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8, 2016

聖神常從福音中帶來新事物

丙年復活期第六主日

面對普遍對宗教的無知,有人建議使用由教宗庇護十世於1913年頒布的天主教教理,內有433條問答,概括了所有的神學與倫理問題。這本書的確代表了一個時代,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使用與今日時代相距甚遠的語言和陳舊的圖像來表達信德的真理,會否產生意義和效果﹖
在梵二會議的開幕講道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講述了一個基本的原則:信德的真理是一方面,表達真理的形式是另一方面。教會的使命就是向所有時代和一切地域的人們傳達同一的福音真理,用人們能夠理解的語言、文化、圖像與思維方式傳遞天主的訊息。這是光榮而艱巨的使命,難免會遇到挑戰與誤解。但這也是一個重要機會,能產生美好的效果,因為基督所派遣的真理聖神臨在於教會內。
倒退到過去、害怕新事物、以悲觀的態度看待當下、失望地預測未來,這些都不是愛和忠實於聖傳的標記,而是對聖神工作缺乏信德的病症。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反對這種「悲觀失望的先知」,他邀請人們反思聖神的果實不僅臨在於教會內,而且處處都在綻放,「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
    
    為了加深對這一訊息的理解,現在重複以下的話:我相信能使整個大地更新的聖神。

讀經一 15122229

    1 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教訓弟兄們說:「若是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行割損,不能得救。」2 保祿和巴爾納伯同他們起了不少的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指定保祿和巴爾納伯,與他們中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和長老,討論這問題。
    22 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 23 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長老弟兄們,給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請安。24 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裡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25 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裡去。26 此二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27 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28 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29 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姦淫;若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

    
    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衝突並不只是在梵二之後才出現,而是從教會存在之初就一直存在。雖然這種衝突是痛苦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若懷著尊重與愛德,智慧地對待,衝突也會成為教會成長的機會。本篇讀經記述了初期教會中出現的這種緊張狀況:在由猶太人和外邦人所組成的基督徒團體中,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在有些地方,他們甚至分開舉行聖祭。
 宗徒大事錄中敘述了這種衝突的原因:皈依了基督的猶太人要求外邦的基督徒應遵守舊約的全部法律與傳統法規。當然,那些皈依的外邦人不願聽到這些複雜的規矩。他們認為為了得救,相信耶穌就已足夠了;並且認為每個民族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文化與傳統去生活。如果猶太人願意接受割損,他們可以去做;如果他們認為吃豬肉不潔,他們可以不吃,但是他們不要打擾沒有受類似問題困擾的人。
對這些問題的爭論並不平靜,甚至產生了爭執,語言也變得沉重。他們開始辱罵攻擊對方,有些狂熱分子甚至訴諸於實際衝突。
衝突加劇了,因為猶太人認為可以依靠教會上層者的支持,伯多祿和宗徒們,尤其是「主的兄弟」雅各伯,他們都是傳統主義者。這種情況威脅得幾乎爆炸了,該怎麼做呢?他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並一致認為:外邦人不必遵守猶太人的傳統,但是在猶太人與外邦人混合的團體中,他們需要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姦淫(29節)。這是猶太人深惡痛絕的四種行為。為了不傷害猶太人的感受,外邦人也應盡力遵守。甚至今天,如果用豬肉與烈酒慶祝一個穆斯林的皈依也是不相宜的。有些做法有著很深的傳統,因此值得受到尊重。
這篇讀經的訊息非常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很容易將福音與文化傳統混淆起來,不容易區分,正如在傳教區的福傳歷史所顯示的一樣。文化方面的影響使得人們認為:凡是人們認為正常的、合理的、正確的都是福音的精神。
在這種複雜的事情中,一條簡單的規則可能會有所幫助:已領受洗禮的信徒必須要放棄明顯相反福音的一切(報復、多夫多妻、姦淫、墮胎等等)。也許這樣的要求為處在其它文化中的人們是不符合邏輯或不可理解的。最後,需要更加留意的是:對於在自己文化中不太理解而必須做的事情,不要判定為是反對福音價值的。

讀經二 2110142223

10 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帶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將那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 11 這聖城具有天主的光榮;城的光輝,好似極貴重的寶石,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玉;12 城牆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門,守門的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 13 東面三門,北面三門,南面三門,西面三門。 14 城牆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著羔羊的十二位宗徒的十二個名字。
22 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 23 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

默示錄是寫給處在迫害中的基督徒,為了鼓勵他們堅持信仰,作者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末世異象。在上個主日,作者描述天主子民是一個美麗的新娘。今天的讀經把天主子民描述成一座輝煌的耶路撒冷城(11節),且描繪了所有的細節:城牆,基石,分佈在四側的十二個門。這是非常重要的:「四」這個數字在聖經中是指全宇宙,門是指進入這座城的可能性。
這個圖像的意義很清楚:天主子民向世界開放,歡迎四面八方的人進來,歡迎一切民族,除掉任何的隔離,反對所有的分裂與歧視。
這座城中沒有聖殿,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天上再也不需要禮儀、慶典、宗教敬禮。人也不需要默想,因為人們將面對面地看到天主。
邪惡、痛苦與黑暗都將被消滅。我們的聖殿,禮儀與神聖隆重的慶典甚至也要消失。我們應當記住,不能將這些絕對化,而應明白這些都在提醒人們生命的短暫。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是旅客,是朝聖者,離最後的居所還有一段距離。

福音 142329

23 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4 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25 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26 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27 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心裡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 28 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裡去,因為父比我大。 29 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

速讀今天這段福音,我們讀到的似乎是沒有關聯的一些話,與我們的生活也沒有關係。然而,這篇福音並不抽象,也不讓人感到混淆,其意義非常豐富。現在我們用簡單的話語來看。
我們首先看第25節的話: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現在是在最後晚餐中,驚奇地聽到耶穌說「當我還在你們中間時」。很明顯,這句話不是耶穌當時的說話,而是復活的耶穌在講話,在對若望當時處在迫害與各種挑戰中的基督徒團體講話。他們遭受迫害、背叛、不忠信、異端所打擾,尤其是失敗的打擊,等待基督的再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解釋這段福音。
開始的這句話:誰愛我……,也應在這一背景下去理解。祂的一個門徒猶達斯(不是猶達斯依斯加略)問耶穌說:主,為什麼你向我們而不是向世界顯示你自己呢(22節)?
 在以色列,每一個人都在期待默西亞,可以顯偉大奇蹟,可以令整個世界振驚。而耶穌的態度卻常常謙卑而又低調,祂不喊叫,在街市上也聽不到祂的聲音(瑪1219),也不希望人們傳播祂所行的奇蹟。宗徒們常常問耶穌這樣的問題,在最後晚餐中,猶達斯詢問了耶穌這個問題。
甚至居住在納匝肋的耶穌的親屬們,根本不明白耶穌要隱藏自己的瘋狂做法。一天,他們對祂說:你離開這裡,往猶太去吧!好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因為沒有人願意顯揚自己,而在暗地裡行事的;你既然行這些事,就該將你自己顯示給世界(若734)。
第一世紀末,小亞細亞的基督徒也不明白,為什麼耶穌不乘著雲彩降來,以隆重的方式向人顯示祂是誰以及可以做什麼。
對這樣的疑問與不確信,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2324節)。耶穌願意與天父一起,不是通過奇蹟向人顯示自己,而是住在門徒們中間。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從字面來理解這句話。為了明白其意義,需要來看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另一句話。耶穌回答斐理伯說: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若141011)。
耶穌以祂所作的工作,證實自己與父是一體。祂並不像我們所想的一樣,指的是祂行的奇蹟。耶穌不需要通過行奇蹟來證明自己與天父是一體的,耶穌所說的工作指的是祂所作的一切。
耶穌的行動只是而且永遠都是愛的工作,是要將人從一切的奴役中釋放出來:罪惡、疾病、迷信、宗教與社會歧視等。這種釋放的工作與舊約中上主為祂子民所完成的工作一樣。以色列知道自己的天主是弱小者、軟弱者、外邦人、孤兒與寡婦的保護者。如果耶穌也做同樣的工作,也就意味著天主在祂內,祂在天主內。
耶穌與天父居住在我們內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說,我們聆聽了福音之後,我們領受了天主的生命和祂的聖神,我們也應去做耶穌與天父的工作,成為人們的拯救者。對於這些,我們不難認出一個人是否在做耶穌與天父的工作,天主是否在他內。
接著,耶穌許諾派遣聖神: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26節)。

聖神的使命有兩個。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就是教導。耶穌教導了一切,沒有留下什麼沒有說的,但仍需要聖神的繼續教導。耶穌並沒有闡明祂所教導的具體實踐和全部結局。耶穌知道,在教會的歷史中,新情況會時常出現,也會出現比較複雜的問題。例如,有多少問題需要在福音的光照下來解決(生命倫理,宗教對話,特殊倫理情況的選擇等)。
耶穌向門徒們許諾,如果他們懂得如何聆聽祂的話語,並與臨在於他們內的聖神保持一致,隨從聖神的推動,他們總會根據耶穌的教導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們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遵從耶穌的指示,因為耶穌時常要求門徒改變思想,甚至是未曾想過的根本性改變。聖神只教導他們耶穌的福音。
在聖經其它章節的光照下,「教導」這個動詞有很深的意義。聖神教導人並不像教授在學校講課一樣。聖神以動態的方式教導,使之成為內心的推動,無可抗拒地將人帶向正確的方向,激發善心和善行,使人作出符合福音精神的選擇。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解釋說:真理之神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若望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說:你們由他所領受的傅油,常存在你們內,你們就不需要誰教訓你們,而是有他的傅油教訓你們一切。這傅油是真實的,決不虛假,所以這傅油怎樣教訓你們,你們就怎樣存留在他內(若一22728)。
聖神的第二個使命就是「使人記起」。耶穌說了很多話,雖然福音中有記載,仍有可能被忘記或不被留意。尤其是當福音的教導不太容易被接受時,因為不符合世界的「常理」。
例如:以前很多基督徒仍在區分「正義」或「非正義」的戰爭,甚至還有些是「聖戰」,可以運用武力保護人們的權利,支持死刑的合法性。幸好,今天這樣想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門徒們怎麼會如此長時間地忘記耶穌如此清晰的教導,禁止用一切形式的暴力反對弟兄姊妹呢?但事實卻發生了。聖神的到來使人想起耶穌所說的話,提醒門徒記起耶穌說過的話: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路6 2729)。很多世紀以來,基督徒一直聆聽聖神的召喚;但是今天,那些試圖將運用暴力合法化的人們發現,聖神常常會告訴他們,提醒他們有關老師說過的話。
這裡強調的只是不運用暴力,但忘記耶穌話語的例子有很。因此,需要在聖神的光照下,每人都應努力鍛煉自己記憶的能力。
耶穌為門徒們留下了彼此相愛的命令,現在也將祂的平安賜給了他們: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27節)。耶穌說這話的時候,羅馬帝國安享社會太平,沒有戰爭與衝突,所有臣民都臣服羅馬。但這不是耶穌許諾的平安。這是世界的平安,建立在武力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正義之上。這種平安允許奴隸制,社會邊緣化,壓迫弱小,以及權勢者的高傲。只有人們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競爭、統治、想坐首位的意願變成為他人服務,無私地愛護弱小時,耶穌所許諾的平安才會實現。基督徒團體蒙召成為實現這種平安的地方。
福音的最後部分(2829節)令人難解。耶穌即將要離開他們,門徒們為什麼卻應當喜悅,耶穌為什麼說父比自己大。我們首先解釋為什麼門徒應喜悅。我們應當留意,只有那些愛耶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喜樂。「如果你們愛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們能和我感同身受,與我的思想和願望保持一致,你們就會感到喜悅,因為我即將要完成父所委託給我的使命。老師的死亡使門徒感到害怕,因為他們還沒有受到聖神的光照,還不明白耶穌的這種無條件的愛將會開啟一個新的世界,這個新世界的特徵就是充滿耶穌的平安。

經師們說的話解釋了「父比耶穌大」,因為他們用「大」與「小」來解釋派遣者與被派遣者。只要耶穌還留在世界上,還沒有完成父所託付給祂的使命,還沒有回到父那裡去,耶穌就比父「小」,祂就是父所派遣到世界上來的那位。

Friday, April 22, 2016

在基督內成為一個新受造物

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有人說教會存在的日子不會太長久了,因為教會已經古老,不知道怎樣更新自己;重複著陳舊的形式而非回應新的問題,固執地重複著過時的儀式與不可理解的教義。而今日的人們正在尋找新的平衡,新的生命方式,而不是一個遙遠的天主。
今日世界對靈性成長的渴望日益增強,因此也出現了一些新形式的信仰:靈氣、疏導、水晶治療以及精神療法都在增長。自我解決的宗教正在傳播,輕視教義和教會團體,並常常伴隨著東方的神秘方式來解釋基督。這就如同是在隱修院默想天主的話,有著身處森林深處的感受,並有天使的引導。「新世代」所表達的許諾是烏托邦式的和平、和諧與進步。
對教會可能產生最大的誤解就是把忠於聖傳等同於保守殘缺、固執於過時;或是看成是對更新大地的聖神不開放。教會也應謹防這一危險。同時,對現時代的不正當及無理的指責常常會歸咎於教會,這也是教會應當反思的。教會是宣講「新天新地」來臨的寶庫,是「新人類」、「新誡命」與「新讚歌」的宣講者。所有追求新世界的人都必須要以教會為參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我要向上主高唱新歌,因為祂更新我每天的生命。

讀經一 142127

21 他們向那城傳揚福音,使許多人成為門徒,以後回到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22 到處堅固門徒的心,鼓勵他們堅持信仰,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 23 二人在各教會給他們選立了長老,在祈禱禁食以後,把他們託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 24 以後,他們又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25 在培爾革宣講道理以後,下到阿塔肋雅,26 又從那裡乘船赴安提約基雅。他們原來是從那裡被託於天主的恩寵,作現在已完成的工作。 27 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 

宣講救自己靈魂的宗教個人主義,在很多地方已經消失了;但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當然,領了洗的人關心別人靈魂的得救,並祈求所有的人都進入天國。但是,人們認為,在審判的時候,友情沒有用途,人必須要單獨地面對天主的審判。這樣的認識使得「論功行賞」的思想被誇大:每人帶著自己的善行去面見天主,因此我們不要自欺欺人地認為最後可能會有一些轉換。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要問:若是在決定性時刻,每人必須只顧及自己,基督徒團體的作用是什麼?耶穌的門徒們組成了一個身體,個體不能彼此分離或離開團體。他們是一個國民、一個家庭。從某方面來說,每人都應為他人的行為負責。
讀經一講述的就是基督徒的團體生活。保祿與巴爾納伯即將結束他們第一次的傳教行程,他們經過了很多地方,也在很多城市宣講了福音。在返回到派遣他們外出傳教並負責他們的安提約基雅團體之前,他們決定探望剛剛建立的年輕的基督徒團體。他們希望這些團體在信德上堅強,並為幫助團體能夠自我運作,因此他們在每個團體中選立了長老。

基督徒不能度一個個人主義的信仰生活,不與別人往來,一個人生活著,只考慮自己和自己的靈修進步。他可以是一個善良、虔誠、並具有宗教情感的人,但他卻不是一個基督徒。因此,在教會初期,宗徒們就在各地方建立了由「長老們」所帶領的「兄弟友愛」的基督徒團體。
人們接受了信仰並領受了洗禮,福傳工作並沒有就此結束。信友們需要成為「團體」,其中的每位成員都應具有活力、積極主動和相互負責。

讀經二 2115
1 隨後,我看見了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與先前的地已不見了,海也沒有了。 2 我看見那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 3 我聽見由寶座那裡有一巨大聲音說:「這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他要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要作他的人民,他親自要『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天主;4 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5 那位坐在寶座上的說: 「看,我已更新了一切。」

「新」這個詞彙在聖經中常常出現:在舊約中出現了347次,新約中44次。這個形容詞表達的是完全的改變,與已經存在的事物完全不同。天主要實行的新事是意想不到的、不可想像、令人驚奇的。比如,當天主許諾給人「新的法律」時(耶313134),指的不是一系列的新要求、不是十誡的更新,而是恩賜一個完全不同的法律,可以行善的內在動力,刻在心靈上的法律,而不是寫在石板上。
舊約中預言了很多上主將要完成的新事:新盟約、新精神、新心和新的創造。我要創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不再被記憶,不再被關心。人們都要因我所造的而永遠喜悅快樂;因為我要造一座令人喜悅的耶路撒冷,一個令人歡樂的百姓(依651718)。
天主第一次的創造是美好的。天主看了自己所創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好(創131)。但是人們濫用了自由,產生了罪惡。懷著邪惡的目的運用受造物,使其變得腐朽。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愚蠢選擇的後果:戰爭、暴力、壓迫、不義等等。天主的計劃是否是毫無希望的失敗呢?受造物是否不在宇宙君王的管理之下了呢?
默示錄的作者回答說:絕對不是。天主控制著世界的命運,沒有事情都不會使天主感到驚奇,祂正在更新一切(5節)。天主並不毀滅第一次的創造,而是正在準備一個新天新地的來臨。象徵反對生命的邪惡勢力的海洋將會永遠消失,一滴水也不會留下(1節)。
作者還描述說:我看見那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2節)。女人在新婚那天是最為迷人的,她年青,臉上也沒有污點或皺紋,所有的人都羨慕她。但我們見到的世界,事實卻正好相反,現實是昏暗的。任何事物都無法導向如此奇妙的轉變,正如看到一隻幼蟲,從沒有人想過它會變成一隻蝴蝶。
世界歷史的結束是人從來沒有夢想到的:天主將永遠與人居住在一起,並將要擦乾人臉上的一切眼淚,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34節)。
這就是若望給他的基督徒團體帶來的充滿希望與喜樂的訊息。面對外在似乎不可戰勝的邪惡勢力,他們感到有些缺乏信心。最後他們將會發現,天主掌握著人類的一切命運。

福音 133133a34-35

 31 猶達斯出去以後,耶穌就說:「現在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32 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並且立時就要光榮他。33a 孩子們!我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不多了。34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 35 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
在希臘思想中,「受光榮」的意思是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美,相當於獲得高位者得到的尊榮。所有人都渴望獲得,想通過各種方法得到,我們因此而遠離了天主。猶太人尋求彼此的讚美,而不尋求出於唯一天主的光榮(若544);他們喜歡人的稱讚勝過天主的光榮(若1243)。他們不相信耶穌,因為耶穌身上沒有展現出來引人關注的「光榮」。但是,自耶穌的降生,天主的光榮在耶穌身上就已顯示了出來: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他的光榮(若114)。
當天主顯示了祂的力量,實行了救恩的行動,向人顯示了祂的愛,天主就受到了光榮。在舊約中,當天主將祂的子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時,天主的光榮就顯示了出來:我的子民將見到上主的榮耀,因為天主要親自來拯救他們(依354 )。
在今天福音的開始(3132節),「光榮」這個動詞出現了五次。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並且立時就要光榮他。這種敘述似乎有些囉唆,耶穌在這樣的背景下說出這種話顯得有些多餘,也不合實際。現在他們在晚餐廳中,幾個小時後,耶穌將要被捕並被判死刑。
不知道事情如何發展的人可能會認為,天主將要用奇蹟使人感到驚訝,要通過羞辱仇敵來顯示自己的威能和力量。
其實不是這樣。耶穌受到了光榮,因為猶達斯出去與司祭長商議怎樣逮捕耶穌(31節)。這是從未聽說過的事,令人生氣,不可理解:耶穌走向祂的受難與死亡,把自己交付在劊子手的手中,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天主的光榮就顯示出來了。
幾天前,耶穌闡明了祂的光榮意味著什麼: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324)。耶穌所等待的光榮就是奉獻自己生命的時刻,向世界顯示天主對人類的愛是何等偉大。這也是耶穌向門徒許諾的唯一的光榮。
本篇福音還記載了耶穌的「新命令」,而且用了奇怪的稱呼:孩子們(33節)。門徒們不是耶穌的「子女」,而是耶穌的弟兄。為什麼這樣稱呼他們呢?
為了理解耶穌說話的意義,需要留意耶穌說話時的背景。在最後晚餐中,耶穌知道自己在世上只能活幾個小時了,因此有必要留下遺囑。正如子女把父親在死前所說的話認為是神聖的,因而耶穌也希望門徒們能夠牢記祂要說的話。
這就是耶穌的命令: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34節)。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耶穌在去革責瑪尼莊園前又重複了兩次: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這就是我命令你們的:你們應該彼此相愛(若1512)。說話的方式好像是要留下遺產一樣:我給你們(34節)。我們若是能從耶穌擁有的很多恩賜中選擇一樣,我想我們都會要求行奇蹟的能力。但耶穌卻給了我們一條新誡命。
為我們來說,命令就是誡命,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是難以承受的。有人認為,幸福是精明人獲得的,他們享受著違反天主十誡的生命。另有些人認為,努力遵守天主十誡的人堪當承受天國,而那些不忠信的人應受到嚴厲的懲罰。這種認識在今日仍然很盛行,應該立即糾正這樣的看法。因為其相當危險,扭曲了對天主的認識。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醫生堅持讓病人戒煙,這不是限制病人的自由、剝奪病人的快樂、試探病人,而是為了病人的益處。當然他也可以不聽勸告,私下繼續吸煙,但不久就會發現被煙損害的肺。醫生不會因此而懲罰或傷害病人,而是病人自己傷害自己,醫生總是設法治療病人。天主是良醫,治療一切的疾病(詠1033)。耶穌通過給我們這個新命令,向我們顯示了祂是人類無可比擬的朋友:不是通過話語,而是通過生命的奉獻,向人顯示如何在世界上活出圓滿的生命。
這是一條新命令。從哪個方面來說呢?舊約中不是已經規定了:應愛你的鄰人如你自己嗎? (肋1918)現在我們來看其新意所在。
與舊約中的誡命相比,這條命令的「新意」在於它的第二部分: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34節)。耶穌要求人彼此相愛的標準不是以我們愛自己為標準,而是以耶穌對我們的愛為標準。
這不是說我們愛自己,我們就不能忍受自身的局限、錯誤與可憐。如果我們犯了錯誤,有不好的形象,做了什麼丟人的事情,我們甚至要懲罰自己。這條命令是新命令,因為對人們來說,去愛不值得去愛或不知還愛的人不是自然而然的。愛仇也是不正常的事情。
耶穌顯示了一種新的愛:祂愛了那些需要祂的愛才能幸福的人。祂愛了窮人、病人、社會邊緣人、罪人、腐敗的人,甚至愛了那些釘死自己的劊子手,因為只有愛才能使這些人從他們的可憐與罪惡中被拯救出來。
這是天主對人類白白的愛和恩賜。在舊約中,天主以愛揀選了以色列子民做祂特選的子民:梅瑟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喜愛你們,揀選你們,並不是因為你們比其餘的民族人數眾多;其實你們在所有的民族中,是最少的一個;而是由於上主對你們的愛(申778)。因此,若望也說:我給你們寫的,不是一條新命令,而是你們從起初領受的舊命令。凡愛自己弟兄的,就是存留在光中(若一2710)。
但是這個命令的新意還不只這些。事實上,在耶穌之前,從來沒有人建議社會應該建立在一種像耶穌要求的愛的基礎上。基督徒團體需要作出選擇:或者接受耶穌的愛面對一切舊的社會,或者仍然建立在競爭、論功行賞,財富與權力上。耶穌的愛是門徒們應該獲得的光榮。
天主通過耶肋米亞先知的口說:看,時日將到,我必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訂立新約(耶3131)。舊約建立在十誡的基礎上。而新約是建立在唯一而又新的命令之上:友愛弟兄,如同耶穌所做的一樣。
耶穌結束祂的命令說:如果你們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35節)。不是果實使樹木生存,然而,果實是樹木還活著的標記。善行不能使團體成為基督徒的團體,但善行能夠證明團體被復活基督的聖神所推動。
基督徒不是與他人不同的人,他們不穿戴標記,也不生活在世界之外。區別他們的特徵就是愛的邏輯,像耶穌與天父一樣白白地去愛。

Friday, April 15, 2016

與主同行

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自第三世紀開始,羅馬的地下墓穴中常常刻有耶穌善牧的圖像。當信徒經歷死亡的幽谷時,這個圖像能夠給人傳遞信心、安寧與勇氣,被上主所支持或引領。
然而,基督徒不只是在離開世界的時候才信賴善牧的照顧與關懷。但是,那些自認為是牧人,宣講的卻與基督的教導相反的人,才是真正的僱傭,假像的騙子。在決定性的時刻,他們卻沒有能力去幫助人。
門徒們相信,在生命的每個階段,善牧都會陪伴他們。被牧人帶領是一個不太舒適的選擇,需要有完全信賴基督的勇氣,在不清楚被帶到哪裡的時候,也不困惑或失望。同時還意味著要抵抗虛假牧人的陷阱,他們實際上是強盜與賊,其目的自我肯定,追求自私的利益。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即使我要穿過陰森的幽谷,我也不怕凶險。

讀經一 13144352

14 他們由培爾革經過各處,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安息日他們進了會堂坐下。
43 會眾散去以後,有許多猶太人和歸依猶太教的虔誠人,隨從了保祿和巴爾納伯,二人同他們談話,勸他們務要堅持天主的恩寵。 44 下一個安息日,全城的人幾乎都聚集了來,要聽天主的聖道。 45 猶太人一看見這麼眾多的人,就滿心嫉妒,反對保祿所講的,且加以辱罵。 46 保祿和巴爾納伯卻放膽地說:「天主的聖道本來先應講給你們聽,但因你們拒而不受,並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看,我們就要轉向外邦人,47因為主如此命我們說:『我已立你作為外邦人的光明,使你成為他們的救恩,直到地極。』48 外邦人聽了,都很喜歡,讚美主的聖道;那些被預定獲得永生的人,就都信了。49 主的聖道遂傳遍了那地方。50 猶太人卻挑唆敬畏天主的尊貴婦人和城中的要人,發動迫害保祿和巴爾納伯,把他們驅逐出境。51 二人就把腳上的塵土向他們拂下,往依科尼雍去了。52 門徒都充滿喜樂和聖神。

這篇讀經選自保祿與巴爾納伯第一次傳教行程中的其中一件事。這兩位使徒在安息日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他們如往常一樣進入會堂,開始宣講耶穌的福音(14節)。他們的宣講打動了聽眾,吸引了人的注意;甚至動搖了聽眾,即接受祖先傳統並遵守法律的熱誠的猶太人。他們知道先知的宣講,期待著默西亞的來臨。當他們聽到保祿與巴爾納伯的宣講:被宗教領袖處決並釘死的耶穌就是世界的救主,他感到困惑與吃驚。這是從未聽過的訊息!他們想:也許我們誤解了。因此,在接下來的安息日,更多的人來聽他們的宣講(宗131444)。
在這一周,他們反思了保祿與巴爾納伯所宣講的,認為他們的宣講是對天主的侮辱和褻瀆。天主在曠野中多次試探了以色列子民,如今不會可笑地派遣一位在人眼中的失敗者---默西亞來拯救他們;因此他們認為需要維護信仰的純潔。其實他們不是壞人、惡意與不誠實的人;而只是被祖先的信仰觀念所局限,不願提出置疑,他們甚至也不願相信上主會實行一些令人驚奇的新事(45節)。
這兩位門徒不因人們的拒絕與反對而擔心和遲疑,相反,他們把有些猶太人不接受信仰的人,認為是向外邦人傳教的邀請。這就實現了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我已立你作為外邦人的光明,使你成為他們的救恩,直到地極(46-47節)。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關閉了自己的心靈。很多人,包括猶太人與外邦人,都聽到了天主的召叫而悔改,選擇了救恩的道路。因此,那些被預定獲得永生的人,就都信了(48節)。這並不是說有些人被預定獲得救恩,而有些人被預定喪亡。人並非在死後才進入永生,而是在人接受信仰並信從天主的默西亞時就進入了永生。一些人雖然心懷善意,沒有意識到拒絕天主的損失,認為這樣的信仰是荒謬的,並拒絕接受。而那些接受的人隨即就進入了永生,沒有人將被排斥在外。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認為,天主的奇妙計劃引導著人的自由,有些人先進入生命,其餘的人也必會進入生命,雖然稍微遲些。
天主的許諾與祝福也賞給了外邦人,這就更加困擾了忠於傳統的猶太人。當得知話語不足以阻止事情的發展時,他們就開始反對和辱罵。在他們的團體中,有些是貴族的婦女,她們的丈夫或子女在城市中享有重要位置。他們就把這兩位門徒驅逐出境(50節)。

在耶穌公開生活的初期也發生過同樣的事。耶穌一開始在納匝肋宣講,也被人從會堂中趕出來,甚至想把祂推出城外摔死。他的同鄉們是非常虔誠的人,遵守祖先傳統的模範,自認為完全明白有關天主的道理。他們無法接受耶穌對其信仰確定性的疑問,以及告訴他們對聖經的無知(路41629)。
如果耶穌和宗徒們都受了迫害,那麼,福音的真正宣講者也會遇到同樣的事情,遭受別人的迫害也就不必感到奇怪。
保祿與巴爾納伯被迫離開,去了依科尼雍(51節)。讀經的結束告訴我們:門徒都充滿喜樂和聖神(52節)。這是令人奇怪的:惡人勝利了,兩個門徒失敗了,被迫離開,安提約基雅的基督徒不僅沒有憂傷,反而充滿了喜悅!喜樂甚至可以與淚水、失望,與承受不義的痛苦共存。如果義人遭受了人的迫害,不將自己從報復的心態中釋放出來,他們就不會體會到這樣的喜樂。

讀經二 791417

9 在這些事以後,我看見有一大夥群眾,沒有人能夠數清,是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他們都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持棕櫚枝。
14 我回答他說:「我主,你知道。」於是他告訴我說:「這些人是由大災難中來的,他們曾在羔羊的血中洗淨了自己的衣裳,使衣裳雪白,15因此,他們得站在天主的寶座前,且在他的殿宇內日夜事奉他;那坐在寶座上的,也必要住在他們中間。16 他們再也不餓,再也不渴,烈日和任何炎熱,再也不損傷他們,17 因為,那在寶座中間的羔羊要牧放他們,要領他們到生命的水泉那裡;天主也要從他們的眼上拭去一切淚痕。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痛苦,挑戰與憂愁!我們看到很多無辜的人受苦,成為暴力、背叛與謊言的受害者;我們失望地問其原因,卻常常找不到答案。默示錄用了四章的內容來討論這種令人困惑的問題(默5-8)。天上有一部書,天使在其中記錄了人類所有的痛苦與淚水。書中還闡釋了很多不解及荒謬之事情的原因。可是這部書上有七個封印,無人可以打開。這就是人哭泣的原因:他們感覺活在盲目的命運之中,找不到人生遭遇的原因。
那麼,我們是否找不到人類歷史的意義與希望呢?裝有人類痛苦與內心問題答案的這部書是否要永遠封閉呢?默示錄的神視者邀請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再痛哭了:羔羊將打開這書卷,並一個一個地開啟書卷上的封印,也就是要揭開人類存在的一切奧秘。
這篇讀經敘述了開啟第六個封印之後所發生的事。沒有人能數清的人群,來自各民族、各邦國、各語言的人,穿著白衣手持棕櫚枝,站在羔羊的寶座前(9節)。白衣是喜悅與無辜的象徵,棕櫚枝是勝利的象徵。
這些人是誰呢?他們就是在世界上忍受了艱難與迫害的人,他們像羔羊一樣,為他人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人們認為他們失敗了,但他們在天主眼中卻是勝利者(14節)。他們將再也不餓,再也不渴,烈日和任何炎熱再也不損傷他們。因為羔羊要牧放他們,天主也要從他們的眼上拭去一切淚痕(1617節)。
這些章節中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圖像:羔羊將是他們的牧人。羊怎麼同時又是牧人呢?正是因為:耶穌成了牧人與首領,因為作為羔羊,祂被祭獻了,為愛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這段聖經是在鼓勵那些遭受迫害的基督徒,勸勉他們忍耐並堅定信仰。發生在羔羊耶穌身上的事,也將在他們身上實現。如果他們像跟隨牧人一樣跟隨耶穌,他們也會分享耶穌的勝利。

福音 102730

27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28 我賜與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 29 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將他們奪去。 30 我與父原是一體。

以色列的大部分地區是山區丘陵,可用於放牧。亞伯爾、亞巴郎、雅各伯、梅瑟、達味都是牧人。因此,對聖經中時常出現牧人的形像不必感到奇怪。天主被稱為「以色列的牧者」:帶領祂的子民就像牧人帶領羊群,時刻以愛照顧他們,將他們領到肥美的牧場與清澈的水泉旁(詠231802 )。先知們預言的默西亞也是牧放以色列的牧人:時日將到,我必給達味興起一支正義的苗芽,叫他執政為王,斷事明智,在地上執行公道正義(耶231 6,則34)。
有一天,耶穌從船上下來,看見一大群人徒步走來,要聽祂希望的話語。馬爾谷敘述說:耶穌一看見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谷63334)。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稱自己是人們期待的善牧(若101114),將帶領人們走在正直與忠信的道路上,走向天主。
復活期第四主日也被稱為善牧主日,因為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第10章,講述耶穌就是善牧。今日福音只有四節,選自耶穌講論的結束部分,以幫助我們更深地理解這一圖像的意義。
首先需要闡釋的是:每當提到耶穌是善牧時,腦海中呈現的第一個圖像就是耶穌雙手抱著或肩上背著一隻羊。的確,耶穌是善牧,出去尋找迷失了的羊,但這個形像出自路加福音中的比喻(路1548)。若望福音中記載的耶穌是善牧,沒有提及這個甜美溫柔的形象。耶穌沒有說自己充滿愛心地撫摸受傷的羊,而是一位充滿力量與勇氣的人,與強盜和兇殘的動物作鬥爭;就像達味一樣,追趕驅散羊群的獅子和豺狼,打死它們,把羊從野獸口中拯救出來(撒上173435)。耶穌是善牧,因為祂為了羊群,不害怕與豺狼做鬥爭,直到為羊捨掉生命。
祂說的一句話非常有力:我的羊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28節)。羊群的得救不是因著他們的服從與忠信,而是首先來自耶穌,是祂的勇敢以及無條件的愛。這是令人感動的強有力的話,也是復活節帶來的美好訊息,也是每個基督徒必須向人宣講的消息。甚至對生命中充滿錯誤的人也要保證:你的可憐、缺點,以及你對死亡的選擇都不能打敗基督的愛。
需要闡釋的第二個圖像就是羊的圖像,因為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跟隨善牧的羊群是由哪些人組成的呢?也許有些人很自然地回答說:平信徒,服從並實踐神職人員設立的一切規定。「牧人」是教會的聖統制,而「羊群」就是平信徒。
需要澄清的是:唯一的牧人是基督,正如在讀經二中所強調的,祂是為了愛護羊群而犧牲自己的羔羊。基督的羊就是那些有勇氣跟隨祂而奉獻生命的人。牧人就是與羊群分享命運的羔羊。
另外還需澄清的一個誤解就是:將自己與基督的羊群等同。教會也存有灰色地帶,人們將自己排除在天國之外,因為他們生活在罪惡中;另一方面,在教會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範圍,也屬於天主的國,因為聖神在那裡做工。聖神的行動體現在為弟兄姊妹的服務或捨生中: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416)。無論誰,即使不認識基督,若為了窮人而犧牲自己,實踐正義、博愛、與人分享財物、慷慨熱情、忠信、誠信友善、拒絕暴力、寬恕仇人、維護和平,這些人就是善牧的門徒。因此,很多基督徒應當留意,尤其是那些感到自我滿足,最後卻可能是悲劇性想法的基督徒。到那一天,善牧會意想不到地對他們說:我不認識你們,因為我不知道你們是從哪裡來的(路1325)。
自以為擁有安全感的想法,對其他宗教信徒或對無信仰者的偏見與誤解,仍然存在於人們心中,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
人們如何成為跟隨耶穌的羊群呢?那些忠信的羊群會怎樣呢?今日福音告訴我們,不是我們首先跟隨耶穌,而是耶穌首先召叫我們跟隨祂: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27節)。
耶穌的門徒生活在世界上,居住在人群中。他們聽到很多的呼喚,甚至也接受誤導的訊息。有許多人自稱為牧人,向人許諾生命、幸福、喜樂,並邀請人跟隨他們。人們很容易被謠言欺騙。在這麼多的聲音中,如何認出真正善牧的聲音呢?這需要鍛煉我們的耳朵。如果只聽過一個人五分鐘,然後一年的時間再也沒有聽過他說話,這就很難在人群中辨別這個人的聲音。一年只聽一次福音的人,就無法認出基督的聲音。
信賴耶穌不容易,因為耶穌不和其他人一樣許諾成功、勝利和財富。祂卻要求人奉獻自已、捨棄自己、放棄自私的利益、為他人而犧牲生命。甚至說這是唯一通往永生的道路(2829節)。沒有其他捷徑可走,而其他的道路都是欺騙,都是通往死亡的道路。
耶穌在今天福音的結束時說:我與父原是一體(30節)。這句有些抽象的話告訴我們,為了與天主達成合一應當走的道路:就是必須要與基督成為「一體」,就是必須要與基督在思想、意向及行為上保持一致。
這句話使人反省那些蒙召去執行「牧放」基督羊群的人們的使命。有時候,基督徒團體中會有一些所謂的緊張局勢,當然這是很不恰當的用詞,就是平信徒與神職人員之間的衝突或誤會。有些人說平信徒必須要與他們的牧人保持合一,而另外有些人說牧人必須要與天主子民保持合一。更恰當的認識可能就是,所有的天主子民、平信徒和神職人員,應該一起跟隨唯一的善牧耶穌,與耶穌一起,達成與天父的合一。



Saturday, April 9, 2016

不要憂慮

丙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在基督徒團體中,我們拓展遠大的牧靈計劃;在家庭中,我們運用最新的心理學,給子女更好的教育。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制定計劃;但是我們知道,即使盡最大的努力,也不一定是成功的。例如孩子被最著名的天主教學校取錄,刻苦學習,學習英語、游泳、音樂和教會教規;可是有一天他的一切期望都落空了,並說自己沒有理想,只想享受生活。為什麼呢?
我們與那七個門徒一樣也有類似的經驗。在耶穌復活後,門徒們重操舊業開始捕魚。他們都是有經驗的漁夫,整夜辛勞卻一無所獲,所有的努力似乎都白費了。他們在黑暗中行走,沒有復活之主的聖言光照。有時候,這聖言似乎給人一些荒謬的引導,甚至相反人的邏輯和一般的看法:不用暴力來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把右臉也轉過去、愛你的仇人、拒絕競爭、樂於貧窮。這些與在白天撒網一樣都是荒謬的建議。這就是選擇信賴而獲得結果或是選擇煩亂而毫無結果。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若是沒有祢,沒有祢的話語,我們便一無所能。

讀經一 527b324041

27b大司祭便審問他們,28 說:「我們曾嚴厲命令你們,不可用這名字施教。你們看,你們卻把你們的道理傳遍了耶路撒冷,你們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啊!」29 伯多祿和宗徒們回答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30 我們祖先的天主復活了你們下毒手懸在木架上的耶穌。31 天主以右手舉揚了他,叫他做首領和救主,為賜給以色列人悔改和罪赦。32 我們就是這些事的證人,並且天主給那些服從他的人所賞的聖神,也為此事作證。」33 他們一聽這話,大發雷霆,想要殺害他們。
40 他們遂把宗徒們叫來,鞭打了以後,命他們不可再因耶穌的名字講道,遂釋放了他。 41 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

基督徒團體從建立起初就遭到了以色列精神領袖的反對與迫害,他們將耶穌當成褻聖者而處死。在耶穌受屈辱而死亡後,為亞納斯和蓋法來說,這事件終於結束了;而且門徒們也沒有表現出勇氣,倉皇地逃走了。
反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門徒們變得不再害怕;他們組織了一個新且有威脅性的「宗派」---像老師一樣---敢於挑戰人民宗教領袖的不可置疑的權力。直到有一天,這些領袖決定要逮捕門徒們,並使他們在公議會前受審問。在質問他們之後,大司祭命令他們不得再以耶穌的名字宣講,並責斥他們說:你們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28節)。應當留意的是,蓋法甚至也避免稱呼耶穌的名字,卻稱呼祂為「那個人」。伯多祿以全體門徒的名義,毫不畏懼地回答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29節)。
為那些擁有政治或宗教權力的人來說,耶穌是一個令人不舒服的人物,宗徒們也是一樣。為此,他們才受到了迫害。
基督徒也必須像耶穌一樣遭受迫害。他們常常將與那些不正義的狀況,以及不符合福音精神的事件作鬥爭。他們挑戰了並將繼續挑戰那些難忍受的傳統與踐踏人性尊嚴的人。他們也不會讓那些侵犯人權的人享受清靜。
讀經的第二部分(3032節)記載的是基督徒總結了對復活認識。伯多祿形像地對比了天主的行動與猶太宗教領袖的行動。伯多祿說:我們祖先的天主復活了你們所釘死的耶穌。人們把危險人物耶穌判處了死刑,當成了既定秩序的仇敵,而天主卻舉揚祂成為救主與首領。

讀經二 51114
11 我又看見,且聽見在寶座、活物和長老的四周,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千千萬萬,12 大聲喊說:「被宰殺的羔羊堪享權能、富裕、智慧、勇毅、尊威、光榮、和讚頌!」13 此後我又聽見一切受造物,即天上、地上、地下和海中的萬物都說:「願讚頌、尊威、光榮和權力,歸於坐在寶座上的那位和羔羊,至於無窮之世!」14 那四個活物就答說:「阿們。」長老們遂俯伏朝拜。

人生有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會有痛苦?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幸運,而有的人卻遭遇不幸?為什麼無辜的孩子會患上不治之症?為什麼會有戰爭,地震與災禍?為什麼會有死亡?人死亡之後又是什麼?人在世界的存在似乎被黑暗所籠罩,又好像一部無人能讀懂的奧秘之書。
在默示錄第五章的開始,作者描述了一個輝煌而又宏偉的場景:被宰殺的羔羊靠近天主的寶座,右手拿著書卷並開啟書卷上的封印。這個異象的意義是指:耶穌就是羔羊,唯一可以開啟書卷,回答人們內心的問題和疑惑。只有祂可以使歷史事件變得有意義,照耀很多痛苦與災禍的意義。
讀經二正是以此為背景開始。天使,一切生靈,所有的天主子民,都感謝羔羊並因祂而喜悅,祂以自己的死亡與復活,光照了人生中更深刻的奧秘,將他們的各種聲音形成了喜悅的歌曲。無生命的受造物也一起高聲歌唱(13節)。
受造物的歌唱表示著一切受造物都從罪惡的奴隸中獲得了釋放。當人以惡的目的運用受造物時,它們就是奴隸,沒有履行天主創造的目的。羔羊的祭獻轉變了人的內心,也使受造物終於可以遵照善的創造目的。救恩也來到了一切受造物身上,為此,他們喜悅歡唱。

福音 21119
 1 這些事後,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他是這樣顯現的:2 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它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3 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捕到。 4 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 5 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6 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 7 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裡;8 其它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 9 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 10 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11 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裡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 12 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罷!」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 13 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 14 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
15 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16 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17 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
18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 19 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罷!

若是把這段福音僅僅理解成是目擊證人所見的歷史事件,那將會有許多難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奇怪的是,在復活主多次的顯現之後,門徒們仍然認不出來耶穌,這已經是第三次顯現了(14節)。甚至使人覺得他們以前從不認識祂。另外不清楚的是,他們為什麼對所捕到的這麼多魚感到驚奇,因為路加曾敘述,耶穌邀請他們跟隨祂,去做捕人的漁夫的那天,他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路5 111)。還有,為什麼伯多祿與其他的宗徒們在加里肋亞又重新他們捕魚的生活?在耶穌復活後,他們不是完全獻身於宣傳福音的使命嗎?
這些難解之處很重要,因為可以使我們關注這段福音的文學手法:這不是一則新聞報導,而是富有神學含義;是用聖經語言,而不是新聞語言。因此,難以確定真實事蹟的發生過程。福音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門徒們真的經驗到了復活的基督,而且是要講授給當時的基督徒團體。
上個主日的福音敘述了復活主的兩次顯現。一次是在復活當天,而多默當時不在場。另外一次是在八日後,多默也在,耶穌再次顯現給他們。若望願意通過強調「每週」的頻率,讓基督徒意識到,他們每次在主日聚在一起,慶祝感恩祭時,復活的主就在他們中間。
與上個主日的福音不同,耶穌這次的顯現不是在星期日,而是在平日,門徒們正在關注自己的工作。他們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耶穌的門徒們在平日都做些什麼呢?天主託付給他們的使命是什麼?他們又是怎樣完成的呢?正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福音作者用象徵的手法記載了這一事件。
我們首先來看「船上的人」,共有七人。這個數字代表完美與圓滿。伯多祿與其餘六人象徵著組成整個基督徒團體的全體門徒。這個象徵甚至也可以代表門徒們的身份和形象,雖然有著各自的缺點與軟弱,他們仍是教會的成員:在信仰上有困難的人(多默);內心有些激進的人(載伯德的兩個兒子,想從天降火燒死那些反對他們的人,路954);曾經否認耶穌的人(伯多祿);謹守過去的傳統,但誠實也向時代徵兆開放的人(納塔乃爾);以及不為人知的基督徒(兩個無名的門徒)。
為以色列人來說,「海」是反對人類的一切邪惡勢力的象徵。
生活在水中意味著生活在邪惡的勢力之下,「捕魚」也就意味著從這種「無生命」的狀態中獲得拯救,從邪惡勢力的死亡境況下獲得自由。想像一下阻礙人類喜悅與笑容的奴隸狀態:貪婪財富、忿怒、無節制的慾望、毒品、色情、憂慮、忙亂、擔心與恐懼等。
現在我們明白了耶穌對門徒們說的話,「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谷117)。當時門徒們正在工作,伯多祿重操舊業,開始捕魚。但在福音作者的神學語言中,指的是教會所付的使徒使命,使人類獲得自由。瑪竇福音將天國比喻成撒在海裡的網,捕到了各種各樣的魚,網滿了,就將網提上岸來(瑪134748)。
「黑暗」也有否定的意義。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為他沒有光(若1110)。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人在黑夜裡無法行動或找尋方向(若94)。沒有光明,門徒們的捕魚就不會有任何效果。
不僅缺少光明,而且也沒有耶穌的臨在。按照若望福音中的象徵意義,沒有光明是因為沒有耶穌,「世界之光」(若812)。若是伯多祿與別的宗徒們只憑他們的渴望完成託付給他們的使命,他們只會一無所獲。他們可以猜想到他們失敗的原因,正如耶穌所說: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若155)。
他們感到孤獨,可能也感覺到在危險與困難中被捨棄了。他們認為,他們需要依賴個人的能力和努力來完成託付給他們的使命。他們看不到耶穌;沒有意識到耶穌的臨在,因為被缺乏信德模糊了雙眼。他們甚至也忘記了耶穌對他們的保證: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裡來。不久以後,世界就再看不見我,你們卻要看見我(若141819)。
耶穌並不在船上,祂在岸上。祂已經到達了陸地上,也就是說,耶穌已經到達了復活的圓滿狀態。門徒們正在走向這一目標。
曙光終於出現(4節),新的一天開始了,光明也來到了,真光照耀著每一個人(若19),就是那像旭日一樣從高天照耀人類的光明(路178)。真光就是耶穌。只有藉著信德的眼光才能看見並認識耶穌,因為祂是復活之主;祂的聲音極其清晰且容易理解,祂的話語發自岸上,並引導著宗徒們的行動。只要他們信賴祂的話語,奇蹟就會出現:與人的邏輯和思想不同,門徒們獲得了驚人的收穫。
若望希望基督徒能夠明白,雖然耶穌在岸上,即在天父的光榮中,卻時常伴隨他們身邊、臨在於他們的團體內、每天都可以聽到祂的聲音與呼喊、祂對他們說話、指示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所捕到的魚的非凡數目指出了教會使命的效果:共153條,這個數字有其象徵意義:即50×3+3。為以色列人來說,「50」這個數字指的是天下萬民、「3」代表完美與圓滿。沒有一條魚被排斥在魚網之外。
這個奇怪的細節的意義就是:基督徒團體將要在完成救恩的使命時取得巨大的成功。整個人類都將從死亡的繩索中獲得釋放和自由;而死亡的勢力奴役著人類,將其帶向毀滅,就像海水的波濤淹沒游泳者一樣。今日的福音告訴我們,只要宗徒們常常順從復活之主的聲音,他們將會在這偉大的使命中取得成功。
伯多祿將滿是魚的網拉向岸邊。耶穌說過: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1232)。如今祂的許諾通過宗徒們得以實現,沒有任何人被排斥在基督徒團體所實行的救恩工程之外。魚雖然很多,網卻沒有破。這個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包含著重要的訊息:即使基督徒人數的增長,文化與風俗的差異,思想與語言的不同,伯多祿卻堅定而完全地保持著整個基督徒團體的合一。
這段捕魚奇蹟的敘述以宴席的方式結束,象徵著救恩史的圓滿。耶穌在天上等待著祂的門徒們。耶穌有魚(9節):這是祂在世上完成使命的果實。比如,與耶穌一同進入天國的右盜(路2343)。
正如耶穌向加里肋亞湖的七個門徒要魚,同樣耶穌也向整個基督徒團體要魚,就是要使徒工作的果實。而餅常常是耶穌白白的恩賜,不是人們帶來的。這就是感恩祭餅,是復活主擘開的餅,祂希望所有的兄弟姊妹都能分享,一直到與耶穌和天父達到圓滿共融的那一天。
福音的最後部分(1519節)描述伯多祿的使命。伯多祿在這篇福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他提出要去捕魚。後來,雖然在「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之後才認出了復活的主,但仍是他將滿是大魚的網拖到岸邊,網也沒有破。
這些細節有著不可否認的象徵意義:我們可以說,那個沒有名字的門徒在「敏感度」方面,在基督徒團體內佔據首位;然而主導使徒工作以及保持教會共融合一的使命毫無疑問地屬於伯多祿,在基督徒團體內享有首席權。雖然伯多祿的「慢」,又常常受到耶穌的責斥,但他仍然是教會生活的主導。耶穌把牧放羊群的使命託付給了他。
牧人不僅有著積極正面的圖像,而且與羔羊比較,羊群不會思考也不會做選擇。牧人也不是可以被所有人喜愛,但這不是耶穌話語的含義。耶穌沒有賦予伯多祿統治與發命令的權利,像牧人管理羊群一樣;而且也沒有賦予他特權,遠離團體的兄弟姊妹。當然,伯多祿也不是沒有這種誘惑。他曾經拒絕老師為他洗腳,因為他希望有一天能夠統治羊群。
耶穌將照顧羊群的任務委託給伯多祿,需要他徹底的悔改,完全改變他的思想與行為方式。希望他能夠無條件地去愛人,超越其他的人。 「照顧或牧放」的意思就是用生命的聖言滋養弟兄姊妹。

為伯多祿來說,理解並接受這樣的使命不是容易的事。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他仍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夢想。隨著時間的過去,在多次的猶豫後,他才能徹底悔改。今日的福音預言了他跟隨老師的最終命運。在耶穌受難時,他沒有勇氣跟隨在耶穌身邊。但耶穌告訴他,有一天,他將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將經驗到被迫害,坐監(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最後死在十字架上(伸出手來)。

Friday, April 1, 2016

即使看見,也很難相信

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耶穌對門徒們說:「見你們所見之事的眼睛是有福的」(路1023)。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跟隨耶穌的門徒們被路加稱為「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的證人」(路112)。無可否認,他們是有福的,因為他們看見過。在這些人中,也有多默。
但這樣的經歷只是路程的第一步,人應藉此走向信仰。
有許多人也看見了,但卻沒有相信。正如耶穌譴責那些城市有禍了,因為看見過耶穌所行的奇蹟,但卻沒有悔改(路101315)。 「看見」是有福的原因,但是並不足夠。
耶穌復活後,人們無法再以肉眼看見衪了。另外有福的人就是:「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他們有福,因為他們通過聆聽而獲得了信德的恩賜。因此,伯多祿對那些沒有看見卻相信的人說:「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慕他;雖然你們如今仍看不見他,還是相信他;並且以不可言傳,和充滿光榮的喜樂而歡躍」(伯前18)。
這是話語帶來的喜樂,不是人的話,而是信賴基督的話,才能給人帶來喜悅與保證。正如若望福音在結束部分告訴我們:聖經中所保存天主的話,通過宗徒交給了教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我們是有福的,因為即使我們沒有看見,卻仍然相信。

讀經一宗 51216


12 宗徒們在百姓中行了許多徵兆,顯了許多奇蹟。眾信徒都同心合意地聚在撒羅滿廊下,13 其他的人沒有一個敢與他們接近的;但是百姓都誇讚他們。 14 信主的人越來越增加,男女的人數極其眾多。 15 宗徒們行了這樣多的奇蹟,以致有人把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好叫伯多祿走過的時候,至少他的影子能遮在一些人身上。 16還有許多耶路撒冷四周城市的人,抬著病人和被邪魔所纏擾的人,齊集而來,他們都得了痊癒。

讀經一敘述了耶路撒冷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特徵,因為這樣的生活應該重現在今日的基督徒團體內。
首先這是一個合一的團體:眾信徒都同心合意地聚在一起(12節)。基督信仰不能與人分開,不能單獨生活。基督徒不是自己孤立生活並獨自與天主直接溝通的人。教會也不是每一個信徒只去救自己靈魂的地方。基督徒是一個家庭,與其他的基督徒團結共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應為弟兄姊妹所發生的任何事情負責。
如今,我們也與初期的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一樣,聚會祈禱。在聚會時,互相握手,彼此微笑,同聲讚頌上主,彼此代禱。這是我們應當常常做的,是彼此共融的標記,不應只在教堂內,也應該延伸到教堂之外的生活實踐中。
初期基督徒的第二個特徵是受到別人的稱讚(13節)。有基督信仰的人受到了別人的尊重與稱讚,因為他們的生活與其他人完全不同。他們的行為不是向人顯示自己的完美和高超的倫理生活。他們的生活也沒有引起他人的猜忌,而是鼓勵別人去倣效。
第三個特徵就是初期基督徒團體的吸引力:信主的人越來越增加,男女的人數極其眾多(14節)。
為什麼許多人成了基督的門徒呢?讀經的第二部分(1516節)解釋說:人們抬著病人和被邪魔所纏擾的人,齊集而來,他們都得了痊癒。需要留意的是,這不是使人奇怪或引人好奇的奇蹟,這與今日的魔術師或巫術所行的完全不同。宗徒們所做的就如同是耶穌的行動,為人是有益的:治愈病人,將那些被邪惡壓迫或生活痛苦的人釋放出來。這些都證明了耶穌還活著,並使門徒們擁有祂治癒的能力。

讀經二 1911a,12-13,17-19

9 我若望,你們的弟兄,並在耶穌內與你們共患難,同王權和同忍耐的,為天主的話,並為給耶穌作證,曾到了一座名叫帕特摩的海島上。 10 在一個主日上,我在神魂超拔中,聽見在我背後有一個大聲音,好似號角的聲音,11 說:「將你所聽見的寫在書上,送到七個教會。」
12 我就轉過身來,要看看那同我說話的聲音;我一轉身就看見了七盞金燈檯,13 在燈檯當中有似人子的一位,身穿長衣,胸間佩有金帶。
17 我一看見他,就跌倒在他腳前,有如死人,他遂把右手按在我身上說:「不要害怕!我是元始,我是終末,18 我是生活的;我曾死過,可是,看,我如今卻活著,一直到萬世萬代;我持有死亡和陰府的鑰匙,19 所以你應把你看見的事​​,現今的,以及這些事以後要發生的事,都寫下來。

 讀經二敘述的是默示錄的開篇神視。作者稱呼自己是若望,正在愛琴海的一個名叫帕特摩的島上。因著他對基督的信仰,也許是因為拒絕朝拜皇帝,而被流放到了那裡。
當時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多米仙皇帝統治著羅馬帝國。他狂妄自大,帝國充滿了他的雕像。他想效法凱撒和奧古斯都的做法,將自己出生的月份---十月---命名為多米仙月。他到處建造供奉自己雕像的廟宇,並規定凡以他的名號發布的命令,開始時必須是:我們的上主天主多米仙皇帝命令我們……
皇帝要求人將自己當作神靈來朝拜的做法,引起了小亞細亞的基督徒良心上的不安。很多基督徒拒絕朝拜皇帝,因此受到了壓迫與迫害。為了鼓勵他們忠於信仰,默示錄的作者以神視和圖像向他們傳遞信息。
若望看見一位身穿長衣,胸間佩帶金帶的人子坐在七盞金燈檯中間(1213節)。
人子就是復活的基督;長衣是聖殿司祭穿的衣服,指示耶穌如今是唯一的司祭;腰間的金帶是王權的象徵。因此,這裡指的是耶穌是唯一的君王。七盞金燈檯象徵著整個的基督徒團體(數字七代表全部和圓滿)。還有在東方,尊敬君王的儀式中,人們會在他的雕像前下跪,而雕像會被放在燈檯中間。
這個神視的意義就是:基督徒團體真正朝拜的中心是復活的主,而不是皇帝。復活的主是君王,祂以自己的話語引導及帶領基督徒;衪是奉獻自己生命的司祭,獻上了蒙受天主悅納的唯一祭獻。
默示錄的作者邀請所有的基督徒團體反省:在主日聚會時,誰會被放在中心的位置?是復活的主及衪的話語,或是其他人及其他人的說話?他們朝拜的是誰,服從那個國王:是基督還是世俗的權力?

福音 2019-31


19 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 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 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2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23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24 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 25 別的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但他對他們說:「我除非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決不信。」
26 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裡,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27 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28 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29 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30 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的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 31 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

今天的福音分兩部分,對應的是復活的兩次顯現。第一部分(19-23節),耶穌向祂的門徒們傳達祂的聖神,使他們能夠戰勝邪惡的勢力。第二部分(24-31節)記述的是有關多默的故事。
多默的懷疑幾乎成了格言。如果有人對事情表示不相信時,人就會說:你像多默一樣無信德。但是,多默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要求看一看別人已看見過的。那為什麼要求他一個人將信德建立在話語上呢?
難道只有多默一人有這樣的疑惑嗎?其他的門徒隨即就相信了復活的主嗎?顯然,事情並非這樣簡單。
馬爾谷福音敘述:當他們十一人坐席的時候,耶穌顯現給他們,責斥他們的無信和心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由死者中復活後,見了他的人(谷1614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驚慌害怕的門徒們,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恐惶﹖為什麼心裡起了疑慮(路2438)。瑪竇福音的結尾部分甚至記載,當耶穌在加里肋亞的山上顯現給門徒時(當然是在耶路撒冷顯現後的一段時間),有些門徒還是懷疑(瑪2817)。
因此,不只是多默,所有的人都懷疑過耶穌的復活。為什麼若望福音作者將重點放在多默身上,以此來強調他的不信呢?
若望寫福音時(大約公元95年左右),多默已經去世了。因此,這樣寫絕不是為了給多默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如果強調的是信德,那一定另有原因。作者其實是為了回答當時的基督徒團體所提出的問題和疑惑。第三代的基督徒沒有見過主耶穌,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連宗徒也不認識。他們認為很難去相信,也有很多的疑惑和掙扎,他們想看見,用手去觸摸,並證實耶穌是否真的復活了。他們問說:使人相信的理由是什麼?我們還能經驗到復活的主嗎?說祂還活著的證據是什麼?祂為什麼不再顯現了?這也是我們今天常提出的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瑪竇、馬爾谷和路加回答說,所有的宗徒都有過懷疑。他們也不是立即或者很容易地就相信了復活的主。對於宗徒們來說,雖然耶穌曾給了他們很多標記證明自己還活著,並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但他們的信仰之路也是漫長且艱辛的。若望的回答卻不同,他將多默當成一個不相信的象徵,每一個門徒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選擇了多默,也許因為多默在信仰上遇到了比其他門徒更多的困難。
若望想要告訴當時的基督徒(也包括我們),復活之主的生命超越我們感官的認識,無法用手觸摸、無法用眼看見的生命,我們只有藉著信德才可獲得。宗徒們也是一樣,這也是他們與復活之主的獨特經驗。看到了再去相信,這不是信德。復活是不能用證據和科學證明的。如果想看見、證實、觸摸到,這些想法是信德的絆腳石。
我們說:看見了的人是有福的。然而,為耶穌來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這並不是說他們需要付出更多才能相信,因此有著更大的功勞。他們有福,因為他們的信德更為真誠、純樸,甚至可以說是最純真的信德。那些看見的人有了確信的保障,擁有不可否定的事實證據。
多默還在若望福音中的另外兩處出現過,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的形象。他總是很難明白、含糊其辭、或是誤解耶穌的說話和決定。
多默第一次的說話是聽到拉匝祿的死訊之後,耶穌決定往猶大去。多默認為,跟隨耶穌就是要失掉自己的生命,他不明白耶穌就是生命之主。他孤單且失望地說:現在讓我們與他一起死吧(若 1116)。
在最後晚餐中,耶穌正在講論自己將要走的路時,即通過死亡到達生命的路。多默又插話說:主,我們不知道你要去哪,我們怎麼知道那條路呢? (若145)多默充滿了猶豫、疑惑和懷疑,無法接受自己不理解的話。今天的福音記載的是多默的第三次出現。
若望似乎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多默。但是最後卻記載,多默道出了最高深且最隆重的信德宣誓。他的話語反映出了門徒們的信仰歷程。
在若望福音的開始,兩位門徒稱呼耶穌為拉比(若 138),這是認識耶穌身份的第一步。隨後,在安德肋明白了一些之後,就對他的兄弟西滿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若141)。納塔乃爾隨即也明白了與自己對話的耶穌:你是天主子(若 149)。撒瑪利亞人承認耶穌是世界的救主(若443)。人們認為耶穌是先知(若614),胎生的瞎子稱呼耶穌是主(若 938);為比拉多來說,耶穌是猶太人的君王(若1919)。但多默卻稱呼耶穌的身份是:我主我天主。這是聖經中對雅威的稱呼(詠 3523)。因此,多默是第一位承認耶穌的天主性的門徒,也是第一位明白了耶穌所說的「我與父原是一體」(若1030)。
在這段福音的結束部分(30-31節),若望敘述了他寫福音的原因。他記載這些事蹟,雖然不是全部,而是有兩個原因:喚醒並證實對基督的信德,並通過這樣的信德獲得生命。
第四部福音的作者稱標記為奇蹟。耶穌行奇蹟並不是為了打動人或留下很深的印象。耶穌甚至譴責那些除非看到奇蹟,才肯相信的人(若448)。若望敘述耶穌所行的奇蹟,並不是為了打動讀者,以此來「顯示」耶穌的神性。這些標記不是證據,而且關於耶穌的本性和使命的啟示。人們透過衪所行的事蹟,將以充沛的活力和恆久的方式相信耶穌。如果不明白耶穌增餅的標記,就無法認識耶穌是生命的食糧;如果不明白耶穌治好胎生的瞎子,就無法認識到耶穌是世界的光;如果不明白耶穌復活拉匝祿,也就無法認識耶穌是生命的主。
在若望福音的後記部分,作者以廣義的方式運用了標記一詞:標記意味著對耶穌身份的一切啟示:祂的慈悲行動(治愈病人、增餅)和話語(若1237)。閱讀本書並能理解這些標記的人就是遇見了耶穌,並被邀請做出選擇。在耶穌內看到天主的人就是選擇生命,並與耶穌契合。
福音就是提供給尋找理由去相信的人的唯一證據。福音中迴響著基督的聲音,反射著基督的光輝。在天主聖言之外沒有別的證據。
為了明白這樣的意思,讓我們來看耶穌善牧的比喻:我的羊聽從我的聲音(若 104-527)。顯現不是必須的。善牧的聲音在福音中迴響著,對於屬於祂的羊來說,憑著祂的聲音就可以認出祂,並能找到祂。
那裡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呢?那裡迴響著這樣的話語呢?我們今天還可以體驗到宗徒們在復活當天和八日後的經驗嗎?怎樣得到呢?
我們一定留意到這兩次的顯現都發生在星期日,而且經驗到復活之主的人們也是同樣的人(多一個,少一個)。耶穌說了同樣的話:願你們平安,並且在兩次的顯現中,耶穌都顯示了祂苦難的標記。也許還有其他細節,但是這四點就足以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了。
門徒們聚集在屋裡。若望明確記載他們在主日聚會。每個第八天,整個團體都會聚在一起慶祝擘餅。當所有的信徒們聚在一起時,復活的主就在他們中間。耶穌通過主禮來問候門徒們,就像在復活當日和八天後的晚上一樣,祝福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耶穌就在這時刻向門徒們顯示自己還活著。和多默一樣離開團體聚會的人,就無法經驗到復活的主(24-25節)、無法聽到耶穌的祝福、無法接受祂的寬恕與平安(192623節)、也無法經驗到祂的喜悅(20節)、無法領受到祂的聖神(22節)。那些在主日留在家中單獨祈禱的人,他們可以經驗到天主,卻無法經驗到復活的主,因為復活的主臨現在團體的聚會中。
那些沒有經驗到復活之主的人會做些什麼呢?他們就像多默一樣,需要相信的證據,但卻無​​法得到。

與我們在繪畫上所看到的不同,甚至多默也沒有將手指伸進耶穌的傷口。福音中也沒有記載多默用手觸摸了復活之主。多默與團體中的弟兄姊妹一起,聽到了復活基督的聲音後,宣示了對基督的信仰。所有的基督徒都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得這樣的體驗….,在每個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