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16

悔改就是發現自己的身份

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我們常會聽到這些類似的抱怨:現在的事情太糟糕了,每個人都想佔別人的便宜、欺騙人、傷害人、不可忍受的壓力、甚至未能預見任何新的視野。
抱怨很簡單,但找到解決方法卻很難。譴責是損害人權利的行為,起草正式的通告,表達自己的憤怒可能會有一些益處;但是很多時候的抱怨,尤其是正式的表達或者外交聲明,這些抱怨基本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面對不正義的現象,有人就會表現出不負責任的憤怒,報復的心態,甚至會做出一些輕率的行為。運用暴力從來不會產生正面的結果,事實上,暴力常常引發問題,甚至不可修復的問題。
還有另一種選擇:無動於衷。就是選擇將自己關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裡。若是事件影響不到自己個人或家庭生活,即使只是情感方面,也避免被捲入到別人的事件中。
那該怎麼做呢?世界的經濟與社會都在影響並挑戰著我們,我們無法置身世外,就像看客一樣在外面觀看事物的發展。但該怎樣介入呢?只有一個正確的方式,這就是今日讀經所要告訴我們的。
為了加深理解這一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慈悲,寬仁大方,衪將人從罪惡中釋放出來,治愈所有的疾病。

讀經一 318a1315


那時梅瑟為他的岳父,米德楊的司祭耶特洛放羊;一次他趕羊往曠野裡去,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上主的使者從荊棘叢的火焰中顯現給他;他遠遠看見那荊棘為火焚燒,而荊棘卻沒有燒毀。梅瑟心裡說:「我要到那邊看看這個奇異的現象,為什麼荊棘燒不毀﹖」上主見他走來觀看,天主便由荊棘叢中叫他說:「梅瑟!梅瑟!」他答說:「我在這裡。」
天主說:「不可到這邊來!將你腳上的鞋脫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父親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梅瑟因為怕看見天主,就把臉遮起來。上主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
梅瑟對天主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裡,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時,他們必要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天主向梅瑟說:「我是自有者。」又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天主又對梅瑟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遠;這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世。

以色列對天主的經驗首先是「拯救者」,後來才慢慢發現天主也是父親、母親、夫君、君王、牧人、帶領者、盟友等等。讀經一敘述了天主向祂子民的啟示是如何開始的。
梅瑟當時在西乃曠野,因為他在幾年前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看到一個自己的同胞被一個埃及人虐待,他就替同胞辯護,並殺害了那個埃及人(出21115)。
梅瑟性格衝動,不能容忍對弱者的欺凌、恐嚇、騷擾和濫用權力。他逃到曠野時也是如此。有一天,他坐在水井旁,看到一群少女來打水給羊群喝;這時也來了另外一群牧童,將她們趕走。梅瑟起身,幫助那些少女們,趕走了那些牧童,使她們打水給她們的羊群喝(出216-22)。
生活的智慧和經驗從某種程度上使得梅瑟平定下來,使他不去摻入別人的事情。當不正義壓迫弱者的時候,梅瑟沒有絲毫的權利。那他該做什麼呢?如果他介入了,就會被捲入到很嚴重的問題中。最好是只顧自己,不要多管閒事。
梅瑟於是逃到一個少女的父親耶洛特那裡,並娶了他的女兒為妻,從此開始了貧窮卻安靜的生活。他每天都出去牧放岳父的羊群,只想這樣安靜的生活著。但是,人能否都像梅瑟一樣,忘記了還在埃及遭受欺壓的以色列子民呢?天主不會忘記。有一天,認識梅瑟的感受與心思的天主決定要將自己的計劃啟示給梅瑟:天主要將祂的子民從奴役中拯救出來。
梅瑟的被召是根據古時蒙召的傳統情況而寫成,並用了一些圖像來表達天主的自我通傳。
梅瑟正在曷勒布山牧放他岳父的羊時,忽然看見一個燃燒卻燒不毀的荊棘叢。於是他走近觀看,聽到天主的聲音,並要求他脫掉腳上的鞋。那聲音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7-8節)。
在聖經中,火是一個用來指示天主臨在的很普遍的圖像。在曠野中天主用火柱領導祂的子民(出1321)、在火柱中降來(出1918)、在火中講話(申433)。
同樣,火在這裡也表示天主的聲音向祂的僕人顯示自己,召叫他去完成的艱難使命。焚燒不毀的荊棘恰當地表達了天主的火焰在內心燃燒,沒有給梅瑟任何拖延的時間。耶肋米亞先知也說:在我心中就像有火在焚燒,蘊藏在我的骨髓內;我竭力抑制,亦不可能(耶209)。
聖經作者也許是用在曠野裡一種奇特的現象,來描述燃燒的荊棘:一米高的灌木中流出的一種精油,在天氣炎熱時可能會自燃。
「鞋」使這篇敘述的象徵意義更加完整。鞋是用死去的動物的皮製成,因此是不潔的,不能穿著它進入獲得生命的聖地。(即使在今天,當進入清真寺時也應脫鞋。)
天主要梅瑟脫掉腳上的鞋,聖經作者以此告訴我們,梅瑟與天主有了聯繫。梅瑟的想法不是他個人的幻想或野心,而是來自上主。
現在我們可以重新思索所發生的事。梅瑟在荒僻與寧靜的曠野中,也許在思考以色列子民在埃及的命運時,得到了天主的光照。天主使梅瑟進入了祂的世界中,在梅瑟心中植入了祂的感受和思想,以及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的渴望。天主使梅瑟明白,為了實現這樣的計劃,天主也需要梅瑟的幫助。
在這樣深入的靈修經驗中,梅瑟留意到使命的艱巨。他向天主表達自己的不情願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裡,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時,他們必要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 13節)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3-15節),上主向梅瑟啟示了自己的名字。天主向梅瑟說:『我是自有者。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為什麼天主的名字這樣奇怪呢?在聖經中出現了6828次的這個名字的意義是什麼呢?其意義是:你們將會知道我是誰,將由我所要做的工程認識我。
以色列子民將要看到什麼呢?當然不是安靜地坐在天國裡、維持秩序、計算人的罪過、不想被打擾、又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冷漠無情的天主。天主向以色列啟示自己是一個與他們感同身受的天主,對他們的遭遇充滿同情與憐憫,絕不允許以強欺弱,並決定來拯救他們。
經師們注意到,聖經中並沒有提及以色列子民向天主哭求,而是天主看見了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了他們的哀號。以色列子民痛苦地向天主呼喊,天主聽到了他們痛苦的呼喊,於是決定來拯救他們。
天主沒有改變自己的名字。天主對那些受苦的人、遭受不義壓迫的人、或任何形式的壓迫與欺壓的人、總是懷有慈悲憐憫的心。天主甚至也沒有改變祂拯救人的方式:就是梅瑟所說,天主派遣使者(出232023)。天主通過那些願意聆聽天主的話,願意在心中接受天主的心思念慮,並且不怕面對艱難困苦的人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讀經二格前 10161012


弟兄們,我願意提醒你們,我們的祖先都曾在雲柱下,都從海中走過,都曾在雲中和海中受了洗而歸於梅瑟,都吃過同樣的神糧,都飲過同樣的神飲;原來他們所飲的,是來自伴隨他們的神磐石:那磐石是基督。可是,他們中多數不是天主所喜悅的,因而倒斃在曠野裡了。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為叫我們不貪戀惡事,就如他們貪戀過一樣。
你們也不可抱怨,就如他們中有些人抱怨過,為毀滅者所消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這一切事,都是為給人作鑑戒,並記錄了下來,為勸戒我們這些生活在世末的人。所以,凡自以為站得穩的,務要小心,免得跌倒。

格林多的教會團體很是值得稱讚的,當然也有一些負面的情況存在,就如同任何地方一樣:分裂、不道德的行為、嫉妒。有些基督徒認為洗禮為獲得救恩就足夠了,保祿提醒他們已經陷入了可怕的幻想中。
保祿用以色列子民的經驗來改正這一錯誤的意識。保祿說: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相信並跟隨了梅瑟。他們穿過了紅海、受雲柱的保護;吃過瑪納、喝了從岩石中流出的水;但因為他們的不忠信,他們誰也沒有進入福地。
基督徒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危險。我們應當知道,天主的恩寵不會產生自動或神奇的效果。只相信基督(新梅瑟),領受洗禮(經過經海),接受聖神(得到雲柱的保護),領受基督聖體(酒與餅相當於瑪納與石頭中出來的水),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有與基督徒身份相稱的生活,否則他們也有失落的危險,就像曠野中的以色列子民一樣。

福音 1319


正在那時,來了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報告給耶穌。他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的加里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或如史羅亞塔倒下,而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他講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曾將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你砍掉它罷,為什麼讓它荒廢土地?園丁回答說: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將來若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了。」

這段福音的第一部分(1-5節)敘述了兩個真實的事件:一個是比拉比犯的罪行,另外一個是史羅亞塔的突然倒塌。
比拉多不是一個慈悲心腸的人。歷史記載,他做了很多殘暴的事。今日福音的敘述就是其中之一。
可能是在逾越節時,一些來自加里肋亞的朝聖者在聖殿奉獻祭品。他們被捲入了一場暴力事件。
逾越節是慶祝以色列從埃及獲得拯救的日子。因此,在每個以色列人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喚醒了他們反抗羅馬人的壓迫以及渴望自由的願望。也許這些加里肋亞人有點狂熱,與守衛們有些比較嚴重的玩笑或口角。隨後有了一些挑釁性的行為,於是言語就變成了行為,引起了羅馬士兵們的激怒。
在盛大的節日上,比拉多通常會從凱撒勒亞來到耶路撒冷,維持公共秩序並防止騷動,他甚至不會容忍造反的痕跡出現。他不顧聖殿的神聖性,就命令士兵的介入,殘殺了這些被視為危險份子的加里肋亞人。這是一種殘暴的行為,褻瀆了上主的聖殿,因為人們相信天主住在聖殿內。即使是司祭在聖殿中也必須要脫掉鞋子,就是冬天也是一樣。
為什麼上​​主不懲罰這一殘暴事件的元兇呢?法利塞人認為:沒有罪惡就沒有懲罰。如果天主允許那些加里肋亞人被殺害,這就說明他們是罪有應得。這樣的解釋可以接受嗎?犯罪的人是比拉多,邪惡的人是羅馬士兵。
有人向耶穌述說了這件事,可能想從耶穌口中聽到反對羅馬人的態度和話語;也有人想讓耶穌參與武力反抗。面對這一罪行,耶穌絕不能勸勉、容忍與寬恕,祂至少也應該表達對比拉多的強烈反對。
耶穌對他們的狂熱與混亂感到驚奇,祂始終保持鎮定,沒有說出任何不假思索的話。耶穌首先否認這些人的遭遇與他們犯罪有關的說法,然後邀請他們從這件事中學習經驗:這是悔改的好機會。隨後,耶穌又用另外一個事實來表達這一思想:建造史羅亞塔時,倒塌砸死了十八人。耶穌說,這些人並不是因為犯罪才遭到懲罰。他們是死於不幸,其他人也可能如同他們一樣。這個事件也應是人們悔改的機會。耶穌的答霞好像是在迴避問題,耶穌為什麼在面對這個屠殺事件時不發表自己的觀點?衪的答覆令人驚訝,因為衪總是活得很真實,當然也不怕表達自己的想法。
壓迫人的社會制度通常是很堅固的,比拉多就是如此,有著很深的根基,並能以有力的手段保護自我的統治。因此,想隨時推翻這樣的統治真的是幻想。有人認為,暴力手段可以是恢復正義的快速有效的方式,這是最糟糕的幻想。使用暴力並不能產生任何好的結果,並不能真的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新且更嚴重的問題。
耶穌沒有直接評論比拉多的暴行,也不想被捲入無用的爭論,或是效忠,或是咒罵。耶穌當然不是對這樣的不幸與苦難無動於衷,衪曾為對祖國的熱愛而哭泣。然而,耶穌明白衝突、仇恨、攻擊、復仇的思想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帶來更多的麻煩。這樣的思想和行為使本已複雜的事情變的更加複雜。
耶穌邀請人應該悔改,就是邀請人改變思維方式。
猶太人對壓迫者的態度是仇恨、暴力與報復,但這不是天主的想法。因此,他們需要重新反省這種態度,放棄對刀劍的信心。但是,他們卻不願意悔改,因此,四十年後,他們將會在新的屠殺中全部被殺。
耶穌不是在迴避問題,而是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解決方案。祂反對權宜之計,卻邀請我們認識邪惡的根源。認為只是換了掌權者就可以使事情得到改變,這是無用的幻想。如果新的掌權者沒有一顆嶄新的心,不遵循一種新的精神,一切都不會改變,而與以前一樣。這就如同只換演員,而不改變角色一樣。因此,耶穌對群體反對比拉多的想法並不認同。耶穌邀請我們要悔改,改變自己的思想。只有變成不同的人,擁有一顆嶄新的心,這樣的人才能建設新的世界。這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
改變這樣的思維與態度需要多長時間呢?幾個月還是幾年?在今日福音第二部分(69節)耶穌用無花果樹的比喻回答了這樣的問題。聖經中常常提到這種樹,一年兩次,就是在春天與秋天結果,果實很甜。這種樹在古時是和平與繁榮的象徵(列上425,依3616)。在西乃曠野時,以色列子民渴望擁有一塊富有水源的土地,種植小麥與無花果(申88,戶205)。
這個比喻的信息很清楚:天主希望那些聆聽福音信息的人,能夠結出豐富的果實。天主不希望外在的宗教敬禮或外表的行為(春天,無花果樹先結果實,然後才長樹葉),卻希望愛德的工作。
其他福音作者敘述,這棵不結果實的無花果樹幾乎在瞬間就乾枯了(谷111224,瑪211822)。仁慈的福音作者路加記載,在園丁決定性的干預之前,又強調了再等待一年。他描述了天主的耐心,容忍人性的軟弱,理解人心與思想的頑固。
然而,不可將天主的這種容忍態度視為天主對邪惡的無動於衷,這不是在推崇忽視、冷漠與外表。生命的時間是何等的寶貴,但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會浪費。一旦人們看見了基督的光照,就應立即接受並追隨。

這個比喻邀請人們認識到四旬期就是天主恩寵的時期,對無花果樹(每個人)而言是新而珍貴的一年,因此應該悔改,努力結出果實。

Friday, February 19, 2016

心靈之謎

丙年四旬期第二主日

 在通俗語言中,愛上某人與墮入愛河是同義的。愛的氣勢並沒有否認理性,但超越理性;並能打開新的視野,通往一個無法預料的情感世界。
 信德是人有意識的抉擇。耶穌對那些想要跟隨祂的人說: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 (路1428)但信德也是對天主完全而無條件的信賴,逐漸靠近天主。因此,信德要求人要遠離這個世界及其邏輯。信德就是喪失理智的。
十字軍東征時,方濟各亞西西手無寸鐵地來到伊斯蘭統治者前。十字軍嘲笑他,認為他瘋了。他並沒有瘋,而是根據另一種邏輯思維。方濟各愛上了基督,確實相信福音的真理。
在舊約聖經中,喪失理智被描述成半睡半醒或睡夢的圖像。天主在亞當熟睡的時候創造了女人(創221);亞巴郎在昏沉的睡去時,天主與他立了約(今日讀經一);三位門徒在耶穌顯聖容的山上看到了上主的光榮,當時他們也在昏昏欲睡(今日的福音)。似乎是在告訴我們,人性能力的變弱是天主啟示或干預的前提。的確,只有那些為耶穌喪失理智的人才能相信:為愛而死將導向生命。

為了加深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是我生命的保障,我尚害怕何人?

讀經一 155121718

上主遂領他到外面說:「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繼而對他說:「你的後裔也將這樣。」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上主又對他說:「我是上主,我從加色丁人的烏爾領你出來,是為將這地賜給你作為產業。」亞巴郎說:「我主上主!我如何知道我要佔有此地為產業?」上主對他說:「你給我拿來一隻三歲的母牛,一隻三歲的母山羊,一隻三歲的公綿羊,一隻斑鳩和一隻雛鴿。」亞巴郎便把這一切拿了來,每樣從中剖開,將一半與另一半相對排列,只有飛鳥沒有剖開。有鷙鳥落在獸屍上,亞巴郎就把它們趕走。太陽快要西落時,亞巴郎昏沉地睡去,忽覺陰森萬分,遂害怕起來。
當日落天黑的時候,看,有冒煙的火爐和燃著的火炬,由那些肉塊間經過。在這一天,上主與亞巴郎立約說:我要賜給你後裔的這土地,是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的河。

所有在荒野放牧的人們,都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水不是來自水井,而是來自上天。有規律且豐厚的降雨可以種植小麥,葡萄與其它果樹。與自己的家庭一起,和平地及永久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各人坐在自家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無人來驚擾(米44)。
亞巴郎就是一個過著游牧生活的人。他來自很遠的地方,數年以來,他到處漂泊,就像一個沒有目的地旅行者。他上了年紀,又沒有孩子;他的生命似乎要以失敗而告終。有一天,他得到了上主的啟示,並向他許諾了自己夢寐以求卻從未得到的:即土地(7節與19節),和人數眾多的後裔,如同天上的星星與海邊的沙粒一樣多(5節)。
天主為什麼要主動地向亞巴郎許諾這些呢?為何是亞巴郎而不是別人呢?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嗎?耶穌時代的經師們認為,上主只向那些配得上主恩典的人施予助佑。因此他們認為,亞巴郎實踐了仁慈與正義,因此才會得到上主的祝福。
這是一個毫無根據的想法。聖經中沒有提及亞巴郎的任何善工,而天主對他的召叫與許諾是白白的恩賜。沒有記載亞巴郎蒙召前的善工,卻記載了蒙召後: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6節)。
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描述人信賴天主。我們翻譯成「信賴或相信」,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依靠一個堅固、穩固、安全的基礎」。並不是指在理智上順從某些教義,而是無條件地信賴某個人;這就如同新娘對新郎的完全信賴。當新娘完全相信新郎時,意即將所有的信心與希望都放在他身上,將自己的未來與生命都交給了他。
當亞巴郎聽到天主的聲音時,就把自己交付到天主手中;相信了上主,並相信上主不會欺騙他。這樣的信德使他成為義人(6節)。保祿也證實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羅43,迦36)。也就是說,天主說亞巴郎是義人時,並不是因為亞巴郎做了很多值得讚揚的善行,而是因為他與上主建立了正確的關係:亞巴郎相信了天主的話和諾言,即使表面上看似乎完全沒有希望時,他仍堅定地信賴上主。
讀經一記載了上主對亞巴郎的信德的回應:上主在許諾之後,以一個儀式通過此許諾。在古時的美索不達米亞,民族之間的正式約定需要一種隆重的儀式來簽定:將一隻動物(一隻公牛,一隻公山羊或一隻綿羊)分成兩半,然後結盟的人們要從中間走過,同時還要說:如果我違反盟約,我將會如同這只動物一樣被劈成碎塊。
讀經的第二部分(917節),天主以結盟的儀式來強調衪話語的忠信,一切都很奇妙。上主在許諾後,遂命令亞巴郎宰殺動物,將它們的肉分成兩半排列,然後天主像火一樣從這些肉塊中間經過(17節)。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天主行了訂立盟約的儀式,亞巴郎並沒有從動物的肉塊中間經過。上主的許諾是絕對無條件的,祂沒有要求任何回饋。天主知道自己不能要求什麼,因為聖祖的後裔常常不忠信。在出谷時,他們甚至認為,天主將他們帶到曠野是為了消滅他們(戶1419)。
上主對人的許諾常是白白的恩賜。先知們把天主描述成忠信的丈夫,即使妻子不忠信時,上主常常是忠信的(依54510)。面對任何的背叛,上主的愛卻從不會改變。

讀經二 31741
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要注意那些按我們的表樣生活行動的人。因為有許多人,我曾多次對你們說過,如今再含淚對你們說:他們行事為人,是基督十字架的敵人;他們的結局是喪亡,他們的天主是肚腹,以羞辱為光榮,只思念地上的事。至於我們,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我們等待主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從那裡降來,他必要按他能使一切屈服於自己的大能,改變我們卑賤的身體,相似他光榮的身體。
為此,我所親愛的和所懷念的弟兄,我的喜樂和我的冠冕,我可愛的諸位!你們應這樣屹立在主內。

一聽到基督的敵人時,我們可能想到的是那些行為放蕩的無神論者和狂熱主義者。在今天的保祿書信中,「基督的敵人」指的是斐理伯團體中的有些基督徒。保祿說:他們的天主是肚腹,以羞辱為光榮,只思念地上的事(19節)。
他們的罪惡是什麼呢?這樣的表達似乎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對食物及性慾的滿足,是毫無節制的追求。實際上,保祿所說的是他們中有些人把信仰看成只是對傳統做法的遵守,比如割損,不許吃某些食物,守齋。保祿用挖苦的口吻說,這是一些與肚腹有關的行為。
因此我們思考,若要成為「基督十字架的朋友」,是否必須要受苦、克制自己、犧牲、捨棄一切快樂的事物。克制自己意味著讓自己死去,但我們都渴望生命,而非死亡。不論如何看待死亡,死亡對我們總是一件惡事。然而,我們認為的生命或許不是真正的生命。
「基督十字架的朋友」的蒙召只捨棄那些不是生命的因素。保祿告訴我們這是唯一的智慧選擇:我們的家鄉是在天上(20節),以及我們等待改變的肉身。保祿忠於聖經的思想,他沒有講述肉身的毀滅,這與希臘哲學的教導不同,而是說全人的改變,相似基督光榮的身體。
因此,那些只注視這個世界,以此世為永恆的住所,並以自己的肚腹為天主的人們錯了。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亞巴郎一樣,只是一個外地人,一個游牧者。

福音 928b36
 大約過了八天,耶穌帶著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上山去祈禱。正當他祈禱時,他的面容改變,他的衣服潔白發光。忽然,有兩個人,即梅瑟和厄里亞,同他談話。他們出現在光耀中,談論耶穌的去世,即他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伯多祿和同他在一起的,都昏昏欲睡。他們一醒,就看見他的光耀和在他旁待立的兩個人。那二人正要離開時,伯多祿對耶穌說:「老師,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他原來不知道說什麼了。他說這話的時候,有一片雲彩遮蔽了他們。他們進入雲彩時,門徒們就害怕起來。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他!」正有這聲音時,只見耶穌獨自一人。在那些日子,他們都守了秘密,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

有些人認為,這段福音描寫的是耶穌為使祂的門徒們能夠面對自己的苦難與死亡,讓他們預嚐了天國的經歷。
我們在閱讀一個福音片段時,需要非常謹慎,因為福音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後發展,但如若留心反省,常常是通過聖經的語言來向我們闡述其神學意義。耶穌顯聖容的記載就是一個例子,而且瑪竇和馬爾谷的敘述幾乎相同。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將會看到路加福音中記載的獨有的訊息,只有路加強調了耶穌上山的目的:上山去祈禱(28節)。耶穌常常用很多的時間祈禱。耶穌一開始並不知道祂的生命將會如何,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最後命運是什麼,祂正是通過祈禱,在祈禱的光照下才逐漸發現這些奧秘。
耶穌就是在這些靈性的深度經驗中,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是拯救人;不是通過勝利,而是通過失敗。路加在福音的中間部分,開始向我們揭示了耶穌失敗的一些標記:開始時對耶穌充滿熱情的群眾,竟後來捨棄了衪;有些人認為耶穌是造反者,衪的敵人試圖要殺害衪。因此,祂如今需要明白天父要自己所走的道路。正是為此,衪上山去祈禱。
正在祈禱時,耶穌的面容改變了(29節)。與其它聖史的記載不同,路加並沒有記載耶穌「顯聖容」,而是「改變了面容」。這種光輝是與天主結合的人們的光榮標記;甚至梅瑟與上主說話時,他的面容也改變了(出3429-35)。
每一次與天主真正的相遇,都會在人的臉上留下一些可見的痕跡。在慶祝並分享聖言後,我們會更喜樂的回到家中,心靈更加安寧;面帶微笑,對​​人更能容忍、理解、慷慨。我們的臉上似乎也閃耀著光明。
耶穌面容上的光輝表達了耶穌在祈禱中認識了父的旨意。耶穌知道,自己的犧牲並不是以失敗而終結,而是復活的光榮。在耶穌的這次靈性經驗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梅瑟與厄里亞(30-31節),法律與先知的象徵,他們代表了全部的舊約。以色列的所有經典都指向耶穌。若沒有耶穌,舊約是不完滿與不可理解的;若沒有舊約,耶穌就是一個奧秘。在耶穌復活的那天,為了使門徒們理解死亡與復活的意義,耶穌引用了舊約:他於是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24 27)。

瑪竇與馬爾谷也提到了厄里亞與梅瑟,但只有路加記載了他們與耶穌談話的主題:即耶穌的出谷,就是從這個世界回到天父那裡的旅程。這就是耶穌得知自己使命的光明來源:來自舊約中的天主的話語。因此,衪發現了默西亞的使命不是通過勝利,而是通過痛苦完成;即祂必須受很多苦,受侮辱,被眾人所拋棄,正如「上主僕人」詩歌中所說的一樣(依53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這三位門徒對所發生的事一點也不理解(32-33節)。他們都昏昏欲睡。爬山可能有些疲勞,他們需要打盹休息,而且這件事似乎是在晚上發生的(37節)。
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在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中,這三位門徒常是昏昏欲睡。他們在橄欖山園中睡覺(谷1432-42;路2245)。奇怪的是,在耶穌生命重要的時刻,他們的眼睛總是沉重的。

睡夢在聖經常常有其象徵意義。例如保祿寫信給羅馬人說:現在已經是由睡夢中醒來的時辰了,黑夜深了,白日已近(羅1311-13)。保祿用這個形象的比喻將基督徒從靈性的沉睡中喚醒;並邀請他們開放心靈,接受福音的倫理要求。在耶穌顯聖容的敘述中,門徒們在睡覺表達了門​​徒們無法理解並接受默西亞必須通過死亡才能進入光榮。耶穌行奇蹟時,群眾為耶穌渴彩,三位門徒都清醒著。但是當耶穌談到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坐末位、成為別人的僕役時,他們不願意去理解,也不想接受,於是就慢慢地閉上眼睛開始睡覺,繼續掌聲與勝利的夢想。

最難解釋的就是「三個帳篷」(福音作者強調伯多祿也不知道到底在說什麼)。
搭帳篷意味著想要在此建立固定的居所,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想離開。而耶穌卻常常在行走。正如今日福音所說,衪必須要完成自己的「出谷」,門徒們也被邀請去跟隨衪。搭三個帳篷也許指的是伯多祿見到老師在祈禱中的喜樂經驗,想要長時間地停留在這樣的喜樂中。

我們也可對照我們的生活經驗:與天主長時間的對話後,我們也不願意回到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具體困難與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使我們感到害怕。我們知道,聆聽天主的話語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能在教堂或避靜院度過一生。因此,也需要走出來並服務我們的兄弟姊妹、幫助那些受苦的人、親近那些需要愛護的人。在祈禱中發現了應走的道路之後,我們應該與耶穌一起上路,去耶路撒冷奉獻自己的生命。

當他們從山上下來時,有一團雲彩遮住了他們(34節),雲彩在聖經中指的是天主的無形臨在。出谷紀中常常提到雲彩。梅瑟進入遮住山的雲彩(出2415-18),雲彩遮住了帳篷,梅瑟不能進去,因為那裡是天主臨在的地方(出4034-35)。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被帶進了天主的世界,在那裡他們明白了老師要走的道路:與宗教領袖之間的衝突、受迫害、受苦與死亡。他們知道他們最後的命運也像老師一樣,因此他們感到害怕。從雲彩中出現了聲音(35節):天主要在耶穌身上施行救恩。為人來說,祂將是失敗;但是為天主來說,祂卻是「特選者」,是上主喜悅的忠信僕人。

天主也喜悅那些跟隨耶穌的人。來自天上的聲音說,你們要聽從衪。即使衪的道路非常艱難,充滿艱辛和矛盾,從人性角度甚至顯得荒唐。即使如此,也要聽從衪。
在福音片段的最後部分(36節),耶穌單獨一個,梅瑟與厄里亞不見了。這就顯示了舊約的使命:把一切引向耶穌,使人們認識耶穌。到那時,所有的眼目都要注視在衪身上。

相信耶穌的啟示,接受耶穌對生命的教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隨耶穌的「出谷」,也不是那樣容易,信賴耶穌充滿了挑戰。的確,耶穌許諾了光榮的未來,但是人在當下的經驗卻是捨棄自我,奉獻自我。撒在地裡的種子將會結出很多子粒來,但是如今卻要經歷死亡。天主的智慧與人的邏輯恰恰相反,那什麼時候又該如何接受天主的智慧呢?
答案就在今天福音的開始,而且看似多餘。路加記載,耶穌預言自已將要在耶路撒冷受苦、死亡與復活。耶穌在八天之後顯聖容,在八天之後向人述說了跟隨自己的條件:「捨棄自己,每天背起自已的十字架」(路922-27)。

對基督徒來說,「第八天」有著很具體的意義。這是安息日後的第一日,是上主的日子,是基督徒團體聚集在一起聆聽上主的話語並擘餅的日子(路2413)。這就是路加想要表達的意義:門徒們在每個主日聚在一起,慶祝聖體聖事的時候,就是「上山」。他們在那裡看見改變了面容的主,即復活的那位。耶穌的「出谷」並不是以失敗而告終,而是以復活的光榮。他們在聚會中再次聽到來自天上的聲音,並邀請他們聽從耶穌。

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從山上下來,在那些日子,他們都守了秘密,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36節)。他們不能講述他們不理解的事情:耶穌的「出谷」還沒有完成。今日的我們,從教堂裡出來,可以向所有的人宣佈信德帶來的發現:為愛而奉獻自己生命的那一位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