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羊群,也拯救劫匪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法郎問若瑟的兄弟們說:「你們有何職業﹖」他們回答法郎說:「你的僕人們是放羊的人,我們和我們的祖先,都是如此。(創47:3)」族長們是牧羊人,達味與梅瑟是被上主揀選離開牧場,去做以色列子民的領袖(編上17:7)。在古代中東地區,所有負責照顧自己子民的君王,都被當作牧人的形象。在美索不達米亞公認的資料《牧羊人》一文中,牧羊人就是管理與負責的代表。法郎被稱為「所有人的牧人」、「自己子民的牧者」。手握權杖象徵自己手中的權力與責任。
在以色列,這樣的形象常常用於軍事指揮官與政治權力的人物身上,也用於天主身上。以色列子民充滿激情地對天主說:以色列的牧養者,懇求你留心細聽,你率領若瑟的子孫有如率領羊群。坐於革魯賓之上者,求你大顯光榮(詠80:2)。懷著對上主這份充滿安全的感覺,聖詠作者高唱:「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詠23:1)。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舊約聖經中,「牧人」這個稱呼並沒有用在任何一位負有責任的君王身上。這個稱號只用在一個人身上:就是未來的默西亞,達味的後裔。批評了那些負有責任的君王,將自己的子民帶向邪惡道路後;上主許諾將為他們派遣一位牧人,要將分散的以色列子民聚集起來:「我要為他們興起一個牧人,那即是我的僕人達味;他要牧放他們,作他們的牧人。我,上主要作他們的天主,我的僕人達味在他們中作領袖:這是我上主說的。我要同他們訂立平安盟約,使猛獸由那地上滅絕,他們便可在曠野中安居,在森林裡安眠」(則34:23-24)。這許諾在耶穌身上得以實現。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們曾經迷失了道路,上主,是你將我們帶回羊棧。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的福音釋義
讀經一:宗2:14a、36-41
14伯多祿就同十一位宗徒站起來,高聲向他們說:
36所以,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37他們一聽見這些話,就心中刺痛,遂向伯多祿和其他宗徒說:「諸位仁人弟兄!我們該作什麼﹖」38伯多祿便對他們說:「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39因為這恩許就是為了你們和你們的子女,以及一切遠方的人,因為都是我們的上主天主所召叫的。」40他還講了很多別的作證的話,並勸他們說:「你們應救自己脫離這邪惡的世代。」41於是,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
今天的讀經一是接著上個星期日伯多祿的演說詞。伯多祿向耶路撒冷居民介紹了耶穌的生活,然後向在場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控訴:「你們親手釘死了他」(23節)。最後記起天主的工程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他記起了自己忠實的僕人。這篇演說這樣開始:「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36節)。在耶路撒冷的居民聽到這樣的宣讀後,他們意識到自己良心上的錯誤,都感到心中刺痛,並尋求可以解決的方法。詢問說:「我們可以做什麼?」(37節)這句話是他們內心真誠悔改的表現,表明他們從此刻起,沒有任何藉口,而願意跟隨天主給他們指示的道路前行。
天主的話語常常是悔改的動力,也是更新的力量,是可以穿透骨骼的(希4:12),他們感到心痛(37節)。天主的話語也讓我們去認識我們的無助,邪惡與錯誤。面對這些話語,唯一誠實的態度就是謙卑地聆聽,隨時準備放下各種理由與藉口,面對並改正過去所犯的錯誤,重新開始一個新生活。伯多祿的答覆包括三個步驟,來跟隨天主準備的救恩道路。就是:意識到自己過去生活的錯誤、接受洗禮及喜悅地接納聖神的禮物(38節)。
讀經二:伯前2b:20-25
20若你們因犯罪被打而受苦,那還有什麼光榮?但若因行善而受苦,而堅心忍耐:這纔是中悅天主的事。21你們原是為此而蒙召的,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了苦,給你們留下了榜樣,叫你們追隨他的足跡。22『他沒有犯過罪,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23他受辱駡,卻不還罵;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24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上了木架,為叫我們死於罪惡,而活于正義;『你們是因他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25你們從前有如迷途的亡羊,如今卻被領回,歸依你們的靈牧和監督。
伯多祿繼續對新領洗者的勸告。在他的對話中,伯多祿覺得有必要討論常常遇到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主人與奴隸的關係,這也是必須討論的問題。因為在這些新領洗的人群中,有些人具有顯赫地位,是著名的人物,也有些是奴隸。其中一些奴隸很幸運,他們遇上充滿慈善與愛心的主人;但其中有的奴隸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的主人很強硬,欺壓他們及對奴隸充滿輕視。這樣的主人在領受了洗禮後就改變了,與他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他們的生活如今無可指摘。對那些曾經虐待過奴隸,輕視他人的這些主人們,可以做什麼呢?是不是必須要造反與反抗呢?是不是要以暴制暴呢?
耶穌的生活態度作為模範去比較,並說明耶穌是怎樣對待那些不正義的事:可以調動十二天軍,使十二宗徒感到害怕。但是衪沒有這樣做,而是手無寸鐵地被那些帶著火把與刀槍的士兵帶走(瑪26:47);衪批評用刀劍來維護正義(瑪26:53)。當猶太人帶領人前來捉拿衪時,衪稱猶太人為「朋友」(瑪26:50)。在十字架上衪寬恕了釘死衪的人(路23:34)。伯多祿列舉耶穌在面對各種不義時所採取的態度,是為了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有關天主忠信僕人的宣講:雖然衪從未行過強暴,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人們仍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依53:9)。然後接著說:他受辱駡,卻不還口;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23節)。
耶穌的這種態度就是衪為門徒所準備的唯一道路,這是一條清楚、毫無疑問、毫不模棱兩可的道路:就是寬恕與無條件愛的道路。沒有什麼暴力可以與這條愛與寬恕的道路相通。為了建設一個充滿和平、正義與愛的新世界,基督徒沒有別的道路,只有接受耶穌所建築的這條道路,而不是耶穌所明確指示不可接受的報復的道路。
這段讀經的最後,給我們帶來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形象:你們以前迷失了路,現在卻重新回到天主的羊棧,這樣你們可以照顧你們的靈魂。屬於主的羊棧,意思是說跟隨耶穌的足跡,捨棄各樣仇恨、忿怒、報復;而在愛與接納中,走在耶穌走過的路上。
1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
2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4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5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6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比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8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9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10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2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4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5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6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比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8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9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10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現在讓我們看看巴勒斯坦的風俗。羊棧的欄杆是用牆與石頭圍起來的,為了防止綿羊從裡面出來,以及強盜從外面進來;在這上面放上荊棘,使之生長。而這些葡萄園有的建在房子前面,有的沿山建成。而後者的方式是牧人們常常喜歡的羊棧。在晚上,他們將羊群放在裡面過夜,其中一個牧人在外面,其他牧羊人則可以睡覺休息。
正如路加敘述耶穌的誕生時所說的一樣(路2:8),牧羊人露宿,守護著羊群,其實並不是這樣。實際上,牧羊人手中的棍棒,就是羊進入羊棧的門,所有的羊都受這根棍棒的指揮。當這個棍棒提起與放下的時候,就相當於是一個「門」。一般情況下看門人會打瞌,這個看門人的臨是在防止強盜靠進羊棧,或進入羊棧,只有他准許的羊群才可以進入。
清早,當牧人將他的棍棒舉起時,羊群就會立刻認出這是進入的門,並認識牧人的聲音,站起來並跟隨著牧人的腳步。它們相信牧人會把它們帶向肥沃的草場和清澈的水旁。羊群跟隨牧羊人,是因為它們感到牧人的愛護與保護,牧人從來不會虐待它們,或將它們棄之不顧。
耶穌從自己子民的這種經驗出發,給他們講了一個他們不會立刻明白的比喻:為猶太人來說,耶穌用意義深長與充滿謎語的圖像來給他們講話(6節)。
這個福音片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6節),呈現了牧人真正的
面容。在這一片段的開始就帶出了具有挑戰性的信息——危險、敵人、攻
擊者:「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1節)。然後真正的牧人才出現。區別的標誌是牧人具有愛護與守護羊群的責任,牧人認識自己的羊,可以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為耶穌來說,沒有不認識的羊群,衪關心每一位門徒,關注每一隻在自己面前奔跑的羊,樂意看到幼小的和軟弱無助的羊。「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依40:11)。耶穌明白羊群所處的困難,不催促和強迫他們,不向他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明白他們每人的條件,幫助且尊重他們的選擇。賊與強盜卻與這樣的牧人相反。誰是這些人呢?怎樣識別這些人呢?耶穌所說的又是誰?
擊者:「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1節)。然後真正的牧人才出現。區別的標誌是牧人具有愛護與守護羊群的責任,牧人認識自己的羊,可以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為耶穌來說,沒有不認識的羊群,衪關心每一位門徒,關注每一隻在自己面前奔跑的羊,樂意看到幼小的和軟弱無助的羊。「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依40:11)。耶穌明白羊群所處的困難,不催促和強迫他們,不向他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明白他們每人的條件,幫助且尊重他們的選擇。賊與強盜卻與這樣的牧人相反。誰是這些人呢?怎樣識別這些人呢?耶穌所說的又是誰?
在耶穌時代並不缺少「牧人」。有許多宗教領袖與政治人物,就是那些分配與管理社會公共福利的人;他們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目標是統治、個人權威與名望,他們剝削別人所用的方法就是謊言與暴力。耶穌,這位真正的牧人不是這樣。有一天,耶穌面對人群,動了憐憫的心,感歎地說:「他們像是沒有牧人的羊群。」他願意將它們帶到外面青草與肥沃的草場,使它們得到飽飫,並用自己的話語使他們得到營養。
值得注意的是,在福音片段的第一部分,重點強調「牧人的聲音」,就是「聆聽」(3節),「認識牧人的聲音」就是區別陌生人的方法(5節)。耶穌復活後也是憑著聲音而被人認出的。門徒們的眼睛認不出耶穌,所以看到的耶穌是一位旅行者,一個鬼神顯現,一位捕魚者;然而門徒們的聽覺沒有封閉,憑藉聽覺認出了耶穌的聲音。耶穌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今天這個聲音仍然在基督徒耳邊回蕩,清脆悅耳,這個聲音就是天主的話語。這是唯一可以激起門徒們感情與激情的聲音,別的聲音,雖然也很強烈而吸引人,甚至有時不可抵抗,卻是陌生人與強盜的聲音與作為。
誰如果由聖神所帶領並被聖神所充滿,就有能力在各種很嘈雜的聲音中分辨出牧羊人的聲音,並從賊與強盜面前獲得自由。那些撒謊的人只會忽略羊群的需要,將羊群帶上死亡的道路上。
福音片段的第二部分(7-10節),耶穌首先自我介紹為「羊棧的門」,然後介紹只有「門」。如果按照上文所說的,耶穌就是守護羊群門口的人,由衪可以進入羊棧,衪才是真正進入羊棧的「門」。「門「有雙重作用:是使房子的主人自由進出及防止強盜進入。這是「門」的兩個主要意義,其餘的意義都是耶穌所說的比喻意義。衪就是那位可以決定給誰開門,誰必須遠離羊群(7-8節)。透過這個「門」,進入羊棧才可以認識真的牧人。真的牧人就是像耶穌一樣,與耶穌擁有同樣的心情與感情去面對羊群的需要,甚至為羊捨掉自己的生命。賊與強盜是先耶穌而來的(8節)。當然,耶穌所說的不是《舊約》中的那些先知與正義的人。「賊」就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宗教與政治領袖,他們為人民帶來很多痛苦。
「強盜「就是那些造反者,他們妄想建立一個更加自由與充滿正義的社會。他們幻想一種崇高的思想,卻用著錯誤的方法。他們挑唆人們對敵人懷著仇恨的心情,提倡以暴制暴,並建議使用武力。如果誰擁有這樣的思想,就不會與耶穌一樣擁有對羊群的愛護之情,不能從耶穌這扇門進去。
在最後一節(10節),這些衝突與矛盾重現。這是描寫強盜們的行為:他們偷竊、殺害、毀滅。三個動詞帶來死亡。誰如果來到人中間,毀滅他們的生命就是「強盜」,就是邪惡的朋友。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親魔鬼,並願意追隨你們父親的慾望。從起初,他就是殺人的兇手,不站在真理上,因為在他內沒有真理;他幾時撒謊,正出於他的本性,因為他是撒謊者,而且又是撒謊者的父親(若8:44)。
牧人的行為是對平衡的:他來是為了帶來生命,並帶來更豐盛的生命。
並不只是牧人們通過這扇門而進入,那些羊群也是通過這扇門進入。耶穌也是從這種意義上說自己是「門」(9節)。只有通過耶穌這扇門才能到清綠與肥沃的草場,找到得以飽飫的食糧」(6節)與永生的水泉(若4),並得到天主的救恩。耶穌是一扇窄門(瑪7:14),因為要求的是放棄自已,無條件的施與別人和不求回的愛,但這卻是唯一可以帶來生命的門,別的門都是圈套與陷阱,是使人跌倒與掉入陷阱的門,是死亡的權勢所擺下的陰謀。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裡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瑪7:13-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