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感恩聖祭」或「聖體聖事」是大家所熟悉的名稱詞,它是由希臘文而來,意思是仁愛、恩賜,可以帶來喜悅的禮物,使人感到愉快。
當我們經歷了很多的工作,多夜的不眠,終於獲得畢業文憑時,我們感到很大的滿足。然而,在這一刻,一個我們愛的人獻上簡單的花,宣稱他的愛帶來巨大的快樂。這份禮物為我們產生了獨特的興奮,因為它是別人想念和愛我們的標記,也同時感到他在溫柔地讀出我們的名字。
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如果按照報酬正義、問責、獎賞與懲罰、威脅與奉承、記功與違反天主的規定的原則來衡量,這是對信仰有極大錯誤的理解。猶太經師們將人分為四個類別:義人,遵守法律者;邪惡的人,常常違反法律的人;普通的人,就是功與過相互平等的人;悔改的人,就是為自己的罪過祈求寬恕的人。他們理解天主對人的原則是:「獎賞只是給那些做得好的人。」他們結束了天主與人愛的關係。其實天主與人的對話只建基於相遇、恩賜、無條件的互愛。那付出愛而不求回報,別無所求,只希望自己所愛的人擁有微笑與幸福,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那些有權威的猶太經師們這樣向天主說:「在這樣的事情上顯示天主的救恩:天主對那些沒有善行的人顯示自己的仁慈,你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你的恩寵,因為我們並沒有值得你憐憫的善行」。耶穌就是向人顯示了在天主內的這種正義與仁慈。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我感謝你,因為你接納和愛了整個的我。
6趁上主可找到的時候,你們應尋找他;趁他在近處的時候,你們應呼求他。
7罪人應離開自己的行徑,惡人該拋棄自己的思念,來歸附上主,好讓上主憐憫他;來歸附我們的天主,因為他是富於仁慈的。
8因為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上主的斷語。
9就如天離地有多高,我的行徑離你們的行徑,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也有多高。
以色列子民在巴比倫充軍已經50年了。遠離自己的故土,他們憂傷與哭泣(詠137),其中一些比較年老的人還記得拿步高國王攻陷聖城耶路撒冷,用火將耶路撒冷焚燒,並使城內血流成河的情形。他們含淚向子孫後代述說這段歷史與經歷,並懷著希望等待著上主的救恩。由這些年長者的敘述中,他們的子女們明白天主是正義的:天主獎賞義人,懲罰惡人。他們相信天主將要為自己的子民伸冤。為以色列子民來說,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希望中等待著天主向那些惡人伸張自己的正義。在這樣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下,出現了一位先知,宣講的信息卻令人感到困惑:天主不是這樣的,天主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想法,這是一種邪惡的想法,對天主的計劃是褻瀆。以色列子女等待著邪惡的人受到報復,但是天主卻說:「罪人應離開自己的行徑,惡人該拋棄自己的思念,來歸附上主,好讓上主憐憫他;來歸附我們的天主,因為他是富於仁慈的」(7節)。
在離開自己邪惡的行徑之前,先知所要求的悔改,首先是糾正人們對天主的形象,不再按照人的想法與標準衡量天主。天主要改變人對祂這種天真的認識:「因為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上主的斷語。就如天離地有多高,我的行徑離你們的行徑,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也有多
高。」(8-9節)。
由天主這樣的啟示,人應該重新思考自己。如果人在思想中放棄報復的觀念,就會慢慢地與天主的觀念和思想相吻合,就會經歷成長及健康地放棄自己的狹隘與脾性。
20所以現在和從前一樣,我反而放心大膽,我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
21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
22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內,我還能獲得工作的效果:我現在選擇那一樣,我自己也不知道。
23我正夾在兩者之間: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這實在是再好沒有了;24但存留在肉身內,對你們卻十分重要。 25我確信不疑:我知道我必要存留,且必要為你們眾人存留於世,為使你們在信德上,得到進展和喜樂,26並使你們因著我再來到你們中,同我在基督耶穌內更加歡躍。 27你們生活度日只應合乎基督的福音。
連續四個星期日的第二篇讀經都是選自《致羅馬人書》,今天第二篇讀經是《斐理伯書》。在公元49年,保祿與弟茂德、息拉,也許還有路加,一齊來到了瑪其頓的一個城市,名為斐理伯。這個城市因著經濟與文化的影響,以及地處戰略要道,所以在當時非常出名。保祿宗徒在那裡只停留了短暫的幾天,卻建立了歐洲的第一個基督徒團體。在那裡,當上主打開里狄雅一家的心並使他們聽從了保祿的話後,里狄雅使她的整個家庭都悔改並接受洗禮(宗16:11-15)。
在保祿與他所建立的基督徒團體成員中存在著意見不和與摩擦,而他與斐理伯團體之間的關係卻非常和諧,他們的友誼充滿希望與相互尊重。保祿只從他們那裡接受幫助與賙濟:「就連我在得撒洛尼時,你們不只一次,而且兩次曾給我送來我的急需」(斐4:16)。
因著福音的緣故,保祿在獄中給厄弗所的團體寫信。斐理伯與厄弗所兩個城市之間的交通往來非常方便、快捷,人員來往與消息互通非常頻繁。這兩個城市因著頻繁的人員往來,商業利益與基督徒之間的交往變得非常重要。在斐理伯的基督徒,因知道保祿宗徒所處的困境,表明彼此之間的友誼,他們願意向保祿提供實際的幫助與鼓勵:於是斐理伯的基督徒們收集了他們的捐款,並委託厄帕洛狄托帶給保祿。
在接受了這份充滿友情的禮物與見證後,保祿給斐理伯的團體寫了這封信。在這封信中,他向他們表達自己內心充滿和藹的感激之情。對為他帶來的捐獻,他內心很受感動。「我以為必須把我的弟兄、同事和戰友,即你們派來為供給我的急需的使者,厄帕洛狄托給你們打發回去」(斐2:25),並且這樣叮囑他們說:「所以你們應該在主內滿心喜歡接待他;像這樣的人,你們應當尊敬,因為他為了基督的工作,曾冒性命的危險,接近了死亡,為彌補你們未能事奉我的虧缺」(斐2:29-30)。
保祿多年來都是為福音工作,他遭遇了很多痛苦,並超越了諸多挑戰。在厄弗所,在監獄中,他開始感到疲勞及多年來所遭遇的痛苦。他更經常地想到與耶穌的相遇,祂為他獻出了生命。為了基督,他願意去死;但是為了福音的緣故,他願意繼續工作,並堅強他所建立的團體的信德。
在這兩者選一的抉擇中,他願意為了基督而死,但是他感覺到那裡的基督徒團體仍然需要他,所以為了他們的益處,保祿願意放棄天主的旨意,存留在肉身內,為了弟兄們的好處,為此他願意繼續為他們工作。
這是很重要的證實:「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21節),這是保祿深度信德的表白與體驗,這也是他在羅馬的墓誌銘。
1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
2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 3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上閒立著,4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吧!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 5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做了。 6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裡,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裡整天閒著?
7他們對他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吧!
8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9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 10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
11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12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
13他答復其中的一個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14拿你的走吧!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 15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16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 」
在這個比喻中,看來主人的行為是不公平及令人不理解的:對別人的功勞獎賞沒有做過計算,他可以將他的財富賞賜給任何人。他從最後一個工人開始結帳,直到最先僱用的工人;可以說最後的一個幾乎沒有工作,也許他並沒有做事,只是四處遊蕩,游手好閒而已,主人這樣做幾乎是不可理解的。誰才是最值得獎賞的呢?不是那個從開始一直做到最後,拼命工作的工人嗎?我們感到驚訝的是,主人這樣的做法與彼此之間的勞工合同並不吻合。在這個比喻中,那些工人的權利好像並沒有得到尊重,而主人的這種行為,正好可以為別人帶來挑戰,引起別人的爭論。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的爭論。
收穫葡萄的季節到了。當葡萄成熟後,就會被收集起來,並在適當的時候,特別是在秋高氣爽有月亮的季節被榨成酒。這樣,為農莊主人來說,必須掌握適當的時日,召集工人與僱傭,這些人都要求是沒有固定工作的,而且他們必須知道該在什麼季節採摘即將成熟的葡萄,並與主人訂立適當的協議。天亮以前,這些沒有固定工作的工人就會在廣場上等候時機,希望有人可以僱傭他們。福音的比喻就是從這點開始。
太陽還沒有升起以前,氣喘吁吁跑來了一個葡萄園主人。在廣場上至少等待了兩個小時,他明白今天該做什麼事,準備了釀酒桶、籃子、瓶子。他烤麵包,準備在中午時派發給工人。從他的臉上神情, 看到他很緊張,瞬息間緊張的手勢,全表現出他的所有關切和趕急。只是很簡單的幾句話,他與工人們就達成了工資協議。這些最早與主人達成協議的工人,已經開始在葡萄園裏工作了。
這個主人不加思索地與工人們達成協議,使人感到目瞪口呆,實際上主人曾經四次外出去尋找工人:在清早、在中午、在下午三時,而找尋到最後一組工人時,已經是下午第十七時辰了,只有一個小時就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到這裏,一切都照常進行,主人與工人都是按照他們之間的協議進行。
現在讓我們開始辨認這些人的身份:主人代表天主或基督,工人代表門徒們,在他們生命不同的階段回應上主的召叫,葡萄園就是基督徒團體,在團體內時常有工作,並且需要很緊急地工作。主人的憂心代表耶穌對那些被召的人建議:「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上也不要向人請安」(路10:4),因為時間不能浪費。白天就是每人的生命,晚上就是天主正義審判的時候。
現在我們開始明白比喻的核心思想與意義。法律上曾這樣說:「貧苦可憐的佣工,不論是你的一個兄弟,或是你城鎮地區內的一個外方人,你都不應欺壓他,應在當天,交給他工錢,不要等到日落;因為他貧苦,他急需工錢,免得他對你不滿而呼求上主,你就不免有罪了」(申24:14-15)。實際上,主人命令所有的工人等候,領取相應的工資,並將他們應得的部分交給他們。
現在就是不連貫與令人不解的時候了。主人由於同情與憐憫,如果是秘密的,沒有別人看見,給予那些只工作了一小時的人同樣的工資,就沒有任何人可以說三道四。現在卻是公開地,當著那些工作了十一個小時的工人的面,給予他們工資。這樣引起了工作了十一個小時的工人的憤怒,他們被太陽曬得流汗,很辛苦地工作,他們工作的強度與辛苦是那些只工作一小時的工作沒法相比的,這樣的場面使工作了全天的工人感到難以信服,他們付出的辛苦、工作、時間與那些游手好閒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這樣的工資,與他們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
主人出人意料的態度與令人困惑的回答,可以使我們明白比喻的中心思想與信息。主人與第一批工人所訂的協議是一個德納,而其他時辰的工人的工資也是合理的,但是與最後一組工人沒有訂立任何的協議。令人不解的是,主人所謂的「正義」是什麼?工人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正義去工作,他們認為他們的標準是可以獲得他們所希望的工資。而主人卻相反,他按照另外一種標準,並完全自由地發給工人們工資。這是他完全的恩賜與禮物,他並沒有虧待任何人,只決定不看人的功勞;這樣,自然而然,「最先的就成為了最後的」(16節)。對我們來說,這是天主的驚喜,這是天主以與人不同的方式去實踐他的正義。
這個比喻的意義與信息,是對以色列精神領袖們的一種挑戰,是對他們所諄諄教訓的論功行賞的宗教思想的挑戰。這個比喻講得很清楚,天主不是這樣的天主。
由於受到以色列有特權司祭們的教訓,人民忘記了天主是慈祥的父親形像,是忠實的朋友。通過先知們的宣講,他們確信天主是一個立法者與審判者。如果是這樣,與天主的關係就不是別的,而是僕人與主人的關係。猶太經師這樣教訓說:誰實行一個很小的誡命,就獲得一個護衛者;誰如果違反一個很小的誡命,就會有一個控訴者。天主將來審判人的標準就是按人怎樣做和怎樣對待別人,並這樣完成他們的教訓:天主將每個人的善行或違反的行為都記錄在天主的書上,將來要對著書中的一切給人審判。
如果天主是這樣的,那麼天主就不能白白恩賜人所需要的一切,為了得到天主的祝福,必須要有善行。對此有人提出異議:當天主召叫亞巴郎的時候,他還是個外邦人,他那時還不是義人,因此他的被召是天主完全的恩賜與白白的禮物。而猶太經師們這樣回答說:雖然在經典中沒有明確說明亞巴郎有何善行,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一定是個義人,行過善,因此他的召叫是相稱於他的善行的。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卻改變了法利塞人對天主的這種認識和與天主的這種關係。天主對人的愛不是商業行為,不可以買賣,不能靠善而獲得,不能按照人的標準來衡量。當人需要天主的恩寵時,是白白領受。「天主使如飢似渴的獲得飽飫,卻使富有的人空手而回」(路1:53)。
天主總是不厭其煩地與人相遇,即使人與天主沒有約定,天主也不是按照人的行為給予報酬。在天主前,沒有人配受表揚(路18:9-14),而每人都要像小孩子,必須將目光轉向天主,並希望從天主那裡得到很多的祝福。
認為自己有功受賞的概念,是確信當我們進入了上主的葡萄園 — 天國,相當於當我們承擔了重大的負擔後,遵守誡命與規律並不等於持守正義。這時,我們就會問:當一個人很小心謹慎地遵守了天主的法律後,那些沒有遵守的人怎麼可能也與這些人一樣享受天主同樣的慈愛與祝福呢?為什麼只有在最後的時刻天主對我們的召叫才完滿?為什麼那些違反上主誡命令的人也可以得救,而上主的僕人們卻要保持對上主終身的忠信呢?
有很多正義之士,面對那些在最後時刻悔改的人,即很幸運地只工作了很短的時間,卻可以獲得更多賞報的人,保持一種不顯露的嫉妒。這就是他們的錯誤:認為與天主保持遠距離就是幸福,和對天主的話語保持忠信就應該受到頌揚與賞報。
現在舉一個例子,可以幫助理解並明確這種模棱兩可的思維與想法。
一個從小就開始學習音樂的人,每天都練習很長時間。另一個人,七十歲時,在放棄了其他許多興趣後,並不抱多大興趣開始練鋼琴。這兩個人所希望的「獎賞或賞報」是什麼?當然是可以達到音樂的美麗與和諧。他們享受樂趣的方式不同:從小開始的那個,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品味音樂的樂趣,並跟隨音樂的節奏聽更多的音樂曲,所獲得的喜樂是由衷發出和持久的。
首先進入上主葡萄園的僕人有福的!雖然他們很辛苦,他們與上主從早上就在一起,共同度過了一天的時光。早上的工人代表那些將一天的時光都花費在與上主最親密的生命時光中,還可以聆聽天主的聖言。那些在後來才進去工作的人,卻沒有聆聽到上主對他們講的話,不理解,也不明白上主對首批人所講的,也沒有機會聽到上主的聖言,他們失去了向上主奉獻自己的機會。
一個人,如果耽誤了進入天國的時間,就不要對上主發怒;天主不責怪那些後來進入天國的人。那天主是不是感到悲傷?是的,天主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儘早進入衪愛的護衛中,並獲得幸福。對天主邀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義,搖晃不定,都是放棄天主希望人獲得幸福的時刻,自然就會失去天國的喜樂。在新娘所度過的每個時光中,如果沒有新郎的陪伴,每一個時刻都是缺乏最深層次與最持久的愛的時刻。
在這個比喻中,福音作者是對那些汲取了法利塞人思想的基督徒團體說的,他們想將基督徒團體中的門徒置於危險的境界中。沒有任何人可以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而那些首先悔改的人也不能認為自己就是團體中的長老,也不能認為自己比別人實踐福音更積極、更進步。沒有任何人是葡萄園的主人,所有的人都是園丁,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姊妹。
這個比喻還沒有結束。主人說話之後,那些私下議論的人會做什麼呢?他們接受這樣的工資嗎?他們還是繼續不斷地埋怨嗎?他們會用侮辱的話語回答主人嗎?他們會當著主人的面將所得工資扔在葡萄園嗎?他們會發誓再也不會返回主人的葡萄園工作嗎?
這些工人的反應,其實就是我們在天主的慷慨大方與慈愛前的行動表現。我們是白白地被召,在天主的葡萄園裏工作,不是為了在天國內獲得更好的位置或者賞報,對兄弟的愛德服務也並不是出於獲得獎賞。對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來說,這樣是危險的,即服務窮人與那些有需要的人是為了給自己積攢功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