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6, 2016

瓦器中存有的寶貝


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今日的幾篇讀經記述了幾個蒙天主召叫,去履行宣講天主聖言使命的人物。他們有著共同的反應:感覺自己的不配、沒有能力、沒有準備好。依撒意亞說自己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伯多祿請求耶穌遠離自己,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個罪人;保祿說復活的基督也顯現給自己這個像流產兒的人,就是說自己是個不完美的人,非正常狀態中出生的人。

列舉認為自己的不配還可用耶肋米亞的話來繼續:哎呀!我主上主!你看,我還太年輕,不會說話​​(耶16);以及梅瑟的話:吾主,請原諒!我不是個有口才的人,以前不是,你向你的僕人說話以後,也不是;我原是笨口結舌的人(出410)。如今,蒙召去宣講天主聖言的人是那些終身執事、教理講授者及聚會的讀經員。

當然,也有些人忘記了自身的局限,對自己太有信心。但大多數的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無能與軟弱,稱自己沒有準備好接受使命的要求。缺乏準備並不是逃避使命的好理由。學習、有規律地參加聖經和牧靈課程,擁有一些簡單的神學書籍就可以彌補這些欠缺。而靈性方面不足的思想必須要被克服,要緊記是在做天主的工作。天主會淨化祂的先知和宗徒,使他們有能力去宣講祂的訊息。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求你潔淨我的心靈與唇舌,使我能夠宣講你的福音。

讀經一 618

烏齊雅王逝世那年,我看見吾主坐在崇高的御座上,他的衣邊拖曳滿殿。 「色辣芬」侍立在他左右,各有六個翅膀:兩個蓋住臉,兩個蓋住腳,兩個用來飛翔。他們互相高呼說:「聖!!!萬軍的上主!他的光榮充滿大地!」由於呼喊的聲音,門限的基石也震撼了;殿宇內充滿了煙霧。我遂說:「我有禍了!我完了!因為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竟親眼見了君王──萬軍的上主!」當時有一個「色辣芬」飛到我面前,手中拿著鉗子,從祭壇上取了一塊火炭,接觸我的口說:「你看,這炭接觸了你的口唇,你的邪惡已經消除,你的罪孽已獲赦免!」那時我聽見吾主的聲音說:「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回答說:「我在這裡,請派遣我!

生命中有些經驗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情緒、感受、靈性經驗都不太容易描述。正因如此,依撒意亞只能用圖像來描述自己的蒙召經歷。以敘述報導的方法解釋這篇聖經就未免太幼稚。天主不需要坐著,也不需要蓋著長袍禦寒,也不需要色辣芬的協助,如同侍衛一樣。依撒意亞沒有看到天主的顯現,而是以神視的形式來敘述內心的經驗。
一天,可能他正在耶路撒冷聖殿祈禱時,意識到上主召叫他去做先知。他震驚了,知道這是宇宙之主宰、全能者的旨意,祂在高天設有寶座,色辣芬在祂身邊不停地唱“聖,聖,聖”(1-4節)。依撒意亞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和不配,害怕接受上主所委託的使命。一個唇舌不潔的人如何去向別人宣講至聖天主的話呢? 5節)
但上主願意通過軟弱的人來完成祂的救恩工程。天主潔淨他們,使他們有能力去向人宣講祂的訊息。依撒意亞看見一個色辣芬拿著一塊火炭,接觸他的嘴唇,消除了他的不潔。於是他不能抵抗上主的召叫,回應說:我在這裡,請派遣我(8節)。
生活在脆弱而有限的人們中間,人卻意識不到自己的罪惡;甚至與周圍的人們相比,反而覺得比別人更好、更正義、更誠實、無可指摘。但一旦與上主相遇,這種看法就會立即改變,就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不配與可憐。約伯傳告訴我們,在他眼中,月亮都不明亮、星辰也不皎潔,何況像蟲的人、像蛆的人子。 (約255-6
所有接近天主話語的人都有這種經驗,看似痛苦,卻能淨化人心。因為天主的話語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12)。神職人員、團體負責人、教理講授者都有這種不配的感受。他們在講解天主的話語時,就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基督的教導之間有巨大的差別。

他們是否因此而喪失信心呢?是否也要拒絕接受天主的召喚,而不去履行宣講聖言的使命呢?依撒意亞雖然感覺自己的不配,但卻沒有猶豫。他很快地回答說:我在這裡,請派遣我!個人的罪過不能成為拒絕上主召喚的理由,也不能成為拒絕為團體服務的藉口,因為這是委託給每個人的使命。淨化宣講者的火焰就是要宣講的天主的話語。

讀經二 格前 15111

 弟兄們!我願意你們認清,我們先前給你們傳報的福音,這福音你們已接受了,且在其上站穩了。假使你們照我給你們所傳報的話持守了福音,就必因這福音得救;否則,你們就白白地信了。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其中多半到現在還活著,有些已經死了。隨後,顯現給雅各伯,以後,顯現給眾宗徒;最後,也顯現了給我這個像流產兒的人。我原是宗徒中最小的一個,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

 然而,因天主的恩寵,我成為今日的我;天主賜給我的恩寵沒有落空,我比他們眾人更勞碌;其實不是我,而是天主的恩寵偕同我。總之,不拘是我,或是他們,我們都這樣傳了,你們也都這樣信了。

 在格林多,很多人接受福音,將之視為很好的倫理教導以及生活的智慧;但仍有一些基督徒不相信復活的道理。他們認為,人死後就完全消失了,或者最多是人的精神存在,就像是人的影子一樣,因此,與虛無差不多。

保祿嚴肅批評了這種對基督信仰之核心真理的扭曲。他說,誰如果這樣想就是白白地信了(2節)。隨後還提醒格林多人所有基督徒團體所宣誓的信德: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4節)。
保祿敘述了初期基督徒團體的「信經」之後​​,他提及了耶穌復活後的六次顯現:顯現給伯多祿、那十二位、五百多位弟兄、雅各伯、所有宗徒們,最後也顯現給保祿自己。
列舉這些人的意義何在呢?這些證人不同於出席法庭的證人。法庭上的證人向法官陳述事情發生的原委;而復活不是世俗之事,不能以世俗認識的證據來證實。復活是屬於天主的工作,因此,不是人的感官所能體會的。

確實可以得到證實的是門徒們身上發生的轉變。之前他們害怕,後來他們不再害怕;即使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他們仍然宣講耶穌還活著。保祿從一個迫害者變成了宗徒,並把之前所擁有一切都看作是垃圾(斐38)。這種徹底的改變是由於他們對復活的基督有深刻經驗。

信德不是突然性的,也不是迅速建立起來的;而是由聖神光照,在天主話語的引導下逐漸獲得的。敘述了他們的獨特經驗之後,保祿勸勉我們也走這樣的旅程;並建議我們拿起聖經,在團體中聆聽天主的話語。他還邀請我們向聖神的光照開放心靈。如此,今天的我們也能獲得與他們相似的生命經驗。

福音 5111


有一次,耶穌站在革乃撒勒湖邊,群眾擁到他前要聽天主的道理。他看見兩隻船在湖邊停著,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他上了其中一隻屬於西滿的船,請他把船稍為划開,離開陸地;耶穌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群眾。一講完了,就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他們照樣辦了,網了許多魚,網險些破裂了。他們遂招呼別隻船上的同伴來協助他們。他們來到,裝滿了兩隻船,以致船也幾乎下沉。西滿伯多祿一見這事,就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西滿和同他一起的人,因了他們所捕的魚,都驚駭起來。他的伙伴,即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也一樣驚駭。耶穌對西滿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他們把船划到岸邊,就捨棄一切,跟隨了他。
與主一樣,基督徒也是熱愛生命的人,渴望生命,為生命付出。耶穌論及自己的使命說: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今天的人如何實現耶穌的使命呢?耶穌交付給了門徒們什麼使命呢?路加沒有用推理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是用了故事:耶穌召叫首批門徒。
 事件發生在革乃撒勒湖邊。被群眾所擁擠的耶穌看到兩隻漁船,就上了那隻屬於伯多祿的船,請他稍微將船划開,離開陸地,就坐在船上教訓群眾(1-3節)。這場景似乎並不真實,可以想像在船上教訓群眾是很不舒服的。如此安排的場景實際上是要傳遞一個神學訊息。我們首先應注意其背景:在湖邊,而且是一個工作日,人們都在工作,都在為了生活而勞碌。
耶穌並不只是在安息日的聚會中,在朝拜的場所和環境中宣講天主的話;而是在一切場合,神聖或世俗,耶穌都向人宣講,因為天主的話光照、啟發、指引人們的一切行動。
耶穌坐著的姿勢表達祂是老師的身份。耶穌坐在伯多祿的船上,這一象徵意義很明顯:「船」代表基督徒團體,是聆聽老師教導的最佳場所。人們從耶穌那裡尋找光明、安慰與希望。
與耶穌同在這隻船上的人,沒有完美和聖善的人,因為只有天主是聖的。船上有善良的人,但仍是罪人。伯多祿也意識到,他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8節)。雖然這條船上有很多罪人,但天主的話就是在這隻船上被傳播出去的。
宣講聖言需要伴隨著行動(1-3節)。在老師的命令下,船划向了深處,耶穌邀請門徒們撒網捕魚(4-7節)。基督徒團體通過聆聽聖言,被福音的訊息所推動,分散到世界的大街小巷去履行宣講的使命。
在伯多祿看來,耶穌的命令似乎毫無道理:這不是捕魚的時機,但他相信了。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伯多祿是第一位信賴耶穌話語的人。
伯多祿的選擇其實是個冒險的行動。他知道,如果失敗了,自己將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人性的邏輯告訴他應放棄,但他卻選擇了服從。在猶豫之後,伯多祿決定要服從。他相信耶穌的話語可以使不可能的成為可能的。在看到自己岳母的高熱被耶穌治癒後,他就已經驗到耶穌話語的力量(路438-39)。

服從的結果令人驚奇,捕到了很多魚。福音作者也強調了一些細節:網險些破裂,需要同伴的幫忙,裝滿了兩隻船,幾乎要下沉。
此時,路加記載了伯多祿與看見這個奇蹟的人們的反應。伯多祿跪在耶穌面前,聲明自己不配:主,離開我吧,因為我是個罪人,而他的同伴卻驚呆了(8-10節)。
聖經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人與上主相遇的經驗:梅瑟因為害怕而遮住自己的臉(出36);厄里亞用外氅蓋住自己的臉(列上1913)。在讀經一中,我們讀到依撒意亞覺得自己不配、伯多祿也覺得自己是個罪人。這不是因為伯多祿生活在罪惡中,而是他認識到自己與天主的之間的距離,因而承認自己的卑微。
 我們現在來看這段福音的中心思想(10-11節)。路加敘述這事件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自己團體的基督徒明白,他們被召叫的使命就是成為漁人的漁夫。
眾所周知,魚在水中才能生存,它們根本不願意被捕上來。但是,人在水中卻不舒適,尤其是處於又深又黑的海洋中。魚離開水就會死亡,但人卻能生存。耶穌用這樣的圖像向門徒們解釋他們的使命。耶穌並不是要他們去用「魚鉤釣魚」,而是要用網把人活著網上來,將他們從被風浪淹沒的危險中救拔出來。
福音作者用來描述這一使命的詞語的含義不是「漁」,而是「使之生存或生活」(戶311518;申2016;蘇213624),因此表達的是帶來生命。
在聖經中,「海水」是邪惡勢力與死亡的象徵。需要被「漁」出來的人指的是那些被惡習所淹沒的人,他們被偶像和無法控制的慾望所束縛,只會傷害自己和別人。漁人就是將他們從失望與邪惡的環境中釋放出來,因為整個人類就如同被暴力、仇恨、戰爭和倫理生活的敗壞所淹沒。

聖盎博羅削說:宗徒們捕魚的工具是網,他們不是要讓被捕到的魚去死,而是要使他們得以生存。將他們從黑暗的海底救拔出來,使他們見到光明與生命。這不只是託付給司鐸的使命,而是給整個基督徒團體的使命。
最後要強調的一點就是託付給伯多祿的使命。他將船划向耶穌所指定的地方(4節),他宣信了耶穌話語的力量(5節),他承認耶穌就是主(8節),耶穌也告訴他要成為「漁人的漁夫」(10節)。
這些都顯示出伯多祿在教會中有著特殊的責任:要仔細聆聽天主的話,然後要帶領,並與其他門徒一起,不是按照自己的經驗與能力,而是根據老師的命令。
這段福音的目的,不是要提醒那些在教會團體中擁有領導權力的人去發現身上的權力,去命令甚至使自己成為天主子民的主人(伯前53),而是邀請我們反思行使權力之恩的方式。是否完全信賴老師說的話?怎樣才能認出祂的聲音?怎樣從「世界的智慧」、「人性的常識」、「人性的算盤」、「人性的觀點和信念」中分辨老師的聲音?


 每一位基督徒都應反省自己的良心。如果此事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不應把耶穌看作是幻想家或夢想家。若是老師的命令,我們也應準備好在白天捕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