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2, 2016

耶穌,天主與我們同在


甲年將臨期第四主日


童貞瑪利亞的兒子有兩個名字。與衪同時代的人稱衪為「耶穌」,意思是將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那位;另一個名字是在《瑪竇福音》中的「厄瑪奴爾」,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
在第四世紀時,第一個大的異端就是由勞狄克雅的阿波羅堅提出的,他聲稱耶穌只有身體,沒有像我們一樣的靈魂。他認為耶穌如果擁有一個完整的人性,就會使衪的天主性受到損害。他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就是這樣的解釋會使耶穌遠離我們的世界,與我們人完​​全不一樣。因此他剝奪了他的第二個名字:「厄瑪奴耳」。
若望表達聖言成了血肉(若1:14),「血肉」這個詞,不僅指人的身體,而是指整個的人的存在,包括人的軟弱、脆弱、有限及人作為受造物的一切存在。在瑪利亞的胎中,天父的唯一愛子,並不只是取了一個有肌肉的身體,而是與我們人性完全一樣的人形。衪有著與人完全相同的情感、慾望;他承受了因愛而帶來的喜悅,因背叛而帶來的羞辱;分擔了我們的憂傷、痛苦、恥辱和我們的無知;分享了因了解而帶來的喜悅,面對死亡帶來的害怕。他不只有一個身體,更是一個完全真實的人;除了罪過,在各方面與我們一樣。正是為此,衪就是厄瑪奴耳 天主與我們同在。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來到我們中間,是為了永遠與人同在。

讀經一:依 7:1014

10 上主又對阿哈次說:11 「你向上主你的天主要求一個徵兆罷!或求諸陰府深處,或求諸上天高處。」12 阿哈次回答說:「我不要求,我不願試探上主。」13 依撒意亞說:「達味的家族,你們聽著罷!你們使人厭惡還不夠,還要使我的天主厭惡嗎﹖14 因此,吾主要親自給你們一個徵兆:看,有位貞女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

在公元前734年,阿蘭王與以色列聯盟,想從亞述的統治中解放出來;他們想將統治耶路撒冷的阿哈次國王也捲入這場戰爭。當然,阿哈次拒絕了,於是這兩位國王決定將阿哈次從寶座上趕下來,扶助一位對他們言聽計從的人,坐在國王的寶座上(依7:110)。
這位只有二十歲的年輕國王阿哈次,感到驚慌失措。他是達味的後裔,屬於承繼天主許諾的家族。天主藉著納堂先知的口保證說:「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若是他犯了罪,我必用人用的鞭,世人用的棍,來懲戒他;但我決不由他收回我的恩情,就如在你以前由撒烏耳收回我的恩情一樣。你的家室和王權,在我面前永遠存在,你的王位也永遠堅定不移」(撒下7:14 16),因此不必害怕。但是因為他對天主的信德非常脆弱,常常做過多的打算,開始接二連三地犯錯誤。他給邪神與偶像祭獻自己唯一的兒子,犯下令人害怕的罪行(列下16:3),後來他意識到自己的軍隊沒有能力打仗,有被打敗的危險,於是請求亞述的幫助。依撒意亞知道了國王的真正意圖後,開始介入。
亞述帝國統治著當時的整個世界,因此完全有能力保護小小的猶大王國。但是想將猶大王國變成自己的附庸國與臣僕,尤其是給猶大王國帶來宗教敬禮與信德上的挑戰。依撒意亞先知決定單獨面見國王阿哈次。他與自己的兒子舍阿爾雅叔佈出去,到上池的水溝盡頭,即漂工田間的大道上,去會見阿哈次(依7:3)。當他找到他的兒子時,他的兒子正在研究當耶路撒冷城遇到包圍時,可怎樣為它供水的方法。他們以天主的名義講話,並對阿哈次保證說:「你所害怕的事情不會發生。」於是請求國王不將希望放在亞述帝國那裡,而是要將信心建立在上主與衪的許諾上。他的敵人將如暴風一樣不可抵抗,使他感到害怕;而這不是別的,只是像兩根燃燒後冒煙的木頭,沒有什麼可以感到害怕的。正如上主所許諾的,他的王國將繼續統治耶路撒冷,直到永遠。
沒有什麼可以做的,這個國王卻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亞述帝國的軍事力量比上主的許諾更可信賴。幾天過去了,依撒意亞再次在他的王宮內找到他,就是今日讀經一這個片段。先知對阿哈次說: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如果你希望一個保障,那麼請求一個標記吧(11節)。阿哈次並不相信先知的話,對此並不感興趣。不管他是否願意,先知同樣給他一個標記:「看,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並使人看見這個兒子的光明,他的名字叫厄瑪奴耳」(14節)。這是什麼意思?
有人解釋說,先知在七個世紀前早就宣布了這是童貞聖母瑪利亞懷孕生子的預像,但是這對阿哈次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先知所說的這位懷孕生子的女子,就是阿哈次年輕的妻子。先知保證說,這位女子,將生一個兒子,他的名字是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他將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使達味王繼續下去,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他。他將是一位偉大的國王,像達味王一樣。
瑪竇看到這個先知性的宣講,在童貞聖母懷孕的事件中得到完全的實現。
阿哈次的戰爭最後怎樣結束呢?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對政治與宗教都是一個災難。亞述帝國攻陷耶撒冷,將阿蘭與以色列「燃燒的木頭」熄滅。阿哈次受到了羞辱,必須向亞述賠款,並成為亞述的附庸。先知給的標記實現了:阿哈次的兒子由一位少女所生,是天主臨在於自己子民中間的標記,上主忠信實踐自己的許諾。這個兒子的名字是厄則克雅,但是他的名字也可以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國王,但卻不是依撒意亞所期待的理想的國王。正是為此,以色列開始等待另一位國王,一位達味的後裔,可以完全實現先知所宣講的,真正的「天主與我們同在」。在今日的福音中,瑪竇給我們指出了這位真正的「厄瑪奴耳」:童貞瑪利亞所生的兒子。

     讀經二:羅 1:17
     1 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祿,蒙召作宗徒,被選拔為傳天主的福音──2 這福音是天主先前借自己的先知在聖經上所預許的,3 是論及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按肉身是生於達味的後裔,4 按至聖的神性,由於他從死者中復活,被立為具有大能的天主之子,5 藉著他,我們領受了宗徒職務的恩寵,為使萬民服從信德,以光榮他的聖名,6 其中也有你們這些蒙召屬於耶穌基督的人──7 我保祿致書與一切住在羅馬,為天主所鍾愛,並蒙召為聖徒的人: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賜與你們。

用這樣長的一段介紹,保祿開始《致羅馬人書》的內容。那個時代的書信格式如下:先介紹寄件人的名字,然後收信人的地址;開始是問候致詞,一段對不同境況的勸告。保祿採用這種格式寫信,並詳述一個特別的目的,聲明自己有宗徒的權利,可以給那些著名的基督徒團體寫信,如位於羅馬的團體。他自我介紹是宗徒,是福音的使者和基督的僕人(1節)。
保祿有三個重要名銜或身份:首先是他直接從基督那裡領受了權柄,在外邦人中建立基督的教會;第二個是他覺得自豪的原因,即由天主所選,被派遣去向人宣布基督復活的喜訊;第三個是「基督耶穌的僕人」,在希臘文化的背景中帶有蔑視的意思:只有主人受到尊重,而不是僕人。但如果把它放在《舊約》背景中去理解,就明白這個詞彙是用在偉大人物身上的,如天主的僕人——梅瑟、若蘇厄、達味,尤其是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上主的僕人」。
本段讀經的中心部分(26節)介紹耶穌:按照肉身說,是出自達味的後裔,但衪的真正身份,在逾越奧跡那天顯示了:天主的兒子,上主之神的能力使衪從死者中復活了。保祿被召,是為了向人宣報基督的復活。

結束部分(7節),指出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羅馬的基督徒團體,為天主所鍾愛,被召成為聖徒。這封信的問候語是典型的東方書信格式,保祿增加了「和平」,在猶太人的語言中,相當於天主所賜的每種祝福。

    福音:瑪 1:1824

     18 耶穌基督的誕生是這樣的:他的母親瑪利亞許配於若瑟後,在同居前,她因聖神有孕的事已顯示出來。 19 她的丈夫若瑟,因是義人,不願公開羞辱她,有意暗暗地休退她。

20 當他在思慮這事時,看,在夢中上主的天使顯現給他說:「達味之子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瑪利亞,因為那在她內受生的,是出於聖神。21 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22 這一切事的發生,是為應驗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23 「看,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24 若瑟從睡夢中醒來,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娶了他的妻子。

「耶穌基督的誕生是這樣的」,用這句話開始福音,講述的卻是向若瑟宣布聖母瑪利亞為母親的來源。路加與瑪竇不同,他敘述了天使加俾額爾向聖母報喜的經過,只是簡單地提到了若瑟。將兩個敘述合而為一的趨勢是大家認同的,就像兩個記者報導一樣,但這是很危險的:肯定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並試圖給予答案。現在我們看看瑪竇怎樣安排他的敘述,又想給予哪些信息。
耶穌的時代,婚禮有兩個部分,或說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個互相愛慕的青年男女在雙方父母與兩個證人前簽字,以表示他們自願結婚。這樣的簽字文件叫克都巴(KETUBBAH),雙方簽字後就成了法律上的夫妻;但這時二人還不能生活在一起,必須要等一年。在這等待的一年時間內,他們不能見面。雙方家庭在這一年內彼此增加友誼與聯繫,可以使這對結婚的青年男女在各方面,包括在身體及生理上成熟。實際上,他們結婚的年齡非常早,男的1516歲,女的1213歲。瑪利亞與若瑟正處在這樣的年齡階段。在這一年的等待中,雙方準備隆重的婚禮慶祝儀式。時期到了,新娘在兩個童女的陪伴下,被迎接到新郎家中;從這時起,二人才可以在一起生活。正是在這一年的等待時間內,天使向瑪利亞報喜,瑪利亞因聖神的德能而懷孕。
瑪竇在敘述了這樣的事實後,立即澄清事實的真相,以避免別人誤認為耶穌的誕生是因為人為的因素。聖神的德能,並不是指人的慾望,不是男性的能力;而是指天主造物主的神聖氣息,就是天主創世之初在水面上運行的神(創1:2)。 《聖詠》作者說:「你一噓氣,萬物創成,你使地面,更新復興」(詠104:30)。
路加也描述了童貞女懷孕的事實(路1:2639),目的不是強調瑪利亞生活的崇高,也不是為貶低人的性別,而是向信友顯示一個最基本與最根本的事實:耶穌並不只是人,衪是由上而生,由上而來的,衪就是創造人的那位,現在取了完全與人一樣的形狀。瑪竇與路加為了使人明白這個真理,說明這是天主的創造行動。
沒有人知道在天使向瑪利亞報喜後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引起了某些人的好奇。表面上看,若瑟感到不可思議,也不可相信。雖然他是義人,也並沒有詢問瑪利亞的意見,他決定暗暗地解除這段婚約,因為這不得不使他對對方的忠信表示懷疑。說若瑟是「義人」,是什麼意思?因為他想與瑪利亞分開嗎?男子與不忠的妻子離婚並沒有法律的義務。即使接下來發生在若瑟身上的事情,即他準備暗暗地與瑪利亞解除婚約,也令人感到不解。為什麼瑪利亞從來沒有對若瑟說出事實的真相?或者可能說了,若瑟為什麼不相信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也許有人說,瑪利亞實際上告訴了若瑟,這個兒子是從天主而來的,並沒有理由隱藏這樣的事件。而若瑟的疑問並不是瑪利亞忠信與不忠信的問題,而是他本人在這個特殊與偉大事件中的角色與地位。怎樣為這樣不屬於自己的兒子取名呢?這是在干預天主的計劃嗎?他不知道該怎樣做,便想退縮,等待上主的啟示。正當他在思考慮這些事的時候,上主的天使向他顯示了天主的計劃和要求他完成的工作,給衪起名叫「耶穌」。這樣,正如保祿在今日讀經二所說的一樣,瑪利亞的兒子也可以進入他的家庭,並得到這個家庭成員的一切權利,按照「血肉」來說成為達味的後裔。
這樣的解釋是有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若瑟是「義人」。他決定將自己的想法置於一邊,因為他不明白天主的計劃,也不想讓自己成為天主計劃的障礙。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假設,福音為我們只提供了一個很脆弱的答案。
雖然我們可以找尋問題的答案,但最好不要在福音中找尋答案,因為這並不影響我們的信德,瑪竇對這些答案也並不感興趣。福音作者想說的唯一的事實就是,福音的讀者們要明白,正如先知們所宣布的,瑪利亞的兒子就是達味王朝的繼承人。正如保祿在第二篇讀經中所說的,按照血統來說,瑪利亞的兒子屬於達味家族中的成員,並享有一切的權利。
 最後結尾部分是莊重的。整個福音片斷好像就是為了顯示這一切的發生,為了應驗天主借先知所預報的:這一切事的發生,是為應驗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看,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2223節)。
我們已經看了這段先知預言的文學意義:宣布阿哈次的兒子,厄則克雅的誕生,他是真正的「厄瑪奴耳」,是天主保護自己子民與達味王朝的標記;但他卻不是人們所期待的那位,在他身上,沒有實現依撒意亞所描述的幸福、財富與和平。他不是真正神奇的謀士、強有力的天主、永遠之父、和平之王(依9:5)。
這就是瑪竇想要說的:在耶穌身上實現了這樣的先知預言,衪就是先知所預報的童貞女所生的兒子。衪才是真正的「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衪將繼承永恆的王國,並將實現以色列所有的希望。
 這是《瑪竇福音》的開始部分。「厄瑪奴耳」這個主題在福音結尾部分也出現了。在福音最後一章敘述,耶穌復活後,在加黎肋亞山上顯現給門徒們,並派遣他們向全世界傳報福音,並使之成為門徒:「看,我將天天與你們在一起(我就是厄瑪奴耳),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瑪竇用「天主與我們同在」這個標題,開始與結束他的福音,因為福音作者告訴我們,藉著耶穌,天主在人的身邊,天天與人同在。
在這段福音結束部分,重新​​提到「童貞」這個主題。我們已經解釋了童貞聖母瑪利亞生子的意義,現在我們看看這個詞在聖經中的其它意義。 「童貞」的意義就是令人欽佩的,值得受到讚揚的;在《聖經》中有另外一個意義:一個少女在結婚前保持童貞是受到讚美的,但是如果終身都保持童貞,就顯示出自己沒有吸引男性的魅力。一個結婚的女人,如果生子是受讚頌的;如果沒有子女,則被認為是一顆不結果的樹木,值得同情(依56:36)。
 這個主題常常在《聖經》中出現,指出受到蔑視的狀況。「熙雍的貞女」,並不表示耶路撒冷是純潔的、無玷的、沒有瑕疵的;而是指可憐的、受輕視的、沒有生命的(耶31:414:13)。亞毛斯先知比喻受亞述侵略的以色列為貞女,沒有實現它作母親的夢想:「以色列處女已跌倒,不能再起;摔在地上,無人攙扶」(亞5:2)。先知也批評充滿血債的巴比倫:「巴比倫處女!下去,坐在塵土中罷!加色丁貞女!讓位,坐在地上罷!因為你已不再稱為『嬌媚』柔嫩了」(依47: 1)。
 瑪利亞呢?她自稱為「熙雍的貞女」,受天主垂顧的婢女,明白在她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全能者在她身上行了大事」(路1:4849)。童貞瑪利亞的生子,是天主全能與愛的力量的最好標記。只有從荒胎中才​​能接受這樣的生命。
我們歡慶瑪利亞的童貞,是因為我們確信天主在童貞瑪利亞身上行了大事,知道天主可以在人認為沒有價值與意義,在貧窮與純樸的人身上行奇妙的大事。在瑪利亞身上天主完成了自己的傑作。一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像天主一樣,即使缺少必要的材料,也知道怎樣完成工作。每一個人都可以完成自己的傑作。
在將臨期內,童貞瑪利亞邀請我們默想上主在她身上所完成的大事,即使看到的僅僅是死亡的標記,也要相信生命最終會帶來勝利。
「童貞」在《聖經》中也有另外一個象徵意義:就是用整個的心毫無保留地去愛。在《聖經》中用「妓女」的圖像比喻以色列對上主的不忠信,被偶像所沾污的圖像被形容為通姦。將一顆心分散了,既愛自己唯一的新郎,上主,也愛自己國家的偶像(歐2)。「童貞」是對上主全部愛的標記。在保祿給格林多人寫信時,解釋了這個主題的意義:「因為我是以天主的妒愛,妒愛你們。原來我已把你們許配給一個丈夫,把你們當作貞潔的童女獻給了基督」(格後11:2)。當然,在瑪利亞身上也實現了這種先知性的預言。

為每個基督徒來說,聖母瑪利亞就是對天主全部的愛與毫無瑕疵的愛的典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