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3, 2016

堅持到底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舊約中的一位智者總結人生所積攢的智慧說:「我作過幼童,現今已經年老,從未見過正義的人被遣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行乞討」(詠3725)。 「因為上主愛慕正義,必不拋棄自己的聖徒,乖戾歹徒必被消滅,惡人的子孫必被剷除」(詠3728)。
這是美麗動聽的話語,但是當我們聆聽後,是否引起內心的反思而對它的意義有所保留和疑問呢?是否有人覺得現實與天主的話語之間似乎存在矛盾呢?在兩個星期前,我們聽到了哈巴谷先知對天主的抱怨。他說:「在他生活的國度裡,到處充滿了作惡者帶來的不義,上主,難道你對他們視而不見嗎?」
當人的在世生命難以忍受外在的磨難與壓迫時,人就會向天主發出撕心裂肺的呼喊。聖詠作者這樣呼求天主說:「上主你看見了,不要緘口不言,上主,求你千萬不要離我太遠。我的上主,求你醒來為我辯護;我的天主,求你起身為我伸冤」(詠352223)。在《默示錄》中,那些殉道者也提高自己的聲音呼喊天主說:「聖潔而真實的主啊!你不行審判,不向世上的居民為我們的血伸冤,要到幾時呢”(默610)?

為什麼天主似乎對自己子民的呼救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答呢?天主雖然是全能的,卻不阻止不義的行為發生?那麼怎樣理解天主的沉默呢?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雖然我不時常明白,你卻將我保護在你的護佑下。

讀經一 出 17813

8 那時有阿瑪肋克人,來與在非勒丁同以色列人作戰。 9 梅瑟向若蘇厄說:「你給我們選拔壯丁,明天去同阿瑪肋克人作戰,我手中拿著天主的棍杖,站在這高崗頂上。」10 若蘇厄就照梅瑟吩咐他的作了,去同阿瑪肋克作戰;同時梅瑟、亞郎和胡爾上了那高岡頂上。 11 當梅瑟舉手的時候,以色列就打勝仗;放下手的時候,阿瑪肋克就打勝仗。 12 終於梅瑟的手舉疲乏了。他們就搬了塊石頭來,放在他下邊,叫他坐下,亞郎和胡爾,一邊一個托著他的手:這樣他的手舉著不動,直到日落的時候。 13 於是若蘇厄用刀劍打敗了阿瑪肋克和他的人民。

阿瑪肋克人是個游牧民族,生活在西乃曠野一處很偏僻的地方。他們與以色列人幾乎沒有衝突,以色列子民也很少憎恨他們。
但是阿瑪肋克人對以色列人卻犯了一個不可寬恕的過錯。以色列子民朝著福地前進時,必須經過阿瑪肋克人生活的地方。因為旅途疲勞,以色列子民請求在那裡休息,並求得一點水喝;而阿瑪肋克人不僅不幫助他們,反而圍攻他們,殺害了一些行走在後面的較脆弱的以色列人(申251719)。
這篇讀經正是敘述與這個部落的衝突事件。在這篇經文中,作者記敘了梅瑟命令若蘇爾去攻擊他們,而他與亞郎和胡爾到山上去祈禱,呼求上主的助佑(1213節)。當梅瑟舉起手祈禱時,他們就打勝仗;放下手時他們就打敗仗(11節)。
怎樣使梅瑟在祈禱時,時常舉起他的手呢?亞郎與胡爾找到了一個解決的方法:他們坐在梅瑟的身邊,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在兩邊交替支持他。這樣,直到晚上,以色列子民打敗了阿肋瑪克人。
這段聖經並不是邀請人去向請求上主賜予消滅敵人的力量!
古代人認為,當人向神祈禱時,神就在人身邊幫助人去戰鬥。今天,在耶穌的教導下,我們明白,如果對天主有這樣的認識,那是一種古代的不成熟思想。將這段讀經放在聖經中,是要藉此傳遞其神學意義:誰若想做到超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必須不知疲倦地祈禱。
有些結果,如果不通過祈禱就不能獲得。當我們面對敵人時,有可能使我們的生命面對各種阻力,甚至不能生存下來,比如:野心、仇恨、無節制的慾望等,都會窒息生命的氣息。哪怕我們只是一時放棄祈禱,一時被這些所束縛,也有可能立即落入這類敵人手中。它們強大的力量會使人無法抗拒。這樣一來,就會使人停留在失敗與痛苦的經驗中。
因此,需要時常舉起手祈禱,直到晚上,直到生命的終點,不能因疲勞而停下來!

讀經二 弟後 31442

3:14 然而你要堅持你所學和所信的事,你知道你是由誰學來的。 15 你自幼便通曉了聖經,這聖經能使你憑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信德,獲得得救的智慧。 16 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17 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善工。
4:1 我在天主和那要審判生死者的基督耶穌前,指著他的顯現和他的國,懇求你:2 務要宣講真道,不論順境逆境,總要堅持不變;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樣的教訓去反駁,去斥責,去勸勉。

享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教育子女們的意義何在?是要教育他們需要與人去競爭,去壓迫他人,還是去幫助軟弱的人?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家庭、子女、健康、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成功等,這些究竟有什麼價值?這些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哪些答案是正確的呢?
對於這些問題,人們給予的答案往往是不肯定與易變的;而且時常受環境的左右,從而時常變化不定。
保祿給弟茂德一個穩定的、有保證的出發點,就是從聖經出發。為了使他能夠相信自己的話語,保祿將聖經與信德的關係列舉出來。保祿提醒弟茂德從小就學習了,「我記得你那毫無虛偽的信德,這信德首先存在你外祖母羅依和你母親歐尼刻的心中,我深信也存在你的心中」(弟後1 5)。
保祿繼續解釋聖經的價值。他說:「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16節)。誰若獲得了這個寶藏,就不能將它隱藏起來,或者單獨享用,而是必須將之傳遞給近人。
保祿對弟茂德發誓說:「通過他與團體中的負責人,使別人更深的認識福音的機會與意義」(弟後412)。
讓保祿欣慰的是藉著這樣的機會,基督徒的信德可以慢慢得到滋養;這不是藉著不同的教導,而是藉著唯一可以滋養人靈,且是永恆的食物,就是聖經中的天主聖言使團體得到成長。在同一年,伯多祿也對那些新領洗的人,用另外一種充滿感動的圖像來解釋天主的話語;他將聖言比喻成天主給予自己子女的營養品:「應如初生的嬰兒,貪求屬靈性的純奶,為使你們靠著它生長,以致得救」(伯前22)。
這是邀請所有基督徒團體,不要將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僅僅變成各種形式的敬禮,不斷重複各種禮儀與宗教敬禮,而是視天主的話——聖經為重要的一部分,並不斷努力地學習它。

福音 路 1818

1 耶穌給他們設了一個比喻,論及人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 2 他說:「某城中曾有一個判官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3 在那城中另有一個寡婦,常去見他說:請你制裁我的對頭,給我伸冤罷!4 他多時不肯;以後想到:我雖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5 只因為這個寡婦常來煩擾我,我要給她伸冤,免得她不斷地來糾纏我。6 於是主說:你們聽聽這個不義的判官說的什麼!7 天主所召選的人,日夜呼籲他,他豈能不給他們伸冤,而遷延俯聽他們嗎﹖8 我告訴你們:他必要快快為他們伸冤,但是,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

祈禱並不是強迫天主跟隨我們意願的方法。那麼為什麼耶穌還邀請我們不斷地祈禱呢?祈禱的意義又是什麼?耶穌以一個比喻來回答這個問題(15節),並對團體生活提出建議(68節)。比喻以介紹人物開始。

第一位就是那位判官,本來他應該是一位保護弱小與沒有防衛能力的人;但他卻是一位沒有天主,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他心中沒有憐憫(2節);在他的自我對話中,他意識到他的惡名遠播,他的名聲與他的所作所為相稱: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4節)。耶穌對這個人的描述是實在的。人們可以想像,這個比喻是暗指一些人民,公然看見一些不義情況。
第二個人物就是那個寡婦。在古代中東文學與聖經中,寡婦是軟弱、無防衛能力、被人排斥與受迫、受到暴力侵害的象徵。除了向上主訴苦外,沒有任何訴苦對象。 《德訓篇》的作者同情她們的遭遇,並威脅那些迫害者說:「因為上主是審判者,決不看情面。他決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窮人;他倒樂於俯聽受壓迫者的祈禱;他決不輕視孤兒的哀求和寡婦訴苦的嘆息。寡婦的淚,豈不是沿頰流下來﹖她的哀號,豈不是控告那使她流淚的人﹖她的眼淚,從面頰上達於天,俯聽的上主見了,非常不滿。凡誠心誠意恭敬天主的,必蒙接納;他的祈禱上徹雲霄。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不等至高者見了,為義人伸冤,執行正義,決不離開」(德351521)。

這個比喻向人敘述了這個寡婦受到不義的壓迫,也許是被剝奪了繼承財產的機會,或者被騙,或者被人剝削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確定的是,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她的權利受到了壓榨,但是卻沒有人可以為她伸冤。她既沒有付給律師的費用,也不認識可以為自己辯護的人,沒有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她只有一個方法與邏輯思維:時常去糾纏那個不義的判官,時常到他那裡傾訴自己的苦楚,繼續不斷,不厭其煩地糾纏他(3節)。

在介紹了這兩位人物後,這個比喻繼續敘述這個法官內心的抉擇。有一天他決定為這個寡婦解決問題,但這並不因為他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這種不義行為,而是因為這個寡婦的堅持使他感到厭倦與不耐煩。他說:「這個寡婦不休止的糾纏我,我幾乎不可忍受了」(45節)。


比喻在這裡就結束了。接下來的三節(68節)包含著一個對實踐的要求。我們在稍後一點再來解釋這三節的意義。我們首先看看這個比喻的信息與意義。
這個不義的法官代表誰?答案顯而易見,甚至讓人感到尷尬。代表的是天主﹖實際上不是這樣。這個人物只是次要的,他的出現,只是要帶出那個寡婦,讓人明白她的遭遇是不公的、無法承受的境況,而這是耶穌所要人注意的。這正是門徒們在此世面對的情況,即世界仍然被邪惡與象徵著死亡的罪惡所統治。

在耶穌的時代,社會上不義的事件層出不窮,滲透了各個領域:政治、社會與宗教。今天卻指對窮人與無防衛能力的人的欺壓、剝削,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事件,令人感到困擾憂傷,甚至相反人對生命的渴望。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這就是比喻帶給人的信息:祈禱。福音作者說,耶穌堅持教導,要不斷地祈禱(1節)。

祈禱是使人在困難與憂傷境遇中,保持清醒與醒悟的最好方法。當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對我們與天主的國不利時,祈禱是戰勝它們的最有利工具。

如何保持不間斷的祈禱呢?祈禱並不是去重複念一些固定的經文,有人筋疲力盡地去誦念,有人心煩意亂地聆聽。我相信,天主也會對這樣的重複性話語感到厭倦,因為它不是來自內心的真情流露。「讓你們喧嚷的歌聲遠離我;你們的琴聲,我也不願再聽」(亞523)。耶穌也要求自己的門徒不要像外邦人一樣,嘮嘮叨叨地不斷重複同樣的話語(瑪67)。
真正的祈禱,真正不間斷的祈禱,就是時常保持著與天主的對話關係。這樣的對話使人對現實、事件與人作出評價;以天主的標準去看待一切,與他一起檢視我們的思維、思想、感情、反應與計劃。
時常祈禱也意味著在做決定前,聆聽天主的話語;即使只是片刻的中斷,也要與天主保持這種關係。正如讀經一中所說的,如果失去感覺,或感到麻木,向敵人投降;這樣,生命與自由的敵人就會佔上風。這些敵人就是慾望、不可控制的各種內心渴望、本性的衝突等。這樣就會為人帶來愚蠢與無意義的選擇。
祈禱使人放下急躁的心情,它要求人為了實現天國而不惜一切放棄的代價。祈禱使人獲得良心的自由,要求我們尊重每人的自由選擇。
結束部分(68節)是一個無法理解的謎。最後一句說:「當人子來臨的時候,能在地上找到信德嗎?」似乎使人懷疑基督工程的最後勝利。為了理解它,我們需要首先明白是誰在講話,又是對誰講的,然後看看它的翻譯是否正確。
在《路加福音》中,當基督講話時,時常指復活的基督在講話,是對路加團體中那些受到迫害的基督徒而講的。路加願意針對他們充滿痛苦與憂傷的問題給予一個答案。
那時在公元後80年,在小亞細亞;當時的教難不僅充滿暴力,而且還充滿陰險。多米仙皇帝宣告所有人要將他當作神來朝拜。外邦人的宗教制度、服從和諂媚態度,使人在他的強權下委曲求全,視他為自己的王。然而,基督徒卻不如此。正如在《默示錄》中所說的一樣,他們不願意向多米仙低頭,不願意朝拜這只獸(默13)。為此,基督徒時常忍受各種迫害、欺壓和歧視。

現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個比喻中的寡婦指的是誰,即路加的基督徒團體。這個基督徒團體受到新郎耶穌的吸引,迫切等待著新郎的來臨;即使他們不知道準確的日期,還是不停地呼喊說:主耶穌,你來吧(默2220)。
對這樣的呼求,上主用一個充滿雙重否定,又看似自相矛盾,且充滿安慰的話語答復說:「天主所召選的人,日夜呼籲他,他豈能不給他們伸冤,而遷延俯聽他們嗎」(7節)﹖它的意思就是說,是的,天主將要為他們施行正義的事,即使他們需要等待。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不是以問號結束,而是以句號結束。這是這句話的意義所在。
面對漫長的等待與新郎延遲來臨,甚至容忍很多不義的事情發生時,基督徒面對的最大的挑戰是失去信心與勇氣。
最後一句:「當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並不是指世界終結時的情形,而是指基督的救恩來臨於世的時候。

面對這個判官延遲而緩慢地對待自己的伸冤,這個寡婦有可能感到失望,甚至認為不會有沉冤昭雪的一天。上主願意路加的基督徒團體保持警醒:不要被失望、放棄的思想佔據了上風,而認為基督不會再來為他的子民施行正義。基督肯定要來,但是他能找到一些已準備好的選民去接納衪嗎?為某些人來說,基督的延遲可能會使他們失去信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