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16

悔改就是發現自己的身份

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我們常會聽到這些類似的抱怨:現在的事情太糟糕了,每個人都想佔別人的便宜、欺騙人、傷害人、不可忍受的壓力、甚至未能預見任何新的視野。
抱怨很簡單,但找到解決方法卻很難。譴責是損害人權利的行為,起草正式的通告,表達自己的憤怒可能會有一些益處;但是很多時候的抱怨,尤其是正式的表達或者外交聲明,這些抱怨基本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面對不正義的現象,有人就會表現出不負責任的憤怒,報復的心態,甚至會做出一些輕率的行為。運用暴力從來不會產生正面的結果,事實上,暴力常常引發問題,甚至不可修復的問題。
還有另一種選擇:無動於衷。就是選擇將自己關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裡。若是事件影響不到自己個人或家庭生活,即使只是情感方面,也避免被捲入到別人的事件中。
那該怎麼做呢?世界的經濟與社會都在影響並挑戰著我們,我們無法置身世外,就像看客一樣在外面觀看事物的發展。但該怎樣介入呢?只有一個正確的方式,這就是今日讀經所要告訴我們的。
為了加深理解這一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慈悲,寬仁大方,衪將人從罪惡中釋放出來,治愈所有的疾病。

讀經一 318a1315


那時梅瑟為他的岳父,米德楊的司祭耶特洛放羊;一次他趕羊往曠野裡去,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上主的使者從荊棘叢的火焰中顯現給他;他遠遠看見那荊棘為火焚燒,而荊棘卻沒有燒毀。梅瑟心裡說:「我要到那邊看看這個奇異的現象,為什麼荊棘燒不毀﹖」上主見他走來觀看,天主便由荊棘叢中叫他說:「梅瑟!梅瑟!」他答說:「我在這裡。」
天主說:「不可到這邊來!將你腳上的鞋脫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父親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梅瑟因為怕看見天主,就把臉遮起來。上主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
梅瑟對天主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裡,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時,他們必要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天主向梅瑟說:「我是自有者。」又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天主又對梅瑟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遠;這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世。

以色列對天主的經驗首先是「拯救者」,後來才慢慢發現天主也是父親、母親、夫君、君王、牧人、帶領者、盟友等等。讀經一敘述了天主向祂子民的啟示是如何開始的。
梅瑟當時在西乃曠野,因為他在幾年前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看到一個自己的同胞被一個埃及人虐待,他就替同胞辯護,並殺害了那個埃及人(出21115)。
梅瑟性格衝動,不能容忍對弱者的欺凌、恐嚇、騷擾和濫用權力。他逃到曠野時也是如此。有一天,他坐在水井旁,看到一群少女來打水給羊群喝;這時也來了另外一群牧童,將她們趕走。梅瑟起身,幫助那些少女們,趕走了那些牧童,使她們打水給她們的羊群喝(出216-22)。
生活的智慧和經驗從某種程度上使得梅瑟平定下來,使他不去摻入別人的事情。當不正義壓迫弱者的時候,梅瑟沒有絲毫的權利。那他該做什麼呢?如果他介入了,就會被捲入到很嚴重的問題中。最好是只顧自己,不要多管閒事。
梅瑟於是逃到一個少女的父親耶洛特那裡,並娶了他的女兒為妻,從此開始了貧窮卻安靜的生活。他每天都出去牧放岳父的羊群,只想這樣安靜的生活著。但是,人能否都像梅瑟一樣,忘記了還在埃及遭受欺壓的以色列子民呢?天主不會忘記。有一天,認識梅瑟的感受與心思的天主決定要將自己的計劃啟示給梅瑟:天主要將祂的子民從奴役中拯救出來。
梅瑟的被召是根據古時蒙召的傳統情況而寫成,並用了一些圖像來表達天主的自我通傳。
梅瑟正在曷勒布山牧放他岳父的羊時,忽然看見一個燃燒卻燒不毀的荊棘叢。於是他走近觀看,聽到天主的聲音,並要求他脫掉腳上的鞋。那聲音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7-8節)。
在聖經中,火是一個用來指示天主臨在的很普遍的圖像。在曠野中天主用火柱領導祂的子民(出1321)、在火柱中降來(出1918)、在火中講話(申433)。
同樣,火在這裡也表示天主的聲音向祂的僕人顯示自己,召叫他去完成的艱難使命。焚燒不毀的荊棘恰當地表達了天主的火焰在內心燃燒,沒有給梅瑟任何拖延的時間。耶肋米亞先知也說:在我心中就像有火在焚燒,蘊藏在我的骨髓內;我竭力抑制,亦不可能(耶209)。
聖經作者也許是用在曠野裡一種奇特的現象,來描述燃燒的荊棘:一米高的灌木中流出的一種精油,在天氣炎熱時可能會自燃。
「鞋」使這篇敘述的象徵意義更加完整。鞋是用死去的動物的皮製成,因此是不潔的,不能穿著它進入獲得生命的聖地。(即使在今天,當進入清真寺時也應脫鞋。)
天主要梅瑟脫掉腳上的鞋,聖經作者以此告訴我們,梅瑟與天主有了聯繫。梅瑟的想法不是他個人的幻想或野心,而是來自上主。
現在我們可以重新思索所發生的事。梅瑟在荒僻與寧靜的曠野中,也許在思考以色列子民在埃及的命運時,得到了天主的光照。天主使梅瑟進入了祂的世界中,在梅瑟心中植入了祂的感受和思想,以及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的渴望。天主使梅瑟明白,為了實現這樣的計劃,天主也需要梅瑟的幫助。
在這樣深入的靈修經驗中,梅瑟留意到使命的艱巨。他向天主表達自己的不情願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裡,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時,他們必要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 13節)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3-15節),上主向梅瑟啟示了自己的名字。天主向梅瑟說:『我是自有者。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為什麼天主的名字這樣奇怪呢?在聖經中出現了6828次的這個名字的意義是什麼呢?其意義是:你們將會知道我是誰,將由我所要做的工程認識我。
以色列子民將要看到什麼呢?當然不是安靜地坐在天國裡、維持秩序、計算人的罪過、不想被打擾、又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冷漠無情的天主。天主向以色列啟示自己是一個與他們感同身受的天主,對他們的遭遇充滿同情與憐憫,絕不允許以強欺弱,並決定來拯救他們。
經師們注意到,聖經中並沒有提及以色列子民向天主哭求,而是天主看見了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了他們的哀號。以色列子民痛苦地向天主呼喊,天主聽到了他們痛苦的呼喊,於是決定來拯救他們。
天主沒有改變自己的名字。天主對那些受苦的人、遭受不義壓迫的人、或任何形式的壓迫與欺壓的人、總是懷有慈悲憐憫的心。天主甚至也沒有改變祂拯救人的方式:就是梅瑟所說,天主派遣使者(出232023)。天主通過那些願意聆聽天主的話,願意在心中接受天主的心思念慮,並且不怕面對艱難困苦的人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讀經二格前 10161012


弟兄們,我願意提醒你們,我們的祖先都曾在雲柱下,都從海中走過,都曾在雲中和海中受了洗而歸於梅瑟,都吃過同樣的神糧,都飲過同樣的神飲;原來他們所飲的,是來自伴隨他們的神磐石:那磐石是基督。可是,他們中多數不是天主所喜悅的,因而倒斃在曠野裡了。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為叫我們不貪戀惡事,就如他們貪戀過一樣。
你們也不可抱怨,就如他們中有些人抱怨過,為毀滅者所消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這一切事,都是為給人作鑑戒,並記錄了下來,為勸戒我們這些生活在世末的人。所以,凡自以為站得穩的,務要小心,免得跌倒。

格林多的教會團體很是值得稱讚的,當然也有一些負面的情況存在,就如同任何地方一樣:分裂、不道德的行為、嫉妒。有些基督徒認為洗禮為獲得救恩就足夠了,保祿提醒他們已經陷入了可怕的幻想中。
保祿用以色列子民的經驗來改正這一錯誤的意識。保祿說: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相信並跟隨了梅瑟。他們穿過了紅海、受雲柱的保護;吃過瑪納、喝了從岩石中流出的水;但因為他們的不忠信,他們誰也沒有進入福地。
基督徒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危險。我們應當知道,天主的恩寵不會產生自動或神奇的效果。只相信基督(新梅瑟),領受洗禮(經過經海),接受聖神(得到雲柱的保護),領受基督聖體(酒與餅相當於瑪納與石頭中出來的水),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有與基督徒身份相稱的生活,否則他們也有失落的危險,就像曠野中的以色列子民一樣。

福音 1319


正在那時,來了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報告給耶穌。他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的加里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或如史羅亞塔倒下,而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他講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曾將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你砍掉它罷,為什麼讓它荒廢土地?園丁回答說: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將來若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了。」

這段福音的第一部分(1-5節)敘述了兩個真實的事件:一個是比拉比犯的罪行,另外一個是史羅亞塔的突然倒塌。
比拉多不是一個慈悲心腸的人。歷史記載,他做了很多殘暴的事。今日福音的敘述就是其中之一。
可能是在逾越節時,一些來自加里肋亞的朝聖者在聖殿奉獻祭品。他們被捲入了一場暴力事件。
逾越節是慶祝以色列從埃及獲得拯救的日子。因此,在每個以色列人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喚醒了他們反抗羅馬人的壓迫以及渴望自由的願望。也許這些加里肋亞人有點狂熱,與守衛們有些比較嚴重的玩笑或口角。隨後有了一些挑釁性的行為,於是言語就變成了行為,引起了羅馬士兵們的激怒。
在盛大的節日上,比拉多通常會從凱撒勒亞來到耶路撒冷,維持公共秩序並防止騷動,他甚至不會容忍造反的痕跡出現。他不顧聖殿的神聖性,就命令士兵的介入,殘殺了這些被視為危險份子的加里肋亞人。這是一種殘暴的行為,褻瀆了上主的聖殿,因為人們相信天主住在聖殿內。即使是司祭在聖殿中也必須要脫掉鞋子,就是冬天也是一樣。
為什麼上​​主不懲罰這一殘暴事件的元兇呢?法利塞人認為:沒有罪惡就沒有懲罰。如果天主允許那些加里肋亞人被殺害,這就說明他們是罪有應得。這樣的解釋可以接受嗎?犯罪的人是比拉多,邪惡的人是羅馬士兵。
有人向耶穌述說了這件事,可能想從耶穌口中聽到反對羅馬人的態度和話語;也有人想讓耶穌參與武力反抗。面對這一罪行,耶穌絕不能勸勉、容忍與寬恕,祂至少也應該表達對比拉多的強烈反對。
耶穌對他們的狂熱與混亂感到驚奇,祂始終保持鎮定,沒有說出任何不假思索的話。耶穌首先否認這些人的遭遇與他們犯罪有關的說法,然後邀請他們從這件事中學習經驗:這是悔改的好機會。隨後,耶穌又用另外一個事實來表達這一思想:建造史羅亞塔時,倒塌砸死了十八人。耶穌說,這些人並不是因為犯罪才遭到懲罰。他們是死於不幸,其他人也可能如同他們一樣。這個事件也應是人們悔改的機會。耶穌的答霞好像是在迴避問題,耶穌為什麼在面對這個屠殺事件時不發表自己的觀點?衪的答覆令人驚訝,因為衪總是活得很真實,當然也不怕表達自己的想法。
壓迫人的社會制度通常是很堅固的,比拉多就是如此,有著很深的根基,並能以有力的手段保護自我的統治。因此,想隨時推翻這樣的統治真的是幻想。有人認為,暴力手段可以是恢復正義的快速有效的方式,這是最糟糕的幻想。使用暴力並不能產生任何好的結果,並不能真的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新且更嚴重的問題。
耶穌沒有直接評論比拉多的暴行,也不想被捲入無用的爭論,或是效忠,或是咒罵。耶穌當然不是對這樣的不幸與苦難無動於衷,衪曾為對祖國的熱愛而哭泣。然而,耶穌明白衝突、仇恨、攻擊、復仇的思想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帶來更多的麻煩。這樣的思想和行為使本已複雜的事情變的更加複雜。
耶穌邀請人應該悔改,就是邀請人改變思維方式。
猶太人對壓迫者的態度是仇恨、暴力與報復,但這不是天主的想法。因此,他們需要重新反省這種態度,放棄對刀劍的信心。但是,他們卻不願意悔改,因此,四十年後,他們將會在新的屠殺中全部被殺。
耶穌不是在迴避問題,而是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解決方案。祂反對權宜之計,卻邀請我們認識邪惡的根源。認為只是換了掌權者就可以使事情得到改變,這是無用的幻想。如果新的掌權者沒有一顆嶄新的心,不遵循一種新的精神,一切都不會改變,而與以前一樣。這就如同只換演員,而不改變角色一樣。因此,耶穌對群體反對比拉多的想法並不認同。耶穌邀請我們要悔改,改變自己的思想。只有變成不同的人,擁有一顆嶄新的心,這樣的人才能建設新的世界。這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
改變這樣的思維與態度需要多長時間呢?幾個月還是幾年?在今日福音第二部分(69節)耶穌用無花果樹的比喻回答了這樣的問題。聖經中常常提到這種樹,一年兩次,就是在春天與秋天結果,果實很甜。這種樹在古時是和平與繁榮的象徵(列上425,依3616)。在西乃曠野時,以色列子民渴望擁有一塊富有水源的土地,種植小麥與無花果(申88,戶205)。
這個比喻的信息很清楚:天主希望那些聆聽福音信息的人,能夠結出豐富的果實。天主不希望外在的宗教敬禮或外表的行為(春天,無花果樹先結果實,然後才長樹葉),卻希望愛德的工作。
其他福音作者敘述,這棵不結果實的無花果樹幾乎在瞬間就乾枯了(谷111224,瑪211822)。仁慈的福音作者路加記載,在園丁決定性的干預之前,又強調了再等待一年。他描述了天主的耐心,容忍人性的軟弱,理解人心與思想的頑固。
然而,不可將天主的這種容忍態度視為天主對邪惡的無動於衷,這不是在推崇忽視、冷漠與外表。生命的時間是何等的寶貴,但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會浪費。一旦人們看見了基督的光照,就應立即接受並追隨。

這個比喻邀請人們認識到四旬期就是天主恩寵的時期,對無花果樹(每個人)而言是新而珍貴的一年,因此應該悔改,努力結出果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