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3, 2017

召叫人的天主

甲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天主對人的召叫。「的確,你愛一切所有,不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智11:25)。當亞當遠離天主時,天主召叫並詢問說:「亞當,你在哪裡」(創3:9)﹖天主從天下所有民族中特選一個民族作為自己的選民(出10:14-15),天主召叫亞巴郎、梅瑟、先知們,並委託他們一個要完成的特別使命,實現救恩的計劃。 「星辰各在自己的位置閃爍,喜形於色;他一召喚,隨即答說:我們在此!向自己的創造者欣然閃爍」(巴 3:34-35)。理解天主的這種召叫,相當於發現天主在每個受造物與每個人身上的救恩計劃。沒有任何受造物與任何人是沒有作用的:每一個人,每個存在物都有它固定的作用與功能,都有天主所委託的使命。

借歐瑟亞先知的口,天主這樣聲明說:「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歐11:1)。瑪竇聲明這樣的召叫在耶穌身上實現(瑪 2:15)。是的,耶穌也有一個使命,要重新從奴隸之家開始,經過曠野,戰勝各種誘惑,帶領所有的子民走向自由之地。
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呢?「天主拯救了我們,以聖召召叫了我們,並不是按照我們的行為,而是按照衪的決意和恩寵:這恩寵是萬世以前,在基督耶穌內賜與我們的」(弟後1:9)。「為此,他也藉著我們宣講的福音召叫了你們,為獲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光榮」(得後2:14)。

天主召叫人成聖的途徑不同:有的通過婚姻生活,有的通過獨身生活,有的通過健康之路,有的通過疾病、孤寡、分居、戀愛階段,召叫人回應天主。最重要的是,發現天主願意在何時何地將人帶向天主的救恩計劃。「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弗4:1),主的天使就是與眾兄弟在一起的那位,並幫助他們去分辨與在所通往天主的道路上陪伴他們。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要我做什麼?請幫助我去明白與實現你愛的記號。

讀經一:依49:3、5-6

 3 他對我說:你是我的僕人,是我驕矜的「以色列」。5 我在上主眼中是光榮的,天主是我的力量。那由母胎形成我作他的僕人,將雅各伯領回到他前,並把以色列聚在他前的上主,如今說:6 「你作我的僕人,復興雅各伯支派,領回以色列遺留下的人,還是小事,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

我們在上星期日,主受洗節的讀經一中,討論了「上主僕人」的使命;在今日的讀經一中,也是談論這位僕人的使命。和舊約與新約中一些偉大的人物一樣(耶肋米亞-耶1:5;若翰洗者-路1:15;保祿-迦1:15),這位僕人也是在母腹中就被天主所揀選,並被派遣去完成一個重大的使命。

我們很難確定,先知所說的「上主的僕人」是指一位歷史中具體的人物,還是以色列全體。今日讀經一的第一句話似乎指的是第二種解釋(3節),但是接下的來似乎又與第一句相矛盾;因為「將雅各伯領回到他前,並把以色列聚在他前的上主」(5節)。

對於「上主僕人」身份的確定,似乎是指「在以色列中那些保持對上主忠信的人」,就是那些對上主保持虔誠的人,因為知道外邦人的偶像崇拜所帶來的危害,而保持對上主忠信的人。
以色列在外邦人的地區,受到了長時間的羞辱、壓迫及充軍。他們曾有著輝煌的歷史,如今只有回憶,令他們感到痛苦,因為他們現在處處充滿困難與恥辱。那些壓迫他們的人要求他們唱一首熙雍的歌(詠 137:3)。在異鄉,他們怎樣才能唱出一首愉快的歌曲呢?

在這種覺得失去一切希望的情況中,一小部分以色列人,因為保持對上主許諾的忠信,被召去完成兩種使命:將失散的以色列子民聚集起來(5節),並要作萬民的光明,使天主的救恩達於地極(6節)。

上主揀選這位僕人的方法,是與人的思維相反。人往往通過世界上有權力的人,或者團體完成自己的任務;但天主卻是通過這位「軟弱的僕人」,因為上主決定要以此顯示自己的光榮。上主欣賞他(3節)所揀選的僕人,並給予他力量(5節)。

我們不知道先知所勾勒的這位「上主的僕人」具體是指哪位歷史人物,但初期的基督徒團體認為耶穌就是這個僕人的完美形像。耶穌是上主的僕人,衪聚集了離散的以色列子民(瑪10:6),並希望自己的光明首先照耀在加里肋亞:「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但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瑪4:15-16)。

耶穌,這位天主的僕人,雖然在外人看來以失敗告終,帶著恥辱而死;但是天主卻使衪的死亡成為勝利的前奏。在逾越奧跡後,像那位僕人一樣,耶穌的使命延伸到全世界:「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9-20)

讀經二:格前 1:1-3
1因天主的旨意,蒙召為耶穌基督宗徒的保祿和索斯特乃弟兄,2 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就是給那些在基督耶穌內受祝聖,與一切在各地呼求我們的主,亦即他們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一同蒙召為聖的人。 3 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

因為在格林多的團體發生了很多問題,於是保祿給他們寫了這封信,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慶祝聖體聖事時出現了很多雜亂與無序的事情,分裂與嫉妒,倫理生活的混亂,對死人復活觀念的模糊不清。今日讀經就是這篇書信的開始,其中給我們指出了寫信人(保祿與索斯特乃弟兄)與收信人(在格林多的天主教會),並問候他們,給予平安與恩寵的祝福。短短的三節,但其中的思想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保祿介紹自己是因為天主的旨意才成為宗徒。宗徒就是那些被召選,向沒有聽到福音的地方宣講福音;去播種耕耘,使之發芽成長,並結出果實;直至基督徒團體完全的成長。在他的書信中,保祿就是用這種圖像來描述他的使命:「我播種,阿波羅澆灌,但是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格前3:6)。

在開始討論問題前,保祿覺得有必要重申自己擁有宗徒的權利。他與自己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及師傅不同,這些人是由學生所選擇;而保祿不是由一些有智慧的人所揀選,他的使命是直接來自天主。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在《格林多人前書》中出現了「召選」這個主題:他自己被天主所揀選時,被委託一個重大的使命:成為宗徒。保祿重申自己的宗徒使命,是為了要格林多團體接受他的勸語與決定:他並不是在講自己的話,而是因派遣他的天主的名講論一切事。

在第一節中,保祿提到了索斯特乃弟兄?他是誰?在《宗徒大事錄》中提到了他是格林多會堂的首領。有一天,他與別的猶太人將保祿一同帶到了法庭,希望以褻聖的名義判決保祿。在面對加里雍總督對他採取不信任與戲弄的態度,認為讓他辯護是毫無意義時,他們對有關信仰的辯護變成了吵架;而就是這個索斯特乃弟兄也受到自己的同胞兄弟們無緣無故的虐待(宗16:12-17)。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這封書信的收信人是位於格林多的天主教會(2節),就是在那座城的基督徒團體。「教會」的意思是天主所召集的子民與蒙召的人。還有「召叫」這個主題重複出現:因為天主召叫了格林多人,揀選他們,因此他們成為信徒。
格林多的基督徒團體蒙召成聖(2節)。「聖」的意思是「分開」,放在另外一地方,是屬於天主的。格林多人是聖的,因為他們與外邦人保持距離。這並不是說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否則與福音中所說的地上(瑪5:13)與成為酵母(瑪13:33)的教導不符合;而是說他們生活的方向與標準與外邦人不一樣。保祿這樣提醒他們,他是聖的,是反對在他們團體中那些生活糜爛的人的生活行為和態度。

最後,保祿也提醒格林多的教會,要生活在合一中,因為他們也是普世教會中的一部分。他這樣提醒他們:「就是給那些在基督耶穌內受祝聖,與一切在各地呼求我們的主,亦即他們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一同蒙召為聖的人」(2節)。我們從下個星期日的讀經二中可以明白這樣的稱呼:因為在他們的團體中出現了結黨結派與分裂的事情。

福音:若 1:29-34

29 第二天,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30 這位就是我論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1 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32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33 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34 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三部對觀福音,都是以耶穌受洗而開始衪的公開生活;而《若望福音》卻沒有記敘這一點。 《若望福音》的作者從一開始就給若翰洗者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他不只是耶穌的前軀,更是天主所派遣來的人」(若1:6-8)。他的宣講激起了別人的疑問,喚醒了人們的希望與等待,很多人覺得他就是要來到世上的默西亞。為了弄清他的身份與工作,一些司祭與法利塞人來到約旦河詢問他。他回答說:「我不是基督,我用水給你們施行;但是將有一位要我之後要來到你們中間,是你們所不認識的,他將用火與聖神為你們施洗,甚至解他的鞋帶我都不配」(若1:19-28)。

今日的福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主人翁耶穌進入了現場,若翰洗者與猶太經師們所派遣的人,就有關耶穌的出現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當若翰洗者看到耶穌正向自己走來時,呼喊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 1:29)!接下來,我們將看到,在《聖經》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稱呼與證實。

若翰洗者與別人不同,他似乎現在明白了耶穌的身份。他是怎樣達到這種認識的?為什麼他用一個單獨的圖像來稱呼耶穌呢?在《舊約》中,從沒有一個人被稱呼為天主的羔羊。正是為此,顯示這是若翰洗者經過很長時間靈修經驗的總結與綜合。實際上這是從他自己的不了解開始的:我不認識的那位(33節)。這句話重複了兩次(31、33節)。

誰如果想「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衪,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8),就必須從承認自己的無知開始。

天主羔羊這個圖像是非常奇妙的。若翰洗者想說明另外的意思:牧人、國王、嚴厲的審判者。最後這個稱呼顯示,若翰想表明自己的渺小:「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一位要來,就是解他的鞋帶,我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 木鍁已放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把麥粒收在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路 3:16-17)。在他的思想中,也許沒有別的稱呼比「天主的羔羊」更加適當的了。

也許因為受到谷木蘭團體刻苦人士的教育,若翰喜歡他們的那種靈修精神,因此對經典非常了解,並常常領悟其中的道理。虔誠的猶太人,知道他的聽眾,當聽到「羔羊」這個稱呼時,就會想到逾越節羔羊的血,將這樣的血塗在門楣上以作記號;當天使見到這個標記後,就會越過這家,不進入屋裡擊殺長子;用這樣的方法,天主拯救了以色列子民。若翰洗者明白耶穌最後的使命:有一天將成為被宰殺的羔羊,他的血將會除掉邪惡的勢力,耶穌的血將人從罪惡與死亡的統治下釋放出來。實際上,在聖殿中,司祭在中午宰殺祭獻的羔羊;而耶穌正是在逾越節前一天的中午被釘在十字架上。《若望福音》的作者正明白這一點,指出耶穌才是真正的逾越節的羔羊。

若翰的宣講也有第二個暗示意義。誰如果讀到《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有關「上主僕人」的敘述,一定了解這位僕人最後受盡恥辱至死亡的命運。先知這樣描述他的死亡:「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依53 :7)。為此,「我把大眾賜與他作報酬,他獲得了無數的人作為獵物;因為他為了承擔大眾的罪過,作罪犯的中保,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死亡,被列於罪犯之中」(依53:12)。

在今日福音中,羔羊的使命是要毀滅罪惡的勢力。
若翰洗者想要表達的,就是耶穌將與所有軟弱、貧窮、受罪惡奴役的人在一起;將這樣的人都接納到自己溫良的懷抱,賜予他們生命,將死亡與罪惡除掉。他並不是賜予一種特殊的大赦、寬恕、健康;而是在新生命中戰勝死亡與罪惡,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就是衪的聖神,將人帶往生命與幸福的聖神。
若翰洗者的話語在聖經中也有第三個暗示:就是使人想起亞巴郎的祭獻。當亞巴郎與依撒格一齊前往摩黎雅山時,路上依撒格對父親亞巴郎說:「阿爸!」他答說:「我兒,我在這裡。」依撒格說:「看,這裡有火有柴,但是那裡有作全燔祭的羔羊?」亞巴郎答說:「我兒!天主自會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於是二人再繼續一同前行(亞22: 7-8)。現在若翰洗者回答說:這就是天主的羔羊,即耶穌,由天主賜給世界的,為了代替因犯罪應該受死的人去做犧牲與祭獻。

若翰洗者將創 22:1-22中的敘述用在耶穌身上。與依撒格一樣,耶穌也是天主的唯一愛子,是天父所愛的,帶著木架上了加爾瓦略山。猶太經師們卻這樣說,依撒格在被祭殺的那個時刻逃脫了,耶穌卻是自由地為了愛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在這裡,若翰兩次都指明了在聖經有關耶穌的所有預言嗎? 「請看,這就是天主的羔羊」(若1:29、36)。也許並沒有,但是若望肯定為他的團體,也為我們做了一次生動的教理講授課。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32-34節)介紹了若翰的見證。當他看到天主的神停留在耶穌身上時,他認出了是耶穌,是天主的羔羊。這樣的敘述在對觀福音中也記載了(谷1:9-11)。但是若望指出一個特別之處:聖神不僅是降下來,而且停留在耶穌身上。

在《舊約》中,讀者常看到天主的神停留在人身上,並賦予其力量、決定與勇氣,使別人對他無以反抗。這指的是天主的神臨在一個人身上,使這個人以天主的名義講話。但是天主之神停留的特點是暫時性的,當完成了某個使命後,天主的神就會離開,並使之恢復到原來的情況;曾經臨於他身上的能力、智慧、明智、超越力量,就會消失。然而,聖神在耶穌身上卻相反:祂永遠停留在耶穌身上。在《聖經》中,穩定與永恆是天主的特徵:「因為他是生活永在的天主,他的國永不滅亡,他的王權永遠常存」(達 6:27)。只有天主的話是永恆的(伯前2:5),
聖神通過基督進入了世界,沒有任何邪惡的勢力可以趕走或戰勝臨在於每人身上的聖神。就是洗者若翰所宣講的洗禮(33節),與耶穌親密結合,像枝條與枝幹緊密結合一樣,充滿了花蕾。這樣信友可以結出豐盛的果實(若15:5),住在天主內,天主也在他內(若4:16);並可以從天主那裡領受祝福,因為這世界和它的貪慾都要過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卻永遠存在(若一2:17)。

這就是若望宗徒,通過若翰洗者的宣講,在他的福音的第一頁開始,想為人帶來的希望與喜悅的消息。正如若望所說的:「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他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一1:3-4)。再強大的邪惡勢力,也不能阻止這樣的生命與共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