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2, 2017

天主的話語 ━ 在天地之間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人說的話,有多少是可以信賴的?不多!甚至有時人說的話令人沮喪及失望。聖詠作者不斷重覆地說:「上主,求你幫助,因為虔誠者已經消逝,因為忠實人在人間已經絕跡。人們彼此言談,盡是虛偽,他們油腔滑調,口是心非。願上主割除欺詐的口舌,剪去大言不慚者的舌頭」(詠12:2-4)!同樣,今天的人所說的話也貶值了:人們不再相信承諾,只感到寫下來的白紙黑字及有簽署的文件才是可靠;我們重複的聽到:「只信行為,不信言語」。

天主的話語也是這樣的嗎?

在《創世紀》第一章中有一句話重複了拾次:「天主說……就這樣成了」。 「因上主的一句話,諸天造成;因上主的一口氣,萬象發生。因祂一發言,萬有形成,祂一出命,萬物化生」(詠33:69)。天主的話不是人的話,它是活生生的和有效力的,會履行所宣講的;不會撒謊,也不會令人失望。

在希臘神話中,人們藉著神視、狂喜、激情與天主建立關係;但聖經靈修首先是通過「聆聽」來與天主建立關係,因為天主的話絕對值得信賴。「以色列,你要聽」(申6:4),這是猶太傳統中最重要的祈禱。先知們也叮囑以色列聆聽天主的話(依1:10;耶11:3)。聽命勝於祭獻(撒上15:22),犧牲與素祭已非你所喜,全燔祭和贖罪祭也非你所要,祢卻要我俯首帖耳。(詠40:7

在聖經中,「聆聽」並不意味著只收到通知或信息;而是將聆聽到的要接受及保存在心中,並付諸實行。這就是相等於對天主的話語滿懷信心,「那些聽天主的話並遵守的人,才是有福的。」(11:28)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即使在最心硬的罪人身上,你的話語也有效力。

讀經一:依55:10-11

10 譬如雨和雪從天降下,不再返回原處,只有灌溉田地,使之生長萌芽,償還播種者種子,供給吃飯者食糧;11 同樣,從我口中發出的言語,不能空空地回到我這裡來;反之,它必實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

天主在天上,人在地下(訓5:1)。人向天主獻上祈禱,天主聆聽並回應人的祈求。天主向人說話,衪的話語就是行奇蹟的能力(詠147:15-18)。人對天主的話語表示服從:天主對天上的軍旅和地上的居民隨意而行(達4:32)。天主呼喚光明,光明就會服從;呼喚星辰,星辰就會對天主說:我們在此。它們向自己的創造者欣然閃爍(3:33-35)

人卻不是這樣,天主的話語必須要人自由地接受。天主的話語,如果落在一塊肥沃的土地上,就會結出許多果實。
今天讀經一,是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二部分的結束,是對天主話語能力與德能的讚美。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體會這段話語的意義,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段話語的具體歷史環境中。

我們現在是在公元前第四世紀中期,以色列民被充軍到巴比倫已經有很多年了。他們的思鄉之情日益增長,因此他們常常自問:「我們還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嗎?」面對這一群人心中的願望,天主為他們派遣了一位先知,向那些疲憊不堪的人宣報即將來臨的解救。但是,多年過去了,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這樣的延遲增加他們的失望及絕望。他們在想,怎麼天主的話語仍沒有實現?是不是天主也像人一樣,不實現衪的許諾呢?

 面對這樣的疑惑,先知用了一個圖像回答他們的問題。天主的話語就像是雨和雪一樣從天降下,若他們沒有產出原先的意願,他們不會返回。他們擁有一種不可阻擋的動力,一種富有成果的能量,使穀物發芽,使草變綠和鮮花盛開。從天主口中所發出的話語,從來不會「空手」地回到天主那裡,祂必須帶著果實回去。這樣的結果當然取決於天主的話語落在哪裡。但不同的是,無論在何處,一定會與以前不同。 

先知用雨和雪的形象,季節的循環和種子的緩慢生長,是告訴我們不能期望即時的結果。天主的話語通常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顯示出結果,這當然取決於人的反應、選擇與決定;也與人是否心硬,固執有關。它需要忍耐、等待的能力,懂得高瞻遠矚,並與天主話語的能力結合在一起,相信天主的話語是不可動搖與充滿活力的。

在巴比倫充軍的以色列子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等待救援。他們確信「上主的話句句真實,祂的一切作為完全可靠」(詠33:4)。幾年後,他們有第一批以民離開美索不達米亞,回到了自己祖先的家鄉。信賴並依靠上主話語的人,總有一天能確認其巨大的效果。

讀經二:羅8:18-23

18 我實在以為現時的苦楚,與將來在我們身上要顯示的光榮,是不能較量的。 19 凡受造之物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20 因為受造之物被屈伏在敗壞的狀態之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使它屈伏的那位的決意;但受造之物仍懷有希望,21 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 22 因為我們知道,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23 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這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嘆息,等待著義子期望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

在迷宮裏的人,絞盡腦汁尋找出路;在裏面轉圈,迷路,到最後發覺自己竟然走回起點。只有一雙翅膀可讓他抬起頭來,從所在位置的高空垂視,才可以發現出路,找到自由的道路。
在地上發生了甚麼事﹖人類動盪不安,接踵而來所發生的事常是荒謬的。人類的痛苦就像一個謎,只有抵達天鄉,到天主那裏才能明白。如果我們與上主同在,我們的視野就會看到較遠,就可以理解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無可否認,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中,有很多事情使我們悲觀;但如果進入天主的視野裏,儘管時有困難,也一定可以找到寧靜與希望。

正如聖保祿所說的,所有的受造物都屈服在敗壞的狀態之下,成為罪惡的奴隸,而且都在產痛中呻吟。被世上各種邪惡勢力所敗壞,與天主的旨意相反。罪過與自私打亂人心。現代人在自己的錯誤與罪過面前感到害怕:大地的污染、空氣的質素、水的污染。人的錯誤與自私給世界與人類帶來的災難,已注意到給植物、動物帶來的傷害,海底的有毒物質與污染物。所有的受造物都在等待救贖,希望返回天主原先的計劃裏,因為天主在創造之初所做的,「天主所創造的樣樣都好」(創1:31)。

保祿邀請我們不要絕望,並且不要將創造痛苦的哭泣解作垂死者的痛苦,而應相似即將誕下新生命的勞工婦女一樣。實際上,這些事的發生猶如黎明前的黑暗,正在接受光明的到來,並迎接一個新生命。

基督徒對受造界的這種痛苦局面並不是無動於衷,但也不會感到沮喪;因為他們確信,雖然表面上與我們所希望的相反,但是天主的話語將完成新的創造。

福音:瑪13:1-23

1 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裡出來,坐在海邊上,2 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跟前,他只得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 3 他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 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牠吃了。5 有的落在石頭地裡,那裡沒有多少土壤,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6 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 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8 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 有耳的,聽吧!    10 門徒們前來對他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11 耶穌回答他們說:「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並不是給他們知道。12 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13 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14 這樣為他們正應驗了依撒依亞先知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15 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了解而轉變,而要我醫好他們。』16 但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見。17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想听你們所聽見的,而沒有聽到。」18 「那麼,你們聽這撒種的比喻吧!19 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裡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20 那撒在石頭地裡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21 但在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22 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往了,結不出果實。 23 那撒在好地裡的,即是指那聽了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教會的神學家與福音宣講者有智慧地將教理講得很深入,他們用較複雜、令人困擾及難以跟進的語言。這樣給人的印象是不關心人是否明白、有興趣,有熱誠或感到無聊。耶穌卻用一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善於運用比喻和圖像敘述,即使有時需要解釋一些很難的話題,祂總是用很簡單的語言。他講述了牧羊人、漁夫、商人、稅吏等的具體生活故事,尤其是他們中的農夫的生活。猶太經師說,比喻就像蠟燭的燈芯:它雖是不值多少金錢,然而,即使光線很暗,它也能帶人找到寶藏。

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為我們講了一個深奧的主題,是人的頭腦與思想面對的尖銳問題,而人總想尋求一個答案:為什麼邪惡會存在?為什麼天國在人間的存在遇到這麼多的困難﹖面對這些問題,耶穌用衪最常用的解答方式「比喻」來回答。
今日的福音可以明顯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9節):比喻的構成;第二部分(10-17節):耶穌宣講的內容,這部分難以理解,覺得耶穌好像並不願意那些聽眾明白比喻的內容;第三部分(18-23節),是對基督徒團體生活的要求。

在講解每部分之前,讓我們做個假設,聖經學者們認為有必要明白比喻的意義。雖然這些比喻是放在耶穌的口中,而且反映耶穌的內心思想;但是它們並不是直接來自耶穌的宣講,那是出自誰呢?

在初期的基督徒團體中,在講授教理時,他們不擔心如何將耶穌所說的話語以字面式的宣傳出來,而是盡力將耶穌所說的話語的信息,令人明白及有效地應用在具體的生活上。他們確信福音的作者並非只向信友簡單地重複師傅的話語,而是將師傅的話語配合當時的情況。即使一個人很準確地重複另一個人的說話,也未必能準確地反映該人的想法。

正因這樣,初期的基督徒有時會對某個比喻作少許的修改,或加一些解釋以配合他們團體的情況,這就是今天福音的形成過程。耶穌用比喻,是為了教訓聽眾;而初期基督徒團體,也將這樣的教訓實踐在自己的團體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中上,這些問題可能與門徒們在當時聽耶穌講比喻時的情形況不一樣。這樣就形成了今天福音的18-23節。

我們先澄清耶穌講比喻的意義及信息,再解釋那些比較難以理解的福音段落,然後看在瑪竇的團體中他們做了什麼?

一種與眾不同的撒種方式(1-9節)。

在比喻中,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的:大量的種子被撒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農夫的行為令人驚訝,他似乎不明智地行事。
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種子落在了路旁,充滿石頭與荊棘叢中,被飛鳥吃掉,被曬焦或者窒息了。

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要告訴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反映了世界的邪惡勢力非常強大,比善更有力,甚至勝過善。他進一步敘述,突出邪惡勢力的存在,且其力量似乎極強,種子不發芽,發芽的也不生長,生長起來的也被窒息了。

這樣的結果取決於誰?為什麼會這樣發生?如果天主是聖善的,為什麼天國的成長有如此的反對勢力存在?這就是耶穌願意去解釋的。

要明白,在耶穌的時代,撒種並不是在田地被耕種後,而是在耕種前就將種子撒到地裏。農夫在耕種之前播種,鋤頭,剷除荊棘和去除石塊。然後去理解為什麼部分種子可能落在雜草中石頭之間、在荊棘之間、在當他們在收穫期間或在田間休耕期間所形成的小路上。由於撒種子在先,所以有的種子落在石頭上,有的在草叢中,有的在荊棘中,尤其那些落在小道上的種子受到踐踏,因為這些小道是農夫們在工作時行走的路,這些種子自然就不能結果。

在比喻中看農民的人,都傾向於認為他是徒勞無功,浪費種子和精力。很難相信,在一塊荒土地上會結出果實,並獲得很好的收成。只有在溝壑已被填平,荊棘與雜草被清理,石頭被除去,並在耕地後才撒種,這樣土地才有可能有收穫;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種子發芽,長出金黃色的麥穗。這真是一個奇蹟。

耶穌是在衪生命旅程中非常困難的時候,講了這個比喻:在納匝肋被趕出來,在葛法翁被認為是瘋子,一些法利塞人想殺害衪,門徒們也離衪而去。似乎他的所有講道都是徒勞的,所有的條件都對衪不利,衪的話語好像為衪帶來了死亡(瑪11-12)。
耶穌用這樣的比喻,是想為那些失去信心的門徒帶來信息,他們詢問正在進行的門徒工作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因為到處都充滿了反對與阻擋。比喻中帶出因為天主的話語有種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可使門徒的工作結出豐厚的成果。

默西亞的來臨並非轟動,與所有人的期望似乎不相符合。它沒有引起人共鳴,衪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似乎並不重要。衪並沒有為自己的同胞改變任何社會與政治生活,也許若翰洗者比衪更出名。耶穌在世界上就像一粒很小的種子,弱小的,幾乎是不可見的,隠藏在地下。然而,一段時間後,這顆種子開始發芽。福音提升了人性。今天,我們可以證實說,福音中播種比喻的信息正在發生。

今天的基督徒也在問,在已經俗化與邪惡的社會裡,有沒有必要向人宣講基督的福音?還有必要向人們宣講福音中真福的價值和教理嗎?這些人可能不會聽從,他們已經心硬了。他們追求的只是瞬息的、短暫的、曇花一現的財富、娛樂,而不是永恆的寶藏。如果是這樣,這些福音宣講者與教理講授者是不是也在進行徒勞無功的工作呢?在這樣的境況中,正是藉著福音中天主的話語,在天主神性力量的支持下,向天主宣誓信德的時候了。

耶穌為什麼用比喻講話(10-17節)?

耶穌在公開傳教生活中段時期,只有少數人接受衪的信息。對這樣的事實有沒有感到驚奇的呢?祂說,沒有!舊約時代的先知,也沒有人去聆聽他們。例如,在依撒意亞先知時代,人們掩蓋耳朵不願意聆聽天主的話,心硬不願意悔改(14-15節)。

這就是耶穌講比喻的原因:祂試圖打破僵局。 他認為,用這種簡單而具體的語言,更容易讓它們進入聽眾心中。比喻帶來反思,想去明白它深奧的意義,可以將自己帶到那種境況中去反思省,同時也可以帶來悔改的行動。                                                     
這幾節是耶穌對當時的聽眾發出的邀請,邀請他們睜開眼睛,張開耳朵,並敞開心懷聆聽比喻。否則耶穌的比喻為他們就是一個謎語,且不會結出果實。                                                                    
 四種土地(18-23節)

耶穌講的比喻是為那些在團體中的人,幫助門徒去識別在困難時,上主的話語與每一個人相遇。不結果實不取決於種子與撒種者,而取決於土地的類型。

首先第一類就是心硬的人。就像那些落在路邊的種子一樣,被很多人踐踏。代表天主的話語不能進入這類人的心,因為他們的思維都是這個世界的思想方式,適應當代人的道德,採納群眾意見的價值觀。這是邪惡的,是侵襲人心的思想及感覺的魔鬼。這種勢力進入人的內心,使人心中充滿虛像與無禮,輕率的行為與輕佻的生活,生命沒有意義,想法也無知。

第二類就是易變心的人。這類人很容易被感動,但是幾日後,就會回復與原先一樣。就像在一塊石頭上有一層薄薄的泥土,撒上一粒種子後,快要發芽,馬上就乾枯了。

另一類人的心就是被這世界的問題困擾而引致不安。他們的眼睛被世俗的誘惑與憂愁所蒙蔽,他們所擔憂的就是成功與財富,希望夢想成真。這些就像是阻止種子發芽的荊棘,使人在聽了天主的話後不能產生效果。最後一類人的心是良田,福音能結出很豐碩的果實。

這裡並不是討論四種類型的人,而是討論在每個人的內心有四種不同比例的性向。若福傳者只想將種子完全撒在良田裡,期望結出很多果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無用的。因為好的土地、荊棘、石頭與乾旱的田地,是彼此混合在一起的。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將會令人失去信心,但是為耶穌真正的門徒與教理講授者來說,這卻是一個機會。因為可以在這種環境中撒種,且收穫更多的果實。我們可能會發現,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徒勞;但有一天,麥子將發芽生長,並結果實;天主的話將在每個人身上產生作用與效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