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8, 2016

人民細心觀看(默想天主的面容),天主讚賞


丙年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若一塊白布上有污點或泥塵,就會即時被人注意到。我們往往在不經意中被這類的污染所吸引,因而一個缺陷、缺點或殘缺都可以使人聯想到綽號、笑話或諷刺;有時是無意的,但更多時候卻是帶有挖苦與諷刺意味的。

人的目光有時是殘酷的,尤其是當它只注意缺點、限制及有缺陷之處。天主的目光是否也是這樣呢?如果是這樣的,那麼這為所有人都是一個災難。「在他眼中,連蒼天也不純潔,何況一個墮落可憎,飲惡如水的人。」(約15:15-16)

我們是否害怕天主的目光呢?記得在小時候上教理課時,老師常說「天主看著你」,以提醒我們不要犯錯誤。那幅在三角形中有一隻眼睛的圖像,提醒人記得天主時常注視著我們,以此讓我們產生對天主敬畏之情。

很多時候,這樣的思想使人覺得天主如同「警察」。在介紹天主的形象時,祂只要求人行為正直,這樣恰當嗎?天主環視,是在找尋機會與理由審判人;還是以慈父心腸擁抱罪人,理解罪人,永遠接納罪人,使罪人成為自己可愛的子女呢?我們期望找到答案。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當我還在母腹時,你的目光就注視著我。

讀經一 智 11:22-12:2



11:22 上主,你隨時可用你的大能,有誰能抵抗你有力的手臂﹖ 23 整個世界,在你跟前,宛如天秤上的一粒塵沙,落在地面上的一滴朝露。 24 但是,你憐憫眾生,因為你是無所不能的;你假裝看不見罪人,是為叫罪人悔改。 25 的確,你愛一切所有,不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 26 如果你不願意,甚麼東西能夠存在﹖如果你不吩咐,甚麼東西能夠保存﹖ 27 愛護眾靈的主宰!只有你愛惜萬物,因為都是你的。

12:1你那不死不滅的生氣在萬物之內;2 因此,你逐步地懲罰墮落的人,要他們想起所犯的罪惡,藉以警告他們離棄惡事,相信你,上主。

每個虔誠的猶太人晨禱時都是這樣開始的:「以色列,你要記著!」以色列是位有著記憶,且不會忘記的民族。他們記得他們的祖先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被壓迫、受羞辱、被迫做苦工;然後上主將他們解救出來,並打擊且懲罰了那些壓迫他們的人。

這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宣言,這樣的宣言似乎在邀請所有人去憎恨且消滅埃及人。然而,無論是在《聖經》中,還是在猶太傳統中,埃及人都不是被消滅與詛咒的對象。在以色列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樣的思想,因為有很多人詢問上主為什麼不消滅他們?為什麼不以更嚴厲的災禍懲罰他們?為什麼上​​主面對他們時總是保持克制呢?

這篇讀經是一位虔誠的猶太人的反思,他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在基督來臨前的一段時間。面對這樣的問題,他給了答案。面對那些不理解,也無法忍受上主對埃及人的容忍行為的人,他願意使他們明白上主這樣做的原因。

首先,上主有一雙與眾不同的眼睛。觀看一下佈滿星星的天空,面對浩瀚的受造物,人只能感到驚訝!但為天主來說,整個世界在他跟前,宛如天秤上的一粒塵沙,落在地面上的一滴朝露(23節)。

天主容忍,因為天主是有能力的,因為天主是偉大的,超越一切的。

軟弱的人因為害怕,以暴力攻擊敵人;強壯的人無需擔心,容忍一切,並不感覺到威脅。同樣,因為天主是仁慈的,所以衪有顆​​寬容的心,衪無所畏懼。

天主允許人自由行動,祂總是保持平靜,即使人犯錯誤,祂也不驚訝,因為天主不擔心人會逃出自己的掌控。不能容忍犯錯誤的人,攻擊與自己思想與行動不一致的人,其實是人內心感到不安全,害怕的表現。邪惡的力量在人內心操控自己的思想,致使對他人缺少包容的心。

天主容忍埃及人的第二個理由,就是衪並不看人的罪過,而是希望人悔改(24節)。天主懲罰,並不是為了要消滅罪人,而是讓他們悔改,將他們帶往悔改的道路​​。天主並不報復,也不打擊任何人,對人只是拯救與愛。天主不喜歡罪人喪亡,而是希望他們悔改,將他們帶到生命的道路上(則18:23)。

在一個世紀前,一位無名的先知曾經宣布過一件從未聽說過的事情:亞述與埃及將悔改,他們將與以色列人一起做天主的子民。萬軍的上主這樣祝福他們說:「我的百姓埃及,我雙手的工程亞述,我的嗣業以色列,是應受降福的」(依19:25)。

《智慧書》的作者也受這種大公主義與萬民主義的影響,相信上主帶著容忍的心尋找並訓誨不倦的教育所尋找到的子民。

天主容忍人的第三個理由,是天主對所有的受造物都懷有愛心,因為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上主的工程。

天主對自己所創造的一切愛護有加。衪不恨任何人,卻愛所有人,包括善人與惡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是衪所創造的。而且上主的創造工程,正顯示著自己的美好,在受造物身上,看到了造物主的智慧與德能。

上主是熱愛生命的天主。在衪眼裡,從來不像人那樣有「報復」的字眼存在。

猶太經師們這樣說:當以色列子民走過紅海後,天使們願意與他們一起高唱讚頌感謝天主的詩歌,因為法郎的軍隊與戰車被淹沒在海底。但是上主卻說:「當我的子民正處在死亡的危險中時,你們怎樣可以高唱新歌呢?巨浪淹沒了我所創造的人,他們卻願意唱歌嗎?」

讀經最後以反思天主對埃及人的處罰結束: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懲罰,而是治治癒(智12:1-2)。創傷如同藥物,通過它能治癒人的疾病。天主並不非要毀滅罪人,而是藉此警告他們,使他們再次充滿生氣與活力,從而走上正確的道路,放棄自己邪惡的行為,走向信德的旅程。

讀經二 得後 1:11-2:2



1:11 為此,我們也為你們祈禱,求我們的天主使你們相稱他的召叫;求他以德能,成全你們各種樂意向善的心,和信德的行為,12 好使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字,在你們內受光榮,你們也在他內,賴我們的天主和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受光榮。

2:1 弟兄們,關於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來臨,和我們聚集到他前的事,我們請求你們,2 不要因著什麼神恩,或什麼言論,或什麼似乎出於我們的書信,好像說主的日子迫近了,就迅速失去理智,驚慌失惜。

得撒洛尼的基督徒團體當時正處於困難時期:因為在他們的團體中,有些幻想者說世界末日馬上就要來臨。為了使人相信這種具有狂熱思想的宣講,這些宣講者引用保祿的思想;為了證實他們的宣講,他們還說收到了保祿的書信(得後2:2)。

面對這樣的情況,保祿叮囑得撒洛尼的基督徒團體保持警惕,不要被這些狂熱的思想所影響,卻要以宣講福音來抵抗這些幻想。在這個困難時期,使那些想逃避困難的人誤以為基督快要來臨,而實際上因為他們充滿這些幻想,目的是要放下生命中的責任。

保祿祈求上主,使得撒洛尼的基督徒團體明白真理的意義,希望上主不是通過人們充滿幻想與無益的閒聊而獲得光榮,而是團體成員通過具體的愛德行為使上主受到光榮。

福音 路 19:1-10



1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2 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 3 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 4 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裡經過。 5 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6 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 7 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裡投宿。」8 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9 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10 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

在耶穌時代,普羅大眾一天只吃一頓晚餐;這就容易理解以色列民將天主的國想像為永恆的晚宴。在這個晚宴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參與,並得飽飫。依撒意亞先知曾經這樣宣講過:「萬軍的上主在這座山上,要為萬民擺設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肥甘是精選的,美酒是醇清的」(依25 :6)。

這個世界的宴席是未來世界宴席的預像。義人與罪人一起聚在宴席上,將被視為對天主聖潔的一種褻瀆;因此必須將他們彼此分開,其目的是要罪人義不容辭地立刻悔改。

這是以色列人中比較普遍的思想,因此,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他們對耶穌的行為感到詫異。

今日的福音開始時說,耶穌在一大群人的陪伴下,進入耶里哥城,穿過城市(1節)。在進入城市前,耶穌治癒了一位瞎子,他呼求耶穌說:「主,叫我看見」(路18:35-43)。將這兩個事件聯繫在一起,並非出於偶然。治愈瞎子與使匝凱獲得救贖這兩件事,彼此呼應,互相詮釋。

無論是瞎子,還是匝凱,他們都希望在自已的生命中發生奇蹟,以改變他們認為毫無希望的生命狀況。這兩段內容都敘述有一大群人跟隨著耶穌,但是他們都不理解耶穌,故反對衪,並批評祂與衪的救恩行動。這兩個事件都以奇妙及令人驚訝的奇蹟結束,就是重新獲得看見世界的視力與新的生命。這是與耶穌所賜予的光明相遇所帶來的結果。

今天這個福音所敘述的,是富有的稅務長匝凱盡力想看耶穌。特別的是:受到別人嘲笑的「匝凱」,其名字的本意是「純潔、正義」。在人眼中,稅吏被人認為是強盜,而匝凱在人眼中不只是稅吏,更是稅吏長。路加用這個詞更好地描述他的狀況。這個詞在希臘文中是不存在的,就像說是「強盜老大」一樣。路加更願意強調這個名字的「純潔」意義。

除了他的名字外,路加還願意強調另外一點:就是匝凱矮小的身材。這並不只是強調他的身體狀況,也是強調他在別人心中的形象:他只是一個小丑,一個令人討厭,並應該受到處罰的人;在社會中毫無地位,一個被排斥在天國之外的人。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存狀況與條件,而那些義人怎樣對待他,並沒有令他感到憂傷。他確信那些人只是從外表上謹慎遵守一些法律條文,但是內心卻體現出是偽君子。只以為自己是正義的人,以自己的正義而自豪,毫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從另一方面,這些義人,卻與那些所謂的罪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知道怎樣區分他們。但是這些所謂的義人又是誰呢?屬於法利塞黨人嗎?在這樣的區分中,匝凱並沒有為自己內心所受的痛苦與不安找到答案。

他是擁有生命所需的全部,但還是感覺不到滿足。他曾經參與過無數的宴席,但還在尋找可以使自己飽飫的食物。他的這種內心需求促使他去尋找滿足,不再壓抑內心的需要。

他想看看耶穌,因為他想,也許耶穌是唯一明白他內心痛苦與憂傷的人。為了看看耶穌,他爬上了一顆野桑樹(3節)。

令人奇怪的是,他為什麼爬上了一顆野桑樹,而沒有爬上人們靠近主幹道上的一個陽台上?也許沒有任何人願意接納他,不僅沒有任何人為他打開大門,也沒有人願意讓他經過自家的陽台台階,而從外面進入陽台上。

這就是匝凱在人心中的形象:被所有人拒絕與是不潔的人。他曾經聽別人講過耶穌,所以急切的尋找衪。他知道耶穌關於財富的嚴厲批評,但是也知道衪是稅吏與罪人的朋友(路7:34)。因為耶穌曾經講過,他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悔改(路5:32)。為此,他想知道耶穌是誰。黑落德也曾經問過衪是誰,並想看看衪(路9:9),但是黑落德卻懷著與匝凱完全不同的思想。黑落德只想看看並澄清耶穌的身份,而匝凱卻是隨時準備完全改變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向。

正當匝凱帶著這種煩惱的心情尋找耶穌時,就像發生在耶利哥瞎子身上的事件一樣,那些陪伴耶穌的人們感到不耐煩了(路18:39)。本來應該支持他與耶穌相遇,但卻阻止他。他們不明白耶穌正是為尋找「弱小者」、「不潔的人與罪人」而來的。

這種思想可以成為人們認識耶穌的障礙。

講到匝凱,沒有人理會他。即使那些跟隨耶穌的人,只看見群眾、罪人,借高利貸者。他們不能在他身上發現任何美善。他們拒絕他,但卻不願意將之除滅,只是輕視他,孤立他,不與他講一句話;而他們正是以這種無形的方式摧殘打擊他。這些人的行為與法利塞人無異,都是種族歧視的表現。

這類「純潔的眼光」所看到的,只是這個世界充滿邪惡,即使在耶穌身上,他們看到的也是如此。他們這樣想,因為當耶穌與罪人一起吃飯時,就會成為不潔的(7節)。現在注意一下,耶穌的眼光是如何的純潔與潔淨。當衪到達那裡,抬起頭看到匝凱時,就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5節)。沒有任何人這樣稱呼他,因為他的名字「匝凱」在人民心中是「不潔」的。只有耶穌稱呼他的名字——匝凱,是潔淨的!為耶穌來說,匝凱是潔淨的,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9節)。

匝凱從高處想看看耶穌,現在耶穌卻從低處首先看到了他。在罪人面前,耶穌時常注視他們,因為耶穌取了僕人的形體,貶抑自已,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7-8)。即使只留下耶穌與罪婦單獨在一起時,衪也抬起頭注視著她(若8:10)。從低處注視,表示從來不以審判的眼光看待人;從低處開始,選擇最後的位置,衪願意彎腰,為自己的門徒們洗腳。

在耶里哥有一群「義人」跟隨著耶穌,他們聆聽耶穌的話語,為衪喝彩。這樣,在興奮中的他們並沒有發現這個「弱小者」;而耶穌卻發現他,立即注意了他,.將自己的「目光」從信者身上轉移到這個罪人身上。

耶穌並不理會那些由宗教領袖們所宣講的「社會公約」與「神聖指示」的理論。他只感覺到有迫切的需要,與一個被人孤立及被排斥的人在一起。「我對你說,今晚我就必須要到你家裡去。」 「必須」表達耶穌內心的需求:如果今晚我不去你家裡,我將難以入睡。

那些輕看匝凱的人獲得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沒有做過任何事情,就認定匝凱是一個壞人,匝凱沒有上訴機會。群眾好像是審查員,法官,檢察官,他們嚴肅和可怕的外貌,只阻擋了拯救的獨特面貌,基督的溫柔神情。

這個敘述以晚餐結束!

接下來匝凱的行動(4節)和故事的第一部分(1-7節)描寫的動詞(進入、通過、奔跑、爬上、急忙下來),是表達出耶穌的目標就是直接朝向罪人家裡,並希望可以住在他們家裡(1-7節)。耶穌的來臨 ,標誌著依撒意亞先知所宣講的天國盛宴與宴席已經開始。

我們觀察一下,誰進入宴席,誰留在外面;誰有喜悅的心情,誰感到憂傷。本來應該是所有的「義人」進入宴席,而他們卻留在外面;他們感到忿怒及苦惱,竊竊私議,因為他們不同意耶穌所邀請赴宴的人,是不符合他們的標準。

真正去赴宴的,卻是那些「不潔的人」,而耶穌正是為此而來。當中有罪人的首領匝凱,在別人心中,他們是沒有希望得救的,因為他們是罪人與富人(2節)。耶穌也曾經講過,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路18:25)。但是祂也說過:為人來說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路18:27)。

救恩不是自動而來的:它是天主白白的恩賜,是一份禮物,但匝凱必須接納這份救恩到自己家中。只有這樣,他終於發現他拼命尋找的就是這份真正的喜悅。

在這裡,愛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匝凱感覺到自己被愛,因此,覺得需要將這份愛也傳遞給那些需要愛的人。他記起了那些貧窮的人。他說:「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8節)。

耶穌對匝凱與對那個富少年不一樣(路18:18-23),耶穌並沒有要求匝凱變賣一切,分施給窮人;也沒有責斥他,沒有提出任何前提條件,只是要求被接納。

匝凱被接納到天國的宴席內,並非因為他本是善人;而是找到天國宴席的喜悅後才改變為善人。雖然他是個不潔的人,是個罪人、窮人、弱小者,天主仍然愛他,於是他悔改了。

他發現了天主無私的愛就是照亮自己內心和驅散黑暗的光,他的生命改變了。這一切終於使他明白,只有愛與恩賜才是喜樂的泉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