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8, 2016

由治愈帶來的信德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今天的我們與當時的迦拉達人面對同樣的危險,就是改變福音的思想:對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必須要表示感恩,撒瑪黎雅的麻風病人被視為懂得感恩的榜樣。如果是這樣解釋,那麼今日福音敘述的,是一群不知感恩的人引起耶穌的不悅;也就是說,所傳遞的消息不是喜悅,而是憂傷。然而福音本身傳遞給我們的,都是喜悅的消息,感恩並不是其主題。

耶穌對這個被人視為分裂者、異端者、混合信仰者的撒瑪黎雅人的反應,感到驚訝。他比那些受到信仰的光照,認識經典的另外九個天主的子民,更具有感恩之心,和對天主的敬畏之心。在去見司祭的路上,他們都認識到耶穌可以治愈他們。他們必須將這樣的好消息馬上告訴猶太人的導師:天主憐憫與眷顧了自己的子民,派遣像厄里叟一樣的先知來到他們中間。從現在開始,所有人都受到天主的眷顧。

只是在這個撒瑪黎雅人的思想與心靈中閃爍著新的光輝:他意識到耶穌不只是一位治癒者,耶穌在其救恩行動中傳遞著天主的信息。耶穌,這位被人視為異教徒者,好像並不相信先知們的宣講,而是帶給人意想不到的另類訊息。衪首先要做的,是使人相信由先知所宣講的,天主所派遣的,使瞎子看見、聾子聽到、跛子行走、死人復活、病人得到痊癒的那位,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上(路722)。

衪是第一位明白天主其實離麻風病人並不遙遠,不會遠離他們,不會拒絕他們的人。耶穌知道該怎樣對待那些時常受到制度與習俗束縛的人,以天主的名義,對那些處在社會邊緣的麻風病人傳遞天主的信息,使他們從傳統的宗教習俗中釋放出來;就是將那些排斥、拒絕、審判人的制度中解救出來。在耶穌身上,上主向他們顯示了自己,並觸摸與治愈他們。

這是喜悅的消息:那些不潔的人、分裂者、被人排斥的人,不僅不會受到天主的拒絕,反而會以一種決定性與有保證性的方式,受到主耶穌的的接納,與天主在一起。

讀經一 列下 51417
14 在那幾天,納阿曼便下去,按照天主的人的話,在約旦河里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
15 納阿曼於是同他的全體隨員,再回到天主的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現在,請你收下你僕人的禮物罷! 16 厄里叟回答說:「我指著我所服事的永生上主起誓:我決不接受。」納阿曼再三催促他接受,厄里叟只有拒絕。 17 納阿曼遂說:「你既不接受,至少請你讓你的僕人裝去兩個騾子所能馱的土,因為你的僕人從此不再給別的神,只給上主奉獻全燔祭和祭祀。」

公元前九世紀中葉,大馬士革擴張自己的統治勢力,直到敘利亞與巴勒斯坦。比較重要的人物自然就是軍隊的統帥納阿曼。如果他不是受到麻風病的感染(在那時,麻風病被認為是天主的嚴厲懲罰),那麼他就是一位既幸福又幸運的人。

一天,一位以色列少女在一次戰役中被擄去。她告訴人,在自己的地方,有一位特別的治癒者,就是厄里亞的徒弟厄里叟。於是,納阿曼去尋找厄里裡叟。當他快要到天主之人的家時,遇到了一位僕人,要求他到約旦河去洗七次。

納阿曼當然很忿怒,因為他期望厄里叟為自己舉行某種儀式,呼求他的天主,或者為自己覆手祈禱。然而,這些都沒有。厄里叟也並沒有來歡迎他、問候他。當他的僕人們正靠近自己時,厄里叟要求他的僕人們遠離自己,而他們對先知也抱有單純的想法:即使先知命令他們做什麼困難的事,他們也會去執行。但是,他為什麼不要求他們去完成一個很簡單的命令呢?

今日讀經一的內容正是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納阿曼便下去,按照天主之人的話,在約旦河裏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14節)。於是他返回去,向厄里叟表示感謝,並獻上禮物;但是厄里叟卻不願意接受,以免造成誤會,。因為先知願意讓納阿曼知道,不是自己治癒了他,而是上主。納阿曼明白後,便高聲讚美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15節)。從今以後,我不再朝拜任何別的神。為此,他請求從這裡帶點「聖土」回去,為上主建築一座祭台。

納阿曼不只是獲得了身體上的治愈,更是獲得了心靈上的治愈。一個外邦人,認識了真正、唯一的天主。這兩種治愈都是上主白白的恩賜。

讀經只敘述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它的內容並沒有結束,因此我認為需要想像一下納阿曼與厄裡里叟的對話是什麼樣子。正如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他只是開始了朝拜天主的第一步,只是信德的開始。在信德的道路上,他一定會遇到困難。倫理問題困擾著他,令他心神不安。他願意向厄里叟坦白說出自己的問題,因為他認為厄里叟就是自己的心靈導師。現在我們聆聽一下他內心充滿激動的皈依之情。
他說,在我生活的地區,我的任務就是陪伴我的主人到黎孟廟宇叩拜。當我的主人進入廟宇朝拜時,時常攙著我的手,這樣,我也必須要一同朝拜。當回到大馬士革時,即使懷著一顆不願意的心情,我必須要行使「偶像崇拜」的動作。總之,我知道,我犯了罪,但是卻是不可避免的。
納阿曼並不指望厄里叟同意自己的行為,只是希望他明白自己的軟弱(列下518)。

我們欣賞納阿曼的真誠,藉此也認識到他的軟弱之處。但是厄里叟將怎樣回答他呢?他能夠同意納阿曼的倫理生活與倫理原則之間的衝突嗎?天主的仁慈會不會也善待那些犯罪的人呢?

為厄里叟來說,比較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閉口不談自己的意見,不講解誡命。如果需要,他還可以威脅那些生活虛偽的人與不按照倫理要求去生活的人,因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虛偽;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是一位真正的心靈牧者,他懂得原則;他也知道怎樣面對那些在生活中有實際困難的人,怎樣將這樣的原則運用到他們身上,特別是那些希望自己獲得完美形象的人。

他說:「你平安去吧!」我們可以假設他是懷著笑容對他說這樣的話;而這個笑容表示他明白請求者的內心所面對的痛苦與憂傷、在精神上所遇到的折磨,而這樣的困擾正是先知要為他解決的。

讀經二 弟後 2813
你務要記住:根據我所傳的福音,達味的後裔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為了這福音,我受苦以致帶鎖鏈,如同兇犯一樣;但是天主的道,決束縳不住。 10 為此,我為蒙選的人忍受一切,為使他們也獲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救恩和永遠的光榮。 11 這話是確實的: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12 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他一同為王;如果我們否認他,他也必要否認我們;13 如果我們不忠信,他仍然是忠信的,因為他不能否認自己。

當保祿給弟茂德寫第二封信時,他被關押在羅馬的監獄中。他受到別人的審判,但是沒有人為列舉的罪狀而為他作證(弟後416)。他的許多朋友都遠離了他,甚至反對他(弟後4915)。外邦人認為他是個危險者,猶太人認為他是個背叛者。難道這就是忠實宣傳福音者的最終命運嗎?

 是什麼事情使保祿在如此困難的境況中獲得安慰呢?理由是基督在進入天上的光榮前,也受到了同樣的命運與不理解。為此,他對弟茂德,也對自己說,要記得基督的榜樣(8節)。為了獲得救恩,需要走基督曾經走過的路: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他一同為王(1112節)。

發生在耶穌與保祿身上的事件,也同樣會在每位真正基督徒的身上重演。任何團體的負責人,也同樣需要時刻面對他人的批評與不理解,甚至是迫害。即使身處困境中,也必鬚現基督的喜悅與真誠;相信愛與和平的消息可以帶來豐裕的結果,因為天主的話語並不是用鎖鏈可以綑住的(9節)。

福音 171119
11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的時候,經過撒瑪黎雅及加里肋亞中間,12 走進一個村莊的時候,有十個麻風病人迎面而來,遠遠地站著。 13 他們提高聲音說:「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14 耶穌定睛一看,向他們說:「你們去叫司祭們檢驗你們罷!」他們去的時候,便潔淨了。 15 其中一個,看見自己痊癒了,就回來大聲光榮天主,16 並且跪伏在耶穌足前,感謝他;他是一個撒瑪黎雅人。 17 耶穌便說道:「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人在那裡呢﹖18 除了這個外邦人,就沒有別人回來歸光榮於天主嗎﹖」19 耶穌遂給那人說:「起來,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

有人說在耶穌時代有四類沒有生命的人:窮人、麻風病人、瞎子與沒有子女的人。

麻風病人不能靠近別人,他們所住的地方也被視為不潔,好像墳墓一樣。猶太經師教導說,如果一個人遇到了一個麻風病人,這個人就要對他呼喊說:回到你的地方去,不要使別人受到感染。
所有的疾病都被視為一種懲罰,但是麻風病卻被視為罪。有人說,天主用這樣的疾病來懲罰那些嫉妒他人的人、驕傲的人、強盜、殺人者、做虛假見證的人以及亂倫的人。

治癒麻風病人的事件可以與復活死人的奇蹟相提並論,因為只有上主可以帶來治治癒。但是人在獲得治癒之前,必須要賠補自己所犯的罪。麻風病人感覺到被天主及所有人拒絕。
明白了這樣的風俗與習慣後,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這十個麻風病人遠遠地站著,從遠處高聲呼喊說:「耶穌,師傅,可憐我們吧!」(13節)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所要求的並不是治癒,而僅是求得天主的可憐,只是要人注意到他們無希望的生存環境;也許他們所希望的只是施捨而已。

耶穌一看見他們,就對他們說:「你們去叫司祭們檢驗你們吧」(14節)!法律規定,當一個麻風病人被治癒後,他必須到司祭那裡接受檢驗;然後司祭證實後才決定是否可以再次讓他回歸團體,受到團體的接納(肋1427)。於是這十個麻風病人去了,在他們去的路上,他們獲得了治癒。

在這個奇蹟中,有一事件需要注意,它是單獨發生的,即並不是當他們呼求耶穌可憐時,他們立即獲得治癒;而是在他們去見司祭的路上發生的。這與今日讀經一中的情景類似,納阿曼得以潔淨也是在離開厄里叟後發生的。

其中的一個麻風病人,看到自己獲得了痊癒,便回到原來的地方,找到師傅耶穌後,在衪面前跪下,以示感恩。這個感恩的人卻是個撒瑪黎雅人。
面對這個人,耶穌感到驚訝,因為只有這個外邦人,感到有必要將光榮歸於天主。衪讚揚他並說:「起來,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19節)。

這就是事實,其信息是什麼?為了明白其中的意義,現在我們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細節。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敘述的不只是「一個」病人,而是「十個」。路加並不強調這點,只是時間的原因。 「十」這個數字,在《聖經》中有它的象徵意義:指全部(如手有十指)。福音中的這十個麻風病人象徵著所有人民,整個人類都遠離了天主。路加願意表明,我們都是麻風病人,我們全部需要與耶穌相遇;我們沒有任何人是純潔的,每人都承受在我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死亡標記;而只有基督的話語可以治療我們。

誰不能意識到自己是罪人,並以義人自居,就會使別人因著自己的這種態度而受到污染。

天主並沒有創造兩個世界:一個善的,一個惡的;而是唯一的世界,無論是現世的,還是未來的,天主召喚所有子女都將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所有的罪人將被愛所拯救。

同樣的細節在第二個特殊之處也表現出來:就是麻風病可以使猶太人與撒瑪黎雅人同時受感染,使所有人都面對這樣的危險。當別人處於健康狀態時,就會輕視、仇恨,甚至憎恨他們。公共不安全性與共同的痛苦,使大家感到有必要彼此間建立友誼,並團結共融。
這就是在精神領域所發生的事情:如果有人自認為正義與完美,自然不可避免高舉與人隔離的圍牆,與人疏遠,使自己免受「麻風病」的污染。誰如果意識到自己也是個麻風病人,不誇張、不自大、不判斷別人、也不遠離人群、不輕視別人,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他就能夠與人在一起,將人視為自己的兄弟,以一顆同理心去對待他人。

耶穌並不害怕別人將自己視為罪人。在敘述了麻風病人被治癒後,馬爾谷敘述說,當耶穌伸出了自己的手,並治愈麻風病人後,衪不能再公然進城,只好留在外邊荒野的地方;但人們卻從各處到他跟前來(谷145)。耶穌愛護麻風病人,衪知道自己的行為在人眼中是不潔的,為此那些聖潔的人就會遠離自己。即使這樣,耶穌還是願意撫摸那些麻風病人;因為衪自願選擇與社會邊緣人士、被人排斥的人、被拋棄的人為伍,自願的分享他們的生活狀況,體驗他們的生存環境。

第三個細節是,這十個麻風病人之間的手足之情與團結共融的精神。他們並沒有只顧自己,各人計算各人的需要,而是一起去尋找耶穌。他們的祈禱是團體性質的:耶穌,師傅,你明白我們的生活狀況,求你可憐我們吧!
這個呼喊,是對那些虛偽的個人靈修主義,與只宣講個人靈魂得救者的一種評判。救恩只能通過與兄弟姐妹的分享而獲得。
在《聖經》中,那些偉大的人物常是與自己的人民在一起。阿匝黎雅,這位擁用完美生活的青年,也是別人生活的典範。他這樣祈禱說: 「我們犯罪作惡(他並沒有說他們犯了罪),離棄了你;在一切事上犯了重罪,沒有聽從你的誡命,也沒有遵守,也沒有執行你為我們的好處,給我們所吩咐的事(達32930)。」梅瑟向上主祈求說:「現在只求你赦免他們的罪,不然,就把我從你所記錄的冊子上抹去吧”(出3232!保祿卻以矛盾的話語說:「為救我的弟兄,我血統的同胞,就是被詛咒與基督隔絕,我也甘心情願」(羅93)。

因為麻風病使人與天主,人與人產生距離。在天國裏,除非最後一位兄弟能從麻風病的束縛中被釋放出來,否則絕得不到喜樂。

第四個特殊之處,就是耶穌派遣他們到司祭那裡去證實由自己的話語所帶來的治癒效果。那十個麻風病人從遠處站立著,呼喊耶穌的名字(1112節),他們不能靠近衪。耶穌明白他們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呼喊嗎?衪可以為他們做點什麼嗎?或者他們之間的距離會阻止耶穌走進他們嗎?

這些疑問與害怕不僅使那十個麻風病人感到憂慮,也使路加的團體感到困擾,因為他們並不是以肉眼看見耶穌,並沒有看見耶穌本人。這些也是阻止我們信德前進的障礙。
我們可以確定,當耶穌行走在巴勒斯坦的大道上時,人可以靠近衪時,可以與衪講話時,可以觸摸到衪時;衪一定專心注意每個人的需求,以自己的話語幫助他們,治癒他們的一切疾病。但是現在,耶穌在這個世界上卻不能再被以肉眼看見了,衪還在聆聽我們嗎?現在還在關注我們身上的「麻風病」嗎?祂仍然可以這樣遠距離的拯救我們嗎?

路加給予自己的基督徒團體與我們的答覆如此簡單:沒有任何距離可以阻止我們的祈禱上升到耶穌跟前;也沒有任何憂傷的處境,即使是處在絕望的境遇中,即使很遙遠,耶穌的話語也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耶穌治癒麻風病人的話語,仍然講述給今天的每個人,並保持著它固有的效果。我們只需要信德,就像那個獲得治愈而回來感恩的撒瑪黎雅人一樣(19節)。

當這十個病人走向司祭的路途中,他們獲得了痊癒。為什麼耶穌不立即治癒他們呢?為什麼衪不像法律上所要求的,先治癒後再派遣他們到司祭那裡去檢驗治癒的效果呢?是不是為了考驗他們的認知呢?

福音片斷中的這個細節肯定是為了傳遞一個神學信息。在《新約》中,基督徒的生活被比喻成一條「路線」,一條充滿艱辛的冗長朝聖之旅。被治好的麻風病人,讓我們感受到自己遠離天主,被自己的兄弟們所拒絕,並被自我的良知所輕視。我們知道也被證實,如果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犯罪,就是進步與完整的生命。這就是耶穌邀請人走向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需要容忍、忍耐、溫良、樂觀;而且每一步都需讓耶穌的話語來帶領。在這條道路上,誰有信德,就會看到奇蹟發生:慢慢地看到自己容光煥發,看到自己的皮膚變得像年輕人一樣,獲得痊癒,如同在納阿曼身上所發生的一樣。

現在我們到了最難解釋的一點:為什麼只有一位回來向耶穌表示感恩?為什麼耶穌卻表示憂傷,是衪要求另外九位也去見司祭,檢驗也們是否獲得痊癒。誰沒有服從天主的命令,不就是人們公認的撒瑪黎雅人嗎?我們可以說,可以肯定的是,那九個人一定稍微晚點回到耶穌那裡表示感恩。他們首先到司祭那裡,迅速等待司祭的檢驗效果,並被再次接納到團體中;然後回到家裡,最後到耶穌那裡。這就是唯一符合邏輯思維的發展過程。那麼,為什麼耶穌還是顯得憂傷呢?

耶穌並沒有說感恩,耶穌並不因遇到了缺乏感恩意識的人而憂愁,祂只是說撒瑪黎雅人是第一個回來將光榮歸於天主的人。這個人是第一個明白天主的救恩是通過耶穌傳遞給人的。他是第一位意識到,並不只是從天主那裡得到物質益處,而且通過天主的揀選,將天主的益處向人通傳的人。他要將天主所賜的禮物迅速傳遞出去;他在所有人面前,宣布了自己的感恩之心與喜樂發現。

其餘九人並不是不知感恩報愛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立即意識到這樣的喜訊。他們還是繼續跟隨傳統的道路,通過傳統的遵守誡命與聖殿司祭的祭獻到達天主面前。

耶穌對自己子民的經驗也感到詫異:雖然他們習慣上讀經典,並受到先知的教導,卻在認識天主所派遣的默西亞一事上總是那樣遲鈍,甚至比那個撒瑪黎雅人還要遲鈍。


在路加筆下,耶穌治癒十個麻風病人的事件,就像是一個比喻,所反應的正是發生在自己時代的事件:那些被人視為分裂者、外邦人、罪人的人,卻首先認識耶穌就是天主所派遣到世界上的救世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