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4, 2020

復活期第四主日


保護羊群,也拯救劫匪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法郎問若瑟的兄弟們說:「你們有何職業﹖」他們回答法郎說:「你的僕人們是放羊的人,我們和我們的祖先,都是如此。(創47:3)」族長們是牧羊人,達味與梅瑟是被上主揀選離開牧場,去做以色列子民的領袖(編上17:7)。在古代中東地區,所有負責照顧自己子民的君王,都被當作牧人的形象。在美索不達米亞公認的資料《牧羊人》一文中,牧羊人就是管理與負責的代表。法郎被稱為「所有人的牧人」、「自己子民的牧者」。手握權杖象徵自己手中的權力與責任。
在以色列,這樣的形象常常用於軍事指揮官與政治權力的人物身上,也用於天主身上。以色列子民充滿激情地對天主說:以色列的牧養者,懇求你留心細聽,你率領若瑟的子孫有如率領羊群。坐於革魯賓之上者,求你大顯光榮(詠80:2)。懷著對上主這份充滿安全的感覺,聖詠作者高唱:「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詠23:1)。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舊約聖經中,「牧人」這個稱呼並沒有用在任何一位負有責任的君王身上。這個稱號只用在一個人身上:就是未來的默西亞,達味的後裔。批評了那些負有責任的君王,將自己的子民帶向邪惡道路後;上主許諾將為他們派遣一位牧人,要將分散的以色列子民聚集起來:「我要為他們興起一個牧人,那即是我的僕人達味;他要牧放他們,作他們的牧人。我,上主要作他們的天主,我的僕人達味在他們中作領袖:這是我上主說的。我要同他們訂立平安盟約,使猛獸由那地上滅絕,他們便可在曠野中安居,在森林裡安眠」(則34:2324)。這許諾在耶穌身上得以實現。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們曾經迷失了道路,上主,是你將我們帶回羊棧。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宗2:14a3641
    14伯多祿就同十一位宗徒站起來,高聲向他們說:
36所以,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37他們一聽見這些話,就心中刺痛,遂向伯多祿和其他宗徒說:「諸位仁人弟兄!我們該作什麼﹖」38伯多祿便對他們說:「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39因為這恩許就是為了你們和你們的子女,以及一切遠方的人,因為都是我們的上主天主所召叫的。」40他還講了很多別的作證的話,並勸他們說:「你們應救自己脫離這邪惡的世代。」41於是,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

今天的讀經一是接著上個星期日伯多祿的演說詞。伯多祿向耶路撒冷居民介紹了耶穌的生活,然後向在場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控訴:「你們親手釘死了他」(23節)。最後記起天主的工程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他記起了自己忠實的僕人。這篇演說這樣開始:「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36節)。在耶路撒冷的居民聽到這樣的宣讀後,他們意識到自己良心上的錯誤,都感到心中刺痛,並尋求可以解決的方法。詢問說:「我們可以做什麼?」(37節)這句話是他們內心真誠悔改的表現,表明他們從此刻起,沒有任何藉口,而願意跟隨天主給他們指示的道路前行。
天主的話語常常是悔改的動力,也是更新的力量,是可以穿透骨骼的(希4:12),他們感到心痛(37節)。天主的話語也讓我們去認識我們的無助,邪惡與錯誤。面對這些話語,唯一誠實的態度就是謙卑地聆聽,隨時準備放下各種理由與藉口,面對並改正過去所犯的錯誤,重新開始一個新生活。伯多祿的答覆包括三個步驟,來跟隨天主準備的救恩道路。就是:意識到自己過去生活的錯誤、接受洗禮及喜悅地接納聖神的禮物(38節)。

讀經二:伯前2b2025
    20若你們因犯罪被打而受苦,那還有什麼光榮?但若因行善而受苦,而堅心忍耐:這纔是中悅天主的事。21你們原是為此而蒙召的,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了苦,給你們留下了榜樣,叫你們追隨他的足跡。22『他沒有犯過罪,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23他受辱駡,卻不還罵;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24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上了木架,為叫我們死於罪惡,而活于正義;『你們是因他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25你們從前有如迷途的亡羊,如今卻被領回,歸依你們的靈牧和監督。

伯多祿繼續對新領洗者的勸告。在他的對話中,伯多祿覺得有必要討論常常遇到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主人與奴隸的關係,這也是必須討論的問題。因為在這些新領洗的人群中,有些人具有顯赫地位,是著名的人物,也有些是奴隸。其中一些奴隸很幸運,他們遇上充滿慈善與愛心的主人;但其中有的奴隸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的主人很強硬,欺壓他們及對奴隸充滿輕視。這樣的主人在領受了洗禮後就改變了,與他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他們的生活如今無可指摘。對那些曾經虐待過奴隸,輕視他人的這些主人們,可以做什麼呢?是不是必須要造反與反抗呢?是不是要以暴制暴呢?
耶穌的生活態度作為模範去比較,並說明耶穌是怎樣對待那些不正義的事:可以調動十二天軍,使十二宗徒感到害怕。但是衪沒有這樣做,而是手無寸鐵地被那些帶著火把與刀槍的士兵帶走(瑪26:47);衪批評用刀劍來維護正義(瑪26:53)。當猶太人帶領人前來捉拿衪時,衪稱猶太人為「朋友」(瑪26:50)。在十字架上衪寬恕了釘死衪的人(路23:34)。伯多祿列舉耶穌在面對各種不義時所採取的態度,是為了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有關天主忠信僕人的宣講:雖然衪從未行過強暴,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人們仍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依53:9)。然後接著說:他受辱駡,卻不還口;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23節)。
耶穌的這種態度就是衪為門徒所準備的唯一道路,這是一條清楚、毫無疑問、毫不模棱兩可的道路:就是寬恕與無條件愛的道路。沒有什麼暴力可以與這條愛與寬恕的道路相通。為了建設一個充滿和平、正義與愛的新世界,基督徒沒有別的道路,只有接受耶穌所建築的這條道路,而不是耶穌所明確指示不可接受的報復的道路。
這段讀經的最後,給我們帶來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形象:你們以前迷失了路,現在卻重新回到天主的羊棧,這樣你們可以照顧你們的靈魂。屬於主的羊棧,意思是說跟隨耶穌的足跡,捨棄各樣仇恨、忿怒、報復;而在愛與接納中,走在耶穌走過的路上。

福音:若10:110
    1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
2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4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5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6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比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8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9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10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復活期第四主日被稱為「基督善牧」主日,每年的復活期第四主日都讀這段福音。今日這段福音中「基督善牧」的主題並沒有發揮出來,只是強調而已。今日福音的中心圖像就是「門」。在前面的敘述中,耶穌對猶太人說:「我是善牧」(11節)。今日福音中,耶穌兩次說自己是「門」(7節),而且在這個圖像的基礎上增加了別的圖像:羊棧、賊、強盜、陌生人、守護者。這些圖像代表誰?這些圖像的意義又是什麼?
現在讓我們看看巴勒斯坦的風俗。羊棧的欄杆是用牆與石頭圍起來的,為了防止綿羊從裡面出來,以及強盜從外面進來;在這上面放上荊棘,使之生長。而這些葡萄園有的建在房子前面,有的沿山建成。而後者的方式是牧人們常常喜歡的羊棧。在晚上,他們將羊群放在裡面過夜,其中一個牧人在外面,其他牧羊人則可以睡覺休息。
正如路加敘述耶穌的誕生時所說的一樣(路2:8),牧羊人露宿,守護著羊群,其實並不是這樣。實際上,牧羊人手中的棍棒,就是羊進入羊棧的門,所有的羊都受這根棍棒的指揮。當這個棍棒提起與放下的時候,就相當於是一個「門」。一般情況下看門人會打瞌,這個看門人的臨是在防止強盜靠進羊棧,或進入羊棧,只有他准許的羊群才可以進入。
清早,當牧人將他的棍棒舉起時,羊群就會立刻認出這是進入的門,並認識牧人的聲音,站起來並跟隨著牧人的腳步。它們相信牧人會把它們帶向肥沃的草場和清澈的水旁。羊群跟隨牧羊人,是因為它們感到牧人的愛護與保護,牧人從來不會虐待它們,或將它們棄之不顧。
耶穌從自己子民的這種經驗出發,給他們講了一個他們不會立刻明白的比喻:為猶太人來說,耶穌用意義深長與充滿謎語的圖像來給他們講話(6節)。
這個福音片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6節),呈現了牧人真正的
面容。在這一片段的開始就帶出了具有挑戰性的信息——危險、敵人、攻
擊者:「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1節)。然後真正的牧人才出現。區別的標誌是牧人具有愛護與守護羊群的責任,牧人認識自己的羊,可以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為耶穌來說,沒有不認識的羊群,衪關心每一位門徒,關注每一隻在自己面前奔跑的羊,樂意看到幼小的和軟弱無助的羊。「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依40:11)。耶穌明白羊群所處的困難,不催促和強迫他們,不向他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明白他們每人的條件,幫助且尊重他們的選擇。賊與強盜卻與這樣的牧人相反。誰是這些人呢?怎樣識別這些人呢?耶穌所說的又是誰?
在耶穌時代並不缺少「牧人」。有許多宗教領袖與政治人物,就是那些分配與管理社會公共福利的人;他們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目標是統治、個人權威與名望,他們剝削別人所用的方法就是謊言與暴力。耶穌,這位真正的牧人不是這樣。有一天,耶穌面對人群,動了憐憫的心,感歎地說:「他們像是沒有牧人的羊群。」他願意將它們帶到外面青草與肥沃的草場,使它們得到飽飫,並用自己的話語使他們得到營養。
值得注意的是,在福音片段的第一部分,重點強調「牧人的聲音」,就是「聆聽」(3節),「認識牧人的聲音」就是區別陌生人的方法(5節)。耶穌復活後也是憑著聲音而被人認出的。門徒們的眼睛認不出耶穌,所以看到的耶穌是一位旅行者,一個鬼神顯現,一位捕魚者;然而門徒們的聽覺沒有封閉,憑藉聽覺認出了耶穌的聲音。耶穌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今天這個聲音仍然在基督徒耳邊回蕩,清脆悅耳,這個聲音就是天主的話語。這是唯一可以激起門徒們感情與激情的聲音,別的聲音,雖然也很強烈而吸引人,甚至有時不可抵抗,卻是陌生人與強盜的聲音與作為。
誰如果由聖神所帶領並被聖神所充滿,就有能力在各種很嘈雜的聲音中分辨出牧羊人的聲音,並從賊與強盜面前獲得自由。那些撒謊的人只會忽略羊群的需要,將羊群帶上死亡的道路上。
福音片段的第二部分(710節),耶穌首先自我介紹為「羊棧的門」,然後介紹只有「門」。如果按照上文所說的,耶穌就是守護羊群門口的人,由衪可以進入羊棧,衪才是真正進入羊棧的「門」。「門「有雙重作用:是使房子的主人自由進出及防止強盜進入。這是「門」的兩個主要意義,其餘的意義都是耶穌所說的比喻意義。衪就是那位可以決定給誰開門,誰必須遠離羊群(78節)。透過這個「門」,進入羊棧才可以認識真的牧人。真的牧人就是像耶穌一樣,與耶穌擁有同樣的心情與感情去面對羊群的需要,甚至為羊捨掉自己的生命。賊與強盜是先耶穌而來的(8節)。當然,耶穌所說的不是《舊約》中的那些先知與正義的人。「賊」就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宗教與政治領袖,他們為人民帶來很多痛苦。
「強盜「就是那些造反者,他們妄想建立一個更加自由與充滿正義的社會。他們幻想一種崇高的思想,卻用著錯誤的方法。他們挑唆人們對敵人懷著仇恨的心情,提倡以暴制暴,並建議使用武力。如果誰擁有這樣的思想,就不會與耶穌一樣擁有對羊群的愛護之情,不能從耶穌這扇門進去。
在最後一節(10節),這些衝突與矛盾重現。這是描寫強盜們的行為:他們偷竊、殺害、毀滅。三個動詞帶來死亡。誰如果來到人中間,毀滅他們的生命就是「強盜」,就是邪惡的朋友。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親魔鬼,並願意追隨你們父親的慾望。從起初,他就是殺人的兇手,不站在真理上,因為在他內沒有真理;他幾時撒謊,正出於他的本性,因為他是撒謊者,而且又是撒謊者的父親(若8:44)。
牧人的行為是對平衡的:他來是為了帶來生命,並帶來更豐盛的生命。
並不只是牧人們通過這扇門而進入,那些羊群也是通過這扇門進入。耶穌也是從這種意義上說自己是「門」(9節)。只有通過耶穌這扇門才能到清綠與肥沃的草場,找到得以飽飫的食糧」(6節)與永生的水泉(若4),並得到天主的救恩。耶穌是一扇窄門(瑪7:14),因為要求的是放棄自已,無條件的施與別人和不求回的愛,但這卻是唯一可以帶來生命的門,別的門都是圈套與陷阱,是使人跌倒與掉入陷阱的門,是死亡的權勢所擺下的陰謀。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裡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瑪7:1314)。

Thursday, April 16, 2020

復活期第三主日

  

新娘憂傷時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一位被愛的人表達著自己無可抵制的心情,想躺在那位愛她的人身邊。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她想著自己所愛的人,呼喊著他的名字,想像著他的愛撫:他的左手在我頭下,右手緊抱著我(歌8:3)。如果沒有收到他的消息,就會感到孤獨;如果聽到他的聲音,就會感到興奮,急急忙忙地為其打開門窗,並關門,但是所愛的那位不在這裡了,已經走了(歌5:56)。
瑪達肋納喊著說:「他們把我的主搬走了。」厄瑪烏的兩個門徒憂傷地前行,而那些熱心的婦女們在墳墓門口低著頭向裡看,在死人中找尋活人(路24:5)。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活生生的例子,代表著基督徒團體不能認出那位愛自己的人。只有和那愛我們的一位在一起,每一個漆黑無光的夜晚都可以變為光明的前奏,明白黑暗就是黎明前的曙光,就是一個痛苦中的新生,由淚水所帶來的希望與微笑。
當新郎好像要遠行時,新娘這樣呼喊說:「請同我們住下吧!」新郎許諾將同自己的新娘永遠住下,直到今世的終絡(瑪28:20)。新郎不會單獨留下新娘,新郎並沒有遠離新娘,只是因為新娘認不出新郎來。在開始解釋聖經的時候,新娘的心是火熱的。正如《雅歌》中的那位愛人一樣,認出那位自己所愛的聲音。在分餅的時候,他們的眼睛開了,並認出耶穌來。耶穌沒有遠離和捨棄他們,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求你使我們聆聽你聖言的話語,並在分餅時認出你來。


由劉特文姐妹及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宗2:1422-33
    14伯多祿就同十一位宗徒站起來,高聲向他們說:22諸位以色列人!請聽這些話:納匝肋人耶穌是天主用德能、奇跡和徵兆──即天主藉他在你們中所行的,一如你們所知道的──給你們證明了的人。23他照天主已定的計畫和預知,被交付了;你們借著不法者的手,釘他在十字架上,殺死了他;24天主卻解除了他死亡的苦痛,使他復活了,因為他不能受死亡的控制,25因為達味指著他說:『我常將上主置於我眼前;我決不動搖,因他在我右邊。26因此,我心歡樂,我的舌愉快,連我的肉身也要安息於希望中,27因為你決不會將我的靈魂遺棄在陰府,也不會讓你的聖者見到腐朽。28你要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要在你面前用喜樂充滿我。
    
今天的讀經一與在復活節當天所聽到的讀經相似,都是伯多祿的演說詞。如果我們把這兩段經文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有相同的格式:將耶穌的生活分成四部分。
一、介紹耶穌所完成的美好事工。
二、介紹人們對耶穌為他們帶來愛與救恩事件所作的反應:本來應該接受,但卻拒絕了,而且將衪釘死在十字架上,因為他們認為耶穌是說謊者。
三、耶穌最後的結局不是在墳墓中,墳墓中的那塊大石頭並沒有阻止耶穌的救恩。天主的介入,將耶穌從死亡的權勢中解救出來。
四、在最後都是以引用經典結束,所有的先知們早已宣講過了。
這些格式並不只是對伯多祿演說詞的總結,而且也是教理講授,是初期教會基督徒團體對耶穌生活的認識,並對耶穌所言所行的反思。將這教理講授放在初期基督徒團體的口中,尤其是宗徒們的口中,來強調耶穌的生活對初期基督徒的重要性。在這篇演說詞的第三部分(24節),希臘原文中用了一個圖像,表達天主將耶穌從黑暗的陰影與權勢下解救出來。伯多祿說:天主使死亡繁衍。古代的人認為,在婦女分娩的時候,胚胎因為被束縛在母胎,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分娩的痛苦而被拋棄。死亡妄想將耶穌永遠束縛;但是天主的介入,解除了死亡的束縛,使耶穌重獲新生。這就是天主為耶穌所做的大事:通過死亡的母腹帶來了生命。

讀經二:伯前1:1721
    17你們既稱呼那不看情面,而只按每人的作為行審判者為父,就該懷著敬畏,度過你們這旅居的時期。18該知道:你們不是用能朽壞的金銀等物,由你們祖傳的虛妄生活中被贖出來的,19而是用寶血,即無玷無瑕的羔羊基督的寶血。20他固然是在創世以前就被預定了的,但在最末的時期為了你們才出現,21為使你們因著他,而相信那使他由死者中復活,並賜給他光榮的天主:這樣你們的信德和望德,都同歸於天主。

這篇讀經是接著上個星期日的教理講授內容而來的。作者以伯多祿宗徒的名義講話,邀請新領洗者,反思自己為天主子女的條件。他說道:你們已經獲得了重生,現在你們可以稱天主為父,並從天主那裡獲得了新生。現在他們所獲得的是一種最高的生活條件,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倫理責任,並要求一個具體的倫理生活。天主並不偏愛任何人,如果有人在現世的旅程中,對自己的倫理責任不盡心盡力,也不忠於自己的倫理責任;這樣,洗禮為他們來說並沒有任何意義(17節)。
然後作者又讓這些新領洗者記起他們領洗前的生活狀況,他們的生活是雜亂的,與外邦人度著同樣的沒有意義的生活,像奴隸一樣,在罪惡這個暴君的統治下。而他們所獲得拯救的代價是巨大的:就是基督為他們流盡了自己的血(1819節)。逾越節的羔羊,白色的、無玷的、沒有缺陷的。以色列子民在逾越節所殺的羔羊,只是基督救贖的象徵;耶穌才是真正的無玷羔羊,並用自己的血將人從邪惡中拯救出來。這些就是作者對新領洗者的勸告,並教導他們度聖善與無可指摘的生活,而不要使基督的救贖化為烏有。

福音:路24:1335

    13就在那一天,他們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莊去,村名厄瑪烏,離耶路撒冷約六十「斯塔狄。」14他們彼此談論所發生的一切事。15正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16他們的眼睛卻被阻止往了,以致認不出他來。1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些什麼事﹖」他們就站住,面帶愁容。18一個名叫克羅帕的,回答他說:「獨有你在耶路撒冷作客,不知道在那裡這幾天所發生的事嗎﹖」19耶穌問他們說:「什麼事﹖」他們回答說:「就是有關納匝肋人耶穌的事。他本是一位先知,在天主及眾百姓前,行事說話都權力。20我們的司祭長及首領竟解送了他,判了他死罪,釘他在十字架上。21我們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可是──此外還有:這些事發生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22我們中有幾個婦女驚嚇了我們;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23沒有看見他的遺體,回來說她們見了天使顯現,天使說他復活了。24我們中也有幾個到過墳墓那裡,所遇見的事,如同婦女們所說的一樣,但是沒有看見他。」25耶穌於是對他們說:「唉!無知的人哪!為信先知們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26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他的光榮嗎﹖」27他於是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28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29他們強留他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耶穌就進去,同他們住下。30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31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他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32他們就彼此說:「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33他們遂即動身,返回耶路撒冷,遇見那十一門徒及同他們一起的人,正聚在一起,34彼此談論說:「主真復活了,並顯現給西滿了。」35二人就把在路上的事,及在分餅時,他們怎樣認出了耶穌,述說了一遍。

這是在公元後304月所發生的事情。耶穌的兩個門徒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並親眼目睹了所發生的一切悲劇:他們的師傅,一位具有能力與說教權威的先知,被釘死了。他們在那裡度過了悲慘的逾越節後,清晨準備回到厄瑪烏。現在有人朝他們走來並與他們同行,向他們宣報令人震驚的消息:墳墓空了,有些婦女說她們看到了天使顯現並說耶穌還活著。他們的家人還在家裡等著他們回來收割麥子,因此他們必須回去,而現在正是春季。在他們漫長的旅程中,有一位素不相識的同路人與他們同行:衪陪伴他們,詢問並關心他們內心的需求,就是這個傍晚,發生了很奇妙的事。
厄瑪烏門徒經驗的敘述是福音中很美的一段。將人帶向天上境界,在那裡夢想實現了,雜亂的事情得到了平息。在這樣一段美妙的經歷後,現在在人的內心有一個問題:厄瑪烏在哪裡?在耶穌時代,厄瑪烏離耶路撒冷大約有三十公里的路程,而不是福音中所說的十公里(路24:14)。一些古老的手抄本,也許為了強調兩位門徒的旅程艱難,就說成是三十公里。這種說法覺得兩位門徒是在進行馬拉松賽跑。另一點覺得難以接受的是,兩位門徒在瞭解了耶路撒冷發生的事後(2124節),並沒有去證實是否真的發生了這些事,就出發了。
為什麼在旅程中他們沒有認出與他們同行的就是耶穌呢?這種類型的奇跡有什麼意義呢:只是為帶來一個驚喜嗎?值得注意的是,福音片段並沒有說耶穌掩飾著自己的面容,戴著面具與他們同行,而他們的眼睛還是認不出耶穌來。因此,有必要去知道他們不能瞭解與認出耶穌的原因。為什麼也沒有告訴我們第二個人的名字?是路加忘記了他們的名字嗎?
兩位門徒返回耶路撒冷,向其他門徒們敘述復活的基督向他們顯現的經驗,並向他們敘述復活的主也顯現給西滿了(3335節)。這個福音片段繼續說:「當他們聚在一起談論著這件事的時候,主顯現給他們。他們既驚喜又害怕,他們確信是否看到了鬼神,而不相信耶穌還活在他們中間。耶穌為了使他們相信自己還活著,便在他們中間吃餅與魚」(路24:3642)。門徒的反應真是不可思議:感到很驚喜,好像從來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一樣。
這些就是由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一些問題與不理解的地方。另外也有一些問題也不能只從表面上去了解。例如: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30節)。這是提前舉行感恩聖事嗎?在他們坐下來吃晚餐前,這位旅行者也開始了另外一個禮儀片段,就是從舊約開始,把經典都給他們解釋了:「他於是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27節),並且也有講道的部分:「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32節)﹖總之,這個福音片段就是一個禮儀儀式。
還有,默西亞不是必須受些苦難,才進入他的光榮嗎(26節)﹖這是一個不可反駁的句子,證實那位說話的就是已經上升到天國的那位復活的耶穌。厄瑪烏的門徒與路加的基督徒團體所遇到的情況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這樣的情況。
當時,在8090年代的小亞細亞一帶,所有復活的見證人都已經離世,而第三代基督徒會問:為我們來說,與基督相遇是可能的嗎?我們從來沒有親眼看過衪,也沒有用手觸摸過衪,更沒有與衪一起坐下來吃飯,怎樣可以知道衪還活著呢?是不是我們只能相信別人對我們所說的這些事情,像在法院裡的法官只能由那些證人的證供來判斷呢?我們如何知道別人的敘述是可信的呢?自然而然,這並不是一個信德的選擇,而是理智反思的結果。我們也想真正的與復活的基督相遇。
現在我們重讀這個片段,這個片段為渴望與基督相遇的基督徒提供了一個答案與方向,可滿足他們內心與主相遇的渴望。我們從名字開始。兩個門徒中的一個名叫克羅帕(CLEOPA,是初期教會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他是若瑟的兄弟,還是另一位呢?也可能這是對讀者的一種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進入這樣的場景中默想。邀請讀者與這兩位門徒同行,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因為在哪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耶穌的名聚在一起,復活的基督就在他們中間。
兩位門徒感到悲傷,因為他們的夢想在耶穌身上無法實現,他們個人的計劃失敗了。他們幻想一位成功的默西亞,是一位具有威嚴與勝利的國王,在衝突與戰爭中可以獲勝。猶太經師們教導說,默西亞將擁有千年王國,而耶穌卻死了。這就是路加的基督徒團體的歷史命運!他們遭受迫害,成為權力與瀆職的犧牲品。死亡表面上戰勝了他們努力的善工,心靈的純潔被邪惡所蒙蔽,這就是厄瑪烏門徒的經驗。通過他們悲傷的面容,他們返回家去。這也是我們的歷史,很多時候我們也有著與厄瑪烏門徒相同的經驗:當我們看到狡猾戰勝了誠實,我們被迫做出違反良心的事,選擇了謊言,而這謊言卻可以變為公認的真理時;又或是面對強權,我們看到先知保持沉默甚至被殺害時,我們也會停下來,面容憂傷地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就會認為耶穌所宣布的一個新世界是不會實現的。
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產生了信德,那麼,我們在憂傷的境遇與死亡的威脅後會放棄這樣的信德嗎?在每個星期日面對信友們參與彌撒時,心不在焉與昏昏欲睡的面容,有甚麼意義?這樣的面容是確信生命戰勝死亡,還是證明生命的衝突與失敗呢?
厄瑪烏兩位門徒認識耶穌的生命,他們綜合了耶穌的生命,與初期教會有關耶穌生命的教理講授一致(1920節)。但是他們卻誤解了耶穌的生命:他們只是注視著耶穌苦難的一面。克羅帕(CLEOPA)解釋說:「我們的司祭長及首領竟解送了他,判了他死罪,釘他在十字架上」(20節),並且三天過去了,現在耶穌的死亡是件確定的事情。路加借這兩個門徒的口說出了他們團體中很多基督徒的想法。他們對耶穌所做的與所教導的都很瞭解,認為衪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在愛與和平的信息中改變了很多人的心靈;但是他與所有的人一樣,最後死了。如果誰這樣想,就只會發現耶穌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外在面容,卻不能使自己變得有信德,因為他們並不相信耶穌復活的奧跡。耶穌的復活並不只是感官與理智上的認知,只認識耶穌外在的生命是不完全的,因此憂愁就是這種認知的表現。如果沒有在信德上認識到耶穌的復活,那麼衝突與失敗就仍然存在,死亡就是人生的終點,生命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悲劇。
這樣的悲劇情緒是怎樣產生的呢?當然,厄瑪烏的兩位門徒負有責任,他們誤解了耶穌的教訓。首先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團體,但他們的團體對所發生的事情尋求答覆。他們情願自己離開,認為對所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人可以……並不認為婦女們的經驗為他們是一個信德的啟示。這也是在路加寫福音時很多基督徒團體的想法與認知:在面對困難與迫害時,很多人離開了自己的基督徒團體;他們中一些人,從開始就拒絕任何來自信德的指示,從來不去思考這些事情的發生是否有邏輯與意義。
第三個錯誤就是這兩位厄瑪烏門徒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對一個「勝利的默西亞」觀念是錯誤的。他們固執地相信傳統觀念,就是他們所受到的傳統對默西亞的認識,他們覺得那是天主給他們的驚喜與喜訊。面對他們的憂傷,耶穌並不捨棄他們,而主動走進他們,與他們同行。
他們並不是都相信復活的奧跡(有的人相信是見了鬼神,瑪達肋納相信是見了一位園丁,或在湖邊是一位打魚的人);也沒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奇跡。這是一種全新的方式,以這種方式介紹復活的基督進入了上主的光榮之中:這是與這個世界完全不同的情形。復活的生命並不是現世生命的延續與改善,人的思想與理智不能接受與認識這樣的生命。這就是為什麼福音作者說,耶穌說是衪自己,而與以前的耶穌並不同。現在的耶穌就是他們曾經摸過,曾經一起吃過喝過,也是曾經死過的那位。你們看我的腳和手,「是我,不要害怕」(路24:39),但是與以前的那位卻不同。
克羅帕與另一位無名的門徒怎樣認出耶穌?怎樣在這種內心的衝突中認出耶穌是默西亞?他們怎樣明白生命由死亡而來?復活的基督就是借用天主的話來讓他們明白復活的意義:天主的話顯示復活的奧跡。他們不瞭解經上的話,兩位門徒按照人的想法思考,不是以天主的眼光去看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為此,耶穌對他們說:「唉!無知的人哪!為信先知們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他的光榮嗎﹖(2526節)」
十字架的道路為人來說,是不可接受與荒唐的;只有對那些閱讀聖經的人來說,才能明白天主用這種人認為愚蠢的事物來展示自己的救恩工程。僅僅閱讀還不夠,還必須要瞭解、明白。為了這樣的理由,有必要由他人帶領與指導,如果可能的話,並不只是一個資深的講授,而是一個「溫暖心靈的關懷」。
在復活當天晚上,門徒們聚在家裡的時候,耶穌同他們在一起。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30節)。路加用這樣的話語想說:基督徒只有在每主日的讀經與分餅中才能認出耶穌的臨在,耶穌就臨在於星期日的禮儀聚會中。
在厄瑪烏二徒的敘述中,感恩聖事包括所有的要素:有主禮進入,然後有讀經與講道,最後是分餅。只有在最後領聖體聖事的時候,門徒們才意識到這是基督的臨在;但是如果沒有天主的話語,也不會到達分餅的時刻。如果沒有天主的話語,也不會意識到基督臨在於聖體聖事中。所有的人都必須有與復活的基督相遇的經驗:在團體慶祝感恩聖事時,可以通過聖事標記去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但是在認識的時刻,耶穌的臨在卻不再是可見的,人不可能透過肉眼去看見基督的臨在。
最後一點要說的是,當厄瑪烏的門徒認出耶穌後,他們馬上返回耶路撒冷去向門徒們宣告,他們看見了復活的主。從這點出發,我們可以說,這也是星期日禮儀最後結束歌頌的部分。復活基督的祝福伴隨著信友們星期日之後其餘的日子,這是信友喜悅的流露與表現,而這份喜悅也正是信友應該帶給別人的。
路加是在公元後8090年寫這部福音,目的是建議他的團體在分餅時及在分餅中認出基督。這也是我們應該走的道路,因為我們被邀請去走同樣的道路,與基督在分餅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