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0, 2017

黑夜漫長?

甲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猶達斯一吃了那片餅,就立時出去了;那時,正是黑夜」(若13:30)。話語雖短,但是意義深長:一個人,走向跌倒的邊緣,捨棄了耶穌——世界的光明,卻向黑暗屈膝。人害怕夜晚的黑暗,卻因看到第一縷晨光而鼓舞。「我靈等候我主,切於更夫的待旦」(詠130:6)。「這樣,我也只有承受失意的歲月,為我註定的苦痛長夜。我臥下時說:「幾時天亮﹖」我起來時又說:「何時到黑夜﹖」我整夜輾轉反側,直到天亮」(約7:3-4)。

處在各種罪惡處境、謊言、不義中的人,渴望得到光明的照耀,希望這縷光明結束痛苦的日子,從而開始新的生命。
「警衛!夜已何時了﹖夜已何時了」(依21:11)。這個世界的邪惡與黑暗勢力還要持續多久?人類什麼時候才能脫離黑暗的權勢(哥1:13)。保祿給予我們一個希望的邀請:「你們該認清這個時期,現在已經是由睡夢中醒來的時辰了,因為我們的救恩,現今比我們當初信的時候更臨近了。黑夜深了,白日已近,所以我們該脫去黑暗的行為,佩戴光明的武器」(羅13:11-12)。

光明與黑暗的戰鬥繼續,希望光明永存。「也不再有黑夜了,他們不需要燈光,也不需要日光,因為上主天主要光照他們;他們必要為王,至於無窮之世」(默22:5)。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我們以前是在黑暗中,現在卻迎接光明。上主,求你使我們成為光明之子。

讀經一:依8:23b-9:3

23b往昔上主曾使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地域受了侮辱,但日後卻使沿海之路,約但東岸,外方人的加里肋亞獲得了光榮。
1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2你加強了他們的快樂,擴大了他們的歡喜;他們在你面前歡樂,有如人收割時的歡樂,又如分贓時的愉快;3因為你折斷了他們所負的重軛、他們肩上的橫木,以及壓迫他們者的短棍,有如在米德楊那天一樣.

除了第一句話之外,在聖誕節的夜間彌撒中,我們聽到這篇讀經,現在再次看看它的意思。
先知的這段話是在公元前八世紀中期,在亞述帝國統治中東一帶時所宣講的。則步隆與納斐塔里支派,因為處於以色列北部,所以受到這種政治與軍事性的侵略、殘殺、迫害。由於反對對學生的苛捐雜稅,又受到美索不達米亞的侵略。依撒意亞先知認為這樣的情況可以稱為「恥辱」,好像邪惡戰勝了光明一樣。

在加里肋亞地區,這裡的情況像天主創世之初一樣,一片混亂(創1:2)。約旦地區這塊肥沃的土地,處於好像沒有盡頭的黑暗之中,幾乎到處都被死亡與混亂所籠罩。灰心喪志的人民幾乎失去了一切希望。那裡有通往光榮的「海上之路」,通過巴勒斯坦可以將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聯合起來,驕傲自大的亞述帝國的軍隊在那裡安營紮寨。

在這複雜與爭論的時刻,響起了先知的話:「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1節)。
這是對當時情況徹底改變的許諾。先知用一種高瞻遠矚與英明的眼光,看到亞述軍隊是造成這種混亂與無序的原因。總有一天,他們將遠離這塊土地,而以色列子民將重新在和平與喜悅中生活。

先知所說的「光明」,毫無疑問,指來自達味後裔中的一位新國王,他將完成一個重大的使命,並將侵略他們的外邦人的黑暗驅散。也許先知想的是厄則克雅,一位給人帶了很大希望的國王。

在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什麼也沒有發生。亞述軍隊繼續統治則步隆與納斐塔里支派,而厄則克雅也差點陷入了他們的圈套,耶路撒冷像一隻被關在籠中的鳥。現在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先知被騙了呢?我們的歷史視野受到局限,看不清事實的全部真相:如果我們的計畫與夢想沒有馬上實現,就會想天主忘記了我們。然而,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天主會實現自己的計畫。如果在依撒意亞時代的人的夢想立刻實現,亞述人統治後,他們又要陷於別人的侵略,這才是世界的邏輯思維。誰如果戰爭失敗,就會被除掉;誰如果勝利,就成為新的主人去統治別人。天主不進入人的這種戰鬥,天主從天下降,急切地關心著人的處境。天主的邏輯與人無休止的爭名奪利的邏輯是相反的。按照天主的邏輯思維,先知的這種預言在公元前750年就實現了。

當耶穌出現在加里肋亞湖邊時,亞述帝國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黑暗,即邪惡、充滿暴力、欺壓、腐朽、自私等,仍然佔統治地位。正如在今日福音中所說的,當耶穌開始衪的公開生活時,當一道來自天上的光明照耀在加里肋亞湖邊時,這樣的黑暗才開始減退與消散。

讀經二:格前1:10-13、17

    10弟兄們,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們眾人言談一致,在你們中不要有分裂,但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11因為,我的弟兄們,我由黑羅厄的家人聽說你們中發生了紛爭。12我的意思是說,你們各自聲稱:我是屬保祿的,我是屬阿頗羅的,我是屬刻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3基督被分裂了嗎﹖難道保祿為你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或者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
17原來基督派遣我,不是為施洗,而是為宣傳福音,且不用巧妙的言辭,免得基督十字架失去效力。

保祿是在厄弗所寫的《格林多人前書》。厄弗所是羅馬帝國位於亞細亞一帶的宗教與政治中心,東西文化在這裡碰撞。這裡的手工業與教育也很發達,有很多海軍士兵、軍人,來自全世界經商。

一天,來自格林多的黑羅厄一家的成員,來到這座城(11節),給保祿帶來了來自格林多團體的一封信。在閱讀之前,保祿想由這位客人的口中,得知一些有關格林多團體的情況。但在開始時,他們有點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說,最終他們毫無保留地說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格林多團體的情況令人擔憂:有許多令人心痛與反見證的事情發生。有些人以宗徒的名義分黨分派,也有許多倫理生活方面的,覺得婦女應該頭戴頭巾,對外邦人也是不屑一顧,在參與感恩聖祭時只顧及自己的團體而對別的團體毫不顧及,充滿了嫉妒、批評、怨言。總之,在格林多的團體中,他們什麼美德也沒有。整個口袋都空了。

在沉靜中保祿聆聽著,他感到失望、擔憂。一段時間,也許保祿認為自己在那裡的福傳失敗了,可是他還是決定給那裡的團體寫信。今日讀經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他所要面對的第一問題,就是從團體的分裂與分黨分派開始。他這樣寫道:「基督被分裂了嗎﹖難道保祿為你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或者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13節)﹖與今日一樣,引起分裂的原因正是人的自私、統治別人的慾望、想出風頭的表現、壓迫他人的想法。保祿重申:宗徒並不是統治別人成為受服侍的人,卻是成為僕人服務他人。不是別人的救主,救主只有一位:基督。這樣,保祿為格林多的團體帶來了福音的光明,但是罪過的黑暗與死亡的陰影還是繼續籠罩著他們,而且還很濃厚,需要將之驅散。

福音:瑪4:12-23

    12耶穌聽到若翰被監禁以後,就退避到加里肋亞去了;13後又離開納匝肋,來住在海邊的葛法翁,即住在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境內。14這應驗了依撒依亞先知所說的話:15『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但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16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17從那時起,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
18耶穌沿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19他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20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21他從那裡再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22他們也立刻捨下了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
23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
這段福音由三部分組成。首先,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宣講,介紹耶穌在加里肋亞的行動(12-17節);然後敘述首批四個門徒的蒙召(18-22節);最後總結耶穌的行動(23節)。
在若翰洗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後,耶穌由葛法翁到加里肋來亞來,在那裡幾乎度過了三年的傳教生活。在葛法翁居民多是漁夫與農民,住在離海岸線三百米遠的地方。它並不像提比黎亞城那樣出名,因為那裡有大黑落德王住在那裡;也不像瑪格達納出名,因為它是一個很出名的工業海港城市;但是無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葛法翁享受著特殊待遇,因為它是沿海之濱,通往海的道路。通過這裡,可以由埃及到大馬士革,再通往美索不達米亞。在黑落德王另一個兒子的統治下,它是加里肋亞與戈蘭高地的分界線。它在交界的地方,並是一個關口,所有的運輸與貨物,商業往來都要經過這裡。

瑪竇引用先知的這段話,目的並不是在告訴人們耶穌住宿地方的改變,重點說明加里肋亞住的全部是以色列人,然而,他們卻被自己的同胞認為是半個外邦人。因為他們是由混雜婚姻所生的。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鄙視他們,認為他們缺少教育與修養,對法律無知,生活風俗腐朽,不遵守猶太經師們的教導。

在這樣被人認為是外邦人的地區,居住著一些社會邊緣人士,因此被稱為「外邦人的加里肋亞」(15節)。耶穌選擇那裡開始自己的公開生活,告訴人誰是耶穌這個光明的第一個受益人:不是那些自認為純潔的猶太人,而是那些被人排斥與邊緣化的人。

耶穌欣賞一位居住在葛法翁的羅馬百夫長的信德。一天,他這樣評價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我給你們說: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裡一起坐席」(瑪8:10-11)。「耶穌也同樣對那些司祭長與長老們發出帶來挑戰的聲明:稅吏與娼妓要比你們先進入天國」(瑪21:31)。

一個簡單的地埋位置的轉變,在瑪竇的思維中卻有著重要意義,象徵著依撒意亞先知宣講的實現:「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16節)。耶穌在這裡開始他的公開生活,在加里肋亞的山谷之間照射著天主的光輝,新一天的曙光即將來臨。這就是先知所說的即將升起的光明。

這段福音的最後一句話是耶穌的呼籲:「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因為天國臨近了」(17節)。悔改的意思並不只是說變好,祈禱多一點,做一些好事情;而是說思想與行動的根本性轉變。誰如果走在死亡的路上,現在必須轉向生命的道路;誰如果讓自己被黑暗所統治,現在必須迎接光明。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天國;只有將自己的生命的基礎建立在對天主話語的信賴上,才能到達天國的境界。

這段福音的第二部分敘述召選首批四個門徒。四個門徒的被召,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敘述。,在四部福音中都有這樣的敘述。這樣的敘述是一個要理講授,告訴聽眾,當耶穌邀請他們跟隨自己時,門徒對耶穌的召選回答「是」是什麼意思,這個例子闡明悔改的意義。

首先要注意的是表示動作的動詞。耶穌並不是停留在某處不動,而是沿著海邊行走,走到另一處,周遊加里肋亞所有的地區(18,21,23節)。誰如果感到被召,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暫且歇息一會,而是繼續向前,跟隨耶穌的腳印前行。耶穌願意那些跟隨自己的人,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在自己身邊,沒有特權,不為自己的事物所纏繞,不找藉口停留下來。
對耶穌的召叫與邀請的答覆,也必須隨時準備好,且毫無保留的,正像伯多祿、雅各伯、若望與安德肋一樣:「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20節);「他們也立刻捨下了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21節)。

不要誤解了「單獨留下自己的父親」這句話的意思。這並不是說,如果誰成為門徒,就表示對父母沒有義務。在猶太社會裡,父親代表與祖先及過去生活的關係與聯繫。如果這種關係阻礙選擇生命與福音,就必須戰勝它,並不受其羈絆。每個民族與個人的歷史、文化、傳統必須要受到尊重。但是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風俗、生活方式都與福音的價值相吻合。

耶穌召選四位門徒的事件,也是在告訴初期基督徒團體,如果選擇成為耶穌的門徒,就會被家庭所憎恨與誤解,被父母所摒棄;將會被驅除出聖殿,被自己的民族所排斥。其實這樣的事情在今天也是一樣,在家庭、父母與基督之間也必須有一個選擇。只要想想,如果一個穆斯林、猶太人、或者佛教徒成為基督徒,那將是怎麼樣的後果﹖。

為所有人來說,留下父親單獨一人在船上,意味著放棄所有與福音價值不符合的東西。
在邀請他們跟隨自己時,耶穌也委託給他們一個使命:要成為漁人的漁夫(19節)。這是用首批四個門徒撒網時的圖像描述他們將要開始的使命:他們並不是用網在海裡捕魚,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一張網,將魚從海上捕出。

在《聖經》的象徵意義中,「海」是邪惡勢力、疾病與所有反對生命力量的居所與代表。它是強有力的、黑暗的、危險的、充滿神奇的、令人害怕的。在海中住著大力神怪,即使有能力的海軍戰士,也面臨危險。

成為「漁人的漁夫」,意思是說將處在黑暗與死亡陰影下的人解救出來,將之從邪惡勢力的陰影下釋放出來。這些像大風大浪一樣,將人捲入死亡與罪惡的權勢下,並侵吞人的生命。耶穌的門徒們不害怕這些大風大浪,即使感覺到非常令人可怕,也要懷著勇氣與信心面對它;即使面對一個兄弟處在危險與可怕的境遇中,如受毒品侵襲、醉酒、不可抵制的慾望、易怒、性情暴燥、具有攻擊性、不可理喻,也不害怕去拯救他們。對耶穌的門徒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克服的。

福音的第三部,用三個動詞總結耶穌為人帶來的救恩。教導,就是為每人帶來的光明。宣講,為所有人帶來的希望話語,並保證天主的愛勝於邪惡的勢力,同時為人帶來治癒的希望。這些並不只限於言語,更是通過行動表達出來,向門徒們顯示他們被召所要完成的工作:通過宣講福音,更新人類與社會,並帶來一個新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