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者的見證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若望一書的開頭話語感人至深:「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這生命已顯示出來,我們看見了,也為他作證,且把這原與父同在,且已顯示給我們的永遠的生命,傳報給你們。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他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若一 1:1-2)這是一個值得羡慕但是不可重複的經驗。為成為耶穌的見證者,並不一定要有和納匝肋耶穌一起經過巴勒斯坦的經歷。
保祿,並不認識歷史上的耶穌這個人,他自己也可以成為耶穌的目擊證人(宗 26:16),並從基督那裡接受了這個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耶路撒冷你怎樣為我作見證,在羅馬你也要同樣為我作見證。」(宗 23:11)為了成為耶穌的見證者,不必要以真的肉眼看見過耶穌,只需要作衪復活的見證人。
見證並不是立一個好榜樣。不可否認,榜樣是有用和必須的,但見證卻是另外一層意義。只在逾越奧跡的光照下,從死亡到復活,明白自身存在的意義和生命的意義,這樣才是一個見證。在基督復活的光照下,信德為人帶來喜悅,光照痛苦中的人並化解痛苦的意義,使處在悲傷和憂愁中的人獲得喜悅。
我們現在可以反問自己:耶穌的逾越奧跡真的是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嗎?它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中心嗎?我們作買賣、改變生活方式,或者想要另外一個子女時,它是我們的動力嗎?或者我們認為,從基督的逾越奧跡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留戀的嗎?
看到了基督的人,所做的一切都以衪為中心。為了更好明白今天的福音訊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語:如果我們的心靈向聖經開放,就會看見主耶穌。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的福音釋義。
讀經一 宗 10:34,37-43
伯多祿遂開口說:「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勒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我們就是他在猶太人地域和耶路撒冷所行一切的見證人。他們卻把他懸在木架上,殺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叫他顯現出來,不是給所有的百姓,而是給天主所預揀的見證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的人。他吩咐我們向百姓講道,指證他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與死者的判官。一切先知都為他作證:凡信他的人,賴他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
這是宗徒大事錄記載的伯多祿的第五篇演說詞,是在凱撒肋亞的百夫長,科爾乃略家裡,向一群即將領受洗禮的外邦人所講的。這樣的演說非常寶貴,因為這是在初期基督徒團體中所宣報的。作者將它放在伯多祿口中,是為了增加其權威性和可信性。現在看看這篇演說詞的重要意義。
首先,這是重複耶穌的生活。耶穌驅除魔鬼,為邪惡勢力的受害者帶來生命的福音,並將他們釋放出來,因為天主的能力在他身上(37-38節)。有明確的地點與時間來敘述耶穌的這種行動:在加利肋亞若翰宣講洗禮後。也許我們對耶穌在納匝肋的隱居生活,即衪的童年史和青年時期很感興趣,但這些不是構成信德的因素。伯多祿強調具體和可證實的事實,因為信德不是建立在煞費苦心而又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也不是建立在一個神秘人物之上;而是在一個曾經在人類歷史的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人身上。也許我們在等待伯多祿講述一些新的消息,但他卻只講述了耶穌在這個世界所做的一些具體可見的事情。這些事,表明在耶穌身上開始了一個新的世界。
伯多祿宣講的第二點,是世人對耶穌所做的:他們沒有認出耶穌就是天主所派遣的,甚至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39節)。接著伯多祿說:那麼天主怎樣行動呢?天主不會捨棄自己忠信的僕人,而是將他從死亡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因此天主使耶穌復活。天主的工作與人的不同,人的工作帶來死亡,並帶進墳墓。天主就是提升和帶來生命的那位。這就是我們信德的基礎。
最後,他指出門徒們的使命:他們是這些事的見證人(39、41節),並被派遣,去向別人宣報和證實耶穌就是所有生者與死者的審判者(42節)。這是在「信經」中所宣誓的;不是威脅,而是喜訊。門徒必須向所有的人見證耶穌並不是來審判,而是天主為我們準備的最佳生命的模範,對照耶穌,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是成功或失敗。這並不是覺得高人一等的感覺。猶太人對天主的信賴不該以法律為基礎,因為天主並不是在法律、誡命、傳統,或者是人間的標準,而是建立在耶穌身上,只有耶穌才是信德的基礎。
門徒因為與耶穌在一起,與他一同吃喝,聆聽他的教訓,目睹他所行的奇跡,故此是耶穌的見證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榜樣才成為耶穌的見證者。他們獲得了唯一與特殊的信德經驗,因著這個經驗,可以向懷著善意與虔誠的人宣報他們這份特殊與獨特的經驗。
讀經二 哥3:1-4
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衪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
保祿給哥羅森的基督徒寫信,是要讓他們記住,在他們領洗那天,他們已經在一個新生命中誕生,這個新生命並不是在此世得以滿全,而是在天主的世界。對這種生命的希望,是基督信徒與無信仰者之間的區別,因為無信仰者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自己的希望寄託於這個世界上。不難想像,即使世界上所有物質的問題都得以解決,全體都有食物享用,痛苦與疾病也從世界上消失,但人內心深處最基本的問題還是難以解決: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我還要死亡?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只有復活的基督能夠對這樣的問題給予滿意的答覆。
保祿並不是說基督徒該對這個世界漠不關心。他與別的人一樣,工作、勞動。雖然這樣,他還是認為人生命的意義並不僅在這裡(2節)。就像書信所說的,好的行為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新生命的顯示,是天主臨在的標記。就像一顆充滿生機與茂盛的樹所帶來的果實一樣,這個新生命可以成長,並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裡去了。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卷著。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這是復活節福音的第一句話,這句話告訴讀者復活就是戰勝死亡的標記。當地上充滿著寧靜與沉靜時,只有一個婦女,不懼怕黑夜的恐怖,向墳墓走去。死亡好像借著這樣的寧靜與黑暗統治了世界。權力、世界的首領、種族歧視、不義、狡詐似乎最終戰勝了生命的力量。
現在看看瑪利亞發現空墓時的情況:她們被眼前發生的事情驚呆了,好像魔術般地改變,變得不知所措,因此她們慌張地跑去報告宗徒們所發生的一切:「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2-4節)在安息日的第二天,生命竟然這樣奇跡般地重新顯示它的活力。天主開始介入並戰勝了死亡的勢力。但是瑪達肋納並不瞭解,她認為遺體肯定被人運走了。這是人在面對空墓時的自然反應。在這樣確證的事實面前,人是要停留下來,覺得一切都結束了,還是該繼續在事實上尋找更深的意義呢?在死亡面前,是應該只有哭淚,還是向天主開放自己的心靈呢?
在這段敘述中,瑪達肋納的形像短暫地隱藏起來,如同一個見證者,正走在信德的路上,並將她所見的報告給宗徒們。若望描寫兩位宗徒時,一位是伯多祿,另一位沒有名字,一般認為是若望宗徒,但這在若望去世差不多100年後才認同這個意見。也許這個無名宗徒就是耶穌的愛徒,但在若望福音中,這個耶穌的愛徒是一個象徵,是值得去反思的。這個無名宗徒時常與伯多祿聯繫在一起。他與安德肋同時進入讀者視線,兩人同一天看到耶穌從那裡經過,就問耶穌住在哪裡?他們跟隨耶穌並整夜同衪在一起。與伯多祿有什麼關係?有關係,這個無名宗徒是在伯多祿之前到耶穌跟前的(若1:35-40)。
從福音的開始他們出現後,直到耶穌與門徒們一起吃晚餐,鄭重聲明將有人要出賣衪的時刻止,期間這個門徒沒有出現過。誰想起了他?誰知道與耶穌在一起的卻有一個反對衪呢?不是伯多祿,而是這個躺在耶穌胸膛的門徒(若13:23-26)。
當耶穌受審判,伯多祿否認耶穌後,這個沒有名字的門徒卻很勇敢地跟隨耶穌。他進入司祭長的家,並很近地靠近耶穌(若 18:25-27)。在加爾瓦略山上,伯多祿逃跑了,這個無名門徒卻與耶穌的母親一起站在十字架下(若 19:25-27)。在今日的福音片段中,伯多祿既然朝著世界的道路,也是朝著精神的道路行走,就像我們在稍後會看得到的(若 20:3-10)。在提比利亞湖邊,這個無名的門徒首先認出站在岸上的耶穌。伯多祿是在稍後認出來的。最後,當耶穌向他們發出邀請去跟隨衪時,伯多祿沒有勇氣單獨跟隨,他感覺到要常有耶穌這位愛徒在身旁(若 21:2-25)。
這位無名愛徒代表誰?為什麼沒有名字。他代表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代表那些認識耶穌後,沒有半點猶豫,想去認識耶穌,立刻跟隨耶穌,甚至連睡覺都想與耶穌在一起的人。他們跟隨耶穌,是想去認識到誰是耶穌的朋友與敵人,就算為耶穌捨棄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個愛徒沒有名字,是因為每一位都被邀去在愛徒的身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現在看看這一對門徒。這個無名的門徒在伯多祿之前到達墳墓,他低頭向裡看,看到了殮布,卻沒有進去。西滿伯多祿是後到達的,他進去了,看到了殮布卷在一起,放在位於耶穌頭部的地方。這裡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發生,沒有奇跡,也沒有天使顯現,只看到死亡的跡像。也許這二位門徒有像若望克利斯多夫(John Chrisostom)所說的那種直覺:如果有人將遺體偷走了,並不將殮布剝下,更不會將殮布纏起來放在一邊。顯然遺體並沒有被偷走。
伯多祿停了下來,他感到驚愕與驚奇。他明白,但並沒去另外的地方。他的思想還是被死亡的事實所蒙蔽著。這個無名的門徒卻相反,他的認識深一點,看到了所發生的事並相信了(8節)。這是他對復活基督之信仰的最高表現。面對死亡的標記時(墳墓、殮布),他開始相信,並明白生命戰勝了死亡。
接下來的經文對這兩位門徒做了評價: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9節)。這好像不符合邏輯,至少對那位元沒有名字的門徒是這樣。但是,在這裡,福音作者並不是在講按時間順序所發生的事實,而是在告訴基督徒團體一條通往信德的路程。就像20-21章所說的,如果只想看到奇跡,不讓自己由天主的話所帶領,就不會理解所發生的事和它的意義。只有天主的話,才能為復活的事件帶來其光明和意義,才能超越人的思想和心靈的理解層次,才能照亮人的意志,從而明白復活的真諦。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並不需要外在的奇跡來證實,卻只要多默所說的這句話:我主,我的天主。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過:一粒麥子落在地裡,如果不是死了,就只是一粒;如果死了,將結出許多子粒來。如果誰還不信,認為這是個無無稽之談,一個愚蠢的思想,而沒有認識到這是天主白白的生命恩賜,就只能看到死亡的陰影。相反,在逾越奧跡的光照下,耶穌真正的門徒開始明白,為朋友舍生,是將自己的生活放在天主的真福中。
這段經文的結尾部分:兩個門徒就回到他們所在的房屋去了(10節)。給人的印像好像是,所有的一切都和原來一樣。但不是這樣,他們二人這時認識了耶穌,證實了同樣的事情,並看到了同樣奇跡的發生。他們度著和以前仿佛一樣的生活;但之前是害怕與被嘲笑,現在卻是充滿著光明和新希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