人所犯的罪卻視而不見,覺得天主根本不懲罰罪人。在希伯來文化中,人的內心深處和思想的最高境界,以及表示人所有的中樞活動中心在「腹部」。對於這樣的思想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媽媽懷孕,就是腹中孕育自己的孩子;天主也這樣安慰那些因犯罪而害怕失去天主慈愛的人: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49:15
天主與人的形象也一樣。歐瑟亞就是用這樣的形象,向天主不忠的新娘以色列說:厄弗辣因!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我怎能拋掉你。我怎能使你如同阿德瑪,待你如同責波殷?我的心已轉變,我的五內已感動(歐11:8)。天主的仁慈可以戰勝因著人類的罪過而帶來的影響與後果。人往往憑著衝動急躁地行事,而天主卻是緩於發怒,充滿慈祥、忍耐、寬恕,祂並不是憑自已的衝動行事,從不報復。
天主這樣的形象改變了希伯來人和斯蘭教對天主的認識。天主的仁慈在聖經中也時常被提到,正如在飽含天主慈愛與良善的聖詠中所提到的一樣:上主,你是良善又慈悲的天主,你緩於發怒,極其寬仁又極其忠信。 求你回顧我,求你憐憫我,將你的能力賜給你的僕役,救拔你婢女所生的兒子(詠86:15-16)!
天主向人啟示自己的仁慈,這樣說:對於恨我的人,我必在子孫身上追罰他們祖先的罪惡,直到第三代,第四代;對於愛我,守我誡命的人,我對他們施行仁慈,直到千代。天主好像並不是賞罰分明,祂從來不懲罰人,而對人只是愛與拯救。聖經中常用希伯來人的思想與語言描述天主怎樣懲罰人。實際上,如果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一種比喻的寫法。所謂「天主的懲罰」,就是人犯罪後所帶來的後果。
詞語「犯罪」或「罪過」來自拉丁語,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腳有缺陷,走路不穩;且走在偏離正道的路上,因此而走了彎路,走在錯誤的路上,在磚頭上摔跤,並骨折了,或將腳扭傷。當然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願意這樣。所有的人都希望幸福與喜樂。如果有人失去了目標,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什麼(路23:34),就會帶來災禍與不幸、悲劇,傷害自己與他人,這樣帶來的後果會不斷地重複,一次又一次,也會為未來的世代帶來不幸。
天主不處罰犯了錯誤的人,不在人類的不幸上增加別的痛苦,祂不會在人的傷口上撒鹽。天主介入的行動只是為了拯救人類的不幸,治療因人類的罪惡所帶來的創傷。天主用來治療人類罪惡的名字是「耶穌」。因為正如瑪竇所描述的那樣:「因為衪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瑪1:21)。
這段經文的結束部分是向天主祈求寬恕。以色列人民違反天主的命令,崇拜偶像。他們建造了一隻金牛並向它朝拜,卻遠離了將他們領出埃及的天主。然而,梅瑟為他們求天主的寬恕:「吾主,若是我真在你眼中得寵,求吾主與我們同行;這百姓固然執拗,但求你寬免我們的過犯和罪惡,以我們為你的所有物」(出34:9)。梅瑟向以色列子民顯示他與天主如此接近;天主通過梅瑟,與以色列子民訂立盟約。
今天這個節日給我們的第一信息就是:重新認識我們的天主的形象。天主對我們來說,是一位正義的法官,還是一位充滿慈愛與憐憫的父親?我們是不是可以肯定:「富於慈悲的天主,因著他愛我們的大愛,竟在我們因過犯死了的時候,使我們同基督一起生活──可見你們得救,是由於恩寵」(弗2:4-5)?

讀經二  格後13:11-13
此外,弟兄們!你們要喜樂,要勉力成全,要服從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樣,仁愛與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要以聖吻彼此問候;這裡的眾聖徒都問候你們。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相偕。


這段經文是保祿《致格林多後書》的最後幾句話。這裡有一個非常溫和的畫面,天主充滿了親切感,就像基督徒團體所必須擁有的美德一樣。喜悅,是天國在人心中臨在的第一與最美的標記,也是發現天主公正(正義)面容的果實。就像保祿所說的,基督徒團體內的弟兄姊妹們應該充滿喜悅,要努力成全自己,並且要互相鼓勵,共同培養同一的心情,在平安與天主的愛內生活(11節),這也是天主聖三內在有福生命的內涵與外在表達,在信友團體中的互祝平安禮也是天主聖三內臨在的標記,並與天主聖三聯合的記號。通過這個記號,所有信徒都表達與天主聖三的共融。
在做了簡單的介紹後,保祿問候格林多教會,問候的格式就是我們今天在主日彌撒中所用的話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相偕」(13節)。很可能當時在格林多的團體中用這樣的言語來互相問候,互祝平安。保祿用這樣的問候提醒格林多教會,讓他們記得天主已經開始了救恩的工程,天主希望在天父家裡讓所有的人都擁有幸福與永恆的生命,而這個生命是聖子通過他的逾越奧跡完成的,就是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並對天父的忠信致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聖神就是聯繫父與子的愛的力量,藉著洗禮已經住在每個信友的心中;而從領受聖神的那一刻開始,信友就已經進入與天主聖三共融的家庭中,並成為其中的一員。
這就是為什麼天主聖三是平安的標記,並在天主聖三內互助平安:因為基督徒團體中的每一人都是天主聖三的家庭成員,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都是同一聖子的兄弟姊妹,並由同一聖神所祝聖。

福音  3:16-18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

今天的福音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意義卻非常深刻。這段經文可以幫助基督徒糾正腦海中對天主不正確的認識:天主只是一個嚴厲與無情的判官。天主的這種形象阻止人們信賴天主的勇氣。「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這是在聖經中天主對整個受造物、生命與人類命運最高的啟示。
當若望默想天主為人類安排的命運時,感到驚訝。原來福音作者發現,所有事物的根源與存在的理由就是天主對所有事物白白恩賜的愛,與在《若望一書》中講述天主的愛一樣,已經傾注在信友團體中了(若一4:7-12)。在這裡,福音作者強調天主的愛的特徵:天主的愛向外擴展,天主無法抵制對人的愛,祂的愛沒有限制,充滿整個的宇宙。這與我們所想的世界完全相反:我們認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無序與混亂的結果,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那就是邪惡的勢力所為。
這一點為以色列人來說也十分奇怪,如果我們留意歐瑟亞先知的宣講(公西元前八世紀)會發現,先知宣講天主與以色列的關係有如戀人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彼此互愛的形象是通過二者之間的親密關係來表達的。同樣,我們也可以用戀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來表達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愛護。

若望證實他曾經用眼睛看見,並用手摸過生命的聖言(若一1:4),並證實天主就是愛;天主對人的愛就是通過降成人的聖言反映出來。耶穌並不只是降生成人,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生命在十字架上交出,且在十字架上天主揭開了自己臉上所有的面紗,顯示了自己真實的面貌。
在保祿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告訴我們天主怎樣愛了世人:「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面對天主賜予人這樣的禮物,人該祈求什麼?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像新娘將所有的一切都託付和依靠新郎一樣,投靠與信賴對我們賜予大愛的那位。在生命的無確定與懷疑中,將生命的一切都交付在愛我們的那一位手中。
當我們想天主成為我們人類的一員,即納匝肋人耶穌時,是否覺得好像不可以理解,並感到悲傷呢?是否覺得這並不是天主的面容:天主來到人間,只在人間停留了三十三年,受苦並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回到天鄉,在天上度著一種比在地上幸福和幸運的生活?並不是這樣,天主降生成人並永遠與人在一起,沒有遠離我們的世界;祂永遠與人同在,祂是厄瑪奴耳,即天主與人同在(瑪28:20)。
在猶太人的信仰中,他們認為天主就是每個人善功與罪過的審判者;因此他們認為默西亞的使命不應該是背負人的罪過,而是天主這種判官形象的代言人。這樣的思想實際上在新約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若翰洗者宣佈那即將來臨的審判,將沒有任何一個人能逃脫天主的懲罰(瑪3:7-10);保祿宣佈,在天主忿怒和顯示他正義審判的那一天,祂要照每人的行為予以報應(羅2:5-6)。耶穌有時也用這種審判的語氣警告人:「那時我必要向他們聲明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吧」(瑪7:23)。
但是在《若望福音》中,父與子的形象都不是以判官的形象出現,也不審判人、判斷人,而是以世界的救主形象出現:「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若3:17),「因為我不是為審判世界而來,乃是為拯救世界」(若12:47)。
今天的福音信息與我們的想法也許不同。雖然所用的語言與圖像與我們所接觸到的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同樣的信息——審判人的天主永遠且只帶來救恩。這並不是在生命終結時的審判,而是天主在今天放在人面前的一份寶貴恩典,要人自己選擇。這個恩典是由天主真正的智慧所引導,並不是由現世的價值所帶領,因為現世為人帶來死亡,而基督的智慧卻帶來生命。
在這種意義下,讓我們看看今天福音的第三句話,面對天主的愛,每人都要在天主愛的感召下做一個決定:「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若3:18)。天主並不是在生命的終點宣佈衪的審判,而是在現世,在現在的時刻:人如果選擇信靠天主的話語,將自已託付於基督,就是選擇生命;如果人拒絕天主愛的建議與邀請,偏離天主的道路,就是審判。天主在今天召叫我們接受天主賞賜給我們的喜悅。我們完全可以自由地選擇拒絕祂的邀請和對天主的愛漠不關心,拒絕祂慈愛的擁抱。天主永遠希望人對他說「是」,因為當人每一次犯罪,拒絕天主的愛時,就是一個分裂與遠離天主的時候。
天主向我們提供了哪些標準,使我們在面對審判時去獲得有智慧、聖善和充滿正義的生活呢?
在《若望福音》中我們找到一個答案。作者這樣介紹這位審判者耶穌:「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若9:39);「父不審判任何人,但祂把審判的全權交給了子」(若5:22)。只有在將自己的一切建立在天父借著子所宣佈的話語與生命的建議上,人才能找到永恆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如果拒絕,就只有失敗。
這並不是說天主在最後總是拒絕犯罪的人,或者那些跟隨了另外的標準與審判的人。天主不拒絕任何人,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得救(弟前2:4)。為了證實人的想法的荒謬,以及天主與人想法的不同,保祿用了一系列的問題,來證實天主的意願:「面對這一切,我們可說什麼呢?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他既然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他交出來了,豈不也把一切與他一同賜給我們嗎?誰能控告天主所揀選的人呢?是使人成義的天主嗎?誰能定他們的罪?是那已死或更好說已復活,現今在天主右邊,代我們轉求的基督耶穌嗎」(羅8:31-34)?最後的結論是可以預料的:「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8:39)。

在我們塵世生命終結時,「各人的工程將來總必顯露出來,因為主的日子要把它揭露出來;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格前3:13)。每個人的正確的行為或錯誤的行為,都要在天主前顯露無遺;而天主會以自己仁慈的懷抱擁抱所有的人,這其中也包括那些因為身不由已或者因為缺少自由選擇而做錯事的人,這也是天主的恩寵治療他們的一個時刻。正如聖保祿所警告的一樣:「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格前3:15)。


Saturday, May 23, 2020

聖神降臨

聖神―新世界的希望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人們經常經驗到的自然現象,如火、雷聲、洪水、閃電,在聖經中常用來描述天主的臨在(出19:1619)。聖經作者也用這樣的圖像描述聖神的臨在與作用,他們描述聖神是生命的氣息(創2:7),降雨鬆軟土地,將沙漠變成花園(依32:1544:3),可以再賜予生命(則37:1-4),使天空隆隆作響,強健的手臂,巨大的響聲,充滿火的舌頭(宗2:13)。所有圖像都清楚地顯示聖神這種不可抑制的能力。
聖神臨在哪裡,哪裡就會有令人震驚的事情,並帶來根本上的改變:障礙被清除、門被敞開所有由人類手建造的塔這個世界的智慧而設計的都會動搖害怕被勇氣所戰勝,被動、寂靜也被驅除了。所有這一切,都可以成為勇敢作決定的開始。
誰如果感到不滿意,渴望世界與人類的更新,就應該依靠聖神。沒有什麼可以反抗聖神的能力。有一天,耶肋米亞先知沮喪地祈禱說:「雇士人豈能改變他的膚色,豹子豈能改變牠的斑點﹖那你們這些習於作惡的人,豈能行善」﹖(耶13:23)是的,可以這樣說,聖神臨在哪裡,哪裡就有可能發生奇事。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倌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的神充滿世界,將會更新世界。


讀經一:宗2:111
1五旬節日一到,眾人都聚集一處。2忽然,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象暴風刮來,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全座房屋。3有些散開好像火的舌頭,停留在他們每人頭上,4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話?說起外方話來。5那時,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6這聲音一響,就聚來了許多人,都倉皇失措,因為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7他們驚訝奇怪地說:「看,這些說話的不都是加里肋亞人嗎﹖8怎麼我們每人聽見他們說我們出生地的方言呢﹖9我們中有帕提雅人、瑪待人、厄藍人和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及卡帕多細雅、本都並亞細亞、10夫黎基雅和旁非裡雅、埃及並靠近基勒乃的利比亞一帶的人,以及僑居的羅馬人、11猶太人和歸依猶太教的人、克裡特人和阿剌伯人,怎麼我們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話,講論天主的奇事呢﹖」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讀經一的釋義。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讀經一的釋義。  

耶穌曾經許諾宗徒們,將不會留下他們為孤兒,並給他們派遣聖神(若14:1626)。今天我們慶祝復活所帶來的這個禮物。今天的讀經一宗徒大事錄中,我們對聖神降臨這一天所發生的很多奇事感到驚訝:響聲、暴風、天上出現的火舌、宗徒們講各種語言。現在我們問一下,為什麼天主等到五十天后後才派遣聖神呢?為了理解這些信息,現在我們必須要從作者所用的語言開始。
路加敘述聖神是在五旬節降臨,而若望說,在復活的當天晚上,耶穌就派遣了聖神(若20:22)。怎樣解釋這不同之處呢?因為基督的逾越奧跡是唯一的,耶穌的死亡、復活、升天與恩賜聖神是在同一時間完成的,就是在耶穌死亡的那個時刻。若望也說,當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低下頭時,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時就是派遣了聖神(若19:30)。
為什麼路加要分三個階段敘述這個唯一、無法形容、至高的逾越奧跡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瞭解更多的內容。五旬節是希伯來人很古老的一個節日,在逾越節後五十天慶祝以色列子到達西乃山。我們都知道在西乃山發生的事,即梅瑟上了山,在那裡與天主相遇,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的法律,梅瑟將此通傳給以色列子民。以色列人對這個法律,天主的禮物感到非常自豪。他們說,在揀選他們前,天主也召叫了其他民族,但是他拒絕這些民族情願留在邪惡與各種放蕩的生活中。為了感謝天主對他們的厚愛與特選,他們確定了一個節日五旬節,並說聖神就是在五旬節這天降臨在門徒身上的。路加想說,在聖神降臨節這天,聖神代替了古代的五旬節,並且成為基督徒新的法律標準。
為了解釋這個說明,我們舉例。有一天,耶穌說:「從荊棘上能夠收到葡萄嗎」(瑪7:16)?如果誰圍繞荊棘,修剪它,為它創造溫和的氣候,指望它可以收穫葡萄的話,這樣的做法一定是很愚蠢的。但是如果用遺傳工程,可以把它變成藤蔓,那麼任何外部干預都不必要了,荊棘會自發生產葡萄。
在領受聖神以前,世界就像一片荊棘叢。天主給予世界一個最好的指示方向:十誡的建議。現在是等待果實的時期,就是正義與愛的工作(瑪21:1819)。但是這樣的結果卻沒有出現,因為樹木仍然是邪惡的。「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人從荊棘上收不到無花果,從蒺藜上也剪不到葡萄。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路6:4345)。那麼天主做了什麼呢?天主決定改變人心。天主說,如果人擁有一顆「新心」外在的法律就對人不會再有任何作用,人就可以因著內心的推動而朝著聖善的方向行動。這就是精神的法律:一顆「新心」,就是天主的生命進入人內心後,將之改變,將荊棘變成葡萄,使之成為一顆結實纍纍的葡萄樹,使天主的工作自然而然地結出果實。
如果人被聖神所充滿,就會發生從來沒有聽說的事:用天主的愛去愛一切。從那時起,就不會再需要別人教訓他們了(若一2:27),不再需要其他法律。若望想說,當人充滿了聖神後,就變得沒有能力再犯罪了:「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因為天主的種子存留在他內,他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天主生的」(若一3:9)。
雷聲、風聲、火舌,是什麼呢?現在讓我們看看出谷紀,在天主賜予以色列人的禮物―法律時,這些自然現象也同時出現:「到了第三天早晨,山上雷電交作,濃雲密佈,角聲齊鳴,此時在營中的百姓都戰戰兢兢」(出19:16);「眾百姓看見打雷、閃電、吹角、冒煙的山,都戰兢害怕,遠遠站著」(出20:18)。猶太經師們說,五旬節那天,在西乃山上,當天主賜予以色列人法律時,天主的話伴隨著七十種語言出現,就是為了說明天主的法律——托辣,是給天下所有人的(在那時以為天下只有七十種民族)。如果舊約法律是借著雷聲、火柱、閃電而賜予的,那麼路加就不能用別的方式介紹賜下新法律:聖神;就需要用同樣的圖像來表達他的意思。
宗徒們講很多種語言嗎?也許路加是在描述初期教會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在領受了聖神後,信友開始懷著喜悅的心情去讚頌上主,甚至狂喜地說出奇怪的語言。路加用這些圖像表達它的象徵意義,就是教會的普世性。聖神要賜予所有的人,賜予每一個民族。在天主這個禮物前,所有語言、文化、風俗間的障礙都被消除了。在聖神降臨日,所發生的與在巴貝耳塔所發生的不一樣(創11:19)。在巴貝塔,人們互相不明白,彼此遠離對方;而這裡,聖神發揮能力,將失散的人再聚集起來。
誰如果讓福音的話語帶領及說聖神的語言,每人都會明白及加入:愛的語言。這是聖神改造人類成為一個彼此理解及互相關愛的家庭。

讀經二:格前12:371213    
3除非受聖神感動,也沒有一個能說:「耶穌是主」的。4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5職份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6功效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7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
12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13因為我們眾人,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或是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又都為一個聖神所滋潤。

甚麼引致教會團體分化﹖嫉妒、互惠。那些有良好質素(才智、能力、健康、學問)的人,在服務時希望可以獲得更大的榮譽和更多的尊重,而不是謙虛地為兄弟姐妹服務。他們確信自己可以獲得特權,希望可以坐首位。這樣,教會團體內的各種服務,就由服務別人的機會變成了為自己權力和榮譽的機會在格林多的教會團體內,基督徒並不比今日的我們好。他們犯我們同樣的錯誤,有我們有的缺點。特別的是,他們分裂是因著他們從天主而來的不同神恩(就是不同的恩賜)保祿給他們寫信,提醒他們,在團體內,各人不同的神恩,不同的能力並不是為了給他們帶來分裂,而是合一,是為了團體的益處。保祿說:「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7節),因為所有神恩都有同一的根源聖神,而且「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4節)。
          為了更好解釋合一與互相服務的這種觀念,保祿用「身體」的例子來說明。所有的基督徒是很多的肢體,而組成同一個身體。每一部分都必須為整個身體的好處而執行本身的功能。神恩也是這樣,每一種神恩都是為了團體的益處。通過謙卑的服務,每人都可以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愛德。

福音:若20:1923
19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23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為初期基督徒來說,一周的第一天是很重要的,因為那是屬於主的日子(默1:10)。在這一天,基督徒團聚,彼此分餅,慶祝主的復活(宗20:7,格前16:2)。這段福音是在晚上開始,這個指示很重要。也許是在說明初期基督徒在很晚的時間才舉行感恩聖事。
「門」說明猶太人害怕(19節)。耶穌並沒有許諾,他的門徒在世的生活充滿幸福與勝利。「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若16:33)。然而,現在的重點是「門是緊閉著的」(若20:26)。這是若望想要說明的:現在復活的耶穌就是門徒們所看見、認識、聆聽、摸過的耶穌,但是現在卻是以不同的條件顯現。復活的耶穌並不是返回原來的生活狀況,而是進入一種全新的生活中。
耶穌的身體並沒有用香料保存,這是人的感官所不能理解的奧跡。肉身的復活,並不是說遺體會重新站立起來。這是從存在物而來的一個新生命,是一個奧跡。保祿用種子的比喻解釋說:「死人的復活也是這樣,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可朽壞的;播種的是可羞辱的,復活起來的是光榮的;播種的是軟弱的,復活起來的是強健的;播種的是屬生靈身體,復活起來的是屬神的身體;既有屬生靈的身體,也就有屬神的身體」(格前15:4244)。
當耶穌顯示自己的手與肋膀時,門徒們歡天喜地。他們的反應令人不解:當他們看到耶穌的傷痕印記時,應該感到悲傷才對,但是他們卻高興。他們有如此反應,不是因為他們在通往巴勒斯坦的路上遇到了主,而是因為看見了主(10節)。他們確信復活的主正在他們中間,與他們以前遇到的耶穌是同一個,就是那位為他們奉獻自己生命的耶穌。
耶穌顯現是在一周的第一天的晚上,從這個背景看,若望想要對自己團體的基督徒說,他們也可以與耶穌相遇,不是曾在納匝肋那個與我們人性相同的耶穌,而是復活的耶穌,每次都可以在「主的日子」裡相遇。耶穌在兩次向他們問候後:「願你們平安」(1921節),耶穌賜予他們聖神並賜予他們赦罪的權柄(2123節)。
耶穌派遣門徒們是為了完成一個使命:正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當耶穌還在世的時候,向他們顯示了天父愛的面容(12:45)。現在,他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卻通過將聖神賜予門徒們而繼續工作。
接納耶穌就是接納派遣耶穌的父,現在接納耶穌所派遣的人,就是接納耶穌自已(若13:20)。為了明白耶穌所委託給宗徒們的使命,通過所賜予的聖神而赦罪,我們必須瞭解以色列子民的宗教信仰與先知們的話語。
在耶穌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人的行為不好,他們用自己的偶像沾污自己。 他們不潔淨,因為他們被邪惡的神靈所影響。 我們想知道天主何時介入拯救他們,並賜予他們一個新的精神。在《致羅馬人書》中,保祿反思在惡神的控制下,人類處於痛苦與不幸的境界:「因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我若去作我所不願意的,這便是承認法律是善的。實際上作那事的已不是我,而是在我內的罪惡。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內,即不在我的肉性內,因為我有心行善,但實際上卻不能行善。因此,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7:1519)。
藉著先知的宣講,天主許諾賜予他們一顆新心,他的精神。那時,我要在你們身上灑清水,潔淨你們,淨化你們,脫離各種不潔和各種偶像。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我要將我的神賜與你們五內,使你們遵行我的規律,恪守我的誡命,且一一實行」(則36:2527)。
充滿上主的聖神,大地將被更新。正如厄則克耳先知所說的:「聖神如水一樣,要淹沒大地,但它灌溉沙漠時,將會使沙漠成為綠洲,變成美麗的花園。以後,他領我回到聖殿門口,看,有水從聖殿下面湧出,流向東方──因為聖殿正面朝東;水從聖殿的右邊經聖殿經祭壇的南邊流出。隨後他引我由北門出來,帶我由外面轉到朝東的外門。看,水從右邊流出。那人手拿繩索向東走去,量了一千肘,遂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踝。他再量了一千肘,再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膝。又量了一千肘,又叫我走過,水深及腰。他又量了一千肘,水已成河,不能走過,因為水已高漲,成了可供游泳的水,不能走過去的河。於是他對我說:「人子,你看見了嗎﹖」遂我回到了河岸。當我回來時,看,沿河兩岸,樹木很多。於是他對我說:「這水流往東方,下至阿辣巴,而入於海?這河所流過的地方,凡蠕動的生物都得生活,魚也繁多,因為凡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漁夫要住在海邊,自恩革狄到恩厄革拉因,都是曬網的地方。那裡的魚種類很多,像大海的一樣。但所有的池沼和湖澤卻不改變,留作產鹽之區。沿河兩岸,畏有各種果木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我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則47:112)。這是用充滿活力的圖像描述聖神充滿生命性的能力。
     在逾越奧蹟的那天,天主實現了自己的許諾。耶穌向他們吹氣,以這個象徵性的動作向他們交付了聖神。這個吹氣使人想起天主在創世之初,用地上的塵土形成了人之後,就向人的鼻孔內吹了一口氣(創2:7)。耶穌的氣息再造了一個新人類,從此人不再是邪惡勢力的犧牲品,而是充滿新能力並催促去行善的新受造物。聖神到邪惡得勝的地方,人的罪惡就會被赦免―被取消、被毀滅―這樣,以基督為模範,新造的人就誕生了。復活的基督委託給門徒的使命是赦免罪過,為了繼續自己的使命:「請看天主的羔羊,就是除去世界罪惡的那位」(若1:29)。
   「赦免罪過」是什麼意思?這些字的翻譯正確但只是有限度地表達其意思這是確認授權給宗徒們有赦罪的權柄。但這並不是赦罪的唯一方式,而是要征服罪惡。耶穌賜予宗徒們的權柄非常寬廣,他們充滿聖神:潔淨世上各種形式的邪惡。
賜予宗徒們的權柄不是兩種:赦免或保留;而是由聽告解的神父因評估各個案而酌情處理。權柄只是一種,就是用盡各種方法赦免人的罪。當然罪過也可能被保留:如果宗徒們未能創造良好的條件,使每一個懺悔者向聖神開放自己的心靈,那麼罪過就被保留。若赦罪的使命失敗,宗徒們要負責。

Thursday, May 14, 2020

耶穌升天

臨在的不同方式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隨著耶穌進入天父的光榮中,地上的事物是否改變了呢?從外表看,什麼也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一切如常:播種、收割、做生意、建築房子、旅行、哭泣與喜樂。宗徒們也一樣,他們並沒有比別人少了面對各種戲劇性與焦慮的經驗;然而,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新事物都發生了,人類存在於一道新的光芒中。
在一個霧天,太陽突然出現;山嶽、海洋、大地、森林中的樹木、花的香味、小鳥的歌唱,一切都如常,但是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則不一樣。
誰被基督復活的信德所光照,誰就能以新的眼光去看世界,一切都有了意義,沒有什麼值得害怕,也沒有什麼值得憂傷。另外, 對於不幸、失敗、饑荒、人為的錯誤,如果也以信德的眼光去看,這些都可以是天主建立自己王國的途徑與基礎。如果從這個新的眼光出發,我們就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的長度。我們都知道,也許我們會笑,那些嫉妒年紀比他們少的人,他們對自已的年齡感到羞愧。總之,他們的眼光總看著過去,而不是未來。耶穌復活升天的信德可以改變這種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基督徒感到很滿足,因為他們確信離最終面見天主的日期越來越近了;他們對自己在世生活的日子感到滿足,不再嫉妒青年人,而是用愛心與慈心看顧他們。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現世的痛苦與將來要顯示的光榮是不可比擬的。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宗1:111
1德敖斐羅!我在第一部書中,已論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2直到他借聖神囑咐了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去的那一天為止;3他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4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5「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6他們聚集的時候,就問耶穌說:「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嗎﹖」7他回答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8但當聖神降臨于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9耶穌說完這些話,就在他們觀望中,被舉上升,有塊雲彩接了他去,離開他們的眼界。10他們向天注視著他上升的時候,忽有兩個穿白衣的人站在他們前,11向他們說:「加里肋亞人!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了天,也要怎樣降來。」

在橄欖山上,曾經建築了一座八邊形的聖殿;但在公元1,200年被穆斯林改成了清真寺。我向朝聖者解釋說今日結構上的屋頂,在原先的建築是沒有的,這是為了紀念耶穌升天的地方;組內有一人幽默地說:「這裡沒有屋頂的,否則,耶穌升天就會擊中自己的頭。」有人並不喜歡這不敬的笑話,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加深理解《宗徒大事錄》的挑戰。

驟眼看來,耶穌升天的敘述顯得流暢,但是如果我們注意一些細節,就會發現有些不可理解的問題存在。耶穌好像被一位航天員帶他上天一樣,慢慢離開地面,在雲彩中消失了。這裡的前後不一致與不連貫的地方,也是很難解釋的。
《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路加,在其《路加福音》最後部分這樣敘述說:「耶穌領他們出去,直到伯達尼附近,就舉手降福了他們。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他們叩拜了他,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常在聖殿裡稱謝天主」(路24:5053)。我們暫且不看令人覺得奇怪的「喜悅之情」是什麼意思。(當朋友離開我們時,我們會覺得喜悅嗎?)就地裡位置也是不連貫的(伯達尼離橄欖山有點遠),還有令人驚訝的是日期也不同:《路加福音》24章說耶穌升天是在耶穌復活的同一天,而《宗徒大事錄》是在耶穌復活後40日(宗1:3)。令人驚訝的是同一作者所說的前後不一致。
          如果我們相信耶穌升天是在復活後四十天,那麼就會問:在這些日子裡,耶穌做了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時,不是許諾右盜「今晚你就要同我在樂園裡」嗎?為什麼他沒有立刻去天國呢?
這些問題足以令我們去注意。也許路加所在意的,並不是耶穌在哪裡升天,怎樣升天;而他關心的是另外的事,就是去回應團體提出的困難及解答他們的疑問。為了光照他團體的信德,讓他們相信復活的奧跡。為此,路加用了一種藝術家的寫法,使用文學類型和他同時代的人容易理解的圖像構成神學的一頁。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明白路加所用的語言手法。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都期待天國的來臨。有啟示作家宣佈天國的來臨是迫切的。他們所期望從天上降下淨化的大火,使正義復活,開始新的世界。即使在一些宗徒心中激起了他們很大的熱情。耶穌的表達很容易令他們誤解耶穌的宣講,以為這樣的日子已經來臨:「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人子來到時,你們還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瑪10:23);「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人中,就有些人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人子來到自己的國內」(瑪16:28)。然而,耶穌死後,他們所有的希望都化為泡影。厄瑪烏的兩位門徒也說:「我們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24:21)。

耶穌的復活激起與喚醒了他們內心的這種等待,在門徒們中間,他們相信耶穌的第二次來臨是迫在眉睫的;更有一些狂熱份子,公開宣佈上主來臨的日期。在整個團體中都懷著這樣的心情,呼喊說:瑪拉納塔(主耶穌,你來吧)!隨著時間的過去,但主沒有來臨。許多人開始嘲笑與譏諷說:「那裡有他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路加這樣描寫他們所面對的危機,要表達的是他意識到一個誤解,就是基督徒痛苦失望的起源:耶穌的復活標誌著天國的開始,但不是故事的結束。

新世界的建設只是一個開始,還需要耶穌的宗徒們在歷史長河中付出很多努力。怎樣糾正這種充滿幻想的等待呢?在《宗徒大事錄》的開始,路加為我們介紹了耶穌與門宗徒們的對話。現在我們看看宗徒們提出的問題:「是此時你要復興以色列國嗎」(6節)?這也是第一世紀末期所有基督徒問的問題。復活耶穌的答覆,既是對門徒們說的,也是對路加的基督徒團體說的:「不要妄想知道什麼時候是世界的終結,這點只有父知道。你們應該盡心盡力去完成託付給你們的福傳使命:當聖神降臨于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8節)。
這段對話之後,描寫的就是耶穌升天的情形。耶穌與門徒們坐在宴席上(4節),為什麼不是在家裡吃完晚餐後就分手告別呢?到橄欖山上去有什麼目的呢?還有別的特別之處,如:雲彩,向天觀看,兩個穿白衣的人,這些屬於那年代的編輯手法或是文學手法呢?
在舊約聖經中,有一處的敘述與我們今日讀經非常相似:就是厄里亞被帶到天上去(列下2:915):一天,這個偉大的先知與他的弟子厄里叟在約旦河邊。當厄里叟知道他的師傅要被接到天上的時候,他勇敢地請求繼承師傅的精神。厄里亞答應了,但是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目睹他被接到天上的情形。忽然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帶火的馬車,當厄里叟目睹天上的時候,厄里亞被接到天上去了。從此時起,厄里叟繼承了厄里亞的精神,這種精神使厄里叟繼續他在這世界的使命。列王紀下就是敘述厄里叟的工作:就是重複厄里亞所做的一切。
這樣,我們很容易將《宗徒大事錄》中與厄里叟的經驗作一個比較,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並可得出一個結論:路加描寫與厄里叟相同的經驗,是要告訴他的基督徒團體,在這樣的序曲中,這些事情的真實性是不能用人的感官與感覺所證實的,也是人的語言所不能表達的。耶穌的逾越奧跡,他的復活與升天都進入了父的光榮中。
雲彩,在舊約指天主具體地臨在於某個地方(出13:22)。路加用這樣的圖像表達耶穌基督,這位被拋棄的屋角的基石,被判罪,被釘死了,敵人希望他永遠停留在死亡的陰影中,卻在天主的介入中,在天主德能的助佑下復活了,並被宣認為主。兩個穿白衣的人,與在墳墓那裡顯現的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路24:4)。按照聖經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天主的世界。由這兩個穿白衣的人口中所發出的話語,就是天主借著他們向門徒們所說的話與對逾越奧跡的解釋:耶穌,這位天主忠信的僕人,被人所釘死,卻受到了天主的光榮。他們的話語是真實的(是兩個人,是值得依賴的)。
最後目睹天上,如同厄里叟。在路加時代的宗徒們與基督徒也一樣,他們默想著遠去的主耶穌,目光則指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希望。在一段時間的等待後,天主開始間斷地工作,但是來自天上的聲音聲明:不是耶穌將要完成一切,而是你們。你們將要做父所交托給耶穌的任務,而且你們將有能力做一切事,因為你們同復活的基督一起度過了四十天的時間,而且領受了聖神(按照猶太人的語言,四十天的時間是為準備成為門徒的時間)。如同厄里叟,為門徒們也是一樣,這是師傅被接去的圖像,指示將要宣報的信息。
在路加時代,已經有很多基督徒常常注視天上,他們認為宗教是逃避,而不是鼓勵採取措施改善人的生活。天主對他們說:「不要注視天上,你們應在地上為你們的信德作一個有說服力的見證。耶穌會再來,但他的再來並不減弱你們在地上的責任。主人來到,看見那些警醒著的僕人,他們就有福了(路12:37)。
耶穌上升到天上去了嗎?當然。但是說耶穌升天,意思是說耶穌復活了,受到了光榮,進入到了天主的光榮中。耶穌的身體真的被埋葬了,但是為天主來說並不需要香料保護他的身體不腐朽,正如保祿所說的:那是「屬神的身體」(格前15:3550)。復活後四十日並不是一個空間地理的轉移,不是從橄欖山到天上的轉換,即使門徒們相信耶穌升天是從死後第三天才開始,耶穌死亡時刻就是耶穌升天的時候。
通過這段描述,路加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思想,而不是一段時間敘述。在這段敘述中,路加敘述了耶穌是第一個打開帷幕的人,這個帷幕將人與天主的世界分開隔離了,所看到的只是在地上所發生的事情:成功與災禍、不義、痛苦、荒唐的事情,如耶穌在羞辱中死亡一樣,都是在天主的計劃之內。耶穌升天的意義就在這裡。現在我們就應該明白為什麼門徒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向耶穌告別(宗24:52)。

讀經二:弗1:1723
17為使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即那光榮的父,把智慧和啟示的神恩,賜與你們,好使你們認識他;18並光照你們心靈的眼目,為叫你們認清他的寵召有什麽希望,在聖徒中他嗣業的光榮,是怎樣豐厚;19他對我們虔信的人,所施展的強有力而見效的德能是怎樣的偉大。20正如他已將這德能施展在基督身上,使他從死者中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右邊,21超乎一切率領者、掌權者、異能者、宰製者,以及一切現世及來世的可稱呼的名號以上;22又將萬有置於他的腳下,使他在教會內作至上的元首,23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就是在一切內充滿一切者的圓滿。
    
保祿為他的基督徒團體求智慧,使他們能夠明白天主的奧秘;不是人間的智慧,而是認識天主的智慧。保祿請求天主照亮他們心靈的眼睛,使他們認清天主對他們的召叫是何等偉大,他們所懷有的希望又是何等豐富。今日第一篇讀經邀請基督徒不要放棄現世所應盡的義務;第二篇讀經默想這樣的責任與義務,也讓他們記住,雖然現在有義務與責任,但不要忘記,生命不止於現世。因為即使是在現世盡義務,基督徒總是等待在基督再來時,與基督一起進入天主永恆的國度裡。

福音:瑪28:1620
16十一個門徒就往加里肋亞,到耶穌給他們所指定的山上去了。17他們一看見他,就朝拜了他,雖然有人還心中疑惑。18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20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瑪竇並不像路加那樣描寫耶穌升天的情形,但卻用不同的圖像來表達同樣的信息。瑪竇與路加、若望不同的是,他描寫耶穌升天不在耶路撒冷,而是在加里肋亞。這個地理位置有其神學意義:福音作者願意強調,門徒們的使命必須從耶穌的地方開始,加里肋亞是一個被人忽略與輕視的地方。因為受到來自東部與北部的侵略,這裡的人是由多種民族組成。這裡住著來自很多地方的人,是個混種族的地方。依撒意亞這樣描述說:「異族的地方,就是外邦人的區域」(依9:1)。正統的猶太人用一種懷疑與缺乏信心的眼光看待他們。尼苛德摩,帶著懼怕的心情為耶穌辯護。在耶路撒冷的法利塞人說:「你去看看經典,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若7:52)。瑪竇現在要說,就是這些外邦人為福音的對象。因為猶太人拒絕了天主所派遣的默西亞,所以失去了成為享有精神生活中心的特權。
門徒們與復活的主相遇是在山上(16節)。從四旬期第二個星期日的福音中,我們明白了「山」在聖經中的意義——天主自我啟示的地方。在山頂上,天主向梅瑟與厄里亞啟示了自己。瑪竇常用這個形象表達自己的意思,每次當耶穌要教導重要事情,或者完成重要工作時,總是在山上。山,是耶穌工作的重要地方。如果明白「山」的意義,就不難理解今天的福音:派遣門徒到世界各地去作福傳,是耶穌生命中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決定性事件。不單如此,只有那些在山上經驗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才有能力肩負福傳的使命,並接納福音的信息。
他們中還有些人懷疑(17節),這句話令人費解。在復活的當天晚上,門徒們在耶路撒冷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了,怎麼可能還有人懷疑呢?從教理講授的角度出發,這個問題很有意義。瑪竇想要說,基督徒團體並不是由完美的人組成;當中有善人,也有作惡的人,存在著光明與黑暗的行為。這也是首批宗徒面對的情況:他們有信德,可是還有人充滿了不信。
相信基督但是充滿了懷疑是可能的,但不能是相反的:所謂信德,就是很多時候不確定與不明顯。我們「相信」太陽存在,因為太陽是可見的,它的光明與熱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在信德的領域,這樣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我們與宗徒們一樣,也確信復活的事件是真實地發生了,復活的真實性是不容懷疑,但是卻不知道怎樣向人講出復活的奧跡。
福音的第二部分(1820節),耶穌派遣門徒到世界去傳教。在耶穌公開生活時期,他這樣派遣門徒們外出傳教:「耶穌派遣這十二人,囑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裡去」(瑪10:56)。在耶穌的逾越奧跡後,他們的使命開始公開了,變成了面向全世界。
現在光明從加里肋亞升起。耶穌離開納匝肋,去了葛法翁,因此「坐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見了一道皓光,一道光亮照射坐在黑暗與死亡陰影下的人群」(瑪4:16)。現在這光明必須在世界照耀。正如先知所宣佈的,以色列要成為外邦人的光明(依42:6)。現在就是決定性的時刻,耶穌再次道出自己的真實性與有效性:是由天父所派遣,為世界帶來救恩的信息;如今他將這一任務委託給自己的團體與教會,並賜予他們同樣的權柄。
教會被派遣,是為了使世界看到基督生活的影子,使世界相信基督。通過洗禮使教會產生更多的子女,並在感恩聖事中使他們得到充滿聖三的生命。福傳是光榮的,但是也是艱巨的。那些被召去肩負此使命的人會感受到驚訝與焦急,擔心與憂慮。
每種聖召都伴隨著人的害怕與上主的許諾,並保證:不要害怕,是我!雅各伯去一個不知道的地方,天主對他說:「看我與你同在,你不論到那裡,我必護佑你,領你回到此地。我決不離棄你,直到我實踐了我對你所許諾的」(創28:15)。對充軍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說:「我愛你,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依43:45)。梅瑟拒絕天主的派遣說:梅瑟對天主說:「我是誰,竟敢去見法郎,率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上主回答說:「我必與你同在;幾時你將我的百姓由埃及領出來,你們要在這座山上崇拜天主,你要以此作為我派你的憑據」(出3:1112)。在格林多,保祿感到害怕,天主對他說:「不要害怕,只管講,不要緘默,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向你下手加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有許多百姓是屬於我的」(宗18:910)。
復活基督對初期基督徒的許諾改變了很多人,使他們不再感到害怕,現在他對我們的許諾也是一樣的:「看,我將與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20節)。在《瑪竇福音》的結尾如開始一樣,重新以「厄瑪奴耳」,即「天主與我們同在」結束。這也是先知們稱呼默西亞的名稱(瑪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