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顯節
1月5號
Commentary with Fr Fernando Armellini with Chinese Subtitles
從埃及法郎直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國王,都侵略過巴勒斯坦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在歷史上飽嘗外邦人的欺凌。以色列人希望有一天可以趕走這些侵略者(詠137:8),而報復、復仇、反擊,但這並不是天主的計劃。在公元前三世紀時,一位無名先知向人宣報,哪些才是天主的計劃:「到那天,將有一條大路,由埃及通至亞述:亞述人要到埃及去,埃及人要到亞述來;埃及和亞述將共同敬拜上主。到那天,以色列將屬第三,聯同埃及和亞述成為大地上受祝福的,因為萬軍的上主曾這樣降福說:『我的百姓埃及,我雙手的工程亞述,我的嗣業以色列,是應受降福的』(依19:23-25)!這是一個令人驚訝,從來沒有聽過,不可相信的信息:以色列是天主施行救恩的中間人,將藉著以色列使歷史上兩大敵人 ― 埃及與亞述獲得救恩。
一個世紀前,另一位先知曾經宣講:「至於那些歸依上主,事奉他,愛慕上主的名,作他的僕人,又都遵守安息日而不予以褻瀆,並固守我盟約的異邦人,我要領他們上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祈禱的殿裡歡樂,他們的全燔祭和犧牲在我的祭壇上要蒙受悅納,因為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依56:6-7)。天主的計劃將在雅各伯家族中實現(戶 24:17),正如上主對他所許諾的這顆星辰 ― 基督。衪的光明照耀在處於黑暗中的所有人身上,這黑暗是由先輩們在仇恨中帶來的,將所有人都帶向同一個家庭;而這就是主顯節所帶給我們的希望的信息,所慶祝的就是光的節日。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你的光明可以結出正義與和平的果實,求你使這光常燃不息。
Commentary with English Voice Over by Fr Alberto Rossa CMF
讀經一:依 60:1-6
1 耶路撒冷啊!起來炫耀罷!因為你的光明已經來到,上主的榮耀已經照耀在你身上。 2 看啊!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蔽著萬民;但上主卻照耀著你,他的榮耀要彰顯在你的身上。
3 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輝。 4 舉起你的眼向四方觀望罷!他們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眾子要從遠方而來,你的女兒要被抱回來。 5 那時,你見到這情形,必要喜形於色,你的心靈必要激動而舒暢,因為海洋的珍寶都要歸於你,萬民的財富都要歸你所有。 6 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遮蔽你,它們都是由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上主的榮耀。
這篇詩歌是在聖經中較優美的,我們看看它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首先從歷史背景開始:在詮釋聖誕節的第一篇讀經時,我們已經明白在公元前587年以色列歷史上所發生的悲劇事件。這個被踐踏的城市,有的只是一堆堆廢墟。在先知眼裡,這個被毀滅的城市就像一個寡婦,孤獨地坐著;失去生活的勇氣,垂頭喪氣;失去了丈夫與子女,被人帶到外邦人的地方。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些被充軍與流放的人終於可以返回自已的家鄉,並且常常受著思鄉情緒的困擾。以色列充軍前與充軍後的歷史,好像一個曾經輝煌與引人注意的王皇后,在皇宮裡受別人的朝拜;現在卻變成了奴隸,衰老及無人安慰(哀 1:1)。
它的地理環境:耶路撒冷被兩座山環繞著,在福音中也提到了:「則德隆與革責瑪黎」。在早上,當太陽初升時,耶路撒冷像是在閃電發光,而在它周圍的峽谷仍是黑暗的。在希伯來文中,則德隆的意思是「黑暗」。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中,先知要說什麼呢?當早晨的第一縷晨光照耀在橄欖山上時,整個耶路撒冷城被照亮了。於是這樣夢想著:耶路撒冷,這個憔悴的寡婦,現在成為光茫四射、迷人、人人喜愛的少女。早晨的陽光陪伴著她,像一件迷人的彩色上衣。先知邀請整個城市放棄悲傷,抬起頭,擦乾淚水,因為他的新郎。上主,因著她的不忠而捨棄了她,現在卻重新將她贖回(4節);這並不只是新郎返回,充軍流放的子女們也一起回來。只要舉目觀看他們就夠了(4節),那些被放逐的子女,將由新郎親自由遠方領回來。
先知的神視繼續,他邀請耶路撒冷將目光朝向西方:在地中海平面上,有斐利斯(FINICIA)、希臘、塔爾士的商船,這些國家是太陽下山的地方。這些都是主的祝福與禮物(5節),有來自東方的一大群駱駝,將阿拉比外來的出產與舍巴王國昂貴的香料帶來:調味品、香水、金子,這些都是很寶貴的。
這樣雄偉與壯觀的場景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在主顯節出現這樣的場景呢?先知有一個夢想,就是所有的充軍與被放逐者都可以返回耶路撒冷,所有失散的人都可以重新相聚。然而,這樣的夢想卻很難實現,因為現在那些被放逐的以色列子民已經習慣了在充軍之地的生活,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料想不到的新的困難。
其中有些人,只是少數,想終生留在巴比倫。那些返回的卻受到譏諷與嘲笑:看到耶路撒冷仍然是一片廢虛,沒有任何希望,沒有任何光明,由曠野與海上來了一些人民,在那裏居住,但只是劫奪與搶劫。
雖然面對這些可以理解的衝突與誤會,以色列仍然相信上主的許諾,上主不會欺騙他們。即使在他們感到最悲傷的時候,先知還是繼續這樣說:「震動萬民,使萬民的珍寶來;我必使這殿宇充滿榮耀」(蓋2:7)。「塔爾史士和群島的眾王將獻上禮品,舍巴和色巴的君王,也都要前來進貢」(詠72:10)。
天主介入的日子將會是令人難以忘記的,這位如此宣講的先知,即使仍然在,也將對上主的工程感到驚愕與驚訝。照耀耶路撒冷的光與照亮普世的真光來自逾越節,從那天起,普世人類開始朝聖之旅,面向上主的聖山,朝向被選的子民的團體 ― 教會,就是建在山上的城(瑪5:14),為在世上開始和平的王國。這是一個標記。
主顯節的意思是「上主的顯現」。在東方禮中,這個節日的重點不在來朝拜耶穌的賢士身上,而是在耶穌的誕生,即聖誕節,就是光明顯現的節日。在西方禮中,聖誕節是在12月25日慶祝,這個節日慶祝上主的光明顯現給萬民,並邀請普世人類回應上主救恩的邀請。
讀經二:弗 3:2-6
2 想你們必聽說過天主的恩寵,為了你們賜與我的職分:3 就是藉著啟示,使我得知我在上邊已大略寫過的奧秘;4 你們照著讀了,便能明白我對基督的奧秘所有的了解,5 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中,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有如現在一樣,藉聖神已啟示給他的聖宗徒和先知;6 這奧秘就是:外邦人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承繼人,同為一身,同為恩許的分享人。
「奧跡」這個詞,在福音中只出現了兩次,是耶穌對宗徒們說的:「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並不是給他們知道」(瑪13:11),「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但對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谷4:11)。但是卻常常在《保祿的書信》與《默示錄》中出現。這樣的詞彙,指天主通過以色列子民對世界的計劃,是隱而不彰,不可理解的,因為是來自天主的計劃。人不能理解與明白天主的計劃,因為正如「天離地有多遠,上主的道路與思想與人的思想有天壤之別」(依55:9)。
我們從來不明白天主的思想,將我們帶到哪裡去,人類最後的命運是什麼,天主創造的目標又是什麼?
耶穌時代,很多人認為天主會通過神秘,藉來自天上的奇蹟來認識天主。在讀經二中,保祿證實認識天主的奧秘途徑與人的認識是不同的。認識天主奧秘的思想與計劃,不是通過神視,而是宣傳者、宗徒、基督徒團體的先知們,就是那些從天主接受禮物,可以明白天主奧秘的人。
他們能明白天主的計劃,是因為他們注意上主的計劃正在自己的子民中間實現;將目光放在上主的行動上,接受來自上主的啟示,他們明白上主的計劃從永遠已經開始。保祿也證實自己是那些被選而發現上主計劃的人之一。讀經二的第二部分(5-6節),保祿強調「天主的奧跡」的意義:所有人的得救。天主對亞巴郎與他的後裔作的許諾,不只是對以色列子民,而是通過他們向所有人的許諾。過去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天主的計劃,他們認為外邦人不包括在天主的計劃中,是虛無與空虛(依40:17)。現在,藉著基督,天主顯示了外邦人也同為繼承人,是天主救恩的受益者,與選民一樣,同為一個身體(6節)。
保祿用感人的話語,在這篇讀經前,已經強調了天主的這個奧跡,現在重溫一下:「記得那時你們沒有默西亞,與以色列社團隔絕,對恩許的盟約是局外人,在這世界上沒有希望,沒有天主。但是現今在基督耶穌內,你們從前遠離天主的人,借著基督的血,成為親近的了。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並廢除了由規條命令所組成的法律,為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而成就和平。他以十字架誅滅了仇恨,也以十字架使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所以他來,向你們遠離的人傳布了和平的福音,也向那親近的人傳布了和平」(弗2:12-17)。
讀經二告訴我們,天主向外邦人顯示了自己的光明。
1 當黑落德為王時,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看,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2 「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裡﹖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3 黑落德王一聽說,就驚慌起來,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驚慌。 4 他便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仔細考問他們:默西亞應當生在哪裡。 5 他們對他說:「在猶大的白冷,因為先知曾這樣記載:6 『你猶大的白冷啊!你在猶大的群邑中,決不是最小的,因為將由你出來一位領袖,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7 於是黑落德暗暗把賢士叫來,仔細詢問他們那星出現的時間;8 然後打發他們往白冷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嬰孩,幾時找到了,給我報信,好讓我也去朝拜他。」9 他們聽了王的話,就走了。看,他們在東方所見的那星,走在他們前面,直至來到嬰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 10 他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歡喜。 11 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他,打開自己的寶匣,給他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 12 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裡,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教會初期,基督徒對賢士很感興趣,這是古代基督徒藝術家一個很重要的題材:他們將賢士朝拜耶穌的繪畫雕刻在教堂的牆壁上。福音並沒有詳述有關賢士們的信息,缺少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如:從哪裡來?有多少人?他們的名字是什麼?是乘坐什麼交通工具來的?他們返回自己的家鄉後做了什麼?他們死後被埋葬在哪裡?
有很多傳說回答這樣的問題。有的說他們都是國王,一位黑人,來自非洲;一位來黃種人,自亞洲;另一位白人,來自歐洲。他們在不同的地方被同一顆星辰所吸引,於是從各自的地方出發,在同一個地方相遇。這樣他們共同前行,一齊來到白冷。他們的名字是加斯帕(GASPARE, 無鬍鬚的年輕人)、默基隆(留著鬍鬚的年長者)、巴拉德撒(BALDASSARRE,一位有著濃密鬍鬚的中年人)。顯然這是三個不同年齡的代表。他們乘坐駱駝來到白冷,當他們返回後,在120歲時,一天他們又一次看到了那顆發光的星辰,便再次出發,又在阿拉托里亞(ANATOLIA)相遇,在那里裏共同慶祝聖誕節。他們也在同一天去世,他們遺體被世界各地所敬仰:先埋葬在君士坦丁堡,後在米蘭,最後被移到了德國的科隆。
這些都是令人喜悅與動人的故事,但是與福音所敘述的信息有很大出入,也不是作者想通傳的信息。現在,我們從一些比較感興趣的細節開始。
首先,並沒有說他們是「三位國王」,只說是「賢士」。他們是屬於占卜者,觀察星象者;因著他們的智慧,受到人們敬仰的人,因為他們可以解釋夢境,預測未來,並通過自然現象與生活中特殊的事件看到天主的旨意。
無須驚訝,在《瑪竇福音》中有關於賢士的敘述,這是一個象徵:所有外邦人,在天主來臨前,就已經為基督的光打開了心靈的眼睛。
看到了衪的星:人們普遍認為,當人誕生時,將會有星星在天空中顯現:大的星星是為富人,小的星星是為窮人。如果一顆彗星出現,那是新皇帝誕生的標記。賢士們真的看到了這顆彗星了嗎?
有很多天文學家觀察時間與能量,檢驗是否在二千年前的天空出現過一顆特殊的星辰,並與耶穌誕生的時間相符合。他們證實,在公元前11-12年,出現了哈利彗星(HALLY),然後在公元前7年在天空中木星(統治的星星)與火星出現了三次。他們的這種尋找精神令人感嘆與欣賞,但是用這種方法,尋找出現在白冷的彗星的執著,有助於找到諾厄方舟。
讀瑪竇的這段福音,使人想起,瑪竇並不是在說一個正常的自然規律:賢士們所看到的星辰,將他們從耶路撒冷帶到白冷,就是從北到南移動。這真是一個偶然事件嗎?所有天上的星星都是從北到南。
瑪竇所說的星辰並不是在天上,而是在《聖經》中。瑪竇的讀者對《舊約》很熟悉,並一直等待,希望可以看到《戶籍記》中所記載的那顆星。在戶22-24章中,敘述了巴郎與他的愚蠢的對話者。與今日福音所說的一樣,巴郎是一位東方的巫術,占卜者。一天,他沒有看到星星,於是說:我看見衪,卻不是在現在;我望見衪,卻不是在近處: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擊碎摩阿布的額角,粉碎舍特一切子民的腦蓋。由雅各伯將出生一位統治仇敵者,衪要除滅依爾的遺民(戶24:17,19)。
在耶穌誕生前的1200年裡,巴郎,因著明眼男子的神諭(戶24:3),從那時起,以色列人開始懷著焦急的心情等待這顆星的出現,這顆星就是救世主默西亞。敘述賢士們從東方看到了星辰,福音作者想要說,從雅各伯的苗裔中,出現了一位人們所等待的救世主,就是耶穌。他就是那顆星。
現在我們是不是要將馬槽中的星星放置一邊呢?不是的,我們要對著那顆星星默想,並要將之告訴我們的朋友與子女,告訴他們這顆星不是天上的行星,而是耶穌,可以照亮每人的光明(若1:9 )。他就是早晨那顆發亮的星星(默22:16)。
《瑪竇福音》大概寫於80年,他想說明什麼呢?那時,有很多外邦人已經加入了教會團體,並且認出耶穌是救世主,且朝拜衪;而猶太人雖然很長時間等待救主,卻拒絕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這段福音敘述也是一個比喻,是初期基督徒團體中正發生的事情。外邦人懷著誠實、虔誠與堅忍的心去尋找從天主那裡所得到真理,他們找到了。瑪竇也向人敘述了另外一件特殊的事件:賢士們(外邦人的象徵),如果他們不通過猶太人的舊約經典,就不能認識基督,不能走向認識基督的路。以色列,雖然沒有跟隨這顆星,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所有子民獲得救恩的媒介與橋樑。
現在我們把今日福音與第一篇讀經聯繫起來。先知說,當上主的光在耶路撒冷照耀時,所有的人將帶著他們的禮物走向這座聖城。藉著對賢士們的敘述,作者告訴我們,這樣先知性的話語已經實現。在默西亞這顆星的帶領與光照下,外邦人(賢士們所代表)已經帶著自己的禮物,就是黃金、乳香與沒藥,朝耶路撒冷走去。這些人民的虔誠給予這些禮物意義:黃金指承認耶穌就是國王,乳香代表朝拜耶穌的神聖性,沒藥代表耶穌的人性。這些的確在耶穌的逾越奧跡中實現了。
騎著駱駝而來,是歷史,不是傳說,因為今日讀經一也說「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遮蔽你,它們都是由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上主的榮耀」(依60:6)。不同的是,在面對上主帶給他們的喜悅與救恩時,牧羊人停留在那裡,而賢士們卻俯身朝拜救主(11節)。他們的動作使人想起了皇宮的儀式,跪下來親吻國王的腳,或者是人在面對天主的神聖性的一種親吻。外邦人認出在白冷的這個嬰兒就是他們的國王,並為國王帶來了禮物。
賢士們成了世上所有讓基督的光帶領人的象徵與代表。他們是教會的象徵,由不同的民族、種族、語言與國度的人組成。加入教會,並不意味著自己的身份,不是要讓自己承受不義與扭曲的制度。每人與每個民族都可以保持自己固有的文化與風俗傳統。普世教會的面目也是多彩多姿的,普世教會也從這樣的面目中汲取營養。再富有的人,也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再窮的人,也有可以奉獻給別人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