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8, 2017

不要做無益的尋找

常年期第四主日

你只想一時的快樂嗎?就喝酒吧!你想多年快樂嗎?就享受你生命中幸福的時刻吧!訓道篇的作者也這樣建議:「你倒不如去快樂地吃你的飯,開懷暢飲你的酒,因為天主早已嘉納你所作的工作。你的衣服常要潔白,你頭上總不缺少香液。在天主賜你在太陽下的一生虛幻歲月中,同你的愛妻共用人生之樂:這原是你在太陽下,一生從勞苦中所應得的一分」(訓9:79)。
但是怎樣常保持快樂呢?
喜樂與享受不同,雖然都是來自天主的祝福,但是後者卻是短暫易逝的,很多時候是憂傷與失望的表現:連在歡笑中,心亦有感傷;歡笑的結局,往往是痛苦(箴14:13)。聖經中確保了這個悖論:真正與持久的喜樂是源於承諾,放棄,自我否認,犧牲和伴隨痛苦。保祿寫給斐理伯人的書中這樣說:「我很高興為了你們的益處而受苦」(斐1:24)。雅各伯給那些受迫害的基督徒們說:「我的弟兄們,幾時你們落在各種試探裡,要認為是大喜樂」(雅1:2);伯多祿也說:「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慕他;雖然你們如今仍看不見他,還是相信他;並且以不可言傳,和充滿光榮的喜樂而歡躍,因為你們已把握住信仰的效果:靈魂的救恩」(伯前1:89)。

喜樂的秘密是什麼?耶穌向我們啟示說:「施予比接受更有福」(宗20:35)。真正喜樂、有福的人,不是為自己積攢並認為所有財富是自己的人;而是那些願意與人分享,與窮人在一起,並樂意成為窮人朋友的人。這是令人不安的建議,接受這樣的邀請意味著冒險;但是耶穌卻保證,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不為自己積攢,卻甘心為了愛而付出的人是有福的。

讀經一:索2:33:1213
2:3地上所有遵守他法律的卑微人!你們應求上主,你們要尋求公義,要尋求謙和,也許你們在上主忿怒的日子能藏身免禍。
3:12但我必在你中間留下謙遜和貧苦的百姓,他們必依賴上主的名號。13以色列的遺民不再行邪惡,也不再說謊言;在他們的口裡再也找不到欺詐的舌頭;的確,他們或是牧放,或是休息,沒有人來恐嚇。

有一段時間,有人認為天主是富人的朋友:財富、幸運、豐富的物質、繁榮。這些都是天主祝福的象徵(出28:114)。從舊約聖經中可以看到,以色列子民的財富是天主的祝福,而不是貧窮。漸漸地,以色列人的這種思維變了;尤其是借著先知的宣講,他們明白,財富與其說是天主的祝福,倒不如說是欺詐、濫用權力、剝削別人、不義的結果。窮人並不是犯罪作惡後受到天主的詛咒,卻是經歷濫用權力與剝削的受害者。米該亞先知這樣為窮人吶喊說:「然而他們惡善好惡,從平民身上剝下他們的皮,從骨頭上剔下他們的肉」(米3:2)。
索福尼亞先知生活在耶路撒冷被毀的前幾年,那是無序與充滿混亂的社會。雖然他也受到資產階級的勸告,卻反對在王宮中剝削他人的人、不義的商人、邪惡的人(索1:812),所有行為不義的人;並指出上主的處罰,及為他們最後可能的救恩,就是悔改、歸依上主。
今日的讀經一中,先知發出希望的邀請,指出什麼是歸依上主:「應求上主,尋求公義,尋求謙和」(3節)。悔改:即變成謙虛的人,貧窮的人。這是在聖經中第一次指出「貧窮」不再是物質的貧窮與社會地位的低下,而是一種內在的宗教信仰的態度。為索福尼亞先知來說,貧窮就是不以自己為最終依靠,卻依靠上主的人,並服從於上主的旨意。先知重申,在災禍的日子,天主將使那些貧窮的人生存下去,但祂必在你們中間留下謙遜和貧苦的百姓,他們必依賴上主的名號。「以色列的遺民不再行邪惡,也不再說謊言;在他們的口裡再也找不到欺詐的舌頭;的確,他們或是牧放,或是休息,沒有人來恐嚇」(1213節)。
在索福尼亞先知以後,這個詞有了新的意義。這種貧窮的靈修精神,在聖詠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個詞幾乎是虔誠、正義、對天主的懼怕的代名詞。在這樣的背景下,按照這個詞的意義去理解耶穌的信息。

讀經二:格前1:2630
26弟兄們!你們看看你們是怎樣蒙召的:按肉眼來看,你們中有智慧的人並不多,有權勢的人也不多,顯貴的人也不多;27天主偏召選了世上愚妄的,為羞辱那有智慧的;召選了世上懦弱的,為羞辱那堅強的;28甚而天主召選了世上卑賤的和受人輕視的,以及那些一無所有的,為消滅那些有的,29為使一切有血肉的人,在天主前無所誇耀。30你們得以結合於基督耶穌內,全是由於天主,也是由於天主,基督成了我們的智慧、正義、聖化者和救贖者,正如經上所記載的:『凡要誇耀的,應因主而誇耀。』

在上一個星期日,我們已經看到了在格林多團體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什麼這個團體存在著這樣多的問題呢?保祿回答說:因為基督徒中存在著各種毀滅團體的精神,比如互相競爭與爭強好勝,每人都想統治別人、想成為團體中偉大的、想成為富有的人。天主對這樣行事的人,將做出怎樣的審判呢?經文告訴我們天主行事的方法:天主並沒有揀選富有的,卻揀選了貧窮的,社會邊緣的人,被人瞧不起的與別人視為無用的人。為了使他們相信,保祿邀請他們看看自己團體的情況。他們中並沒有那些顯赫的人,除了少數富有的人與資產階級,受過教育的人之外,其餘幾乎都是貧窮的人,甚至有的是貧窮至極的人。這就是天主揀選那些貧窮人的標記,特別鍾愛那些在世人眼中毫無用處的人,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恩寵是何等的豐富。

福音:瑪5:112
1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2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3「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5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6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7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8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9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10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幾時人為了我而辱駡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譭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12你們歡喜踴躍罷!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

人總希望可以見到天主的面,詢問天主,知道祂的思想,尋找祂的計劃。怎樣可以找到天主呢?在那裡可以與祂相遇呢﹖ 
在古時,人們認為最理想與天主相遇的地方是山頂。所有國家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聖山,就是天地交匯之處,是神所住的地方與人所嚮往的目標。為希臘人有奧林匹亞山,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居民有阿拉拉特山(Ararat),為烏家裡特(UGARIT)有匝斐山。(TZAPHON),這些都是與神相遇的地方。

以色列子民也有這樣的觀念。亞巴郎、梅瑟、厄里亞都是在山上與天主相遇,他們的靈修經驗也非常深,在摩黎雅山上、曷勒布山上及大博爾山上。瑪竇記載耶穌的第一篇講道也是在山上的。

基督徒的熱心敬禮就是在這山上,它相當於今天的的葛法翁的丘林一帶的地方。在這裡建起了一個祈禱所以方便祈禱之用。在巨大的橡樹下散步,由黎巴嫩港灣所吹的風,使人感到涼爽。在這裡默想,耶穌一般只常常打動加里肋亞湖裡的水,這樣的環境使人彷彿感覺到與耶穌在一起,並聆聽他的教訓;他們一起行動,覺得那就是天國的氣氛,尋找天主的思想與情感。

為了更好理解以下的福音的信息,瑪竇所寫的山上並不只是反映它的地理位置,而是其神學上的意義。在聖經中,山不只是一個真實的地理位置,更是可以隨時與天主會晤並聆聽天主話語的地方。

現在我們可以看看這個序幕。耶穌遠離平原,這是一個社會團體的標記與象徵,在這裡,按照《訓道篇》的作者說:「我也看出各種勞苦和一切工作的技巧,都是出於人彼此間的競爭:這也是空虛,也是追風」(訓4:4)。耶穌上山,意味著審判的標準和提出的生命模式與世界的根本性不同:是按照天主的計劃而行。

廣義來說,一般人的標準是按以下的排列:首先是健康,其次是家庭,然後就是事業的成就、銀行帳戶的存款、朋友等。即使是天主與聖人們,當然也會被排列,不過卻在比較後的位置。這是很好的証明世人心中的價值。如果人按照世界的價值觀生活,他是成功嗎﹖天主怎樣看他們﹖

為了不冒險使自己的焦點放在令人失望的目標及浪費在自己的生命上,現在有必要反省及面對天主的審判標準。在山上為人提供了怎樣的價值觀?今日的福音向人敘述由耶穌所提倡的價值觀,就是真福。那些在天上的聖人們已實踐了,而那些還在世上的聖人,因受到他們榜樣的感召,正在鼓起勇氣跟隨他們的芳蹤。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3節)。

要解釋這端真福,不是容易的事。有的人認為這是對那些貧困、乞丐、被剝削的人而講的。認為天主只喜歡這樣的人,天主會來解救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甚至覺得所有的人都應該變成物質貧窮的人。明顯的,這樣的理解是錯誤與荒謬的、無意義的。天主並不希望人在物質上貧窮,而是在人群中沒有貧乏的人(宗4:34)。
另外一些理解「神貧的人」,認為就是雖然擁有很多財產,他們的心卻不被這些財產所佔據,並隨時準備慷慨大方地奉獻自己的財產給那些有需要的人,特別是有急需的人。
「施捨」雖然在聖經一些章節中出現過很多次,但不能給世界帶來新的「正義」,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不平等與不平衡的問題,因為很多人認為世上富人與窮人的存在是符合人性需要的。「將屬於別人的還給別人」的原則,來建立社會原則,大部份人認為這是正確與適當的;實際上這是一個虛假的許諾,它來自我們認為東西應該是屬於人的,而事實上所有的都屬於天主。「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詠24:1)。人只是世上一切的管理者,而人總有一天,要向上主交帳。正是因為錯誤理解人與世上財物的關係,因此人渴望擁有世上的一切,並積攢財富,妄想可以控制這些,於是所有邪惡的事物就接踵而來:戰爭、暴力、分歧、嫉妒(弟前6:10),因此這個不人道的世界就產生了痛苦,並渴望新的拯救(羅8:19-25)。實際上我們對所有財物的觀念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一切都是天主的,我們就不能說是「我的」;雖然我們擁有很多,但是實際上卻都是天主,造物主的。
人就是與自己的兄弟同桌共食的人,他的喜悅就是與兄弟們白白分享由天主所賜予的禮物,誰如果認為這是自己的財產就是偷竊的行為。同樣,人的生命也不屬於自己,而是天主愛的禮物。
面對世上的物質財富,與那些玩世不恭的人不同,耶穌從來沒有輕視這些財富。為耶穌來說,即使是不義的財富,只要分施給窮人,也是有意義的(路16:19)。耶穌從來沒有批評過這種做法,但卻非常危險,為很多人來說是進入天國的一個不可承受與跨過的障礙(瑪19:23)。因為這只為個人帶來益處,使自己的心被這樣的財富所佔據,自私的認為這是屬於自己的財富。為那些願意跟隨耶穌和成聖的人,耶穌邀請他們放棄所有的一切:「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33)。
只有回應了這種即使是不可放棄的財富後,才認為是生活在有福的真福中。耶穌並沒有認為貧窮是有價值的,而要求人在「心靈上的」貧窮。只有在自由的選擇與行動中,那些自願空虛自己,按照天主的計劃管理財富的人才是有福的。「神貧的人」,指的就是那些不為自己計畫與做打算的人,不為自己積攢財富的人,而能夠按照天主的意願,隨時準備為了那些有需要的人而與人分施自己財富的人。
要注意:「貧窮」,按照福音的意思,並不是那些什麼都沒有的人,而是不為自己計劃與作打算的人。誰擁有的多,誰會受益更多,這樣的人就是富有的,也會變成別人羡慕的物件,這是使自己在人群中出類拔萃。誰如果為那些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財富,並為那些有需要的服務,就是「神貧的人」。
即使是那些在物質財富上貧乏的人,也不一定是「神貧的」。因為他們為了要改變自己貧乏的狀況,覺得需要用暴力與欺騙去改變這種狀況,覺得要改變被別人瞧不起的狀況中釋放出來,並幻想有一天可以像那些富人一樣可以獲得高位與尊敬。
保持一種自願的貧窮,不受自已所擁有的財富束縛,並放棄自私的心,這種心態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一種福音的勸告。這樣的勸告並不是預留給一些想成為英雄,或者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完全的人。這就是聖人與基督徒的分別。
對神貧的人所許諾的真福,並不是未來的與久遠的,並不只是許諾在死後才到天國,而是帶來一份立即可以體驗的喜悅:天國是屬於他們的。從決定開始成為神貧的人那個時刻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天國,就屬天上聖人的家庭。
這樣的心態並不是要引退,而是給人帶來一個希望的信息:當所有人都變成「神貧的人」時,就再也沒有人感到自己是有需要的人;當每人都用天主所賜的禮物像天主一樣為弟兄姊妹們與他們服務時,就成了聖人。聖人們,雖然擁有很多,其實自己也是神貧的人,因為他們不為自己計算與保留什麼,卻將所有的都奉獻給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後裔們也在所不惜。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4節)。

在教會歷史中,教會提倡苦修主義,並勸告人所受的痛苦與基督的苦難結合,是具有意義與和價值。這樣在教會內喚醒了很多人充滿激情地去度苦修生活,但也帶來了一些誤解,認為痛苦可以取悅天主,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天主並不喜歡那些折磨人的痛苦,因為這些痛苦將天主子女的真正面貌扭曲了。耶穌引述歐瑟亞先知的話說:「天主要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瑪9:13)。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是什麼意思呢?必須從聖經中這個詞的意義開始。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所講的「哀慟的人」:指的是那些沒有房屋可住,沒有田地耕種;因為他們祖先的田地被外邦人所侵佔,必須要給田地新的主人工作,並常受到不義、剝削、欺詐與羞辱的對待(依61:7)。
對這些心靈憂傷,坐在灰土中與穿苦衣的人,先知向他們宣佈希望的信息(依61:3)。天主正要介入這樣的情況,要改變這種環境與消滅痛苦的原因:給熙雍悲哀的人一項冠冕來代替灰塵,喜樂的油以代替喪服,頌讚以代替沮喪的心神。他們將被稱為正義的橡樹,上主為光榮自己所種植的園地(依61:3)。
在納匝肋的會堂中,耶穌引用了這段來描述自己。耶穌來的目的正是為了實現天主的這種許諾(路4:21)。哀傷的人認為是有福的,因為這樣的人注意到並對世界上的痛苦與悲傷非常敏感。與哭泣的人一起哭泣(羅12:15)。面對世上的痛苦,有一顆同情的心,而不單單只是等待天主的救援。他們將受到安慰:在天國裡,耶穌善牧將與所有的聖人們一起,生活在和諧的秩序中,所有痛苦與流淚的環境,將會被戰勝。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承受土地(5節)。

「溫良」這個詞,是指那些服從的人,對挑戰性的行為也不發怒,對世界上不正義的事也不感到義憤填膺。這樣一個逃避任何衝突的人也是有福的嗎?耶穌所說的「溫良」這個詞,來自舊約中聖詠第三十七篇,在那裡所說的意思是:那些沒有任何權力、自由與財產的人,是貧窮的。因為有權力的人剝削了他們的田地、房屋,並虐待他們的子女。即使他們受到不正義的對待,他們也不能反抗。並不是放棄,而是拒絕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被義怒所指引,不採取報復的行動;而是將一切都託付於上主手中,在希望中等待天國的來臨。這種等待天國的來臨並不像是等待公共汽車來臨一樣,是消極與被動的等待;而是懷著希望並在具體工作與實踐中等待。
耶穌就是這種溫良精神的模範(瑪11:2921:5)。耶穌不是一位軟弱與害羞的人,而是一位充滿感情的人。他生活在別人對他的誤解與衝突中,而他卻用一顆溫良的心對待他們。耶穌放棄暴力的報復,愛護那些敵視他的人,懷著一顆忍耐與容忍的心服務所有的人。溫良的人與耶穌一起在世界上為實現天主的意願而努力,對那些反對天主計劃的人,也力圖幫助他們。
對溫良人的許諾是要承受土地。從天主那裡接受土地,與天主一起建設一個新世界、一個新人類。這是一個夢想嗎?是的,但是天主與聖人是不會讓那些邪惡與虛假的許諾欺騙他們,因為試圖引誘他們確信與邪惡共同生活在一起,面對世上令人荒涼的環境時,不要讓人失落希望與為此而奮鬥的行為,這就是保祿所說的用堅忍去抵抗一切的壓力(得前1:1-3)。

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6節)。

人對身體上的饑餓與口渴的感覺是敏感與迫切的。耶穌叮囑自己的門徒,對「正義」就應該懷有這樣急不及待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正義呢?是按照人所想像與建立的正義?就是善人得到好報,惡人受到懲罰,無罪的獲得釋放?「伸張正義」實際上與受難是同義詞。
是不是應該渴望這種正義呢?「正義」這個詞,可以用在天主身上,但是要小心與注意;因為容易將天主想像成一個審判的執行者,並保證那些行為正直的人的益處,對他們許諾各種賞報,而同時也會懲罰那些作惡的人。
在聖經中常常論及天主的正義,其實天主的正義與天主的仁慈是同義詞。從來就沒有我們所想的「分配正義」的意義。天主是正義的,並不是因為天主按需分配,而是用自己的愛去使那些作惡的人回頭,使他們成為正義的。天主是正義的,因為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認識真理,並獲得救恩(弟前2:4)。為我們來說,「正義」是指邪惡的人受到懲罰;而為天主來說,「正義」指的是天主可以使以前作惡的人成為義人,將犯罪的人從罪惡深淵中解救出來。
沒有任何人像耶穌一樣渴望在這個世界上建立這樣的正義。對於那些邀請他吃飯的門徒們,他說:「我的食物就是完成派遺我來者的旨意」(若4:34)。只有天主的正義才能使饑餓的人獲得飽飫。
耶穌的話語使人成為義人,有一大群人等待著聽耶穌的話,於是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谷6:31)。這樣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與耶穌一起分擔了這種心情,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獲救。對這些人的許諾:他們將得飽飫。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已經體驗到天主的喜悅,「天上的天使將為一個罪人的悔改而歡樂,這樣的喜悅比那無須悔改的九十九個義的歡樂還大」(路15:7)。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7節)

這個真福似乎是介於寬宏大量與報復之間。似乎是邀請人時常準備寬恕與同情。這是「憐憫」的一面,也與耶穌的叮囑相符合:「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路6:36-37)。
在聖經中,「憐憫與仁慈」,不僅是內在與內心的一種心情,更是一個外在的行動,對那些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希臘原文說這個撒瑪黎雅人對那個被強盜打傷的人做了慈善的事(路10:37)。
耶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這樣教訓說:天主是充滿仁慈與憐憫的,因為天主完成了慈悲的工作:「天主用樹葉為亞當與厄娃做了件衣服」(創3:21),這樣,你們必須要為那些赤裸的人以衣服穿。天主也探訪病人,當亞巴郎去找尋他,他去探訪不生育的撒辣(18:1)。這樣你們必須探訪那些患病的人,天主與那些赤身露體的人等同。天主也安慰依撒格,在他失去了父親後(創25:11),這樣你們也必須要安慰那些憂傷的人。天主也安葬死者,是天主安葬了梅瑟(申34:6),這樣你們也要安葬那些死者。
憐憫人的人,就是在面對別人的需要時,懷著天主所擁有的心情,並介入這樣的需要中,用自己充滿慈悲與憐憫的善行對待別人,正如天主所做的一樣。
許諾:將得到憐憫。在新世界中,在天國裡,當他們有需要時,總會有那些隨時準備幫助他們的兄弟姊妹們,並向他們伸開援助的手,甚至不惜生命來支持他們。

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8節)。

純潔是猶太宗教中一個典型的特徵與德行。任何形式的外邦敬禮,與任何死物接觸,都被認為是污染與不潔的,都應該是盡力避免的。由於這要求保持「聖潔」條件,猶太經師們給人劃分了很多禁令與細小規則,為的是與那些認為不潔的事情保持距離,因為這些不潔的東西與天主的聖善與潔淨是互相衝突。當然有些可以給人帶來不潔的行為是無法避免,因此就要有取潔禮(穀7:3-4)。
耶穌所要求的並不只是外在的行為,而是內在的心靈純潔。「並沒有從外面進入人內心的可以污染人的,而是從裡面出來的」(瑪15:17-20)。潔淨的人就是那些保持心靈合一的人,就是不同時愛天主而又愛偶像崇拜的人。
一個同時服侍兩個主人的人的心是不潔淨的。誰如果沒有與信德要求所保持一致的心,誰如果愛兄弟而卻惱怒自己的弟兄,雖然外在沒有嚴重的罪過,內心卻犯了嚴重的罪(瑪5:28)。
許諾:將看到天主。只是對這些人許諾將看到天主的面容,將在天主的雙臂中體驗到上主的慈愛與光輝。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稱為天主的子女(9節)。

耶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較注重的,除了憐憫與仁慈外,就是締造和平,在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他們說,每一個帶來和平的行動,都會獲得天主的祝福。
有福是因為和平,不是通過暴力而獲得;放棄一切暴力,使所有的戰爭與衝突都熄滅;有福是因為使彼此之間的競爭通過對話而使彼此達成一致,在和平中共處。但是在聖經中,「和平」並不只是沒有戰爭,而是全部的喜悅與福樂;與天主、與別人、與自己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繁榮、財富、健康、喜悅。和平的人,就是通過每個人的努力,藉這種充滿平安與喜悅的生命使每人都生活在平安中。這樣,他們的賞報是被稱為天主的子女。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10節)

在世上總有一些災禍是人不能預知的,每人都可能被災禍、疾病、不幸所打擊。另一些災禍就是爭吵或可朽壞事情的後果。第三種災禍就是迫害:這是我們不願意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承受的;因為如果我們選擇跟隨基督,那是不可避免的付出的代價。
耶穌並不欺騙自己的門徒們,沒向他們許諾榮譽與成功,也沒有許諾會獲得人的同意與贊同。祂反而再三重複並強調跟隨祂會帶來迫害:徒弟能如他的師傅一樣,僕人能如他的主人一樣,也就夠了。若人們稱家主為「貝耳則步」,對他的家人更該怎樣呢(瑪10:25)?還有:但是,這一切事以前,為了我名字的原故,人們要下手把你們拘捕、迫害、解送到會堂,並囚在獄中;且押送到君王及總督之前,為給你們一個作見證的機會(路21:12)。幾時人們在這城迫害你們,你們就逃往另一城去(瑪10:23)。為此,天主的智慧曾說過:我將要派遣先知及使者到他們那裡,其中有的,他們要殺死;有的,他們要迫害,為使從創造世界以來,所流眾先知的血,都要向這一代追討(路11:49-50)。
遭受迫害是教會的特徵之一,也是基督徒的標記。保祿非常清楚強調:「凡是願意在基督耶穌內熱心生活的人,都必要遭受迫害」(弟後3:12)。這怎麼可能發生呢?基督徒是和平與希望的使者,應該受到別人的接納與開懷擁抱,並充滿喜悅與感激。

宣講福音卻帶來衝突。理由是舊的世界秩序與天國之間不可共存,並且陳舊傳統不希望成為和平的國度。對那些帶來和平與自己理念不同的人,想除之而後快。基督對此付出生命的代價,耶穌的門徒也不應該希望有與耶穌不一樣的命運。「你們要記得我對你們所說過的話: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如果人們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們;如果他們遵守了我的話,也要遵守你們的」(若15:20)。

舊約也常常提到對義人的迫害。在聖詠中義人詢問天主說:「上主,我的天主!我一心投奔你;求你助我逃脫一切追逐我的人,求你救拔我」(詠7:2)。「你僕人的歲月還能有多久?你何時處罰迫害我的惡徒?不按你法律生活的驕傲人,暗中給我挖掘了陷阱深坑。你所有的一切誡命全是真道;他們無理迫害我,求你協助我」(詠119:85-4-86)。耶肋米亞先知被反對與受到攻擊,譭謗,並被囚在一個水池裡。

在舊約中,認為迫害是作惡的報應,人如果在迫害中,就會感到痛苦,除非有天主的解救。在新約中這樣的思想改變了,為忠信於上主而受迫害是有福的。迫害不是失敗的記號,而是成功的標記;並帶來喜悅,因為證明所選擇的是正確的;並繼續在正義的路上前行,就是按照天主的智慧而行動。不可避免的是,那些渴望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渴望將這種和諧社會按照「山中聖訓」的基礎上的人會受到迫害。因為他們為世界帶來了服務的典範,並熄滅權力的野心。這些對權力渴望的惡習,即使冠冕堂皇的化妝成德行或隱藏起來,也不能成功,因為這樣的惡習與權力野心沒有市場空間。

誰感受到自己的位置與特權受到天國來臨的威脅,可以用暴力反抗。聖人們的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充滿了挑戰與困難。他們的生命就是接受了羔羊為他們所安排的一切,追隨羔羊的腳步。即使是處於迫害中,也沒有對試探讓步,沒有讓誘惑勝利,遠離由狼與狐狸所建議的道路,而是走在師傅所建議的道路上: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4),與保祿所建議的道路上: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羅12:14)。


Friday, January 20, 2017

黑夜漫長?

甲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猶達斯一吃了那片餅,就立時出去了;那時,正是黑夜」(若13:30)。話語雖短,但是意義深長:一個人,走向跌倒的邊緣,捨棄了耶穌——世界的光明,卻向黑暗屈膝。人害怕夜晚的黑暗,卻因看到第一縷晨光而鼓舞。「我靈等候我主,切於更夫的待旦」(詠130:6)。「這樣,我也只有承受失意的歲月,為我註定的苦痛長夜。我臥下時說:「幾時天亮﹖」我起來時又說:「何時到黑夜﹖」我整夜輾轉反側,直到天亮」(約7:3-4)。

處在各種罪惡處境、謊言、不義中的人,渴望得到光明的照耀,希望這縷光明結束痛苦的日子,從而開始新的生命。
「警衛!夜已何時了﹖夜已何時了」(依21:11)。這個世界的邪惡與黑暗勢力還要持續多久?人類什麼時候才能脫離黑暗的權勢(哥1:13)。保祿給予我們一個希望的邀請:「你們該認清這個時期,現在已經是由睡夢中醒來的時辰了,因為我們的救恩,現今比我們當初信的時候更臨近了。黑夜深了,白日已近,所以我們該脫去黑暗的行為,佩戴光明的武器」(羅13:11-12)。

光明與黑暗的戰鬥繼續,希望光明永存。「也不再有黑夜了,他們不需要燈光,也不需要日光,因為上主天主要光照他們;他們必要為王,至於無窮之世」(默22:5)。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我們以前是在黑暗中,現在卻迎接光明。上主,求你使我們成為光明之子。

讀經一:依8:23b-9:3

23b往昔上主曾使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地域受了侮辱,但日後卻使沿海之路,約但東岸,外方人的加里肋亞獲得了光榮。
1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2你加強了他們的快樂,擴大了他們的歡喜;他們在你面前歡樂,有如人收割時的歡樂,又如分贓時的愉快;3因為你折斷了他們所負的重軛、他們肩上的橫木,以及壓迫他們者的短棍,有如在米德楊那天一樣.

除了第一句話之外,在聖誕節的夜間彌撒中,我們聽到這篇讀經,現在再次看看它的意思。
先知的這段話是在公元前八世紀中期,在亞述帝國統治中東一帶時所宣講的。則步隆與納斐塔里支派,因為處於以色列北部,所以受到這種政治與軍事性的侵略、殘殺、迫害。由於反對對學生的苛捐雜稅,又受到美索不達米亞的侵略。依撒意亞先知認為這樣的情況可以稱為「恥辱」,好像邪惡戰勝了光明一樣。

在加里肋亞地區,這裡的情況像天主創世之初一樣,一片混亂(創1:2)。約旦地區這塊肥沃的土地,處於好像沒有盡頭的黑暗之中,幾乎到處都被死亡與混亂所籠罩。灰心喪志的人民幾乎失去了一切希望。那裡有通往光榮的「海上之路」,通過巴勒斯坦可以將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聯合起來,驕傲自大的亞述帝國的軍隊在那裡安營紮寨。

在這複雜與爭論的時刻,響起了先知的話:「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1節)。
這是對當時情況徹底改變的許諾。先知用一種高瞻遠矚與英明的眼光,看到亞述軍隊是造成這種混亂與無序的原因。總有一天,他們將遠離這塊土地,而以色列子民將重新在和平與喜悅中生活。

先知所說的「光明」,毫無疑問,指來自達味後裔中的一位新國王,他將完成一個重大的使命,並將侵略他們的外邦人的黑暗驅散。也許先知想的是厄則克雅,一位給人帶了很大希望的國王。

在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什麼也沒有發生。亞述軍隊繼續統治則步隆與納斐塔里支派,而厄則克雅也差點陷入了他們的圈套,耶路撒冷像一隻被關在籠中的鳥。現在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先知被騙了呢?我們的歷史視野受到局限,看不清事實的全部真相:如果我們的計畫與夢想沒有馬上實現,就會想天主忘記了我們。然而,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天主會實現自己的計畫。如果在依撒意亞時代的人的夢想立刻實現,亞述人統治後,他們又要陷於別人的侵略,這才是世界的邏輯思維。誰如果戰爭失敗,就會被除掉;誰如果勝利,就成為新的主人去統治別人。天主不進入人的這種戰鬥,天主從天下降,急切地關心著人的處境。天主的邏輯與人無休止的爭名奪利的邏輯是相反的。按照天主的邏輯思維,先知的這種預言在公元前750年就實現了。

當耶穌出現在加里肋亞湖邊時,亞述帝國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黑暗,即邪惡、充滿暴力、欺壓、腐朽、自私等,仍然佔統治地位。正如在今日福音中所說的,當耶穌開始衪的公開生活時,當一道來自天上的光明照耀在加里肋亞湖邊時,這樣的黑暗才開始減退與消散。

讀經二:格前1:10-13、17

    10弟兄們,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們眾人言談一致,在你們中不要有分裂,但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11因為,我的弟兄們,我由黑羅厄的家人聽說你們中發生了紛爭。12我的意思是說,你們各自聲稱:我是屬保祿的,我是屬阿頗羅的,我是屬刻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3基督被分裂了嗎﹖難道保祿為你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或者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
17原來基督派遣我,不是為施洗,而是為宣傳福音,且不用巧妙的言辭,免得基督十字架失去效力。

保祿是在厄弗所寫的《格林多人前書》。厄弗所是羅馬帝國位於亞細亞一帶的宗教與政治中心,東西文化在這裡碰撞。這裡的手工業與教育也很發達,有很多海軍士兵、軍人,來自全世界經商。

一天,來自格林多的黑羅厄一家的成員,來到這座城(11節),給保祿帶來了來自格林多團體的一封信。在閱讀之前,保祿想由這位客人的口中,得知一些有關格林多團體的情況。但在開始時,他們有點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說,最終他們毫無保留地說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格林多團體的情況令人擔憂:有許多令人心痛與反見證的事情發生。有些人以宗徒的名義分黨分派,也有許多倫理生活方面的,覺得婦女應該頭戴頭巾,對外邦人也是不屑一顧,在參與感恩聖祭時只顧及自己的團體而對別的團體毫不顧及,充滿了嫉妒、批評、怨言。總之,在格林多的團體中,他們什麼美德也沒有。整個口袋都空了。

在沉靜中保祿聆聽著,他感到失望、擔憂。一段時間,也許保祿認為自己在那裡的福傳失敗了,可是他還是決定給那裡的團體寫信。今日讀經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他所要面對的第一問題,就是從團體的分裂與分黨分派開始。他這樣寫道:「基督被分裂了嗎﹖難道保祿為你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或者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13節)﹖與今日一樣,引起分裂的原因正是人的自私、統治別人的慾望、想出風頭的表現、壓迫他人的想法。保祿重申:宗徒並不是統治別人成為受服侍的人,卻是成為僕人服務他人。不是別人的救主,救主只有一位:基督。這樣,保祿為格林多的團體帶來了福音的光明,但是罪過的黑暗與死亡的陰影還是繼續籠罩著他們,而且還很濃厚,需要將之驅散。

福音:瑪4:12-23

    12耶穌聽到若翰被監禁以後,就退避到加里肋亞去了;13後又離開納匝肋,來住在海邊的葛法翁,即住在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境內。14這應驗了依撒依亞先知所說的話:15『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但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16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17從那時起,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
18耶穌沿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19他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20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21他從那裡再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22他們也立刻捨下了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
23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
這段福音由三部分組成。首先,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宣講,介紹耶穌在加里肋亞的行動(12-17節);然後敘述首批四個門徒的蒙召(18-22節);最後總結耶穌的行動(23節)。
在若翰洗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後,耶穌由葛法翁到加里肋來亞來,在那裡幾乎度過了三年的傳教生活。在葛法翁居民多是漁夫與農民,住在離海岸線三百米遠的地方。它並不像提比黎亞城那樣出名,因為那裡有大黑落德王住在那裡;也不像瑪格達納出名,因為它是一個很出名的工業海港城市;但是無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葛法翁享受著特殊待遇,因為它是沿海之濱,通往海的道路。通過這裡,可以由埃及到大馬士革,再通往美索不達米亞。在黑落德王另一個兒子的統治下,它是加里肋亞與戈蘭高地的分界線。它在交界的地方,並是一個關口,所有的運輸與貨物,商業往來都要經過這裡。

瑪竇引用先知的這段話,目的並不是在告訴人們耶穌住宿地方的改變,重點說明加里肋亞住的全部是以色列人,然而,他們卻被自己的同胞認為是半個外邦人。因為他們是由混雜婚姻所生的。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鄙視他們,認為他們缺少教育與修養,對法律無知,生活風俗腐朽,不遵守猶太經師們的教導。

在這樣被人認為是外邦人的地區,居住著一些社會邊緣人士,因此被稱為「外邦人的加里肋亞」(15節)。耶穌選擇那裡開始自己的公開生活,告訴人誰是耶穌這個光明的第一個受益人:不是那些自認為純潔的猶太人,而是那些被人排斥與邊緣化的人。

耶穌欣賞一位居住在葛法翁的羅馬百夫長的信德。一天,他這樣評價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我給你們說: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裡一起坐席」(瑪8:10-11)。「耶穌也同樣對那些司祭長與長老們發出帶來挑戰的聲明:稅吏與娼妓要比你們先進入天國」(瑪21:31)。

一個簡單的地埋位置的轉變,在瑪竇的思維中卻有著重要意義,象徵著依撒意亞先知宣講的實現:「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16節)。耶穌在這裡開始他的公開生活,在加里肋亞的山谷之間照射著天主的光輝,新一天的曙光即將來臨。這就是先知所說的即將升起的光明。

這段福音的最後一句話是耶穌的呼籲:「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因為天國臨近了」(17節)。悔改的意思並不只是說變好,祈禱多一點,做一些好事情;而是說思想與行動的根本性轉變。誰如果走在死亡的路上,現在必須轉向生命的道路;誰如果讓自己被黑暗所統治,現在必須迎接光明。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天國;只有將自己的生命的基礎建立在對天主話語的信賴上,才能到達天國的境界。

這段福音的第二部分敘述召選首批四個門徒。四個門徒的被召,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敘述。,在四部福音中都有這樣的敘述。這樣的敘述是一個要理講授,告訴聽眾,當耶穌邀請他們跟隨自己時,門徒對耶穌的召選回答「是」是什麼意思,這個例子闡明悔改的意義。

首先要注意的是表示動作的動詞。耶穌並不是停留在某處不動,而是沿著海邊行走,走到另一處,周遊加里肋亞所有的地區(18,21,23節)。誰如果感到被召,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暫且歇息一會,而是繼續向前,跟隨耶穌的腳印前行。耶穌願意那些跟隨自己的人,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在自己身邊,沒有特權,不為自己的事物所纏繞,不找藉口停留下來。
對耶穌的召叫與邀請的答覆,也必須隨時準備好,且毫無保留的,正像伯多祿、雅各伯、若望與安德肋一樣:「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20節);「他們也立刻捨下了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21節)。

不要誤解了「單獨留下自己的父親」這句話的意思。這並不是說,如果誰成為門徒,就表示對父母沒有義務。在猶太社會裡,父親代表與祖先及過去生活的關係與聯繫。如果這種關係阻礙選擇生命與福音,就必須戰勝它,並不受其羈絆。每個民族與個人的歷史、文化、傳統必須要受到尊重。但是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風俗、生活方式都與福音的價值相吻合。

耶穌召選四位門徒的事件,也是在告訴初期基督徒團體,如果選擇成為耶穌的門徒,就會被家庭所憎恨與誤解,被父母所摒棄;將會被驅除出聖殿,被自己的民族所排斥。其實這樣的事情在今天也是一樣,在家庭、父母與基督之間也必須有一個選擇。只要想想,如果一個穆斯林、猶太人、或者佛教徒成為基督徒,那將是怎麼樣的後果﹖。

為所有人來說,留下父親單獨一人在船上,意味著放棄所有與福音價值不符合的東西。
在邀請他們跟隨自己時,耶穌也委託給他們一個使命:要成為漁人的漁夫(19節)。這是用首批四個門徒撒網時的圖像描述他們將要開始的使命:他們並不是用網在海裡捕魚,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一張網,將魚從海上捕出。

在《聖經》的象徵意義中,「海」是邪惡勢力、疾病與所有反對生命力量的居所與代表。它是強有力的、黑暗的、危險的、充滿神奇的、令人害怕的。在海中住著大力神怪,即使有能力的海軍戰士,也面臨危險。

成為「漁人的漁夫」,意思是說將處在黑暗與死亡陰影下的人解救出來,將之從邪惡勢力的陰影下釋放出來。這些像大風大浪一樣,將人捲入死亡與罪惡的權勢下,並侵吞人的生命。耶穌的門徒們不害怕這些大風大浪,即使感覺到非常令人可怕,也要懷著勇氣與信心面對它;即使面對一個兄弟處在危險與可怕的境遇中,如受毒品侵襲、醉酒、不可抵制的慾望、易怒、性情暴燥、具有攻擊性、不可理喻,也不害怕去拯救他們。對耶穌的門徒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克服的。

福音的第三部,用三個動詞總結耶穌為人帶來的救恩。教導,就是為每人帶來的光明。宣講,為所有人帶來的希望話語,並保證天主的愛勝於邪惡的勢力,同時為人帶來治癒的希望。這些並不只限於言語,更是通過行動表達出來,向門徒們顯示他們被召所要完成的工作:通過宣講福音,更新人類與社會,並帶來一個新世界。

Friday, January 13, 2017

召叫人的天主

甲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天主對人的召叫。「的確,你愛一切所有,不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智11:25)。當亞當遠離天主時,天主召叫並詢問說:「亞當,你在哪裡」(創3:9)﹖天主從天下所有民族中特選一個民族作為自己的選民(出10:14-15),天主召叫亞巴郎、梅瑟、先知們,並委託他們一個要完成的特別使命,實現救恩的計劃。 「星辰各在自己的位置閃爍,喜形於色;他一召喚,隨即答說:我們在此!向自己的創造者欣然閃爍」(巴 3:34-35)。理解天主的這種召叫,相當於發現天主在每個受造物與每個人身上的救恩計劃。沒有任何受造物與任何人是沒有作用的:每一個人,每個存在物都有它固定的作用與功能,都有天主所委託的使命。

借歐瑟亞先知的口,天主這樣聲明說:「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歐11:1)。瑪竇聲明這樣的召叫在耶穌身上實現(瑪 2:15)。是的,耶穌也有一個使命,要重新從奴隸之家開始,經過曠野,戰勝各種誘惑,帶領所有的子民走向自由之地。
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呢?「天主拯救了我們,以聖召召叫了我們,並不是按照我們的行為,而是按照衪的決意和恩寵:這恩寵是萬世以前,在基督耶穌內賜與我們的」(弟後1:9)。「為此,他也藉著我們宣講的福音召叫了你們,為獲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光榮」(得後2:14)。

天主召叫人成聖的途徑不同:有的通過婚姻生活,有的通過獨身生活,有的通過健康之路,有的通過疾病、孤寡、分居、戀愛階段,召叫人回應天主。最重要的是,發現天主願意在何時何地將人帶向天主的救恩計劃。「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弗4:1),主的天使就是與眾兄弟在一起的那位,並幫助他們去分辨與在所通往天主的道路上陪伴他們。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要我做什麼?請幫助我去明白與實現你愛的記號。

讀經一:依49:3、5-6

 3 他對我說:你是我的僕人,是我驕矜的「以色列」。5 我在上主眼中是光榮的,天主是我的力量。那由母胎形成我作他的僕人,將雅各伯領回到他前,並把以色列聚在他前的上主,如今說:6 「你作我的僕人,復興雅各伯支派,領回以色列遺留下的人,還是小事,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

我們在上星期日,主受洗節的讀經一中,討論了「上主僕人」的使命;在今日的讀經一中,也是談論這位僕人的使命。和舊約與新約中一些偉大的人物一樣(耶肋米亞-耶1:5;若翰洗者-路1:15;保祿-迦1:15),這位僕人也是在母腹中就被天主所揀選,並被派遣去完成一個重大的使命。

我們很難確定,先知所說的「上主的僕人」是指一位歷史中具體的人物,還是以色列全體。今日讀經一的第一句話似乎指的是第二種解釋(3節),但是接下的來似乎又與第一句相矛盾;因為「將雅各伯領回到他前,並把以色列聚在他前的上主」(5節)。

對於「上主僕人」身份的確定,似乎是指「在以色列中那些保持對上主忠信的人」,就是那些對上主保持虔誠的人,因為知道外邦人的偶像崇拜所帶來的危害,而保持對上主忠信的人。
以色列在外邦人的地區,受到了長時間的羞辱、壓迫及充軍。他們曾有著輝煌的歷史,如今只有回憶,令他們感到痛苦,因為他們現在處處充滿困難與恥辱。那些壓迫他們的人要求他們唱一首熙雍的歌(詠 137:3)。在異鄉,他們怎樣才能唱出一首愉快的歌曲呢?

在這種覺得失去一切希望的情況中,一小部分以色列人,因為保持對上主許諾的忠信,被召去完成兩種使命:將失散的以色列子民聚集起來(5節),並要作萬民的光明,使天主的救恩達於地極(6節)。

上主揀選這位僕人的方法,是與人的思維相反。人往往通過世界上有權力的人,或者團體完成自己的任務;但天主卻是通過這位「軟弱的僕人」,因為上主決定要以此顯示自己的光榮。上主欣賞他(3節)所揀選的僕人,並給予他力量(5節)。

我們不知道先知所勾勒的這位「上主的僕人」具體是指哪位歷史人物,但初期的基督徒團體認為耶穌就是這個僕人的完美形像。耶穌是上主的僕人,衪聚集了離散的以色列子民(瑪10:6),並希望自己的光明首先照耀在加里肋亞:「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但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瑪4:15-16)。

耶穌,這位天主的僕人,雖然在外人看來以失敗告終,帶著恥辱而死;但是天主卻使衪的死亡成為勝利的前奏。在逾越奧跡後,像那位僕人一樣,耶穌的使命延伸到全世界:「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9-20)

讀經二:格前 1:1-3
1因天主的旨意,蒙召為耶穌基督宗徒的保祿和索斯特乃弟兄,2 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就是給那些在基督耶穌內受祝聖,與一切在各地呼求我們的主,亦即他們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一同蒙召為聖的人。 3 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

因為在格林多的團體發生了很多問題,於是保祿給他們寫了這封信,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慶祝聖體聖事時出現了很多雜亂與無序的事情,分裂與嫉妒,倫理生活的混亂,對死人復活觀念的模糊不清。今日讀經就是這篇書信的開始,其中給我們指出了寫信人(保祿與索斯特乃弟兄)與收信人(在格林多的天主教會),並問候他們,給予平安與恩寵的祝福。短短的三節,但其中的思想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保祿介紹自己是因為天主的旨意才成為宗徒。宗徒就是那些被召選,向沒有聽到福音的地方宣講福音;去播種耕耘,使之發芽成長,並結出果實;直至基督徒團體完全的成長。在他的書信中,保祿就是用這種圖像來描述他的使命:「我播種,阿波羅澆灌,但是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格前3:6)。

在開始討論問題前,保祿覺得有必要重申自己擁有宗徒的權利。他與自己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及師傅不同,這些人是由學生所選擇;而保祿不是由一些有智慧的人所揀選,他的使命是直接來自天主。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在《格林多人前書》中出現了「召選」這個主題:他自己被天主所揀選時,被委託一個重大的使命:成為宗徒。保祿重申自己的宗徒使命,是為了要格林多團體接受他的勸語與決定:他並不是在講自己的話,而是因派遣他的天主的名講論一切事。

在第一節中,保祿提到了索斯特乃弟兄?他是誰?在《宗徒大事錄》中提到了他是格林多會堂的首領。有一天,他與別的猶太人將保祿一同帶到了法庭,希望以褻聖的名義判決保祿。在面對加里雍總督對他採取不信任與戲弄的態度,認為讓他辯護是毫無意義時,他們對有關信仰的辯護變成了吵架;而就是這個索斯特乃弟兄也受到自己的同胞兄弟們無緣無故的虐待(宗16:12-17)。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這封書信的收信人是位於格林多的天主教會(2節),就是在那座城的基督徒團體。「教會」的意思是天主所召集的子民與蒙召的人。還有「召叫」這個主題重複出現:因為天主召叫了格林多人,揀選他們,因此他們成為信徒。
格林多的基督徒團體蒙召成聖(2節)。「聖」的意思是「分開」,放在另外一地方,是屬於天主的。格林多人是聖的,因為他們與外邦人保持距離。這並不是說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否則與福音中所說的地上(瑪5:13)與成為酵母(瑪13:33)的教導不符合;而是說他們生活的方向與標準與外邦人不一樣。保祿這樣提醒他們,他是聖的,是反對在他們團體中那些生活糜爛的人的生活行為和態度。

最後,保祿也提醒格林多的教會,要生活在合一中,因為他們也是普世教會中的一部分。他這樣提醒他們:「就是給那些在基督耶穌內受祝聖,與一切在各地呼求我們的主,亦即他們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一同蒙召為聖的人」(2節)。我們從下個星期日的讀經二中可以明白這樣的稱呼:因為在他們的團體中出現了結黨結派與分裂的事情。

福音:若 1:29-34

29 第二天,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30 這位就是我論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1 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32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33 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34 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三部對觀福音,都是以耶穌受洗而開始衪的公開生活;而《若望福音》卻沒有記敘這一點。 《若望福音》的作者從一開始就給若翰洗者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他不只是耶穌的前軀,更是天主所派遣來的人」(若1:6-8)。他的宣講激起了別人的疑問,喚醒了人們的希望與等待,很多人覺得他就是要來到世上的默西亞。為了弄清他的身份與工作,一些司祭與法利塞人來到約旦河詢問他。他回答說:「我不是基督,我用水給你們施行;但是將有一位要我之後要來到你們中間,是你們所不認識的,他將用火與聖神為你們施洗,甚至解他的鞋帶我都不配」(若1:19-28)。

今日的福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主人翁耶穌進入了現場,若翰洗者與猶太經師們所派遣的人,就有關耶穌的出現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當若翰洗者看到耶穌正向自己走來時,呼喊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 1:29)!接下來,我們將看到,在《聖經》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稱呼與證實。

若翰洗者與別人不同,他似乎現在明白了耶穌的身份。他是怎樣達到這種認識的?為什麼他用一個單獨的圖像來稱呼耶穌呢?在《舊約》中,從沒有一個人被稱呼為天主的羔羊。正是為此,顯示這是若翰洗者經過很長時間靈修經驗的總結與綜合。實際上這是從他自己的不了解開始的:我不認識的那位(33節)。這句話重複了兩次(31、33節)。

誰如果想「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衪,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8),就必須從承認自己的無知開始。

天主羔羊這個圖像是非常奇妙的。若翰洗者想說明另外的意思:牧人、國王、嚴厲的審判者。最後這個稱呼顯示,若翰想表明自己的渺小:「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一位要來,就是解他的鞋帶,我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 木鍁已放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把麥粒收在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路 3:16-17)。在他的思想中,也許沒有別的稱呼比「天主的羔羊」更加適當的了。

也許因為受到谷木蘭團體刻苦人士的教育,若翰喜歡他們的那種靈修精神,因此對經典非常了解,並常常領悟其中的道理。虔誠的猶太人,知道他的聽眾,當聽到「羔羊」這個稱呼時,就會想到逾越節羔羊的血,將這樣的血塗在門楣上以作記號;當天使見到這個標記後,就會越過這家,不進入屋裡擊殺長子;用這樣的方法,天主拯救了以色列子民。若翰洗者明白耶穌最後的使命:有一天將成為被宰殺的羔羊,他的血將會除掉邪惡的勢力,耶穌的血將人從罪惡與死亡的統治下釋放出來。實際上,在聖殿中,司祭在中午宰殺祭獻的羔羊;而耶穌正是在逾越節前一天的中午被釘在十字架上。《若望福音》的作者正明白這一點,指出耶穌才是真正的逾越節的羔羊。

若翰的宣講也有第二個暗示意義。誰如果讀到《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有關「上主僕人」的敘述,一定了解這位僕人最後受盡恥辱至死亡的命運。先知這樣描述他的死亡:「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依53 :7)。為此,「我把大眾賜與他作報酬,他獲得了無數的人作為獵物;因為他為了承擔大眾的罪過,作罪犯的中保,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死亡,被列於罪犯之中」(依53:12)。

在今日福音中,羔羊的使命是要毀滅罪惡的勢力。
若翰洗者想要表達的,就是耶穌將與所有軟弱、貧窮、受罪惡奴役的人在一起;將這樣的人都接納到自己溫良的懷抱,賜予他們生命,將死亡與罪惡除掉。他並不是賜予一種特殊的大赦、寬恕、健康;而是在新生命中戰勝死亡與罪惡,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就是衪的聖神,將人帶往生命與幸福的聖神。
若翰洗者的話語在聖經中也有第三個暗示:就是使人想起亞巴郎的祭獻。當亞巴郎與依撒格一齊前往摩黎雅山時,路上依撒格對父親亞巴郎說:「阿爸!」他答說:「我兒,我在這裡。」依撒格說:「看,這裡有火有柴,但是那裡有作全燔祭的羔羊?」亞巴郎答說:「我兒!天主自會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於是二人再繼續一同前行(亞22: 7-8)。現在若翰洗者回答說:這就是天主的羔羊,即耶穌,由天主賜給世界的,為了代替因犯罪應該受死的人去做犧牲與祭獻。

若翰洗者將創 22:1-22中的敘述用在耶穌身上。與依撒格一樣,耶穌也是天主的唯一愛子,是天父所愛的,帶著木架上了加爾瓦略山。猶太經師們卻這樣說,依撒格在被祭殺的那個時刻逃脫了,耶穌卻是自由地為了愛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在這裡,若翰兩次都指明了在聖經有關耶穌的所有預言嗎? 「請看,這就是天主的羔羊」(若1:29、36)。也許並沒有,但是若望肯定為他的團體,也為我們做了一次生動的教理講授課。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32-34節)介紹了若翰的見證。當他看到天主的神停留在耶穌身上時,他認出了是耶穌,是天主的羔羊。這樣的敘述在對觀福音中也記載了(谷1:9-11)。但是若望指出一個特別之處:聖神不僅是降下來,而且停留在耶穌身上。

在《舊約》中,讀者常看到天主的神停留在人身上,並賦予其力量、決定與勇氣,使別人對他無以反抗。這指的是天主的神臨在一個人身上,使這個人以天主的名義講話。但是天主之神停留的特點是暫時性的,當完成了某個使命後,天主的神就會離開,並使之恢復到原來的情況;曾經臨於他身上的能力、智慧、明智、超越力量,就會消失。然而,聖神在耶穌身上卻相反:祂永遠停留在耶穌身上。在《聖經》中,穩定與永恆是天主的特徵:「因為他是生活永在的天主,他的國永不滅亡,他的王權永遠常存」(達 6:27)。只有天主的話是永恆的(伯前2:5),
聖神通過基督進入了世界,沒有任何邪惡的勢力可以趕走或戰勝臨在於每人身上的聖神。就是洗者若翰所宣講的洗禮(33節),與耶穌親密結合,像枝條與枝幹緊密結合一樣,充滿了花蕾。這樣信友可以結出豐盛的果實(若15:5),住在天主內,天主也在他內(若4:16);並可以從天主那裡領受祝福,因為這世界和它的貪慾都要過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卻永遠存在(若一2:17)。

這就是若望宗徒,通過若翰洗者的宣講,在他的福音的第一頁開始,想為人帶來的希望與喜悅的消息。正如若望所說的:「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他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一1:3-4)。再強大的邪惡勢力,也不能阻止這樣的生命與共融。

Wednesday, January 4, 2017

照耀萬民的星辰

主顯節 

從埃及法郎直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國王,都侵略過巴勒斯坦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在歷史上飽嘗外邦人的欺凌。以色列人希望有一天可以趕走這些侵略者(詠137:8),而報復、復仇、反擊,但這並不是天主的計劃。在公元前三世紀時,一位無名先知向人宣報,哪些才是天主的計劃:「到那天,將有一條大路,由埃及通至亞述:亞述人要到埃及去,埃及人要到亞述來;埃及和亞述將共同敬拜上主。到那天,以色列將屬第三,聯同埃及和亞述成為大地上受祝福的,因為萬軍的上主曾這樣降福說:『我的百姓埃及,我雙手的工程亞述,我的嗣業以色列,是應受降福的』(依19:23-25)!這是一個令人驚訝,從來沒有聽過,不可相信的信息:以色列是天主施行救恩的中間人,將藉著以色列使歷史上兩大敵人 ― 埃及與亞述獲得救恩。一個世紀前,另一位先知曾經宣講:「至於那些歸依上主,事奉他,愛慕上主的名,作他的僕人,又都遵守安息日而不予以褻瀆,並固守我盟約的異邦人,我要領他們上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祈禱的殿裡歡樂,他們的全燔祭和犧牲在我的祭壇上要蒙受悅納,因為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依56:6-7)。天主的計劃將在雅各伯家族中實現(戶 24:17),正如上主對他所許諾的這顆星辰 ― 基督。衪的光明照耀在處於黑暗中的所有人身上,這黑暗是由先輩們在仇恨中帶來的,將所有人都帶向同一個家庭;而這就是主顯節所帶給我們的希望的信息,所慶祝的就是光的節日。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的光明可以結出正義與和平的果實,求你使這光常燃不息。

讀經一:依 60:1-6

1 耶路撒冷啊!起來炫耀罷!因為你的光明已經來到,上主的榮耀已經照耀在你身上。 2 看啊!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蔽著萬民;但上主卻照耀著你,他的榮耀要彰顯在你的身上。3 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輝。 4 舉起你的眼向四方觀望罷!他們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眾子要從遠方而來,你的女兒要被抱回來。 5 那時,你見到這情形,必要喜形於色,你的心靈必要激動而舒暢,因為海洋的珍寶都要歸於你,萬民的財富都要歸你所有。 6 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遮蔽你,它們都是由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上主的榮耀。

這篇詩歌是在聖經中較優美的,我們看看它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首先從歷史背景開始:在詮釋聖誕節的第一篇讀經時,我們已經明白在公元前587年以色列歷史上所發生的悲劇事件。這個被踐踏的城市,有的只是一堆堆廢墟。在先知眼裡,這個被毀滅的城市就像一個寡婦,孤獨地坐著;失去生活的勇氣,垂頭喪氣;失去了丈夫與子女,被人帶到外邦人的地方。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些被充軍與流放的人終於可以返回自已的家鄉,並且常常受著思鄉情緒的困擾。以色列充軍前與充軍後的歷史,好像一個曾經輝煌與引人注意的王皇后,在皇宮裡受別人的朝拜;現在卻變成了奴隸,衰老及無人安慰(哀 1:1)。

它的地理環境:耶路撒冷被兩座山環繞著,在福音中也提到了:「則德隆與革責瑪黎」。在早上,當太陽初升時,耶路撒冷像是在閃電發光,而在它周圍的峽谷仍是黑暗的。在希伯來文中,則德隆的意思是「黑暗」。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中,先知要說什麼呢?當早晨的第一縷晨光照耀在橄欖山上時,整個耶路撒冷城被照亮了。於是這樣夢想著:耶路撒冷,這個憔悴的寡婦,現在成為光茫四射、迷人、人人喜愛的少女。早晨的陽光陪伴著她,像一件迷人的彩色上衣。先知邀請整個城市放棄悲傷,抬起頭,擦乾淚水,因為他的新郎。上主,因著她的不忠而捨棄了她,現在卻重新將她贖回(4節);這並不只是新郎返回,充軍流放的子女們也一起回來。只要舉目觀看他們就夠了(4節),那些被放逐的子女,將由新郎親自由遠方領回來。

先知的神視繼續,他邀請耶路撒冷將目光朝向西方:在地中海平面上,有斐利斯(FINICIA)、希臘、塔爾士的商船,這些國家是太陽下山的地方。這些都是主的祝福與禮物(​​5節),有來自東方的一大群駱駝,將阿拉比外來的出產與舍巴王國昂貴的香料帶來:調味品、香水、金子,這些都是很寶貴的。 這樣雄偉與壯觀的場景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在主顯節出現這樣的場景呢?先知有一個夢想,就是所有的充軍與被放逐者都可以返回耶路撒冷,所有失散的人都可以重新相聚。然而,這樣的夢想卻很難實現,因為現在那些被放逐的以色列子民已經習慣了在充軍之地的生活,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料想不到的新的困難。

其中有些人,只是少數,想終生留在巴比倫。那些返回的卻受到譏諷與嘲笑:看到耶路撒冷仍然是一片廢虛,沒有任何希望,沒有任何光明,由曠野與海上來了一些人民,在那裏居住,但只是劫奪與搶劫。

雖然面對這些可以理解的衝突與誤會,以色列仍然相信上主的許諾,上主不會欺騙他們。即使在他們感到最悲傷的時候,先知還是繼續這樣說:「震動萬民,使萬民的珍寶來;我必使這殿宇充滿榮耀」(蓋2:7)。「塔爾史士和群島的眾王將獻上禮品,舍巴和色巴的君王,也都要前來進貢」(詠72:10)。天主介入的日子將會是令人難以忘記的,這位如此宣講的先知,即使仍然在,也將對上主的工程感到驚愕與驚訝。照耀耶路撒冷的光與照亮普世的真光來自逾越節,從那天起,普世人類開始朝聖之旅,面向上主的聖山,朝向被選的子民的團體 ― 教會,就是建在山上的城(瑪5:14),為在世上開始和平的王國。這是一個標記。

主顯節的意思是「上主的顯現」。在東方禮中,這個節日的重點不在來朝拜耶穌的賢士身上,而是在耶穌的誕生,即聖誕節,就是光明顯現的節日。在西方禮中,聖誕節是在12月25日慶祝,這個節日慶祝上主的光明顯現給萬民,並邀請普世人類回應上主救恩的邀請。

讀經二:弗 3:2-6

2 想你們必聽說過天主的恩寵,為了你們賜與我的職分:3 就是藉著啟示,使我得知我在上邊已大略寫過的奧秘;4 你們照著讀了,便能明白我對基督的奧秘所有的了解,5 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中,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有如現在一樣,藉聖神已啟示給他的聖宗徒和先知;6 這奧秘就是:外邦人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承繼人,同為一身,同為恩許的分享人。

「奧跡」這個詞,在福音中只出現了兩次,是耶穌對宗徒們說的:「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並不是給他們知道」(瑪13:11),「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但對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谷4:11)。但是卻常常在《保祿的書信》與《默示錄》中出現。這樣的詞彙,指天主通過以色列子民對世界的計劃,是隱而不彰,不可理解的,因為是來自天主的計劃。人不能理解與明白天主的計劃,因為正如「天離地有多遠,上主的道路與思想與人的思想有天壤之別」(依55:9)。我們從來不明白天主的思想,將我們帶到哪裡去,人類最後的命運是什麼,天主創造的目標又是什麼?

耶穌時代,很多人認為天主會通過神秘,藉來自天上的奇蹟來認識天主。在讀經二中,保祿證實認識天主的奧秘途徑與人的認識是不同的。認識天主奧秘的思想與計劃,不是通過神視,而是宣傳者、宗徒、基督徒團體的先知們,就是那些從天主接受禮物,可以明白天主奧秘的人。

他們能明白天主的計劃,是因為他們注意上主的計劃正在自己的子民中間實現;將目光放在上主的行動上,接受來自上主的啟示,他們明白上主的計劃從永遠已經開始。保祿也證實自己是那些被選而發現上主計劃的人之一。讀經二的第二部分(5-6節),保祿強調「天主的奧跡」的意義:所有人的得救。天主對亞巴郎與他的後裔作的許諾,不只是對以色列子民,而是通過他們向所有人的許諾。過去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天主的計劃,他們認為外邦人不包括在天主的計劃中,是虛無與空虛(依40:17)。現在,藉著基督,天主顯示了外邦人也同為繼承人,是天主救恩的受益者,與選民一樣,同為一個身體(6節)。

保祿用感人的話語,在這篇讀經前,已經強調了天主的這個奧跡,現在重溫一下:「記得那時你們沒有默西亞,與以色列社團隔絕,對恩許的盟約是局外人,在這世界上沒有希望,沒有天主。但是現今在基督耶穌內,你們從前遠離天主的人,借著基督的血,成為親近的了。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並廢除了由規條命令所組成的法律,為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而成就和平。他以十字架誅滅了仇恨,也以十字架使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所以他來,向你們遠離的人傳布了和平的福音,也向那親近的人傳布了和平」(弗2:12-17)。讀經二告訴我們,天主向外邦人顯示了自己的光明。

福音:瑪2:1-12

1 當黑落德為王時,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看,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2 「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裡﹖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3 黑落德王一聽說,就驚慌起來,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驚慌。 4 他便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仔細考問他們:默西亞應當生在哪裡。 5 他們對他說:「在猶大的白冷,因為先知曾這樣記載:6 『你猶大的白冷啊!你在猶大的群邑中,決不是最小的,因為將由你出來一位領袖,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7 於是黑落德暗暗把賢士叫來,仔細詢問他們那星出現的時間;8 然後打發他們往白冷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嬰孩,幾時找到了,給我報信,好讓我也去朝拜他。」9 他們聽了王的話,就走了。看,他們在東方所見的那星,走在他們前面,直至來到嬰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 10 他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歡喜。 11 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他,打開自己的寶匣,給他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 12 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裡,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教會初期,基督徒對賢士很感興趣,這是古代基督徒藝術家一個很重要的題材:他們將賢士朝拜耶穌的繪畫雕刻在教堂的牆壁上。福音並沒有詳述有關賢士們的信息,缺少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如:從哪裡來?有多少人?他們的名字是什麼?是乘坐什麼交通工具來的?他們返回自己的家鄉後做了什麼?他們死後被埋葬在哪裡?

有很多傳說回答這樣的問題。有的說他們都是國王,一位黑人,來自非洲;一位來黃種人,自亞洲;另一位白人,來自歐洲。他們在不同的地方被同一顆星辰所吸引,於是從各自的地方出發,在同一個地方相遇。這樣他們共同前行,一齊來到白冷。他們的名字是加斯帕(GASPARE, 無鬍鬚的年輕人)、默基隆(留著鬍鬚的年長者)、巴拉德撒(BALDASSARRE,一位有著濃密鬍鬚的中年人)。顯然這是三個不同年齡的代表。他們乘坐駱駝來到白冷,當他們返回後,在120歲時,一天他們又一次看到了那顆發光的星辰,便再次出發,又在阿拉托里亞(ANATOLIA)相遇,在那里裏共同慶祝聖誕節。他們也在同一天去世,他們遺體被世界各地所敬仰:先埋葬在君士坦丁堡,後在米蘭,最後被移到了德國的科隆。 這些都是令人喜悅與動人的故事,但是與福音所敘述的信息有很大出入,也不是作者想通傳的信息。現在,我們從一些比較感興趣的細節開始。

首先,並沒有說他們是「三位國王」,只說是「賢士」。他們是屬於占卜者,觀察星象者;因著他們的智慧,受到人們敬仰的人,因為他們可以解釋夢境,預測未來,並通過自然現象與生活中特殊的事件看到天主的旨意。 無須驚訝,在《瑪竇福音》中有關於賢士的敘述,這是一個象徵:所有外邦人,在天主來臨前,就已經為基督的光打開了心靈的眼睛。看到了衪的星:人們普遍認為,當人誕生時,將會有星星在天空中顯現:大的星星是為富人,小的星星是為窮人。如果一顆彗星出現,那是新皇帝誕生的標記。賢士們真的看到了這顆彗星了嗎? 有很多天文學家觀察時間與能量,檢驗是否在二千年前的天空出現過一顆特殊的星辰,並與耶穌誕生的時間相符合。他們證實,在公元前11-12年,出現了哈利彗星(HALLY),然後在公元前7年在天空中木星(統治的星星)與火星出現了三次。他們的這種尋找精神令人感嘆與欣賞,但是用這種方法,尋找出現在白冷的彗星的執著,有助於找到諾厄方舟。 讀瑪竇的這段福音,使人想起,瑪竇並不是在說一個正常的自然規律:賢士們所看到的星辰,將他們從耶路撒冷帶到白冷,就是從北到南移動。這真是一個偶然事件嗎?所有天上的星星都是從北到南。 瑪竇所說的星辰並不是在天上,而是在《聖經》中。瑪竇的讀者對《舊約》很熟悉,並一直等待,希望可以看到《戶籍記》中所記載的那顆星。在戶22-24章中,敘述了巴郎與他的愚蠢的對話者。與今日福音所說的一樣,巴郎是一位東方的巫術,占卜者。一天,他沒有看到星星,於是說:我看見衪,卻不是在現在;我望見衪,卻不是在近處: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擊碎摩阿布的額角,粉碎舍特一切子民的腦蓋。由雅各伯將出生一位統治仇敵者,衪要除滅依爾的遺民(戶24:17,19)。 在耶穌誕生前的1200年裡,巴郎,因著明眼男子的神諭(戶24:3),從那時起,以色列人開始懷著焦急的心情等待這顆星的出現,這顆星就是救世主默西亞。敘述賢士們從東方看到了星辰,福音作者想要說,從雅各伯的苗裔中,出現了一位人們所等待的救世主,就是耶穌。他就是那顆星。 現在我們是不是要將馬槽中的星星放置一邊呢?不是的,我們要對著那顆星星默想,並要將之告訴我們的朋友與子女,告訴他們這顆星不是天上的行星,而是耶穌,可以照亮每人的光明(若1:9 )。他就是早晨那顆發亮的星星(默22:16)。

《瑪竇福音》大概寫於80年,他想說明什麼呢?那時,有很多外邦人已經加入了教會團體,並且認出耶穌是救世主,且朝拜衪;而猶太人雖然很長時間等待救主,卻拒絕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這段福音敘述也是一個比喻,是初期基督徒團體中正發生的事情。外邦人懷著誠實、虔誠與堅忍的心去尋找從天主那裡所得到真理,他們找到了。瑪竇也向人敘述了另外一件特殊的事件:賢士們(外邦人的象徵),如果他們不通過猶太人的舊約經典,就不能認識基督,不能走向認識基督的路。以色列,雖然沒有跟隨這顆星,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所有子民獲得救恩的媒介與橋樑。 現在我們把今日福音與第一篇讀經聯繫起來。先知說,當上主的光在耶路撒冷照耀時,所有的人將帶著他們的禮物走向這座聖城。藉著對賢士們的敘述,作者告訴我們,這樣先知性的話語已經實現。在默西亞這顆星的帶領與光照下,外邦人(賢士們所代表)已經帶著自己的禮物,就是黃金、乳香與沒藥,朝耶路撒冷走去。這些人民的虔誠給予這些禮物意義:黃金指承認耶穌就是國王,乳香代表朝拜耶穌的神聖性,沒藥代表耶穌的人性。這些的確在耶穌的逾越奧跡中實現了。
騎著駱駝而來,是歷史,不是傳說,因為今日讀經一也說「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遮蔽你,它們都是由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上主的榮耀」(依60:6)。不同的是,在面對上主帶給他們的喜悅與救恩時,牧羊人停留在那裡,而賢士們卻俯身朝拜救主(11節)。他們的動作使人想起了皇宮的儀式,跪下來親吻國王的腳,或者是人在面對天主的神聖性的一種親吻。外邦人認出在白冷的這個嬰兒就是他們的國王,並為國王帶來了禮物。 賢士們成了世上所有讓基督的光帶領人的象徵與代表。他們是教會的象徵,由不同的民族、種族、語言與國度的人組成。加入教會,並不意味著自己的身份,不是要讓自己承受不義與扭曲的制度。每人與每個民族都可以保持自己固有的文化與風俗傳統。普世教會的面目也是多彩多姿的,普世教會也從這樣的面目中汲取營養。再富有的人,也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再窮的人,也有可以奉獻給別人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